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意思和故事
孟母三迁的意思和故事《三字经》里有句话: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于是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城里居住。
一天,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在花园玩耍,孟母远远地看见了,就叫孟子回去,孟子却不听,孟母只好走过去把孟子叫住,问他为什么不回家?孟子说:“那个孩子穿着红色的衣服。
”孟母大惊,急忙走到跟前仔细一看,只见那孩子身上的红衣服都烂得露出了棉絮,她才恍然大悟,原来儿子的本性是不愿意受到约束的啊!孟子的妈妈姓仉,人们就叫她仉(读“宅”)氏。
仉氏年轻的时候就守寡,所以没有改嫁。
她唯一的儿子名叫孟子,十分聪明,可是特别调皮捣蛋。
孟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可是当他看见自己的同伴们在外面玩耍嬉戏时,心里就会很不舒服。
有一次,仉氏发现孟子在读书,就在他的手臂上打了一下,孟子觉得很疼,就大哭起来,再也不肯读书了。
孟子的妈妈姓仉,人们就叫她仉(读“宅”)氏。
仉氏年轻的时候就守寡,所以没有改嫁。
她唯一的儿子名叫孟子,十分聪明,可是特别调皮捣蛋。
孟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可是当他看见自己的同伴们在外面玩耍嬉戏时,心里就会很不舒服。
有一次,仉氏发现孟子在读书,就在他的手臂上打了一下,孟子觉得很疼,就大哭起来,再也不肯读书了。
很久以后,孟子长大了,也成了一个挺有学问的人。
当他听说自己的老家在靠近墓地的地方,而且有许多坟墓时,觉得特别伤心,就告诉妈妈说:“我们搬家吧!这儿离闹市太近,我怕有什么事情会发生;而且又有那么多死人,晚上还会闹鬼,我害怕!”仉氏特别生气地说:“不行,我不能为了让你避开闹市和坟墓,就让我们母子三人搬到荒凉的地方。
无论如何,哪怕搬到天涯海角,我也要跟着你。
”这时,孟子看见妈妈已经哭了很多眼泪,便答应了妈妈的要求,跟随妈妈搬到了集市附近的住所。
他每天读书的时候,总要站在墓地上向南远眺,希望看到他的母亲正挥舞着鞭子在赶他的老师。
后来,人们就用“孟母三迁”这个成语来形容母亲对孩子的关心。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
1、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如下: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家住坟地附近,由于孟子的模仿力较强,经常到坟墓旁学祭拜礼仪,认为这种环境不好,于是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买卖以及屠杀游戏,最后搬到学堂附近,孟子开始学习礼仪与知识,便再也不搬家了。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她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得大儒的名望。
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学识渊博,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自此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居住在坟地附近,孟子小时贪玩并且模仿力很强,经常到坟墓旁学祭拜礼仪。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1【汉字书写】:孟母三迁【汉语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成语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记载:孟轲幼年因住处靠近墓地,玩儿时就“为墓间之事”,孟母就把家搬到街市附件,孟轲又学“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边上,孟珂“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
【孟母三迁的意思】:孟母:孟子的母亲;指为了子女更好地进展,为其查找更好的环境。
旧时用以称颂贤母擅长教子。
【孟母三迁的近义词】:孟母择邻、杀彘教子、慈母择邻;【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是战国时期赫赫出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年幼时丧父,其母不再嫁亲自将他抚养成人,孟母是个特别重视子女教育的女人。
孟家住在一块墓地的附近,送葬的队伍隔三差五从他家门前走过。
孟子就和邻居的孩子仿照队伍中跪拜、哭嚎的样子,还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
时间长了孟母忧心忡忡,她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市集旁边。
孟母住到城里后,发觉这里地处闹市,打铁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没多久,孟子又静不下心来了,看书时总是东张西望,还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款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见了心烦意乱,便再次搬迁,这一次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她把家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这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最终孟子开始静下来了,他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爱读书,他常常到学宫旁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仿照起来。
孟母看到孟子能够用心致志地学习了,特别高兴,她心想:这才是我儿子学习的地方啊!孟子进步很快,把握了许多学问,最终成为德高望重的大思想家。
孟母两迁三地专心良苦说明了环境能转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成语故事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母三迁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后来孟子由自己的母亲一手带大的。
孟子幼时非常的贪玩,而且他的模仿性非常的强,本来他们家是住在坟地附近的,但是他经常学习别人哭丧,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于是搬到了集市附近。
孟母搬家到学堂尽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因为孟子又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集市的环境对儿子成长也不好,后来孟母就将家搬到了学堂旁边。
也正因为孟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孟子那就与学堂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深知学习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孟母就决定再也不搬家了。
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迪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一定要为孩子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以上就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了,孟母平日里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自己除了送他上学之后,自己还亲自监督孩子学习,有一天十分调皮的孟子逃学回家被正在织布的母亲发现了,孟母十分的生气,就拿起剪刀将好不容易织好的布给剪了,孟子看到母亲的举止非常的害怕,立刻跪在了地上闻母亲为何剪了布,孟母责备道:“你学习就和我织布一样,学习必须是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而我织布也是一样的道理,织布必须通过一线一线来织,你如果以后在偷懒,半途而废的话,就像这被剪了的布一样,好不价值”,孟子通过母亲的敦敦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发愤图强,专心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应该半途而废,贵在坚持。
拓展阅读:孟母三迁成语【成语】:孟母三迁【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简拼】:mmsq【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不利于小孟轲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于是决定搬家。
搬完家后的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而小孟轲就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不能让小孟轲安心学习,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行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有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小孟轲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觉得这荒郊野外也不利于小孟轲的学习成长,于是决定第三次搬家。
这次孟母将家搬到了一间学堂的隔壁,学堂里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年级不一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她决定好好的教育一下小孟轲。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了成匹的布。
