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点(岳麓版)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阅读教材目录以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这是在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前提;阅读教材正文以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典章制度、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今天本店铺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接下来随着本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七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I HOPE YOU LIKE IT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60、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冲击两极格局,促世界格局多极化;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导学高频考点7军机处

1.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提示: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 峰;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2.军机处的设置有何特点? 提示:(1)临时性:军机大臣的任命、职务没有制度的规定, 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处无专官,全为兼职。 (2)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军机大 臣一般不超过8人,军机章京是大臣的幕僚,嘉庆时定员32 人,如此,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
( )。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解析 军机处是皇帝加强统治的重要工具, 而军机大臣只是 跪奏笔录, 上传下达, 没有独立的权力, 不能与宰相相提并论。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 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它也不是一 个正式的权力机关, 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 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 军机处的设立是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答案 B
3.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提示:因为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 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 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 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 大权。
1.清人评价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处: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 之府也。”这样说是因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主要指君主权力的膨胀达到最高的程度, 而能体现这一点的 只有B项。 答案 B
3.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 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2022年高三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第一至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1.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评价?2.西周宗法制的目的?内容?特点(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评价?3.分封制、宗法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5.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主要内容?影响?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6.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统治者如何创新制度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牢记具体内容!如:明内阁制的设置背景?发展历程?特点?)7. 秦、汉初、汉武帝时、宋初、元朝统治者如何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牢记具体内容!如:宋初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具体内容?)8.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朝代、选官制度、选官标准、评价)?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9.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对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评价?10.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二单元1.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希腊城邦文明的影响?2.古希腊城邦的特征?古希腊城邦政体划分的依据?公民的概念?古希腊各政体的比较(流行的是哪两种政体)?3.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4.雅典贵族政治的特点?5.梭伦改革的内容?意义?6.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意义?对陶片放逐法的评价?7.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8.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的性质?职责?人员产生方式?9.雅典民主制的评价?10.简述古罗马政体的演变?(各政体及实行时间)11.《十二铜表法》诞生的背景?内容?评价?12.公民法、万民法的含义及适用范围?自然法的含义?1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即《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影响?14.罗马法的实质?影响?第三单元1.《大宪章》签署的时间及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及影响?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时间?标志?《权利法案》的内容?意义?3.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4.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意义?6.中国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在权力地位、历史影响方面的不同?7.英国政治制度的演进有何特点?8.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1787年宪法联邦制原则的具体内容及评价?三权分立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课本P40示意图)及评价?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内容及评价?9.1787年宪法的评价?美国联邦制的特点?美国两党制的基本特点?10.法国共和之路的特点及原因?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时间?标志?1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参照政体示意图)?法国1875年宪法的意义?1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时间?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3.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成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评价?14.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评价?15.近代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四国政体的比较?(见所发单页)第四单元近代列强侵华史:(本单元时间界定在1840-1919,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列强侵华史在第20课)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影响?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鸦片战争的影响?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暴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3.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导火线?时间?《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每一条款的危害?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4.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目的?概况?《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2019届历史岳麓版省优获奖复习课件:必修1 第7单元知识点整合

﹝史学前沿﹞
中国史学界对于“冷战”的起源的认识
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
题。苏联解体后,随着苏联部分档案的解密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我国史学界 又重新掀起一股空前的“冷战史学”热,出版了一批相关著作。
冷战结束前,中国史学界认为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例如, 有的学者认为,美苏之间爆发“冷战”是战争后期两国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 上的利害冲突的逻辑延伸。战后美国实力雄厚,处处盛气凌人,成为“冷战” 的发起者,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有争议的是如何评价苏联对外政策在“冷
• (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 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
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 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 终结。 (5)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
展的趋势加强。 图示:
•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时期 建国 初期 国内外形势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阵营形成;亚非国家 独立;美国敌视、孤 立新中国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 高;第三世界的崛 起;美苏争霸的形势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外 交方针,确定 了“一边倒” 等外交政策 改善同西方国 家的关系 外交成就 同苏联和欧亚人民 民主国家建交;提 出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参加日内瓦、 万隆会议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 席位的恢复;中美 关系正常化;中日 关系的正常化
能表明冷战是西欧主导的,故 A项错误;据材料 “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
西欧请来打冷战的 ” 可知英国等西欧国家推动了冷战的发生,故 B项正确;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总结(自行查漏补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与意义(1848年共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2、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理解十月革命爆发是俄国历史的必然)
3、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几各阶段,掌握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理解抗战胜利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注,新民主主义革命做题一定要注意时间段)(注意这一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自行斟酌复习)
3、罗马法(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及罗马法的影响。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整体的建立
1、代议制概念(通常设问为什么是代议制)
2、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注意德国皇帝掌实权,专制是实,立宪是虚)
