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革命历史小说

合集下载

4.19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4.19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 山的《三家巷》等。
3)革命传奇: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 了解放区文学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 的《新儿女英雄传》等的影响,在讲述革命斗争历史的时 候,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 奇性和可读性,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强烈的传奇色 彩。
《青春之歌》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 这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
林道静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二重性: 一方面,具有出身贵族家庭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幼稚、狂热、软弱、富于幻想等性格,一方面,具有劳动 人民的倔强、善良、富于同情心等性格。性格的矛盾性,使得她在追求光 明的道路中,必然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
2)成长小说:又称启蒙小说,一般写作品主人公的人生成 长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 程。成长小说最早出现在西方,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常见的 小说艺术形式。概念形成是在德国,后来俄国文学理论家 巴赫金对它进行过科学的总结与阐述。
•在中国1950、1960年代特殊的革命文化语境里,成长小说 更倾向于专指那些描写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共产党 的指引下,向一个革命者成长转变的小说。作者希望通过 对一个人由幼稚到成熟、由懵懂到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历 史的叙述,来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伟大结果的 合理性和合法性。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上述创作,1957年夏天之后受到批判; 二十多年后,“重放的鲜花”。 这些作品主要是两方面的动向,一类 是“干预生活”,揭示官僚主义的,另一 类是对人性人情的深入触及。
“干预生活”类: 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革命意志衰退, 明哲保身的官僚主义者形象罗立正。 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思想僵化专制武 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陈立栋 。 李易《办公厅主任》装死躺下的官僚主义者 形象。 耿简(柳溪,女作家)《爬在旗杆上的人》 沽名钓誉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朱光 。
作品写了战争和人性的矛盾,战争的胜利是 以人性的必要牺牲作为前提的,但是健全 的人性是战争进行的目的和动力。作者肯 定了战士为了战争而对个人情感的牺牲, 但更着重写了人性的珍贵和美好。 批评者认为,这篇小说“实际上在某些读者 的心灵深处也形成了一个‘战役’,在那 里攻击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支援了个 人温情主义,并且使后者抬起头来”。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严家:严老祥 严志和 严运涛、严江涛 冯家:冯兰池(冯老兰) 冯贵堂



Βιβλιοθήκη 《红》展示了好多条农民的革命斗争道路 和形式,展示了他们由自发到自觉的历程。 1、赤膊上阵——“古钟”事件 2、打官司——“对簿公堂” 3、“一文一武”的韬略 4、反割头税斗争 5、“保二师”学潮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表性作 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 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一 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括马 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山药 蛋派”之称。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2)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既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又有 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3)三大能人 A、郭振山 B、郭世富 C、姚士杰
4、叙述方式和叙述姿态
(1)充满激情的政论式叙述姿态 (2)把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论式叙述运用到对人
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当中 (3)充满激情的叙事话语和冷静的哲理议论相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红色经典? 2、试述《红旗谱》的
民族风格 3、试析梁生宝、梁三
老汉的形象
(三)、柳青的《创业史》
柳青(1916~1978),原名刘 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学 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柳 青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一九三 四年。早期主要写短篇小说, 曾结集为《地雷》。一九五 二年五月,他毅然从北京回 到陕西,在长安县皇甫村安 家落户。一九五六年出版的 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 年》,就是他的这种辛勤劳 作的纪实。
二、柳青与《创业史》
1、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 2、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的艺术模式 3、人物形象 (1)、梁生宝 “三多三不足”(严家炎):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
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创业史〉的主要成就
首先,〈创业史〉在探索、展示中国农民命运 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真实地描写了农业合作 化运动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揭示出广大 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时,从精神到 心理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小说是围绕四条线索 来展开描写的。
第二章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题材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
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第二节: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艺术取向及作家构成

第二章 50年代、60小说

第二章 50年代、60小说

• 延伸阅读 傅书年《重评〈创业史〉》
• 柳青(1916—1978) •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9岁起于寺沟 村上学3年,1927年考入葭县螅镇高小,1928年随长兄 柳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 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因大哥离开米脂,返回 葭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1930年夏,考入省立绥德师 范学校。在此,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少年漂 泊者》、《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不少进步 书籍,启发很大,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经常 上街讲演、张贴标语、游行,与国民党顽固派、土豪 劣绅斗争,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 局的愤恨,“白色恐怖”很快袭来,组织被打散,学 校被封闭,柳青被迫返家种地半年。
•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评价梁三 老汉。真实可信。 • 这一个形象的塑造,可以体验到 一个真正的旧时农民的性格的本 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 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 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小说
• • 总体特点: 1、致力于史诗性的追求:宏大 叙事,用“大我”的 社会角色 取代个性化感性经验的历史经 验。跨度大,往往近半个世纪, 讲述各阶级在斗争成长的 过程, 又可称为“长河小说”


