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连锁遗传规律

合集下载

连锁遗传知识点总结

连锁遗传知识点总结

连锁遗传知识点总结一、连锁遗传的概念连锁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由于它们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所以它们的分离并不是独立的,而是非常接近的现象。

在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上的基因是独立分离的,即每个基因的遗传方式是独立的。

但是当两个或多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时,由于这些基因的位点之间存在着连锁现象,它们的分离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受到位点之间连锁现象的影响。

因此,这些基因的遗传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就是连锁遗传。

二、连锁遗传的规律1. 连锁基因的近体效应在连锁遗传中,由于两个或多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的分离会受到染色体的连锁效应的影响。

如果两个基因位点之间距离较近,它们在染色体上的连锁作用就会更加明显,相对来说,两个基因遗传方式的改变也会更为一致。

这种连锁基因的现象叫做连锁基因的近体效应。

在实际研究中,连锁基因的近体效应是研究连锁遗传规律的重要依据。

2. 连锁基因的远体效应与连锁基因的近体效应相对应的是连锁基因的远体效应。

当两个基因位点之间的距离较远时,由于它们在染色体上的连锁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所以两个基因的遗传方式的改变也会相对独立。

这种连锁基因的现象叫做连锁基因的远体效应。

连锁基因的远体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连锁基因之间的连锁率被打破,从而使得二者的遗传方式相对独立。

3. 连锁基因的重组在连锁遗传中,由于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之间的连锁效应,它们的遗传方式受到了相对的限制。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染色体发生了重组,导致连锁基因之间的连锁效应被打破,使得两个基因的遗传方式发生了改变。

这种现象叫做连锁基因的重组。

连锁基因的重组是连锁遗传中的重要现象,它可以解释为何在连锁基因存在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不同基因型的组合。

三、连锁遗传的实验与应用1. 连锁遗传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连锁遗传,可以揭示其规律和机理。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杂交、连锁基因的分离分析、连锁基因的重组等方法来研究连锁遗传。

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连锁遗传的基本原理,并且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连锁遗传规律共153页文档

连锁遗传规律共153页文档
值的概
念及计
算公式
二、交换 值的测 定方法
一、交换值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交换值,即重组率,是指重组型
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 交换值(%)=重组型的配子数/总配 子数×100%
第四节 交换值 及其测 定
一、交换
值的概
念及计
算公式
二、交换 值的测 定方法
二、交换值的测定方法
●测交法。即用F1与隐性纯合体 交配,然后将重新组合的植株数除 以总数即得。
一、性 状连锁 遗传现 象的发 现
一、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
●性状连锁遗传最早是由 Bateson等于1906在香豌豆两对 性状杂交试验中发现的。
●Bateson等的香豌豆实验
实验一
P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PPLL ↓
ppll
F1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F2
紫、长 紫紫、、圆圆 红红、、长长 红、圆
Csh
cSh
csh
csh
Ccshsh ccShsh ccshsh
有、凹 无、饱 无色、凹陷
149 152 4035
总数 8368
• 百分比%
48.2
1.8
1.8 48.2
第四节 交换值 及其测 定
一、交换 值的概 念及计 算公式
二、交换 值的测 定方法
●自交法。 用于去雄较困难的植物,
如水稻、小麦、花生、豌豆等。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染色体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Sh C Sh c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sh C sh c
(后期II染色单体分开)

