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宽恕性情的文化诠释
中国人原谅的八大美德
中国人原谅的八大美德中国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包含了许多美德。
作为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民族,中国人有着独特的品质和价值观。
其中,原谅是中国人传统美德之一,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在中国文化中,原谅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宽容和智慧的表现。
下面将介绍中国人原谅的八大美德。
1. 包容心:中国人有着宽容的心态,能够容忍他人的过错和错误。
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权利,而原谅是让人们能够继续前进的桥梁。
2. 忍耐力: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注重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他们懂得忍耐他人的过失和错误,不轻易发怒或报复。
通过忍耐,他们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与他人和谐相处。
3. 知足常乐:中国人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们懂得满足于现状,不贪图过多的物质享受。
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原谅他人。
4. 孝顺: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家族观念和孝道传统。
他们尊敬长辈,关心家人,愿意原谅家人的过错。
孝顺之心使他们能够从容地接受他人的错误,并给予原谅。
5. 仁爱心: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助。
他们懂得关爱他人,愿意帮助他人,也能够原谅他人的过错。
仁爱之心让他们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错误。
6. 谦和:中国人注重和谐与平衡,他们不喜欢争斗和冲突。
他们懂得包容和原谅他人,以维护和平与稳定的社会环境。
7. 诚实宽厚:中国人注重诚实和宽容。
他们懂得真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宽容地对待他人的错误。
这种诚实宽厚的品质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原谅他人的过失。
8. 谅解和谦让:中国人注重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观点和立场。
他们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选择,并给予理解和谅解。
通过谅解和谦让,中国人能够建立和谐与善意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原谅的八大美德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品质。
这些美德使中国人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原谅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能够让人们更加开放和宽容。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中国人的原谅之道,以构建一个和谐、友善和包容的社会。
宽容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宽容心态
宽容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宽容心态宽容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待他人的包容心态和谦和处事的态度。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宽容一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也是我们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中的一种传统美德。
本文将探讨宽容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地位,并分析宽容心态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积极意义。
从古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就强调道德伦常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而在这个和谐的价值观念之中,宽容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宽容,而不是过分强调个人私利和利益冲突。
宽容心态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容纳不同意见和文化,减少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这种宽容心态也使得中国人民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和平相处,并且积极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
宽容心态在个人层面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宽容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并且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在家庭中,宽容能够促进亲情和睦,增进夫妻、父子、母女等亲属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场所,宽容心态则能促进同事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的凝聚力。
此外,宽容心态还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因为它能够让人更加开放、包容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领域。
在社会层面上,宽容心态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宽容的社会意味着人们能够公平正义地对待他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宽容心态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一个宽容的社会中,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发展和成就,而不受到歧视和偏见的限制。
宽容心态还能够促进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减少社会分裂和隔阂。
在国家层面上,宽容心态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个宽容的国家能够秉持公正、包容的原则,对待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充满尊重和理解。
这种宽容心态有助于建设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促进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协调发展。
宽容也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因素,能够增进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友谊。
关于中国式原谅的题目
关于中国式原谅的题目(实用版)目录1.中国式原谅的概念与特点2.中国式原谅的原因与背景3.中国式原谅的利与弊4.中国式原谅的案例分析5.中国式原谅的反思与建议正文一、中国式原谅的概念与特点中国式原谅,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处理冲突、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宽容和谅解的方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1.重人情,讲面子:中国式原谅强调人际关系和面子,为了避免尴尬和伤害感情,人们常常采取原谅的态度来化解冲突。
2.重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为贵,追求和谐共处。
因此,在中国式原谅中,人们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维护和谐稳定的关系。
3.忽略原则:在处理问题时,中国式原谅往往过于强调人际关系,而忽视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二、中国式原谅的原因与背景1.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倡导“仁爱”、“礼治”,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
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家族观念: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家族观念,人们生活在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家庭中。
