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课件:第七单元 第二十二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件(共37张PPT)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件(共37张PPT)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一国 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
前提A和核心
大陆
社会主义制度
B主体
两制 港澳台
资本主义制度 C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选择1.2.3的内容填在A.B.C处)
1、主体 2、补充 3、前提和核心
三.统一之路---港澳回归
“英国是根据过去签订的条约管治 香港的,这些条约是有效的。”
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陶波
台 湾
澳门 香港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占
1860年 《北京条约》
割占
1898年 《展拓香港 界址专条》 英国租借地
澳门问题的由来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
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 澳门
1557年葡萄牙贿赂明朝 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 居权
找到问题的根源,下一步该怎么做呢?
是用武力解决? 还是和平解决呢? 还是维持现状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负责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 国的事业。”
——《共同纲领》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
时间 1979年初 1981年 80年代初 1984年
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 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 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 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 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 ‘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 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 果。”
——邓小平
1、根本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群众基础——渴望回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共产党 百团大战;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 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学生 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广大妇女 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工人 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华侨 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
参战 文艺界 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张自忠
左权
七七事变后,马本斋联合同村青年,在家乡河北献县 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军。
主持人吴宗宪问杨丞琳:“知 道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吗?”
她支支吾吾回答:11年吗?
引起哄堂大笑,于是回头看
NONO,NONO说:你多打三 年啊?
她边笑边答:“8年而已喔!”
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 义 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叁 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形势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性转折,转入战略
反攻,同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日本战时经济面临崩 溃,反战斗争高涨;1945年5月德国投降,日本在太平洋战 场节节败退,盟军逼近日本本土。
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 义的偏向。
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 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 地点
1945年4月 陕西延安
主 要
内 容
①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
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在台北中 山会堂举行,被日本侵略50年的台湾光复。
日本在台湾最后一位总督安藤利吉在协议上签字 参加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的中国代表合影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共20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共20张PPT)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 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
——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
香 港 问 题 的 形 成


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九龙 香港岛 1842《南京条约》
澳门问题的由来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据最早、 时间最长的地区。
统 一 之 路 ( 二 )
澳 门 回 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说:对英国来说,这不 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 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 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 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
探究: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2、“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一)构想的提出: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 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行和平 统一的方针政策》又称“九条声明”,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
• 2.(2010· 海南单科· 23)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 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 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 ? 而我们的父 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 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 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 B.“九二共识”的达成 •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 【解析】时间是1987年,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 号在1979年提出,2009年海峡两岸才真正实现三通。 材料中的“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献上一炷香” 体现了台湾民众回大陆,打破两岸隔绝的迫切愿望。 • 【答案】A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共25张PPT)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共25张PPT)

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的四个决不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台资企业遍布各地
畅所欲言:
祖国统一 人人有责
——就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你的 设想与建议
辛酸的历史——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祖 国 伟大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 统 一 大 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业
——撒切尔夫人
新华社北京 10月15日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香港 、 澳门 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 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 根本利益。
——“十七大”报告: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
(业 3)它的提出有何意义?
九九回归
课堂讨论:香港、澳门为何能顺利回归祖国?
材料一: 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 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 道。” 材料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根据中国自己 的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 一,一千年也要统一……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 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根本原因 —— 综合国力增强
政策保障 —— “一国两制” 法律依据 —— 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群众基础 —— 渴望回归
(2)自主探究三:港、澳回归有何历史意义?
(1)对港澳: 开创香港、澳门发展的新纪元 (2)对祖国:洗雪百年国耻;在统一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3)对世界: 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典范 (4)对台湾:启示作用
理论上: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践上: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有利于中华民 族的复兴;有助于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第二十二课《出师表》教学课件

第二十二课《出师表》教学课件
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 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 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 看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因此我深为 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 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 在二十一年了。
托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终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讨论下列问题
1.诸葛亮在文中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 了提出了三条建议: ①广开言路: 诚宜开张圣听 ②严明赏罚: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
从全文看,这三条建议中,诸葛亮反复强调 是哪一条?
③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
苟且保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
平民
亲自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先汉兴隆 后汉倾颓
先帝简拔之臣 荐
先帝称能之臣
贤 臣
亲贤臣


