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抢”

合集下载

关于抢的作文素材

关于抢的作文素材

关于抢的作文素材作文一:抢,是一个让人感到激动和兴奋的词汇。

在我们的生活中,抢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态。

无论是在购物时争相抢购商品,还是在竞争中争夺机会,抢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词汇。

首先,抢购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每当到了双11或者618这样的购物节,各大电商平台都会推出大量的优惠活动,吸引着大批的消费者。

而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往往会争相抢购心仪的商品,有时甚至会出现抢购一空的情况。

这种抢购行为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展现了人们在竞争中的激情和活力。

抢购不仅仅是一种购物行为,更是一种心态,是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抢还可以是一种竞争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竞争已经无处不在。

无论是在求职竞争中,还是在职场竞争中,人们都在争取更好的机会和更高的地位。

在这种竞争中,抢就成为了一种必备的技能。

只有抢占先机,抢得机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抢也成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表现,是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体现。

然而,抢也有着负面的一面。

过度的抢购行为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导致消费者盲目消费,陷入物质至上的境地。

同时,过度的竞争和抢夺也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会伤害他人的利益。

因此,在抢的背后,我们也需要理性和节制,不可盲目追求和过度竞争。

综上所述,抢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词汇。

在现代社会,抢购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而在竞争中抢夺机会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技能。

然而,我们也需要理性和节制,不可盲目追求和过度竞争。

只有在理性抢购和健康竞争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抢带来的快乐和成就。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感悟作文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感悟作文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感悟作文示例文章篇一:《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哎呀,你们有没有发现,咱们中国人好像特别热衷于抢东西!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对吧?就说过年的时候,那超市里打折的年货,一上架就被大家抢个精光。

我和妈妈去买的时候,我都惊呆了!那场面,就跟打仗似的。

大家推着购物车,眼睛紧紧盯着货架,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立马伸手就拿,生怕晚了一步就被别人抢走了。

我就问妈妈:“为啥大家都这么着急抢啊?”妈妈说:“宝贝,这便宜的东西不抢就没啦!” 可是,真的是不抢就没了吗?还有啊,每次新手机发布的时候,那店门口排的队老长了。

我同学的哥哥为了抢一部新手机,提前好几个小时就去排队。

我就奇怪了,晚几天买难道不行吗?非得这么着急去抢?这新手机又不会跑掉!再想想那些热门景点,一到节假日,那简直是人挤人。

大家都抢着在这个时候去玩,结果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别人的后脑勺。

这不是花钱找罪受吗?我就想问问大家,为啥不能换个时间去,非得在人最多的时候去抢着凑热闹呢?还有更夸张的,听说有的地方楼盘开盘,好多人半夜就去排队抢房子。

房子是很重要,可也不用这么拼命吧?难道晚一点就买不到合适的房子了?这让我想起了在学校里,每次老师发奖品,同学们也都抢着要。

其实奖品每个人都有份,只是有的好一点,有的稍微差一点,可大家还是抢着要最好的。

这是不是和大人们抢东西有点像呢?我觉得吧,中国人热衷于抢,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怕错过好机会。

就像在沙漠里行走,看到了水源,就赶紧去抢,生怕晚了就没水喝了。

可是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太着急了,反而忽略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呢?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总觉得不抢就会落后,不抢就会吃亏。

但这样抢来抢去,真的能让我们更快乐吗?我看未必!有时候,我们应该慢下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盲目地去抢。

反正我觉得,抢要有个度,不能啥都抢,也不能为了抢而抢。

不然,我们的生活就只剩下抢了,那多累啊!你们说呢?示例文章篇二:《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哎呀!你们有没有发现,咱们中国人好像特别热衷于“抢”!这到底是为啥呢?就说买东西吧,一到商场大促销,那场面,简直就像一场激烈的战斗!大家都争着抢着去买那些打折的商品。

“中国式”海外抢购为哪般

“中国式”海外抢购为哪般

“中国式”海外抢购为哪般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去海外旅游、购物,甚至是置业。

而在这其中,“中国式”海外抢购现象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现象。

什么是“中国式”海外抢购?在国外很多的奢侈品牌店门口或者新品上架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些中国人排队等待入门或者争先恐后抢购,被称为“中国式”海外抢购。

这其中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在国外的奢侈品牌在中国的价格要比在国外高出许多,而且还有一种“饥渴”的心理。

“中国式”海外抢购的心态分析消费升级的体现“中国式”海外抢购也是消费升级的体现。

在国内,很多奢侈品消费者都是无法直接买到海外同等级别的商品,因此,当他们有机会出国旅游或者派亲友前往国外时,都会选择去奢侈品牌的门店里逛逛。

在国外购买高档商品不仅价格合适,而且还可以获得较高的尊重,给自己买下来的商品增加几分品位。

资源短缺的焦虑心理我们的文化独特性决定了我们对商品的认知和评估中有着“身份”的因素,奢侈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构建起来的。