为了维护家族的和谐稳定,人们习惯于采取原谅的态度来处理纷争。
3.官本位思想: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盛行,人们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导致了对原则的忽视。
这种思想延续至今,使得中国式原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三、中国式原谅的利与弊1.利:中国式原谅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减少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2.弊:过于强调原谅可能导致正义和公平原则被忽视,使得一些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还可能助长不良风气。
四、中国式原谅的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单位领导为了保全面子,对员工犯错采取原谅态度,导致问题愈演愈烈。
2.案例二:邻里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双方本着和为贵的原则互相原谅,最终化解矛盾。
五、中国式原谅的反思与建议1.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反思中国式原谅中过于强调人情、忽视原则的问题,寻求一种更加公平、合理的解决方式。
中国传统美德友善与宽容的品质
中国传统美德友善与宽容的品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一直以来都以友善与宽容的品质闻名于世。
这些传统美德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深深扎根,并且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友善与宽容的品质,并且倡导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品质。
友善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有着内向和宽厚的性格,在待人接物时都秉持着友善的原则。
无论是与亲友、同事、陌生人还是甚至与外国人交往,中国人都懂得彼此尊重、包容和关心的重要性。
这种友善的品质也体现在中国人对待他人的帮助和互助上。
中国人习惯于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向他人伸出援手,并且乐意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协助。
这一点在中国的农村社会尤为明显,那里的人们经常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无论他们是邻居还是陌生人。
友善也体现在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古话:“来客如亲人”,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对待客人的态度。
在中国,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拜访,主人总是热情、友善地款待客人。
他们会为客人准备丰盛的饭菜,为客人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并且倾听客人的需求和心声。
这种友善待客的品质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享有盛誉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了友善,宽容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品质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这使得中国人民拥有了宽容的心态。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尊重他人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习俗,不轻易批评或歧视他人。
这种宽容的态度也让中国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
宽容的品质还体现在中国人对于各种观点和意见的包容上。
中国是拥有众多人口的国家,人们的思想和观点各异。
然而,中国人民通过讨论和对话的方式,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意见。
即使意见不同,他们也会尊重他人的立场,妥善处理分歧,并且通过互相了解来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友善与宽容的品质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个人层面,这些品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
中国传统美德忍耐与宽容
中国传统美德忍耐与宽容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传统文化中融合了许多宝贵的美德。
其中,忍耐与宽容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所弘扬和追求的。
这两种美德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身和社会的理解与回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忍耐与宽容的内涵、背景和现实意义。
忍耐与宽容,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忍耐,指的是人们对困难、逆境和痛苦的容忍与忍受能力。
它要求人们在遭遇挫折和意外时,保持冷静和乐观,不轻易抱怨和心生怨气。
宽容,是指人们对他人言行和观点的宽容与包容心态。
它强调人们应当以宽广的心胸去容纳他人的差异和过错,理解别人的困境和局限,并且给予对方改过自新的机会。
中国的传统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一直高度赞扬和推崇忍耐与宽容的价值。
孔子曰:“忍而不怨,悲而不伤,乐而不荒。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忍耐的赞美,他认为忍耐可以使人抵御生活的压力和诱惑,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同样地,宽容也被许多文化名人所推崇。
王阳明说:“宽以待人,厚以律己。
”他认为宽容是一种智慧和修养,通过宽容他人,我们可以树立起一个和谐、友善和包容的社会。
忍耐与宽容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与中国复杂的历史和多元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在中国历史上,过去的民族融合及政权更替带来了各种文化和宗教的混合。
这种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背景下,忍耐与宽容成为了民众相互理解和和谐相处的重要法则。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的仁爱精神和佛教的慈悲观念都提倡忍耐与宽容,强调人们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包容。
而在现代中国,忍耐与宽容的意义更加突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忍耐与宽容成为了缓解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在家庭、企业还是社会层面,忍耐与宽容都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社会公共领域,忍耐与宽容也成为了处理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宽容和理解,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社会矛盾的升级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共同点。
中国传统美德宽容大度
中国传统美德宽容大度中国传统美德之一是宽容大度。
宽容大度是指对他人的言行、观点和行为给予宽容和包容,不轻易发怒或泄愤。
这一美德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修养。
本文将从宽容大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宽容大度的表现形式以及宽容大度的现代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宽容大度的内涵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宽容大度被视为一种美德,被广泛推崇和尊重。
宽容大度被看作是一种胸怀宽广、心胸开阔的品质,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信。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宽容大度常常被用来教育子女、约束行为,被视为一种智慧和修养的表现。
不轻易发怒或泄愤,对人对事采取宽容的态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宽容大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为人处事的智慧。
