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合集下载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一为政以德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1.《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 痛恶,何也?
一则“季氏富于周公”与礼有违; 二则聚敛必剥削百姓,极不人道。
反对过分盘剥百姓,反对横征暴敛。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 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 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 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 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 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 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 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 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 冉求。
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 盾?(P5课后练习一)
没有矛盾,反应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 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 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 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 “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去食一 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则国不立
从古到今,食粮、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是一篇必学的文言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供大家参考!《为政以德》课文翻译【原文】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61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翻译】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知人善任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高举义旗,反抗 暴秦,平定了天下。登基做皇帝后,在洛阳南 宫摆设的酒宴上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
运筹策划于帷帐之内,能够决定胜利于千里 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 应粮饷,保证运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 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够正确任用他 们,这就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缘故。项羽只 有一个谋士范增还不能信用他,这就是他被我 打败的原因。
⑤大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⑥祸起萧墙: 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
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 成祸患。
⑦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
讨。
⑧风行草偃: ⑨化若偃草: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 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二、寻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 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 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 蒙山的主祭者)。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 “用”。“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古代的介 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1.为政以德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1.为政以德

第一课 为政以德引人入胜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可见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孔子“儒家伦理”为轴心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为政以德》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其中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有的观点则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须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之。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论.(lún)语 譬.(p ì)如 庶.(sh ù)矣哉 千乘.(sh âng ) 颛.(zhu ān)臾 社稷.(jì) 彼相.(xi àng ) 虎兕.(sì) 出于柙.(xi á) 椟.(d ú)中 相.(xi àng )夫子 聚敛.(li ǎn ) 盍.(h ã)彻乎 必偃.(y ǎn ) 躬稼.(ji à) (二)通假字1.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读g ǒng ,环抱,环绕。

)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 ǎo ,训导。

) 3.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通“导”,读d ǎo ,治理。

) 4. 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 (三)一词多义①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是.社稷之臣也(代词,“这”的意思。

) ③问今是.何世(表示判断。

)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着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

) ③老死不相.往来(互相,副词。

) ④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观察,动词。

为政以德全文言文翻译

为政以德全文言文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为人父母者,不可不知《孝经》。

”子曰:“教民以孝,则民兴;教民以悌,则民弟;教民以忠,则民忠。

孝之至也,莫大于尊亲;悌之至也,莫大于敬长;忠之至也,莫大于敬上。

故教民以孝,则民毋二;教民以悌,则民无怨;教民以忠,则民无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全文言文翻译: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道德来教化人民,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孔子说:“如果自己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人民也会自动遵守;如果自己品行不正,即使发出命令,人民也不会遵守。

”孔子说:“如果能够端正自己的品行,那么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的品行,怎么去端正别人呢?”孔子说:“那些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会去触犯上级;不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说:“做父母的,不能不知道《孝经》。

”孔子说:“用孝道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会兴起;用尊敬兄长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会团结;用忠诚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会忠诚。

孝道到了极点,没有比尊敬父母更大的;尊敬兄长到了极点,没有比尊敬长辈更大的;忠诚到了极点,没有比尊敬上级更大的。

所以用孝道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不会有二心;用尊敬兄长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不会有怨言;用忠诚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不会有怨言。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为政以德 (共35张PPT)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为政以德 (共35张PPT)

一种是实物、银钱;

一种是力役,即征用民工,让农民从事无报酬的劳动。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 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 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
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
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
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为政以德”的内涵②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

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 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仲尼曰:“善哉!政宽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

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

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
10-13
• 第十二课、第十三课: 感人的师生关系 学习教育
• 第十四课: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14/15:
• 第十五课:天道观
哲学思想
何谓“为政”?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

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A.颛臾(zhuān)
社稷(jì)
柙槛(xiá)
千乘之国(chénɡ)
B.躬稼(jià)
必偃(yǎn)
靓妆(jìnɡ)
前仆后继(pū)
C.虎兕(sì)
溃浓(kuì)
D.后羿(yì) 刷白(shuà) 狭隘(ài) 叱咤风云(chà) 解析:A.乘—shènɡ;B.无错音;C.溃—huì;D.
咤—zhà。 答案:B
B.说起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8名我国维和人
C.中国足球反假反赌风暴终于卷至中国足坛 高层,随着揭查打击行动的不断深入,所 暴露出的假赌黑等违法犯罪行为真是耸人 听闻。中国足球肌体上的毒瘤有望被切除。
D.连日来,“谷歌事件”不断成为西方舆论 关心的话题,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到希拉 里,再到奥巴马,纷纷出面对中国兴师问 罪,其实在所谓“谷歌事件”的背后,包
孔子认为,对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 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就失 去了作为统治者最根本的条件。这体现了 孔子的民本思想。“自古皆有死,民无信 不立”这句话是说“信”是最重要的。这 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 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样的国家也就不 能存在下去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
名 句 赏 背(学生用书P3)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 3.既来之,则安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自主积累
词句整合
shù
1.z易huā错n 音


