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

合集下载

医学讲义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医学讲义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医学讲义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血栓与止血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血液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医学讲义中,通常会详细介绍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以下是一个超过1200字的讲义示例,涵盖了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各个方面。

一、血栓检验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通路的指标,也常用于观察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

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比较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参考范围的比值,称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一般来说,INR低于1表示凝血功能正常,高于1则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PT的正常范围通常为11-13秒。

2.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指标。

类似于PT,APTT的正常范围通常为30-40秒。

延长的APTT可能与继发性凝血因子缺乏或特定抗凝药物(如肝素)的使用有关。

3.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用于评估凝血酶浓度,以及血浆中抗凝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凝血酶时间为15-20秒。

4.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降解纤维蛋白过程的产物,因此,它的水平可用于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分解程度。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表明存在血栓形成或者纤维蛋白分解增加。

因此,D-二聚体被广泛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和肺栓塞的可能性。

5.血小板计数与活化血小板计数常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凝聚能力。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通常在150-450×109/L之间。

此外,血小板功能的评估可以通过使用成熟的血小板活化试剂和流式细胞术等检测方法进行。

6.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在凝血过程中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血浆蛋白,也是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为2-4g/L。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可能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有关。

二、止血检验1.出血时间出血时间是评估止血过程的指标之一、此测试方法通常通过在特定部位划开一小段皮肤,并观察血液停止流出所需的时间。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原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在受检血 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活化剂和部分磷脂) 和Ca2+后,观察其凝固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 较好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 手工法:32~43秒,较正常对照延 长10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
第一节 概述 出血(bleeding) 止血(hemostasis) 凝血(blood coagulation)
血栓形成(thrombosis)
血栓(thrombus) 出血、血栓性疾患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①血管 壁的结构或功能异常;②血小板量的减少、增多或 质的异常;③凝血因子含量减低、增高或分子结构 异常;④抗凝机制或纤溶机制减弱。
(三)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包括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两种。 1.筛选试验 FDP和D-二聚体 (1)FDP和D-二聚体均正常:表示纤溶活性正常, 临床出血与纤溶无关。 (2)FDP阳性,D-二聚体阴性:多数为原发性纤 溶症或FDP假阳性如肝病、术后大出血、重症DIC、 纤溶初期等。 (3)FDP阴性,D-二聚体阳性:多数为继发性纤 溶症或FDP假阴性如DIC、血栓形成和溶栓治疗等。 (4)FDP和D-二聚体均阳性:见于继发性纤溶, 如DIC和溶栓治疗等。
发病早期凝血系统功能亢进,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 和血栓形成;其后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 诊断根据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1)筛选实验:同时有下列三项或以上异常。 ①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但肝病、白血 病则要求血小板<50×109/L﹚。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但白血病及其他恶 性肿瘤<1.8g/L,肝病<1.0g/L﹚,或进行性下降,或 >4g/L。 ③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时FDP> 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 ④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肝病时延长5秒以上) , 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

血栓与止血检测

血栓与止血检测

靶向治疗
02
研究并应用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如单克隆抗体、小分子
抑制剂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免疫疗法
03
探索并应用免疫疗法,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来预防和治疗血
栓性疾病。
预防血栓性疾病的策略
01
02
03
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 烟限酒等,降低血栓形成 的风险。
早期筛查与预防
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 和预防性治疗,如对家族 遗传性血栓形成疾病的患 者进行早期干预。
普及知识
加强公众对血栓性疾病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提高自 我保护能力。
THANKS.
生物标志物检测
研究并应用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微小RNA、蛋白质等,用于早期 发现血栓形成和止血异常。
影像学技术
发展新型影像学技术,如超声、MRI等,提高对血栓和止血过程的 可视化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精准医疗
01
根据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
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诊断动脉血栓性疾病
通过检测血小板活性、凝血酶和纤溶酶等指标,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脑卒中等动脉血栓性疾病。
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监测华法林抗凝效果
通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凝血酶原时间(PT),评 估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预防血栓形成。
监测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效果
通过监测抗Xa因子活性,评估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的效果 ,预防血栓形成。
当血管损伤后,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 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 白,与血小板共同作用形成凝块。
血栓形成的过程

