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构建以GDP和GNH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为美国、 本 、 日 德国后的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提升 ,
增 强 了我 国的 国际竞争 力和综 合 国力 , 大地 改善 和丰富 极 了我 国人 民的物质 生活 。 自从 在干部 考 核 中把 G P 增 D 的 长速 度 当作 重要指 标后 , 些 干部 便把 “ 一 以经济 建设 为 中
任, 纷纷高举 G P的大旗 , D 经济高速发展 的同时也 出现一 系列问题 , 重复建设 、 如 过度 消耗资源 、 环境 污染等。绿 色
G P虽有其合 理的 因素 , D 但操作起来相 当困难 。贯彻 落实科 学发展观 , 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 必须 引入 G H的考 N
核指标 . G P一道重新构建地方政 府的政 绩考核体 系。 与 D
政绩, 是指 领 导干 部 在任 期 内履 行 相关 职 务 取得 的
工作业绩 , 是领 导干部从 政思想 、 政风格 、 为 施政 目标 的综
合体现。凭政绩用干部 , 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依
据和标 准 。政 绩考核 标准 是 否准 确 、 客观 、 正 、 面 , 公 全 用
追求 G P D 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在短时期 内有 了
较 大 的提 升 。20 , 国的 G P已达 2 .4 06年 我 D O9 万亿 元 , 成
人是否得 当, 直接影 响 到我 国各 项 事业 的 发展 , 响到 党 影 和政府在 群众 中的形 象 。党 的十 六届 三 中全 会 提 出 的科 学发展观 , 志着 中 国将从单 纯追求 经济增 长转 向经 济与 标 社会、 经济 与 自然环 境 的协 调 同步 , 经济 发 展 的基 础上 在 实现社会 和人 的全 面发 展 。科 学 发展 观要 求 构建 科 学 的 政绩 考核 体系 。
化解政府债务的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
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债务成因、化解路径、政策建议等方面对化解政府债务进行深入思考。
一、债务成因分析1.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地方政府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债务规模。
然而,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失灵,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积累了大量债务。
这些债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着偿债压力。
3. 财政收支矛盾。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需求持续增长,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缺口,不得不举债。
4. 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观。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过于追求短期政绩,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二、化解政府债务的路径1. 优化债务结构。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将非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转化为债券形式,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2. 加强债务监管。
建立健全债务监管体系,明确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要素,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
3. 发展实体经济。
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偿债能力。
4. 严格财政纪律。
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管理,严格控制政府债务规模,防止新增债务。
5. 改革融资平台。
推进融资平台改革,明确政府与融资平台的界限,规范融资行为。
6. 加强债务风险预警。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地区进行重点关注,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债务风险。
三、政策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使用、偿还等环节的管理要求,确保债务管理规范有序。
2. 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全力化解债务风险(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全力化解债务风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财政安全防线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债务风险现状、成因、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化解债务风险提供有益借鉴。
一、债务风险现状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部分地区债务风险不断累积。
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
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成为影响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1. 债务规模过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部分地方债务率已超过国际警戒线。
2. 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占比过高,长期债务占比过低,容易引发债务风险。
3. 隐性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城投债等渠道,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二、债务风险成因1. 经济增长放缓: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部分地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2. 财政支出刚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因素,财政支出刚性增强,财政收支压力增大。
3.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债务投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4. 监管体系不完善: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不完善,债务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三、应对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增加长期债务占比,降低债务风险。
2. 加强债务管理: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确保债务规模合理、结构优化。
3. 推进债务置换: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降低债务成本,减轻财政负担。
4.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5. 强化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6. 推动市场化改革: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市场化手段化解债务风险,如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
