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伤逝》中子君音乐形象的塑造

合集下载

浅析歌剧《伤逝》中《不幸的人生》的人物形象、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

浅析歌剧《伤逝》中《不幸的人生》的人物形象、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

浅析歌剧《伤逝》中《不幸的人生》的人物形象、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发布时间:2021-06-17T15:47:00.460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上作者:江清俊[导读] 本文歌剧《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该剧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于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一百诞辰而作,该剧改编自鲁迅同名小说《伤逝》,该剧讲述的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背景之下,两个年轻人涓生和子君敢于对抗封建礼教,但却又无法摆脱旧社会的重压,最后导致悲剧性的收场。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三华小学江清俊 510800摘要:本文歌剧《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该剧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于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一百诞辰而作,该剧改编自鲁迅同名小说《伤逝》,该剧讲述的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背景之下,两个年轻人涓生和子君敢于对抗封建礼教,但却又无法摆脱旧社会的重压,最后导致悲剧性的收场。

而歌曲《不幸的人生》则是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咏叹调,这首歌是子君心灰意冷之后内心矛盾复杂的集中展现。

关键词:《不幸的人生》;子君人物形象;音乐分析;演唱处理。

引言:歌剧最早的来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艺术,1600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在经历后世几代音乐家的发展后,歌剧成为了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上个世纪,歌剧传入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歌剧艺术也成为了中国音乐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中歌剧《伤逝》是中国第一部抒情心理,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这部歌剧中的许多歌曲同时也被当下大学生演绎。

歌剧《伤逝》概况歌剧《伤逝》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在改革开放下全国经济文化开始慢慢复苏发展的大背景下,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先生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所作, 沿用了原著的性格和故事走向。

这部歌剧是中国第一部抒情歌剧。

这部歌剧打破了其他歌剧分幕分场的习惯,将整部歌剧依据原文内容分成了“春”“夏”“秋”“冬”四个部分,这部歌剧描写的是两个知识青年子君和涓生不顾一切为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却在残酷的封建礼教之压制下使得他们的爱情最终败在了现实面前。

歌剧《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及其唱段分析

歌剧《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及其唱段分析

歌剧《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及其唱段分析本文对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女高音声部)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进行了探讨研究。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文侧重论述了剧中人物子君婚姻前后巨大的性格反差的原因,论述了子君这一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悲剧爱情的价值所在。

在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上,本文将按照子君的感情变化和剧情的发展状况,依托
剧情,分析子君的几首著名唱段,就剧中人物子君的角色定位、演唱与处理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摘要:“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个新女性姿态的子君却未能逃脱封建社会的枷锁,争取个性解放,但却在斗争中个性被毁灭,个性解放的理想同爱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子君的悲惨结局。

关键词:新女性女权封建在一个很深很深的夜晚,听着鲁迅先生《伤逝》的朗读,一个多小时,默默的听着,感叹主人公爱情的忠贞和伟大,同时也为他们悲惨的结局感到伤感。

在全文中子君形象的几次转变让我的感触颇深。

《伤逝》写的是知识分子的茫然,鲁迅先生用一个扇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来说明妇女解放和个性解放,很具有创造性,而且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倒叙的手法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同时,在那个时代,子君能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以看出,在子君是一个敢于向强大势力宣战,在他们结婚前,子君是一个新时期、新女性的形象。

涓生也说“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的多。

”在两人度蜜月期间,他们寻找住所的时候,涓生遇到很多讥笑、轻蔑和嘲讽,涓生会全身瑟缩,而子君却是大无畏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两个人寻到住所的时候,子君也并没有立刻什么都依附涓生,她“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为开始经营这个家也做出了经济上的付出。

这些都证明了她的“新女性”形象。

而子君为了和涓生在一起,她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这是众叛亲离的代价。

在那个时代,能做出这一系列事情的人整个中国说不定只有子君一个人,很好的表现了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子君还是没能完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后来的子君只知道恭顺地伺候涓生,自觉地扮演起封建式的贤妻良母的角色。

她也不再去工作了,而是像其他已婚妇女一样,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而在鲁迅先生还以子君养小油鸡和叭儿狗以及和官太太的攀比来暗示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观念。

论歌剧《伤逝》

论歌剧《伤逝》

论歌剧《伤逝》摘要《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剧,它是由王泉和韩伟,施光南先生作曲,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他的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广泛运用了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样的声乐体裁。

在形式上吸收了我国二三十年代艺术歌剧的某些特点,富有民谣色彩和时代气息,他是八十年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本文中主要介绍鲁迅,施光南的歌剧《伤逝》及几首著名的唱段。