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 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 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 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 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 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 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 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 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散文、诗 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1935年, “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 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 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 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 斗争。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名著导读《红岩》

名著导读《红岩》

名著导读《红岩》
《红岩》名著导读
《红岩》是中国作家周而复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中国抗日
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和人民英勇抗击者的故事。

本文档将对《红岩》进行详细导读,按照章节进行细化说明。

第一章:《红岩之前的故事》
本章主要介绍了主人公徐复观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以及他
对革命事业的热情抱负。

第二章:《面对土匪》
徐复观成为一名军官后,面对土匪团伙的威胁和军队内部的腐
败问题,他积极参与清剿行动,展现出勇敢和正直的品质。

第三章:《投身革命》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复观受到共产党的号召,毅然投身到革
命事业中。

他参加了红军,并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崭露头角。

第四章:《铁血抗战》
本章描述了徐复观等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他们
与者进行殊死搏斗,保卫家园。

第五章:《团结协作》
在抗日战争的同时,徐复观还需要面对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他努力推动各方力量的团结协作,使抗日斗争取得更大胜利。

第六章:《痛失爱人》
在战争的残酷中,徐复观失去了自己深爱的人。

本章描述了他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无奈,但他仍然坚定地继续战斗。

第七章:《最后的战役》
抗日战争即将结束,徐复观带领部队进行最后的战役,为国家和人民争取最后的胜利。

本文档涉及附件:
附件一:《红岩》全文电子版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1-抗日战争:指中国人民抵抗的全面战争,发生于1937年至1945年。

2-共产党: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大的执政党,成立于1921年。

3-红军:指中国工农红军,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的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的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的概括《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小说。

第二章主要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组织和领导展开,描绘了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党员们的艰苦奋斗。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了党员的使命和责任。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调整战略,积极组织抗日力量。

党的组织在军队、农村和城市中迅速扩张,形成了庞大而有力的抗日统一战线。

接着,小说详细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的工作。

党员们深入农村,与农民建立联系,组织他们参与抗日斗争。

他们宣传抗日的重要性,组织农民抵制日本侵略者的统治,开展游击战争和抗日武装斗争。

党的组织在农村中得到广泛支持和拥护,农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小说也描写了中国共产党在城市中的活动。

党员们秘密组织工人和学生,进行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

他们利用各种渠道传播抗日思想,鼓励城市居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党的组织在城市中遭受了严密的监视和迫害,但党员们坚持不懈,为抗日事业奋斗到底。

最后,第二章还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作用。

党员们积极参与军队的组织和指挥工作,提高士兵的政治觉悟和战斗力。

他们与国民党军队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党的组织在军队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第二章《红星照耀中国》通过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组织和领导。

党的组织在农村、城市和军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员们坚定地站在抗日斗争的前线,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第二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4课时)(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概述1: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特征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现象。

它有如下特征: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

2: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时间范围和重要作品的体裁、作者。

革命历史题材主要取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建国前几年),除此外,还包括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居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主流的是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

比较突出的体裁是长篇小说。

有杜鹏程《保卫延安》、知侠《铁道游击队》、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等。

短篇有: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3: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

(1):首先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关。

大多数作家们自觉追求记录、刻划过往几十年的中共历史,希望以自己的作品进行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

(2):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把中国近现代历史纳入文学创作表现的视野。

(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1:革命历史的宏大叙述和史诗建构: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吴强的《红日》全方位、多侧面地再现了中共领导的重大战役,小说中对于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写突破了传统战争题材小说中的传奇性描写。

2:革命历史的奇迹化和英雄化: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代表了另一种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情节的传奇化和人物的英雄化。

3:革命历史的具体化:(1):个人化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在五十年代展开了历史化的主导任务,那就是建构一个党领导人民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宏大历史。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笔记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笔记

《“灰阑”中的叙述》作者:黄子平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革命·历史·小说》19962015/4/12引用书籍,文章:王瑶,《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孟悦,《<白毛女>与“延安文艺“的历史复杂性》,《再解读:大众文艺和意识形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蔡翔,文章,《当代小说中土匪形象的修辞变化》,《今天》杂志,1994.4Lewis.S.Robinson ,Double-Edged Sword:Christianity an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s,1986《两刃之剑: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台北业强出版社刘再复,文章,《告别诸神——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世纪末“的挣扎》,1991前言1850—2000中国革命: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复杂的社会变动农民叛乱(太平天国运动),无政府式暴动(义和团),政变,军事叛乱,内战,全国性动乱(文革)其间意识形态的斗争:“中体西用”,“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部分:非革命,而是革命的叙述→以“小说”形式的革命叙述“革命历史小说”的概念:1950—1970的文学史作品广泛采用,中国大陆,生产模式的写作(本书的研究对象)特点:1.既定的意识形态,既定的历史题材2.印数极大,传播广泛,被大量改编为各种形式,引入教材3.确立“正统”话语体系(“经典化”)与其“异质性”的矛盾(反复修改,增添,清洗的过程)图表 1 革命·历史·小说“当代叙述”的影响:“循环史观”→“进化论史观”,因此决定了“革命历史小说“的模式:失败通过革命而成功,成功通过革命而成为更大的成功。