中国的富豪阶层数量众多,而全球高档奢侈品的限量生产却是有限的,这时就会造成资源紧张,而这些资源竞争非常激烈。

这让一些人心生焦虑,相当于对食物短缺而形成的囤积心理。

在一些人看来,他们若是不抢购回来,就可能无法在其他时候得到。

价格差距带来的额外收益奢侈品在中国的售价往往是在其他国家的售价的两三倍,并且中国的关税也很高,因此,有不少人选择在国外买回来,以此获得更好的优惠。

而且,还会有不少人通过代购和个人物品带回帮忙卖出,通过差价来获取一笔额外的收益。

“中国式”海外抢购现象的影响消费能力的提高随着“中国式”海外抢购现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去国外旅游和购物,这也意味着消费能力的提高。

在购买奢侈品的过程中,这些消费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品位,并且将这些从国外买回来的商品带回中国,促进了国内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中国式”海外抢购现象也促进了国外奢侈品销售,增加了外汇储备。

喜欢强占别人的东西案例分析

喜欢强占别人的东西案例分析

喜欢强占别人的东西案例分析
1.很多人总是嫉妒别人,觉得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别人拥有的我就必须要得到,所以就喜欢抢别人的东西,抢到了,其实他也可能觉得这个东西也就这样。

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他们就习惯去抢,可能和他们的童年有关
2.有的人喜欢抢别人的东西,是因为他生性争强好胜,总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总想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自私自利。

3.也许这样的人只是在跟对方开玩笑而已,毕竟他们喜欢开玩笑,所以才会总喜欢抢别人的东西,逗别人取乐
4.可能是父母小的时候没有教好,得不到的东西就用来抢,这种人迟早会到社会上被人教训的
5.因为有的人总是认为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要好,所以才喜欢抢别人的东西。

抢抢抢!中国人怎么就这么爱抢呢!

抢抢抢!中国人怎么就这么爱抢呢!

涂料十大品牌 抢抢抢!中国人怎么就这么爱抢呢!
抢抢抢!小到口罩,大到黄金,都曾经引发过抢购狂潮。

咱们国人怎么老是爱抢呢!跟着小美来回顾一下几十年来全国性的“抢购”事件吧!
抢口罩
2003年,一场非典让全国处于紧张状态。

机场、车站、学校……所有公共场所,一旦发现发烧人员,立刻隔离!在这样的严峻的形势下,全国的口罩几乎一夜被卖光!
抢食盐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震后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核电站损毁严重,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一条小道消息称海盐将被辐射,然后,然后盐就被抢没了……
抢黄金
2013年5月,金价疯长,中国大妈以1000亿人民币,瞬间扫空300吨黄金,完胜华尔街金融大鳄!什么钻石、翡翠,都弱爆了!那个时候只有穿金戴金,才叫品味!
抢油漆
2014年5月,美涂士官方旗舰店聚划算,引起了全网的抢漆狂潮,超高性价比的墙面漆被众多消费者热捧,热卖千桶,创造历史!
抢iPhone6
2014年9月,iPhone6新品发布,虽然没有把中国大陆列为首发区域,依然抵挡不住果粉的步伐,iPhone6在香港也一度被炒到10000元一台!并因此被网友戏称为“肾6”。

事过境迁……
那一年托尽关系买到的口罩,一天换一个,到今天还没用完;
那一年的核辐射还没漂到东海岸;
那一年抢来的矿泉水也没做几顿饭;
那一年350元1克买进的黄金,如今只卖250;
那一年卖个肾换的iPhone6,现在都tm可以充话费送了;
还好,那一年错过的抢漆,又回来了!
5月29日-6月2日,天猫年中大促家居总动员,美涂士刷新房子,我有1套!你怎么能不来一桶呢!。

关于“抢”的社会现象作文

关于“抢”的社会现象作文

关于“抢”的社会现象作文抢为人先法顶禅师说过:“幸福的秘诀,不在拥有多少必需的东西,而在于能从不需要的物件中获得多少自由。

”而在当今充斥着快节奏的社会里,“抢”几乎成为人们心中唯一的真理。

中国人把“抢为人先”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真该问问他们:“如今的你们,幸福吗?”“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周国平如此抨击道。

的确,从去年日本大地震导致核辐射而引起的“抢盐”恐慌;再到如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的“抢书”行动,都让世界对中国抱着怀疑的态度,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们不会放过一丝得益于自己的机会。