遗传学--第5章l连锁分析和基因作图

遗传学--第5章l连锁分析和基因作图

P1 P2 P1 P2
紫花 (显) 长花粉粒 (显) 红花 (隐) 圆花粉粒 (隐) 紫花 (显) 圆花粉粒 (隐) 红花 (隐) 长花粉粒 (显)
相斥相
二、连锁遗传的解释
为什么F2不表现9:3:3:1的表现型分离比例。
(一).每对相对性状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二).非等位基因间是否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三).摩尔根等的果蝇遗传试验; (四).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玉米糊粉层有色 C/ 无色 c 基因、籽粒饱满 Sh/ 凹陷 sh 基 因均位于第九染色体上; 且 C-Sh 基因间的交换值为 3.6%。
因此,一次基因定位工作常涉及三对或三对以上基因 位置及相互关系。
两对基因间的排列次序
根据上述信息可知: C-Sh间遗传距离为3.6个遗传单位; 但不能确定它们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次序,因而有两种 可能的排列方向,如下图所示:
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理复制同源染色体联会偶线期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偶线期到双线期终变期四分体五重组型配子的比例尽管在发生交换的孢尽管在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所产生的配子中亲母细胞所产生的配子中亲本型和重组型配子各占一半但是双杂合体所产生的本型和重组型配子各占一半但是双杂合体所产生的四种配子的比例并不相等因为四种配子的比例并不相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孢母细并不是所有的孢母细胞都发生两对基因间的交换胞都发生两对基因间的交换重组型配子比例是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比例的一半重组型配子比例是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比例的一半并且两种重组型配子的比例相等两种亲本型配子的并且两种重组型配子的比例相等两种亲本型配子的比例相等
4. 交换值的遗传控制
交换的发生也受遗传控制,如在大肠杆菌中:
recA+ → recARecA(重组酶)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遗传学 第五章 连锁遗传

遗传学 第五章 连锁遗传
2.交换的随机性,不可能所有的性母细胞都在同一染色体 的同一位点上发生交换
3.距离较远的两个基因间的双交换 4.邻近的两个交换位置具有干涉。
生命科学学院
怎样判断两个基因之间是连锁遗传还是独立遗传?
在F1的测交后代中,亲本性状组合大于50%,重新组 合型小于50%的为连锁遗传。
若亲本性状组合与重新组合型等于50%,测交后代 呈1:1:1:1的比例,则为独立遗传。
生命科学学院
连锁类型
一.完全连锁
同一连锁群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 随 染色体传递下去,而不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的遗传现象。
果蝇:灰身B,黑身b,长翅V,残翅v
P ♀灰身残翅×♂黑身长翅
BBvv ↓ bbVV
F1
♂灰身长翅×♀黑身残翅
BbVv ↓ bbvv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Bbvv bbVv
卡平方X2检测
①明确理论假说 ②求卡方值
χ2=
(O
E E
)
2
(O是实际数,E是理论数)
③求自由度 总项数-1=(n-1) ④据卡方和自由度查卡方表得P值 ⑤确定理论与实验的相符程度(P值标准)
P≥0.05 成立-----实际结果符合理论 P<0.05 理论不能解释实际实验的结果 ⑥结论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2.断裂融合学说:
1937年,英国细胞学家C.Darlinton提出。
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相互缠绕,染色体内的扭力和 染色体间的扭力平衡。
当同源染色体分开时,染色单体受应力的作用而 断裂。
断头松开螺旋后,断头不与原来的染色单体相接,
而与其同源非姊妹染色单体的断面相接,造成了
染色体片段的交换。

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三)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完全 连锁:连锁基因之间不发生非姐 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只形成两种亲 本型配子,没有重组型配子产生
不完全连锁:连锁基因之间发生非姐 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不仅形成两种 亲本型配子,同时形成两种重组型配 子。
P
配子
Bv
Bv
Bv
bV
bV bV
F1
完全连锁
Bv
b
♂×
bV
新组合;交换是指染色体片段的交换。
2、单交换和双交换:单交换是指在 考察区域内发生了一次交换,同理双交 换是指发生了两次交换。
例如: y + w + ec + /y w ec可产生8种配子,这8种 配子来源于非交换、单交换及双交换。
(二)三点测验 ——实验
实验:
P:有色、饱满、非糯性 × 无色、凹陷、糯性、 ++ ++ ++ ↓ cc shsh wxwx
紫圆PPll × 红长ppLL
紫长PpLl
观察数 理论数
紫长 P_L_ 226 235.8
紫圆 P_ll 95 78.5
红长 ppL_ 97 78.5
红圆 ppll 1 26.2
一、连锁遗传的发现(2)
连锁遗传现象
◆杂交试验中,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 状在F2中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而常有连在一起 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叫做连锁遗传现象。 ◆相引组与相斥组
相引组
描述
相引组 两个显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相斥组 一个显性性状与另一个隐性性状 一个隐性性状与另一个显性性状
亲本 花色 花粉粒形状
P1 紫花(显) 长花粉粒(显) P2 红花(隐) 圆花粉粒(隐) P1 紫花(显) 圆花粉粒(隐) P2 红花(隐) 长花粉粒(显)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连锁遗传和性连锁连锁遗传和性连锁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一) 名词解释:1. 2. 率。