首先,宽容大度可以表现为对他人言行的宽容。
中国人长期以来重视礼貌和尊重,在交往中尽量避免过多批评和指责他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
其次,宽容大度还可以表现为对他人观点的宽容。
中国文化强调各种观点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鼓励积极的讨论和交流,培养人们的智慧和思辨能力。
最后,宽容大度还可以表现为对他人行为的宽容。
人们常常在遇到他人做出不同寻常的事情时能够直面并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轻易施加评判和指责,促进了和谐与融洽的社会关系。
宽容大度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宽容大度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信仰。
宽容大度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冲突与矛盾。
其次,宽容大度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创新。
宽容大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宽容大度有助于提升个人品质和修养。
宽容大度使人心胸开阔,能够更好地接纳和包容他人,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结语:中国传统美德宽容大度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宽容大度的表现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修养。
中华传统美德宽容与包容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宽容与包容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宽容与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美德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其中,宽容与包容作为我们的传统美德之一,扮演了重要角色。
宽容与包容不仅是我们相互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关键,也是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体现。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中华传统美德宽容与包容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个人层面的宽容与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宽容与包容在个人层面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个体,宽容意味着能够接纳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包容则表明在碰触到不同的观点和观念时,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轻易加以批判或排斥。
而这种宽容与包容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一种尊重和关爱的态度,更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个人层面上,宽容与包容还可以体现在关于宗教信仰、种族差异、性别平等等问题上。
中华传统美德教导我们应该互相尊重,不以某种信仰或观念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准,而是要运用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
通过宽容与包容,我们能够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氛围,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得到平等尊重与发展机会。
二、家庭层面的宽容与包容家庭是中华传统美德宽容与包容的重要实践场所。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尊重长辈、关爱子女一直是重要的价值观。
而这种尊重与关爱,正是宽容与包容的表现。
宽容与包容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不仅是保持家庭和谐的基石,更是培育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
在家庭关系中,宽容意味着能够理解和接纳家庭成员的不足和过失。
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和冲突时有发生,然而,宽容与包容的精神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谐。
同时,家庭中的宽容与包容也意味着尊重家庭成员的个人选择和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不因个人的偏见和偏好来干涉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三、社会层面的宽容与包容中华传统美德宽容与包容在社会层面也有着深远意义。
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能够容纳多元文化、多样观念和各类群体。
中国人的四大原谅
中国人的四大原谅
中国人的四大原谅是指中国文化中流传的四种宽容和宽恕的态度。
这四种原谅分别是“宽以待人”、“宽以纵己”、“宽以容物”和“宽以恕己”。
首先,宽以待人是指对他人的过错和错误要宽容和宽恕。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宽容是一种美德,它可以让人们更加和谐地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别人的言行让我们不满,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宽以待人,容忍别人的过错,那么我们就能够减少矛盾和冲突,让生活更加美好。
其次,宽以纵己是指对自己的过错和错误也要宽容和宽恕。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宽容不仅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如果我们能够宽以纵己,容忍自己的过错,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
第三,宽以容物是指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也要宽容和宽恕。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宽容不仅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然和环境的一种尊重。
如果我们能够宽以容物,容忍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的不足,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更好地生活。
最后,宽以恕己是指对自己的过错和错误也要宽容和宽恕。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宽容不仅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命运和生活的一种尊重。
如果我们能够宽以恕己,容忍自己的过错和错误,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而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总之,中国人的四大原谅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人民宽容和宽恕的精神和态度。
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这些原则,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生活,从而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
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这一点,在《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都可以看到三者合一的许多描写。
以唐朝为例,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祆教、景教、伊斯兰教、医术及至马球运动等,如同“八面来风”,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一拥而入,使得首都长安成为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
明末清初,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
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减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李之藻:《刻同文算指序》)的主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