这样的中国现象让人担惊受怕,也让人值得反思:这个“中国病”的根源。

为什么“抢为人先”的现象在中国如此疯狂?因为上辈子的风雨如晦使中国人养成了“患得患失”的品格。

战争的血腥,屠杀的灰暗笼罩着整个旧中国。

当中国人从那段黑暗的历史走出来后,他们莫名地害怕失去。

于是老一辈的“敢为人先”精神也演变成“抢为人先”。

如今的网络商城散发着诱惑的味道,一到重磅推出“打折”活动,必会引起一阵“疯抢”风暴。

不管用不用的着,抢到就是好。

如此现象,怎能叫人不心疼?“凡是为物质世界所震慑者,必定是精神世界的陌路人。

”反思社会,这道德底蕴有多高?这文化素质是否还存在?人流盲目向前涌,是否有人停下来沉思,这是否正确。

说到底,没有足够的文化熏陶,才会有社会上人们不理智的“疯抢”。

这种“疯抢”行为竟然走出国外,在美国的餐桌上,美国母亲会逗不吃饭的小孩:“赶快吃,你再不吃小心中国人都抢光了。

”听到这样的话语,让人面红耳赤。

为了这种“疯抢”行为能够有所收敛,甚至终有一天消失,不再成为社会的恶果,我们都应行动起来。

耶稣说:“一个人赚得了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人们永远想得到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又是千千万万人想得到的,那便是“抢”。

我们都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别让道德的空白成为我们“抢为人先”的借口。

中国人为何喜欢抢

中国人为何喜欢抢

, n # 5 - 为, 这 也就 是所 谓 的 “ 随
大流” 。随 大流 的 潜意 识是 “ 法
经 成 为 习惯 了 ,成 为 一 种 惯
性思维了。
不责众” ,中 国 式过 马 路 其 实
也 是 这 种 规 则 在 起 作 用 ,大
中 国 式 抢 的 生 成 不 是 偶
然 的 ,它 是 多 种 文 化 因 素 综
抢 蜡 烛 …… 在 日常 生 活 中,
抢红 灯 、 抢 座 位 、抢 车道 、抢
房 号 、抢 票 等 现 象 屡 见 不 鲜 ,
国 人 信 神 、信 命 、 信 祖 先 、
信圣 人 、 信书 ,乃 至 信 金 钱 、 信 风 水 … … 容 易 轻 信 正 是 个 体理性 缺乏 的表现 。中同人 把 重 点 放 在 了处 事 的 圆 滑 世
本质 、 规律 、 逻辑 联 系在 一 起 ,
感性 则 是和 现 象 、 感觉 、 情绪 、 直 觉 、直 观 等 词 汇 联 系 在 一
则 。即使 规则 制定 者本 人 ,也
不 想 把 规 则运 用在 自己身 上 。 “ 刑 不 上 大 夫 ”就 是 典型 的 代
明 白 了 :由 于 缺 乏 理 性 的 判
甚 至 在 古 老 的 民 俗 中 还 有 抢
婚 、抢 亲 等 习俗 ,可 见 “ 抢”
抢的 社会 心理 : 从 众 心理 和 怕吃亏 的心理 从 众 心 理 即 指 个 人 受 到
在人 们 生活 中已经见 怪不怪 故 以及是 否符合 主流道 德伦
了 。这 种 生 活 习惯 甚 至 还 被 理 上 了 ,反 而 对 事 物 的 真 假 外 界 人 群 行 为 的 影 响 , 而在

20世纪80年代的抢购风潮与“硬着陆”

20世纪80年代的抢购风潮与“硬着陆”

20世纪80年代的抢购风潮与“硬着陆”虽然有这么多政策工具,但中央银行调控经济仍非易事,因为适时和适度是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两大难题。

在这方面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

很多人对1988年的抢购风潮还记忆犹新,那可算得上是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幕:大到百货大楼,小到街边的杂货铺,都挤满了疯狂抢购的人。

什么东西都抢着买,珠宝首饰、电视机,甚至是肥皂、大白菜,不管是否用得着,也不管一时能用得了多少,买到手再说,有的人家抢购的肥皂几年后还没用完。

时过境迁,这样的场景多多少少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笑谈,人们只是把当年的行为浅显地理解成一时的冲动。

一个人偶尔冲动行事是正常的,许多人有时跟风也能够理解,但当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疯狂抢购时,就不能不引起深思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有个非常流行的词叫“价格双轨制”。

它是指计划内生产的商品由计划定价,计划外生产的商品则由市场定价。

定价方式不同,自然产生价差,于是就有套利的机会。

许多人钻起了空子,倒买倒卖,牟取价差。

到了1988年,政府提出“价格闯关”,想一步到位地全面放开物价,实现价格并轨,结束“价格双轨制”。

由于多年来的价格控制(低物价政策),放开价格自然与涨价的传言联系在一起,那时方方面面的动向都在强化着涨价的预期。

当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行人民币百元钞票,而此前人们习惯用的还是那一张张“大团结”(拾元钞票)。

那时的人们已经领教过1984年那一轮物价上涨的厉害,所以对涨价非常敏感,稍听到一点风声就紧张起来,虽然还不清楚决策层的具体动向,但涨价的传言已经四处蔓延,人心浮动。

到1988年8月,许多人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银行取出存款,涌进各个商店,抢购任何能够保值的商品。

供不应求之下,许多商品的价格自然会涨起来,所谓的涨价传言变成了现实,刺激更多的人加入挤提存款的队伍,加入抢购的大军,最后演变成了全国性抢购风潮,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价格闯关”冲击之大,政府始料未及。

