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7: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7: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题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基础巩固1.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2.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

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3.“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话B.电报C.邮寄信件D.电子邮件4.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5.“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着社会进步。

”下列言论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①“男女杂座,不以为嫌”②“大众可座、稳快价廉”③“吾乘电车非节费,实以取其捷也”④“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6.目前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大众日用品。

这个现象不能说明()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D.中国疆域辽阔能力提升7.袁世凯用一万两白银购得一辆“奔驰”送给慈禧,御驾司机孙富龄跪着开车,需要一手压油门一手压制动一手握方向盘——两只手的孙富龄不久即畏罪潜逃。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习题详解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习题详解

●习题详解
第一题: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的?
1.解析思路:外国交通和通讯的影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作用,中国人民的自力更生。

2.答案要点:交通工具方面: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外轮航运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后来中国铁路运输发展越来越快。

现在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世界第四位。

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通讯工具方面:受西方设在上海电报公司的影响,我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20世纪初,中国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讯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第二题: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1.解析思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答案要点: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快了信息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题一、单选题1.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

这反映了立宪派()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D.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2.无线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伦敦的茶叶或芝加哥的小麦价格会影响到距离它们非常遥远的地方的买卖,也能让政府的公众声明顷刻之间为他国政府和一般民众所知晓等。

这说明()A.科技成果扩大了民主范围B.新通信设备应用领域狭窄C.经济发展方式已发生改变D.通信进步便利了人类互动3.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

”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

由此可知()A.自行车已普遍使用B.崇洋媚外风气盛行C.政府加强公共管理D.民众抵制西方文明4.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表明( )A.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B.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C.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D.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5.丁贤勇教授认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这表明近代交通( )A.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B.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C.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D.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6.下为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广告截图,仔细阅读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判断( )①自5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②“大批供应市场”和“大众化”说明中国开始成为“自行车王国”③“抗衡舶来”表明自行车系中国制造④自行车从此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7.2013年12月14日晚9时11分,嫦娥三号平稳落月,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成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五单元第15课一、选择题1.1908年4月3日《申报》这样报道:“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仪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

”史料说明了( )A.国民政府建立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B.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C.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交通运输走向近代化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答案】C 【解析】从“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仪式”分析,可知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交通运输走向近代化。

A、D两项在时间上错误;B项材料不能反映。

故选C项。

2.某清朝小吏曾说:“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鲜。

”上述材料( )A.说明封建思想阻碍了新生事物的发展B.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C.不赞成在中国发展交通事业D.看到了发展交通事业的益处【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这位小吏已经看到了火车“利于民生”,故本题选择D项。

A、B两项与材料无关;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3.近代某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

这说明( )A.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D.修建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答案】D 【解析】材料认为修建铁路不利于“君上之利”“中国之利”,体现了顽固势力维护君主专制,反对修建铁路,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期末)1919年,天津《大公报》刊文称:“达官伟人,以及稍有几文臭钱者,莫不鄙视人力车、马车,而以高坐汽车为阔绰。

驾驶者又夙无经验,恃其坐主之有势力财力,横行乱骋。

在坐车者自觉御风而行,非常得意,而贫苦人民,彳亍街头,被蹂躏于飞轮之下,时有所闻,良可痛也。

”材料表明( )A.近代报刊最先在天津出现B.中国人对近代交通工具非常排斥C.汽车的引进引发了社会问题D.天津是近代交通变革的先行者【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横行乱骋……而贫苦人民,彳亍街头,被蹂躏于飞轮之下,时有所闻,良可痛也”可知,汽车的引进导致了交通事故,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2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答案:B题中关键字眼是“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没有迷信的内容在里面,也没有天朝大国思想,既然政府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所以结合关键字眼“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我们可以判定答案是B。

2.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答案:C从“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A.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地区 B.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较快C.近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D.民族工业仍然举步维艰答案:B4.(2018宁夏银川一中月考)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现象表明(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B.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答案:D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外国侵略对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近代交通在外国列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因此丧失了独立性,D项正确。

