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新解道德经第五十二集德之守母袭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之守母袭常

风萧萧

上回说到,老聃告诉关尹子,真正的圣人,深体道尊德贵之要妙,常守自然之德,随顺自然之道,故能品物流形,因势成事。不但善摄己生,更能善摄天下苍生。

关尹子听罢,对老聃说道。怎耐弟子在这名利场中浸润日久,虽然常抱修道畜德之心、绝名弃利之志,却始终到不得老师所言的至道玄德之境界。还望老师授我一绝妙法门,使弟子早成正果。

老聃哈哈一笑,说道,我们见面伊始,你便要为授你一绝妙法门。这么多天来,我们日日所言,又有哪句话不是在谈德论道?时至今日,你却依然在苦苦寻求一个绝妙法门而不得,足可见,大道诚非授而可得、传而可知啊。

你可记得,道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倘于物外求道,不免愈追愈远。然,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终不能得道;倘能复返万物之根,抱一归无,清静自守,则玄德至道,可不逐而得、不行而知。

何谓万物之根?根者,始也!母也!

只因这大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看似惚愰虚无,故而我们将大道称之为“无”,以名“天地之始”,又将其比作“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然而,就是这看似惚愰虚无的道体,“周行不怠”,从无到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孕育出这可闻可见、多彩多姿的万有世界,故而我们又将大道称之为“有”,以名“万物之母”;

追根溯源,天下众生莫不由道而“始”,为大道之“末”;天下万物莫不以道为“母”,为大道之“子”。此正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虚无的道体之中,一气周行,往复不怠,从而才有这多姿多彩的万事万物生生不息。

我们此前曾说过“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你既要认识到,惚兮恍兮的大道,是不可见、闻、抟、用的虚无之体,也要认识到,惚兮恍兮的大道,其中“有象、有物、有情、有信”。此为“既知其母,以知其子”。

倘若只认识到大道的恍惚虚无,却不知这虚无的道体之中,一气周行不怠,生出这“有象、有物、有情、有信”的万有世界,则是知其母而不知其子,非为真知其母也!如此,则天下万物莫不沦入断灭,有死无生,有毁无成,又何谈大道之“周行不怠”!

反而言之,亦复如此。

你既要看到万事万物的生死寿夭不齐、象物情信各异,也要超脱纷芸的万物,看到万事万物莫不从道而生又复归于道,得一者长久而不道者早已,进而能够“尊道而贵德”,“贵食母”、行“三绝”、去“三自”,不争、不欲盈、不取强、不妄作。果能如此,则是“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领悟反本复根的恒常之道,随顺循环往复的无名道朴,终其一生都不会有什么真正能够危及生命本性的祸患。此所谓“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倘若只见到纷芸繁杂的万物各从其类、各从所欲,而不知“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从而一味的“甚、奢、太”,以纵其“可欲”之心而不知“镇之以无名之朴”,一味追求生生之厚,而不知善摄其生,则终将逝而不复、远而不反,“失其所”而入“死地”,落得个危殆及身、“不道早已”的下场。此为知其“子”,而不能复其“母”之故呀!

关尹子道,您老一直在教导弟子,要放下、放下,直至抱一归无,无我无身,方能得道。然而,我等凡夫俗子,所闻所见者尽物,所欲所想者尽物,所驰所逐者尽物,终我一生,须臾不得相离,却又如何能够真正摆脱物欲之陷,复守那号称万物之母的天下正道呢!

老聃言道,俗世之人只知盗万物以为人用,而不知万物亦盗人为其所用;只知取万物以养生,而不知万物亦可害生。人盗万物以养生,必由其七窍九门出入;万物盗人害生,也必自其窍门出入。耳目口鼻舌身意,皆其窍门而已!

