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四大流派漫谈
对于相声的三大流派进行笑料分类比较研究所见。
(14-01-08海口)用笑料分类方法剖析相声流派——侯、马、常三派相声比较刘季昌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大致相同或相近似的某些艺术家所形成的统一体。
它是在社会各种矛盾斗争中产生的,是在艺术论争和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艺术流派是艺术发展中的产物。
流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比较突出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艺术手段;2专家学者和业内同行的认同;3有相当广泛的支持者、效仿者和观众群(粉丝)。
构成艺术流派的形式很多,戏曲界,音乐界,美术界,文学界等,都有很多颇有影响的流派。
比如京剧界有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书法界有欧柳颜赵四大家,电影界、文学界有三大流派,相声界有没有呢?有。
人们公认侯(宝林)马(三立)常,为对口相声中的三大流派。
侯马两派的流派特点,已经有不少比较系统的论述,论述常派艺术特色的文章比较少。
特别是将这三个流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论述的文章更是少见。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将这三派相声进行系统比较。
将这三个不同流派的艺术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和“比较”。
不仅对这三派相声的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对于相声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推动。
为了清晰和直观三个流派的比较,先将侯派(宝林)和马派(三立)进行VS比较。
然后再将常派与侯、马两派进行VS。
侯派(宝林)VS马派(三立)“比较”从几个方面进行。
1代表人物2代表性曲目3文体风格4语言特点5表演特点6笑料分类剖析7讽刺对象与捧逗关系8喜剧美学倾向9业内影响与观众群一代表人物侯派侯宝林马派马三立二代表性曲目侯派曲目5篇《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婚姻与迷信》《关公战秦琼》《改行》马派曲目5篇《开粥厂》《相面》《黄鹤楼》《晚十点钟开始》《似曾相识的人》三文体风格侯派多以论述体见长,清新儒雅,多以俨然学者出现,先提出论题,然后展开论述,在论述中旁征博引,结构笑料。
如:《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婚姻与迷信》《阴阳五行》《一贯害人道》《普通话与方言》《讲帝号》等。
相声界地恩怨矛盾
相声界的恩怨矛盾在这里,我不想诋毁什么人,我会做到尽力的客观!至于是非,大家评述。
相声界之所以矛盾重重,究其原因,并非只有利益之争,还包括地域之争,师徒之争!互相诋毁,谩骂,甚至是暗自下黑手,夺妻,夺友,争夺阵营利益,这些乱七八糟的内讧之事在相声界贫出。
后又出现反三俗等,说到这,大家千万别以为反三俗针对的仅仅是郭德纲。
郭德纲只是复杂的相声界中矛盾的一个集中点罢了!郭德纲只是派系阵营争夺战的一个焦点,而其身后的关系又极为复杂!先说说阵营吧!相声界之所以乱,原因就是派系!主要的派系有,北京相声界,天津相声界。
舞台相声界,民间相声界。
侯派,马(马三立)派,常派等等!这么多派系,盘根错节,矛盾就开始了。
相声确实起源于北京,可是相声却龙兴在天津,天津当时相声大师辈出,我们所熟悉的,侯马常刘,除了刘宝瑞生于北京,其余全是天津人,而且刘宝瑞也是在天津才扬名的。
这些人都是传统相声的继承者,可是恰逢时代变革。
进入到了新中国时期,于是这些人被迫放弃了部分传统相声,正如侯宝林所说的当时大部分传统相声演员,在演出时碰到了检查,马上改口说所谓的“现代相声”,否则后果很严重,为了能让传统相声不被消灭,侯宝林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左右逢源,在政策和现实中进行迂回,首先,他认为传统的东西不是全错的,至少不应该一棒子打死,新相声应该发展,但毕竟要借鉴传统相声。
不能孤立存在,于是,对于相声的管制进行了放松,不过如此,评书等曲艺类节目也有所回归于传统。
这时,一个叫马季的人出现了。
这个人应该算为今天相声界的混乱负第一责任。
马季属于第一代歌颂相声开拓者,马季之所以歌颂,只是因为他成长的年代,他受过的教育,这就死死的植根于其内心。
当时的说唱团看到了马季的潜力,指派他去做侯宝林的徒弟,大家在这看清楚了,说是徒弟完全是官方套话,侯宝林对其仅为指导,而马季仅以学生自居,而非徒弟!也就是说,他们并非是师徒关系。
随后,马季开始创造新的段子,应该说这是没有错的,相声要发展,新的东西必须出来,这是值得赞扬的。
相声界门派现状分析报告
相声界门派现状分析报告一、引言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凭借其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在中国一直备受欢迎。
尽管近年来相声受到其他时尚娱乐形式的冲击,但传统的相声门派依然存在,为相声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会对相声界门派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二、相声界门派的来源和发展相声门派起源于民间艺人的流派,通过世代传承发展至今,形成了多个主要门派,如平派、高派、郝派等。
每个门派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代表了相声艺术的不同方面。
平派以其擅长的腔调和抑扬顿挫而闻名,强调表演的语言节奏感和韵律感,代表人物有马三立、侯宝林等。
高派则注重情感表达和角色刻画,以细腻的表演风格著称,代表人物有郭德纲、曹云金等。