第一章“革命“的经典化与再浪漫化一“重大题材“与经典化(一个问题:当代文学史的时间分期,文体分类与名家分章的叙述方式,其中隐含的知识来源和运作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小说门下又根据题材划分为:工业,农村,革命斗争历史(其创作成就递增),这种对小说的再分类是广泛存在的。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中国传统对“历史”的重视,中国传统“史官文化”的发达是革命历史小说繁荣的文化前提。

对历史的叙述有着明确的现实功利目的。

它不仅是成为“历史”的革命活动“终成正果”的胜利庆功,通过再现“历史”以表现“历史主体”的丰功伟绩,充满着欢庆胜利的感性层次上的情绪色彩;它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理性层次上的叙事动机,那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叙述或者说是通过叙述历史所作出的选择来证明现实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这一潜在的叙述动机决定了革命历史小说在思想倾向上的一致性。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革命历史小说的研究多是从题材、风格等方面入手。

从题材的角度,革命历史可以分解成四次战争,即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一次抗日战争。

这四次战争实际上将革命历史分成了四个时期。

革命历史小说可以以这些战争为题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革命战争小说。

代表作如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红旗谱》、《青春之歌》等,反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岩》等。

从风格的角度,革命历史小说可以分为战争史诗、成长小说和通俗传奇几种类型。

战争史诗的代表是《保卫延安》和《红日》,这一类型的作品或许受了苏联战争小说的影响,写的是大兵团、大战役、大场面,以全景性的方式再现战争历史,试图表现已经被证明为正确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类作品可以说是对革命历史辉煌片断的浓墨重彩的缅怀,抒发历史胜利者的豪迈情怀,带有相当强烈的庆功色彩和浪漫情怀。

成长小说的代表是《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成长小说本是一个来自西方文学的概念,这类小说写的是主人公的人生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也就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但在20世纪特有的革命文化语境中,成长小说更倾向于叙述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向一个革命者,也就是一个新的社会理念的接受者的成长历程。

《红旗谱》和《青春之歌》分别以农民朱老忠和城市知识青年林道静为主人公,通过他们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共产党人(革命者)的成长历程来证明中国人在现代中国历史上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唯一正确性。

名著导读《红岩》

名著导读《红岩》

名著导读《红岩》名著导读《红岩》第一章:放弃家园第一章以主人公萧楚女儿才进入红岩学堂的经历开篇。

才进和她的好友武金燕通过教育中的耐受训练,开始了他们对于敢于放弃家园、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觉醒与探索。

这一章主要描写了这两个青年在红岩山的艰难选择和他们内心的挣扎。

第二章:投身抗日斗争第二章讲述了才进和武金燕决心投身抗日斗争,成为红岩地下党的一员。

他们通过充实自己的知识,掌握军事技能,并积极参与抗日情报的收集和传递。

这一章展现了红岩山青年们在战争年代的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三章:生死离别第三章描述了才进和武金燕参与红岩地下党的作战行动。

在与日军的激烈战斗中,他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面对生死的考验,他们也经历了无数次的离别和牺牲。

这一章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和牺牲。

第四章:牺牲与背叛第四章聚焦于红岩地下党内部的背叛和牺牲。

才进和武金燕在敌伪军的困扰下,被迫做出了令人痛心的选择,为了保护党的秘密而选择牺牲。

这一章揭示了战争时期背叛与牺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第五章:红岩的传承第五章回顾了才进和武金燕的英勇事迹,并描述了红岩地下党的传承与发展。

在红岩地下党的坚守下,他们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并逐渐获得胜利。

这一章展现了红岩地下党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性。

《红岩》这部名著通过讲述红岩地下党青年的奋斗史,生动地展示了战争年代的艰辛与牺牲,也传递了对信仰、勇气和毅力的讴歌。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彩的叙事方式,影响了一代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注:此文本约1500字)。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第三节 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力作 —《创业史》
一、柳青(1916~1978),陕西省吴堡县人。
二、《创业史》:
1、主要人物:

