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综合检测A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一综合检测A卷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届高三·武汉八校联考)《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解析:选A 根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可知族规对于维护家庭和宗族的和谐有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

B、C、D三项内容均为间接体现。

2.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 )

A.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

C.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解析:选A “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这就说明了古代封建政府并没有一种稳定的赋税标准,而是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缩放性,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故A项正确。

3.(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后汉书·祭祀志》载:“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据此可知( )

A.五帝时期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

B.商周时期监察制度已具备雏形

C.上古先贤倡导道德教化诚信治民

D.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

解析:选D 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是在商朝,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的监察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介绍了印玺的由来,并说明了它的“持信”功能,表明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故C项错误,D项正确。

4.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他认为官僚

政治的本质是( )

A.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

B.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

C.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

D.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

解析:选C 抓住材料“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可知,官僚政治实质上是以国家或者人民利益为名义,随意侵夺人民权益,故C项正确。

5.(2017·邯郸模拟)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解析:选C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是当时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反映的问题,故A项错误;“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体现监察体系不断完善,“臻于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体现了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

6.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较为准确的是( )

A.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B.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C.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解析:选D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打击,因此这一阶段政治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物质文明可以概括为恢宏与古朴,如长城、兵马俑等;在精神文明方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魏晋时期玄学开始流行,受到当时士人的追捧,因此这一阶段精神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与玄思。故D项正确。

7.(2017·梅州质检)“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解析:选C 据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可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A、B、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涉及。

8.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学者认为,从秦到清依次经历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 )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选C 先秦时期主要实行分封制,地方由封国统治,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属郡政阶段,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州已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属州政阶段,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沿袭元以来的行省,属省政阶段,故D项错误。

9.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

A.纸币贬值加速B.农民税负加重

C.土地兼并严重D.自然经济解体

解析:选C 宋代纸币是地方性货币,故A项错误;农民税负状况取决于国家的赋税政策,故B项错误;涉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会成为获利的重要途径,引发土地兼并,故C 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10.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影响是( )

A.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残余

B.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

D.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解析:选D 据材料中“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可知闽粤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是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故D项正确。

11.(2017·鹰潭模拟)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 )

A.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

B.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

C.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