3. 4. 5. 6. 7. 8. 9.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符合系数: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换与重组。

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交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干扰(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并绘制成图的连锁群(linkagegroup) :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叫做连锁遗传图。

性连锁(sexlinkage) :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inheritance) 。

10. 常染色体(autosome):性染色体以外其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同配性别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12. 从性遗传(sex-influencedinheritance) :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只出现于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3. 交叉遗传:父亲的性状随着X 染色体传给女儿的现象。

(二) 是非题:1. 2. 3. 4. 5.14. 连锁遗传: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雄果蝇完全连锁是生物界少见的遗传现象。

这仅指X 染色体上的连锁群而言。

因为它的X 基因连锁强度与重组率成反比。

(+)11. 限性遗传(sex-limitedinheritance) :是指位于Y 染色体(XY型) 或W 染色体(ZW型) 上的染色体只有一条,所以,不会发生交换。

连锁遗传定律

连锁遗传定律

连锁遗传定律连锁遗传定律是指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方式。

这些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方式与常规的孟德尔遗传规律不同。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连锁遗传定律。

一、连锁假说的提出连锁假说最早是由美国生物学家托马斯·摩根在1910年左右提出的。

他通过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进行实验,发现了某些特定性状(如眼睛颜色和翅膀形态等)之间存在联系,这表明它们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连锁遗传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连锁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共同遗传给子代,这些基因被称为连锁基因。

由于它们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所以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距离关系,即越靠近的两个基因越容易被联合遗传。

三、连锁分离如果两个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了重组,则它们就会被分离,并且以不同的方式遗传给子代。

这种现象被称为连锁分离。

连锁分离的概率与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即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越远,发生重组的概率就越大。

四、连锁图为了更好地理解连锁基因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通常会绘制一张连锁图。

这张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每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

通过连锁图,人们可以预测不同基因之间可能发生的重组情况,并且可以更好地理解染色体上基因遗传方式。

五、连锁遗传定律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连锁遗传定律:1. 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共同遗传给子代。

2. 由于它们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所以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距离关系。

3. 如果两个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了重组,则它们就会被分离,并且以不同的方式遗传给子代。

4. 连锁分离的概率与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5. 通过连锁图,人们可以预测不同基因之间可能发生的重组情况,并且可以更好地理解染色体上基因遗传方式。

六、连锁遗传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连锁遗传定律不仅对基础科学有着重要意义,还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

由于许多遗传性疾病都与染色体上特定基因的突变有关,因此通过分析这些基因在家族中的连锁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遗传方式和机制。

连锁遗传规律(定位、作图、真菌连锁、性别决定、染色体

连锁遗传规律(定位、作图、真菌连锁、性别决定、染色体

连锁遗传规律•连锁与交换规律•基因定位和遗传学图•链孢霉的连锁、互换和基因定位•性别决定•人类性别异常•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粗糙链孢菌(Neurospora crassa)粗糙链孢菌的特点:⒈子囊孢子是单倍体,表型直接反映基因型。

⒉一次只分析一个减数分裂产物。

⒊体积小,易繁殖,易于培养。

⒋可进行有性生殖,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类似于高等生物。

粗糙链孢酶的生活史:顺序四分子分析及其特点减数分裂产生4个孢子,按一定顺序排列在子囊内,叫顺序四分孢子或顺序四分子,对其进行分析叫顺序四分子分析。

特点:①一个顺序四分子是一个合子一次减数分裂的产物,它不和其它合子的减数分裂产物相混合,因此能够对合子进行单个的分析。

②顺序四分子中的四分孢子来源清楚。

③链孢霉是单倍体,无显隐性之分,不管显性还是隐性都能表现,表现型就代表基因型。

着丝粒作图(centromere mapping)利用四分子分析法,测定基因与着丝粒之间的距离。

将着丝粒作为一个位点(locus)来计算基因与着丝粒之间的距离。

链孢霉的野生型又称为原养型(prototroph),子囊孢子按时成熟呈黑色。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成熟较慢,子囊孢子呈灰白色。