理解英国1832年改革是英国民主制的完善。理解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是和平行和渐进性)
3、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原则,解决的矛盾)对雅典民主的发展。
岳麓版必修一复习知识点(自行查漏补缺)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1、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理清楚;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监察制度的实质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三次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上课强调的点一定要掌握),雅典民主制的特点与局限;
4、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理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对某⼀阶段的学习、⼯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些规律性认识的⼀种书⾯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店铺精⼼整理的岳麓版⾼⼀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岳麓版⾼⼀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两对⽭盾: ①皇权和相权的⽃争 ②中央集权与地⽅分权的⽃争 2、汉初:郡国并⾏制 3、汉武帝削相的措施: ①频繁更换丞相(在位54年更相12⼈); ②汉武帝还特意从⾝份低微的⼈⼠中破格选⽤⼈才; ③设“内朝”对抗“外朝”。
(“中朝”⼜称“内朝”) 4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5、门下省(审议)、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三省的最⾼长官都是宰相 流程:门下省——中书省——皇帝——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作⽤ :①三省的最⾼长官都是宰相,分割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 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明确,提⾼了办事效率; ③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严密完备的体现,此后历朝基本沿⽤。
7、宋朝削相:设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增设“参知政事” 宋朝中央分权机构:参知政事(⾏政权)、枢密使(军政权)、三司使(财政权) 8、元朝中央分权机构:中书省(全国最⾼⾏政机关)、枢密院(最⾼军事管理机构)、御史台(最⾼监察机构) 9、中国古代选官制的演进:“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股取⼠” 岳麓版⾼⼀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2 ⼀、分封制 ⽬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武装、征派赋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点(岳麓版)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冷战”的兴起1、原因:A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B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也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两国的战略利益冲突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D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2、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对抗,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经济: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1948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军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控制,1949年成立北约。
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成立华约组织。
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峙,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a.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个部分。
b.美苏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c.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使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一、欧共体的形成1、原因:.a二战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
B.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经济联系加强,在两极格局之下,只有走联合之路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根本原因c.法德和解d.历史根源: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里认同感2、成立: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成立欧洲媒钢共同体;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即欧共体3、措施: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4、影响:a.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b.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高中必修一历史第7单元笔记

3、影响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 确阐述了这一政策,这是区别于旧中国屈 辱外交的基本政策。建国初期“另起炉 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 倒”等外交策略,集中反映了新中国彻底 改变屈辱外交、体现独立自主的重要政策, 也体现出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 阵营尖锐对立的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外交政 策的影响。 二、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 交
开创外交新局面 1、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 C、中国: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改善中美 关系利于对付苏联的威胁,利于解决台湾 问题 2、中日关系的改善 (1)过程: ①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②1973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 外交关系)③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 好条约》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国际:国际形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 ①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运动发展,第三世界 力量壮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支持中 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随着欧共体的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 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两 极受到冲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提出的背景: (1)二战后世界形成新的政治格局,两大 阵营的对峙和斗争 (2)以美国为首上封锁禁运、军 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3)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主权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及作用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开创外交新局面 二、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外交形势转 变的关键) 1、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①1970年10月尼克松公开表示愿意访华。②1971年 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 的大门。③1971年7月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 秘密访华。④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 《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 分和一个中国原则。⑤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 《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 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⑥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想学好高中的历史,要趁早,学习必修一的历史时,就要全面掌握好每个知识点,巩固好学过的知识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背景:(1)根本原因: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工业革命),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重要原因:中国地大物博,闭关自守,政府腐败。
(3)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4)导火线:1839年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结果: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内容:A、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B、割香港岛C、协定关税(最能反映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D、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1)政治: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
(本质上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同,所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结果:1858签订《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开放11个通商口岸;赔款;割九龙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允许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影响: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从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原因: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后,积极对外扩张;B、清政府腐败无能;C、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2、过程:黄海海战丁汝昌邓世昌3、结果:《马关条约》 1895(1)内容:赔款、割地(台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在华设厂(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2)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知识点总结2011-3-15 20:10提问者:厮特离谱|悬赏分:50 |浏览次数:6762次最佳答案2011-3-15 21:16热心网友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①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②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③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①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②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从内外服到封邦建国1、夏出现于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含义:内服(王畿)----商王直接管辖。
外服----附属国管辖。
特点:①弥漫神权----强化王权。
②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①分封制:前提:保证王室强大。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同姓亲族(主体)、古老附属国、殷商旧族。