关键词:鲁迅;施光南;《伤逝》AbstractRegret is the history of opera , first lyric opera , it is by WangQuan and ShiGuangNa dose limits , according to Mr Luxun , the composing of the novel , his music operas from western opera forms , widely used the aria ,XuanXuDiao ; Duet ; The human ; Chorus ; BanChang etc rich variety of vocal music genre . In China in form 1930s art absorbed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 rich operas ballad colour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n the 1980s , he is Chinese national opera , one of the important harvest creation . This article mainlv introduces the opera ShiGuangNa lu xun , and some of the famous relates the ballad .Key words:luxun; ShiGuangNan; The death of目录引言(绪论) (1)1 小说《伤逝》 (2)1.1 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的鲁迅 (2)1.1.1 鲁迅生平简历 (2)1.1.2鲁迅主要作品 (2)2 歌剧《伤逝》 (3)2.1 《伤逝》的词、曲作者 (3)2.1.1词作者简介 (3)2.1.2时代歌手——施光南 (3)2.1.3施光南主要作品 (3)2.2歌剧《伤逝》 (3)2.2.1歌剧《伤逝》简介 (4)2.2.2《伤逝》的剧情 (4)2.2.3《伤逝》几首著名唱段 (4)2.2.4歌剧《伤逝》在我国歌剧史上的重要意义 (6)3 我对歌剧《伤逝》的体会 (7)结论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引言(绪论)大型歌剧《伤逝》,是施光南先生于1981年为纪念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他以满腔热情和崭新的手法,成功的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于20年代笔下所刻画的一代追寻与仿徨的青年形象。

浅析歌剧《伤逝》中子君咏叹调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

浅析歌剧《伤逝》中子君咏叹调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

浅析歌剧《伤逝》中子君咏叹调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王燕(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摘要:在我国歌剧史上。

(伤逝>是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

歌剧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

广泛运用咏叹调、宣叙调、对喝、重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样的声乐体裁.在形式上,吸收了我国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的某些特点.富有民谣色彩和时代气息。

本文从子君的两首咪叹调<风萧瑟)、<不幸的人生>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进行分析比较。

为歌唱者如何演唱此曲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子君咪叹调;音乐特点:演唱风格歌剧<伤逝>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剧本由王泉、韩伟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曲、中国歌剧舞剧院组织创作排练的。

本歌剧从编剧的构思到音乐的布局、从导演的意向到舞台的设计都体现出协调统一.在歌剧创作中音乐构思与剧作构思一致.并相辅相成地结合为一种既不是单纯的戏剧又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戏剧性的音乐。

音乐化的戏剧。

一、音乐特点l、<风萧瑟>这首咏叹调采用了通谱歌的形式.引子部分预示着全曲的基本情绪.开始部分右手的八度大跳和左手的柱式和弦给人一种惊恐不安的感觉.一直持续到第五小节左手出现连绵不断的三连音分解和弦上下进行.右手则在高音区八度敲击出全曲的高潮部分.瞬间就把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波澜表现出来了。

在全曲的第14小节.一个婉然如诉的主题——长音和三连音相结合.以陈述性的歌声在在高声部弱起,与前面的引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子君借秋风扫落叶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情怀,以景拟人与秋风落叶对话.演唱时要注意音量的控制由弱渐强,声音要求连贯、到位、有张力,以此来表达子君对生活的苦苦思索。

此时的子君对生活的不公有些怨恨,她不能明白为什么生活会对她如此刁难.所以在演唱时应该在语气上表现出主人公的这种情绪。

从26小节开始是A段的对比中旬,转到下属调并突然改变音型,配以震音的伴奏音型和f p、m p的力度象征着残酷无情的封建势力,而这部分子君的歌词是:。

校园版歌剧《伤逝》中子君咏叹调的分析

校园版歌剧《伤逝》中子君咏叹调的分析

中文摘要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

作为当代歌剧的代表作之一,歌剧《伤逝》在中国歌剧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歌剧《伤逝》创作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已有20多年没有出现在舞台上。