5.近代中国道路通行规则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借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左。

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

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15课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15课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15课课堂知识演练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庞大变迁。

回答1~6题。

1.中国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与近代交通运输工具的主要区别在于()A.动力不同B.运输量不同C.出现的时刻不同D.适应性不同【解析】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近代交通工具利用的是机械动力。

【答案】 A2.近代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的起止点是()A.唐山——胥各庄B.北京——山海关C.天津——浦口D.北京——张家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答案】 A3.近代铁路的修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普遍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给传统的手工业以极大的冲击B.增进了商品经济的进展C.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D.19世纪70年代修筑的淞沪铁路是中国保留至今的最先的铁路【解析】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不久被拆毁,D项表述错误。

【答案】 D4.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的标志是()A.民间航运公司的兴起B.轮船招商局的正式成立C.北洋舰队的成立D.火轮船的进展【解析】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先的新式水运企业。

【答案】 B5.“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一年入口洋布减少10万匹。

”这说明洋务运动()A.为民族工业的进展奠定了基础B.能够使中国走上强盛的道路C.培育了一大量科技人材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必然的抵制作用【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外轮损失1300万两,入口洋布减少10万匹,说明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必然的抵制作用。

【答案】 D6.下列关于我国轮船运输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为外国列强所垄断B.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业的局面C.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D.20世纪90年代以来,轮船运输业取得快速进展【解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快速进展,轮船运输业在交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2练习:第15课交通及通讯工具进步Word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2练习:第15课交通及通讯工具进步Word含解析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每小的四个中只有一符合意)1.1910年,假设你想从家口到北京旅游,了方便和惠,你最()A B C D解析:根据、起止地即可判断火,故A。

答案:A2.“索路行空,气能收天工。

从此不愁雁少,音万里一通。

〞此的是以下哪一事在人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路运B.水运C.航空运D.通信解析:解答本首先注意的理解。

“从索路行空〞“音万里一通〞两句可知符合意的是D。

答案:D3.1865年,两广督毛致署函:“此( )路一开,遂外国火独行之路,中国既与之并,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将断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含的正确史信息是()A.毛属于洋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预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平安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广总督毛鸿宾找出种种理由阻挠铁路的修建,说明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故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描述。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包括修建铁路,毛鸿宾不可能是洋务派,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表达C、D两项的内容。

答案:B4.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和移动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

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信工具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开展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D.中国疆域辽阔解析:的普及,通信事业的开展可以说明社会经济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国家的疆域无关。

答案:D5.“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韩红演唱的?天路?描绘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就是2006年7月通车的()A.兰新铁路B.宝成铁路C.青藏路D.京九路解析:青藏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最、穿越土里程最的路,被国社会誉“可与城媲美的大工程〞。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选择题1.右图反应的是20 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表现了()A.清代政府通盘引进西方技术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C.国人没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分析:此题考察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认识。

图片中马车和汽车并行,表现出20 世纪初中国出现西方先进交通工具。

答案: D2.“稀罕稀罕真稀罕,两个轮盘当马骑”,这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常常念的一句儿歌。

它说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

这一新交通工具开始出此刻中国城市的街头巷尾是在()A. 19 世纪中期B.20 世纪初C.新中国建立后D.改革开放后分析:“稀罕稀罕真稀罕,两个轮盘当马骑”儿歌说得是自行车,依据所学知识,20 世纪初德国入侵青岛,德国传教士把自行车带入了青岛,时间是1903— 1905 年,故 B 项切合题意。

答案: B3.清代有名诗人、外交家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实时,瞬间许多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这是在描绘()A.电报B.电车C.火车D.电话分析:此题考察学生理解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钟声一实时,瞬间许多留”说明该事物有时间限制,不可以任意更改,再由“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可知该事物比较宏大,但运转起来快捷,由此可判断该物为交通工具,清除 A 项和 D项; B 项电车为城市公交,一般比较轻盈,与“虽有万钧柁”不符合,从“万钧柁”的限制可清除 B 项。

