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4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4篇)教学过程设计篇一1、引入课题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
(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透镜的教案篇二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4篇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4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4篇(初一历史北师大版),供大家参考。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要求本章是整本书的引论,目的是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入门的途径,认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学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以及社会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论“社会”2、社会学及其特点3、社会学与唯物主义的关系4、社会学的功能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由恩格斯的话引出社会这个概念2、讲授新课一、社会1、中国古书中的“社会”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
2、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社会”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学1、社会思想与社会学:社会学的产生,吸取了中外古代社会思想的有益成分。
2、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期。
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显示了自然科学方法的巨大威力,引致社会思想家运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3、社会学及其特点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特点:1、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2、其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3、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
4、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5、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三、社会研究的领域及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1、社会学研究的领域按其知识结构,社会学学科内容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
2024浙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5课 分享学习成果》教学设计

2024浙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5课分享学习成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浙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线学习》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
本课旨在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在线学习平台中资源共享、交流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线上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从中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和反馈。
本课内容响应了课程标准中“通过线上平台与他人开展协作学习活动,讨论学习规划,分享学习资源,感悟在线学习的便利与创新性”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在线分享资源的基本方法。
-学生能够理解资源共享的意义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成果的在线分享。
-学生能够初步学会根据评价标准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引导学生感受在线学习的便利性和创新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在线分享资源的方法,包括上传、设置共享等步骤。
难点:初步学会对他人的作品做出合理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在线分享资源的实例,如微博、微信朋友圈、在线学习平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在线分享资源的好处,并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资源共享。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在线分享资源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登录平台、上传文件、设置共享权限等。
-举例说明资源共享的意义和价值,如提高学习效率、拓展视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等。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项学习成果进行在线分享。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上传、设置共享等步骤。
-学生互相浏览并评价他组的作品,学习他人的优点和不足。
4.课堂总结-总结在线分享资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强调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意义。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尝试在其他在线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记录下分享的过程和感受。
五、板书设计《第15课分享学习成果》一、资源共享的意义-提高学习效率-拓展视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二、在线分享资源的方法-登录平台-上传文件-设置共享权限三、实践活动-小组分享学习成果-互相浏览并评价作品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简洁明了地展示了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 历史 上册 第4课 希腊城邦和压力山大帝国 教案设计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民主政治、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难点:是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全面辩证地认识,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三、教学过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希腊早期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后来文明中心转移到希腊半岛,出现了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爱琴文明之后经历了荷马时代和城邦时期。
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通过对东方的远征,建立了一个地跨呕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希腊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城邦?其中,雅典城邦建立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制度?亚历山大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他的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二)、讲授新课:一、希腊城邦1、地理范围古希腊是一个地区而非一个国家,其地理范围与今天希腊国家的版图不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
2、希腊自然环境希腊半岛山峦起伏,海岸线曲折,东临爱琴海,岛屿星罗棋布。
境内四分之三为山地,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主要有橄榄和葡萄。
希腊并不是很肥沃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山,很少适合耕种的平地。
影响:影响了希腊的统一;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3、希腊文明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说爱琴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
爱琴文明的发祥地——克里特岛,中心——迈锡尼。
克里特文明米诺斯王宫遗址20世纪初,英国古文字学家伊文思发掘,克里特文明才被人们广为知晓。
教案的基本结构

教案的基本结构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案的核心,它明确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预期成果。
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可行,能够全面反映课程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中重要的知识点或技能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解决。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部分,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说明:
1.导入:通过设计有吸引力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入方法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如问题导入、案例导入等。
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需要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同时,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
通过课堂互动,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练习内容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情况设计,难度适中、具有代表性。
5.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回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小结内容应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工具,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实物、实验等。
《受精作用孕育新的生命》 教学设计

《受精作用孕育新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受精作用的过程。
(2)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动画等资料,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生命诞生的神奇,树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2)培养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受精作用的过程。
(2)受精作用的意义。
2、教学难点(1)受精作用中配子的识别和融合机制。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物种遗传物质稳定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可爱的婴儿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新生命诞生的好奇和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新生命是如何诞生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受精作用孕育新的生命。
2、讲授新课(1)配子的形成回顾减数分裂的过程,强调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精子和卵子)在染色体数目和遗传物质组成上的特点,为理解受精作用做好铺垫。
(2)受精作用的过程①精子的准备讲解精子在进入雌性生殖道后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获能,使其具备受精能力。
②卵子的准备介绍卵子在排出卵巢后,在输卵管中进一步成熟,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具备受精能力。
③受精过程利用动画或图片,详细展示精子与卵子相遇、识别、顶体反应、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雌雄原核形成、雌雄原核融合等一系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受精作用的具体步骤。
(3)受精作用的实质引导学生思考受精作用的本质,得出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和卵子的细胞核相互融合,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4)受精作用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探讨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意义。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①维持了物种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使亲子代之间的遗传物质保持相对稳定。
②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可能,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
讲授新课的四个步骤