郝派则以逗留调和儿童相声见长,代表人物有郝劭文、郝云等。
三、相声界门派的特点和魅力每个相声门派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使得相声艺术绚丽多样。
平派的轻盈和高派的深情让观众们在欢笑之余领悟人生的喜怒哀乐,而郝派的童真与天真更是给人以美好的回忆和惊喜。
这种变化多样的表演风格使得相声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相声界门派的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娱乐形式的多元化,相声界门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青少年观众对传统相声的兴趣逐渐减退,导致观众年龄层次上的困扰。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新兴娱乐形式对相声的冲击较大,传统相声门派在市场份额上受到了一定压缩。
再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传统门派相声需要世代传承,但新一代相声演员培养困难,导致门派发展受限。
然而,相声界门派也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相声企业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布局,利用网络直播、视频分享等方式拓宽影响力,提高观众的参与度。
其次,相声界门派积极引进新人才,结合传统和现代的技巧,创新相声表演形式和内容,使得相声艺术更具现代感。
再次,相声界各门派互相合作,共同推动相声事业的发展,通过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共同开创新的市场。
传统相声流派之侯派
•
•
三子 侯耀文
• 侯派相声的最佳继承人应该是侯耀文。他比较全面地继承了侯派艺术。 说、学、逗、唱,舞台上一举手、一投足,颇有乃父遗风。 • 侯耀文,著名相声作家、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48年7月17 日,生于北京,为相声大师侯宝林第三子。自幼受其父侯宝林的熏陶, 1960年登台,有四十七年的艺龄。1984年,他获得中国十大笑星的 称号,在全国的相声大奖中,名列前茅。于1993年获美国华美艺术学 会颁发的 “国际艺术成就证书”。2007年去世,生前任中国曲艺家 协会理事、中国铁路文工团总团副团长、说唱团团长,主管曲艺说唱 业务。侯耀文的表演幽默、生动,刻划人物栩栩如生,门生有郭德纲、 陈寒柏、常宽等,其相声作品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
弟子 马季
• • 侯门弟子众多,马季学艺较早,又长期 在侯老身边工作,有得天独厚的学艺条 件。无奈,其自身条件和舞台形象与老 师相去甚远。实在看不出他身上有侯宝 林的影子。 社会上广为流传、关于马季在“文革” 期间曾经批斗甚至动手打过侯宝林的传 言。1956年马季正式进入中国广播 说唱团,成为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当 时的领导确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 郭全宝等当马季的老师。其中侯宝林为 责任老师。 曾经有传说,“文革”时马季打了侯宝 林。有人就这个问题问过侯宝林,侯先 生也不正面回答,他说,别问这个了, 旧社会徒弟打师父有的是(从这句话的 逻辑关系看,显然是打过)。那么马季 到底打没打过侯宝林呢?马季说:“我 觉得没有这些,就没有生活;没有这些 误会,没有挨骂,没有谣言,就前进不 得,任何人都是(马季显然回避了提问, 这意味着确实打过侯宝林)。” 侯先生临终前,马季去看他,侯先生拉 着马季的手只说了一句话:“马季,相 声的即兴发挥千万不能丢掉啊,它是咱 们相声的主要技巧。”
11 传统相声流派之马派
(三)画龙点睛
• 马三立相声经常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塑造人物, 如《开粥厂》中“马善人”当听说捧哏演员没 到过“顺义县”立刻说“好”,开始无所顾忌 地吹嘘。它将传统相声技巧——三番四抖,了 无痕迹的化用到塑造人物当中,看似漫不经心, 实则达到了出神入化、大巧若拙的艺术境界。 《卖挂票》中的这个包袱: • 甲:嗬!我心里这痛快!扮戏呀,窦尔墩! 刚要打花脸儿啊! 乙:哎!那叫勾脸儿。 甲:我说勾脸儿怕你不懂!勾脸儿……勾 眼儿? 乙:勾脸儿! 这里的“勾脸儿”,是逗哏演员故意将京 剧术语说错之后,来突显“马喜藻”这个人物 不懂装懂的真实嘴脸。
• 这个时候的马三立,四十多岁,正值盛年,按照马志明的说法,正是 出活、出好活的时候。但是,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到1977年秋天 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相对应的是长达11年 的四次下放劳动,以及被关进“牛棚”做了5年的团煤球、打扫卫生 等杂役。 • 1970年,响应战备疏散城市人口,马三立全家离开天津,到南郊区 北闸口村落户。在那个普通的村庄里,马三立一呆就是7年,其间, 他甚至还学会了一手很不错的木匠活。 • 1961年第一次下放结束后,马三立作为摘帽右派重新工作。上班第 一天,领导对他约法三章:按勤杂工使用,每天早来晚走,来去事先 报告,不许接电话,不许打电话,不许值夜班;上台不许逗哏;不许 压场演大轴;不许在海报上写名字;不许和演员们交谈;工作出色不 表扬,不奖励。马三立马上明白,自己虽然摘帽了,但还是右派,今 非昔比了。对此,马三立平静地接受了。 • 平反以后,年届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西江月》、《文章 会》、《开粥厂》、《卖挂票》等众多拿手绝活再度搬上舞台。尤为 难得的是,老人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又积毕生之功,编创表演了一 系列脍炙人口的单口小段:《逗你玩》、《家传秘方》、《检查卫 生》、《八十一层楼》、《追》等等。 • 2000年,马三立先生被确诊为膀胱癌,他于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举 办了从艺八十周年的告别演出。马老在天津人民体育馆登台演出,向 喜欢他的相声艺术观众们做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