答案: C4.中国的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步,说了然()①我国社会经济不停发展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停加深③我国科学技术不停发展④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 1 -分析:火车发展的历程既表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又表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主要使用蒸汽机车,新中国建立后,成功试制了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等。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西方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所以④的表述不正确。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及答案

【成才之路】2018-2019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 (2019 •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A. 明末B.晚清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2.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 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3.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C. 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 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 1937 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A.明末B.晚清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3.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 )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C.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题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基础巩固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的重大意义是() A.首次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运输业的垄断局面B.标志着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的诞生C.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D.中国政府完全收回了铁路修筑权『答案』 B『解析』A项是轮船招商局的意义,C项是在辛亥革命前夕,D项的说法不正确。

2.“……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歌中的“天路”(下图)是指()A.淞沪铁路B.唐胥铁路C.京张铁路D.青藏铁路『答案』 D『解析』从材料中“天路”“青稞酒酥油茶”可知“天路”是青藏铁路。

3.观察下图,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

他当时是由()A.上海飞往武汉B.上海飞往南京C.天津飞往北京D.广州飞往上海『答案』 C『解析』1920年,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

4.近代中国的航运业发展历尽坎坷,造成这种局面的最重要原因是() A.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B.清政府不重视发展C.发展航运业无利可图D.中国人民受落后思想的束缚极力反对『答案』 A『解析』鸦片战争后,列强攫取了中国内河航运权,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于中国的内江和外海,逐渐排挤中国航运业。

5.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答案』 A『解析』材料中“轮”“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说明这是一种新式交通工具,而且速度很快,故选A。

2018-2019学年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15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2018-2019学年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15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观察下图,本照片摄制于1905年,照片中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正常骑行。

该照片反映出晚清()A.普通民众对洋货的抵制B.普通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C.自行车已逐渐走向普及D.代步工具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说明人们对自行车这种新式的代步工具非常崇尚。

2.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很可能是()A.公共汽车B.飞机C.火车D.轮船,诗中涉及的交通工具有“车轮”,由此可排除B、D两项。

从诗中“水”“桥”“红叶纷纷”等描述,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交通工具不仅长距离行进,而且速度较快。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

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两项。

D项福州船政局位于福建,且军舰不能用于商业,故排除。

轮船××局是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项。

4.观察下图,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

它当时是由()A.上海飞往武汉B.上海飞往南京C.北京飞往天津D.广州飞往上海5.修筑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

20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

其主要原因是()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既需要设计施工能力,也需要充足的资金。

2019-2020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堂演练当堂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最应该选择()A B CD解析:根据时间、起止地即可判断应选择火车,故选A。

答案:A2.关于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世纪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B.20世纪初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C .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一天津航线的开通D.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一上海航线的开通解析:佃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B正确。

A、D不符合史实;C标志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答案:B3.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A .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 .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 .福州船政局的军舰解析:由材料信息“佃世纪六七十年代” “江苏……到上海”,可判断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故选C项。

答案:C4.下列组合中正确的是()A.丹麦公司——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B.广州——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C .上海—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D .无线电报一一20世纪初民间普遍使用解析: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是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的,故B项错,选A项;C项的地点应为台湾;20世纪初,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百姓使用得很少,故D项错。

答案:A5.“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韩红演唱的《天路》描绘了世界上海拔最咼、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就是2006 年7月通车的()A .兰新铁路B.宝成铁路C .青藏铁路D .京九铁路解析: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答案:C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毁路口号一一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旋再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部编人教版历史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同步练习

部编人教版历史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同步练习

部编人教版历史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同步练习(共22题,共0分)1.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

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资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