廓耳可听妙声,五音盗之而聋;张目可观美景,五色迷之而盲;开口可成文章,是非折之而缄;鼻通可呼气息,五香熏之而齆;舌砸可尝鲜味,五味乱之而爽;身触可知暖凉,五邪侵之而病;意开可达四维,诸妄扰之而狂。

却不知,真养生者,只需“食母”而已。

大道生养万物,亦善隐于万物。大道之出入得失,自有其玄牝之门,又岂是需要依赖那人体有形的七窍九门。道之至柔驰骋至坚之物,道之无有出入无间之体,向道之心一起,道便已入。起一分,便入得一分,起十分,便入得十分;息一分,便失得一分,息十分,便失得十分。

所以,复守大道之要,首在闭门塞口,关上那嗜欲的孔窍,使那些盗人害生的五声五色、五香五味、五邪诸妄,统统不得其门而入。诚如此,那不可见闻却能生养万物的道母,自可进驻并持守于你的身心内外,使你在那恬淡虚无的闲逸妙境之中享尽天年,终其一生都不会为那声色货利之欲而勤勤不休,甚至多殆早已。

人这有形之体的耳目口鼻舌身意,诸多的门口孔窍,哪一窍不是无底之洞,根本没有满足之时?可是,再看那当世的王侯将相们,哪一个不是大张其穷奢极欲的门口也窍,奔波追逐,殚精竭虑,恨不得将天下万物据为己有以逞足其欲,将天下万务揽于一身以济成其事。如此,岂能不终生奔波劳苦,至死方休呢?可怜他们要么早亡,要么多殆,“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在病中”。这样的人,除了自己一朝得悟,复守大道之外,又有谁能够妙手回春解救他们出得苦海呢?

正所谓,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关尹子道,依老师所言,七窍九门尽皆关闭便可复道守本吗?弟子不敢欺骗老师,实是不能相信。倘真能做到七窍皆关九门尽闭,落一个浑浑沌沌之身,倒也清净。然即从道而生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七窍九门已在身也,耳听目视,皆是自然,何能自绝于天道之赐?何能自绝于万物之给?

老聃哈哈大笑,说道,孺子可教!

为师所谓塞兑闭门之说,皆是要你杜绝那背逆自然乱人本性的五音五色五香五味五邪诸妄而言,若是悉从自然,那便已经复守始母,又何需自闭,以绝天地万物呢?至于如何得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行所为,乃是随顺自然之本性,而非背逆自然之嗜欲,老师尚有四字妙法与你。

关尹子听了,喜出望外,连忙说道,愿听老师教诲。

老聃说道,若要复守始母之道,一则塞兑闭门,诸邪莫入,二则便是“见(现)小守柔”四字而已。

所谓见(现)小者,不自见其大也!天地虽大,犹生于道之玄牝之门,故名为“大”,大至不可思量,然其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抟而不得,又名曰“微”。为师曾言,自见其大者不明,自是其大者不彰,故而大光明之道,却号曰“微明”,微者,小也,自视其小者乃真明也。真明者,总是自视低下,示人以小,从不自视高上,妄自称大。但有“自知”之明,没有“自见”之徼,看似若暗若昧,却是明白四达。此所谓,见小曰明是也。

所谓守柔者,知柔弱胜刚强故而不敢取强者也!为师此前有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是此理。流水为柔,却有穿透坚石之力。空气为虚,却能充斥实物之体。流水之柔、空气之虚,尚非天下至柔至虚者,那生养天下万物的大道,无形无名,利而不争,不主不宰,任万物各遂其性,万物却莫不遵道而行,可见天下至柔者大道也!至强者,也正是自然大道!能守其雌者,乃真知“雄”之道;能守其柔者,乃真知“强”之道。此所谓,守柔曰强是也!

大道之光,至小至柔,至微至弱,惟恍惟惚,不徼不昧,却能为万物所用,利万物所需。守柔见小、随顺大道者,惟有“自知”之明、不求“自见”之徼,便是善用大道之光的真正明道者。得此至明之道者,在那不明真道的下士眼中,非但没有“昭昭”乎光明亮丽的表象,反而好似“昏昏”然暗昧不明,实在不值得向往。殊不知,昭昭自见并非真“明”,复命知常方称大“明”,绝学忘知反可明白四达,浑兮若浊正是上士之貌啊!此等人,知常袭常,复守万物之母,遵循恒常之道,终其一生,都不会擅开嗜欲之兑门、妄济名利之事,故而也就终生不会招致不救之殃、陷于不救之地。正所谓,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附《道德经》原文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