相声演员辈分传承
张玉堂 ‐‐ 李文成、包文年、李文娱、许文跃 王本林 ‐‐ 郑小山、王小生、连小林 张佩如 ‐‐ 王文凯、张保明、孙保光、张兴海 张振圻 ‐‐ 王洪文、王文玉、佟守本 于宝林 ‐‐ 王鸣楼、吴文龙、陈鸣志、邓继增、李勇、陈文彦、辛克正、李崇武、佟有为、 马树春、赵恒、宫兰欣 武魁海 ‐‐ 陈文光、席香远、苗文浩、车文通、魏文华、魏文亮、张文霞、刘曼影、李世续 常宝霆 ‐‐ 王英俊、王英杰、黄英玉、郝英辰、曲乃新、王佩元 张庆森 ‐‐ 杜国芝、郑福山、李金宽 朱相臣 ‐‐ 韩刚甲、蔡培生 连笑昆 ‐‐ 王雅福、王雅青、王雅育、张雅璐、杨雅松、刘雅奎、张雅升、张雅成 白全福 ‐‐ 杨志刚、房国群、缴月舒、杨志光、阿双全、王吉祥、张志宽、李国权、崔长武、 吴云林、周桂林、阎金城、张文琪、张伯勋、宋勇、白龙岩、金兆庆、刘学仁 刘化民 ‐‐ 朱君贵、张建忠 阎笑儒 ‐‐ 宋文俊、杨世章、陈永清、陈永忠、陈永海、佟文阔、潘海波、侯长喜 田立禾 ‐‐ 耿伯扬、赵广山 马敬伯 ‐‐ 王文奇、陈秉文、徐景信、孙得一、刘威 班德贵 ‐‐ 范振钰、夏志恒、耿文卿 刘聘臣 ‐‐ 杨稚敏、靳金来、刘颖 全常保 ‐‐ 郑文喜、郭文寿 李桂山 ‐‐ 叶文杰 王闻禄 ‐‐ 魏美玉、郭淑华、刘万山 于春明 ‐‐ 高秀琴、马凌云、金涛、董启威、王志民、庄佩臣、戴福月、果树青、戚松、刘 加柯、王成启、张千、王之甫、李凤鸣 郭全宝 ‐‐ 王文砚、汪宝琦 陈宝泰 ‐‐ 马文瑞 佟大方 ‐‐ 姚玉明、张文顺 尹笑声 ‐‐ 王文厚、杨威 常宝丰 ‐‐ 马洪信 靳宝琏 ‐‐ 孔文敬、刘文德、夏文化
第一代 ‐‐ 第二代
张三禄 ‐‐ 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 ‐‐‐‐‐‐‐‐‐‐‐‐‐‐‐‐‐‐‐‐‐‐‐‐‐‐‐‐‐‐‐‐‐‐‐‐‐‐‐‐‐‐‐‐‐‐‐‐‐‐‐‐‐‐‐‐‐‐‐‐‐‐‐‐‐‐‐‐‐‐‐‐‐‐‐‐‐‐‐‐ 第二代 ‐‐ 第三代
相声艺术流派——苏(文茂)派
相声艺术流派——苏(文茂)派苏文茂,1929年生于北京。
幼年家境贫寒,曾在天津久春堂药店学徒。
十四岁时,拜著名艺人常宝堃为师,打下坚实的艺术功底。
后到北京西单商场启明茶社,有机会与赵霭如、白全福、王长友、王世臣、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赵春田等相声名家同台献艺;又曾与黄鹤来、康立本、刘宝瑞、常宝华、全长保、朱相臣、马志存搭档演出,得以吸取各家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六十年代以来,与其他同志合作,致力于整理传统相声,其中与朱相臣、纪希一起整理的传统相声《论捧逗》反响强烈,获得好评。
苏文茂的拿手节目有三类:一是传统的文哏相声,如《论捧逗》、《文章会》、《批三国》。
二是传统的“柳活儿”,如《汾河湾》、《捉放曹》、《全德报》。
三是新相声,如《大办喜事》、《美名远扬》、《满载而归》、《新商标》、《得寸进尺》、《废品翻身记》、《高贵的女人》、《新局长到来之后》。
薛宝琨《中国的相声》一书中指出:“苏文茂的表演风格可以‘文而不温’几个字概括。
‘文’当然是一种含蓄售水的美学意蕴,在舞台风度上指的是‘文静’,在语言使用上指的是‘文采’,在艺术表现上则是指细腻而婉约,在性格塑造上指的是深刻而蕴藉。
”苏文茂与朱相臣传统相声中,苏文茂最拿手的是文哏段于,并以此享名。
他长于“说”,吐字清晰,口齿伶俐,表演文喂段子可谓得天独厚。
虽然幼而失学,但经长期的社会实践,知识广博,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不论台风、动作、语气、神情,都有清新而又深邃的书卷气。
更为可贵的是表演具有深度,与他对相声段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关,也反映了他的艺术责任感。
同属文哏段子的《批三国》和《文章会》,他的艺术处理各不相同。
相声知识总结
相声知识总结1. 什么是相声?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既有音乐的元素,又有戏剧的元素,以幽默的对话和夸张的表演为特点,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相声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评书和弹词,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声通常由两个演员进行对话,主要通过言语和肢体动作来传达情感和表达观点。
2. 相声的发展历史相声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评书和弹词。
在清朝晚期,相声开始演变为茶馆小戏,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到了民国时期,相声开始走向舞台,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演出形式。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声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3. 相声表演的基本技巧相声表演包含了许多基本技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技巧:3.1 对分对分是相声表演中最基本的技巧之一。
它指的是两个演员之间的问答对话,通过迅速的对答和默契的配合使观众产生欣赏的效果。
3.2 报数报数是相声表演中的一种技巧,演员通过快速和准确地报数来展示技艺和配合能力。
这种技巧要求演员在节奏和语言上保持一致,给观众带来回味和欢笑。
3.3 夸张表演夸张表演是相声中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引起观众的笑声。