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爱人,使民 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 虎,倡议“为政以德”,他追求的是道德 至上的理想社会。 孔子的德政手段包括富民、教民、举善、正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精选5篇)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精选5篇)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精选5篇)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精选篇1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

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

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

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

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

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

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

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今天,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和《论语》十章,经过几节课的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触。

孔子虽然已经去世了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话语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耳熟能详,这些话仍然在影响这我们,指导着我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君子,要爱学习,乐交友,做有修养的人。

现在人们依然保持这种追求,要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高尚的人。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课件2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课件2

•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 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 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 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 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 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 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 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 (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 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 「注释」
(1)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 要富有。 (2)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3)益:增加。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 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 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 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 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 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 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 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 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 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 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 ,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 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 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 彻乎① ?”曰:“二②, 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 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 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 ,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 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 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 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 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 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 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02
从有若的谈话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门弟子之心。有若反对国君加重对人民盘剥,主张实行周代的“彻法”,有其进步意义,看来孔门的“恢复周礼”,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倒退行为。
0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 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为了缓和消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防止“民变”的扩大,首先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谨慎对待与民众的关系,争得民心。
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罚”的传统,汲取殷商失德亡国的教训和周朝有德而兴的历史经验。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鸣鼓:大张旗鼓,公开声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1
2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相关内容,其全篇原文如下:>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共32页文档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共32页文档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6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一、为政以德课件-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4

一、为政以德课件-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4

为何要学《论语》?
❖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 海尔老板案头常备着两本书, ❖ 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孙子兵法》。 ❖ 中国知识分子,如果不读《论语》,那是不可思
议的。读《论语》是大丈夫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 《论语》在古代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今天我们要
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要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 化,要了解儒家思想,《论语》也是必读书。
孔子学生有若建议哀公在荒年降低税收以足民
有若高论体现了藏富于民的理念,也是儒家的民 本思想。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把一切问题都转化为道德问 题,并试图以道德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又是不 大现实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 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 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 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通过对照,孔子认为统治者应使自身端正,言教身教,以
身作则。
任何一种制度,到底还是人为的。领导人本身端正。(正
字包括的意义很多,思想的纯洁,行为的中正等。)就是
高考链接
(2011年浙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 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 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论语》 为政第二 (原文、译文、解读)

《论语》 为政第二 (原文、译文、解读)

《论语》2为政第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这一篇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应用问题,孔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他的思想深入了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因此,这一篇可以说是学而篇的进一步理解。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众星就会四面环绕着它。

”【说明】孔子的思想反复强调“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以威信治理国家,就会实现无为而治的局面。

反映的是孔子的典型的德治天下的思想。

【原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说明】孔子晚年删订《诗经》,是因为他看到了诗歌的兴观群怨的功能,他的思想中认为人的成长和生命发展要“兴于诗”,足见孔子对诗歌的重视。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删订《诗经》时把握的一个原则。

所以,有人译成:删订《诗经》三百篇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思想纯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规范民众,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但会懂得羞耻,还会自觉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

”【说明】孔子注重人的心灵修养,所以治世他也看中以礼服人、道德化人的作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凡事一旦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事情就好办了。

内心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效果是不会好的。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就没有我不中听的事情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法度了。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1.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论语为政全文及译文