Prototrophauxotroph测定营养缺陷型的方法:重组值=(交换型子囊数/交换+非交换型子囊数)×100% × 1/2例:++++---- 105----++++ 129++--++-- 9--++--++ 5++----++ 10--++++-- 16重组值=(9+5+10+16/9+5+10+16+105+129)×100% ×1/2=7.3%Lys 基因与着丝粒之间的距离是7.3cM 。

1/2的含义:在子囊孢子发生交换时,每发生一个交叉,一个子囊中有半数孢子发生重组。

配子数与子囊数性染色体决定型-XY型果蝇:2n=8 人类:雌性:AA(44)+XX(2)雄性:AA(44)+XY(2)性染色体决定型-XY型果蝇、鼠、牛、羊、人等属于这一类型。

连锁遗传规律讲义

连锁遗传规律讲义

连锁遗传规律讲义连锁遗传是指遗传物质在基因组中通过染色体的连锁现象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它是遗传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和许多其他生物的遗传现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连锁遗传最早由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20世纪初发现,并由此获得诺贝尔奖。

他通过研究果蝇的眼色突变体,并发现不同位点上的基因间存在一种连锁,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这意味着这些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会一起遗传给下一代,相互之间难以独立地进行重新组合。

连锁遗传可通过遗传映射来研究。

遗传映射是指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遗传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化的过程。

通过将遗传物质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与它们的表型联系起来,可以测定这些基因之间的连锁程度。

连锁遗传规律主要包括连锁分离和连锁重组两种情况。

连锁分离是指在连锁群体中,经常表现为一组对基因座的情况,也就是一组相连的基因。

这是因为这些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很少或几乎不会发生重组。

与此相关的是连锁重组,即在连锁基因的基础上发生一系列的重组事件。

重组是指两个基因座之间的某些位点进行了交换,导致基因座在染色体上重新排列的过程。

连锁重组的频率可以用连锁分离的概率来衡量。

连锁遗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基因位点在染色体上的靠近程度。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越近,它们之间发生重组的机会就越小,因此它们在遗传过程中更可能连锁的概率就越大。

另一方面,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发生重组的机会就越多,连锁的概率就越低。

连锁遗传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来研究染色体结构和功能。

通过连锁分离和重组的测定,可以了解不同基因座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进而探索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连锁遗传也可以用于遗传疾病的研究。

一些遗传疾病往往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突变相关,通过研究连锁遗传情况,可以确定这些基因的位置,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最后,连锁遗传还可以应用于亲缘关系的确定。

通过研究不同人群中基因连锁方式的差异,可以确定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

遗传学第三版课件(T)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t

遗传学第三版课件(T)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t

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
交换值 (
%)
重组型配子数 总配子数
100
应用这个公式估算交换值,首先要知道重组型配子数。 测定重组型配子数的简易方法有测交法和自交法两种。
二、交换值的测定
(一)测交法
以玉米籽粒颜色和形状这两对连锁基因为例,来说明估算交换值的方法。 玉米籽粒的有色(C)对无色(c)为显性,饱满(Sh)对凹陷(sh)为显性。
连锁遗传: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连系在一起 遗传的现象。
相引相(组):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 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
如:PL/pl
相斥相(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 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 组合。
如:Pl/pL。
(二) 连锁遗传的解释 试验结果是否受分离规律支配?
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后,生物界广泛重 视,进行了大量试验。
其中有些属于两对性状的遗传结果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因此不少学者对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曾一度发生怀疑。
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提出连锁遗传规律(遗传学第三规律) 创立基因论 认为基因成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进一步发展为细 胞遗传学。
完全连锁: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由于F1杂合雄蝇(BbVv)只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数目 相等,所以用双隐性雌蝇测交的后代,只能有两种表现 型,比例为1:1
不完全连锁: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灰身长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黑身残翅
当两对非等位基因为不完全连锁时,F1不仅产生亲本型 配子也产生重组型配子。
非等位基因完全连锁的情形较少,一般是不完全连锁。