价格和工资改革被迫搁置起来,随后政府着力进行“治理整顿”:迅速停建缓建一大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整顿大量公司,压缩社会的总需求,压缩财政开支,控制信贷规模。

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

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

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这篇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不外乎三个原因1、科学素养太低,常识不彰且不说核辐射目前对中国根本不是问题,2011年高考作文素材:抢盐事件。

吃碘盐也根本无法防辐射。

日本媒体曾报道当地通过服用碘化钾来防辐射,但碘化钾防辐射是在已受到污染时才需要服用,其原理是"通过提前摄入碘化钾(即稳定性碘),使得人体甲状腺对碘元素的吸收达到饱和,这样放射性同位素的碘就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了"。

而服用碘盐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过量摄入反而有害。

专家:服用碘盐不能防辐射摄入过量易产生副作用近日,受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影响,致使全国多地出现食盐抢购潮。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刘超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抢购碘盐完全没有必要。

刘超分析,这股抢购风潮缘起于日本媒体曾报道当地通过服用碘化钾来防辐射,而碘盐中正好含碘,所以人们会误认为碘盐可以预防辐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囤积碘盐完全没必要。

"对于碘化钾预防辐射的原理,刘超这样解释:服用碘化钾只是针对放射性核素碘131有效,通过提前摄入碘化钾(即稳定性碘),使得人体甲状腺对碘元素的吸收达到饱和,这样放射性同位素的碘就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了。

"首先,碘化钾是已受到污染时才需要服用。

"刘超说,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暂未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影响,并且此次日本核电站爆炸产生的烟云不高,吹散范围不会太大,并且日本是刮西风,指向太平洋方向,中国暂时是安全的。

刘超说,对于受灾区的人群,成年人的推荐服用量为100毫克碘,而每5克碘盐中仅含有100微克碘(1毫克=1000微克),因此服用碘盐并不会起到防辐射的作用,反而摄入过量的盐对人体还会产生副作用。

还有人担心以后买到的盐有可能是受辐射"污染"的盐。

刘超表示,这个也没必要担心,因为自然界本来就存在一定量的辐射,而放射性物质进入太平洋后将会大大稀释,不会影响到未来海盐的质量。

1988年 抢购风潮

1988年 抢购风潮

1988年抢购风潮1988年,国家推行“价格闯关”,放开商品价格,全国范围内物价出现大幅上涨。

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

与此同时,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

物价的飞涨和货币的迅速贬值催生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

抢购的主要商品是日常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甚至还有人一次性买了数十包火柴――每包10盒。

许多商店在一天之内被买空,8月21日,河南郑州市百贷大楼一天的营业额高达56.1万元,较平时的28万元增加了18万元。

大楼外面,到处都是排队的人,有的甚至一口气买下6台电风扇,电视机和家用电冰箱是当时最抢手的商品。

伴随着抢购风潮的是疯狂的银行挤兑,各地中国人民银行的储户们争相提取人民币现款,已使银库几乎告罄。

北京、广州、上海的形势还不算混乱,但武汉、南京、长沙等地,有些储蓄所几天之内就不得不关门暂停取款。

H这个小伙子的递进来的人民币,全部购买了金项链。

1988年9月初,武汉市友谊公司青山友谊商店从深圳购进一批24K纯金首饰,每克售价涨到140多元,前来购买的人拥挤不堪。

从柴米油盐到冰箱彩电,凡是能保值的,人们都抢购,一直发展到抢购黄金饰品。

据商店经理说,9月9日,由于抢购的人太多太拥挤,把柜台挤倒了。

所以在9月10日,商店只得在后院里隔着铁栅栏卖金首饰,应付这种抢手阵势。

图/CFP1988年5月15日,北京市朝内菜市场全天按原价供应生肉,引得市民排起长队。

老者加塞买到鸡蛋。

图/CFP1988年5月13日早8点50分,北京市朝内菜市场全天按原价供应生肉,引得市民排起长队。

猪肉已经卖完,老百姓还在排队等待。

当年的5月12日晚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四种副食品将调价的决定,之后几天内,市内各菜市场、肉店、副食店又出现了排队抢购的情况。

图/CFP这位在南京工作的工程师在当地没有买到电冰箱,就托人在北京市场上抢购了一台,于11月专程来到北京,准备把它托运到南京。

灾难发生时,人们为什么要抢购囤货

灾难发生时,人们为什么要抢购囤货

人们为什么要抢购囤货?
新冠疫情下,超市的货品被抢购一空,洗手液,口罩更是断货。

这都是危机下人们的正常反应。

下面就来谈谈人们为什么要抢购囤货。

灾难电影电视剧上经常有很多世界末日的场景,如僵尸,病毒肆虐,自然灾害,大量的人失去性命,幸存者为了生存,到处寻找食物和资源。

这些电影和电视剧是不是提醒人们在灾难来临时要
囤货呢?
囤货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家里储存大量的商品货物,比如食物和水。