讲授新课的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教学目标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所期望学生在学习某一课程后能够达到的预期结果。
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包括分析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应具备可衡量性,明确指导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第二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要讲授的知识、技能和概念等内容。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相互匹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 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应按照逻辑顺序组织,分为不同的模块或单元,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渐进推进: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
3. 具体明确:教学内容应具体明确,避免模糊和歧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
4. 具有启发性:教学内容应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 多元化: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既包括讲授、演示、实践等直接教学方法,也包括讨论、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激发兴趣:教学方法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 引导思考:教学方法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馈及时:教学方法应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步:组织教学过程在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后,教师需要组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应具备以下特点:1. 目标明确: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目标,使学生清楚知道本节课要学什么。
2. 合理安排: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
3. 灵活应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四个基本环节

教学过程四个基本环节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1、导入环节。
旧知识回顾,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或是一个问题、案例,或是社会热点、身边小事,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为讲授新课营造氛围,做好铺垫。
同时要复习旧课。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要对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这样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讲授新课。
这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精讲的教学内容与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师生互动、生生合作。
同时,每次课堂讲授至少要有一个亮点,即精彩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
3、课堂小结。
好的课堂总结,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也能为学生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教师要认真对待,精心设计,让精彩的课堂小结架起师生交流对话的桥梁,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4、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岭南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岭南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教案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特点。
2.通过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范例赏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教学重点难点:1.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原理,造型风格。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1.出示打火机一支提问:大家都知道现在人们生火用的是打火机但古人是怎么样取或的呢?学生谈感受。
(以提问导入课题,提出观点。
)老师:这一发展历程有什么奥秘?学生踊跃作答老师:很好!那么有谁知道古人最早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吗?(设问形式制造悬念。
)三、课堂发展1.观察感受经典范例导赏:赵州桥、四羊方尊、编钟、长信宫灯。
2.老师口述:从出土的无数珍贵文物中,我们可以发现,古老的文物既是规范性的工艺品,同时也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你们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特性吗?(提问并看课本上的提示)3.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各范例并打开幻灯机,老师逐个讲解分析。
例如:四羊方尊实用性:酒器美观:奇特、厚重、的独特的造型和独特、精美的纹饰科技:高超的冶金铸造技术4.建议学生可以自己试用一句简短的话语将书中介绍的作品从科技和艺术两方面概括出来,比如:“赵州桥---古老拱券石桥,历经千年风雨,神秘蛟龙穿岩,精雕栩栩如生。
其后可另加一些课外的图片,尝试对不同的艺术形式,围绕艺术月科技结合的主题,发表自己的感想。
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四、课后延伸教师运用对比手法(点出此画与前面主体造型作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引起学生注意与思考,不需要作结论,看到下一课“物之道”与“无尽无极”,为下节课作好铺垫。
五、课堂作业1.继续查找资料,为下一课作准备。
2.观察生活中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典型现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教案教学目的:感受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向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更高层次发展。
大学教案基本部分教学过程怎么写

一、明确教学目标1. 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 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概念、原理、方法等。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规划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授新课: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6.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三、教学方式1. 讲授法:系统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模型、实验器材: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4. 教学视频:观看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性,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
《美丽的印纹》教案