演员在夸张表演时需要保持节奏和控制好力度,以产生滑稽和幽默的效果。
4. 相声的流派相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艺术家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相声流派:4.1 北方相声北方相声是相声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北京和天津为代表。
北方相声注重言简意赅、精华遣词,通过对话和逗趣引发观众的笑声。
4.2 南方相声南方相声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以苏州、上海为代表。
南方相声注重细节刻画和情感表达,演员通常在相声中融入更多的戏曲元素。
4.3 评书相声评书相声是相声和评书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讲述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给观众带来故事性和文化性的双重享受。
5. 相声的意义和影响相声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5.1 传承文化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和民俗的记忆,通过演员的口述和表演,将这些传统的故事和文化传承给后代观众。
艺术的魅力(马派相声)
艺术的魅力(马派相声)
马派相声是中国传统相声的一种流派,以马三立为代表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马派相声的魅力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幽默诙谐。
马派相声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充满了笑料和笑点,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和笑声。
马三立以其巧妙的语言搭配和生动的表情动作,能够将普通的事物和场景转化为搞笑的情境,给观众带来轻松愉快的体验。
第二,生活真实。
马派相声的创作和表演都倾向于以生活为题材,讲述人们生活中的琐事和趣事。
他以幽默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和描绘场景,使得观众能够在其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常态。
这种真实性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增加了相声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三,艺术追求。
马派相声注重艺术的表达和追求,力求在搞笑的基础上注入一定的艺术意蕴。
在相声的表演中,马三立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角色的塑造,追求角色形象的鲜明和情感的细腻。
他巧妙地运用声音、语言和肢体动作,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其作品的艺术内涵。
第四,文化传承。
马派相声不仅致力于创作和表演,还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马三立在相声中经常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和故事情节,使得观众在欣赏相声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文化传承的努力使得马派相声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马派相声的魅力在于其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生活真实的题材创作、艺术追求的表达和文化传承的努力。
这些特点使得马派相声在中国艺术界独树一帜,并且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12 传统相声流派之常派
常宝华弟子
• 牛群、赵福玉、包春、杨鲁平、杨子春、 冯翊(yì )纲、宋少卿、侯耀华、奇志
冯翊纲、宋少卿
• 台湾著名相声演员冯翊纲、宋少卿拜常派相声大师、相声界泰斗常宝 华先生为师,学习中国相声艺术的精髓,拜师典礼于2002年3月30日 在北京举行。据了解,台湾相声艺术的承传多为录像带式的教育,而 缺少相声大师的言传身教。而此次常宝华老先生收徒,是由于侄儿原 中国京剧院青年团团长常贵祥先生的举荐,冯翊纲、宋少卿曾在北京 的演出中与常贵祥先生相遇、相知,并因对相声艺术的挚爱和不懈努 杨 凯
常 远
• 常宝华的孙子。
一、常氏一代
• 常连安在曲艺界算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常氏在旗,常连安的父亲很早 就去世了,母亲带着幼小的独生子常连安改嫁。不过,常连安性格倔犟,从 小便不愿在家呆着,母亲见他如此,便找人写“字据”学了京剧。常连安当 时才7岁。跟这位教戏的学了两年多,便去了东北。常连安到东北的一个小县 城,唱着唱着唱红了,挑班当了“大梁”,因为嗓子好,起了个艺名叫“小 鑫奎” 。 常连安回京后,为了继续学戏,经人介绍入了“富连成” 常连安原名叫常安, 因他属“连”字辈,更名常连安。学了几年戏,常连安的嗓子倒了仓。为了 谋生,便在庙会上撂地卖艺,师从焦德海 。常连安说相声活路较宽,捧逗皆 能,尤其擅长说单口相声和唱太平歌词。 常连安共有12个子女,其中6个儿子都是著名的相声演员。
