论语选读:为政以德(重点版)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一为政以德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 痛恶,何也?
一则“季氏富于周公”与礼有违; 二则聚敛必剥削百姓,极不人道。
反对过分盘剥百姓,反对横征暴敛。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 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 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 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 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 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 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 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 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 冉求。
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 盾?(P5课后练习一)
没有矛盾,反应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 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 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 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 “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去食一 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则国不立
从古到今,食粮、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
《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
答案 要坚守道义,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能 杀身成仁;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 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要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 志坚毅;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 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 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 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 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2021/5/27
9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 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答案 沐浴,就是斋戒。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表明他对这件 事十分重视。报告无效后,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说明 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 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意味,也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 活的逍遥自在。
(2)(提示)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其积 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 认同陶渊明,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 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 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 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 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 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 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 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 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
③既来乊,则安乊:
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②陈力就列: 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⑤大动干戈: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 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 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 民后教民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乊。”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乊。”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 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 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及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
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 的不同,西周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 从的“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 夫,大夫臣士”(《左传。昭公七年》) 的关系。 •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 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孔子为什么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为什么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
二、克己复礼
礼
“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尊敬 和祭祀祖先。“禮”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 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 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 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 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 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 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论语》 论语》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 纂的意思。 论语》成于众手, 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 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 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 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经过 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 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论语》 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 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 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 章与章之间、 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 只是大致以类相从, 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 节出现。 节出现。
为政以德(复习)..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 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思考: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法治、礼治。 •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 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 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 • 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了道 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 • • • • • • • • • • 一、通假字(4)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 2.道之以政(导) 3.道千乘之国(导) 4.无乃尔是过与(欤) 二、词类活用(10) 1.足食,足兵(使动用法) 2.富之(使动用法) 3.于斯三者何先(形作动) 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 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形作名)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名作动) 7.举善而教不能(形作名)
•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 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 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 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 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 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 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 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 (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 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 •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 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 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古代的“德 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 “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 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 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 (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 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2023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
2023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指定背诵部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指定背诵部分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背诵部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为政以德 知识点总结
为政以德知识点总结一、为政以德的基本含义1.1 定义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强调政治领袖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国家,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来影响和引导人民。
在现代社会,为政以德也可以理解为政府在治理国家时应该注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以德来服人,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和治理效果。
1.2 特点为政以德的特点主要包括: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强调政治领袖应该做一个有德之君;通过德行来影响和引导人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和治理效果,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1.3 意义为政以德的意义在于,能够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和治理效果,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方式和手段,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繁荣稳定。
