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史观问题
谈谈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理解
![谈谈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ba64bc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9.png)
谈谈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正确的历史观是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它涵盖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影响力以及与当下社会发展的关联等多个方面。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既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
首先,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和再现,其真实性是我们正确理解历史的基础。
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需要通过严谨的研究和考证来确定。
而正确的历史观要求我们不被片面的、主观的解读所左右,要通过多角度、多来源的资料来了解历史事件,尽可能接近真相。
其次,正确的历史观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事件的影响力。
历史事件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或者现实生活中已经过去的事情,它们对于当下和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正确认识历史事件的影响力,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当下社会的变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再者,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事件与当下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
历史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几千年来的历史事件相互关联,对当下社会有着种种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事件与当下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的现象和问题,并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为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几个方面的参考内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历史事件。
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影响力需要综合各种角度的观点和见解。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历史著作、听取专家学者的解读、参观博物馆等多种途径来积累知识,形成全面的历史认知。
其次,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要持有客观的态度。
历史并非绝对客观,常常受到时代、地域、个人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保持辩证思维,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又要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才能形成准确的历史认识。
此外,我们还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六大史观型题目答题要点汇总
![六大史观型题目答题要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3270c6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0.png)
六大史观型题目答题要点汇总(一)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这也主要使用了哲学思辨方法。
(1)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5)原因和结果:①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②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
③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观融入策略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观融入策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4d87c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1d.png)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观融入策略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观的融入是非常重要的。
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形成的一种对历史的态度和看法。
在历史教学中,正确的史观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素养,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
本文将从什么是史观、为什么要融入史观、如何融入史观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观融入的策略。
一、什么是史观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
它是历史学知识的产物,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史观包括对历史的态度、看法和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历史的主观评价和认识。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对历史有不同的史观,有的史观是对历史的偏见和错误认识,有的史观是现实的反映和科学的总结。
正确的史观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并且具有教育意义。
史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提高历史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为什么要融入史观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文化遗产。
历史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正确的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融入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正确的史观可以帮助学生辨别历史事件的真伪,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融入正确的史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实问题。
融入史观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历史教育获得的一种全面的、扎实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情感认识。
正确的史观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
融入史观可以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
正确的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到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随意篡改和歪曲;历史是人们创造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历史是我们的反身性,具有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不同史观下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新修改)
![不同史观下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新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158d7d1c312b3169a451a49a.png)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史观下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广东佛山章强邱伟研究近年来各地的历史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史学常识及史学理论,特别是史观问题的成为学科热点考查之一。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应把它放在不同的史观下,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探究。
所谓史观,又称史学范式,就是指考查、评论历史时所持的视角。
视角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一样,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史学范式解读【革命史观】1、概念: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2、视角: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
其标准简而言之就是有利于革命的,肯定之,不利于或反对革命的,否定之。
3、典型例题:例题1、“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
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A.文明史观B.阶级斗争史观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答案: B。
毛泽东提出古代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符合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的视角。
【整体史观】1、概念:即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2、视角:从全球范围内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其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交往、联系。
3、典型例题:例题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他在此处所强调的史学观点是A.唯物史观B.全球史观C.文明史观D.现代化史观答案: B。