梁家——梁三老汉、梁生宝、梁秀兰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振山

︱姚世杰

︱郭世富

贫苦农民——高增富、任欢喜、徐改霞

落后农民——高增荣、栓栓
2、《创业史》主题
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 蛤蟆滩“三大能人”: 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为“能人”,但由于各人身份
性格不一,“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郭振山:阳奉阴违、 装腔作势。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姚士杰:阴险 狠毒、诡计多端。
(2)宏大结构与精细描写、心理刻画、哲理性议论 相结合
①全书结构严谨细密。
子,可也志气了一辈子。”(激越慷慨、豪放倔强) 严志和:“咱什么也别朴摸,低着脑袋过日子吧!”(朴
实本分、胆小懦弱) 洪子诚:“对这一地区民间语言的运用,也加强了小说
表现的生活的历史连续性,而多少缓和了观念、主题阐 释上的坚硬、紧张的程度。”
民族风格:
第一,在情节内容方面:描写的是我们居住的这 块古老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朱老巩大闹柳树 林”、“反割头税”、“保定二师学潮”;运涛 与春兰的爱情描写也具有时代性、地域性。
第二章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农民革命的历史画卷—《红旗谱》 第三节 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力作—《创业史》 第四节 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
篇小说—《青春之歌》 第五节 中国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作家李准 第六节 “清新、俊逸”的《百合花》 第七节 “百花文学”—《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红豆》

当代文学第三讲

当代文学第三讲

中央社女记者玛丽:一个又矮又胖的秃头下了汽 车,挺起圆圆的肚皮摇摇摆摆地走进餐厅的大门 。他穿着一身白哔叽西装,后面跟着个妖艳的水 蛇似的女人。那女人提着镁光灯大相机,摇动着 一头染成金色的头发,见了人就来一阵媚笑。“ 妖娆”、“扭转身,飞出一个眼波,涂着丹寇的 纤手”,“眼波闪闪、香气四溢” 浅薄凶狠的帮凶和肉感的玩物。
革命历史小说(二)
中国革命本身具有一定的传奇性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 经有过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 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 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我 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例,纵 横十二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长征么 ?没有,从来没有过的。”(毛泽东) 传奇故事的讲述比较符合革命乐观主义宣传的需 要。

在解放东北的战争中,曾两次负重伤。1949 年调至海军学校任领导工作,1950年又转入 工业战线担任领导工作。1955年开始业余文 学创作,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长篇小说 《林海雪原》的初稿,1957年正式出版,随 后1959-1962年又先后完成了《山呼海啸》 和《桥隆飚》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但直到 文革结束后才得以出版。
曲波的《林海雪原》

1、作者简介 曲波,1932年生,山东胶东半岛黄县人,只念过 五年半小学,十三岁即失学在家打柴和干农活。 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战期间,曾任连、营指挥 员。抗战胜利后,随部队进入东北作战,解放战争 期间,担任过大队和团的指挥员,曾率领一支英勇 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老林进行 剿匪战斗,《林海雪原》的生活内容即取材于此。

我军以团参谋长青年指挥员少剑波为首的三 十六人的小分队,深入到林海雪原中与敌周 旋,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把潜藏的一 股土匪武装完全歼灭,为人民除了大害。由 于作品主要是依据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而写 ,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

红色中国1到25章的概括

红色中国1到25章的概括

红色中国1到25章的概括红色中国是一部由曾经的红军战士、作家贺老所著的长篇小说,共分为25章。

下面是每章的概括:第一章,小说开篇,主要介绍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一些情况,揭示了红军的艰苦斗争和他们的理想信念。

第二章,讲述了红军在艰难条件下的生活,以及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

第三章,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苦和困难,以及他们坚持不懈的毅力。

第四章,描写了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如何与敌人进行斗争,保护自己的队伍。

第五章,讲述了红军在敌人的围剿中,与当地群众的联系和支持,展现了人民与红军的紧密关系。

第六章,描述了红军与敌人的激烈战斗,以及他们的战术和策略。

第七章,描写了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训练和备战,为未来的战斗做准备。

第八章,讲述了红军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他们对敌人的打击和破坏。

第九章,描述了红军在战斗中的伤亡和牺牲,展现了他们对事业的无私奉献。

第十章,描写了红军在战斗中的胜利和收获,以及他们对胜利的喜悦和庆祝。

第十一章,讲述了红军在战斗中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第十二章,描述了红军在战斗中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对敌人的打击和摧毁。

第十三章,描写了红军与当地群众的联系和支持,展现了人民与红军的紧密关系。

第十四章,讲述了红军在战斗中的胜利和收获,以及他们对胜利的喜悦和庆祝。

第十五章,描述了红军在战斗中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第十六章,描写了红军与敌人的激烈战斗,以及他们的战术和策略。