《美丽的印纹》教案《美丽的印纹》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用手、树叶等有纹理的物体进行沾印,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纹理。
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感受。
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学生利用敲印的表现手法,促使其对由于底面不平而产生印纹的美观从而感受形式美感。
通过实践,学习操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物着眼,引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乐趣、激发学生潜在的丰富想象力。
全面发现美丽的大自然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探究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用手、树叶等印出的印纹的肌理效果,并有意识地进行画面组织。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自制印章的技巧及拓印的方法,让他们大胆、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策略本课是“版画系列”中的一节,只是使学生认识身边的机理美感、学习简单的拓印技巧的版画起始课。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现凹凸不平的材料质感,并能用工具采集下来,体会整个过程的经历,提出或总结一些问题和经验;利用采集到的机理效果,展开想象,作添加,制成新的作品。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特别是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尚未形成,只有激活他们的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
通过教师的操作示范、学生体验等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纹理拓印的简单方法和步骤。
在初步体验印纹美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把印纹与其他事物的形象相联系,大胆将单个拓印的印纹,进行随意排列或者有规律地进行排列组合,然后添画造型,在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自我表现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学生和教师一起收集自然界中表面粗糙、有凹凸的物件。
2.课前教师收集一些运用拓印方法进行画面肌理创作的作品。
通过课前的初步感受,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基础。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知道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常见金属矿物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铁的冶炼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对金属锈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金属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对化学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铁的冶炼原理。
(2)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
(3)金属资源的保护。
2、教学难点(1)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杂质问题的计算。
(2)探究金属锈蚀条件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常见的金属制品,如铁锅、铝锅、铜导线等,提问学生这些金属制品是如何得到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讲授新课(1)金属资源的存在形式介绍地球上金属资源的存在形式,包括单质形式(少数不活泼金属如金、银等)和化合物形式(大多数金属如铁、铝、铜等)。
展示常见金属矿石的图片,如赤铁矿(主要成分是 Fe₂O₃)、磁铁矿(主要成分是 Fe₃O₄)、铝土矿(主要成分是 Al₂O₃)、黄铜矿(主要成分是 CuFeS₂)等,让学生了解常见金属的矿物。
(2)铁的冶炼①原理:讲述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原理,化学方程式为:Fe₂O₃+ 3CO 高温 2Fe + 3CO₂。
通过动画演示或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炼铁的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四个环节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四个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四个环节建国几十年,我们中学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形式。
期间,虽经历过上世纪末语教学大讨论和新一轮课程改革,但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教育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这种“传统模式”,尽管起到过一定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整个教学环节,自始至终贯穿着“老师中心”、“知识中心”,易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格局。
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大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殊不知,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知识结构、时间结构、信息传递结构、认知结构、师生活动结构、讲练编排结构等结构的集合,是一个综合体。
课堂教学结构不仅是规定时空中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或步骤的具体排列,而且是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课堂中的直接体现。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是高效课堂的永恒追求。
在21年的中学语教学实践中,尤其在历经四载的“初中语单元整体教学法”的教改实践中,笔者依据课堂教学结构理论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理论以及单元整体教学法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逐渐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形式。
它是由“目标定向——整体感知——质疑激疑——精巧训练”四个环节组成的。
现作简介,以飨读者。
一.目标定向“语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字词句篇、语修逻,语世界曼妙无穷、包罗万象。
语课堂要追求高效,必须靠教学目标定向。
“目标定向”,就是要使学生明了该课时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有了教学目标,才可以科学地去处理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安排教学程序;才能使课堂的信息交流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方向感很强的控制过程,也为教学效果的测量和评估提供客观尺度和依据。
要使教学目标能准确、科学地定向,教师应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建立目标体系,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针对性和精确性。
高中美术教案优秀7篇

高中美术教案优秀7篇高中美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赏析米勒的《拾穗者》作品,及其所代表的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鉴赏的的基本方法。
2.通过欣赏,讨论,对比,教师的讲解、体会来学习现实主义的真实美感。
3.感受现实主义的美感,提高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学会尊重劳动、体验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及其画面内容。
【难点】对现实主义风格特点的把握及其画面背后的感情理解。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作品四、教学过程活动一:提供图片,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教师提供,请同学根据图片上的“内容”,说说画面里描绘了什么场景。
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拾穗者。
活动二:赏析作品,感知分析(一)感知体验画面内容①展示米勒《拾穗者》。
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在画面中的人物都在做什么?在什么场景?”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贫苦的妇女在田地里拾取遗落的麦穗。
二)感知体验画面色调1.寻找邻近色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1、画面中都能发现哪些邻近色?2、画面中的色调是一天中的哪一时刻?教师总结:这种午后的暖黄色调,会营造出温馨动人的感觉,让人感觉亲切自然。
(三)感知画面造型①课件展示《拾穗者》油画与现实生活照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赏。
②教师设问“两种画面效果如何?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面造型类似,都力求真实朴素的'再现世界,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四)感知作者①课件展示米勒其他的作品,共同总结米勒的题材特色。
②教师设问“通过这些作品能知道米勒的创作风格是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切近生活,关心底层民众,对生活对劳动者有强烈的尊敬和怜悯之情。
活动三:对比分析,自由表达(一)教师再次展示《拾穗者》、《呐喊》引导学生从内容、色调、造型、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对这两幅作品进行分析,并且进行自己的感受的交流。
(二)课堂展示,教师总结分小组进行讨论后随即挑选小组代表进行表达活动四:总结回顾,小结作业教师口头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折扣》教学设计_1