内容:授土、授民(土地、物质、武装、人口)作用:a、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b、使西周贵族形成“周王、诸候、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C、使周人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实质:一种国家制度以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瓦解:生产力的瓦解。
②宗法制概念:a、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B、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B、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C、既是家放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推行工具:周礼、礼乐制度。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国”与“家”密切结合。
③礼乐制:含义: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
目的: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春秋:①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③兼并战争。
(奴隶制度逐渐崩溃)2、战国:①大国国君不满原封号。
②在经济、军事上进行变革。
③兼并战争(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3、秦统一六国:条件: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兼并------大国吞并小国。
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经过、时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赢政建立秦国。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①措施:a、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岳麓版

D
●(四)“冷战”的兴起 对立 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 以苏为首的社会 主义阵营 表现 阵营 冷战 “开始”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 经济 军事
●(四)“冷战”的兴起 (1)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开始 1947年,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 ①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 耳其” ②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影响: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 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形成, 由此出现两极对峙。 实质: 干涉别国内政。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 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 子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 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
●(一)“冷战”兴起的历史背景 (1)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 ①美国: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资本主义) ②苏联:成为战后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 治军事大国;(社会主义)
美苏关系变化:由同盟到对峙。
●(一)“冷战”兴起的历史背景
(1)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 (2)美苏关系的变化:(合作—对峙)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为什么会对峙? 失去战时同盟基础;
国家强大实力相当
美苏国家利益冲突;
社会制度差异对立
根本原因
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 间关系的原则吗?
"二战"期间美、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 其主要原因是 A、称霸世界 B、意识形态矛盾 C、国家利益 D、分裂德国
什么战争?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 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联参 谁和谁的战争? 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 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 开始。” • 为什么凯南说“战争才刚开始”,这说明美 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因为二战虽然结束了,但美苏之间的对抗才刚刚开始。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高一)

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起源采集经济-种植经济2地域差别南稻北粟3产生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生产工具西汉犁壁(耦犁法)牛耕推广;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5灌溉工具曹魏翻车(马钧发明);隋唐筒车(利用水力)6水利设施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西汉:漕渠、白渠,开始大规模整理黄河边疆地区:坎儿井知识理论:农学著作二、农业经营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春秋以来: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产生原因:铁器牛耕、土地私有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地位: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中占据主要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评价:利-相对稳定、生产积极性弊-脆弱性(易受自然灾害、战争、苛政等因素影响)分散性(一家一户)封闭性(自给自足)落后性(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拓展:自耕农经济发展需要的条件:首先,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样的环境少战争战乱之苦,才能为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其次是没有天灾,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
三是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等。
这说明小规模的自耕农经济承受力十分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风险较大,因此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私有——土地兼并——农民失去土地,地主土地增加——租佃关系2土地私有制是导致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土地的主要途径,租佃关系随土地兼并、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而发展,租佃下佃农受剥削较重3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东晋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手工业商业进步。
中唐以后农业、手工业、商业、都会使南方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纺织业发展概况: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五、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主名都会宋朝:出现纸币:坊市制被打破,出现草市、夜市,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发达,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明清: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广泛使用,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增强,劳动力成为商品2城市的变化(1)政治经济中心时期:周朝至唐朝城市特点:商业活动受政府控制,有严格时间、地点限制代表:唐朝坊市制(2)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时期:宋朝至明朝城市特点:坊市制被打破,不再受政府监控,出现瓦舍、沿街设市、夜市、晓市、草市等代表:北宋汴梁(3)沿海港口城市兴起(唐宋)(4)工商业市镇出现(明清)3政府商业政策的演变战国前——重视商业战国至明清——重农抑商原因:农业是国家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适应统治需要商业不稳定、商人流动性大,与农业争夺劳动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发展:战国商鞅变法——农本商末、限制经营范围、重征商税西汉——贬低身份、重征商税、严禁商人购地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海外贸易、官商分利)明清时期——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评价:积极——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个封建王朝初期,能保障农业生产,对恢复发展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长期落后于社会潮流,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农民贫穷购买力低;地主商人买田置地,影响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传统重义轻利观念影响;把大量过剩劳动力控制在土地上5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根本);明朝为防范倭寇入侵,清朝为应对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客观);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观念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世界隔绝,阻碍中外科技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六、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必要性(动力)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社会根源:“寻金热”兴起商业危机、高额利润驱使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政治需要:欧洲各国君王为强化王权,积极向外扩张可能性(条件)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多桅帆船、星盘、罗盘)地圆说流行政府支持(西班牙、葡萄牙)3影响:对欧洲——西欧开始崛起;欧洲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沿岸);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对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对非洲——成为捕猎黑人奴隶的场所对亚洲——白银大量流入,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世界——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地——深重灾难,贫穷落后的根源;但客观上也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对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殖民掠夺扩大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获得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对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阻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亚洲——侵占领土,刺激亚洲经济发展对世界——世界各地之间的孤立状态被打破,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新步步高】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同步课件:第七单元 单元总结 [ 高考]
![【新步步高】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同步课件:第七单元 单元总结 [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e097b7f75022aaea998f0f57.png)
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 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 ……因此, “多极 ”与“一极 ”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
本 学 案 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 栏 目 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开 关
——《时政评说》