如何化解债务缠绕(3篇)
第1篇引言:债务,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和社会稳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和个人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化解债务缠绕,已成为摆在政府、企业和个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债务缠身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化解债务缠绕的策略与路径。
一、债务缠身的现状分析1. 地方政府债务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地区债务风险凸显。
一方面,地方政府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债务融资力度;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债务偿还压力增大。
2. 企业债务企业债务问题主要体现在高负债、低盈利和产能过剩等方面。
部分企业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负债率居高不下,抗风险能力较弱。
3. 个人债务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债务问题日益突出。
信用卡、房贷、车贷等消费贷款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家庭负债累累,生活压力加大。
二、化解债务缠绕的策略1. 政策层面(1)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提高债务使用效率;规范企业融资行为,降低企业负债率。
(2)加强债务监管: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债务进行重点监控;加大对违规举债行为的处罚力度。
(3)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和经济发展。
2. 企业层面(1)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加强风险防控: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降低债务风险;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负债率。
(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 个人层面(1)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合理安排消费,避免过度负债;加强个人信用建设,提高信用意识。
(2)提高收入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收入来源;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高收入稳定性。
(3)加强债务管理:合理规划债务偿还计划,避免债务逾期;寻求专业机构帮助,解决债务难题。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动因及风险表现论文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动因及风险表现【摘要】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投资带动下,地方政府有效缓解了财力不足、建设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企业投资。
然而,发展过快的地方投融资平台也暗藏着大量的隐患。
本文主要分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动因及风险表现,以期为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康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动因风险表现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概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各级地方政府出于城市开发、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等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要而组建的各类公司,通常冠以投资公司、开发公司等名称。
按照所从事的行业不同,可分为城建投融资平台、公路投融资平台、农牧业投融资平台、水务投融资平台等。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快速发展的现实动因(1)财政体制原因。
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重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使得中央财政收入由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的22%,提高到2008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53%。
与财权重心上移相反,事权重心却在下移。
各级地方政府所承担的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换代、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补贴国企亏损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不断增大,形成了众多的财力缺口和债务负担。
在不能减少公共支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现行体制下可能采取的对策只能是利用投融资平台,绕过各种限制大规模举债。
(2)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职能转变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超过了地方政府。
即使是在同一城市,对于不同企业的居民而言,得到的公共服务却不均等。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地方政府代替国有企业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主体,一是面临要在短时间内从零做起,将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到与社会公众需求相匹配的高度;二是面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
当地方政府自身财力无法满足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时,不得不举债“经营”。
(3)投融资体制原因。
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虽然明确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但由于对公共产品的具体范围不够明确,且地方政府存在强烈的利益动机,实践中不乏许多地方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不仅涵盖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而且在赢利性和竞争性领域并没有实施应有的退出,给财政支出造成巨大压力。
化解政府专项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规模持续扩大,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
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地方财政平稳运行,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化解政府专项债务。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方法与前景三个方面对化解政府专项债务进行探讨。
二、政策背景1. 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规模逐年上升。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余额为10.96万亿元,到2020年已增至17.96万亿元。