二、为政以德的思想渊源2.1 古代儒学思想为政以德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仁政、德治,认为政治领袖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国家,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来影响和引导人民,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
2.2 哲学思想为政以德也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哲学家们认为德行是人生的根本,政治领袖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国家,以诚信和正义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3 社会治理理论在现代社会治理理论中,为政以德也被广泛提及,认为政府在治理国家时应该注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以德来服人,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和治理效果。
三、为政以德的现实意义3.1 提升政府的合法性为政以德能够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因为政治领袖以德行来治理国家,是符合人民的期待和意愿的,能够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3.2 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通过为政以德,政府能够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因为政治领袖以德行来治理国家,能够引领人民向善向上,培育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
3.3 实现国家繁荣稳定为政以德有助于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因为政治领袖以德行来治理国家,能够提升国家的治理效果,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国家向前发展。
四、为政以德在中国的实践4.1 历史经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为政以德的传统,历代帝王都重视德行和仁政,如孝文帝、文宣帝等,都以德治国,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从有若的谈话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门弟子之心。有若反对国君加重对人民盘剥,主张实行周代的“彻法”,有其进步意义,看来孔门的“恢复周礼”,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倒退行为。
0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 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为了缓和消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防止“民变”的扩大,首先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谨慎对待与民众的关系,争得民心。
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罚”的传统,汲取殷商失德亡国的教训和周朝有德而兴的历史经验。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鸣鼓:大张旗鼓,公开声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1
2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01为政以德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⑷选贤与能[练习五中]与举⑵道之以政道⑸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矜鳏⑶无乃尔是过与与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名作意动⑵曰:“富.之。
”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名作意动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⑸于斯三者何先.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东蒙主以(之)为认为..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王以为季氏将有事.......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后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何加焉疑宾前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何先疑宾前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周公状后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疑宾前⑾何以伐为疑宾前02克己复礼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周监于二代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女汝⑵五世希不失矣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汝⑶则民无所错手足错措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悌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请事.斯语矣名作动⑷必也正.名乎形作使动⑵觚不觚.名作动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名作动⑶子将奚先.名作动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作动⑺衣.夫锦,于女安乎名作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⑴有事,弟子..服其劳子弟,年轻人门人徒弟⑶曾是以为..孝乎把…当作认为⑵有酒食,先生..馔年长者①老师②称知识分子③尊称男人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奚其正?疑问句宾语前置⑺甚矣吾衰也主语后置⑵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语后置⑻曾是以为孝乎宾语前置⑶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⑼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状语后置⑷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疑问句宾语前置⑽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判断句⑸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⑾野哉,由也!主语后置⑹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语后置⑿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状语后置04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趋而辟之辟避⑸使子路反见之反返⑵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避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与欤⑶植其杖而芸芸耘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辟尔避⑷见其二子焉见现⑻今之从政者殆而而尔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孔子沐浴而朝.名作动⑷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作使动⑵子路从而后.名作动⑸见.其二子焉动词作使动⑶止.子路宿动词作使动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⑴来者..犹可追未来的岁月来的人⑶子路从而..后跟着…却然后,接着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被推行不好,不允许⑷遇丈人..老人妻子的父亲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⑸子路宿于石门状后⑵子路行以告省略⑹而谁以易之疑宾前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省略⑺莫己知也否宾前⑷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疑宾前⑻末之难矣否宾前重点段落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4题。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结合步步高用)01 为政以德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⑵道之以政道⑶无乃尔是过与与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活用类型名作意动⑵曰:“富.之。
”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名作意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⑸于斯三者先.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形作使动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认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状后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⑹冉有、季路见于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加焉疑宾前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先疑宾前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⑼昔者先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公状后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⑾以伐为疑宾前疑宾前02 克己复礼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⑴监于二代⑵五世希不失矣通假字本字句子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通假字本字女汝女汝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 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请事.斯语矣 名作动 ⑷必也正.名乎 形作使动 ⑵觚不觚. 名作动 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名作动 ⑶子将奚先.名作动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⑺衣.夫锦,于女安乎 名作动 名作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⑶则民无所错手足错 措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弟 悌 句子⑴有事,弟.子.服其劳⑵有酒食,先.生.馔 句中义 子弟,年轻人 年长者 今义 门人徒弟句子⑶曾是以.为.孝乎 句中义今义 把…当作 认为①老师②称知识分子③尊称男人 句子类型 句子类型 ⑴奚其正? 疑问句宾语前置 ⑺甚矣吾衰也 主语后置 ⑵久矣吾不复梦见公 主语后置 ⑻曾是以为孝乎 宾语前置 ⑶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⑼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状语后置⑷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疑问句宾语前置 ⑽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判断句 ⑸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 ⑾野哉,由也! 主语后置 ⑹有是哉,子之迂也! 主语后置 ⑿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状语后置04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 本字句子通假字 本字 ⑴趋而辟之 辟 避 ⑸使子路反见之反返 ⑵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辟 避 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与 欤⑶植其杖而芸 芸 耘 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而 辟 尔 避 ⑷见其二子焉 见 现 ⑻今之从政者殆而 而尔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子沐浴而朝. 名作动 ⑷杀鸡为黍而食.之 动词作使动 ⑵子路从而后. 名作动⑸见.其二子焉 动词作使动 ⑶止.子路宿 动词作使动 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形容词作使动 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 今义 句子句中义 今义 ⑴来.者.犹可追 未来的岁月 来的人 ⑶子路从.而.后 跟 着 … 却 然后,接 着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不被推行不好,不允⑷遇丈.人.老人妻 子 的父亲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⑸子路宿于门状后⑵子路行以告省略⑹而谁以易之疑宾前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省略⑺莫己知也否宾前⑷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疑宾前⑻末之难矣否宾前重点段落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4 题。
一、为政以德课件-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4
为何要学《论语》?
