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Fisher S cientific Company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

正常条件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人体内血液能正常流动有赖于以下四个系统功能的平衡,这个机制障碍就会引起出血,亢进则导致血栓形成。

凝血系统

正常凝血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凝血活酶的形成。第二阶段: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主要检测项目:PT、APTT、TT、FIB

抗凝系统

正常情况下,凝血、抗凝两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抗凝系统占优势则发生出血;凝血系统占优势则发生血栓。

主要检测项目:AT-Ⅲ、PC、PS、肝素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

纤溶活性增高可引起出血;纤溶活性降低可引起血栓的形成

主要检测项目:D-二聚体、FDP、纤溶酶原等

血小板系统

血小板参也参与血栓的形成,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成分之一

主要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等

为何要做凝血测试

血栓与止血不仅涉及到基础医学,而且与多个临床学科的疾病密切相关。★所有手术前检查:外科、骨科、妇产科、五官科等手术。检查病人的出凝血机能,以免术中发生危险。

★预测血栓形成:如心肌梗塞、静脉栓塞等。可以早诊断,早治疗

★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如换瓣手术后、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等。减少临床治疗出血并发症

★诊断各类疾病:如DIC、肝脏疾病、先天及后天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常规凝血检测

一.PT(凝血酶原时间)检测

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用于检测血浆中Ⅱ、Ⅴ、Ⅶ、Ⅹ因子

的水平

1.正常参考值:11-14秒,延长3秒为异常;活动度70-120%;INR 0.8-1.5 2.临床意义:

(1) PT延长见于:先天性者多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及Ⅱ、Ⅴ、Ⅶ、Ⅹ因子缺乏症;后天性者多见于肝脏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

乏症、新生儿出血、血液中有抗凝药物或口服避孕药

(2) P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先天性Ⅴ因子增多症

二.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

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用于检测血浆中Ⅷ、Ⅸ、Ⅺ、Ⅻ因子的水平

1.正常参考值:28-40秒,延长10秒以上有病理意义

2.临床意义:

(1) APTT延长见于:Ⅷ、Ⅸ、Ⅺ、Ⅻ因子缺乏症。如:血友病;严重Ⅴ、Ⅹ因子减少或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

黄疸;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如:DIC;血液中有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等抗凝物质的存在

(2) APTT缩短见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如:脑血管血栓性疾病、肺栓塞、静脉栓塞形成等;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Ⅷ、Ⅹ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增多症

三.TT(凝血酶时间)检测

TT是反映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实验

1.正常参考值:8-14秒,延长3秒为异常

2.临床意义:

(1) TT延长见于: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低下(<80mg/dl);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DIC;尿毒症(2) TT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及PH呈酸性

四.FIB(纤维蛋白原)检测

FIB既凝血因子Ⅰ,是体内重要的凝血因子,直接参与凝血过程。其含量增高,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浆粘性度升高,促进红细胞聚集,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网,进而形成血块或血栓

1.正常参考值:2-4g/L

2.临床意义:

(1) FIB增高见于:糖尿病和糖尿病中毒,急性肾炎、尿毒症、肾病综合症;风

湿、类风湿;月经期、妊娠期;放射治疗后、灼伤、休克、外科手

术后;急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冠心病、急性心梗发作期(2)FIB减少见于:DIC;原发性纤溶;重症肝炎或肝硬化,严重的肝实质损害还常伴有凝血酶原及Ⅶ缺乏;肺及前列腺术后;胎盘早期分

娩时其含量减少,有时可降至0.5g/L

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临床上常用抗凝药、溶栓药、抗血小板药和降血粘度药作为防栓疗法和溶栓疗法的药物,这些疗法统称为抗栓治疗。但是,如果药物应用过量,便会造成出血并发症;如果用量不足,便会达不到治疗的预期效果。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同时,必需区别不同情况,选择相应指标作为实验室监测的依据,用以指导和调整临床合理用药,使药物既能达到防治血栓形成,又不至于引起出血并发症的目的

(一)PT(凝血酶原时间)

PT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文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11-14s)的1-2倍为宜。WTO推荐用INR(国际标准化比值)作为口服抗凝剂的监测指标较为合理。INR=(样本测量时间/标准时间)ISI次方,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用量的一种较好的表达形式。

WT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

实验室在口服抗凝药(OAC)监测中的作用,关于出血的建议

性Ⅴa分析可监测肝素,但APTT本身可检查整体的凝固性过程

(二)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是反映内源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综合情况,是监测肝素的首选指标。

肝素治疗的出血发生率为7-10%。所以,应用中量和大剂量肝素时,必须

作实验室监测,使APTT较正常对照值(28-40s)延长1.5-2.5倍可取得最佳抗凝效果而出血风险小,然而APTT达到正常对照的1.5 倍时称为肝素起效阀值。

(三)TT(凝血酶时间)

TT可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时TT也延长。一般应将TT控制在正常值(8-14s)的3-4倍

(四)FIB(纤维蛋白原)

FIB应用溶栓剂时,血浆纤维蛋白原不应低于0.5-1g/L,否则可致出血。

溶栓治疗的目的是溶栓药物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及治疗(控制)出血发生率;轻微出血为5-30%,重度出血为1-2%,所以,必须做实验室监测

1.提示溶栓治疗的出血指标:

1)治疗开始数小时后,纤维蛋白原低于0.7g/L

2)治疗三日后,血小板低于100×109/L

3)APTT延长30秒以上

存在易引起血栓形成的病理或生理情况: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心绞痛、高血脂、风湿性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有静脉血栓形

成史或家族史、恶性肿瘤、长期卧床、手术和外伤后、年龄大于40岁、

凝血和纤溶异常、肾(肝)移植和骨髓移植术后等。

3.实验诊断指标项目

1)血浆的PT和APTT

2)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功能实验

3)血浆纤维蛋白原测试

4)血浆黏度测定

5)反映血内皮细胞受损测定

6)反映生理性抗凝物的测定:如AT-Ⅲ、PC、PS

7)反映纤溶活性测定:如D-二聚体、FDP、纤溶酶原

这些指标对血栓前状态的诊断是有价值的,但仍然需要综合分析判断,

甚至加做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实验指标

基层医疗单位DIC实验诊断标准(仅供参考)

具备下列三项以上实验异常可诊断DIC

1)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正常血小板数

100-300×109/L)

2)纤维蛋白原<1.5/L或进行性下降

3)3P实验阳性(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

4)PT延长或缩短3秒以上或称动态变化

5)外周血破碎红细胞>10%

6)不明原因的血沉降低或血沉增快之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