为了让年轻人以音乐戏剧的方式重温鲁迅的经典文学,唱响施光南谱写的时代旋律,《伤逝》终于以经过压缩的小制作歌剧版本重现舞台,并且进入校园。

我们称其为《伤逝》校园版。

歌剧中有大段的咏叹调,其中许多唱段成为了经典之作。

笔者仅对其中的子君唱段《我看到了什么》、《风萧瑟》及《不幸的人生》进行深入剖析,以子君不同阶段的形象分析和音乐曲式为出发点,来探讨如何高质量演绎歌剧中的咏叹调。

关键词: 歌剧《伤逝》 子君 咏叹调 演唱处理AbstractThe opera “Regret for the Past”was created in the 80’s of the last century by Mr. Guangnan Shi to honor Mr. Xun Lu, for his 100th anniversary. As one of the representive opera work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China, the ‘Regret for the Past’ exhibited its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The opera hasn’t been shown more than 20 years. In order to make young people to relive the classic literature of Mr. Xun Lu through a way of Opera, and to sing the contemporary melody again of Mr. Guangnan Shi, the opera “Regret for the Past”reshows in the stage as a small cost edition to enter the campus. We call it campus edition of “Regret for the Past”.There are lots of aria songs in the opera, especially some classic arias. The writer focus on the three aria songs by Zi-Jun “What I see”、“Bleak Autumn Wind” and “Unfortunately in Life”, through Image Analysis of Zi-Jun and musical forms, to Investigate how to deductive aria songs perfectly.Keywords: Opera Regret for the Past; ZiJun; Arias; singing processing1 引言1.1 研究问题背景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人们认为它是音乐皇冠上那颗最璀璨的珍珠,西方的歌剧主要是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我们中国的戏曲是唱念做打并重的,所以相对来讲我们在欣赏歌剧的时候要注意欣赏它的音乐。

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处理

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处理

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处理《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一个咏叹调,出现在“秋”乐章中,表现了子君秋天落叶般的心情。

歌唱者要从歌剧的创作、音乐的本体及艺术处理三方面把握,力求准确再现子君内心形象,并且赋予子君人物形象以现代气息。

《风萧瑟》子君音乐形象艺术处理一、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简介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王泉、韩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将其改编为剧本,并由施光南作曲创作而成歌剧《伤逝》。

1981年秋,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于北京人民剧场,演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风萧瑟》便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

歌词讲述的是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走向破裂的前一个阶段,子君内心的挣扎。

看到秋天的落叶,触景生情,感叹生活的坎坷,进而转向自己,抒发内心的苦恼。

二、《风萧瑟》的音乐本体分析1.曲式结构分析该歌曲从曲式结构上看是复三部曲式。

降g调,3/4拍。

纵观这首曲子,从音型的选择上,连续不断的三连音的应用,烘托出了那种令人坐立不安的焦急心情,而震音历来是戏剧场面必用的音型,作者在此曲中大量的运用,也使这首咏叹调的戏剧性增强;八分音符与琶音的应用,表现了风的飘忽不定,增加歌曲了的抒情性。

从旋律上来看,首部a段与b段属对比乐段,a段描绘的是子君看到叶的飘落在感叹生活,整个旋律线上的节奏都很宽,长音占主要地位。

b段的情绪突然转换,旋律的走势是前紧后宽,伴奏声部震音的运用,同一柱式和弦组成的三连音的反复出现,象征着残酷的封建势力。

结尾用柱式和弦的上行推进与三连音的上行与下行巧妙地回到再现段。

整个中部的节奏密度都很均匀,歌词与曲子结合的很紧密,先是对天狂喊,音域很高,接着是认罪,音区滑落到中音区,然后是伏地之后的反省,找不到罪状,越想越不服气,挺直了腰板向天反抗,旋律由低到高行进。

接下来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的器乐性很强,运用到了花腔技术。

2.具体音乐形象塑造引子部分连续的八分音符及柱式和弦奠定了全曲的基本情绪,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惶恐与不安。

歌剧《伤逝》的音乐创作特征初探

歌剧《伤逝》的音乐创作特征初探

歌剧《伤逝》的音乐创作特征初探作者:俞冠晶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5期摘要:歌剧《伤逝》是施光南根据鲁迅的同名爱情小说改编的。

本文分析了该歌剧的音乐创作特点,音乐形象的塑造,并对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音乐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歌剧《伤逝》音乐创作特点音乐形象《不幸的人生》音乐特点《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小说仅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从相恋同居到爱情破灭的全过程。

《伤逝》直接指向爱情,表面上是爱情悲剧,而实际上所涉及的关于人和社会的问题却不得不让人深思,它对青年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问题的反思和批判,因此它在真正意义上是一部社会悲剧。

涓生和子君都是受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青年,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栓桔,追求自由幸福的恋爱和婚姻,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专制家庭。

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冲破了封建专制家庭的牢笼,反抗社会习惯势力的歧视,公开同居,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但这种被视为“大逆不道”和“伤风败俗”的结合,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打击,这便是涓生的失业。

由于失去经济来源,生活问题无法解决,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失去了依靠,感情也逐渐疏远,小家庭终于无法维持下去,于是子君只得跟父亲回家去,最后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涓生试图开辟一条新路,可结果到处碰壁,最后还是回到会馆的破屋里去写他的“悔恨和悲哀”。

子君的死,最真切地告诉我们,妇女的解放不能仅仅着眼于个人的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

如果不去变革那压抑人性、阻碍妇女婚姻自由的不合理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妇女的解放必然只是一句空洞无力的口号。

一、歌剧《伤逝》的音乐创作特点施光南先生在歌剧《伤逝》创作技巧上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体现在歌剧题材的选取上。