❖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 海尔老板案头常备着两本书, ❖ 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孙子兵法》。 ❖ 中国知识分子,如果不读《论语》,那是不可思
议的。读《论语》是大丈夫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 《论语》在古代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今天我们要
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要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 化,要了解儒家思想,《论语》也是必读书。
孔子学生有若建议哀公在荒年降低税收以足民
有若高论体现了藏富于民的理念,也是儒家的民 本思想。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把一切问题都转化为道德问 题,并试图以道德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又是不 大现实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 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 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 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通过对照,孔子认为统治者应使自身端正,言教身教,以
身作则。
任何一种制度,到底还是人为的。领导人本身端正。(正
字包括的意义很多,思想的纯洁,行为的中正等。)就是
高考链接
(2011年浙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 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 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论语》为政篇注释与翻译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gŏng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dăo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yòu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译】孟懿子问有关孝的问题。孔子说:“不要 违背(礼)。”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说: “孟孙问我关于孝的问题,我告诉他‘不要违背 (礼)’。”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 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待奉;去世了, 要按礼的规矩送终,并且按照礼的要求去祭祀。”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 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今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儿子父母行 孝最难在脸色。当有事需做时,弟与子代劳;有酒 与美食,让长辈先享用。可脸色却难看,这能算作 孝吗?”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 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zhuàn zēng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今译】孔子说:“用仁德执掌国政,譬如北极星 一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星都拱立在它的周 围。”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论语选读背诵篇章
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四、特殊句式: 主谓倒装
1、“君子哉若人!”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2、“尚德哉若人!” 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补充说明: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 表示强烈感情的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
3、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论语》中均用“与”字。
至圣孔子
华
中
夏华思传来自想统智
文
慧
化
的
的
源
先
泉
师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 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 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 “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 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 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 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 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 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 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
孔子最得意弟子是谁?
1.颜渊 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
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在孔门弟子中,其品德与学业均翘
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 《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 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 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重点版
精心整理《为政以德》(重点版)一、核心解读: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
儒家认为,正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拱,环抱(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导,训导(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导,治理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1)使民敬忠以劝.劝:努力,勤勉(2)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不能:能力差的人(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诸侯的封地。
家:大夫的封地。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无耻:没有羞耻心(5)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特指战争祭祀等军国大事。
(6)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以(之)为,封……为(7)既来之,则安之.......。
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富:形作使动,使……富裕(2)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形作使动,使……充足(3)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安:用作使动,使…来附,使…安顿(44为:政信相过5、解释其他字词:(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整治(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至,来。
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3)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适:到,去。
庶:人口众多。
(4)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必:假如,如果(5)敬事..以时。
敬事:做事严肃认真。
节用:节约用度。
..而爱人,使民..而信,节用使民:役使百姓。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知识要点
“善”指优秀者; “不能”指能力差的人。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风”,好比风,“草”,好比草。
4、草上之风 “上”,施加。
词类活用: 形容词词作动词
5、于斯三者何先 “先”,把…放在前面。
6、齐之以刑 “齐”,整治、整顿。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7、富之: 使他们富起来。
第一课
为政以德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
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
“礼治”。
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1·5, 16·1,正己 11·17,举贤(去恶)
12·9,富民
13·6,正己
12·19,正己,教民
2·20,正己,教民,举贤 14·5,正己(德治)
众星拱辰 社稷之臣 虎兕出匣 大动干戈 鸣鼓而攻
节用爱民 陈力就列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既来之则安之
一、通假字: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拱”,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 道:通“导”,训导
3、道千乘之国 道:通“导” ,治理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③“无乃尔是过与?”