血栓和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血栓和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血栓与止血的筛选试验
一、一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 临床上常作的试验:主要有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BT)、血小板计数 (platelet count,PLT)和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
血液检验
二、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
主要涉及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异常,用于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筛查的试验较多,常用的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试管法凝血 时间(clotting time,CT)。
原发性/继发性 遗传性 / 获得性 遗传性/获得性 遗传性/获得性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功能缺陷 vWF缺陷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血液检验
(二)二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血液凝固和纤溶 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若临床出现不同程 度的出血时,筛检试验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血液检验
同时检测APTT和PT对二期止血缺陷的应用
血液检验
第三节 凝血因子的检测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 1. 原理:Clauss法以凝血酶作用受检血浆中
纤维蛋白原(Fg),使其形成纤维蛋白而使 血浆凝固,测定凝固时间。纤维蛋白的量 与凝固时间成负相关,检测结果与参比血 浆制成的标准曲线对比,可得出纤维蛋白 原的含量。 2.正常参考值:2—4g/L。
血液检验
等。
血液检验
(2)减低 ①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②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 少。 ③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④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⑤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⑥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⑦天门冬酰胺酶治疗白血病。 ⑧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 低于时引起病人出血。

医学资料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医学资料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医学资料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血栓与止血是与人体止血功能与凝血机制密切相关的医学领域。

下面将介绍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血栓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凝块,它可以生理性存在在受伤血管内部以维持止血作用,但也可能在异常情况下形成,导致血管堵塞或栓塞。

血栓形成与抗凝机制紊乱、血管壁损伤、血液流动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血栓的检验包括血栓指标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血栓指标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这些指标可以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评估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它是用来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活性,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异常。

正常值为11-14秒。

3.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它是用来评估内源凝血途径的活性,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Ⅴ的异常。

正常值为25-35秒。

4.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栓最终形成的重要物质,测定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以评估血浆中凝血酶和抗凝酶的平衡状态。

正常值为2-4g/L。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检查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血管内的血栓形态、大小和位置,进而评估血流情况和血栓的病理改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高精度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准确地检测血管内血栓的存在与程度。

止血是人体维持循环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功能,它与凝血机制密切相关。

止血检验可以评估止血功能是否正常以及判断出血的原因。

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这两个指标的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从而影响止血功能。

2.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它们可以粘附在血管壁并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导致止血功能异常。

3.凝血酶测定:凝血酶是血液凝固的最终产物,凝血酶测定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最后阶段是否正常。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讲解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讲解

(四)血块收缩试验
(clot retraction test, CRT) 血液完全凝固后,血小板收缩蛋白使得血小板 伸出伪足,伪足前端连接到纤维蛋白上,当伪 足向心性收缩,使得纤维蛋白网变小。血清析 出,血块变小,有利于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对血块收缩有一定的影 响,是血小板功能的筛选试验。 为了避免红细胞对结果的干扰,现在也可以 采用血浆来操作。
血栓与止血 临床应用
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系
血栓与止血(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是 机体止凝血和抗凝血机制动态平衡失调的一种 病理生理过程。涉及血管壁、血小板、血液凝 固、抗血液凝固、纤溶系统和血液流变学等基 础理论,也涉及上述各方面相应的实验检查。 如果止凝血活性增强或抗凝血活性减弱,变会 导致血栓性疾病。相反,则会引起凝固状态或 出血倾向,为研究和诊断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 疾病所必需。本章就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 和临床诊断(反映免疫性因素,如ITP) 和vWFAg(检测vWD)检测等。 将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作 为一期止血的筛选试验。
二、凝血相关检验
(一)凝血时间测定(clotting time,CT) 血液离体后, Ⅻ被异物表面活化,在血小板因 子和Ca2+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的反映生成纤 维蛋白而凝固。是用来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 凝血功能。 普通试管法参考值:4-12min。
危险
PC<20³109/L
可引起自发性出血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正常人每天有6-10%的波动。早 晨低,午后高。新生儿低,妇女月经前降低, 剧烈运动进食后升高。 病理性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障、急性 白血病等;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血小板 破坏过多,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理性增多:慢粒,急性化脓性感染,脾切除 手术后等。