当时音乐家们在创作歌剧作品时都因时代限制限于历史革命题材,施光南大胆选用了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题材,使得整部歌剧在风格的基调上与之前的中国歌剧有较大的不同。

第二个方面,体现在歌剧音乐素材的选取上。

歌剧《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审美价值

歌剧《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审美价值

歌剧《伤逝》⼦君的⼈物形象塑造及审美价值104⾳乐鉴赏歌剧《伤逝》⼦君的⼈物形象塑造及审美价值摘要】【⼦君是施光南先⽣根据鲁迅先⽣同名⼩说《伤逝》改编创作的歌剧《伤逝》中的⼥主⼈公。

研究歌剧⼈物形象及审美价值,对于塑造歌剧中⼈物的戏剧性和⾳乐性,均有重要意义。

笔者以⼦君的⼈物形象塑造为出发点,从“真善美”和“悲剧性”两个审美⾓度来分析“⼦君”这⼀⼈物形象的⾳乐美学价值。

关键词】【伤逝 ⼦君 ⼈物形象 美学价值歌剧《伤逝》讲述了五四运动后的知识青年⼦君和涓⽣,为了争取婚姻⾃由与解放,反对旧封建,但最终以悲惨结局结尾。

⼀定程度来说,⼦君作为施光南根据鲁迅先⽣同名⼩说《伤逝》改编创作的歌剧《伤逝》中的⼥主⼈公,她的⾳乐想象塑造及其审美价值是⼩说《伤逝》的复述,但也加上了施光南对剧中⼈物的深刻理解及虚构想象,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下⾯,让我们从⼦君⾳乐形象的审美价值慢慢体会施光南对⼦君这⼀⼈物的理解及把握。

⼀、⼦君的⾳乐形象塑造《伤逝》中⼦君有三⾸著名的经典咏叹调唱段——“夏”的《⼀抹⼣阳》、“秋”的《风萧瑟》、“冬”的《不幸的⼈⽣》。

这三⾸经典咏叹调分别描述了⼦君爱情时的甜蜜、遭受挫折时的仿徨、以及被抛弃后的绝望,将⼦君内⼼的情感与冲突诠释得淋漓尽致。

(⼀)热情纯真、渴望爱情的少⼥形象《⼀抹⼣阳》表现了爱情的幸福。

全曲犹如诗⼀般的优美,歌词贴切的表达了⼦君向往爱情的美好想象。

⼦君,⼀个热情纯真、勇敢地与封建家庭和封建思想做⽃争的花季少⼥,当她幸福地唱出:“破⽹的鱼⼉,游向⼤海,出笼的鸟⼉飞向天空。

”便可想象她对爱情是如此的坚定与坚信。

谱例:(⼆)迷茫痛苦、仿徨⽆助的少妇形象《风萧瑟》表现了忧虑与彷徨的⽣活,是戏剧性⽭盾的发展。

婚后初期的稳定模式给⼦君带来了短暂的幸福⽣活。

但⾯对接踵⽽来的打击,涓⽣对⼦君有所改变隔阂,使⼦君由从前勇敢⾃信的⼩⼥孩变成了苦闷彷徨的少妇。

这种强烈的对⽐,在曲末三次“啊⽣活啊⽣活,我为你苦苦地思索”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剧《伤逝》人物形象与演唱研究

歌剧《伤逝》人物形象与演唱研究

歌剧《伤逝》人物形象与演唱研究歌剧《伤逝》是中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的经典作品,其故事取材于鲁迅的同名小说。

这部歌剧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演唱技巧吸引了无数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的。

本文将对歌剧《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和演唱进行研究,深入剖析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魅力。

歌剧《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塑造是整部歌剧的焦点。

作曲家施光南通过生动的音乐和戏剧性强烈的唱词,将这两个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

涓生是一个具有文学家气质的青年,他思想深刻、感情丰富,具备强烈的反叛精神。

子君则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她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理想。

歌剧中还有其他重要人物,如智者、陈先生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和演唱表现都各具特色,为剧情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歌剧《伤逝》的演唱者们运用了丰富的唱腔和发音技巧,成功地呈现了剧中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涓生在唱段《在理性的煎熬中》中运用了抒情男高音的唱腔,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

子君在唱段《我走了》中则运用了女高音的演唱方式,声音激昂而富有感情,彰显了她的坚强与勇敢。

在歌剧《伤逝》的演唱中,情感表达是关键。

各个角色的唱段都充满了强烈的情感,通过音乐和唱词的完美结合,使观众深切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例如,涓生在唱段《此刻有谁在深夜的窗外》中运用了充满思念与期待的旋律,表现出他对子君的深深眷恋。