常宝华说,自从有了我大哥,常家就变了样儿,没有宝堃 就没有常氏相声。“小蘑菇”虚心好学,聪颖过人,说学 逗唱,样样精通,18岁时,在天津的“小梨园”、“大观 园”日夜两场,同时还上两家电台去说,后来又到庆云戏 院与马三立等名家挑台,最红的时候,前边说相声,后边 演戏,《四进士》、《法门寺》生旦净末丑各种角儿全能 拿得起来,但尤擅长丑角。 常宝堃多才多艺。他有一把 扇子,上面写着一百多段相声的名字,都是他会演的,足 见活路之宽。他捧、逗皆精,“说”、“学”、“逗”、 “唱”俱佳。他与赵佩茹搭档,轮流捧、逗,如陈笑暇 《相声家常宝堃的捧哏艺术》一文中所指出的:“常与赵 轮流捧逗,这不仅是对赵个人的尊重,而是对相声中捧哏 艺术的重视与钻研,从而避免出现艺术上的‘半身不遂’ 现象。 1951年3月,“小蘑菇”与赵佩茹、富少舫、程树棠等曲 艺家,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4月23日,他们 在完成任务归国途中突遭敌机空袭,“小蘑菇”和程树棠 不幸牺牲。天津为二位举行了盛大葬礼,一万五千人为这 位受人爱戴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送行,廖承志、田汉、陈沂 等专程赴津祭奠,沿途数十万群众观看志哀,场面空前。 1951年12月,根据宝堃的遗愿和常连安提议,文化局正 式批准成立了天津曲艺团,骆玉笙、石慧儒、王佩臣、高 元钧、常宝霆等加盟,常连安任团长,赵佩茹任副团长。
相声四大名著介绍词
相声四大名著,是中国相声界的一种说法,指的是四部具有代表性的相声作品。
这些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相声艺术的经典之作,对于相声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相声四大名著的介绍词:
1.《醉酒》:这是一部以酒文化为题材的相声作品,通过两个演员的对话和表演,生动地展现了酒桌上的种种趣事和人物形象。
这部作品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深受观众喜爱。
2.《逗你玩》:这是一部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相声作品,通过两个演员模仿儿童的对话和行为,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入微的表演和温馨感人的情节,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3.《珍珠翡翠白玉汤》:这是一部以传统菜肴为题材的相声作品,通过两个演员的对话和表演,介绍了许多传统的中国菜肴,同时也揭示了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这部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受观众喜爱。
4.《虎口遐想》:这是一部以冒险和惊险为题材的相声作品,通过两个演员的对话和表演,描述了一个人在面临生死关头时的心理活动和表现。
这部作品以其紧张刺激的情节和高潮迭起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相声四大名著是中国相声艺术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声
可讽刺自己或别人。如侯宝林的 《夜行记》(讽刺不遵守交通规 则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 (讽刺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
九演义》(歌颂京九铁路建设者)
按著作时代
D
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到1949 新相声:1949年到1980年代后期 当代相声:1980年代后期至今
肆
相 声 的 专 业 术 语
来说,主流相声还是再想着越来越无聊,越来越不像相声发展。这一界的大佬们没能把握住现在观众的笑点,错误的认为在
新创作的段子中加入讽刺社会现实和不良现象的内容就能获得观众们的好评,说来说去还是想通过相声教育人民热爱祖国热 爱党,全世界人民都羡慕我们……那对不起,你们的相声是给五毛党听的。听相声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乐趣,我们热爱祖国不
相声 的形 成与 发展
相声的特点
壹
贰
相声流派
叁
相声流派和专业术语 相声艺术生存现状
肆
伍
CONTENT
目录
壹
相 的 成 发 声 形 与 展
相 声 有 三 大 发 源 地 :
北
至
京天桥、天津劝业
场和南京夫子庙
, 一
民国初年
, 象 声 逐 渐 从
一 个 人 摹 拟 口 技 发 展 为 单 口 笑 话 , 名 称 随 之 转 变 为 相 声
因而相声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 声 表 演 采 取 直 接 面 向 观 众 的 方 式 , “ 第 四 堵 墙 ” 在 相 声 表演中是不存在的。许多演员还直接向观众提问,或解答 观众提出的问题,并满足观众的要求。这样,就大大加强 了演员与观众的联系与交流。 在 相 声 的 欣 赏 过 程 , 观 众 虽 然 一 般 不 能 直 接 与 演 员 进 行 对 话,却可以通过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另外,在许 多相声中,捧哏演员的话往往代表了观众的观点,捧哏演 员往往是作为观众的代言人与逗哏演员进行对话。
侯、马、常氏相声比较研究
侯、马、常氏相声比较研究作者:刘季昌来源:《曲艺》2018年第02期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大致相同或相近似的某些艺术家所形成的统一体。
它是在社会各种矛盾斗争中产生的,是在艺术论争和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艺术流派是艺术发展中的产物。
成为流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比较突出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艺术手段;二是专家学者和业内同行的认同;三是有相当广泛的支持者、效仿者和观众群。
戏曲界、音乐界、美术界、文学界等都有很多颇有影响的艺术流派。