亲小人

第三四五段关系
亲( 贤亲 臣贤 ,远 远佞 小) 人
荐 宫中之事 贤 臣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引 亲贤臣,远小人 教 训
亲小人,远贤臣
先汉兴隆 后汉倾颓
正反 历史教训
文天祥诗:“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让我们共同走近诸葛亮,走进他的《出师表》。
出 师 表
诸 葛 亮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是古代奏议 的一种,用于向帝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 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刘禅(刘后主)的呈文。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 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 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 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 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 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 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 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 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 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的统一大业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的统一大业课件(共21张PPT)

1
2
3
1982年 中英会谈
1984年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 香港顺利回归
不享受国防 权和外交权
驻香港部队 三军仪仗队
2、澳门回归
八七声明
九九回归
江泽民主席为澳门回归题词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不收回,就意 味着中 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4、回归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百年国耻
(1)对港澳: 开创新纪元: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2)对大陆: 迈出重要一步: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对世界: 提供典范: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
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范例。 (4)对台湾: 启示作用: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和海 水的绿色旗帜。五星象征国家 的统一,表明澳门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莲花是澳门居民钟爱的花种, 三朵含苞欲放的白莲花代表澳 门特区有澳门半岛、氹仔岛和 路环岛组成,大桥和海水反映 澳门的自然环境;绿色象征着 生机的祖国。
1、香港回归
------于右任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问题:建国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进 程如何?
1、海峡两岸关系历程
四九七九结坚冰(隔岸对立);
隔绝八(零1年94代9-吹1暖97风9)(放宽三通暖限风制()8;0至90年代)
九零以后起寒流(“台独”猖獗);
零五之后契机生(交往增多)。
契机(2005-)
寒流(90年代)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②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③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二十二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二十二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

[探究升华]
“同志们!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
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时刻到来了„„打倒战争!打倒 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 这份传单最有可能是出现在什么时期?之后出现了 什么政局? 提示:二月革命期间;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 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比较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类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理解二月革命的性质
(1)要从革命斗争的任务来判断一场革命的社会性质。 (2)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 的罗曼诺夫王朝,故二月革命虽然有布尔什维克党参与并 起了领导作用,但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有学者认为“俄国二月革命远远超出其革命任务的范 畴”。下列与之最相符的是 A.推翻了封建的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
(2)《四月提纲》的发表:
①号召人民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
社会主义 革命。 ②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一切政权归 苏维埃 ”的口号。 ③争取以 和平 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
发动 武装起义 。 (4)起义成功: ①1917年11月7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首都彼得格勒。 ②“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总攻信号,起义者占领 冬宫 。 ③ 莫斯科 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成功。
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 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 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用史论结合 的方法进行判断。
2.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 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 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 )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 1第七单元第22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学课件优秀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 1第七单元第22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学课件优秀课件

【问题探究】十月革命的特点:
1)理论创新 2)革命道主路列义—宁,—继在它承一走并个从发落城展后市了国到马家农克也村思可的道路。 3)革命的以阶进段行性社会主义革命,并通
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 个急剧发展阶段。
4)革命实现的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
暴力革命形式夺权。
2、在阅读教材基础上概述俄国无产阶级经历 了哪些斗争,建立自己的政权,夺取革命 最终胜利的?
(二)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十月革命的进程
1、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 月 革 命现曙光。 工兵大会立政权。
2、问题探究1: 十月革命的特点?
【方法提示】俄国十月革命历史意义可概括为四 个“新纪元”: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世界无 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新纪元”;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民族解放的“新纪元”;俄国历史发展的 “新纪元”。
四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十月革命对中 国革命所产生的影响?(材料见学案)
答案参考: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 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共“以俄为师”,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 建设的伟大成就。
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史料链接: 材料见学案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三 伟大的开端 ——十月革命的意义
【史料解读】 三则史料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十月革命的历 史意义。 史料1 主要说明十月革命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人类社会 进入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时代; 史料2 表明十月革命开创了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史料3 表明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 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必修一七单元22课《十月革命》