子君在唱段《爱情像一阵风》中则运用了明朗轻快的旋律,表达出她对爱情的坚定信念。

通过对歌剧《伤逝》人物形象和演唱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这部歌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从涓生和子君这对主要角色到智者、陈先生等次要角色,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表达。

演唱者在表现这些人物形象时,充分运用了各种唱腔和发音技巧,精准地传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情感表达方面,演唱者通过音乐和唱词的完美结合,将各个角色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歌剧《伤逝》选曲《不幸的人生》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刻画及演唱分析

歌剧《伤逝》选曲《不幸的人生》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刻画及演唱分析

歌剧《伤逝》选曲《不幸的人生》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刻画及演唱分析陈可心(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作者简介:陈可心(1994-),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摘 要】中国歌剧艺术在世界中起步较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在此期间,有很多词曲作家为歌剧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正是因为这些词曲作家,才有了近现代中国歌剧的蓬勃发展和显著成就。

而歌剧《伤逝》是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先生创作的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也是他在歌剧层面的一次成功探索。

歌剧中的咏叹调是歌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歌剧《伤逝》中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也堪称歌剧中的经典唱段,并多次作为重大比赛以及音乐会的演唱曲目,同时也是声乐教学中的经典曲目。

作曲家通过丰富的写作手法使这部歌剧在场景布置、人物安排、表演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这让歌剧女主人公子君的人物形象更有悲剧性色彩,同时也戏剧性地将她悲剧性的命运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伤逝”;“施光南”;“演唱艺术”;“咏叹调”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67-02一、歌剧《伤逝》简介由王泉、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一部抒情歌剧。

这部歌剧讲述的故事背景,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歌剧中的男主人公涓生和女主人公子君,在当时的时代精神鼓舞和新思潮的影响下,试图冲破世俗的眼光和封建道德做斗争,大胆地追求恋爱。

他们决定冲破家庭的束缚同居在一起,此时他们对新生活充满希望,涓生也决定辞去职务另谋生路。

因为他们的自由恋爱使周围的人批为伤风败俗并对他们避而远之。

由于受到嘲讽,他们夫妻之间也随之产生了裂痕。

当冬天来临,涓生收到的一张辞退信导致自己不得不与子君分离,他发现自己的理想太天真太梦幻。

所以,为了寻求生路,他违心地对子君说并不爱她了。

谈歌剧《伤逝》中的文学悲剧色彩——以子君咏叹调《不幸的人生》为例

谈歌剧《伤逝》中的文学悲剧色彩——以子君咏叹调《不幸的人生》为例

从 音乐发展 的整体来看 , 这 首咏叹调是一个 复
三部曲式 , 全 曲结构 大 , 音 域宽广 , 由小 字一组 C 音 . 至小字二组 降 b音 , 跨度 十 四度音程 , 旋律 起伏大 ,
( 三) 子君的命运
子 君和 涓生都 是在 “ 五 四” 新 思潮 影 响下成 长 起来 的具有 资产 阶级 民 主主义 思想 的小 资产 阶级 知识分 子, 他们 有个性解 放 、 男女平 等 、 恋爱 和婚姻 自主的新思想 。 子君在读 了《 娜拉 》 后, 提 出“ 我是我
性” 的思维 中贯 穿 了同主音 大小调 的变 化 , 起伏有
调, 色彩较之前 明朗起来 了 , 旋律 明亮 而柔和 , 这是 子君对 旧时幸福时光的 回忆和告别 。 旧 日的幸福和 今 日的悲凉形成鲜 明对 比 1 4 / 4拍与 2 / 4拍 交替运 用, 突出 了语气 感 , 几个“ 别 了” 诉 说子 君对 过去难 以舍 去但 又不得不告别的心境 。这一 部分 , 作者强 调旋 律速度 、 力 度上的对 比 , 由弱到 强 , 层层 推进 , 为子君情感 的大爆发做了很好 的铺垫 。
为子君最后一首 咏叹调 , 其 重要性 可见一斑 。它的 出现 意味着全 剧高 潮到来 , 她天 真的爱 情 , 盲 目的
节 的进行 和人物 的描 写 , 都 渗透着“ 悔恨 和悲哀 ” 的
感情色彩 。
( 二) 歌 剧 的创 作
歌剧《 伤逝 》 为纪 念鲁迅诞 辰 1 0 0周年 而创作 ,
自己的 , 他 们谁也没有 干涉我的权利 ! ” 笔者根据小
体 现了此时子君 绝望悲痛的复杂 内心活动 。 为了表
达 出这样 的感情 , 作 曲家在 节奏 、 节 拍安 排上采 用 了单拍 子与复 拍子 混合使 用及 变换拍 子 的巧妙技

浅析子君的悲剧人物形象

浅析子君的悲剧人物形象

文学与对汉语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浅析子君的悲剧形象专业对外汉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讲师分数浅析子君的悲剧形象学生:指导老师:摘要:《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在其所有作品中独特耀眼,意义深远。