血栓与止血相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相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FIB含量减少 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 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溶栓治 疗的监测 低或异常原发性纤维蛋白血症
5.血浆D-二聚体(D-Dimer,D-D)
D-二聚体 的产生
交朕纤维蛋白(Fb) 特异的降解产物
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 0-0.5μg/ml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如DIC)标志物; 在原发性纤溶为阴性。
IV
III withoutIII源自IIIII
I
Extrinsic System
III IV
VII III
Ca2+, PL X
Ca2+, PL
V
II
37癈
I
Fibrin
Tissue Factor Calcium (Ca2+)
Measure Clotting Time
Normal Range 11-14.5 sec
➢PT缩短 先天性因子Ⅴ增多 DIC早期(高凝状态) 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in Blood
in Plasma
试 验 原 理
without
XIII
XIII
XII
XII
IX
凝血因子及凝血 功能检验
抗凝物质检验 纤溶活性检验
常用检验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粘附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相关抗体
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出血时间(BT) 血浆凝血因子
AT测定 血浆蛋白C测定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 血浆D-二聚体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止血与血栓教学大纲

止血与血栓教学大纲

止血与血栓教学大纲止血与血栓教学大纲血液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血管系统运输氧气和养分到达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然而,当血管受到损伤时,人体就需要一种机制来防止过多的出血,这就是止血的作用。

与此同时,血液在凝固过程中也会形成血栓,以防止血液过多凝固或流失。

因此,对于止血与血栓的教学是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一、止血的基本原理止血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来阻止出血的过程。

在人体受到创伤后,血管会收缩以减少出血量,并通过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壁的收缩来形成血栓。

同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也会被激活,形成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网。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最终实现止血的效果。

二、止血的分类止血可以分为局部止血和全身止血两种方式。

1. 局部止血:局部止血是指通过直接处理创伤部位来实现止血的方法。

常见的局部止血方法包括手指压迫、冷敷、止血带的使用等。

这些方法能够暂时阻止出血,为后续的处理提供时间窗口。

2. 全身止血:全身止血是指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方式来实现止血的方法。

例如,使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来促进凝血过程,或者通过手术修复血管来达到止血的目的。

三、血栓的形成与预防血栓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凝结物,它可以阻塞血管,导致血液供应不足,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对于血栓的形成与预防也是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内容。

1. 血栓的形成:血栓的形成与止血过程有相似之处,但其机制更为复杂。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并释放血小板因子,促使凝血因子激活,形成血栓。

此外,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也会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进一步增强血栓的稳定性。

2. 血栓的预防:为了预防血栓的形成,教学大纲中应包括相关的预防措施。

首先,教学内容应涵盖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如长时间的静脉穿刺、长时间卧床、手术、肿瘤等。

其次,应介绍预防血栓的方法,如积极活动、使用抗凝药物、戒烟等。

血栓与止血检查

血栓与止血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被检者PT/正常人PT,参考值1.
• 整个凝血过程分为三期 2)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②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标本采集:同APTT,枸橼酸钠抗凝血2ml,mlml血液混匀,两者是1∶9关系。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 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黏附(GPI、VWF、胶原)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血小板血栓 聚集 血小板血栓 聚集 释放反应Ⅰ ADP
释放反应Ⅰ 其肝抗素凝 :的是主一要种机酸制性在粘于多它糖能,结主合要血由浆肥中大的细一胞些和抗嗜凝碱蛋性白粒,细使胞这产些生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ADP
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
• 凝血途径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

• 分三个阶段:即因子Ⅹ激活成Ⅹa;因子Ⅱ(凝血酶原)激活成Ⅱa(
凝血酶);因子Ⅰ(纤维蛋白原)转变成Ⅰa(纤维蛋白)。
瀑布学说
• 内源性凝血途径: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通过一系列的
作用,直至激活因子Ⅹ生成Ⅹa;
• 纤维蛋白形成期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除因子Ⅳ(钙)外,均为蛋白质。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出血不止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若血管臂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血浆vWF因子等有缺陷,则血管臂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出血点增多。
•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Ⅶ与因子Ⅲ组成复合物,在有Ca2+