大规模的债务积累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增加了债务风险。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凸显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偿债压力加大,甚至出现债务违约风险。
这不仅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3. 国家政策调整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通知》等,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三、化解政府专项债务的方法1. 优化债务结构优化债务结构是化解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的重要途径。
具体措施包括:(1)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长期债务比例,以降低债务风险。
(2)优化债务利率结构,降低高成本债务比例,提高低成本债务比例,以降低债务负担。
(3)拓展债务资金来源,如发行企业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以分散债务风险。
2. 加强债务管理加强债务管理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风险的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债务发行、使用、偿还等环节,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2)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对债务风险进行预警,及时发现并化解债务风险。
(3)加强债务偿还能力评估,确保地方政府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
3. 提高财政收支平衡能力提高财政收支平衡能力是化解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的基础。
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地方性债务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张,地方性债务风险逐渐显现。
地方性债务化解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地方性债务的现状,探讨化解地方性债务的路径与策略,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二、地方性债务现状1. 地方性债务规模持续扩张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张。
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1.9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
其中,政府债务余额为24.96万亿元,非政府债务余额为7万亿元。
2. 地方性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性债务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
短期债务占比过高,长期债务占比过低,导致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
(2)债务用途不合理。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但部分债务用于土地储备、房地产开发等高风险领域。
(3)债务风险集中。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集中在经济发展较慢、财政收入较低的地区,债务风险较高。
三、地方性债务化解路径1.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1)建立债务风险评估体系。
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分类、评级,及时识别和预警债务风险。
(2)加强债务限额管理。
合理设定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防止债务规模无序扩张。
(3)完善债务发行制度。
优化债务发行流程,提高债务透明度。
2.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增加长期债务占比,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减轻地方政府偿债压力。
(2)优化债务用途。
将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领域,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3)降低债务风险。
加强对高风险领域的债务监管,防止债务风险集中。
3. 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1)加强债务资金管理。
建立健全债务资金管理制度,确保债务资金合理、合规使用。
(2)推进项目绩效管理。
对债务投资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提高项目效益。
(3)加强债务资金监管。
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防止资金浪费和滥用。
4. 拓展债务融资渠道(1)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如何化解城镇债务(3篇)
第1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风险。
城镇债务的化解不仅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也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债务形成原因、化解策略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化解城镇债务。
一、城镇债务形成原因1. 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债务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也随之扩大。
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城镇债务的主要承担者,在项目建设、土地开发等方面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3.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债务偿还需求。
4. 部分地方政府违规举债、隐形债务风险一些地方政府在举债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导致隐形债务风险加大。
二、化解城镇债务的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1)合理调整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比例。
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延长债务期限等方式,降低短期债务比例,降低债务风险。
(2)优化债务利率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调整债务利率,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2. 加强债务管理,提高债务使用效率(1)加强债务风险评估,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对债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确保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内。
(2)提高债务使用效率,确保资金投向重点领域。
将债务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重点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发展地方经济,增强财政实力(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收入。