《折扣》教学设计_1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折扣的含义,明白折扣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熟练地将折扣问题转化为百分数问题进行计算。
3、通过解决实际的折扣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折扣的意义。
(2)掌握计算折扣的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1)理解折扣与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复杂的情境中,准确分析折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商场打折促销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折扣。
2、讲授新课(1)折扣的含义讲解折扣的定义: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俗称“打折”。
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例如,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打八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
(2)折扣与百分数的关系举例说明折扣与百分数的换算,如:八折= 80%,七五折= 75%等。
(3)计算折扣问题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折扣后的价格的方法。
例如,一件商品原价100 元,打八折出售,那么折扣后的价格为100×80% =80 元。
3、课堂练习(1)出示一些简单的折扣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如:一件衣服原价 200 元,打六五折出售,现价是多少?(2)小组讨论较复杂的折扣问题,如:一种商品先打九折,再在此基础上打八折,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4、课堂小结(1)回顾折扣的含义、与百分数的关系以及计算方法。
(2)强调在解决折扣问题时要注意找准原价和折扣。
5、课后作业(1)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折扣问题,让学生回家完成,如:陪家长购物时,记录一件打折商品的原价、折扣和现价,并计算折扣节省了多少钱。
(2)让学生调查周边商场的促销活动,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商品,分析其折扣情况。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折扣问题与百分数的知识相结合,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折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美丽的集邮册》教案

《美丽的集邮册》教案《美丽的集邮册》教案1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喜欢邮票吗?小小的.方寸之间蕴藏着许多秘密,不知在其中你是否也发现了许多美丽的色彩。
二、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喜爱美丽的集邮册吗?赶快打开书来读一读。
2、老师提要求:看准生字,读准音,要读流利。
3、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着重指导能力不强的学生。
4、[出示投影]神圣庐山琢磨轩辕敦煌歌颂不朽硕果5、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评选出“识字能手”。
6、老师随机检查生字掌握一般的学生。
对每组评选出的“识字能手”,给予奖励。
7、谁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学生初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出示挂图):看在这些图中,你看到邮票上都有什么图案。
2、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
3、指大面积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其他画面来表达)4、老师小结,引出下一环节:是呀!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从这些缤纷的邮票中发现了什么5、分小节朗读诗歌,你从诗歌中了解到什么?6、将全班交流的结果在读书笔记中作摘抄。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7、指朗读优秀的学生进行师范朗读,大家来点评。
8、小组内互相朗读点评,评选小组内“朗读优胜者”和“朗读进步者”。
9、全班进行“朗读大比拼”,一人读群人评,评选“朗读快乐之星”。
10、老师小结:同学们在五彩的世界里,快乐的长大。
三、课堂小结:五彩的邮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用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去欣赏吧!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生字。
二、讲授新课:(一)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1、出示生字卡片2、随机抽一组学生读生字卡片。
3、出示词语卡片(二)认识新生字,记忆新生字。
[出示投影]你认识这些生字吗?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老师根据学生记忆生字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
(三)学习生字的书写方法。
出示这三种结构的生字:小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案教学过程五个步骤

教案教学过程五个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五个步骤,分别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和作业安排。
每个步骤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点,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需要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的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复习前面的知识,提问哪些学生,并掌握好用时的把握。
二、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提出问题时,教师需要逐步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同时,教师也需要告诉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需要设计精巧的练习内容,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教师需要考虑怎样进行练习,谁上黑板板演,并掌握好用时的把握。
四、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这一步中,教师需要考虑是让自己还是让学生进行归纳,并掌握好用时的把握。
五、作业安排
作业安排需要布置那些内容,同时也需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教师还需决定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并掌握好用时的把握。
以上便是教学过程中的五个步骤。
在每个步骤中,教师都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时间安排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设计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总结“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理解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科学结论。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
(2)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和理解。
(2)如何让学生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原理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亲子之间外貌、性格等方面相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现象背后的物质基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讲授新课(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①介绍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S 型(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和 R 型(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性)。
②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过程:给小鼠分别注射 R 型活细菌、S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的混合物。
实验结果:注射 R 型活细菌的小鼠不死亡;注射 S 型活细菌的小鼠死亡;注射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的小鼠不死亡;注射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物的小鼠死亡,且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 S 型活细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③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实验思路:将 S 型细菌中的各种物质提取出来,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哪种物质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实验过程:将 S 型细菌的多糖、蛋白质、DNA 等物质分别提取出来,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