第十七章,讲述了红军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他们对敌人的打击和破坏。

第十八章,描述了红军在战斗中的伤亡和牺牲,展现了他们对事业的无私奉献。

第十九章,描写了红军在战斗中的胜利和收获,以及他们对胜利的喜悦和庆祝。

第二十章,讲述了红军在战斗中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第二十一章,描述了红军与当地群众的联系和支持,展现了人民与红军的紧密关系。

第二十二章,描写了红军与敌人的激烈战斗,以及他们的战术和策略。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

木前传》和长篇《风云初记》。50年代中期以后,除了散文随
笔,小说创作渐少。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 少量小说。
孙犁的小说承续了废名、沈从文等人田园小说 的风格路向,也是典型的抒情小说,但他的特点是 善于在乡土生活中体现政治主题,以革命立场把乡 村生活诗意化。
《山地回忆》片段
孙犁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
朱老忠、严志和
大贵、二贵、运涛、江涛
冯兰池、冯贵堂
冯兰池、冯贵堂
分析(3):
“英雄传奇”的塑造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影响
(1)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拓展了阅读与写作的空间。 (2)对“英雄典型” 的思想性、阶级性的极端追求, 造成了创作的模式化、类型化的弊病。
分析(4):《红旗谱》民族风格的艺术探索
(1)在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气质上,继承并发展了水
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
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
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
(二)“怎么写?”:“革命历史小说”的讲述方式
1、规模上,追求“史诗”式的艺术建构。
2、叙事逻辑与革命规律性的阐释。
3、人物塑造上,力求谱写“英雄传奇”。
4、艺术风格上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特色。
浒英雄的传统精神。
(2)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把通过人物行动和
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与适当的心理描写相结合,人物 形象富于立体感。
(3)结构布局上继承古典小说传统,采用相对集
中的短章节,通过主线贯穿情节、安排人物,使全
书既有情节的故事性,又有故事整体的连贯性。情
节的层层推进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4)语言上,将古典文学语言艺术的民族特色与 强烈的时代色彩、地方特点统一起来,形成自己独 特的风格。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
1960年《红旗谱》搬上 银幕,导演凌子风,崔 嵬饰演朱老巩、朱老忠 两个角色。
第二节 《创业史》《青春之歌》
5、柳青《创业史》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的 《创业史》(1960)是当代农业题材小 说的新的标志性作品,当时一度被认为 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史诗性”、 “纪念碑”式作品。
小说采用左翼革命文学的“革命+恋爱” 的模式,把林道静的情感生活与革命性 成长融合在一起,通过她与“胡适派” 分子余永泽、共产党人卢嘉川和江华之 间爱情抉择,形象地昭示了中国现代知 识分子应走的正确人生道路。
《青春之歌》1959年作为 建国十周年献礼片,拍了 上下集电影,轰动全国, 主演谢芳一举成名,电影 中林道静走路的姿态被称 为“道静步”,一时间, 全国的女青年、女学生都
小说虽然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写,但在揭示既有问 题的同时并未给予问题以答案。这不是一篇一般 性的“问题小说”,而是一部“提问题”的小说。 问而不答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呈现出特 别的美学蕴藉与思想穿透力。
“如今,对于合作化运动的得失,人们的看法已经 和柳青写书的那个时代有所不同。……但是即使 如此,我们读起这部书,也不能不为它的凝重的 风格与深厚的内涵,为它传达出来的历史的严峻 感,它的对于中国农民的挚爱与忧思,它对于中 国农村中国土地的忠诚与眷恋,它的脚踏实地的 坚实,它的掘地三尺的深入开挖,它的人物刻画 的力度以及它在艺术上的惨淡经营一丝不苟精益 求精力透纸背而感动,而叫绝,而发出会心的微 笑与深长的叹息。如果柳青不是拘泥于既定的农 业合作化政策方针,如果他更能大胆地反映生活 的与历史的真实,他本来可以创作出怎样的伟大 作品!”
1、动因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泽 东关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 民革命”,革命文化即“大众文 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 化”的权威观念,也从战争年代 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决 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象 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 中心任务之一。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就与政治需要存在相当的差距了。
《三里湾》主要提炼了三里
湾这个村庄开展的秋收、整
社、开渠等情节,着重表现
人民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
遭遇的两种思想和道路的错 综矛盾和挣扎,小说从不同 侧面历史地再现了当时社会 的深刻变革。
5、柳青与《创业史》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
的《创业史》(1960年)是当代农业 题材小说的新的标志性作品,当时一 度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 史诗性‛、‚纪念碑‛式作品。
他建国后的创作非但得不到肯定,却不断遭到苛
责,《‚锻炼锻炼‛》和倾向相似的《赖大嫂》
后来被作为描写‚中间人物‛的标本受到批判。
《“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发表于正处在‚大跃进‛高潮阶段的
1958年,赵树理通过小说曲折地表现了他的立场。赵树
理的小说文本都采用叙述人与人物同一视角来叙述,通
《三里湾》
长篇小说《三里湾》是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
长篇小说。小说围绕山西农村三里湾的四个家庭即
三里湾合作运动的带头人村支书王金生、热衷于发
家致富的村长范登高、富裕中农‚糊涂涂‛马多寿、 落后妇女‚能不够‛等四家展开故事,穿插几对青 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故事,写了秋收期间扩社、整 社、开渠等几件事情,歌颂了走集体道路的建社爱
1958年
杨沫《青春之歌》 冯志《敌后武工队》 雪克《战斗的青春》 刘流《烈火金刚》
十七年小说的重要收获
1959年 柳青《创业史》 欧阳山《三家巷》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1960年 黄秋耘《耕云记》
柳青
茹志鹃《静静的产院》
1961年 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师范大学现代文学3 革命历史题材红旗谱.ppt

