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 浅析《费尔巴哈》中的唯物史观(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浅析《费尔巴哈》中的唯物史观(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五月,其主要内容是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这里我们主要对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的唯物史观的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

《费尔巴哈》写于第一卷成书的不同时期,手稿尚未完成,但就其理论内容而言,该章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此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据此对共产主义做了科学的论证,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一章的开头,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对德意志所经历的一场思想变革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分析,并批判这一次空前的变革是盲目的和徒劳无功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这场思想变革中,思想家们都在忙着兜售他们的思想理论,相互诋毁,竞争激烈,德意志陷入了“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马克思戏称“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在1842—1845年这叁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叁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而这一切却都只发生在“纯粹的思想领域”,思想家们都脱离了德国的现实进行了一些虚幻的想象,想走马灯一样交替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德国。

费尔巴哈便是在这样一个普遍混乱的大环境下走入人们视野的,在第一章的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对德国的意识形态以及一些形而上学的观点的哲学家们进行了批判,并基于此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基本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谈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候,表述了哲学家们对它的全部问题的认识和研究都是基于对黑格尔哲学的过分依赖和片面解读,并试图在这种情况下用以一当十的方法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而他们始终都没有办法跳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范畴,也没有办法对德意志的现实状况和意识形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解读,这最终决定了他们对这个体系的批判只能是常识性的试探,且最终落得一个徒劳无功的下场。

以施特劳斯、施蒂纳为代表的老年黑格尔派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都试图用宗教来解释整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里的所有思想意识形态。他们把所有的意识都追捧为“教义和对教义的信仰”,把世界进行圣化并把他们认为可能的东西宣布为圣物,从而幻想着可以一劳永逸地将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宗教的旗帜下。这是一种原始古老的麻痹人们思想的手段。然而他们却不这么认为,对他们来说这是对人们的解放。只有“观念、思想、概念,总之,被他们变为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的一切产物,才是人们真正的枷锁和镣铐。”人们只需要同这些东西进行斗争就可以了。但可惜的是,这些黑格尔们钻进了唯心主义的圈套,他们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他们所作的一切都只是对现实世界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的所有努力最多只能使人们从一个思想的牢笼钻到另一个思想的牢笼里去。“这些哲学家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关于上述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和其产生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首先提出了人类的任何思想活动都是有前提的,而“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的经验的方式来确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这是最基本的唯物主义。当人类开始拥有并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时,“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类可以创造历史改造世界,根据他们现有的和需要来进行生产活动(意识的能动性)这种需要会不断增长,而这种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互为前提的,所以为了不断满足这种生产需要,必然会出现新的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分工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通过其能动作用去指导改造世界,影响社会存在。所以那些在纯粹思想领域发生的没有任何现实依据的思想变革最终也只能在纯粹的思想领域里消亡,那些黑格尔派的哲学家们对现实世界的不起任何作用的虚幻的想象在这里也彻底地钻进了死胡同。(未完)在马克思的原初语境中,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就十分明确地要解构和反对哲学,他当然不会把唯物史观看成是哲学,相反认为唯物史观恰恰是哲学终结后才是可能的。唯物史观与哲学的差别不仅在于前者要改变世界而后者在于解释世界,还在于哲学总是试图提供“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和公式”,唯物史观则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马克思很明确地反对别人把他得自欧洲的“实证”结论当作普遍适用的“历史哲学”,认为那是给他过多的侮辱。恩格斯似乎比马克思温和一些,他认为唯物史观之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确实终结了,但保留着逻辑学。列宁把唯物史观称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现在看来倒是比较恰当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把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当作哲学来理解——尽管也强调唯物史观哲学的独特性——这本身是需要说明的,不能简单地以唯物史观“事实上”是一种哲学而一笔带过。甚至我们可以说,只有理解了马克思为什么不把唯物史观看成是哲学,才能真正理解我们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所在。唯物史观以及整个马克思学说应该以它本来的面目为人们所理解、把握和弘扬。历史科学使唯物史观成为可能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双重决裂的全部奥秘都在于“哲学”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即与“传统哲学总问题业已彻底决裂的理论立场”能够是,而且只能是历史科学。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写到:“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相互制约。自然史,即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了马克思思想最高、一元的范畴是“历史”,也准确地表明了整体的马克思学说就是所谓的历史科学:马克思学说的具体内容,如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从属于历史科学,以历史科学为前提。

从研究对象上看,唯物史观研究的“历史”只是“历史科学”研究的“历史”中的一部分,即“人类史”部分。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历史科学是一门唯一的科学,历史科学中的“历史”是马克思唯一的研究对象。历史科学意义上的历史又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也是一般所理解的历史)两部分。但是,马克思又旗帜鲜明地说:“自然史,即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唯物史观只是研究“人类史”的结果(当然,这并不否认自然史与人类史之间的相互制约)。

从研究方法上看,恰恰是历史科学使唯物史观成为可能。历史科学本质上不是“学科”,而是唯一科学的视野与前提性方法。这一视野和方法与历史学科中“历史”的规定性直接相关。笔者以为,历史科学中的“历史”就意味着现实的存在、原初的关系、实际的过程;马克思对历史的理解事实上是强调了存在的历史性,或者说,如果马克思学说有一种前提性的哲学的话,那就是关于存在的历史性哲学。在马克思看来,这是对世界、存在的真理性揭示,以此为基础去研究人类历史,即狭义的历史时才获得了“总的结果”即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科学比一般哲学更为前提,更为彻底。我们甚至可以将历史科学称为“哲学之后”。在此意义上,历史科学是最有资格被称为哲学的。但是,由于流俗看法的存在,一旦我们轻易地称之为哲学,就会遮蔽马克思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伟大变革的真实意义和马克思面对理论、现实的独特立场——正如我们以往理解的那样。马克思一生都是“双刃”地对待理论和现实世界的,而不是简单地以其中一个去解释另一个或批判另一个。马克思在批判现实世界、改变现实世界中使理论成为科学,同时,又以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变革的实践。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将马克思称为“科学家”和“革命家”是十分准确和恰当的。

因此,马克思学说作为总体性的唯一科学,它的名字叫历史科学;作为人类历史(整体历史的一部分)的实证科学,它的名字叫唯物史观。总体性的历史科学比唯物史观更前提,它使唯物史观成为可能。同样,所谓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也只有将之理解为马克思所强调的历史科学才是有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