其中子君的结局最为引人深思,本文就潜含着的子君形象,出走失败的原因,悲剧形象所有的典型意义展开讨论。

首先,作品一开始就为子君之后的悲剧打好伏笔,她的出走注定失败,无论是恋爱之前还是同居之后,子君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而造成子君悲剧的原因便是:第一,由其自身思想的解放不彻底造成的,对于涓生的不爱,大可置之不顾,独善其身,择取良木另寻高枝。

第二,爱情火焰的渐弱渐熄亦是她走向死亡的催化剂,涓生的爱是她出走并存活下来的唯一支撑,而今却分崩离析,渐行渐远。

第三,作为思想导师和精神恋人的涓生无法克制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不能指引子君从梦境走向现实,认识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越过思想的隘口,好好生活。

最后,在他们所居住的特殊环境下无法获得充裕的物质条件,满足生活所需,子君别无选择的死在了众人的讥笑和猥亵之中。

然而,无论子君是处于恋爱之时的鲜活还是同居之后的守旧,她这一典型悲剧形象皆拥有着深刻的意义内涵。

关键词:子君;悲剧;形象;原因;意义An Analysis of Tragic Image of ZijunUndergraduate: Xu HongSupervisor: He WenshanAbstract:The sad past as Lu Hsün’s only love novel was the most unique,outstanding and meaningful one among all his works. In the novel, the ending of ZiJun quite calls people’s thought. This novel mainly discusses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iJun,the reason for the failing elopement and the typical meaning of the tragical chracteristics.First of all,the author paved the way for the tragedy of ZiJun at the very beginning. Her elopement or even herself was destined to be a failure no matter before their loving or after their cohabiting. The couses of zijun’s tragedy were firstl y the liberation of her thought was not thoroughly. She could just ignore the love of Juansheng and get herself out of the troubles or even found a better man. Secondly, the wane of their passion for love quicken the death of ZiJun. The only support of her elopement and the reason for living on was the love of Juansheng which had already disappeared and collapsed. Thirdly, as the ideological tutor and spiritual lover, juansheng couldn’t restain his own character defects. He was unable to guide zijun from he r dream to reality. He also couldn’t realize the special conditions they were experiencing. All these things could just help them surpass their spiritual obstacles and bring them a happy lives but he failed to gaspe one of them. Finally, they were unable to get enough material conditions to meet their basic living expenses in their special living circumstance. Zijun had no other choice but kill herself under people’s mock and scorn. However, no matter ZiJun was active in her love processing or conservative in her cohabiting days,her tragedy life story was making people think deeply.Key words: Zijun; Tragedy; I mage; Reason; Significance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目录 (3)前言 (4)一、子君形象中潜伏着的悲剧之处 (4)(一)鲜活的新青年形象 (4)(二)传统守旧的老妈子形象 (5)二、子君悲剧之由 (5)(一)个人因素——思想的局限性与情感的淡退 (5)(二)遇人不淑——亲密恋人的性格缺陷与启蒙导师的错误指导 (7)(三)物质需求——艰难的生活境遇与不可满足的爱情附丽 (8)(四)社会因素——时代背景的解放程度与吃人的封建制度 (8)三、子君悲剧形象的深刻意义 (9)(一)叛离家庭专制,追求恋爱自由昭示女性觉醒 (9)(二)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折射知识分子思想解放 (9)(三)回归家庭郁结致死的悲剧形象,揭露反思封建社会的罪恶 (10)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前言《伤逝》写于1925年,而早在1923年的《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便可窥探出鲁迅先生对于子君命运的安排,子君的死去被归并于封建专制的毒害。

歌剧《伤逝》音乐作品及演唱分析*--以子君三首咏叹调为例

歌剧《伤逝》音乐作品及演唱分析*--以子君三首咏叹调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Music Pieces in Opera Shang Shi and Their Singing--- A Study of Three Arias by Zijun 作者: 倪静
作者机构: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出版物刊名: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04-10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 伤逝 咏叹调 演唱分析
摘要:歌剧《伤逝》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此剧不仅树起了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创新里程碑,还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
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是歌剧中女主人公子君的三
首咏叹调,即爱情三部曲。

其音乐的表现形式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手法,结合二三十年代艺术
歌剧的特点和时代背景,运用合唱、领唱、二重唱、四重唱、重唱与合唱相融合等歌剧演唱形式,增进了歌剧本身的抒情性和戏剧性。

歌剧《伤逝》中女主角子君的形象分析——以几首咏叹调为例

歌剧《伤逝》中女主角子君的形象分析——以几首咏叹调为例

歌剧《伤逝》中女主角子君的形象分析——以几首咏叹调为

高阳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22()16
【摘要】为纪念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100周年诞辰,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根据鲁迅的小说《伤逝》创作了同名歌剧。

