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一五_期间武汉重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与反思_周瑾

合集下载

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

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
加强职业教育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工业发展的 需求。
激发企业活力
鼓励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进行组织创新和流程优化,提高企业的活 力和效益。
营造创新文化
倡导创新思维,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想法和建议,激发企业的创新 活力。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
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武汉近代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包括 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纺织、食品加工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工业
VS
社会责任感
武汉近代工业设计还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设计师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 通过设计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福祉。 例如,设计师会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设 计出方便残障人士使用的产品;同时也会 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 通过设计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4
武汉近代工业发展面临的 问题与挑战
体系,为武汉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 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物流、金融、商业等,进一步推动了城市 经济的发展。
总结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 促进了科技创新:武汉近代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引进新 技术、新设备,促进了科技创新,推动了武汉科技水平的提 升。
展望未来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前景
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武汉近代工业将成为全国重要 的工业基地之一,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发展和国际化合作,武汉近代工业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 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产学研一体化

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题

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题

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题中国近现代史1、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货能尽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效仿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革命成功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材料三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材料四“中国他日必以工业立国。

”“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

凡欲加力使之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人食。

”“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五简而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生产),不是手工(生产)。

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有胜利。

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

〃〃〃〃〃〃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还是我们的革命任务。

——《毛泽东书信集》材料六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GDP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并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要求改变中国现状的方式发生了怎样变化?(2)根据材料三和课本知识,孙中山为实现“民族革命”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做出了哪些努力?(3)材料四、材料五阐述的观点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4)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五的主张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努力取得了怎样成效?(5)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六说明“统计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研究

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研究

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研究本文将探讨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设计特点,分析其对当地及全国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自19世纪末以来,武汉逐渐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当时列强纷纷侵略中国,武汉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武汉开始兴办近代工业,以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

此后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也促进了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

武汉近代工业的初创期始于1898年,当时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汉阳铁厂,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

随后,又相继建立了汉口、武昌两个分厂。

这一时期的工业生产主要以军事需求为主,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后,武汉近代工业进入发展期。

这一时期,工业生产逐渐向民用领域拓展,涉及到纺织、造纸、制药等多个行业。

一些外资也开始进入武汉市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20世纪30年代后,武汉近代工业进入转型期。

这一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大萧条和国内战争的影响,武汉近代工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在这种情况下,武汉近代工业开始向重化工业转型,逐渐发展成为以钢铁、机械、电力等为主的工业基地。

武汉近代工业产品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外观、功能和材料三个方面。

武汉近代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受到西方工业设计的影响,武汉近代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多采用简洁、实用的风格,追求线条流畅、色彩明快的效果。

例如,汉口啤酒的瓶身设计就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其简洁的线条和独特的色彩搭配使其成为当时的时尚符号。

武汉近代工业产品在功能设计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如在民生工厂所生产的洗衣机、电冰箱等产品,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机械和电子技术,实现了产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同时,受到当时社会需求的影响,武汉近代工业产品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以满足当时市民的生活需求。

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钢铁工业

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钢铁工业

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钢铁工业---举世瞩目的成就远超英美的速度余扬斌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以下简称“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取得喜人成就的基础上制订的。

1952年初,根据周总理的提议,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薄一波、宋劭文)的五人领导小组,负责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计划于1955年7 月30日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并颁布,前后历时四年,五易其稿。

“一五”计划是一部涉及钢铁、有色、能源、国防、机械、原材料和化工工业等各领域的宏伟计划。

它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

一、钢铁工业名列榜首“一五”计划开始的时候,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35.5% 。

对于当时中国的国力,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选择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实是历史的必然。

“一五”计划期间确定,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

其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工业的88.8 %。

在重工业中,又重点突出了钢铁、能源工业等领域。

“一五”计划以苏联设计和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为核心,以900多个大中型(即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钢铁工业建设,1949年12月 ,在他出访莫斯科与苏联签订的援华50个工程项目(后来逐步增加,达到156项)中,建设鞍钢,名列榜首。

二、“156项”与钢铁7 项“156项”分四批签订协议。

第一批是194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出访苏联与苏方签订的50项,主要有钢铁、能源、化工等项目。

1953年,以国防军事工业及其有关的配套项目为重点,与苏方签订第二批协议,计91项。

1954年10月,签订第三批,包括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等15项。

“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div class="article_leftBox"> <h2>“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h2> <span>作者:施亚利</span><p> [摘要]“一五”时期,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把许多重点项目安排在武汉,大大促进了武汉工业建设。

武汉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三: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有较好的基础、政府重视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建设、工业管理体制同多种经济成分和工业生产水平基本适应。

武汉发挥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但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适度发展,农业发展滞后。

<br/> [关键词]“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武汉工业建设 <br/> <br/>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地和销售地展开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沿岸铁矿、铜矿资源和江汉平原农业优势,以及长江、京广铁路交通之便。

设想把武汉建设成为以冶金、机械、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南方工业基地,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重点工程项目中的3项即武汉钢铁公司一期工程、武汉重型机床厂和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

安排在武汉。

随后,国家又安排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汉阳造纸厂、武汉热电厂、武汉热水瓶厂等一批重点项目。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的工业建设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探讨,目的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天武汉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br/> <br/> 一、“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大大促进了武汉工业建设<br/> <br/>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和准备以武汉为中心建立华中工业区的计划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武汉不负众望,抓住了这个机会,工业建设成果卓著。