研究世界历史强调从整体上进行考察,属于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1、概念: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ec2ed1bb4cf7ec4afed0f0.png)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所谓“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历史问题的总看法。
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国家民族关系,文化、经济、军事诸因素,环境和气候,等等,都互有影响。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历史教学中史观问题总结
![历史教学中史观问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6be1e6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8.png)
历史教学中史观问题总结第一篇:历史教学中史观问题总结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肇始于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是文明史观的代表作,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则在国际上对文明史观作出了系统的阐释。
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角度加深对文明史观的理解:第一,按照文明史观的基本要求,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将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发展阶段并作出分析;第二,人类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的统一,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第三,引导学生对历史文明成果做出合理的评价与认识;第四,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多样性、独特性及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联系;第五,注重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中理解和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华文明的演进。
《标准》更强调对文明史观的运用。
要求学生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课程内容上也依照文明史观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文明史观是一种宏观的历史观,借助这一宏观理论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整合。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中国历史学家罗荣渠为代表的中国历史学家基于现代化学说提出的一种新的史观。
现代化理论从生产力角度将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
罗荣渠教授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进而在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元多线史观。
所谓“一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
所谓“多线”指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复杂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为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
简而言之,一元多线史观认为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存在多种社会形态。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bb4689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a.png)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我们在哲学绪论部分已经学过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反映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时势造英雄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英雄或者杰出人物决定历史进程,英雄造时势就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其中,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提供资料,是人类社会的必要前提;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肯定离不开人类,因此人口因素起主导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包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可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具体来看,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为统治阶级服务。
如,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就属于意识形态,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
非意识形态是指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
它不具有阶级性。
如,万有引力定律,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一样的,不因社会制度的不同改变。
最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这种反作用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阻碍作用。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近代化史观问题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近代化史观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18045e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2.png)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近代化史观问题最近十年来,近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等比较流行。
历史教材编写者也好,考试命题者也好,逐渐的用多种史观来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也用这些多元史观引领高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我们今天先来看一下考试当中对近代化史观是如何考的吧。
先举个例子,看这个考试题: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权利法案》制定的意义在于( )A.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政体C.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D.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这个题难度不是很大,只要你理解了题干中的提示语“从社会转型的角度”,那么这个题就变得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了。
这个题既涉及文明的转型,也涉及近代化的问题。
历史由古代文明向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转变的标志有三个方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经济的商品化、工业化)、法治取代人治(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公民取代臣民(思想的理想化、人的平等化)。
《权利法案》以立法的形式,用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改变了过去王权就是法律的传统。
《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英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使英国开始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法治社会,政治走向民主化。
故A正确。
1689年《权利法案》文本在刚刚兴起用多种史观来进行高考命题的2008年,就有过类似的高考题: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后来的高考题越考越灵活,不会是这么直白的题了。
比如2011年全国卷41题:西方崛起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51a7f3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a.png)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现代化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是有
规律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2.尊重历史事实。
现代化史观强调历史是真实的,因此在
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历史事实,不要篡改或者伪造历史。
3.重视历史过程的复杂性。
现代化史观强调历史过程是复
杂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重视历史过程的复杂性,不
要用简单化的观点来描述历史。
4.强调历史的多元性。
现代化史观强调历史是多元的,因
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调历史的多元性,不要用单一的观
点来描述历史。
5.注意史观的时代性。
现代化史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
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史观的时代性,不要将其运
用到其他历史时期。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应注意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尊重历史事实、重视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强调历史的多元性以及注意史观的时代性。
这些问题是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史观的重要考虑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谈谈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理解
![谈谈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b5aafe6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0.png)