第二,中国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司马彪:《读汉书·五行志》)。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盛唐是中国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
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文化。
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地区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
第三,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
中国人的宽容
任何事物都是有小变大,小人的
产生也是一步步滋生。一开始就一点损人利己,
随着欲望的增长,坏事越干越多,小人形象越发
完美。君子也是一样,一开始就一点助人为乐的
事,久而久之,君子形象便树立起来。总而言之, 宽阔胸怀才是中国人的美德。小人也好,君子也
好,胸怀宽阔一点才配是一个中
国人。本文由:蛮便宜特价官网,抢特价专享
整理
眼于未来,具有大人物气度、大国风范。眼前吃
了亏,他会说:“吃亏是福”;受到了他人加害, 他会说“人害人增福“;如果出了意外,他会说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如果
损失了钱财,他会说“破财免灾”。真是“忍字
头上一把刀”啊!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
“君子”们的一种精神:大度和宽容。任何一种
文化,都有它的背叛者。君子的背后还有小人。 不知什麽时候,小人文化也悄悄兴起。小人文化
就是沾便宜捞实惠,得不该得之财,
争不该得之名,这些,影响了社会的文明。比如:
“有权不使过期作废”、“不拿白不拿,拿了也
白拿”等等,处心积虑的捞好处。小人里面,有
大人物,有小人物。他们钻空捞好处,而这些往 往口头禅永远是他的座右铭。所有这些,也体现
了中国人“小人”们的一种精神
:狭隘和卑鄙。做小人易做君子难。君子往往有
小人的一面,小人也往往有君子的一面。两者随
பைடு நூலகம்
时都可以转化,这就看你的道行造化了,君子与
小人的斗争始终进行着,人们谈论时,大多是以 君子自居,以小人自居者寥寥无几,从表面上看
不出两者别于何处,看来人们还是
向往做君子,这才是人们心灵的真正追求。所谓
中国式原谅提纲
中国式原谅提纲
摘要:
一、中国式原谅的概念与特点
1.中国式原谅的定义
2.中国式原谅的特点
二、中国式原谅的来源与历史背景
1.儒家思想的影响
2.传统礼仪的传承
三、中国式原谅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1.家庭关系中的体现
2.社会交往中的体现
四、中国式原谅的利弊分析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五、应对中国式原谅的建议
1.增强自我认知
2.建立平等互信的人际关系
3.倡导宽容与理解的文化氛围
正文:
中国式原谅,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在面对他人的过错时,倾向于采取一种宽容、谅解的态度。
这一现象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传统礼仪的
传承,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中国式原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强调对他人的宽容和谅解,尤其是在家庭关系中。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谅解和包容,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在社会交往中,中国式原谅也有一定的体现。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通常会对他人的过错采取宽容的态度。
然而,中国式原谅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过分强调原谅,有时会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甚至可能助长他人的过错行为。
此外,过分宽容他人,有时会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权益,造成自我价值的贬损。
针对中国式原谅,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应对建议:首先,要增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权益,避免在人际关系中过分迁就他人。
其次,要建立平等互信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忍让与宽容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特色
忍让与宽容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特色忍让与宽容: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特色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一项重要的特色就是忍让与宽容。
这种美德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对于促进和谐共处、增进互信与合作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特色,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一、忍让的文化特色忍让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
它并不等同于软弱或退让,而是体现了智慧和自控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忍让被看作是一种自我修养的表现,它强调个体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以便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
忍让的体现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宽容与理解上,也延伸至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与其和谐相处。
这种理念与现代环保意识相契合,鼓励人们为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而主动做出一些妥协和牺牲。
中国传统文化中,忍让还与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密切相关。
作为家人,人们通常会忍让亲人的过错,以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对于社会问题,中国人也常常选择忍让与宽容来处理,以减少争议和冲突,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二、宽容的文化特色宽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宽容的典故和故事。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并不意味着放任或容忍一切,而是一种以宽广的胸怀对待他人的态度。
宽容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人性的尊严,也体现了智慧和修养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中,宽容被认为是一种健康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它鼓励人们看待问题时不要过于狭隘和偏激,而是以包容的心态面对他人的错误与缺点。
宽容使人们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分歧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宽容也与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息息相关。
在当今社会中,信息传播空前发达,舆论的影响力愈发巨大。
宽容意味着人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坚守网络道德底线,避免在网络上进行言语暴力和仇恨言论。
只有宽容和理解,互联网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场所。
中国传统美德忍让与宽容的心态
中国传统美德忍让与宽容的心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许多传统美德。
在这些美德中,忍让与宽容的心态是其中之一。
忍让与宽容的心态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忍让与宽容的心态,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忍让与宽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渊源忍让与宽容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强调“和而不同”,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要通过硬碰硬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种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使得忍让与宽容成为人们处理矛盾和纠纷的首要选择。