歌剧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形象鲜明而生动,既有女性柔弱的一面,也在反抗旧式婚姻的过程中展现出刚强的一面。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高阳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6
【相关文献】
1.歌剧《伤逝》音乐作品及演唱分析*--以子君三首咏叹调为例
2.谈歌剧《伤逝》中的文学悲剧色彩——以子君咏叹调《不幸的人生》为例
3.歌剧《伤逝》中女主角子君形象的塑造--以咏叹调《一抹夕阳》《不幸的人生》为例
4.论歌剧演唱中角色的情感转换——歌剧《伤逝》中的子君形象
5.歌剧女性形象的音乐塑造——以歌剧《大汉苏武》中索仁娜咏叹调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歌剧《伤逝》作品的演唱分析--以子君主要唱段为例

歌剧《伤逝》作品的演唱分析--以子君主要唱段为例

歌剧《伤逝》作品的演唱分析--以子君主要唱段为例
钟巧珍
【期刊名称】《艺术科技》
【年(卷),期】2015(0)4
【摘要】歌剧《伤逝》是由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是由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歌剧《伤逝》的创作完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奠定了基调,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歌剧《伤逝》的表现形式受到了西洋歌剧的影响,使用了其中的艺术手法,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歌剧背景下,利用合唱、领唱、二重唱等演唱方式,提升了歌剧《伤逝》的抒情性和戏剧性。

【总页数】1页(P149-149)
【作者】钟巧珍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 2019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歌剧《伤逝》音乐作品及演唱分析*--以子君三首咏叹调为例 [J], 倪静
2.我眼中的子君——浅析鲁迅作品《伤逝》中的子君形象 [J], 王睿;牛蕴婷;王晋
3.论歌剧演唱中角色的情感转换——歌剧《伤逝》中的子君形象 [J], 林晓燕
4.米卡埃拉在歌剧《卡门》中主要唱段的演唱分析米卡埃拉的咏叹调“我说,我
是什么也不怕”演唱分析 [J], 马亚囡
5.歌剧《伤逝》选曲《不幸的人生》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刻画及演唱分析 [J], 陈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开题报告
一、课题论证
1、本选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关于歌剧《伤逝》在国外尚无一本书籍研究。

在我国关于本论文也没有专门的书籍,通过本人大量的查找,只发现有部分书涉及到其中的一点相关内容,并没有作过多的描写。

此外,还有一些以论文的形式来发表了关于子君的一些观点,并没有深入研究,作为一名声乐爱好者,本人觉得很有研究的必要,所以想要深入研究。

李雯静在《歌剧<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及其唱段分析》中对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进行了探讨研究。

文章中侧重论述了子君婚姻前后巨大的性格反差的原因,论述了子君这一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悲剧爱情的价值所在。

在主要唱段处理上,依托剧情,分析子君的几首著名唱段,就剧中人物子君的角色定位、演唱与处理进行剖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左靓在《涅槃中的经典·浅谈歌剧<伤逝>中子君角色塑造的艺术特征及咏叹调演唱技法解析》中以子君人物形象的角色塑造性音乐语言特征为经线,以歌剧中戏剧化冲突对比的实践演绎处理方式和技法诠释为纬线,挖掘子君角色塑造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三首咏叹调的演唱技法的解析。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施光南是新中国乐坛上一位成就卓然的作曲家。

其创作涉及多个领域,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而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当首推其歌曲创作。

他创作的歌剧《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剧,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

作为本科声乐学生,学习和学好此歌剧的演唱,有很大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研究和二度创作可以帮助更多的声乐爱好者提供一个资料的分享,如有不妥之处,希望同行的人进行指导。

二、方案设计
1、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简介《伤逝》
(一)作曲家简介及歌剧创作背景
(二)内容及剧情简介
(三)人物音乐形象分析
二、浓郁的文学色彩
三、多变的节奏型
四、优美的抒情性
五、强烈的戏剧性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人物的情绪变化
(2)音乐形象的特点
3、研究步骤
(1)阅览指导教师提出的参考文献
(2)按指导要求,梳理写作方向。

(3)撰写写作提纲。

(4)图书馆查阅资料
4、方法及措施
本文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既有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吸取既有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