但在危机下囤货也分两种情况。

如果人们囤的是鸡蛋和牛奶等易腐烂的商品时,说明人们相信危机很快就会结束。

但当人们储存罐装食品,可能表示人们相信危机会持续下去。

人们为什么要囤货呢?消费者心理学家将其归结为三个与购物疗法相关的因素。

首先,自主购物,即人们想自由购物。

其次,和人相互联系,囤货可以让人们觉得自己和周围正在做同样事情的购物者联系在一起。

最后,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们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是聪明的购物者,是有能力处理危机的人。

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表示,恐惧蔓延下人们的从众心理。

在重大压力的下,人们的抉择能力受限,会跟着其他人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人因恐慌囤货,其他人也会跟着购买。

这么看来,我们是无法阻止人们囤货了。

当然,为了缓解人们的情绪,超市和卖场可以加大货物的供给,政府要及时告知人们危机很快过去,不需要恐慌。

因此,如果下一次病毒肆虐,大的自然灾害,或者僵尸,地球末日开始的时候,恐慌囤货可能是一种缓解我们情绪的方式,我们应该感谢购物疗法的治疗作用哟。

浅析“中国式哄抢”现象频现的主要原因、存在的交通安全隐忧以及治理对策

浅析“中国式哄抢”现象频现的主要原因、存在的交通安全隐忧以及治理对策
所以,当执法部门赶到哄抢现场后,参与哄抢的人员马上作鸟兽散,那么执法部门就很难对哄抢事件进行取证,在没有证据支撑下,很难找到该起哄抢事件的所有参与民众逐一依法处罚,这就使得执法部门难以运用法律法规来对“中国式哄抢”进行依法治理,也就无形中助长了“中国式哄抢”现象的蔓延。
(四)“破窗效应”的诱导性,促使更多人去效仿哄抢者。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曾观察总结出十分有名的“破窗理论”,认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就以“中国式哄抢”来说,很多人就是因为现场一片混乱环境,且受到所哄抢的物品价值不高以及以往发生的哄抢事件并没有收到执法部门的追责等,在这种暗示和诱导性下,就好像为自己加入哄抢队伍找到了许多个“解释的理由”一样,去效仿其他人共同制造“中国式哄抢”事件。
浅析“中国式哄抢”现象频现的主要原因、存在的交通安全隐忧以及治理对策
内容摘要:
“中国式哄抢”,有人调侃称:
“这是一种有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有人说:
“这是典型的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当然,更多的人将这种现象评议为“部分民众素质下降,社会道德底线滑坡&...
“中国式哄抢”,有人调侃称:
“这是一种有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有人说:
(三)执法部门“有法难依”,无形中助长了“中国式哄抢”现象的蔓延。其实,对“中国式哄抢”是有法可依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而如果是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则要立案追究刑责”。然而,执法部门却却面临着“有法难依”的尴尬。是因为“中国式哄抢”其主要的表现特点有聚众、哄抢时间突发性强、现场混乱、取证难度大等。就如:
(三)对向车辆随意停靠,车主横穿中间隔离栏加入哄抢群体中,殊不知此行为已埋事故隐患。在“中国式哄抢”事件中,大多数是哄抢者是周边居住的群众,也有与事故车辆同向路过的车辆,还有将生命安全“置之度外”的人,那就是对向车道过往的车辆见到有利可图,便将车停靠的路边,或翻中间护栏或一路小跑横穿公路,乐此不彼地加入到哄抢队伍中。

“抢”的利与弊

“抢”的利与弊

“抢”的利与弊高科技已无曾停歇的向我们逼来,面对城市快节奏的我们或许已往将“抢”的行为原则植入脑海中,不知不觉地在时间夹缝中奔跑的我们,是否有将“抢”真正的剖析?权衡“抢”利与弊,品味其中的别样滋味。

在如今快步向前的城市中,建筑每天都在疯长,马路每天都在扩建,奔走在快速度的小时间里,五彩斑斓的物品是否炫晕了你的眼?周边来来往往的快步伐是否将你的听觉神经麻痹?无意之中被卷入“抢”的节奏的你是否有将“抢”的真正意义认清?机会、知识需抢,物质盲目需缓。

把握“抢的利与弊,在精神与物质之间为“抢”定位。

时间的长河已划过了东汉,一颗耀眼的流星就此脱颖而出——张衡,他为世人著写《二京赋》,制造“地动仪”为中国的科学之路开启了无量的曙光。

且不说他的成就造福于民,只看他的思维深度又有谁能否认他在科技领域早已比同时期的人“抢”的先机?没有高超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依然可以震惊后人。

反观,与他同时代的官员为了抢官、抢财而费尽脑汁的人,又有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历史的长河不褪色呢?站在精神与物质的分界线上,面对同样的时间与选择你是抢到了精神的升华还是抢到了物质的满足?当穿梭于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你是否有静心留住身边的点滴;当灯红酒绿的日光闪耀着我们的视觉,你可曾想过朴实的美丽记录?薇薇安做到了: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却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芝加哥拍摄,攒下的十多万底片则是对美国当时发展状态的最真实还原。