二、忍让与宽容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忍让与宽容不仅仅是容忍别人的错误或过失,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修养。
它包含着多方面的内涵:首先,忍让与宽容是一种修养,可以使人变得宽宏大量。
它教导人们不要轻易对他人的过失进行指责,而是先从自身找原因,学会从容不迫地处理问题。
其次,忍让与宽容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面对矛盾和纷争,往往需要理智和智慧来化解。
忍让与宽容使得人们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来解决矛盾。
另外,忍让与宽容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一个多元文化、多样性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只有通过忍让与宽容,才能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融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忍让与宽容的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忍让与宽容的心态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对于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工作环境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不同意见和冲突。
如果能够采取忍让与宽容的心态对待,并以平和的态度进行沟通,就能够化解矛盾,减少不必要的纷争,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忍让与宽容对于家庭关系的和谐也至关重要。
家庭是一个人的港湾,成员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
通过忍让与宽容,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地解决家庭中的冲突,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中国传统美德之宽容宽容待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美德之宽容宽容待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美德之宽容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着丰厚的传统美德。
其中,宽容待人作为中国传统美德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品德的精髓。
宽容,意味着宽广的胸怀,广阔的思维,以及容纳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的宽容态度。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一、宽容与人际关系宽容待人,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最为核心和基础的一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为主线的。
在这些关系中,宽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宽容使得家庭成员之间更加懂得理解和包容,可以消除争吵冲突,维护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朋友之间,宽容使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不被琐事和误会所破坏。
在社会关系中,宽容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减少争吵、矛盾和冲突,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宽容与道德修养宽容待人不仅仅是对他人的一种善待,更是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能够培养一个人高尚的品格和修养。
一个真正宽容的人,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轻易冲动和发火。
宽容需要内心的宽广和胸怀,它需要一个人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宽容待人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追求道德完善的关键之一。
三、宽容与社会和谐宽容待人是缔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
和谐社会是每个人共同期盼的目标,而宽容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在一个宽容的社会中,人们相互理解、包容和尊重。
宽容可以减少尖锐和矛盾,使社会更加稳定。
中国有着大而庞杂的人口基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交融在一起。
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宽容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石。
只有宽容才能消除各种不同意见和观点之间的隔阂,促进人们的交流、合作和共识。
四、宽容与个人成长宽容待人不仅仅对社会有益,对个人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宽容是一个人舒展心灵的方式,能够帮助个人摆正自己的心态,放宽自己的心胸。
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
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1991年11月1日,一位名叫卢刚的中国留学生制造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惨案:在他刚刚获得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学位之后,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一位和他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还有这所学校的副校长,安·柯莱瑞。
安·柯莱瑞,爱荷华大学最有权威的女性之一。
很久以前,她的父亲曾远涉重洋,到中国传教,她也因此而出生在中国的上海。
对于中国人,终身未婚的她有着特殊的感情,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予以关照与呵护,每年的感恩节和圣诞节,她更总是邀请中国学生到她家中作客。
然而,她却最终死于中国学生的枪口所喷射而出的仇恨火焰。
1991年11月4日,爱荷华大学的28000名师生全体停课一天,为安·柯来瑞举行了葬礼。
也就是这一天,她的兄弟们强忍无限悲痛,以极大的爱心宣读了一封致卢刚家人的书信:我们经历了突发的巨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失去了她。
我们深以姐姐为荣,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每一个接触她的人的尊敬和热爱--------她的家庭,邻居,她遍及各国学术界的同事,学生和亲属。
我们一家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不但和姐姐众多朋友一同承担悲痛,也一起分享着姐姐在世时留下的美好回忆。
当我们在悲痛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
因为这个周末你们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惊的。
安最相信爱和宽恕。
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的是要分担你们的悲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
在这痛苦的时候,安是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爱的。
我们知道,在此时,比我们更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
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
这样,我们就能从中一起得到安慰和支持。
安也会这样希望的。
诚挚的安·柯莱瑞博士的兄弟们弗兰克/麦克/保罗·柯莱瑞我在南京大学上课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其他高校做报告时,曾经无数次地介绍过这封信。
和而不同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包容
和而不同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包容和而不同——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包容中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积淀着无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其中,"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包容、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和而不同"的含义、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以及它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