”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

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A.汽车B.电车C.火车D.马车3.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4.187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5.下列有关中国近代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6.观察下图,据此判断它传入中国最早是在()A.葡萄牙侵占澳门时期B.鸦片战争时期C.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D.甲午战争之后7.下列关于中国轮船运输业发展进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垄断中国轮船运输业B.洋务派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C.各大口岸相继涌现一批轮船公司D.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趋于萎缩8.在近代中国,广大内陆地区依然长期使用竹排或牛皮筏、羊皮筏等原始工具渡运客人,而没有使用轮船等先进交通工具。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及答案

【成才之路】2018-2019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A.明末 B.晚清D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C.民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3.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 )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C.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②③④B .①②③A.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高中历史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含解析)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广总督毛鸿宾找出种种理由阻挠铁路的修建,说明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故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描述。

洋务派主X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包括修建铁路,所以毛鸿宾不可能是洋务派的代表,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D两项的内容。

答案 B2.李鸿章1872年在某某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

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解析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虽然采用近代化的生产工具,但是其管理方式还是封建式的,创办者仍然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不是具体以某个企业的创办为标志。

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阻止其侵略。

答案 A3.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近代列强不断在中国掠夺修建铁路的权利,其目的就是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因此近代铁路的修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④不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作业及答案

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A.明末B.晚清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3.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 )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C.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十五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十五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十五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伴随“铁路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活动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A. 明朝末年B. 晚清时期C. 中华民国时期D.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2.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

这一现象直接说明( )A.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C. 当今中国人口众多D. 电话事业分属两家3.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B. 大众报业C. 铁路交通业D. 轮船航运业4.目前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 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B.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D. 中国疆域辽阔5.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

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资源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 ①②③B. ①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6.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德国人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 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 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 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7.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 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 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C. 通过电话了解D. 通过无线电报传送信息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9.李鸿章曾赞叹西方的一种发明说:“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才之路】2018-2019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
A.明末B.晚清
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
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
3.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 )
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
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C.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D.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
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西南地区出现新铁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

故可排除④,选A 项。

答案:A
5.(2019·临沂高一检测)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到上海”,可判断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故选C项。

汽车在中国开始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初,排除A项;铁路在19世纪70年代才在中国出现,排除B项;军舰是军事专用,不可能用于商业运营,普通人更不可能乘坐,排除D项。

答案:C
6.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可以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不包括的是( )
A.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B.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
C.加强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D.促使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居住
解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加强了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流,而人们涌向大城市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

答案:D
7.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8.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传送信息
解析: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排除A项;火车速度较慢,往返时间长,排除B项;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但此后的发展非常缓慢,排除C项。

20世纪初,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主要用于官商通报,故选D项。

答案:D
9.据1940年统计,中国平均每74平方公里才有1千米公路;同是国土辽阔的苏联,同年每平方公里即有1千米公路。

中国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战争的破坏
B.近代中国民生凋敝
C.苏联重视公路建没
D.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公路建设。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公路建设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制约。

故答案为D项。

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是苏联公路建设发展的原因。

答案:D
10.目前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中国疆域辽阔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电话的普及,电讯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国家的疆域无关。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巨变,加快了现代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

外国的轮船公司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

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

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
为安,在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

材料二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几,真是有辱国格!”
——保守大臣“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啰,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
——黄包车夫“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要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和轮船招商局自身的属性——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直接根据课本知识即可回答。

第(2)问要抓住材料二中保守大臣、黄包车夫、开明人士这三种不同阶层的人对汽车的不同看法来谈汽车传入中国的影响。

答案:(1)原因:依靠清政府的支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

意义: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的局面。

(2)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2.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在中国水域活动的德国“卢克斯”号炮舰,周围中国民用的舢板聚集成群
图二中西方技术在中国的碰撞(1905年)
图三“神舟”七号凯旋而归
(1)图一中德国军舰在中国出现大概会是在什么时间理由是什么
(2)图一和图二两幅图片形象地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
(3)图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峰,到一战结束后其侵略势力退出中国。

(2)科技落后是遭受侵略的根源。

(3)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很多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