是的,她“抢”到了城市的芬芳,“抢”到了城市所拥有的爵士风味的矛盾瞬间。

这笔精神财富相比于那些抢盐、抢车位、抢红灯的物质满足,无需言语已知轻重。

同样的起点,不同的初衷,有人抢到了隔时空的精髓,而有人抢到了一时的物质满足。

在精神与物质的分叉口,“抢”的利与弊由自己把握,请勿让城市里的小时间与快速度剥夺我们抢占成功的最初动力,让我们正确权衡“抢”的利与弊,在挤压着的时间里率先“抢”到心灵的升华,最终“抢”出自己的精彩。

关于争抢的作文:抢

关于争抢的作文:抢

关于争抢的作文:抢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经济、政治的不断繁荣,中国人渐渐陷入了精神危机的泥沼之中难以自拔。

“抢”俨然成了许多中国人的行动原则。

在今天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干什么都在抢,我们抢速度,抢时间,速度在这个迅猛发展的社会中意味着什么?大多数人的眼中,速度便是时间,便是效率,速度便是成绩。

然而我们在抢的时候,也应该要符合道德的标准。

“抢”是夺取,是一种暴力地占有,是漠视规则的野蛮之行。

日本福冈地震,海啸,我们抢盐,出现非典疫情我们抢醋,抢板蓝根。

抢得“轰轰烈烈”。

到头来呢?盐化成水,醋和板蓝根也无法安置。

在各种“抢”的背后,我们更应该深思,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便是面对经济高速发展时人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生怕自己因错过了一点、一次而错过了一切。

在其他方面追求高效无可厚非,但在社会上面对这类事件,我们应该创建一个和谐完美的世界而“抢”这种病态的行为永远消失在充满道德正义的生活中不是吗?然而“抢”越来越成为不少中国人的行动原则,这种现象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人文化素养的缺失,规则意识的淡薄。

诚然,现今的中国需要高效,追求高效的中国人没有过错,但不应该为了效益而造成极大的滑坡,精神文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重要,它代表的是所有中国人的素质水平。

有人曾经采访前中国足球教练施拉普纳,问他对现今中国的态度,施拉普纳只说了一句话就是太快了,确实,国家百年的疲弱使中国人急切想赶上西方国家,就要快,就要抢,可是欲速则不达,这是古训呀。

印第安谚语有云:“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是啊,走得太快的人反而容易弄丢自己的心。

不如停一停,放慢匆匆的脚步。

李安十年磨一剑,在长时间的潜心创作后,推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获小金人;宫崎骏厚积而薄发,在清净之中慢慢绘出优秀作品,成为动画史上的巅峰大师。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他们以一颗淡然的心,在时间的宣纸上留下一幅幅惊世的画作,如果他们跟世人一样浮躁,浮华,怎么能有如此有思想的作品问世?所以,疯狂抢夺的人们呀,请放慢脚步,倾听灵魂的呼唤吧。

中西方排队的差异

中西方排队的差异

中西方排队的差异
中国人排队和西方人排队的差距:
1. 中国人排队更重视文化礼仪,尊重自己之前的人,而西方人更加灵活,有时会出现争抢位置。

2. 中国人排队是一种美德,它反映了社会合作与团结的概念,而西方排队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3. 中国人排队时执着于遵守规则,不会逾越,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随意破坏规则。

1. 中国人排队更加尊重排队者,会容忍排队人数比较多的情况,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权益,不会容忍过长的排队时间或排队人数较多。

2. 中国人排队时会发挥自己的责任心与克制,更加有序,而西方则更偏重为取得自己权益不择手段。

1. 中国人排队有许多古老的仪式,如让出最佳位置给老人、小孩,而西方人更简单,有的地方会以礼貌的向前者抛出友好的问候。

2. 中国人排队时通常会有活动协调员,而西方人更多是以自觉管理方式进行排队,比如把自己后面的人也考虑到等待时间。

1. 排队文化在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普遍流行,而西方受到影响不大,排队文化在比较常见的日常场景中尤其普及。

2. 中国人更加重视排队礼仪的教育,因此他们已经养成良好的排队习惯,而西方人排队礼仪的教育程度较低,会出现一些违规现象。

“抢人大战”:趋利也应避害

“抢人大战”:趋利也应避害

“抢人大战”:趋利也应避害——对二线城市“抢人大战”的辩证分析“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在知识性、创新型经济占据主导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谁能挽留吸纳人才,占据人才竞争的高地,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独树一帜、遥遥领先。

国与国之间是如此,一国之内也是如此。

近年来,国内二线城市诸如武汉、西安、杭州等相继掀起了“抢人大战”:意图通过一系列政策优惠留住毕业大学生来建设城市经济,其中武汉更是提出“五年内留住一百万大学生”的指标口号,将“抢人大战”推进到白热化阶段。