谈谈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十分重要的,它对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准确了解历史事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发展进步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首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需要基于客观事实。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历史的书写和解读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客观与真实。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的研究、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对不同学派的批判等方法,尽力还原历史的真相。
只有基于真实和客观的历史事实,才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其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需要关注历史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现象,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社会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轨迹。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一刀切的思维方式,不能以某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历史经验作为普适的标准来评价其他国家或社会。
正确的历史观应该具有广度和包容性,既能看到每个国家、地区、民族、社会的特殊性,又能从中发现普遍性和规律性。
第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需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并不是一个与现实毫无关系的过去事件的堆积,而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
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益,为当前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把历史放在现实中进行思考,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用现实的需要来理解历史事件。
第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需要保持批判的态度。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
既然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同观点的存在,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我们不能过分崇拜某位历史学家,更不能轻易接受某种观点的说法。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保持理性和批判的态度,不断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历史,不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最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关注历史的价值导向。
历史并不是一堆无关紧要的数据和事件的堆积,而是包含了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塑造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当前历史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当前历史研究的问题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d46b8f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5.png)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当前历史研究的问题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具有深远的影响。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并思考其在当前历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它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的。
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不可逆转的。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当前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在当前历史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从整体上来认识和研究。
其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了历史的社会性,指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应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经验和积极作用。
此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还提醒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的走向和趋势。
三、当前历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尽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当前历史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识和解决。
首先,一些学者在历史研究中过于强调历史的经济因素,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其次,在研究历史时,我们需要重视主观因素的作用,不能仅仅把历史简单地看作客观规律的结果。
此外,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四、对当前历史研究的思考当前历史研究需要继续深入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首先,我们需要多角度地看待历史,不仅注重经济因素的研究,还要关注其他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历史的个体和群体,关注他们的主观意识和行为。
此外,我们还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使历史研究更加综合和全面。
总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当前历史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修正。
当前历史研究需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理论,以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历史。
谈谈你对群众史观的理解。
![谈谈你对群众史观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30360b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e.png)
谈谈你对群众史观的理解。
群众史观,说白了就是从普通人、从广大的群众角度去看历史。
这种说法可能一听上去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历史不仅仅是那些大人物、大事件决定的,更多时候是广大的普通人,他们在社会中的点滴行动,汇聚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咱们不妨这样想,历史的车轮,谁都知道,不可能靠几个“风云人物”一个人推着走。
得有成千上万普通人推啊拉啊,才能让它不至于停滞不前,甚至掉头走歪路。
所以说,群众史观,就是把那些一直在“幕后”的普通人给捞出来,让他们的声音也能站在历史的舞台上,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有的人可能会想,哦,历史都是皇帝、将军、政治家这些人写的,普通人怎么能和他们比?真相是,历史的书页上,写的往往是“上层建筑”的变化,而这个变化的背后,其实是广大群众的力量。
你看,很多历史上的大变革,像什么革命、起义,这些事情其实都不是某个人突然灵光一闪就决定了的。
都是成千上万普通百姓,在某一时刻终于忍无可忍,爆发出来的力量。
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光是看看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帝王做的事情,而是普通人的愤怒让整个历史发生了大改变。
再往近一点说,像是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这些事件的发生,背后都是普通群众的行动推动的。
你想,文化大革命的那些“红卫兵”,虽然看起来是年轻人,但是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变动,是一群有着共同情感、共同诉求的群众,才能让那个时期的大规模运动像火车一样越跑越快。
不是单单一个领导人的命令就能让那么多群众去做事的,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人心向着某个方向。
你说,这不就是群众史观的体现吗?更有意思的是,群众史观并不仅仅是看历史上那些大事。
它甚至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里,看到历史的波澜。
比如,你知道吗,很多文化习俗、节日的形成,背后其实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方式的反映。
春节的团圆,端午的赛龙舟,清明的扫墓,哪一样不是普通老百姓经过岁月的积淀,才成了如今的传统?你觉得这些习俗不重要,可它们却是数代人共同参与的结果,是每一代人生活中的点滴,最终积累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个重要符号。
人民史观的体会
![人民史观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1120e4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c.png)
人民史观的体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一种看法和认识。
人民史观强调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斗争造就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是主角,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奋斗精神铸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人民史观告诉我们,历史不是由少数英雄或统治者所塑造的,而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民群众沉重的脚步推动而前行。
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和伟大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努力。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他们决定着历史的走向和结局。