师范大学现代文学3 革命历史题材红旗谱.ppt

《红旗谱》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是单纯地写阶级斗争, 还是立足于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实际,在广阔的生活中 表现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力图写出中国农民从个人反抗 到有组织的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小说深入地反 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生活的现实,显示了较大的 真实性和深刻性。
李扬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一书中认 为:梁斌在确定《红旗谱》的主题时,经历了一个从家 族复仇到阶级斗争这样一个过程。
2、描写细腻。主要表现在心理描写和细节的描写 上。
这部小说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集中刻画人物,描摹人 物的心理活动。它不是梗概,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感受, 非常细腻。这是继承“五四”文学传统的那一类小说。
小说中有一节:“白占魁入互助组”。人物心理活 动非常复杂,作品描写得非常充分。
3、文学语言细腻、流利,富有美感。
1942年,他写了一个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 爸爸》,同年,他把这个小说改编成五幕话剧《千里 堤》。后来又写过一个短篇小说《抗日人家》。以上这 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本上是就事论事,写实的 成分非常重,总体上缺乏一种高度,就是用马克思主义 阶级斗争的学说理解生活,把有关的材料写成一部阶级 斗争史。
1、“脯红鸟事件”。 冯老兰一生吝啬,崇尚“勤俭持家”,“不妄花一 分钱”。他冬天穿的一件棉袍,已经穿了15年,补丁 摞补丁。但是他有一个爱好,喜欢玩鸟。而且嗜鸟如 命。有一次,运涛和大贵在棉花地里正好捉到一只非 常名贵的鸟:脯红鸟。据说这只鸟值一头牛的价钱。 冯兰池非常喜欢,情愿出30吊大钱来买。他托帐房先 生李德才去商量,结果不仅鸟未买成还受到朱老忠和 大贵的奚落。结果冯兰池恼羞成怒,找了个机会,把 大贵弄去当兵了。
2、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与结构模式。
因为十七年官方意识形态要求文学具有教育人鼓舞 人的作用,因此在革命历史题材中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 的思维模式。

红色历史小说 革命火种永传

红色历史小说 革命火种永传

红色历史小说革命火种永传红色历史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成为了青年读者热衷的阅读选择。

它通过文学的形式,将历史的片段和故事融入其中,生动地展示了红色时代的人民英雄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其中,《革命火种永传》无疑是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红色历史小说。

《革命火种永传》以烽火连天的福建山区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激情燃烧的红色传奇。

小说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和深情厚意。

在这个故事中,读者将见证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儿女们如何踏上革命征程,挥洒热血,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不懈奋斗。

小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青年们的成长、与敌人的斗争和革命火种的传承。

在青年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青年男女们在生活中不断遭遇到民不聊生的困境,被剥削、被压迫,但他们从不屈服。

他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认识到目前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并立志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个世界。

小说中的角色们饱含青春的朝气与无畏的精神,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了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的誓言。

与敌人的斗争是小说的核心部分,也是故事高潮所在。

小说中,土地革命的先锋战士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乡亲们对抗着那些侵略者和压迫者。

他们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策应了正面战场的抗日斗争,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小说中的战斗场面生动而真实,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革命者们的血性和聪明才智。