对“抢人大战”,笔者认为应辩证看待:“留住人才”政策有利于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国内一批二线城市正处转型发展阶段:由粗放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集约、高精尖型产业转变。

自然面临着人才紧缺、技术落后、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大批高新技术人才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而优质高校毕业生是人才主力军,是支撑城市实现顺利转型发展的智力资源,必然成为各级政府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留住人才”计划有利于创造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快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留住人才”政策有利于改善城市群人口年龄结构,缓解城市老龄化速度。

“计划生育”国策的长期执行直接导致了各城市不同程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由此衍生的劳动力短缺、各级政府养老负担加重等后果制约了城市的长远发展,更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理念。

而“留住人才”政策的对象主要是青年,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定居有助于打破城市现存的不合理的人口年龄布局,为各行各业补充青壮年劳动力,补齐城市发展的短板,进一步吸引外来投资者,也为现有投资者和市民吃下一颗“定心丸”,以加快打造宜居宜产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市。

“留住人才”有利于打破故有的人才资源在地域的不合理分配,但也容易形成新的“人才资源集中垄断”,加剧人才资源分配的两极分化。

“人往高处走”的观念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定居首选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通过政策性优惠吸引高校人才在定居地域选择上退而求其次,改善了人才过度集聚造成人才资源过剩而浪费的局面,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抢的名词解释

抢的名词解释

抢的名词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抢这个词可谓是非常常见的一个词汇。

无论是在新闻报道中,还是在我们与他人的交流中,抢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那么,什么是抢呢?抢作为一个名词,其定义非常广泛,常见的解释包括物质上的抢夺、攻击、对抗等,以及非物质上的争夺、竞争、争抢等。

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非物质层面,抢都承载着一种动态和紧张的氛围。

首先,抢在物质层面上通常指的是财物、资源或地盘等物体的争夺。

这种抢可以是以暴力手段为特征的抢劫,也可以是经过合法程序的竞争抢夺。

例如,在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国家或地区,抢劫犯常常利用武力或威胁的手段夺取他人的财产。

而在商业领域,企业之间通过价格战、广告宣传等手段抢夺市场份额,争夺更多的消费者。

其次,抢在非物质层面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于形容人们围绕某种资源、机会或利益的争夺。

这种抢往往涉及到争权夺利、求名求利等方面。

比如,职场中的晋升竞争,同事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待遇和职位地位竞相展开抢夺战。

在教育领域,学生们争夺名校录取名额,通过努力拼搏、提高成绩来抢得优质教育的机会。

此外,抢还可以指代对于美、爱情、时间等无形资源的争夺,比如两个人同时喜欢同一个人,他们之间的竞争就可以被称为抢。

然而,抢并不仅仅意味着竞争和争夺,还蕴含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抢夺中,胜者得到了渴望已久的物质或非物质利益,但同时也会失去相应的机会和资源。

而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他们不仅无法获得所期望的东西,还可能会失去其他更多的机会。

因此,在抢的过程中,确保自身实力和策略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抢还与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密切相关。

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中,人们通常倡导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的原则。

然而,当抢的行为逾越法律法规或道德底线时,它就变成了犯罪行为。

抢劫、抢夺他人财物、通过不正当手段争取某些资源等,不仅伤害了他人的权益,也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总结起来,抢作为一个名词,具有多重含义和解释。

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非物质层面,抢都涵盖了争夺、竞争、攻击等概念。

“抢人大战”:“强城”更需“强人”

“抢人大战”:“强城”更需“强人”

“抢人大战”:“强城”更需“强人”作者:许光建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02期“抢”本应是一个带有进攻性的词汇,但是后面加上一个“人”字,变成“抢人”,似乎就成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褒义词。

21世纪,人才成为最贵的稀缺资源。

2017年下半年从新一线城市兴起的“抢人大战”在2018年上半年随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加入越演越烈,5月16日天津发布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人才新政更是将这场“抢人大战”推向高潮。

“抢人”是为了“强城”,但是“强城”的同时更需“强人”。

如果说“物以稀为贵”,那么用“人”以“稀”而“抢”来解释这场“抢人大战”再合适不过。

人少所以要“抢”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全国范围内人口红利的衰减。

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始终呈现增长态势,从1982年的6.25亿人增加至2013年的10.0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从61.5%提高至74%。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极具优势的劳动力成本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原因。

根据要素边际报酬回报率递减原理,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有助于资本长时间维持较高的回报率,而且可以促使总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的下降,使更多的劳动力从非生产性活动中脱离而进行生产性活动,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据世界银行估计,人口红利因素能够解释我国经济增长的33%,可见人口优势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这也意味着,一旦人口红利消失,必然会带来经济增速的回落。

2014年,我国15~64岁适龄劳动人口首次出现减少,且大约每年减少10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也从2014年的73.4%降至2017年的71.8%(见下图)。