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第一节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第二节连锁遗传的解释

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第一节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第二节连锁遗传的解释

29
亲本型配子 总配子数 CSh csh
重组型配子 Csh cSh
93个孢母细胞在连锁 186 186 区段内不发生交换 93 ×4=372个配子 7个孢母细胞在连锁 区内发生交换 7 ×4=28个配子 400 7 7 7 7
193
193
7
7
30
亲本组合=(193+193)/400 ×100%=96.5% 重新组合=(7+7)/400 ×100%=3.5% 即重组型配子数应该是3.5%, 恰好是发生 基因之内交换的孢母细胞的百分数一半。
全部亲本型
1/2亲型 1/2重组型
交换都发 生在同源 染色体相 靠近的非 姊妹染色 体之间, 而另外两 条不交 换。
一部分染色体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 之内,→重组配子 1/2重组、 1/2亲型配子 另一部分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之外, →非重组配子
所以重组型配子自然少于50%
27
Sh C 同源染色体 (交换前) Sh C sh c sh c Sh C Sh C sh sh c Sh Sh c c C c
1303.5
434.5 6952 4
实验二 P F1
紫花、圆花粉粒× 红花、长花粉粒 PPll ↓ ppLL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总数
F2
P_L_ 实际个体数 226 按9:3:3:1推 算的理论数 235.8
P_ll 95 78.5
ppL_ 97 78.5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连锁遗传规律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连锁遗传的解释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交换值及其测定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真菌类的连锁和交换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连锁遗传

连锁遗传
①测交后代中亲型出现的频率多达96.4%,说明亲本之一的 C与Sh在从亲代对测交子代的传递过程中有伴随 不分的趋势,亲本之二的 c和sh也表现同样的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C-c和Sh-sh两对基因是在1对同源 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前一亲本的基因型为CCShSh,后一亲本的基因型为ccshsh,因而F1的基因型为CcShsh。 照理,F1要产生CSh和csh两种亲型配子,它们与测交亲本的csh配子受精结合,会出现和两种与双亲表型一样的 测交子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规律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后,人们以更多的动植物为材料进行杂交试验,其中属于两对性状遗传的 结果,有的符合独立分配定律,有的不符。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最后确认所谓不符合独立遗传规 律的一些例证,实际上不属独立遗传,而属另一类遗传,即连锁遗传。于是继孟德尔的两条遗传规律之后,连锁 遗传成为遗传学中的第三个遗传规律。所谓连锁遗传定律,就是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 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谢谢观看
其中有4032粒是有色、饱满的,4035粒是无色、凹陷的,两者分别与双亲的子粒性状相似;另有149粒是有 色、凹陷的,152粒是无色、饱满的,两者都属于双亲子粒性状的重组型。所以F1测交产生的亲型测交子代为 【(4032+4035)/8368】×100=96.4%,重组型测交子代为【(149+152)/8368】×100=3.6%。出现以上杂交 和测交结果的机制是:
详情
连锁遗传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例如使玉米子粒糊粉层成为有色的基因C为无色基因 c的显性, 使子粒胚乳饱满发育的基因Sh为凹陷不饱满基因sh的显性。
连锁遗传将使有色、饱满的(CCShSh)与无色、凹陷的(ccshsh)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CcShsh)再与无 色、凹陷(ccshsh)的亲本回交(测交),产生8368粒测交子粒(它们虽然长在F1果穗上,但实际上已是测交子 代Ft),

高中生物连锁遗传

高中生物连锁遗传

高中生物连锁遗传连锁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因此它们在遗传中往往一起传递给后代。

在连锁遗传中,这些基因位点会以一种特定的方式遗传给下一代,从而影响个体的表型特征。

连锁遗传的发现对于理解遗传规律和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连锁遗传的概念最早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在20世纪初提出。

他通过对果蝇的实验观察发现,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在遗传中往往以一种固定的方式组合,这种组合称为连锁。