一、"和而不同"的含义"和而不同"是指不同的个体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他们在观点、思想、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
它要求我们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时,要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差异,不以差异为障碍,而是要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们。
二、"和而不同"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1. 多元思维的宽容中国的哲学家们倡导多元的思维方式,相信事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面向和观点。
孔子曾说:"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句话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认为和谐的社会需要多样的思想和观点。
2. 家庭观念的包容中国家庭观念十分重要,传统的家庭结构以父母为核心,尊重长辈、兄弟姐妹的关系。
在这种家庭观念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被允许保持独立的思想和个性,同时又与家庭之间保持和谐和睦的关系。
3. 共生理念的崇尚中国人崇尚共生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这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尊重自然环境、与动植物和平共处等等。
三、"和而不同"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1. 关爱他人的差异"和而不同"教导我们要关心他人的差异。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思想、经历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人,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2. 推动社会进步"和而不同"鼓励人们在和谐共存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和交流。
当我们乐于接受不同观点和思想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3. 建立和睦的社会关系"和而不同"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
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包容与宽容心态
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包容与宽容心态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包容与宽容心态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美德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在这些美德中,包容和宽容心态尤为突出,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仅体现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成功发展和和谐共处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持久的和谐,中国人民发展出了一种宽容的心态。
包容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论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地域文化,还是个人行为,中国人都能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和接纳他人的差异。
中国人的包容心态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国家层面的处理上。
历史上,中国政府一直秉持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主张独立自主、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积极倡导世界各国之间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争端和分歧。
中国长期以来的对外政策也是以和平、合作为核心,以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为己任。
包容心态使得中国人民能够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保留自身的独特性,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观。
中国的民间艺术、音乐、戏剧等领域,吸取了世界其他文化的精华,融入了中国自身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这种包容的文化环境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各个地域、民族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互动,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宽容是中国人的又一传统美德,它与包容心态相辅相成。
宽容是指对他人的错误、过失或缺点表现出宽容与谅解。
中国人拥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在面对他人的犯错时给予宽容和理解,而不是过于苛责和批评。
这种宽容心态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尊重。
中国古代的孔子强调“仁爱”和“和”作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提倡亲亲、敬敬、和和的相处之道。
尽管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和纷争,但是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宽容、理解和团结,人们才能够和谐共处,社会才能够繁荣稳定。
另外,中国的宗教信仰也对中国人的宽容心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宽容中国人民宽容他人的心胸
宽容中国人民宽容他人的心胸宽容是中国人民宽容他人的心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国度,这个国度的人民以无比的宽容而闻名于世。
这个国度就是中国。
宽容是中国人民宽容他人的心胸,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宽容使得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现实三个层面阐述中国人民宽容他人的心胸。
历史上,中国人民以宽容著称。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着“仁者爱人”的思想传统。
儒家理念中的“仁者爱人”,即人们应该广泛关爱他人、包容他人。
这种宽容的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中国的法家学派提出了“重法轻刑”的观念,即在管理社会秩序时,注重法律的公正和人性的因素,尽量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犯罪分子,希望能够通过改造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这种宽容的理念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相对稳定,并为后来的社会和谐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的文化也体现了宽容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
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和信仰。
传统上,汉族人民始终以“治平天下”的理念统摄各个少数民族,尊重并保护他们的文化传统。
例如,中国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习俗等,而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尊重并保护他们的文化权益。
这种宽容使得不同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多元文化格局。
在现实生活中,宽容的精神同样深入人心。
中国人民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总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展现出对他人的宽容和谅解。
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社交媒体上,中国人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观点和行为,他们总能以宽容的态度面对。