如京剧界有“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书法界有“欧柳颜赵”四大家,那么相声界有没有艺术流派呢?遗憾的是,由于相声界的现实情况较为复杂,尽管学界时有相关研究论述面世,然而尚未就“流派”达成共识。
然而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因此,将学界目前较为认可的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宝霆)三者作为对口相声中各具特色的比较对象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其艺术共性和个性,不仅对这三者的艺术特色、审美情趣、创作方法、笑料特点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对于相声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必要总结。
为了使比较分析更加清晰和直观,下面笔者先将侯氏(宝林)和马氏(三立)相声进行对比,然后再将常氏(宝堃、宝霆)相声与前二者再行比较。
一、侯氏相声与马氏相声之比较(一)比较对象侯氏相声:侯宝林马氏相声:马三立(二)比较曲目(各举5篇为例)侯氏相声曲目:《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婚姻与迷信》《关公战秦琼》《改行》马氏相声曲目:《开粥厂》《相面》《黄鹤楼》《十点钟开始》《似曾相识的人》(三)曲目类型与文体风格特点侯氏相声多以论述体见长,清新儒雅,常以俨然学者的态度和语境表述,先提出论题,然后展开论述,在论述中旁征博引,结构笑料。
见《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婚姻与迷信》《阴阳五行》《一贯害人道》《普通话与方言》《讲帝号》等作品。
侯宝林的相声风格潇洒大方,化俗为雅,讽刺犀利,趣味横生。
相声表演漫谈(之二)
相声表演漫谈(之二)要重视演员的“二度创造”表演一段相声,从不懂、不会到懂了、会了,中间有个“学、练、排、演”的过程,不能着急。
它就像个零售店似的,里边的东西很多,想一口吃个胖子还不行。
可是不着急也不行,它不是凭空而来。
这叫“不着急的着急”。
怎么办?这就需要演员本身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学,去练,去钻研。
靠老师教是一个方面,可是主要还得靠自己努力。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这样才能学好、演好。
演员接到本子之后,先要通读一下。
这是为熟悉和领会本子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是歌颂什么人,宣扬什么事;批评讽刺谁,反对什么。
要把本子的主题抓住,也就是抓住一条主线。
要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掌握住,然后再用我们的艺术手段把它表达出来,这叫演员的“二度创造”,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树立在舞台上,使一个平面艺术变为立体艺术,然后再由导演加以排练。
立起本子之后,排练也好,演出也好,在节目进行当中演员要认真对待排练和严肃对待表演。
这个“严肃”不等于绷着脸说话,“认真”不等于僵化表演。
而是要求演员的精神集中,避免带有私心杂念。
肌肉要松弛,行动要自然大方,感情要亲切。
要做到这一点,那就需要演员下一定的苦功夫去研究本子和刻画人物,才能不节目演出高水平和新水平。
相声是综合性的艺术,具有四门口技,即说、学、逗、唱。
说字是第一位,台词说出来一定要给观众一种轻松自然的感觉,并且要利用流利、干净、脆,不能拖泥带水。
话前话后不许加没有用的词或没有用的字。
每说一句话或一个字,都要发自内心地、有语气、有感情地说,让观众听得见,听得清,听得真,听得懂。
不然的话,演员在舞台上就控制不住观众。
在说法上的要求(包括甲乙双方)都应当掌握住沉、稳、准、狠四个字。
一句话,得有劲儿。
沉就是每说一句话或一个字,心里必须沉着,就是沉住了气再说。
目的明确,胸有成竹。
这是给“稳”字打基础。
稳就是每说一句话或是一个字,都要稳住了说,别慌别忙,不能想一下子把话全说出去,这根本不可能,要恰到好处。
传统相声艺术鉴赏之马派相声
传统相声艺术鉴赏之马派相声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综合性的说唱艺术。
马派相声是中国相声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分支流派,兴起于清末民初时期。
本文将为您介绍传统相声艺术鉴赏之马派相声。
马派相声的起源和发展马派相声起源于宣化一带,是以“社火”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吹逗小品,后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齐唱和说脱俗的民间艺术。
20世纪初,马庆云将马派相声引入京城,成为了当时京城相声艺术的一种重要流派。
马派相声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在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上不同于其他相声流派。
马派相声讲究逗趣、机智,善用文字游戏和俚语调侃,曲折细腻,语言诙谐风趣。
马派相声中的常见剧目《七侠五义》《七侠五义》是马派相声中的代表作,该剧目主要讲述了北方七个侠义好汉拯救穷苦百姓的故事。
整个剧目紧凑、引人入胜,其中穿插了许多寓意深刻的小段子,深受观众喜爱。
《钓秦淮》《钓秦淮》是一出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的传统戏曲折子戏。
也是马派相声的经典剧目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个钓鱼者在秦淮河畔,顺利地钓到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并展开了一段爱情故事。