织不了成匹的布,就没有布做衣服穿。
而你现在逃学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孟母说完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他见母亲看着自己的眼神满是失望与伤心,心里难受极了。
这一次孟母严厉的教育使孟轲心里受到了真正的震动。
从那以后孟轲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母亲的苦心,终于明白了读书做人的重要,从此不再贪玩,专心读起书来。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
三一文库()〔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导语:孟母三迁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孟母三迁▲【汉语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成语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记载:孟轲幼年因住处靠近墓地,玩儿时就“为墓间之事”,孟母就把家搬到街市附件,孟轲又学“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边上,孟珂“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
▲【孟母三迁的意思】:孟母:孟子的母亲;指为了子女更好地发展,为其寻找更好的环境。
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孟母三迁的近义词】:孟母择邻、杀彘教子、慈母择邻;▲【孟母三迁的反义词】:;▲【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年幼时丧父,其母不再嫁亲手将他抚养成人,孟母是个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女人。
孟家住在一块墓地的附近,送葬的队伍隔三差五从他家门前走过。
孟子就和邻居的孩子模仿队伍中跪拜、哭嚎的样子,还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
时间长了孟母忧心忡忡,她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市集旁边。
孟母住到城里后,发现这里地处闹市,打铁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没多久,孟子又静不下心来了,看书时总是东张西望,还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见了心烦意乱,便再次搬迁,这一次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她把家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这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终于孟子开始静下来了,他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他经常到学宫旁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
孟母看到孟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了,非常高兴,她心想:这才是我儿子学习的地方啊!孟子进步很快,掌握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德高望重的大思想家。
关于孟母三迁的故事
关于孟母三迁的故事从孟母三迁的故事里,我们可知道择善而居,三迁而择邻,妙在选择。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关于孟母三迁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一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二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
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寓言故事包含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小道理,非常适合小学生,既可以用于娱乐,又可以学习人生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拓展:【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_孟母三迁故事简介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_孟母三迁故事简介孟⼦是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物,孟⼦的经典著作⾃不⽤说。
⽽关于他的母亲也有个出名的历史故事,⼩编为⼤家准备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孟⼦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孟⼦从⼩丧⽗,全靠母亲倪⽒⼀⼈⽇夜纺纱织布,挑起⽣活重担。
倪⽒是个勤劳⽽有见识的妇⼥,她希望⾃⼰的⼉⼦读书上进,早⽇成才。
⼀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孩⼉打架,孟母觉得这⾥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着个⼤炉⼦,⼏个满⾝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的⾓落⾥,⽤砖块做铁砧,⽤⽊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想,这⾥环境还是不好,于是⼜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天,孟⼦看到⼀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个精壮⼩伙⼦⽤锄头挖出墓⽳,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树枝挖开地⾯,认认真真地把⼀根⼩树枝当作死⼈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所学堂,有个胡⼦花⽩的⽼师教着⼀群⼤⼤⼩⼩的学⽣。
⽼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就像唱歌,调⽪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喜欢念书了,⾼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才。
”说着,抄起剪⼑,“哗”的⼀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次,孟轲⼼⾥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了道理,从此专⼼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专门跟孔⼦的孙⼦⼦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物。
孟母三迁的故事启⽰1、⼈应该要接近好的⼈、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成语孟母三迁故事
孟母三迁的意思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孟母三迁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成语故事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成语孟母三迁,出处:汉代刘向的《列女传·母仪》。
意思: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欢迎阅读!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成语故事,出自《论语·为政篇》。
孟母是孟子的母亲,故事讲述了孟母为了给孟子找到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的经历。
故事开始,孟母发现自己家住的地方环境不好,孟子与周围的孩子们不是玩耍就是鬧事,教育环境差。
为了让孟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孟母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重大决定:搬家。
于是,孟母带着孟子先搬到了离家较远的城市,寻求更好的学习环境。
然而,她发现那里的教育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
于是,她再次带着孟子迁往另一个城市。
再次迁居后,孟母发现这里的教育环境相比之前有所改善。
但她仍然不满足,认为自己家住的地方离名师远,于是她再次带着孟子搬家。
最终,孟母迁往了襄阳,在那里孟子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并且为后世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孟母三迁的故事也鼓励了家长们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并且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有一次,孟妈妈看到孟科和邻居的孩子打架。
孟的母亲认为这里的环境不好,所以她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一次,她把家人搬到了荒野。
一天,孟子看见一个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着抬着棺材去墓地。
几个强壮的年轻人用锄头挖出坟墓,埋了棺材。
