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新解道德经八道之上善若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易堂风萧萧

关尹子听了老师关于天地大道不为己生反得长生,行之以大公反成其大私的教诲。心中多有所获,但尚存一丝疑虑,于是向老师言道:

弟子是否可以这么理解,道是常存不死的,之所以会长存不死,是因为道的存在,本为万物之生而生,故能永恒存在,所以上古的圣人们总是效法天地大道,不居人先反而为先、置身度外反得身存、本无私欲反遂其私,是不是这个道理?

老聘含笑点头,表示赞许。

尹子继而大胆说道,那么照您所说,那圣人岂不是“为存其身故外其身,为先其身故后其身、为成其私故示人以公”吗?那产生天地万物的大道、那万民敬仰的圣人,岂不是至私而似公、大恶而似善了吗?

老聘听后,哈哈大笑不止。对关尹子言道。

看来,你还是执着于什么善恶美丑这类名义上的东西。我只好带你复习一下我们前面讨论那个“无为而为”的问题时所说过的话了,我们曾经说过,美恶美丑、长短高下、先后内外、贤与不肖、仁与不仁,不都是人为的加以区别吗?哪里就有一定的区分标准呢?后来我们也讲过,一切应效法天地大“道”,顺其自然,处其无为,持守中“道”,不要崇尚于贤德、不必执着于仁,都是说的这个意思。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大私似公、大恶似善了。

不过从你这个疑惑中,我也有很大启发。看来,这个“道”,虽然就基本身而言,它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无所谓善与不善、仁与不仁,但如果人们效法它而用之于我们这个人类社会,倒是真的无法离开那些人为的、迷惑人的名词了。况且,以你目前的修为,如果真的离开了这些迷惑人的善恶观念,还真的难以认识那天地大道了。如果你非要用公私善恶这些人为的观念来认识天地大道,并非要分辩出它的公私善恶的话,我只能拿别我们老祖宗黄帝的一句话来开导你了: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套用这句话,也可以说,天之不仁,用之至善。

既然你很看重这个“善”,我就给你讲一讲什么是“善”吧。但在讲之前,你应该首先了解另一个名词,那就是:德。你应该对这个字并不陌生。

关尹子点点头。老聘继续。

这个“德”就是从“道”这个宇宙大规则中演化出来并应用于万世万物的。可以说万事万物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德性”,它的“德性”正是宇宙大道在它身上的一种体现。天地各有其德,人亦有德,树亦有德,一块石头也有它的德性,当然,关于这个概念,现在你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我慢慢会专门给你讲一讲“德”这个东西究竟为何物。

在“道”的层次上,没有“善”或“不善”的区别,但如果将“道”应用在“德”的这个人为的层次上,就不仅有“善”与“不善”的性质分别,而且还可以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别。这都是用来对天地大“道”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具体应用的一种人为的主观评价,或者说是对某种事物的“德性”进行人为的一种评价而已。

包括现在人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什么仁呀、信呀、忠呀、义呀什么的,都是人为的一种评价而已。我们既然无法彻底摆脱尘世,而又要在这尘世中寻求到真“道”,也就自然免不了要拿这尘世中的东西来用一用了,

但是一定记住,不要执着于这些人为的名字,被这些东西迷住你的眼、绊住你的腿。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你一直强调的那个“善”吧。所谓的“善”与“不善”,“善”的程度,都是要看一种事物的内在“德性”符合宇宙大“道”的程度,凡是符合、接近于“道”的,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善”,凡是其内在德性背逆、远离于“道”的,就可以称之为不善。这样说,你是否能够接受?

关尹子虽然对老师刚才关于“德”的论述并没有完全领悟,但也能感觉得到这个平日里常挂在嘴边的“德”字,原来也是很深奥玄妙的东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是先听一听老师关于“善恶”的讲解吧。于是点点头,表示理解和接受。

老聘继续:

我们身边有一样东西,它的德性是最接近于“道”的,就是我们身旁护城河里的这些水,称其为最上乘境界的“善”,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一个人的德行能做到象水一样,也就能称得上最接近于天地之道的“上善”之人了。我前面曾不止一次给你提到过,说什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什么“圣人”后其身而先生外其身而存,“圣人”如何如何。。。。那么,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圣人”两个字?我可以告诉你,只有那些具备象水一样的德性的“上善”之人才能称得上“圣人”呀。

水一样的德行?关尹子倒真的成了一头“雾水”。这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水,怎么倒可以称得起“上善”了?

老聘看着迷茫的关尹子,对他言道。你看那水,滋润万物的生长,可以说万物没有什么东西不受其利,别说是人畜草木的生长须臾离不开水,就连那石头也会因为得到水的滋润而显得晶莹洁净。可是,这无所不利的水,却从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避高趋下,甘愿处于人们最讨厌的那些低洼之处。水的这种德性,不是非常非常接近于那无处不在、生养万物,却从不为己而生的大“道”吗?

水有水的德性,人有人的德性。水的德性能够基本上接近大道,大概是因为有“七善”,人若能效法水德,七善足备,无疑就是当代的圣人了,那怕是七善具一,也基本上也就可以称得上接近大道、可称为“上善”之人了。

怎么讲?关尹子迫切想知道,在老师的口中,究竟如何具体去做,才能达到“上善”的圣人境界。

不忙,不忙,听我慢慢讲来。

这第一大善,便是“居善地”,对于所居之地,善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地方,说白了,就是“呆在自己应该呆的地方”。那究竟应该呆在什么地方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呢?天下万物各不相同。人们常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众人所讨厌于所居处的地方,莫过于低贱之处。众人所喜好于所居处的地方,莫过于高贵之处。可是人人争相攀高,而不甘居下,结果又是什么呢?轻则拳脚相加、重则兴师动众;明则强取豪夺、暗则阴谋诡计。到头来,为了那一时的欲望得以满足,子杀其父,臣杀其君,既使暂得高位,又有几人能长久安坐?如今,天下战乱不止,百姓流离失所,不都是那“往高处走”的欲望驱使所害的吗?天地万物虽各有异,但其中的“道”理相同,人究竟应该如何自处善地呢?应该效法那无所不利、却又从无所争的水的德性啊。我们刚才说过,水总是“处众人之所恶”,避高趋下、甘居洼地,越是低下之处,它越是欣然前往。“水无以下不成海”,正是由于水“善居下地”,“往低处流”,才成就了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浩翰无边的大海。水不厌下,可以依地,山不厌高,却难及天啊。水向下,我亦向下,不求高楼琼台只求怡然自得,不求位高权重只求平安宁静,何必非要弄得战战兢兢、宠辱若惊,整日恐惧那大患加身呢?如果你不贪恋这个小小的关吏之位,又何必担心上司的冷遇、同僚的诋毁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