摩尔根发现,某些基因位点之间存在较小的重组频率,即它们在染色体分离时容易发生重组,而另一些基因位点则很少发生重组。

这种差异导致了连锁遗传的形成。

连锁遗传的机制可以通过遗传图谱来描述。

遗传图谱是一种以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为单位,记录它们之间连锁关系的图表。

根据遗传图谱,可以推断出基因位点之间的距离和相对顺序。

遗传图谱的构建需要进行交配实验,并观察后代的表型特征。

通过统计分析各个表型特征在不同基因位点之间的分离情况,可以推断出它们之间的连锁关系。

连锁遗传的形成与染色体的结构密切相关。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杂结构,它们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缠绕和解缠,从而实现染色体的复制和遗传。

连锁遗传是由于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在染色体复制和分离时无法独立分离而形成的。

当两个基因位点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时,它们会以染色体为单位一起复制和分离,从而保持它们之间的连锁关系。

连锁遗传的发生对于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具有重要影响。

连锁的基因位点在遗传中往往以一种固定的方式组合,这会限制基因的重新组合和重组。

当两个基因位点之间的连锁关系较强时,它们会以一种固定的方式一起传递给后代,从而保持了特定的表型特征。

这种连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因组的多样性,但也为进化提供了一定的遗传基础。

除了连锁遗传,还存在着基因重组的现象。

基因重组是指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在染色体复制和分离过程中发生重组,从而改变了它们之间的连锁关系。

基因重组是遗传多样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增加了基因组的可变性,并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遗传变异。

动物医学-动物遗传学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遗传学第五章《连锁遗传规律》课件

连锁遗传图的特点
1、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对数是 一致的。 2、连锁群的数目不会超过染色体的对数,但 暂时会少于染色体对数,因为资料积累的不多。
连锁遗传图的绘制
要以最先端的基因点当作0,依次向下排列。以 后发现新的连锁基因,再补充定出位置。
如果新发现的基因位置应在最先端基因的外端, 那就应该把0点让给新的基因,其余基因的位置 要作相应的变动。
第五章 连锁遗传规律
Thomas Hunt Morga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fruit fly”
内容
❖ 第一节 连锁遗传规律 ❖ 第二节 连锁与交换的遗传分析 ❖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 第四节 连锁交换规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章重点
一、连锁遗传:
二对性状杂交有四种表现型,亲型多、重组型少; 杂种产生配子数不等,亲型相等、重组型相等。
Rf=8%+8%=16%
三、基因间的距离与交换值、遗传距 离、连锁强度间的关系
❖ 通常用重组值(交换值)来度量基因间的相对距离, 其变化反映基因间的连锁强度或相对距离。
❖ 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化于0→50%之间;
❖ 当交换值→0%,连锁强度越大,基因间的距离越 近,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少;
交换和重组;绝大多数生物为不完全连锁遗传。

不完全连锁遗传的染色体图解
四.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over)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所决定的性状, 其遗传行为趋向于连锁在一起。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 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 为连锁。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 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 交换或互换。