人民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英雄史观或权力史观来解释历史。
人民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和推动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
历史的前行是一个群众的力量汇聚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改变者。
人民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是一部写满血泪和汗水的史诗,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和烈士,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命运,英勇奋斗,甘愿献出生命。
这些英雄和烈士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人民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人民永远不会停止探索和追求。
人民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一段又一段辉煌的历史。
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和困境,人民都不会气馁,他们会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各种挑战,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人民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综合性和全面性的过程,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阶层或群体的观点。
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体,他们的命运和利益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和方向。
只有深入了解人民的真实需求和愿望,才能够准确把握历史的脉搏和方向,找到正确的前进道路。
人民史观是一种深刻的历史认识和理解方式,它反映了人民的价值观和信仰,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有关史观的几点理解
![有关史观的几点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d1edff8ba0116c175f0e4838.png)
有关史观的几点理解与运用(1)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2)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评: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3)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第(1)问: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4)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从革命史观——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典例】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4分)试分别从全球联系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
(4分)1.在华外国人主要集聚地;西化(近代化)程度较深;设有租界;列强侵华的产物(半殖民地色彩鲜明)(4分)。
运用多种史观看问题
![运用多种史观看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214182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d.png)
运用多种史观看问题所谓“历史史观”,就是人们从某个角度对历史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特征:分散——整体;封闭——交流2、文明史观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历史的基本内容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
特征: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领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地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过程: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关注“小人物”的衣、食、住、用、行、思等等。
5、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革命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或“反帝反封建史观”。
持“阶级斗争史观”的学者通常认为:近代中国各种灾难的基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拯救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高中历史史观视角怎么答
![高中历史史观视角怎么答](https://img.taocdn.com/s3/m/b703bc2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c.png)
高中历史史观视角怎么答篇一:高中历史史观整理高中历史史观的解读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这些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
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一、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谈谈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理解
![谈谈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bdc7e23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7.png)
谈谈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理解树立正确历史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想观念。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我们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更好地理解现实,更好地面对未来。
树立正确历史观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历史的本质。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改变。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
历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因此,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历史。
树立正确历史观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历史的节点,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
历史事件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事件,不要一味地赞美或者批判。
我们应该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树立正确历史观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主角,他们是历史的推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人物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人物,不要一味地崇拜或者诋毁。
我们应该从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成就中吸取营养,学习他们的优点,避免他们的缺点。
树立正确历史观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历史的精华,它是历史的灵魂,是历史的传承。
历史文化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文化,不要一味地推崇或者抨击。
我们应该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其中的精华,弃去其中的糟粕。
树立正确历史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想观念。
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更好地理解现实,更好地面对未来。
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从中吸取营养,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91052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a.png)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一)整体(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
从学术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
所谓整体史观:指世界历史(含中国史)纵横发展的历史观。
该史观由吴于廑先生提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
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总之,整体历史观强调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所谓全球史观: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
该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
全球史观是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勒克拉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
70年代他又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在谈到西欧新生, 即转向封建社会的原因时, 恩格斯指出:“使欧洲返老还童的”只不过是 日耳曼人的“野蛮状态,他们的氏族制度而 已”,即日耳曼人的“个人才能和勇敢, 他们 的自由意识, 以及把一切公共的事情看做是自 己的事情的民主本能”。正是这些“罗马人所 丧失的品质,而仅仅这些品质就能从罗马世界 的污泥中造成新的国家,培养出新的民族”。
上述引文阐述的是唯物史观的关键 问题:在总体上承认经济因素或生产力 的决定性作用时,如何正确评价精神因 素(广义上的,包括制度、风俗、思想) 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便既避免经济 决定论,又避免唯意志论。