血栓与止血障碍的诊断

血栓与止血障碍的诊断

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如肝病、肾病、 内分泌疾病等,可能导致 凝血功能障碍,引发止血 障碍。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 药、抗血小板药等,可能 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止血 障碍。
止血障碍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凝血因子 的活性、血小板数量及功 能等指标,评估凝血功能 是否正常。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MRI等影 像学检查,观察血管结构 及血流情况,判断是否存 在血栓或出血。
血栓与止血障碍的诊断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血栓与止血障碍概述 • 血栓形成机制及诊断 • 止血障碍机制及诊断 • 血栓与止血障碍的鉴别诊断 • 血栓与止血障碍的治疗与预防
01
血栓与止血障碍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栓与止血障碍是指血液在血管 内异常凝结或出血异常的疾病。
分类
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止血障碍 等。
病史和临床表现
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 如疼痛、肿胀、出血等,结合患 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综合
分析。
鉴别诊断标准与流程
标准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 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制定出符合患 者情况的诊断标准。
流程
按照诊断标准,逐步进行鉴别诊断, 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最终确定患者 是否患有血栓或止血障碍。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
病理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血液检查、影像学 检查、临床症状等 。
影像学检查
超声、血管造影、 CT等。

血液检查
凝血功能、血小板 计数、D-二聚体等 。

诊断血栓和止血

诊断血栓和止血

6.血小板膜糖蛋白(GP)测定
原理: 用抗人血小板膜GPIb、GPlIb和GPlla单克隆抗 体与被检者血小板膜相应糖蛋白的特异免疫反应的原 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可以定量测定血小板膜相应 GP的含量。
参考值: 每个血小板含GPIb分子数为 (1.54±0.49)×104; GPⅡb/GPⅢ a分子数为 (5.45±1.19)×104
2.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PAIg)
原理:ELISA法 参考值: PAIgG 0~78.8ng/107血小板
PAIgA 0~2.0ng/107血小板 PAIgM 0~7.0ng/107血小板 PAC3 0~18ng/107血小板 临床意义: 增高 见ITP、SLE、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输血后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恶性淋巴瘤、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淋巴细胞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Evan综合症、良性单株丙球蛋白血症 等。
1. 全血凝固时间(CT)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原理:在37℃条件下,在血浆中加入以白陶 土(激活剂)和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悬液 及Ca++后,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参考值: APTT 32~43秒 临床意义: 延长: 见内源性凝血系统因子缺乏及II、V、X因
子、纤维蛋白原缺乏、抗凝物质增多及药物等。 缩短 : 见于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症、原发性和继发 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和获 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血管性血友病
一、血栓与止血的筛选检验
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检验: 指凝血和纤溶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 相关筛选检验: 1 全血凝固时间(CT) 2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临床检验基础课件—血栓与止血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课件—血栓与止血检验
待测血浆0.1ml
PT试剂0.2ml
混 匀
特点:操作简便、重复性差
保持试管倾斜角度 30度左右,不断轻轻 倾斜旋转试管,记录 液体凝固所需时间
同时启动秒表
37 ℃
(二)血凝仪的原理
检测原理
凝固法
底物显色法
免疫法
1.凝 固 法
凝血因子级联激活反应最终导致血液凝固。该过程在血液的生物物理特性上可表现为:电阻增大、粘度增强,浊度上升。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检测可监测血液的凝固过程,进而反映凝血功能的差异
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
在待测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III因子)和Ca2+,以此激活凝血系统进而观察血浆凝固需要的时间,是反映外源途径凝血功能的重要试验
PT报告方式及参考值
“秒” 成人:11~13s 新生儿:延长2~3s 早产儿:延长3~5s 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有临床意义 “PTRPT 参考值:0.85~1.15
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FDP)
来源:Fg、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多聚体、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 临床应用 诊断原发/继发性纤溶 检测是否有血栓形成
检测原理
以被检物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为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对被检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 胶乳凝集法:常用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仪器法:免疫比浊法
3.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 Fg)
Clauss法(凝血酶法) 根据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作用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的原理。以国际标准品为参比血浆制作标准曲线,用凝血酶来测定血浆凝固时间,所得凝固时间与血浆中纤维蛋白浓度呈负相关从而得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PT衍生法 仪器法测定PT时,Fg全部转变为纤维蛋白,浊度与Fg浓度成正比 免疫法 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常用方法:比浊法、酶联免疫等 测试结果与生理性Fg活性不一定平行