必修一七单元22课《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1917. 3)
1. 结果: 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 朝(1613-1917)---封建沙皇专制王朝 (尼古拉二世) 2.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 特点: 两政权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了武装 掌握实权 (合法的主要的全国政权)
之所以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
A、一战是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C、一战教育了人民,使革命运动高涨
D、俄国爆发革命必须具备“战争”这个条件
二、十 月 革 命 进 程
1.二月革命 2.《四月提纲》 3.七月流血事件 4.十月革命
1917.11.7
——结果、性质 ——内容、意义 ——结果
武装夺权 巩固 政权人运动时间、名称 3. 巴黎公社的时间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巴黎公社: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马兊思主义在各国的革命实践 ⑴ 初次实践——巴黎公社 ⑵ 首次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1991年,飘扬了74年的苏
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 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结束。 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 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 的荣光;每当十月革命的纨念 日到来之际,前苏联境内的各
区 别
农村
相 同
•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两个紧密相连不同性质的阶段
农村
城市 (中国特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后作业: 课本102页第1题和第2题
帝国主义链条上 背景: 最薄弱的环节
俄 国 十 月 革 命 的 胜 利
客观 主观 二月革命 夺取政权 四月提纲 七月事件 十月革命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课 堂 练 习

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二十二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二十二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材料而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 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结合以上材料,讨论为什么要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2.2 开辟革命新道路
☆为什么要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使中国革命开始从国民革命向土地革命战争转变
④局限性:八七会议并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此后的中国共产党依然没有放弃城市中心论
◎八七会议会址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2.1 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努力
(4)秋收起义
① 概 况 : 1927 年 9 月 , 毛 泽 东 组 织 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次 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2 经济
(1)表现 除原有的纺织和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结果
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强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3)影响 ①促进民族工商业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民族工商业受 其压迫摧残越来越严重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1 政治
(3)二次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因“济南惨案”,蒋介 石部队绕道开进。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因其不能满足日本侵略的要求, 日本策划皇姑屯事件将其炸死。

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有利条件
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有利条件:
(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前提)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3)香港同胞的愿望(群众基础)
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港澳回归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港澳被侵占的百 年国耻,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 展的新纪元 (港澳)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 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国家) 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 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世界)
台湾问题的由来
‧ 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 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 的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 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 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 岸隔绝的状态。
二、统一之路
1.香港的回归 2.澳门的回归
3.港澳回归的意义
香港回归祖国
(1).过程
中英会谈 (1982) 胜利回归 联合声明 (1984) (1997.7.1)
三、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的伟大
构想
1、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形成国,实
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80年代初
1984年
提出“一国两制”构 想 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四、统一之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表现在哪些方面?
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与 措施,促进了两岸的和缓与 交流。
台 湾 问 题 的 现 状
主 流 逆 流
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两大 因素。
扁莲勾结 图谋台独
摇旗呐喊中 的陈水扁
祖国统一
民族振兴
第22课 业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七单元 第22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七单元 第22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精品

2.兴起:(1)1947 年 3 月 12 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上发表国情咨 文,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一反 苏、反共纲领被称为“③ ”。美苏之间从此进入“冷 战” 时期。 (2)马歇尔提出了援助西欧的 “④ ” ,即 “马 歇尔计划”。这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3)苏联和东 欧国家针锋相对,1947 年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 年成立 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1.美国 1950 年拍摄的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 惨遭二战蹂躏,后来获得美国财政援助,生活生产重新恢复正常的状 况。美国实施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B.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C.遏制苏联力量 D.建立北约组织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一个法国小镇惨遭二战蹂躏,后来获得 美国财政援助,生活生产重新恢复正常”中可以看出美国实施的“马 歇尔计划” 帮助西欧迅速恢复了经济,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故 A 项错 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施 “马歇尔计划” 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援 助西欧恢复经济,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故 B 项 错误,C 项正确;北约组织是政治军事集团,D 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答案】 C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 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两极格局下, 局部战争不断,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②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的信号,“杜鲁门主义”是 “冷战”的宣言书,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 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素养达成 唯物 时空 史料 历史 家国 史观 观念 实证 解释 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和平 ③争取以____________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事件: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布尔什 武装起义 维克党决定发动_______________. (4)十月革命的成功
①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发动 武装起义 ____________. 11月6日夜, 起义工人和士兵迅
二月革命 拒绝民众 要求, 继续 进行帝国 主义战争
十月革命 颁布《和平法令》