论语为政全文及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 那样,自己居于必须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四周。”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 者假如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围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 对政治生活的确定作用,主见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那么。这是 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局部,说明儒家治国的根本原那么是德治,
第2页 共10页
(1)道:有两种说明: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 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幸免、躲避。 (4)耻:羞愧之心。 (5)格:有两种说明:一为“至”;二为“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运用刑法来约束他们, 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 引导百姓,运用礼制去统一百零一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愧 之心,而且也就守规则了。”
第6页 共10页
文采纳第三种说法。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岁。 (2)养:音yàng。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 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假如不故意 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分呢?”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 521 年,比孔子小 30 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看法和问题。
第8页 共10页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探讨学问的言行。
孔子说:“我成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看法和疑问, 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觉他对我所 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 ‘思想纯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 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 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 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 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 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 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 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 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
③既来乊,则安乊:
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②陈力就列: 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⑤大动干戈: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 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 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 民后教民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乊。”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乊。”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 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 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找出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1、道乊以政,齐乊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 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 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蒙 山的主祭者)。 4、既来乊,则安乊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 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 “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 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 “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 “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 “礼”的核心是 “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 分守纪。 政和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 实施手段是惩罚。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 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孔子认为统治者怎样才能实现“为政 以德”? 手段: 富民 教民 正身 举贤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 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 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 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 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 《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状语后置 特殊句式: 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道乊[以政]:以政道乊,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乊[以刑]:以刑齐乊,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乊[以德]:以德道乊,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乊[以礼]:以礼齐乊,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 使,使用,役使 临乊[以庄]:以庄临乊,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 思是“用”。“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 照。古代的介词结构(介词 +宾语)一般都放在 动词谓语的后面。
一、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乊。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乊以政,齐乊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千乘乊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 3、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或感叹。“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 写作“欤”。《论语》中均用“与”字。
德政的手段:正身、教民、举贤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 奡 荡 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 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 德哉若人!”
思考: (1)为什么“羿善射,奡荡舟” ,却“俱不得 其死然”?为什么“禹,稷躬稼”却有了天下? 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政 来治理国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治 理国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 (2)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乊 人? 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 治。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 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 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 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乊德风,小人 乊德草,草上乊风,必偃。”
强调正身的效果,德政无所不能的效果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乊 何?”子曰:“临乊以庄,则敬;孝慈,则 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句话?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 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 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 这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子曰:“道千乘乊国,敬事而信,节 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问题探讨
(1)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如何取信于民?
守信;节用;爱民、养民。
⑥祸起萧墙: 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 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⑦鸣鼓而攻乊: 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⑧风行草偃: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 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⑨化若偃草: 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提出 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则是站在 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所以孔子乊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乊意不相同。 孔子乊意就是朱熹理解乊意,因为孔子是 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
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 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平”、“均” 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 平 ” 与“ 绝 对公平 ”, 事实上只 有“ 相 对 公 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 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 物质需求。
三、词类活用:
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无道”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 “有道”,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 2、举善而教不能 “善”指优秀者; “不能”指能力差的人。 补充说明: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 充当名词了。
形容词作名词
词类活用: 3、君子乊德风,小人乊德草
名词作动词
“风”,好比风;“草”,好比草。 补充说明: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 词了。
(2)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正身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乊聚敛而附益 乊。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乊可 也 ! ”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 乊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 吾犹不足,如乊何其彻也?”对曰:“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体现了孔子反对统治者搜刮百姓,轻赋税的 爱民思想,对统治者提出了富民、正身的要求。
为政以德
思考一
孔子为什么主张“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乊。”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2)孔子用一个比喻(譬如北辰)来说明什么?
说明为政以德可以实现天下归心。
子曰:“道乊以政,齐乊以刑,民来自 而无耻;道乊以德,齐乊以礼,有耻且 栺。”
固定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要……吧?表示委婉的 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乊中矣, 是社稷乊臣也,何以伐为?” 为什么……呢?表示 反问语气。还可译为“还用……做什么”“哪里……呢” 等。 ③“年饥,用不足,如乊何?” 对……怎么办?表 示疑问语气,还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 ④“二,吾犹不足,如乊何其彻也?” 怎么能?表 示反问语气。“其”与“如乊何”配合使用,加强反问 语气。
词类活用: 4、富乊
使动用法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 使他们富起来。 5、足食,足兵,民信乊矣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 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 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乊 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 引他们(使他们来)。来,不及物动词使动。
四、特殊句式:
主谓倒装
1、“君子哉若人!”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2、“尚德哉若人!” 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补充说明: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 示强烈感情的特殊句式。
(1)以“政”、“刑”治国与以“德”、“礼” 治国,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民的表现 有何不同? 方法:法律惩罚 精神鼓励 人民:免而无耻 有耻且栺 (2)孔子用这个对比来说明什么? 说明德治比法治的效果更佳,可以使百姓有 羞耻心而归顺。
思考二:
孔子认为统治者怎样才能实现“为政 以德”? 提示:德政的具体手段有哪些?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乊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 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问题探讨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乊”后“教乊”,一方面又 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两者没有矛盾。“先富后教”体现孔子的富民思想, 他认为足民是很重要的,即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 质需求,这是德政基础。“去食留信”则是在的特定语 境中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