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收收入,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4. 严控地方政府违规举债,防范隐形债务风险(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举债行为。
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严格管理,规范举债行为,防止违规举债。
化解防范债务风险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本报告从债务风险现状、成因分析、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债务风险现状1. 债务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率逐年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
2. 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中,以政府债券为主,占比超过80%。
政府债券期限较长,偿还压力较大。
同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较大,难以准确统计。
3. 部分地区债务风险较高:部分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不足的地区,债务风险较高。
这些地区往往依赖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债务偿还压力较大。
三、债务风险成因分析1. 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财政收入增长乏力,难以满足地方债务偿还需求。
2.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部分地方政府存在过度投资冲动,过度依赖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3. 金融监管不到位:金融监管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违规放贷,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失控。
4. 隐性债务监管困难:隐性债务监管困难,难以准确掌握其规模和风险,增加了债务风险防范难度。
四、风险防范措施1. 加强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要素,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
2. 优化债务结构:合理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偿还压力。
积极推动政府债券发行,优化债务融资渠道。
3. 控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加强对地方政府投资的监管,防止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
鼓励地方政府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投资效益。
4. 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违规放贷。
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规范融资行为。
5. 加强隐性债务监管:建立健全隐性债务监测体系,加强对隐性债务的统计、分析和预警。
6. 推动经济发展: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收入,增强地方政府偿债能力。
建立抑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长效机制
过程 的不公平 , 人们接 受效率 优先形成 的财 力
分 配结 果 不均 等 , 由此 对 公 共 财政 管 理 “ 位 ” 错
和 “ 位 ” 成 的起 点 与 过 程 不 公 平 深 为 不 满 。 越 造 进 一 步 地 , 点 和过 程 的不 公 平 是 结 果 不 公 平 起
维普资讯
财 政与税 收
的个人所 得税 、 遗产 税等 对高收人人 群进 行调
节 ;3 财政 应利 用 财 政 支 出手 段 对 低 收 入 者 进 ()
行补贴 , 以提高该类人群 的实际收入水 平 如提
“ 财政均 富” 理念 的提 出
王 泽彩
收政策来调节个人的收入 水平 , 比如 , 定合理 制
●
维普资讯
倔I 孛 『 碍宪考 20 年第 1期( 考 07 2 总第26 期) 08
和制度 , 改变盲 目追求经 济增 长速度和依靠 行 政力量扩大投 资规模 的做 法 , 免使我 国面 临 避 更为严重 的产能过剩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要进
一
防止 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指令成为一纸空文 , 确保 政令畅通。 6 .中央政府应反思 宏观经济政 策的制 定 , 提高公信力 。中央政府在对地方违规项 目的相 关责任人作出处分的同时 , 也应反思宏观调控政 策的制定过程 , 确保其长期性 、 延续性和有效性 ;
的重 要 原 因 。
( 徐摘 自《 当代 经济研 究) 0 6年 第 1 ) 0 2 1期《 论
新 时 期 的 “ 政 均 富 ” 念》 财 理 )
的不 平 等必 然造 成 私人 收入 获取 上 的差 别 , 体 集 行 动或公 共 选择 必 定会导 致 目前 区域 财力 差 异 。 着 眼地 区 财 力 差 异 来 看 , 政 分 配 起 点 的 不 均 财 等, 主要 体 现在 财政 体制 初始 安 排上 没 有 做 到财 权 与事权 的 均 等 化 匹 配 。考 察 西 方 发 达 国家 财 政 调控 财 富分 配差 异 的实践 , 历史 地 客观 地 审视 现行财 政 体制 , 照 “ 政 均 富 ” 按 财 理念 , 加快 创 新 各级政 府 间 财权 和事 权 的制 度 安 排 , 进一 步 强 化 制度 的执 行力 , 已是 当务之 急 。这是 财政 分 配 过 程均 等 和结 果均 等 的根本 及前 提 。 2 .注 重 财政 分 配 过 程 的公 平 。( ) 有 公 1要 开 、 明 、 善 的操作 程 序和 操 作规 定 。公 开 、 透 完 透 1 立 科学 的发展 观 和 正确 的 政 绩 观 。各 .树 级 地方 政 府要 在科 学 的发展 观 的指 导 下 , 实扭 切 转传统 的政 绩 观 , 断 推 进 政 府 职 能 转 变 , 整 不 调
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
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5-000-01摘要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地方政府的参与导致经济投资过热,从而致使我国经济出现波动,在这其中涉及到了行政的因素,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状态,政府必须要在调控的过程中,辅助一些行政手段,从而保证调控行为的有效性,最终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宏观经济稳定行政命令一、绪言近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往以来,地方政府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对地方政府当下的投资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调查,对于当下我们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政府投资过程的背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的不够稳定,投资过冷或者投资过热的局面交替出现,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或者改观。
近年来,中央政府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有效的遏制了前段时段的投资过热的势头,但是固定资产的投资依然在持续的增长,而由此所造成的经济不稳定的状况依然非常普遍的存在着。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多阶段都存在着违规投资的行为,但是所受到的处罚却微乎其微,从根本上来讲,国家没有下大力度来对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做过多的遏制,所以投资过热的源头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央政府过多的采用行政手段来干预投资过热问题,很容易造成权力的削弱,对投资过程的治理很难出现实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政府在处理相关的投资行为过程中太过强硬,就没有办法很好的解决问题,也会面临经济的硬着陆危险。