第五章(2)连锁遗传分析

第五章(2)连锁遗传分析

2、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Morgan在黑腹果蝇中发现:
B(灰体)对b(黑体)是 显性,Vg (长翅)对vg (残翅)为显性,它们位于 常染色体上。
BBVgVg × bbvgvg
������ F1 BbVgvg(灰体长翅)
取F1的杂合体进行下列两种方式的测交,所得到 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1)当F1的雄蝇和黑体残翅的雌 蝇测交时,按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 定律来预测,应产生: 灰体长翅(BbVgvg) 灰体残翅(Bbvgvg) 黑体长翅(bbVgvg) 黑体残翅(bbvgvg)
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2)当F1雌蝇和黑体残翅的雄蝇测交时,后代出现 了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体长翅和黑体残翅4种类 型,但比例却是:
第二种方式的测交,后代出现数目不等的 4种表型,
其中亲本84%,新表型16%。F1雌蝇产生4种对应比 例的配子,表明在基因Bb和Vgvg之间发生了16%的 重新组合,亲本的类型远远多于新类型。摩尔根称这 种连锁方式为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
红长(ppL_) 紫长(P_L_) 红圆(ppll)
香豌豆两对性状杂交结果分析结论
• 1. 紫/红、长/圆各自的F2 3比1的表型比遵循 Mendel分离定律。表明紫/红、长/圆是等位基因, 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染色单体上。 • 2.紫/红和长/圆两对性状的F2的表型比不符合 Mendel的自由组合定律。表明虽然紫/红、长/圆 基因各自可以独立存在随机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
但两对基因的相互组合却不能独立、随机进行。
紫/红和长/圆两对基因不是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
的非同源染色体上。
• 3. 紫/红和长/圆两对性状的F2的亲本表型高于理 论值,新表型低于理论值。表明有更多维持亲本 性状组合同时传递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与显隐 性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952
按9:3:3:1推 算的理论数 3910.5 1303.5 10/30/2013
1303.5
434.5 6952 3
实验二 P
F1
紫花、圆花粉粒× 红花、长花粉粒 PPll ↓ ppLL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总数
F2
P_L_ 实际个体数 226 按9:3:3:1推 算的理论数 235.8 10/30/2013
配子 测交子代(F1) 实得粒数 百分比%
10/30/2013
CSh CcShsh
有色、饱满
Csh Ccshsh
有、凹
cSh ccShsh 152 1.8
csh ccshsh 4035 48.2
csh
总数
无、饱 无色、凹陷
4032 48.2
149 1.8
8368
12
亲本组合=(4032+4035)/86368 ×100%=96.4% 重新组合=(149+152)/8368 ×100%=3.6% 结论: F1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染色体
sh c sh c
Sh C Sh C sh c sh c c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 (交换)
Sh C
Sh C Sh c
sh C sh c
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Sh c sh C
同源染色体 (交换后)
sh c
30
10/30/2013 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重组示意图
测交:相斥相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亲本表现型 C C shsh ccShSh 亲本基因型 F1 表 现 型 有色饱满 C cShsh F1 基 因 型 Ft 表 现 型 有色饱满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无色凹陷 Ft 基 因 型 C cShsh C cshsh ccShsh ccshsh Ft 个 体 数 638 21379 21096 672 48.8 48.2 1.5 比 例 (%) 1.5
(后期II染色单体分开)
三、 ●交换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相靠近的非 连锁和 交换的 姊妹染色体之间,而另外两条不交换。 遗传机 理 ●一部分染色体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之 (一) 完全连 内,→重组配子 1/2重组、1/2亲型配子 锁和不 完全连 另一部分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之外, 锁 (二) →非重组配子 交换与 不完全 所以重组型配子自然少于50% 连锁的 形成 10/30/2013 31
分离, 测交结果为1:1分离(见图41)。完全连锁是罕见的。
22
P
AB
× ↓ AB a b
ab
AB
F1
ab
ab
×
♂ F2 ♀ AB ab ♀ ♂
ab ab
测交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F1
AB
比例 1 AB 3
10/30/2013
AB
:2 ab : :1
●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
不完全连锁F1不仅产生亲型配子, 也产生重组型配子。上节所举的玉 米籽粒颜色和粒形的遗传就是不完 全连锁。 ●问题提出:重组型的配子如何产生 的?为什么重组率总是少于50%?
25
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
10/30/2013
交换
C Sh c sh
sh c 另一部分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之外, Sh C →非重组配子 二 Sh c 分 sh C 体 sh c 所以重组型配子自然少于50% 新 C c 新 四 Sh Sh 分 c C 体 sh sh 新
1/2亲型 1/2重组型
29
全部亲本型
Sh C 同源染色体 (交换前) Sh C
F2¸ Ì Ê ö å ý 4831+390=5221 1338+393=1731 4831+393=5224 1338+390=1728 226+95=321 97+1=98 226+97=323 95+1=96
F2·À ±À Ö ë È ý 3:1 3:1 3:1 3:1
8
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
Ô ´ Ð × ¨É » « à ý à Ï Ò Ï ¨·£ » Û Á Î ´ Ð × ¨É » « à â à Ï ³ Ï ¨·£ » Û Á Î ´ Ð ×
10/30/2013
F2±Ï Ð í Ö Í ÏÏ Ï ×¨(Ï) ìÏ Ï Ï¨(Ï) ¤Ï· Ï Ï¨ÏÏ(Ï) ϨÏÏ(Ï) Ï· Ï ÏÏ Ï ×¨(Ï) ìÏ Ï Ï¨(Ï) ¤Ï· Ï Ï¨ÏÏ(Ï) ϨÏÏ(Ï) Ï· Ï
P_ll 95
ppL_ 97
ppll 1
419 419 4
78.5
78.5
26.2
一、
●(二)连锁遗传的定义
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F2中常
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为连锁遗传。
性状连
锁遗传 的表现
(一)
性状连 锁遗传 现象的 发现
●相引相(coupling phase)和相斥相(repulsion
亲本
花色
花粉粒形状
P1 P2
紫花(显) 长花粉粒 (显) 红花(隐) 圆花粉粒 (隐)
相斥相
P1 紫花(显) 圆花粉粒 (隐) P2 红花(隐) 长花粉粒 (显)
10/30/2013
6
二、连锁遗传的解释 (一)性状分解单独分析 (二)测交计算配子的百分数
10/30/2013
7
每对相对性状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重新组合=(638+672)/43785 ×100%=2.99%
结论:
F1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
Csh:CSh:csh:cSh=48.2:1.8:1.8:48.2≠1:1:1:1
说明两对非等位基因不是独立分配的,而常常
是连系在一起遗传, 导致亲本型的配子数偏多,
而重新组合偏少。
10/3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13 16
26
C-Sh基因间的连锁与交换
10/30/2013
27
三、 连锁和 交换的 遗传机 理 (一) 完全连 锁和不 完全连 锁 (二) 交换与 不完全 连锁的 形成
10/30/2013
(二)交换与不完全连锁的形成 交叉型假设: (1)在双线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某 些点上出现交叉(chisma),标示在同 源染色体间对应片段发生过交换。 (2)处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座位的相 互连锁的两个基因之间如果发生了交换, 就导致这两个连锁基因的重组(染色体 内重组)。 图解表示
10/30/2013 18
• ●重组率(percentage of recombination)