革命火种的传承是小说的结尾,也是对革命者精神传承的最好诠释。

在小说的结尾,革命精神通过几代人的传递,继续燃烧着。

儿女们接过先辈们的革命旗帜,继续投身于推翻侵略者和压迫者的斗争中。

他们怀揣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人民的幸福和自由。

《革命火种永传》是一部让人血脉贲张的红色历史小说,它不仅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激动人心的情节,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境界和英勇斗志,更反映了红色时代人们无私奉献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感人的描述方式,触动了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成为了红色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关于作品的争议
《青春之歌》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轰 动。但很快,便受到了批评,批评的矛 头指向作者的小资产阶级写作立场。在 这期间,也不乏保护性的意见,比如茅 盾、魏金枝等的意见,对立的两方面力 量此消彼长。 1959 年,保护性的意见占 上风。到了文革,作品再遭批判,直到 文革结束,作者和作品才得以平反。
4、《红岩》的写作方式
1、作者和作品简介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出版于1961 年12月,被歌剧《江姐》、电影 《烈火中永生》改编。被誉为“黎 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 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一本教育青年怎样生活、斗争、 怎样认识和对待敌人的教科书”。
2、作品内容
作品写的是1948—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 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国民党监狱内以江姐 为核心的一批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同国民 党当局之间所进行的一场针锋相对的斗 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视死 如归的无产阶级战斗精神。其中,正面 人物和反面人物的精神较量、关于人生 观、政治立场的辩论,都强化了这部作 品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
我军以团参谋长青年指挥员少剑波为首 的三十六人的小分队,深入到林海雪原 中与敌周旋,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 于把潜藏的一股土匪武装完全歼灭,为 人民除了大害。由于作品主要是依据作 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而写,具有高度的艺 术真实性。
3、作品主旨
作品从一个崭新的领域(小分队的剿匪 战斗)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波澜壮阔 的斗争史,塑造了一批英勇机智的人民 英雄形象,讴歌了他们所从事的正义事 业,即为了解放人民于水深火热中而英 勇献身,并鞭挞了那群逆历史潮流而动, 残酷屠杀人民又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土匪 的罪恶行径。
3、《红岩》的艺术影响
《红岩》的集体写作对后来的文学生产 方式产生了极大的负性影响:创作动机 的政治化,对个性化写作的排斥等,这 在文革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5、曲波的《林海雪原》
1、作者简介:曲波, (1923—) ,山东胶东半岛黄 县人,只念过五年半小学。 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战胜 利后,随部队进入东北作战, 解放战争期间,担任过大队 和团的指挥员,曾率领一支 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 北牡丹江一带深山老林进行 剿匪战斗,《林海雪原》的 生活内容即取材于此。主要 作品有《林海雪原》、《山 呼海啸》和《桥隆飚》。
5、关于作品的修改
在批评声音的干预下,作者丧失了写作主体性, 陷入了不断的修改之中。1960年的修改本,改 动和删除了那些林道静在“接受了革命教育以 后”,仍然流露的“小资产阶级感情”,并增 加表现林道静在深泽县与工农结合的七章,和 “力图使入党后的林道静更成熟些,更坚强些” 的参加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这种反复 的修改,内容本身与否已经没有意义,倒是这 种修改本身成为了这段时期文学史上一个独特 的意味深长的文学现象。
2、作品内容
作品是根据作者本人的切身经历写成的一部长 篇小说。它描绘了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我人民 解放军的一支战斗小分队在牡丹江一带深山密 林中同国民党残余部队进行的英勇、机智的斗 争。当时,东北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运动,国民党正规部队已被击溃,但残余的土 匪如许大马棒、座山雕、九彪、马希山、谢文 东和国民党专员侯殿坤等一伙,却潜藏在深山 密林中,烧杀抢掠,破坏我后方的土改工作, 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2)民族化的气魄和风格。 内容上的民族化:北方农民生活的斗争和 风俗,人物性格的江湖气概。 形式上的民族化:古典小说情节和结构方 式的设计
语言上,朴素生动,通俗易懂、民族化、 群众化。以北方农民口语为基础。
(3)史诗性的艺术追求:较长的历史跨 度,宏阔的生活画面、长卷式的结构。 (4)缺点:人物塑造的模式化和单一化, 这是十七年文学的通病。
4、《保卫延安》的艺术局限
(1)在塑造人物时,有过分理想化的倾向。如 李诚、周大勇 (2)作者激越的情感抒发淹没了冷静、细致的 情节描写。 (3)作品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张 扬掩盖了战争本身自在的悲剧性,削弱了战 争文学对人的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5、《保卫延安》的历史命运
开始于1949年,1954年初版,获很高评 价。1956和1958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 1959年,彭德怀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 义分子”后,该作品被查禁。新时期以 来,才得以平反。
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
林道静是作者笔下一个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 年,作品通过她对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 抗,到最后走上革命道路找到人生归宿的艰难曲 折的历程,形象而有力地概括了一代革命知识青 年从不自觉的个人反抗到自觉地参加革命运动走 上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同时,林道静及其周围的那些女性的爱情、婚姻 遭遇,还隐含着现代女性的命运主题,但这一主 题在作品中是被压抑、淡化的,被当作阶级立场、 阶级意识的矛盾和转变因素来处理的。这是50-70 年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难得的含蓄的流露。
二、主要作家作品
1、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1、关于杜鹏程