从各种角度来看,在当下如何有效的解决政府在处理违规问题中的两难境地,对于保证地方政府理性投资,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值得我们对此开展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1]三、地方政府经济投资过热的缘由我国在上个世纪末期开展的分税制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改变中央在财政分配之中的不利地位,但是从总体效果上来看,财政分权的局势并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改变,而当下的这种财政分权化体制对于地方政府有着非常强烈的刺激性,迫使他们开始不断的追求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
关于化解政府债务(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仅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也影响着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化解策略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1. 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财政收入不足,依赖债务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地方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了大量应由中央政府或市场承担的职能,导致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3. 举债融资机制不完善:现行举债融资机制存在监管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导致债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4.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部分地区政府存在过度投资冲动,项目效益不佳,导致债务风险加大。
二、政府债务化解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通过调整债务期限、利率等,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2. 盘活存量资产:通过盘活政府存量资产,增加财政收入,降低债务规模。
3. 控制新增债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规模,避免债务风险进一步扩大。
4. 加强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债务的监测、预警和处置。
5.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政府债务化解的可持续发展路径1. 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减少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降低财政支出压力。
2. 完善举债融资机制:建立健全举债融资机制,加强债务监管,提高债务透明度。
3. 推进项目收益市场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项目收益市场化,降低政府债务风险。
4. 加强风险预警和处置: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及时识别和化解债务风险。
5.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财政收入。
四、政策建议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层面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政策,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目标和原则。
有效抑制地方行政性的投资冲动
本地 区的经济竞争 力 , 在要素资 源、 产业项 目、 政策环境 、 区
域形象等诸 多领 域 展 开 日益 白热 化 的角逐 、 争夺 和竞赛 。
这种相互 P K的态势成 为地方 政府 热衷于基 础设施建设 的
业率 继续 攀 升 , 能过剩 加 剧 , 产 外汇储 备 超常 增 长 , 等等 。 我们 不能否认纯市场力量 的综合作用 。当我国经济 发展到 人均 收入突破 10 3 0 美元的门槛 以后 , 消费结构 升级拓宽 了 产业 发展 的空间 , 民的 消费需 求 和企 业 的投资需 求 相互 居 推动 , 两者螺旋式上 升 , 同推进 了宏观 经济 的加速 发展 。 共 但从体制 和机 制的角度 看 , 中不计成 本 、 其 不顾 风 险、 惜 不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6 期 20 O7年 1 月 1
湘 潭师 范学 院 学报 ( 会 科学版 ) 社 J un l f i ga oma U i ri ( o i c neE i n o r a t N r l n esyS c l i c dt ) aox n n v t aS e i o
济增长率 , 大搞形 象工 程 , 最理想 的选择就 是进行基 础设施
建设投资 , 开展市政建设工程 。当一届政府期 满后 , 继任 者 也会如法炮制 , 撂开前任留下的财政债务和 “ 烂尾工 程” 重 , 新实施扩张性投资政策 。另外 , 近些年 , 随着 中国经 济的持
地 价值几 十倍 、 几百倍地暴 升 , 地方政府 由此获 取巨大的级
资源 和环 境代 价的地方行政性投资 冲动才是本 轮宏 观经济 过热 的最 主要原因 。这 种地方行政力量主 导的投资热 主要 集 中在提 升城市档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期 间 国家 出 台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宏观经济稳定性关系研究
2 0 0 4 年 以前 以直接干预 为主 。自从我 国政府 开始对投 资体制进行改革 ,中央不
金支持 ;还会 发动地 区内的民众积极参与 投资 ,造成全 民投资 的热潮 。 2盲 目投 资。主要是指地方政府 不顾 地 区产业发展规律 ,不 对本 地区的产 业优 势加 以考量 ;只追 求投 资的数量 ,不考虑
地 方 政 府 投 资 冲 动行 为 概 述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行为是指 由于地方具
努力争取区域内的投资项 目,利用一切手 段 以实现政 府 目标 。
益 的经 济行为 ,地方政府进行投 资 , 进而
拉动地 区经济的发展 。广义 的地方政府投 资行 为不仅 包含上述狭义 的地方政府投 资 行 为所指 的地 方政府的直接进行 的投资行
内 容 摘 要 :本 文 首 先 通 过 对 相 关 概 念 的界 定 ,在 对 地 方 政 府 投 资 行 为 有 了 定 认 识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分 析 地 方 政 府 投 资 冲动 的诱 因 以及 其 调 节机 制 , 最 后 分 析 地 方 政 府 行 为 与 我 国 宏 观 经 济 稳 定 的 关 系 , 以 便 实现 我 国 经 济 的
为,还包括 了由地方政府组织 、引领 、辅
有强烈的投资冲动或由于其他利益等因素, 积极开拓本地区的投资市场并帮助企业进行 相关投资运作 , 以实现扩张地方经济影 响和
提高经济实力而进行 的一系列行为。
地 方 政 府 投 资 冲 动原 因 分 析
( 一 艮 本原 因 : 不合理的官员晋升体制
再次 ,地方政府通过对广义地方政府投资 行为的积极使用 ,地方政府可 以扩展区域 内的投资。基于上述分析 ,地方政府就会
改变等 间接手段来 影响企 业的投 资行为和
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分析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探讨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措施,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1. 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地方政府为弥补财政缺口,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2. 土地财政依赖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土地出让收入。