血栓与止血障碍的实验诊断详解

血栓与止血障碍的实验诊断详解

(五)纤溶活性亢进
• 1 . 原 发 性 纤 溶 症 ( primary fibrinolysis) 原发性纤溶亢进 症,简称原发性纤溶,是由于纤 溶酶原激活物(t-PA,u-PA)增 多导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 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 子。
2.继发性纤溶症 (second fibrinolysis)
(六)血液流变
1.全血粘度、血浆粘度、 红细胞脆性、红细胞电泳、 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浆蛋白 等。 2.影响因素 较多。
二、实验室检查
(一)常用筛选试验 • 1.一期止血缺陷 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的 缺陷。常用筛选试验如下: (1 ) 毛 细 血 管 脆 性 试 验 ( 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P) (2)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 (3)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 (4)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 CRT) • [原理] • [参考值] • [临床意义] • [评价]
一、基础理论
(一)血管壁损伤 • 1.血管壁结构 小动脉 微循环 小静脉 (1 )内膜层:内皮细胞、基底膜、 微纤维。 (2 )中膜层:弹力纤维、平滑肌、 胶原。 (3)外膜层:结缔组织。 • 图1、图2
(1)促血栓形成 – 血管收缩:自主神经能力增强、内皮素-1。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 Willebrand factor , vWF):参与血小板粘附。 – 胶原暴露:诱导血小板聚集和激活因子XII。 – 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参与外源凝血 系统。 –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ed inhibitor-1,PAI-1):抑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 物(t-PA)和(u-PA)。

血栓与止血继续教育项目的目标

血栓与止血继续教育项目的目标

血栓与止血继续教育项目的目标
摘要:
一、血栓与止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栓与止血继续教育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三、血栓与止血继续教育项目的主要内容
四、血栓与止血继续教育项目的目标
五、参与继续教育项目的好处
六、总结与展望
正文:
血栓与止血是人体生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维护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血栓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血凝块,而过多的止血会导致血液凝固异常。

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血栓与止血问题至关重要。

血栓与止血继续教育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在于,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对血栓与止血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此外,血栓与止血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因此,普及相关知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血栓与止血的基本概念、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医疗质量。

项目的目标是,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同时,培
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血栓与止血防治人才,为我国血栓防治事业做出贡献。

参与继续教育项目的好处包括:掌握最新的血栓与止血知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降低医疗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此外,通过继续教育,医护人员还可以拓宽视野,结识同行,分享经验,促进个人职业发展。

总之,血栓与止血继续教育项目对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血栓与止血

血栓与止血

Ca2+
GPⅢa
Ca2+ Fbg
GPⅢa
GPⅡb
Ca2+
Ca2+
GPⅡb
血小板聚集机理
粘附与聚集的结果
血小板大量聚集、 粘附于血管破损处 形成白色血栓
暂时止血
3.释放功能 :(release reaction)

指血小板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将胞浆内特殊
颗粒中的内含物释放出血小板的反应
-颗粒
• 因子IX(factor IX,F IX) FIX又称抗 血友病B因子,是单链糖蛋白,分子量 57000,血浆浓度约80nmol/L。F IX可 被F IXa或TF-F VII(a)复合物激活,两 者反应都需要钙离子的存在。
• 因子X(factor X,F X) F X(又称为 Stuart-Prower因子) F X既可被多成分酶复 合物F X酶(tenase,由F IXa、F VIIIa、钙 离子和磷脂组成)激活,又可被TF-FVIIa 复合物激活。
Ⅻa
XIIf
XIa
激肽释放酶原
(三)凝血酶敏感因子
FⅠ、FⅤ、FⅧ、FⅩⅢ:
共同特征:
对凝血酶(Ⅱa)敏感。
合成部位:F Ⅰ、 Ⅴ—— 肝脏
FⅧ —— 不明
FⅩⅢ —— 肝、血小板
(四)其他因子
FⅢ、FⅣ、vWF:
合成部位:F Ⅲ—— 脑、胎盘、肺等各种组织
FⅣ —— Ca2+
vWF —— 内皮、血小板
凝血因子的功能及其分子基础
因子Ⅰ(即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
血浆中浓度为2.0~4.0g/L。其功能 除直接参与凝血过程外,还参与动脉粥 样硬化及肿瘤血行转移等,Fbg水平升 高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 因素。