杜 鹏 程 ( 1921—— 1991),陕西韩城人。 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保卫 延安》(1954年), 中篇《在和平的日子 里》、《历史的脚步 声》,短篇《工地之 夜》、《夜走灵宫 峡》、《延安人》等, 有作品集多部。
3、《保卫延安》的艺术成就及意义
1)作品是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 争的长篇小说,被誉为当代战争文学的 开山作和里程碑。
2)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及权威性的全知 全能的叙事视角。
3)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真 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真实人物:彭德怀 虚构人物:周 大勇、李诚、王老虎 4)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 主义激情。
4、艺术成就
1、笼罩作品整体的浓郁的传奇色彩。这一方 面表现为题材的新颖奇特和故事情节的传奇惊 险,另一方面表现为奇异神秘的自然环境的描 写。
2、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和传 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如少剑波、杨子荣、 刘勋苍、孙达得、栾超家等,都是身怀绝技又 独具个性特征的英雄人物形象。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林道静不屈服 于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 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形象 地展现了“九· 一八”——“一二· 九”(1931—— 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 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 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 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人民 的革命事业结合起来,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 美丽的青春。
(2) 主要人物: 朱老巩——严老祥 朱老忠——严志和 大贵、春兰——运涛、江涛 地主冯兰池—— 冯贵堂 党的工作者贾湘农
(3)主要事件: 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反割头税、保定二师学潮 斗争等
3、《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1)朱老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朱老忠具有强烈鲜明的阶级爱憎、刚 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 意志;同时又慷慨无私,重团结,重 义气。从农民英雄成长为无产阶级先 锋战士,从自发斗争转入自觉斗争。 朱老忠的道路是旧中国农民自发到自 觉革命斗争道路的体现。 出水才看两腿泥 为朋友两肋插刀
2、梁斌的《红旗谱》
作者简介:梁斌 (1914—1996),河 北蠡县人。20年代后 期开始参加革命运动。 主要作品有《红旗谱》 (1958)、《播火记》 (1963)、《烽烟图》 (1983)长篇外,还 有长篇《翻身记事》 等。
2、《红旗谱》的内容
(1) 内容:作者有着关于革命起源的叙述 动机。作品生动地再现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 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我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 的历程。小说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 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 代人的尖锐矛盾和斗争,历史性地概括了大 革命前后中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状 况,深刻地展示了新旧历史时期中国农民斗 争的不同道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不断走 向自觉斗争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 革命历史小说
一、50—7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的发 展概况
1、革命历史小说的兴盛,作家广,作品多。 作者大多为革命的亲历者,有着叙说的真实性 和权威性,和将革命“经典化”的愿望。
2、史诗化的艺术追求 史诗化的艺术表现:揭示历史本质、反映重大 历史事实、表现重大主题、时空结构庞大,对 英雄形象的塑造等。如《保卫延安》、《红 日》、《红旗谱》、《红岩》、“一代风流” 等。
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织,真实性 和传奇色彩的有机结合,富于民族特色。 4、通俗小说创作的成功典范,推动了建 国以来通俗小说的艺术发展,使其由通 俗性向艺术性逐渐递增。如由传统的情 节小说逐步上升到人物小说,在矛盾冲 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保卫延安》的内容
《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 战。一九四七年三月初,胡宗南率领国民党数 十万大军对延安党中央所在地发动了疯狂的进 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 亲自领导下,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指挥下, 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作品重点描写了 彭德怀将军,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 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 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3、杨沫和《青春之歌》
作者简介:杨沫 (1914—1995),原 名杨成业,祖籍湖南 湘阴,生于北京。 1950年出版中篇小说 《苇塘纪事》,1951 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 说《青春之歌》, 1958年出版。新时期 以来,还著有长篇小 说《东方欲晓》、 《芳菲之歌》、《英 华之歌》等。
《青春之歌》主要内容
3、主要作家作品:
长篇有《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 (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铁道游 击队》(知侠)、《小城春秋》(高云览)、 《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 《红旗谱》(梁斌)、《青春之歌》(杨沫)、 《战斗的青春》(雪克)、《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烈火金刚》(刘流)、《敌后武 工队》(冯志)、《苦菜花》(冯德英)、《三 家巷》(欧阳山)、《红岩》(罗广斌、杨益 言)。短篇有《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 (茹志娟)、《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 (王愿坚)、《三月雪》(萧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