在房地产市场波动、土地出让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难以满足支出需求,不得不通过债务融资弥补缺口。
3. 政府职能错位一些地方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过度介入经济活动,导致政府职能错位。
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往往承担过多的投资和建设任务,加剧了债务风险。
4. 监管制度不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监管手段不足。
这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三、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控制债务规模。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应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相匹配。
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避免债务风险累积。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安排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降低流动性风险。
2. 加强财政管理(1)提高财政收入。
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税收体系,提高非税收入,增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2)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1)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1)明确政府职能。
政府应专注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职能,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隐性债务化解存在风险(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问题尤为突出。
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之外,通过各种非规范手段举借的债务。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隐性债务风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化解隐性债务。
然而,隐性债务化解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风险,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
一、隐性债务化解存在的风险1.化解成本高隐性债务化解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债务置换、债务重组、资产处置等。
这些措施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如债务重组中的违约金、资产处置中的评估费用等。
此外,化解隐性债务还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如债务置换的谈判、资产处置的审批等。
这些成本的增加,可能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造成较大压力。
2.市场流动性风险隐性债务化解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如果市场流动性不足,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在偿还债务时出现困难,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此外,化解隐性债务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可能会因为担心风险而减少对地方政府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剧市场流动性风险。
3.道德风险隐性债务化解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即认为中央政府会承担化解债务的主要责任。
这种心态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在化解隐性债务时缺乏动力,甚至出现推诿责任、拖延化解等现象。
4.区域发展不平衡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分布存在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债务压力较大。
在化解隐性债务过程中,如果对区域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均衡,可能会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风险加剧。
5.社会稳定风险隐性债务化解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可能会出现债务违约、资产处置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1.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隐性债务化解的政策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市场主体的责任。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优化债务结构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优化,降低高成本、短期限债务占比,提高长期限、低成本债务占比。
要根除地方政府过度盲目举债的冲动
要根除地方政府过度盲目举债的冲动作者:曹伟来源:《小康》2018年第25期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逐渐企稳,防控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成为了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
而在债务风险的防控中,如何降低政府部门杠杆率又是关键的一环。
众所周知,此前一些地方政府或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各类投资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政府购买服务、违规担保等方式形成一些隐性债务,债务的隐蔽性提高,风险管控难度加大。
为规避监管,一些新型融资手段正通过政府投资基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等形式出现。
例如,政府性投资引导基金(包括PPP引导基金)这种融资模式,“明股实债”使得财政负担的资金成本显著增加。
隐性债务的顽疾不仅隐藏地方政府的真实杠杆水平,同时无形中消耗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由于隐性债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甚至会带来严重的财政金融风险,因而严格防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成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任务。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根本上应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地方与中央、财政与金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分出边界,厘清权责。
首先,解决隐性债务问题,需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在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等方面加快改革。
与此同时,还要改变政绩考核机制、打破刚性兑付、破除隐性担保,既形成长效机制,又有短期可操作的方案。