中国人民深知“大公无私”与“默默无闻”的力量,相信只有宽容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这种宽容的精神使得中国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团结一致,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宽容中国人民宽容他人的心胸,不仅是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国文化凝聚力的体现。
中国式原谅提纲
中国式原谅提纲中国式原谅是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原谅方式。
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强调原则不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利益、亲情和社会关系。
因此,在中国,原谅常常是一种为了维护社会和谐、保存人际关系而进行的行为。
中国式原谅是一种宽容和理解的表达。
中国文化注重尊重他人的感受,追求和谐相处。
当发生冲突或争议时,中国人通常会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
他们会试图理解对方的角度,考虑别人的困境,并给予宽容和谅解。
这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使得中国式原谅具有一种展示个人智慧和修养的特点,同时也能增进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国式原谅强调人际关系的维系。
在中国社会中,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人们常常通过亲情、友情、同乡关系、师生关系等来建立相互联系。
因此,当发生矛盾与冲突时,人们更重视如何维系这些关系,而非单纯地追求个人的利益。
在面对他人的错误或错过时,中国人通常会选择原谅,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种强调人际关系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相互依存和互助的精神。
中国式原谅也带有一定程度的妥协和忍让。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重视和平与稳定的价值观念。
为了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国人通常会选择妥协和忍让。
他们常常会将个人的利益置于社会整体的利益之上,选择让步和容忍,以达到持久的和谐。
这种妥协和忍让的态度,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美德和智慧。
中国式原谅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中国人可能过于追求和谐与稳定,导致问题被掩盖或忽视,而不加以解决。
这可能会造成问题的积累和矛盾的激化。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中对权威和尊严的重视,受伤害的一方可能会在原谅后内心产生怨恨和不满。
这可能会导致复杂的情感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压力。
综上所述,中国式原谅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它强调宽容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维系以及妥协和忍让。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了解和尊重这种原谅方式对于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对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包容,以促进和谐与合作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宽恕性情的文化诠释傅 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南京 210097)摘 要:已有研究表明,中国思想文化对于中国人宽恕性情以及与之相应的日常道德行为具有其独特的影响意义。
系统地检讨宽恕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沿革情况及特殊含义,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宽恕的文化独特性。
本文在分析中国文化的哲学背景基础上,提供了一些有关中国人宽恕的典型例证;随后,对中国人的宽恕概念进行了语义学分析,讨论了中国文化中宽恕性情的本质和功用。
关键词:宽恕;中国文化;哲学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9)08-0057-06虽然心理学家普遍承认人们在关于像宽恕这样一些关乎自我问题(如真、善、美、及自然等)的思考上存在着共同的特征,但这并不排斥文化分歧的可能性。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宽恕这个概念在西方文化中被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这也并不能说明宽恕与缺乏宗教文化背景的东方人没有关系。
很显然,无论是促成宽恕的外部人际动因或个人内部动因都受制于个人所处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思想背景,同样对于中国人的宽恕倾向是会产生影响的。
本文将系统检讨这种宽恕心理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沿革情况及特殊含义,并由此表明国人的宽恕是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的。
一、中国文化的哲学背景纵观历史,不难看出,无论是宗教(如佛教)还是哲学(如儒家)都曾经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发挥过重要影响。
但是,相比较而言,在这两者之中哲学传统的影响更为显著。
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显然并不太热衷于宗教。
正如一位西方学者在比较了大多数西方宗教国家后所说:宗教观念和实践在他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太受重视##中国民众的精神基础主要是基于其伦理理念(尤其是儒家伦理),而不是宗教(自少没有一个正式和规范的宗教形式)##这种差异使得中国社会的精神基础显然不同于其他大多数以教堂和僧侣为主的社会文化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中国文化学者认为,中国人之所以不太关心宗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更加重视哲学的民族,取而代之那些宗教信仰中国人更注重哲学精神,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哲学致力于追求超越现实世界。
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的功用不是扩大中国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而是在于提升国人的精神,令中国人达至一种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超越%。
传统的道家和儒家学说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伦理准则。
这两种思想体系都起源于中国思想发展的黄金年代,它们甚至比基督诞生的年代还要早好几个世纪。
道家思想主张内在宁静祥和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融合。
而基于孔子教诲建立起来的儒家思想其本身作为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伦理体系,更着力于规范人们在所有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按照儒家思想的理念,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夫妻、父子和君臣关系都需要遵循一种秩序,只有当这种秩序得以维护时,社会才有可能保持公正与和睦。
正如孔子所谓君君,臣57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他的教诲同样也成为了持久和睦人际关系的基础。
二、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宽恕心理回溯文化历史,不难看出,宽恕在中华文化中最初是存在于日常交往中的一种社会实践行为,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哲学和宗教理念的。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宽恕通常被看作是善的一个属概念,善包含有仁慈、怜悯、爱心以及宽恕。
这个概念主要又包含有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
从许多民间流传的成语中都可以看出这种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的忍让与宽恕文化传统的影子,诸如吃亏是福!,能忍为安!,得饶人处且饶人!及宰相肚里能撑船!等。
这些成语体现了儒家传统(包括佛教教义)中有关在人们相互关系中的仁、义、礼等基本信条。
依据善的思想,宽恕被看作是普通人的一种美德。