《白云岗》《白云岗》取材自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好汉收集民心、抗击董卓的故事。
马派相声中的《白云岗》以妙趣横生的段子、优美婉转的曲调,让观众耳目一新。
马派相声在当代的影响在当代社会,马派相声将传统的相声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得马派相声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
当代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则是马派相声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相声作品在深挖传统相声内涵的同时,注入了新时代的元素和思想,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总的来说,马派相声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是中国传统相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马派相声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京韵大鼓四大流派之“少白派”,这位德云社前艺人是其正宗传人
京韵大鼓四大流派之“少白派”,这位德云社前艺人是其正宗传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种说法,相声,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京韵大鼓,北京是工厂,天津是门市部。
在北京唱得有点儿意思了,天津杂耍场子的老板就会来约请;在天津唱响了,全国各地都会来约请,若是唱不响,也只能再回北京。
当时京韵大鼓有刘派(刘宝全)、白派(白云鹏)、少白派(白凤鸣),后来又出现了骆派(骆玉笙)。
郭德纲的夫人王惠师承白派;早期德云社的另一位演员徐德亮,自幼跟随单弦前辈蔡芳、赵俊良学单弦,跟随京韵名家白奉霖学大鼓,是少白派的正宗传人。
这里就来讲讲少白派的故事。
徐德亮清末,北京户部衙门有一个誊写员叫白晓山,因酷爱弹唱民间小曲,辞了工作,下海走街串巷卖艺。
白晓山有五个儿子,长子白凤岩,次子早夭,三子白凤鸣,四子白凤麒,五子白凤麟(后改名奉霖)。
白凤岩(1899—1975)8岁时和父亲白晓山学弹三弦,给单弦演员全月如伴奏的盛连堂收他为义子,教他学单弦。
再后来,白凤岩又拜韩永先为师,跟韩永先的哥哥“三弦圣手”韩永禄学艺。
老三白凤鸣(1909-1980),也是8岁从父白晓山学艺,又跟韩永禄学会了运用气口和板路,向长兄白凤岩学习掌握声韵和唱腔,12岁参加了刘宝全的“宝全堂艺曲改良杂技社”,在北京大栅栏大观楼正式演出。
鼓曲大王刘宝全非常赏识他,收他为弟子。
1917年,刘宝全与韩永禄分手后,白凤岩开始给这位鼓界大王伴奏。
几年后,白凤岩技艺日臻成熟,继承了韩永禄“三弦圣手”的名号,号称“指震寰球”,确能弹出行云流水般的美致。
所谓“圣手”,就是弦子在他手里从无难点,高中低三把按品如钉、灵动自由,令人在高遏行云、低逐流水的美妙中,领略幻梦般的人生境界。
鼓曲艺人与伴奏乐手之间永远在寻找一种平衡,白凤岩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但收入却远不及刘宝全,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所以二人合作到第9年时,终于劳燕双飞。
三弦圣手白凤岩离开刘宝全,白凤岩也是憋了一股劲,开始专心致志培养三弟白凤鸣,想要另辟蹊径,创作新曲目,修词编曲,希望能开宗立派,与刘宝全抗衡。
争辈分、讲门户、瞎调坎——相声圈里的三大弊病
争辈分、讲门户、瞎调坎——相声圈里的三大弊病现在相声不景气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相声为什么不景气,新闻界、评论界、包括相声界自己也都在争论着这个问题。
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由于现在写作的报酬太低,许多相声作者都很少写新作了,以至于相声新作少、水平低、滑坡快;二是电视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小品的盛行以及众多平民娱乐方式的发展,抢走了大量观众。
上面的说法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但从辩证的角度来讲,这两种说法都还是在强调客观,想要知道相声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还是应该探寻一下相声圈内自己的毛病。
记者从小便接触相声界,而且也算得上是行中之人,对这一行略知一二,虽说是家丑不可外扬,但为了相声事业,今天咱们便说说相声为什么走下坡路。
相声第一辈分之争相声界讲究辈分是众所周知,之所以把它列为相声界的第一弊病,是因为这种带着封建残余性质的现象可以说是阻碍相声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从没有听说过话剧界管于是之叫师爷的,也从没听说过电影界管谢添叫师爷的。
”一位相声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曾这样说。
在相声圈里,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滑稽的一幕,一见面没有别的事,先师哥师弟师叔师大爷师爷师奶奶的一通乱叫,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因为在过去,相声演员就像作坊里的小伙计,从小要学徒,出师长大后闯荡江湖,他们必须有自己的师承辈分才能立足于社会。
相声辈分图“越不是这里面的事儿还就越讲究辈分”,这也是一位老相声艺术家说的话,记者曾经在某专业学校听过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说:“要从某某某那里论起来,谁谁谁是我侄子。
”他说的某某某是位辈分很高的老先生,也不知怎么和他攀上了亲,他说的那谁谁谁是位40多岁的知名相声演员,也不知如何便成了他侄子。