(1)图书馆查阅有关歌剧《伤逝》的各种版本的书籍;
(2)网络搜索关于咏叹调《伤逝》的音乐特点;
(3)图书馆查找关于《伤逝》的资料,搜集相关报刊、杂志。

三、进度计划
①搜集与阅读整理资料(含实验、调查、观察等取证工作)阶段:(第六学期十八~二十周)2017年6月19-7月9日。

②论证与组织(或拟写开题报告)阶段:(第六学期暑假~第七学期二周)2017年7月10日~9月10日
③撰写成文阶段:(第七学期三周~十周)2017年9月11日~2017年11月5日
④论文修改定稿阶段:(第七学期十一周~十五周)2017年11月6日~12月10日
⑤外文翻译阶段:(第七学期十六周)2017年12月11日~12月17日
⑥论文答辩阶段:(第七学期十七~十八周)2017年12月18日~12月31日
四、参考文献
[1]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田可文.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湖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朱蕾蕾. 歌剧《伤逝》中子君咏叹调的赏析处理[J].齐鲁艺苑,2009,(06)
[4]孙晓春. 子君咏叹调的音乐形象与艺术处理[J].黄钟-武汉音乐学报,2000,(z1)
[5]潘明霞.爱的抗争与呐喊—谈歌曲《风萧瑟》的艺术特征[D]滁州学院学报.2015
[6]于宪淼. 歌剧片段《风萧瑟》的演唱风格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25)
[7]何忠辉. 施光南的歌曲创作[J].湘南学院学报,2004,(08).
[8]赵娜. 歌剧《伤逝》中子君唱段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9]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10]曹明明.歌剧《伤逝·风萧瑟》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1] 钟巧珍.歌剧《伤逝》作品的演唱分析——以子君主要唱段为例[D].艺术科技.2015
[12]莫纪纲.歌唱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3] 周雨竹.浅析《风萧瑟》的角色塑造与情感处理[D].音乐时空.2013
[14]余佳. 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3
[15] 刘丽艳.咏叹调《风萧瑟》的艺术处理[D].音乐生活.2011
文献综述
民族歌剧《伤逝》是当代作品,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剧。

由施光南谱曲,殷秀梅,程志,关牧村,刘跃演唱。

该歌剧打破了分幕、分场的传统戏剧结构,以春、夏、秋、冬的时序及六个相互连贯的场景为线索展开剧情。

在音乐表现手段上除了运用宣调、咏叹调等西洋歌剧的表现方法以外,也运用了重唱、乐池中合唱、旁唱等手法,在音乐描写人物心理方面也有所创新。

因此,有很多的音乐爱好者通过它的调式调性、节奏以及不同阶段的音乐表现,对子君这一人物进行剖析,帮我更好的完善我的论文。

王志远在《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中以施光南的歌曲创作为研讨对象,从音乐形状剖析动手,以其所表现的平易近族特点为视点,分离从平易近族作风、创作技法、音乐形状、美学特点、创作思惟等分歧角度,对施光南歌曲创作的平易近族特点停止了剖析,并对曾激发争辩的“施光南创作形式化”成绩停止了商量,分析了施光南歌曲创作中独具特性的音乐形状特点一“施氏形式”的稳固性、灵巧性、平易近族性,意在总结这位“国民音乐家”在歌曲创作的“平易近族化”途径上所获得的名贵经历,为作曲界及施氏研讨者供给自创与参考。

文章以为:施光南之所以能获得凸起的造诣,与其所具有深挚的平易近族平易近间音乐积聚、在创作中保持继续与立异是互相关注的。

他在歌曲创作中以中国传统文明精力为基础,以平易近族平易近间音乐的创作办法为“底本”,继续了“平易近族性”,又注入了“发明性”,终究构成了标新立异的“施氏创作形式”。

余佳在《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中概述了20世纪80到90年代中国歌剧的发展状况及《伤逝》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思维对当今中国歌剧创作的启示的显示意义,并肯定了施光南和歌剧,《伤逝》对中国歌剧的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李雯静在《歌剧<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及其唱段分析》中对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进行了探讨研究。

文章中侧重论述了子君婚姻前后巨大的性格反差的原因,论述了子君这一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悲剧爱情的价值所在。

在主要唱段处理上,依托剧情,分析子君的几首著名唱段,就剧中人物子君的角色定位、演唱与处理进行剖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左靓在《涅槃中的经典·浅谈歌剧<伤逝>中子君角色塑造的艺术特征及咏叹调演唱技法解析》中以子君人物形象的角色塑造性音乐语言特征为经线,以歌剧中戏剧化冲突对比的实践演绎处理方式和技法诠释为纬线,挖掘子君角色塑造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三首咏叹调的演唱技法的解析。

杨霞在《<伤逝>中子君主要唱段的演唱分析与艺术处理》中根据著名的子君唱段,“爱情三部曲”——《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进行深入剖析,从音乐曲式分析和子君不同阶段的形象分析为出发点,探讨了如何完整演绎歌剧中的咏叹调。

敖锤在歌剧《<伤逝>人物形象与演唱研究——以子君三首咏叹调为例》中,从《伤逝》的风格、特征、美学价值等方面研究了其艺术性和思想性。

着重紧扣歌剧的音乐特性,对子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