随着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从2014年开始呈现放缓趋势,即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几天感冒,去医院看医生。

挂号后坐着等护士叫号,可环境让你没法淡定地坐着等,因为前面一堆人站着。

一堆还没有到号的人围着医生,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让医生根本无法安心看病。

更重要的是,这种围观打乱了医院里的秩序,后面按规则坐着等号的人,会非常焦虑,担心围着医生的那些人会插队,于是只好也都起身围过去,现场就更乱了。

本来如果大家都讲规则,会很有秩序,但出现不讲规则的人后,就乱套了,从医生到病人都很暴躁焦虑。

正在看病的人很焦虑,觉得自己的隐私被围观者侵犯了;医生很焦虑,因为旁边不断有人打扰;后面排队的人更焦虑,总担心前面围着医生的人随时想插队。

其实根本没必要“围着医生”,因为电脑会像银行那样“排序叫号”,不可能围在医生旁边就可以插队。

当我把这个抱怨发在微博后,没想到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很多人对此都深有体会并深恶痛绝,我的抱怨唤起了很多人的这种痛苦的医院体验。

其实不仅医院如此,很多公共场所秩序的混乱,都源于这种“抢”。

很多人会习惯性去“抢”,虽然这种“抢”实际根本没有必要。

比如,乘飞机登机有什么好抢呢?乘客上完了飞机才会关舱门起飞,又不会谁先上就让谁先走,可大家都在抢着登机,完全置检票员“后排乘客”先登机的提醒于不顾。

还有,下飞机有什么好抢的,过道那么窄,飞机一降落,立刻起身拿行李抢着下飞机,机舱立刻乱成一锅粥。

上火车也是如此,其实,提前半小时左右检票,时间充裕得很,对号入座,有什么好抢的,可很少有车站检票进口不混乱的,人人如逃荒一般抢着挤进,仿佛迟一点就赶不上火车了。

甚至有朋友说,很多人到幼儿园接孩子,也要抢。

到放学时间,幼儿园门前人山人海,抢着站在前面第一排,这又有什么好抢的呢?自家孩子别人又抢不走。

其实没什么好抢的,就是习惯使然,什么都抢。

大家都在抢,自己也得抢,仿佛不抢会失去什么一样。

“抢”成了一种文化,成了一种融入血液和肌体的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

所以,条件反射般地去“抢”,首先是历史上的资源和物质匮乏所形成的国民性,穷怕了缺怕了,这种惯性已经融入到文化基因中。

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我并没有年龄歧视,但可以看到的是,公共场所中爱抢的,往往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超市抢购、放学接孩子、医院围在医生旁边的,很多都是老人。

这可能是他们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的后遗症、饥荒年代的记忆,担心晚到了就被抢没了。

我爷爷奶奶那一辈,物质极度匮乏,吃大锅饭,排在前面的可以吃到稍稠点儿的稀饭,排到后面就没东西了,清可照人的稀饭里只有几颗米粒儿。

习惯了抢,虽然如今物质丰裕,但还是条件反射般地去抢,不为什么,只为心安。

再者就是对规则缺乏尊重。

对破坏规则有一种刻骨的恐惧,规则一直没有在社会生活中主导过人们的行为,相反,潜规则、隐规则主导着社会,比的是拳头、关系、机巧和钻漏洞。

现在突然要按规则办事了,人们总担心有人不守规则,有人会插队,有人会走后门,缺乏遵守规则的自信,无论如何都往前排挤,这就导致后面的人更焦虑,于是就没规则了。

规则被打乱,不是去完善规则、坚守规则,惩罚破坏规则的人,而是自己也去钻规则的漏洞。

还有就是缺乏公共意识的自私。

其实,每个习惯“抢”的人,总能为自己找到一点理由,比如坐飞机时抢登机的人,是担心行李架太小,登机晚了没地儿放行李了,或者是为了早登机早坐下。

接孩子抢排在前面的人,是因为等得太久了,想早点接到孩子。

下飞机抢在前面的人,是想赶时间早回家。

我们为了自己的这一点便利,可以完全不顾规则,不顾破坏秩序而给别人带来的不利。

为了自身那点小利,而不顾别人之利,不顾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之大利。

中国人多,人与人之间对资源有着很强的竞争心态,这种“基本面”也加剧了见什么都抢的习惯。

上周在北戴河火车站,退票窗口排了长长的队伍,业务办得非常慢,一群人扎在窗口插
队,都说“我的车快开了,麻烦让我先办一下”。

都插队,导致后面排队的人很焦虑。

后排一位排了半小时的大爷实在火了,到前面挡住插队者,谁插也不行。

一大姐快跪下了:“车真快开了,孩子在外等着我。

”可后面齐声说:“绝不让插队。

”我问火车站管理者,为什么不专门开一个应急窗口,他为难地说:“如果开了这个专门针对急客的窗口,必然有很多人都围过来假装急客要求优先退票,真正着急的人还是享受不到优先。


无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