其次,优化各级政府之间财力与事权的组合,保证地方政府事权和财力的合理匹配,根除地方政府过度盲目举债的内在压力和冲动。
在此基础上,在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方面要明确其在职期间的“社会经济成效—政绩运作成本—债务风险水平”的联动考核标准,强化其离任审计,增強其预算约束感。
最后,在体制机制建设基础上,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政府债务信息公开,持续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能力,形成人大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多层次、多角度综合性监督体系。
加大对违法违规融资的问责力度和处罚力度,鼓励规范有序地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实现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外在环境。
地方政府推动经济过热的重要因素
!"#$%&’(()年第*期总第+’,期改革新一轮的经济过热,主要是由投资需求拉动的,而投资过热的源头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
从理论上讲,地方政府并不能制造总需求,更没有权力印钞票,甚至不能搞地方债发行财政赤字,因此不可能制造出经济过热。
但统计的结果,’(()年上半年中央项目投资为--.(亿元,同比仅增长+/-0,而地方项目则达到了+1).)亿元,增长率达-1/*0。
许多“划整为零”的新投资项目都是地方政府审批的,许多新的“开发区”,也都是地方政府在搞。
在已有的-1-.个开发区中,直接由国务院批准的只有’-’个,仅占20,由省级政府审批的+(+,个,占’20,其余’3-以上的开发区都是地市或县级政府擅自审批的(张世贤,’(())。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过热?地方政府:推动经济过热的重要因素4$56789$:"%;&";<8:6;8=&>$%<6;<8?65<$%8$#8@ABCD;E8F:"%C"6<"G8HCD;68I5$;$&J!夏杰长内容提要新一轮的经济过热,主要是由投资需求拉动的,而投资过热的源头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
从政治周期、9K@偏好、财税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是如何推动经济过热的,并提出了制度创新是遏制由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引发经济过热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地方政府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1-28QC"8>%"B";<8$:"%C"6<"G8"5$;$&J8D ;8HCD;68D B8&6D;7J8>A77"G8OJ8D;:"B<&";<8G"&6;G /84$5678E$:"%;&";<B86%"8<C"8B$A%5"8$#8$:"%C"6<"G8D;:"B<&";</8QC"8>6>"%86;67JB"8<C"856AB"8<C6<87$5678E$:"%;&";<B8>A778$:"%C"6<"G8HCD;68"5$;$&J /8QC"8>6>"%867B$8O%D;EB8<C"8DG"68<C6<8D;B<D<A<D$;678D;;$:6<D$;8DB8<C"8A7<D&6<"8R6J8<$85A%O8<C"8D;:"B<&";<8D &>A7B"86;G8$:"%C"6<"G8"5$;$&J8$#87$5678E$:"%;&";<B8D;8HCD;6/:"%C"6<"G8"5$;$&J T8D;:"B<&";<8G"&6;G T87$5678E$:"%;&";<济+,改革!"#$%&’(()年第*期总第+’,期一、地方政府行为是如何导致经济过热的(一)政治周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年政府刚刚换届,各地领导都想有所表现,采用各种行政手段,吸引外资,鼓励国内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加快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二)加快建立和健全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 自上而下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 是解决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和出资人不到位、推 动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的一项基本措施,也是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 已经组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地区要进一步规 范,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尚未组建的地区则 要加快组建步伐,尽可能单独设立,做到权利、 义务与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 合。
四、加快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七)强化地方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首先要求扎扎实实做 好基础管理工作。省级国资委建立后,地方 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进展很快,在清产 核资、资产评估、交易监管和会计审计工作 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方国有资产的 基础管理工作总体上仍不能适应经济体制调 整和深化改革的需要,管理水平需要尽快提 升
四、加快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三)抓紧落实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职能 《监管条例》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做了明确规定,主要 是行使出资人职责,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实 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 结构和布局等。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在职 能定位上应更侧重国有资本营运,并把监督 管理寓于资本营运之中。
四、加快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五)抓紧整合重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 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重 要环节,设立分布合理、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国有 资产营运机构是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 要任务。整合重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应当遵循“精、 大、强”的原则,要做强做大资产营运机构,很重要 的一项制度安排就是要在集团公司(母公司)层面上实 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实施产权多元化,进行公司制改 革,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整合集团公司的基础 和中心任务。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实现 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之上,加快地方国有资产营运 机构整合重组步伐。
地方政府“投资盛宴” 现状分析
主讲人:习祎璠 制作人:屈玲霞 吴也舜 孙 玲 资料搜集人:侯学峰 杨楠楠 李娟娟
地方政府“投资盛宴”现状分析
• • • • 一、 地方冲动博弈中央规划 二、引起地方政府投资狂潮的原因 三、地方政府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的建议
一、 地方冲动博弈中央规划