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
当两对基因为连锁遗传时,其重组率总是 小于50%。
10/30/2013
19
三、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一)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二)交换与不完全连锁的形成
10/30/2013
ab
1 ab 1
AB
:1 ab
ab
ab
图4-1 完全连锁遗传的自交后代和测交后代的比较
23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AB a b
10/30/2013
24
三、 连锁和 交换的 遗传机 理 (一) 完全连 锁和不 完全连 锁 (二) 交换与 不完全 连锁的 形成
10/30/2013
CSh:Csh:cSh:csh=48.2:1.8:1.8:48.2≠1:1:1:1
说明两对非等位基因不是独立分配的,而
常常是连系在一起遗传, 导致亲本型的配子
数偏多, 而重新组合偏少。
10/30/2013 13
测交:相引相
10/30/2013
14
○相斥相
P 测交 有色、凹陷 × 无色、饱满
CCshsh ↓ ccShSh F1有、饱 CcShsh ×
21
三、 连锁和 交换的 遗传机 理 (一) 完全连 锁和不 完全连 锁 (二) 交换与 不完全 连锁的 形成
10/30/2013
•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 F1自交或测交,其后代个体的
表现型只表现为亲本组合的类型。
完全连锁,后代的表现与一对基因 的遗传很近似,即自交结果为3:1
28
交换都发 F1 生在同源 Sh C 交换 染色体相 靠近的非
姊妹染色 体 之间, 而另外两 条不交换。
sh c Sh C
Sh C sh c sh c C Sh c sh
10/30/2013
一部分染色体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 Sh C 之内,→重组配子 1/2重组、 1/2亲型配子 Sh C
sh c F1
10/30/2013 17
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 连锁遗传规律:连锁遗传的相对性状是由位于 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控制,具有连 锁关系,在形成配子时倾向于连在一起传递; 交换型配子是由于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形成 的。 • 控制果蝇眼色和翅长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位于同 一同源染色体上。即:
– 相引相中,pr+vg+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而prvg连 锁在另一条染色体,杂种F1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具 有pr+vg+和prvg。
Csh cSh Ccshsh ccShsh 有、凹 无、饱 21379
48.5
无、凹 ccshsh
csh 总数
配子 测交子代(F1) 实得粒数
百分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