下面是一些民间故事的例证:例证1,负荆请罪。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战国时代,赵国蔺相如因为用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国放弃侵犯赵国立下功绩而被拜为上卿。
与此同时,因为浴血奋战大破齐国而被晋升为将军的廉颇对蔺相如仅仅以口舌之功便轻易得此高官感到甚为不满,扬言说:我见相如,必辱之。
!蔺相如听见这话,不肯和廉颇见面。
相如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高低。
此后,每当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便让自己的车子绕道躲开。
其门客都很不解,纷纷请辞。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像秦王那样威风,而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
我虽然无能,难道就怕一个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这些话传给廉颇听到后,很为感动,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例证2,张英家书。
清朝当朝一品宰相张英和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是邻居。
两人赴京上任后,两家的家人在当地起房造屋,为了争地方而发生争执,张英的母亲便写了一封信到京城,让他的儿子以宰相的身份出面干预。
宰相看罢来信写了一首诗给他的母亲: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其实,这首诗就是劝告他的家人,不要为小事而斤斤计较,再有价值的东西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又何必争来抢去呢?张家人看罢来信,主动把院墙退后三尺,叶家人见此情景,深受感动,也把院墙往后退了三尺。
这样,在两家人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由此可见,宽恕作为一种美德事实上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宽恕可以从相互忍让、彼此合作、互助互爱等活动中得到体现。
事实上,这种互谅互让和互惠互助的活动形式在中国这样一个以亲缘和村落为核心的农业社会中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即便在今天,依然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中国人生活在乡村地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政府为贫困人口设置的基本保障之外,社区的互助活动在人们遭遇暂时困难时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广泛存在于村落、工厂、学校及其他民间组织中的社区互助活动可以视为中国文化中相互宽恕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
三、解读宽恕在通常的英汉字典中(如有中英对照的Ox 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1996,p.455), forgiveness!一般都被翻译成为宽恕!。
在这个词中包含有两个中文字:即宽!和恕!。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宽!意指屋宽大也!,其引申的意思则显示个人心胸宽广、仁慈。
在∋书经&皋陶谟(中禹曰:何。
皋陶曰:宽而栗。
!郑注:谓度量宽宏。
!∗这样也就表明了宽!在汉字中仅仅表示对他人宽恕的一个预备状态,或是前提。
恕!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个体能具有充分宽广包容与忍让的心582009年第8期情;但是,由于宽!并不能够直接产生宽恕行为,因此单单这个字本身也就不能表达宽恕的特性。
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恕!是唯一的一个可以与forgiveness所表达的西方文化含义相比较的概念。
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不难发现儒家文化对恕道!有着非常精辟的阐释。
在∋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论断,把这句话转换过来的含义就应该是把自己所想要的施于别人!。
因此,恕!在这里也就表达了一种互惠的意思,其内涵包括了forgiveness概念中不寻求获取回报、同感、放弃对对方冒犯行为的怨恨和复仇行动等内容。
当然,在中国文化关系中,恕!通常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下面本文将要讨论到的诸如忠!等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化哲学概念并存。
中国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看作为是一个礼仪之邦。
在中国社会中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上普遍看重谦虚、和睦这样的美德。
而在这之中,一个最为基本的道德法则便是恕!,从先秦开始的许多先哲们便开始重视这个概念了,从∋左传&隐公十一年(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
从forgiveness的字面含义来看,与之最为对应的中文字应该被看作是恕!。
不过,在当对有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用恕!一词来表达处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面人们的forgive ness还有些不足。
按照中国权威的∋说文解字(的解读,恕!还包含有仁!的意思。
这样一来,我们想要理解恕!的意思,必须要先弄懂仁!。
与此同时,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所提及的,恕!还与宽!、忠!等其他一些中国哲学概念相关联。
由此可见,forgiveness的含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显得尤为复杂,想要完全用一个恕!字来表达显然有些不完全。
从下面所列举的一些中国历史上伟大思想家们有关仁!和恕!的语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词语都只能表达宽恕这个概念所意指的对冒犯者放弃愤怒及表达友好含义中的一部分,本身还不足以成为这个概念。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礼记&中庸)疆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正因为如此,在下文笔者将从更为一般的角度来讨论关于对中国人宽恕概念的理解。
同时,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对于与宽恕相关的领域尚无系统研究,因此,在这个初期探索阶段,笔者将试图从一个比较广泛的哲学和文化建构的角度来展示中国人的宽恕。
四、中国人宽恕心理的道德文化基础在这一部分,笔者将试图对善!与仁!作为中国宽恕美德中的两大基础这一事实加以论证。
根据史实记载,中国人宽恕实践的最初阶段可以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开始,经过秦朝直至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初期。
包括孔、孟、道、法等对中国文化和道德伦理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些主要学术思想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由此也可以认为,中国的宽恕德行具有相当长的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在过去的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宽恕就一直被当作为国人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和哲学诉求内容,除了忠!、恕!这些概念之外,其他如礼!、义!、仁!也都与宽恕有着密切联系。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善!是中国人性哲学中一个最为核心的概念,无论是礼!、义!或仁!都可以看作是善!的不同表达方式+。
从礼记&中庸心正而行修曰善!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礼!可以被看作为是善行,而仁!则是善意。
在论语中,礼被看作为是仁的具体化,它是良好德性发展的坚实基础!,。
据此,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与西方文化中所理解的宽恕最为接近的一个概念。
按照西方心理学家的理解,宽恕需要包含有两个要素:第一,去除报复(行为),第二,放弃愤怒并与冒犯者重归于好(同感)−。
而这两个方面恰好与善!的这两个要素相吻合。
不过,正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基础可以用来对应中国人的宽恕概念,在中文中想要直截了当地为宽恕作定义也就显得相当困难了。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中宽恕这个概念是相当复杂的。
与此同时,对于西方某个概念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想要让他们不仅仅在表面上与中文相互对应,而且59中国人宽恕性情的文化诠释也能够反映出东西方道德文化的相互吻合,势必要进行一番语义学上的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