相声圈里的辈分是有严格规定的,现在普通的说法是“德寿宝文明”,“德”字辈的老先生现在都已作古了,“寿”字辈的只有众所周知的马三立老先生,所以说马老先生被称做相声界的祖师爷,“宝”字辈的杰出人物很多,像相声大师侯宝林、常宝,说起来这一辈儿上的人们现在全国也不会超过20个了,“文”字辈的领袖是苏文茂先生,之所以称作“文”字辈就是从他的名字来的,“明”字辈的相声演员很多,基本就是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声"四大流派"漫谈
说起相声艺术的流派,大家比较认可的有这么四大家。
即:常派、刘派、马派、侯派。
常派:常连安是这个"相声世家"的家长。
长子常宝坤(艺名"小蘑菇")成名最早、名气最大。
只可惜1951年牺牲于朝鲜战场上。
年仅29岁。
现在常派相声的代表人物以常宝华、常宝霆、常宝丰、常贵田为代表。
常派相声表演成分重、动作幅度大。
讲究说口,基本功非常的扎实。
加之有直系的血缘关系,其性格、气质、素养一脉相承。
故此在台风、口锋、叙述方式、表演方式上相差不大。
常派相声的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常家的第四代传人贵田之子--常悦,小荷已露尖尖角,和常宝华说过《比童年》等小段。
看来常派艺术,后继有人。
刘派:以单口大王刘宝瑞(1915--1968)为代表、以表演单口相声见长。
特点:火爆、炽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
门下有弟子殷文硕、寇庚儒、高洪顺、唐杰忠等。
尤以寇庚儒最具刘派风格。
那"口锋"、那"绘声绘色"的叙述方式。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简直就是刘宝瑞的"原版拷贝"。
殷文硕也不错,除了说相声,还整理了不少老师的资料、文献,为使刘派艺术发扬光大,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唐杰忠自打出道以后一直以捧哏为主,先捧马季,再捧郝爱民,最后捧姜昆,被人们称为捧哏大家。
所以刘派艺术的特点在他身上少有体现,最起码是不明显。
马派:以马三立、马志明为代表。
说是以他们爷俩为代表,其实目前也就他们俩人儿,马六甲随已展露头脚但毕竟年纪还小,相声界地道的马派艺术,只有靠马六甲来继承发扬,可谓任重而道远。
马派艺术的特点是"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本色、自然,丝毫没有表演的痕迹。
内容上善于刻划小市民的形象,艺术手法和美学趣味以"自嘲"为主,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
马派艺术,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大智若愚,高深莫测。
马老三立,虽然门下弟子众多,但无人能继承马派艺术的衣钵。
象张笑勤、金笑天、张笑非、班德贵、常宝华、常宝丰……等。
亦可能大多是拜门儿的徒弟的缘故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三立是个性格演员。
其特点外人不易模仿和掌握。
所以马派艺术的继承人是马三立的长子--马志明。
马志明在相声门儿里拜的是朱阔泉。
(侯宝林的师傅)但他主要还是跟他的父亲马三立学艺。
近些年他和黄族民上演了一批马派艺术的代表作,象《开粥厂》、《白事会》、《卖挂票》等,将马派艺术的风格、特点、艺术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
内行评价他是有继承又有发展。
侯派:代表人物侯宝林、侯跃文、师胜杰。
侯宝林是一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相声大师。
他的相声语言清新、流畅,格调高雅。
是相声中的"阳春白雪"。
台风潇洒、漂亮。
侯式相声的特点"以唱功见长"。
这和他童年学过京剧有很大的关系。
侯门弟子众多,以马季和师胜杰最为著名。
马季学艺较早,又长期在侯老身边工作,有得天独厚的学艺条件。
无奈,其自身条件和舞台形象与老师相去甚远。
实在看不出他身上有侯宝林的影子。
师胜杰在舞台形象、嗓音条件方面有些像侯宝林。
特别是在"说口"和"唱功"上,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出色。
可惜他进入侯门的时间较晚,又是带艺投师。
(他出身相声世家,七岁拜天津相声名家朱相臣为师。
84年拜师侯宝林门下)其作为相声演员的各方面素质都以定型。
学艺时间短,且学艺又不是很方便。
(北京--哈尔滨)尽管如此,他还是学到了老师的一些东西。
表演上依稀可见侯宝林的影子,这一点非常难得。
也是侯老晚年比较得意的一个弟子。
但侯老一生中最想收在门下的弟子是天津的相声演员--刘文亨。
鲲鹏网站有详细的介绍,那是一段让人感慨又有些心酸的故事。
那么,侯派相声的最佳继承人是谁哪?对了!就是侯三公子--侯跃文。
他比较全面地继承了侯派艺术。
说、学、逗、唱,舞台上一举手、一投足,颇有乃父遗风。
当然他身上有马三立的东西,(比如说"自嘲")"侯大明白"正在向"马大学问"靠拢。
再细听他身上还有师哥马季的东西,(比如说马季的"坏")他时不时地要给石富宽下套儿,让石富宽往里钻。
然后他在一边偷着乐。
这说明他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博采众家之长,来充实、丰富自己。
所以说他身上最主要的"成分"还是侯宝林的东西。
这一点不容置疑。
尽管他拜师天津相声名家赵佩茹?(这里有很多疑点:1、十六、七岁(参加铁路文工团)以前,侯老不主张他说相声。
没打算让他学相声。
2、参加工作以后(1965)就赶上文化革命。
(当时那个条件?那个环境?拜师学艺?……)3、等条件稍好一点,最起码"红卫兵"不闹得那么凶了吧,赵先生已然不在了。
)即使他是赵先生的弟子,本人倾向于他是"有名无实"的那种。
仅仅是取得同行认可的一种仪式而已。
(相当于上岗证)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艺术,他仍是侯派艺术的代表人物。
侯氏相声的最佳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