临床本科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临床本科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内源 Ⅷ,Ⅸ,Ⅺ,Ⅻ,Ca2+ KPTT
共同 ⅤⅩⅡⅠCa2+ ⅩⅢ TT
1、血液凝固时间CT
指血液离体后置试管中,自采血开 始至血液凝固所需时间
反映内源性途径凝血功能 参考值: 普通试管法5—10分钟,
硅管法15—32分钟
CT延长见于:
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vWD
其它因子如ⅴ、Ⅹ、Ⅰ、 Ⅱ缺乏、减少(严重 肝损)
3)BT延长伴PLT增多:慢粒、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及反应性PLT增多
4)BT延长伴PLT正常:遗传性和获得性 血小板无力症、vWD、低(无)Fg症。
2、二期止血缺陷筛选项目选择应用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障碍和抗凝 血物质存在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1)APTT和PT都正常:因子ⅩⅢ缺 乏症、严重肝病、恶性淋巴瘤、白 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恶 性贫血
血栓
出血
讲课提纲
1.血栓止血基本概念 2.筛选试验与诊断试验 3.血栓止血试验项目的选择应用
4
/
正常生理性止血机制主要包括:
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 三个时相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与维持
基本概念:
出血——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溢出)称出血 止血——阻止出血,维持流动状态,应是机体自
以INR为2.0~3.0为宜。
凝血因子诊断试验
内外源途径各因子活性测定 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 XⅢ 定量测定 sFMC 测定
4、纤维蛋白原Fg(FIB)测定
仪器法原理: 在受检血浆中加人一定 量凝血酶,使血浆中的 纤维蛋白原Fg转变为纤 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 计算Fg的含量。
结果与意义:定量2-4g/L 增多见于糖尿病、心梗、急性传染病、
2)APTT延长伴PT正常:内源凝血 途径缺陷血友病、DIC、肝病、口服 抗凝剂、vW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一、选择题
A 型题
1、通常血小板数在多少以下,患者即有出血症状:
A、<100×109/L
B、<80×109/L
C、<60×109/L
D、<50×109/L
E、<30×109/L
2、患者自发性皮肤出血点,检查束臂试验:12个出血点,出血时间:(DuKe法)2分钟,血小板计数:150×109/L,初步诊断为: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B、血小板无力症
C、血友病甲
D、DIC
E、血管性紫癜
3、对于甲、乙型血友病诊断阳性率最高的试验是:
A、凝血时间(CT)
B、APTT
C、PT
D、TT
E、D-二聚体检测
4、用做血友病的过筛检查的试验是:
A、束臂试验
B、CT
C、APTT
D、PT
E、血块退缩试验
5、引起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的疾病是:
A、骨髓增生性疾病
B、静脉性血栓病
C、心肌梗塞
D、脑梗塞
E、糖尿病
6、下列有关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室检查哪一组正确:
A、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延长,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
B、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增多
C、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延长,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增多
D、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
E、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正常,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增多
7、束臂试验阴性,出血时间正常,APTT延长,血块退缩正常见于: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血友病甲
C、严重VC缺乏症
D、过敏性紫癜
E、以上都不是
8、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B、成年女性束臂试验出血点在10个以下
C、血块退缩时间于血凝后2h开始,24h完全退缩
D、3P试验阴性
E、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超过3S
9、凝血时间延长,出血时间正常的疾病是: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B、过敏性紫癜
C、血友病
D、VW病
E、DIC
10、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有关的凝血因子是:
A、ⅠⅡⅢⅩⅪ因子
B、ⅠⅡⅣⅩⅫ因子
C、ⅠⅡⅤⅦⅩ因子
D、ⅠⅡⅦⅥⅩ因子
E、ⅠⅡⅥⅧⅨ因子
11、引起血小板增多的疾病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慢粒早期
C、放射病
D、ITP
E、Bantis综合症
12、引起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疾病是:
A、维生素C、维生素P缺乏症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友病(甲、乙、丙)
D、血管假性血友病(VW病)
E、DIC后期
13、下列检查中哪项对于诊断血友病最有意义:
A、CT
B、APTT
C、PT
D、CRT
E、BT
14、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见于:
A、维生素K不足
B、过敏性紫癜
C、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D、凝血酶原缺乏
E、DIC早期
15、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表示下列哪组凝血因子可能有缺陷:
A、ⅫⅪⅨⅩⅦ
B、ⅪⅩⅦⅤⅠ
C、ⅩⅧⅤⅡⅠ
D、ⅩⅦⅤⅡⅠ
E、ⅧⅦⅤⅡⅠ
16、检查外源性凝血途径障碍的试验是:
A、出血时间
B、凝血时间
C、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D、血清凝血酶原时间
E、凝血酶时间
17、患者,男性15岁,有顽固性鼻出血,并有多次跌伤后关节肿胀,查体:轻微贫血面貌,巩膜不黄,肝脾不大,左膝和右踝关节畸形。