材料三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知识·总结区
学案33
(2)20 世纪 60~80 年代 ①突出特点:美苏争霸,互有得失。 ②表现:20 世纪 60~80 年代,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美 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苏联的军事实力进一步 增强,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中苏关系恶化,两大阵营不 复存在。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
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方法·探究区
学案33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1) 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 “ 撼动 ” 和 “ 挑 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答案 因素: 欧洲的联合、 日本的崛起、 中国力量的增强、
知识·总结区
学案33
1.二战后世界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和表现 (1)二战后初期 ①突出特点:帝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 ②表现:二战后,西欧国家实力普遍削弱,美国成为 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社会主义力量壮大,东欧、亚 洲出现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迅速恢复,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 1950 年拍摄
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 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 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 的痛苦。 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小镇居民才可以正 常地购买食物。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字体事宜:黑体字加重为题目或者重点记忆黑体字为必备知识点宋体字加重为需要理解的知识点楷体字为帮助理解的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商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王权+神权西周分封制实质:授民授疆土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秦(1)统一的基础群雄割据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3)确立: A. “皇帝”: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4)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度,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宋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隋唐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明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清清朝的军机处(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设立军机处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线索

1.二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2.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一、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条件) 3.苏联实力强大,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4.美苏国家利益的驱使5.根本原因: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1.初步形成——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2.最终形成——北约和华约的建立(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①定义:“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②序幕:1946年英国前首相邱吉尔访美,发表“铁幕演说” ③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胁的希腊和土尔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美苏战时同盟彻底破裂,“冷战”正式开始。
④马歇尔计划:1947年提出,1948年实施。
美国实施的目的之一是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在政治上稳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西欧各国的政治控制,利用西欧遏制苏联,达到称霸的目的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49年建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①1947共产党和工人党成立②经互会成立: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③华约成立:1955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全面冷战:①朝鲜半岛和德国的分裂; ②1962年的古巴导弹事件;四、 “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局部热战 ①朝鲜战争、 ②越南战争 表现:1989东欧剧变,1919苏联解体,十一个加盟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五、两极格局结束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原因 2.戈尔巴乔夫政治民主化改革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1.造成世界的分裂,严重破坏世界和平;消极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六、两极格局的影响 3.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原因:A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B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也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两国的战略利益冲突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D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
2、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对抗,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经济: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1948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军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控制,1949年成立北约。
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成立华约组织。
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峙,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a.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个部分。
b.美苏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c.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使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欧共体的形成
1、原因:.a二战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
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
B.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经济联系加强,在两极格局之下,
只有走联合之路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根本原因
c.法德和解
d.历史根源: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里认同感
2、成立: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成立欧洲媒钢共同体;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即欧共体
3、措施: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a.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b.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三、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1原因:a.美国扶植日本b.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封建因素c.重视科技教育d.制定经济计划,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
2、表现:1.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了战前水平。
2.1956—1972年间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3、影响:a.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挑战美国霸权,冲击两极格局。
四、不结盟运动兴起
1、背景:A二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解放浪潮,诞生新兴国家。
B处于弱势地位,成为争
霸战场,要求改变不合理状况
2、成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确立了独立、自
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宗旨,标志不结盟运动诞生。
3、影响:标志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事物的局面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一、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三大政策: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成就
(1)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日内瓦会议:1954年第一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3)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
三、历史性的握手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订《中日联合声明》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
1、经济交流:
四项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2、成就:A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B 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成就
C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90年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2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A 改善和发展与大国关系,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B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2001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地区和平、安全C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苏联解体:A戈氏改革:经济改革受阻--政治改革混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民族纷争迭起—走向解体B 1991年“8·19事件”成为解体催化剂C同年,完全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二、缓和与动荡并存
两极瓦解,结束两大集团对峙,军事竞赛减弱,总体趋势缓和,和平发展成为主流。
A 打破原有力量平衡,民族宗教领土矛盾暴露
B 美国力图主导世界,霸权主义恐怖活动威胁和平
三、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
1、特点:A 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B 美国唯一超级大国,试图建
立单极世界
C 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多极趋势日益明显
2、影响:A有利于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B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有利于
世界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