弄清精神因素的作用或反作用及其 限度非常重要,是全面掌握唯物史观的 基本环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具体 历史事件时,不会让人产生“经济决定论” 的感觉。比如,马克思把19世纪中期法国农 民中的“拿破仑观念”看成农民支持路 易·波拿巴当选的基本原因。马克思还在很 多场合提出过“精神生产力”问题。
总之,不存在与文明史观相对立的 反文明史观或野蛮史观,等等。
马克思既讲阶级斗争,又讲现代经 济发展。他在《资本论》的前言中说: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 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这句话通常被西方现代化理论家看成现 代化理论的来源之一,马克思也因此被 他们视为现代化理论的先驱之一。
还有的人笔下的“多元史观”,既包括唯 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也包括那些侧重于某种 方法或某个方面内容的历史观。
把唯物、唯心史观与其他史观并列起来, 是有问题的。我在《史观与史学分支》中曾 就此提出过两点:
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与所有其他史观不是 并列的关系,它们是统领其他史观的史观。 我在那篇文章指出:“大多数史观(唯物、 唯心等少数史观除外)其实都是中性的,即 从大处看,都存在唯物主义的解释和唯心主 义的解释。”换言之,我们现在讲得很多的 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等,既 可以成为唯物史观的视角,也可以成为唯心 史观的视角。 总之,不能把上述各种史观与唯物史观、
30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提过这样一个 观点:“我们常常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 否仅仅把他们看成物质基础的创造者就够了呢? 如果这样,把他们看成创造财富的生物,与亚 里士多德把奴隶看成会说话的工具又有什么两 样!‘下等人’之所以投入生产活动,正是因 为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可能简 单到仅限于温饱及天伦之乐,但正是这种追求 中的悲欢喜乐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或者说是 民族的思想意识传统。如果看不到这种思想意 识与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斗争及互相影响,我 们就可能走向英雄史观。”
到了21世纪初,我国的政治教材依然 是这样理解多元史观的,比如,有人这 样解答一道政治考研模拟题的标准答案: 思想、政治、经济“‘三者平行发展’ 是多元史观的观点”。 多元史观的本义与唯物史观相对立, 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慎用。
大概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多元史观似 乎获得了另一种含义,即用它来指称当前史 学界流行的各种各样的“史观”。这里的 “多元史观”指“多种史观”。
• 从哲学上讲,唯心主义一元论强调精神的决定性作 用,唯心主义的二元论或多元论则强调精神和物质 等各自独立存在。
写下《西洋史》的陈衡哲在1924年给胡适的信 中说:“我确不承认,历史的解释是unitary(一 元的)的;我承认唯物史观为解释历史的良好工具 之一,但不是他的唯一工具。” 张书学这样评价何炳松的历史观:他所“宣扬 的‘新史学’派的所谓‘综合史观’或‘多元史 观’,虽然在批评唯物史观时显得不偏不倚,但 其最后仍不免皈依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社会演 化之‘真因……即人类内心之动机是已’。” 有人则这样批判胡适:“胡适的历史观很明显 是多元史观。他的多元论公式:经济、宗教、政 治、思想、道德、教育互相作用,平行发展。”
三、我们如何对待这多种多样的史观
1、在掌握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同时, 对其他众多史观也应该有所了解,特 别是要了解那些正在流行且影响较大 的史观的基本含义。
2、从方法论上讲,除了唯物史 观,一种史观所提供的往往是一 种视角,如果我们长期受某种史 观所支配,就有可能造成某种片 面性,所以另一种史观的出现往 往会改变我们对某些事实的解释。
在马恩著作中,可找到不少类似的例子。
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经济因 素或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精神因素在具体历史 发展过程中也起某种或大或小的 决定性作用。这其中还有一个物 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问题, 即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互相转化。
比如,文革结束起我国经济处于崩 溃的边缘,某种形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但具体如何改,主要依靠当时国家领 导人对形势的估计及对中国未来的展 望。解放思想成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出 发点,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首钢时所 说的:“主要是解放思想换脑筋。脑 筋不换,怎么也推不动。脑筋一活, 想得就宽了,路子也就多了,干得也 就更好。”
这给了人们一种错觉,似乎文明史是作为阶 级斗争史的对立面出现的。
其实,着重关注人类的生产和科学实验活动、 社会演变和思想演变,并不意味着必须否定阶 级斗争。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而且 起着很大的作用,当代人写的文明史都不会或 无法忽视这一点,只不过对它的重视有所不同 而已;即使理论上否定它,实践上也无法绕开 它,或者说,不可能存在不讲阶级斗争史实的 文明史。……所以……不存在专门与其他史观 对立的“文明史观”,只存在写文明史的人怀 有不同的文明史观……。
就群体或个人而言,在改革开放的大背
景下,可以演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就是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我们的历史著作,不仅应该反映经济大 潮的总趋势、总特征,还应该反映群体和 个人的奋斗和无限多样化的追求及其结果。 只有这样,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才是完整 的。也只有这样,历史叙述才是完整的, 否则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唯心的或经济决 定论的倾向。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
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 程中,很快出现了经济决定论,晚年 的恩格斯对此及时作出纠正:“根据 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 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 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 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无内 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唯心史观并列起来,否则会造成混乱。
2、除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其
他史观中有一些貌似对立,其实是互补性
的。我在那篇文章中还有这么一段话: 当前有的人无形中把文明史观与阶级斗争
史观对立起来,这是一种误解或一种不全面 的看法。文革结束以来,史学界一度批判那 种过分强调阶级斗争而忽视人类其他活动的 历史观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科学技术 的作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 建设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文明史也应运而生并取得重要影响,
从文明社会的历史看,人民群众在历史 上的作用有一种不断增加的趋势,诚如于 沛所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 有了日益增多的剩余,脱离直接生产领域 的人数不断增加,大众受教育水平不断提 高,精英所发挥的作用在逐渐下降,而群 众的历史作用在不断增强。”
相比较而言,古代普通劳动人民起的历 史作用,比当代要小一些。由此还可以看 出,精神因素的作用也有一种增加的趋势, 因为教育的普及和尖端化对经济发展的作 用正越来越大。
夸大经济因素的作用会走向经济决定 论,而夸大精神因素的作用也很危险。
判别精神的反作用或物质和精神的相 互作用在什么程度上是合理的,什么程 度上是荒谬的,只能通过具体的历史研 究来说明。大跃进时“人有多大胆,地 有多大产”显然是荒谬的。1972年江青 在广州的一个剧场里说,“物质决定思 想意识,而人的思维决定物质”,是典 型的唯意志论。
谈谈“史观”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 王加丰
一、如何看待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历 史上的作用
• 这既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 基本标志,也是一个唯物史观内部 如何看待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问题。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 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 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 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 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 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 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恩格斯还指出: “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 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该负责的。我们在反 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 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 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预相互作用的因素 以应有的重视。但是,只要问题一关系到 描述某个历史时期,即关系到实际的应用, 那情况就不同了,这里就不容许有任何错 误了。可惜人们往往以为,只要掌握了主 要原理——而且还并不总是掌握得正确, 那就算已经充分地理解了新理论并且立刻 就能够应用它了。”
二、“多元史观”的概念要慎用
• 在我国这个概念大概出现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大 部分时间里,指的是这样一种历史观:历史发展取 决于多种动力,这些动力是并列或平行的,不存在 决定或被决定的关系。
• 与多元史观对立的是一元史观。唯物史观是一元 论历史观,但唯心史观中也有一元论历史观,如黑 格尔把世界精神看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属于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历史观。
3、坚守那些学习和研究历史 “永远有效”的原则,它们往往 是一些常识或基础知识。
这不是说历史学不要创新, 但历史学的创新,必须扎根于扎 实的基础知识或“常识”。
4、必须强调一下的是,我们追求 全面和完整的历史知识,但我们 所拥有的历史知识都是相对的, 全面或完整也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