血小板计数120×109/L,PT 12S(对照11S),APTT 108S(对照45S),下列哪项诊断可成立: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血友病
C、血管性血友病
D、血小板无力症
E、过敏性紫癜
18、血块退缩不良见于:
A、过敏性紫癜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友病
D、血管性血友病
E、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
B 型题
19~22共用备选答案
APTT PT TCT
A、延长延长正常
B、延长延长延长
C、正常延长正常
D、正常正常正常
E、延长正常正常
19、DIC
20、血友病(乙)
21、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22、ITP
23~25共用备选答案
A、因子Ⅴ
B、因子Ⅹ
C、因子Ⅲ
D、因子Ⅻ
E、因子Ⅱ
23、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因子
24、外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因子
25、内外源凝血系统共同途径开始于
X 型题
26、Plt正常,BT延长,CRT阳性见于:
A、血友病
B、VW病
C、ITP
D、血小板无力症
E、DIC后期
27、CT延长,APTT延长,PT延长见于:
A、ITP
B、血友病
C、DIC
D、重症肝炎
E、维生素K缺乏症
28、APTT缩短见于:
A、SLE
B、严重肝病
C、V-K缺乏
D、DIC
E、妊娠高血压综合症
29、属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疾病是: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急或慢性炎症
C、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D、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DIC
30、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Plt明显减少
B、Plt功能异常
C、严重缺乏血浆有关因子
D、血管异常
E、乙酰水杨酸等药物影响
31、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见于下列哪些情况:
A、妇女月经期第1~2天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DIC
D、急性失血
E、急性白血病
32、下列哪些情况可见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A、尿毒症
B、糖尿病
C、严重肝病
D、心肌梗死
E、服用阿司匹林后
33、下列哪些情况PT、APTT均延长:
A、血友病甲
B、DIC伴继发性纤溶
C、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D、过敏性紫癜
E、血小板无力症
34、检查内源性凝血途径障碍的试验是:
A、凝血时间
B、出血时间
C、血清凝血酶原时间
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E、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35、下列哪些因素可使凝血酶时间延长:
A、凝血酶原缺乏
B、纤维蛋白原缺乏
C、血中FDP增加
D、因子Ⅷ缺乏
E、肝素治疗中
二、问答题
1、一期止血缺陷和二期止血缺陷各有哪些筛选试验?
2、出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都正常除正常人外还见于哪些疾病?
3、APTT和PT都正常一定是正常人吗?
4、某患者检测结果:APTT47s,PT18s,其结果有无异常?试分析其病因。

5、患者10岁,女性,2周前曾患呼吸道感染,近2天牙龈渗血,皮肤广泛出血斑,肝脾不大,疑有“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做哪些检查助诊?
6、患者男性,6岁,在一次拔牙后,出血不止,压迫不能止血,自1岁起常有跌倒后踝、膝关节肿胀,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2×109/L,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7.26×109/L,要确诊需选择哪些检查?可能的结果是什么?
三、选择题参考答案
1、D
2、E
3、B
4、C
5、A
6、D
7、B
8、C
9、C 10、C 11、B 12、E 13、B 14、B 15、D16、C 17、B 18、B 19、B 20、E 21、B 22、D 23、D 24、C 25、B
26、BD 27、CD 28、DE 29、ACD 30、ABCDE 31、ABCE 32、BD 33、BC 34、ACD 35、B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