他觉得这很有趣,于是模仿他们的动作,用树枝挖土,然后像死人一样埋了一根树枝。
直到孟母找到他,她才把他带回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但有一天,孟克逃学了。
孟妈妈知道后伤心极了。
孟克玩够了回来,母亲把他叫到身边,说:“你努力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学习不好,就永远成不了天才。
”说完,他拿起剪刀,把织机上要织的布都剪掉。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文言文孟母三迁
文言文孟母三迁导言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经历了三次搬迁的故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故事情节、故事背后的道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教育是相对较为稀缺的资源,只有少数富裕家庭的子女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
大多数人民只能通过农耕或手工劳动谋生,教育资源非常有限。
孟母三迁的故事情节第一次迁居孟母在孟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决定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她观察到了当地的教育资源并不丰富,于是决定与丈夫商量,搬到距离有名的学府不远的地方居住。
孟母带着孩子搬到了距离学府很近的地方,让孟子能够更方便地接触到优秀的老师和学习资源。
通过这次迁居,孟母为孟子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次迁居随着孟子的年龄增长,孟母发现当地的学府已经无法满足孟子的学习需求。
她再次决定要搬家,这一次的目标是距离更远、更有名的学府。
孟母带着孩子再次迁居,这次的目的地是著名学府附近的一座城市。
这座城市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优秀的教师,可以给孟子提供更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
孟子在这里接受了更高水平的教育,成为了学问渊博的学子。
第三次迁居尽管孟子在第二次迁居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孟母并没有满足于此。
她认为,孟子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接触更广阔的学问和思想。
于是,在孟子年满十六岁的时候,孟母再次决定要搬家,并找到传说中最贤良的学府所在的州郡。
经过了漫长的旅程,他们终于到达了这个州郡。
在这个州郡,孟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学问和思想的熏陶。
他对伦理道德、政治治理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三迁背后的道理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源和优秀的教师,一个人才能够有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
同时,孟母三迁也表达了孟子母亲对孩子的深刻爱护和对他未来的美好期望。
孟母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不惜迁居多次,付出了许多努力。
孟母三迁的故事简单概括
孟母三迁的故事简单概括: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故事的内容: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
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谢谢大家!
词/语/解/释
孟母三迁
[mèng mǔ sān qiān] 孟母:孟子的妈妈
三迁:三次更换住的地方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就和邻居的小 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 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 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 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 样子。一会儿招揽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 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பைடு நூலகம்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 附近,学校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深深地吸引孟 子,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 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最终成为了儒 家学派的大思想家!
成 语 启 示:
(1)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 好的习惯。所以,环境很重要!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们母-子俩相依为命..为了给父亲守坟;就把家搬到坟墓附近..时间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挖土;埋“死人”和办丧事..孟母看到了就摇摇头;心想: “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了..”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着买卖东西;孟子觉得很有趣;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因此他就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我要去上学..”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里想:“这里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应了..
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长了又厌烦了;他开始逃学了..有一次;孟子逃学跑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这么早就回来;知道儿子是逃学回来的;就很生气地用剪刀把他所织的布剪断了..然后命令孟子跪下;严肃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孟子开始只是吃惊;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听到这一席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逃学了..
从此;孟子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三字经称赞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们母-子俩相依为命。
为了给父亲守坟,就把家搬到坟墓附近。
时间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挖土,埋“死人”和办丧事。
孟母看到了就摇摇头,心想: “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了。
”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
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着买卖东西,孟子觉得很有趣,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
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
”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
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因此他就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我要去上学。
”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里想:“这里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应了。
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长了又厌烦了,他开始逃学了。
有一次,孟子逃学跑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这么早就回来,知道儿子是逃学回来的,就很生气地用剪刀把他所织的布剪断了。
然后命令孟子跪下,严肃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
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
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
”孟子开始只是吃惊,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听到这一席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逃学了。
从此,孟子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
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
《三字经》称赞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