四、加快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六)积极筹建和运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落实国有资产监管机 构的出资人权利的关键。只有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 经营预算,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才能真正享有资产收 益权,投资决策权才能落到实处。 当前,地方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比较切实 可行的办法是,由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设立专门 机构(如投资预算处或资本预算处)负责,财政部门设 立专项帐户,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将国有资本经营预 算,与财政部门负责的公共预算,社保部门负责的 社保预算一起汇总到财政预算一并向政府报告,接 受人大监督。
• 中西部接力,趁着东部地区 近几年发展速度放缓,中西 部地区借机抓紧启动实施一 批“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 争取进入“国家笼子”成为 中西部地区的紧要任务。 • 今年中央政府继上项目难得的好机 会。
三、地方政府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 大规模的投资导致地方隐性负债日益 增加。金融危机使得融资体系不健全 的地方政府负债规模被不断放大。对 于地方政府隐形负债的具体数目,财 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最近给 出的数据是“在8万亿以上,约占GDP的 20%至25%”。对于地方财政来说,这 可能还不是全部。还有相当大规模的 地方隐性债务尚未纳入公开透明的统 计之中。不仅如此,地方的投资冲动 并没有减弱。而且中西部的一些地区 和二三线城市将进入疯狂的投资阶段, 由此导致地方隐性负债越来越严重。
三、地方政府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 地方投资项目收益低,资金链难 以链接。 • 地方投资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对资产的管理比较放松。 • 盲目的追求大规模,不注重经济 性和实用性。例如山东省的一县 级城市,人口不到30万,却修建 了双向六车道的公路,通行的车 却没有几个。这是完全没有必要 的。
三、地方政府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 地方冲动博弈中央规划
(二)地方仍有投资冲动 • 与中央相比,地方投资却背道而驰。 • 其中,湖北便是一个投资大跃进的典型。2010年3 月湖北公布了12万亿投资计划。消息一出,外界质 疑之声不绝。“12万亿在今后6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 是可以实现的。”该省发改委一位官员曾这样表示。 不过,这一说法遭到专家的普遍质疑,其原因很简 单——12万亿是湖北省2009年GDP1.28万亿的约10倍,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约17倍,更是2008年中央4万 亿投资的3倍,是广东省今后5年2.3万亿的5倍,而 湖北的经济显然不能跟广东相提并论。
• 投资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投 资的决策方式不够规范 • 政府投资缺乏中长期规划,有 些地方的城市主干道更是年年 修,资金浪费严重,给市民的 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变 • 政府投资的决策主体不明确 • 缺乏财政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四、加快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整 个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 革也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 重要内容之一,其成功与否关系 到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 成败。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又十分复杂,其体制改革极具探 索性和挑战性。当前,加快推进 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需 要努力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二、引起地方政府投资狂潮的原因
• “4万亿”政府投资经济刺激 计划,激起了地方政府投资 的高潮。金融危机后,地方政 府没有改变对投资的依赖。 • 地方政府之间争项目,争经 济总量和增速排名,是投资 冲动难以抑制的重要原因。 •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 年,又逢政府换届,内生增 长动力旺盛。
二、引起地方政府投资狂潮的原因
四、加快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明确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 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基本方针和基 本原则 各地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 制改革的进程中要因地制宜,但必 须同时遵循党中央确定的基本原则 和改革方针。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 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地方国有资 产监管体制的改革,要在构建: “国家统一所有,分别行使产权, 专门机构监管,授权委托经营”的 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下进行。
一、 地方冲动博弈中央规划
• 在投资上,中央提出2011年要做到“两个防止”, 即防止基础设施项目“一哄而上”,有序推进完 全在建和新建的项目;防止投资“两高”行业, 更多的要投入民生特别是农村,保障性住房以 及对边疆和沿边的支持。 • 投资方向重点向保障房、农业、服务业、技术 改造和民生等领域倾斜。由发改委掌握的2011 年中央预算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3800亿元, 比2010年的3900亿元减少了100亿元。
四、加快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四)积极探索适宜本地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体制 目前,大部分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模式通常采用上海 和深圳以往的做法,设为三层次:第一层次为地方政府 授权的国资委作为特设机构;第二层次是由国资委具体 行使所投资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营运主体;第三 层次是国有投资企业。一些地方在以三层次的监管模式 为主的同时,还对两层次模式(即国资委——国有投资企 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鉴于大多数省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监管任务十分 繁重,不提倡搞两层次模式;而对于国有资产存量很少 的个别省份和市(地),尤其是一些国有资产已经实现向 少数领域集中的省级或地级城市则可以探索尝试,其前 提是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转变为国有资产营运机构。
(一)中央力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的 建议》中特别提出,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 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该建议称,转变方式的内 涵主要包含:调整需求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调整区域结构。 这是首次将消费排在首位,此前5年投资一直占据这 一位置。发改委投资研究所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 提高消费,降低投资正在成为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