8、足食,足兵: 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
9、既来之则安之: 使他们来,使他们安。
四、特殊句式: 主谓倒装
1、君子哉若人! 2、尚德哉若人!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为政以德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使民以时 临之以庄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 “用”。“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重点版)编撰洪申健时间2010年11月编号01一、核心解读: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
儒家认为,正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有所进,欣悦而化,这就是为政之道。
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政以德”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善、正身等。
二、名句填空:1、子曰:“为政以德, , 。
”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
”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
” ★5、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
,必偃。
”6、自古皆有死, 。
7、百姓足, ?百姓不足,?三、字词注音:众星共之(gǒng) 道之以政(dǎo) 冉 有 仆(pú) 庶矣 哉(shù)千乘之国(shèng) 将伐颛臾(zhuānyú) 焉用彼相(xiàng) 相夫 子(xiàng)虎 兕(sì) 出 于 柙(xiá) 毁于椟中(dú) 近于 费(bì)盍 彻 乎(hé) 南宫适(kuò) 羿 善 射(yì) 奡荡 舟(ào)禹稷躬稼(jì)三、实词整理: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拱,环抱(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导,训导(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道=导,治理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1)使民敬忠以劝 劝:努力,勤勉(2)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不能:能力差的人(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诸侯的封地。
家:大夫的封地。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5)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特指战争祭祀等军国大事。
(6)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以(之)为,封……为(7)既来之,则安之。
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 富:形作使动,使……富裕(2)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足:形作使动,使……充足(3)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安:用作使动,使…来附,使…安顿(4)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先:用作动词,先做,把……放在前面4、解释一词多义:为: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读wéi,治理(国政)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为:封为,作为③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为:语气词,呢④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成为⑤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读wèi,替,给⑥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为:读wèi,替,给政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国政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政:法制,禁令信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信任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信任③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信:诚信,恪守信用相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扶盲人走路的人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相:辅佐过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批评②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过:错误5、解释其他字词:(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齐:整治(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至,来。
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3)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适:到,去。
庶:人口众多。
(4)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必:假如,如果(5)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敬事:做事严肃认真。
节用:节约用度。
使民:役使百姓。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厌恶,憎恨。
辞:找借口。
(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文德: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8)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之内:内部(9)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徒:同一类的人。
攻:批评,指责。
(10)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年饥:年成不好。
用:用度。
(11)有若对曰:“盍彻乎?” 盍:何不。
彻:十分抽一的田赋制度。
(12)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虽:即使(13)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就:亲近(14)草上之风,必偃。
上:加。
偃:倒下,倒伏。
(15)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敬:做事严肃认真。
忠:做事尽心竭力。
劝:做事勤勉努力。
(16)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举善:选用优秀的人才(1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躬稼:亲自耕种(18)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社:土地神。
稷:谷神。
社稷:代指国家。
四、虚词整理:以(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用(2)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以:按照,根据(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把(4)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以:因为,凭(5)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以:来,用来(6)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以:来(7)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以:而且(8)临之以庄,则敬 以:用而(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而:表顺承。
可不译(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而:表转折。
却,但是(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而:表并列,并且,而且(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而:表转折,却(5)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而:表并列,并且(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而:表转折,却(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而:表转折,却(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表转折,却(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而:表并列,而是(10)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而:表转折,可是(11)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而:表修饰,不译(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而:表转折,却(13)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而:表并列,并且焉:(1)既庶矣,又何加焉? 焉:语气词,呢(2)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焉:疑问代词,哪里五、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使民以时(状语后置句)(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句)(3)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4)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主谓倒装句)(5)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介宾前置句)六、思考题:(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是否矛盾?2、谈谈你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富之教之”是就统治者的治国理念而言,作为统治者,应通过兴农桑等措施让百姓衣食丰足,然后再对百姓进行仁义礼乐的教化,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
这样社会就能康乐安定。
“去食留信”是就民众的价值取向而言,作为精神性的个体,应该具有舍生取义的道德追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
2、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就站不住。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之于政府和国家的重要性。
而赢得百姓信任的关键就是要施行仁政,对百姓进行仁义礼乐的教化,以德治国。
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文中的北辰和众星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2、怎样理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3、联系上述文字,说说政和德、刑和礼的区别主要在哪里?4、孔子是如何看待政刑和德礼的?对孔子的观点你又是如何评价的?【答案】1、北辰比喻当政者,众星比喻群臣和民众。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把当政者比作众星环绕的北极星是希望当政者能主动成为道德楷模,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当政者只有靠道德仁政,才能得到全民的拥护爱戴。
2、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的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孔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君子仁德的感化力量。
3、政令与刑法是用刚性的条例规定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具有强制性和惩罚性,人们出于畏惧可能会遵从,但不会有羞耻心;而德政与礼治则是通过教育与感化的力量来引导规范百姓的行为,政府通过富民、教民、举贤等举措来让百姓知荣辱、辨是非,懂得仁义礼乐,百姓自然心悦诚服。
4、孔子认为政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德礼治国,就可以取得人心诚服的理想效果。
孔子这一观点固然没错。
但在具体施政的时候要视社会情况而定,在人们的思想觉悟普遍较低的时候,仍需要政刑来维持社会秩序,也需要德礼来教化人心。
只有兼而用之,才有可能使社会清明、天下大同。
(三)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