同 点
和《土地法令》, 满
足人民的和平、土 地要求, 退出帝国主
义战争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革命 相 同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都是在一战造成的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 发生的, 都采取了武装起义的形式, 建立了
速攻占了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8日凌晨, 起义者攻占了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
冬宫 ________. ②莫斯科和全国主要城市的起义也 相继取得胜利. 轻巧识记: 十月革命胜利的经过概括为:
“二月革命掘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 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
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 俄国反动军队集
中于前线, 后方薄弱. (2)主观原因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①革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广大的贫苦农民成 为革命的同盟军. 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③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
权.
④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 ⑤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 1.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1)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式宣布临
时政府已被推翻,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2)选举产生了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人 民委员会, 列宁当选为主席.
栏目 导引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要点探究轻巧突破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及胜利 原因
1. 特点
(1)十月革命走的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
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 得胜利的形式.栏目 导引Fra bibliotek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 冲破了帝 国主义的包围.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
不 同 点 朝(沙皇专制制度), 结果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 时政府和工兵代表 苏维埃
推翻了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 建 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革命 革命后 的新政 权采取 的政策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第二十二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课程标准 1.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 认识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 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 认识
其历史意义.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三、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 1.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 社会主义革命,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世界体系 2.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____________
打开了一个缺口,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
治, 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 争.
家单独取得了胜利,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 主义革命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2. 胜利原因 (1)客观原因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 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发展, 为俄国 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问主要考查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尝试答题】 (1)对象: 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地主等. 事件: 十月革命. (2)扫到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
马克思主义.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探究与思考(教材P100) 1. 提示: 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一条由空想到科 学, 由理论到实践的曲折艰难之路, 虽然社会
工兵代表苏维埃 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的发表 ①号召人民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 转变为______________革命. ②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 一切政权归苏维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
阶级政党的领导.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图文探究
【综合探究】 (1)列宁同志清扫的对象有哪些?在俄国, 列宁 同志清扫地球具体是指什么事件? (2)列宁同志清扫地球, 他扫到中国来了吗?怎
样理解这一句话?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思路引领】 第(1)问要联系十月革命的对象和性质回答. 第
③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④标志俄国革
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③④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命题分析】
根据“1917年3月„„罗曼诺
夫王朝”, 可知这次革命是二月革命, 它属于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才属于社会主义 革命, ④是《四月提纲》的内容. 此题主要考 查对所学知识的准确掌握和比较能力. 【答案】 C
主义在某些国家暂时受挫, 但是马克思主义已
经被公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 共产 主义一定能实现.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2. 提示: (1)向西方学习, 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制和民主共和制的道路. (2)①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②中国封建的国情, 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证明了走西方的资产阶级道路行不通, 必须走 “俄国人的路”.

新的政权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例
1917年3月, 一场革命犹如火山爆发, 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 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对这场革命的叙述, 正 确的是( )
①工人和士兵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②是社会主义革命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比较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 命
革命 时间 不 同 点 领导 革命力量 性质 目的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历2月) 自发斗争 工人、市民、士兵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俄 历10月) 布尔什维克党 工人、士兵 社会主义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跟踪训练 与巴黎公社相比,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
点是(
)
②有成熟的无产
①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 阶级政党的领导 标
③以夺取大城市为主要目
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②③
A. ①④
C. ①③
D.②④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 力. 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性质的政权, 但它的 指导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 也没有成熟的无产
一、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 原因: 俄国是当时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 弱的环节.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加 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 革命经过
(1)二月革命 ①爆发: __________年3月. 1917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②结果: 推翻了_____________王朝的统治. 罗曼诺夫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思维延伸:
俄国十月革命具有特殊性, 这是
由其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他国不能盲目照搬, 否则有可能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 向苏俄学 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要求把共性和个性结 合起来, 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国 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无产阶级专政 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 国家从此诞生了. 土地法令 (3)颁布了《和平法令》和《____________》. 2.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苏维埃政府建立后, 立即动员一切力量, 镇 压反革命活动. (2)宣布将银行、铁路和所有大企业收归国有, 贸易垄断 对外实行_____________,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