_一五_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城市的发展

_一五_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城市的发展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使我国成功地建立和巩固 了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 从而在困难的条件 下 , 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 同 时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援助和所要学习的模式也只能 转向社会主义阵营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苏联通 过优先发展重工业 , 取得了工业化的巨大成功 。无疑对 于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来说 , 苏联的榜样感召作 用是巨大的 , 因此 , 在当时的情况下 , “苏联过去所走 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 。”“采用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方针 , 从重工业建设开始”, 已成为中国的必然 选择 , “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 正是依据苏 联的经验从重工业开始”[2] (706 ,707页) 。从理论上讲 , 采取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针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和
资料来源 : 《中国工业五十年》 (1953 —1957) (上)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 1 月 , 28 页 。
(二) 重工业优先战略下的城市发展 11 城市工作方针和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的确立 。1954
年全国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召开 , 提出城市建设的 “六 统一”原则 , 并对全国城市建设进行了部署 。城建指导 思想是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 , 为生产和劳动人民 生活服务 , 采取与工业建设相适应的重点建设 、稳步前 进的方针 ; 城市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国家重点工程比较集 中的重要工业城市 , 以保证工业建设任务的完成 。
·124 ·
“一五”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
项 目
总计
工业
农业水利 林业
运输 邮电
贸易银行 文化教育 城市建设 物资仓储 卫生
其他
总额 (亿元) 42714 24815 32169

第11课自测答案)岳西店前中学高一2019-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单元四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检测题

第11课自测答案)岳西店前中学高一2019-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单元四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检测题

岳西县店前中学高一(3)(6)班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检测题)(满分100分,选择题每题4分计60分,非选择题40分)建议用时:45分钟2020.4.8 选编:王焰明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1953年6月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对私营企业的利润分配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即在企业的正当盈利中,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方的股息红利等四个方面分配,简称“四马分肥”。

这一办法( ) A.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B.推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形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私营企业进行“四马分肥”,建立起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B项正确。

答案:B2.1956年12月,毛泽东在约见民建、工商联负责人时说,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私人可以开工厂,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这反映了( )A.准备实行“一国两制”B.着力发展资本主义企业C.实行公私合营D.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特色解析:1953年至1956年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允许私人开办工厂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色,故D项正确。

答案:D3.“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

”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

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B.“大跃进”的“浮夸风”C.“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巨大成就解析:根据材料“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该口号反映了“大跃进”的“浮夸风”,故B项正确。

答案:B4.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

新中国工业化战略路径演变、反思与展望

新中国工业化战略路径演变、反思与展望

8 5
业 品的需 求 则 不 断 增 长 , 消 费 结 构 的变 化 客 观 上 需 要 加 速 发展 工 业 。 四是 普 雷 维 什 的 “ 国际 贸 易 理论 ” , 这 个理 论 认 为 发达 工 业 国家 主 要从 事 制 造业 生 产 , 发 展 中 国家 主 要从 事 初 级产 品生 产 , 国际 贸易 中初级 产 品 价格 相 对 于工 业 产 品价 格 来说 呈 现 长期 下 降 的趋 势 , 为 了改 变 国 际贸 易 中处 于 不利 地 位 的局 面 , 发 展 中国家 必 须 大力 发 展 本 国工 业 , 以替代 对 发 达 国家 工业 产 品的进 口。 工 业 化 是 近 二 三 百 年 以来 世 界 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的 主 题 , 没 有 哪 个 国家 特 别 是 大 国可 以不 走 工业 化 道 路 而 实 现 经 济 和社 会 现代 化 。 世 界 工业 化 进 程 表 明 , 发 达 国家 工 业 化 是 一 种 面 向市场 的 自然 演 进 过
展 中国家的工业化则在很 大程度 上表现为一 系列发展 战略安排 。 新 中国成 立后 的六十 多年 里 , 中国工业化战略 经
历 了三 次路 径 演 变 : 1 9 5 3 ~ 1 9 7 8年 间 实施 了重 工 业 优 先 发 展 的 赶 超 型 工 业 化 战 略 ; 1 9 7 9 ~ 2 0 0 1年 间 实 行 了 以 市场
S e p . , 2 01 3 Vo 1 . 4 0 No . 5
第4 0卷 第 5期
新 中国工业化战略路径演变 、 反思与展望
王 乾 厚
( 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0 ) [ 摘 要 ]工业化是世界各 国经济发展 的普遍规律 , 发 达 国家工业化是 一种 面向 市场的 自然演进过 程 , 而发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工业化取得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工业化取得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点划时击期添中国加工标业化题取得成就
在"一五"期间,中国加强了医疗卫 生事业的建设,建立了许多新的医 院和卫生机构,培训了大量的医务 人员。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人民的 健康和医疗保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总之,"一五"期间中国的工业化建 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提高了 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也为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 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同时,"一五"期间所积累的经验和 教训也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
第一个五年计点划时击期添中国加工标业化题取得成就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民的生活 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一 五"期间,中国实行了"以农业为 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 ,使得农民和工人都得到了实惠 。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工人的 工作环境和待遇也得到了改善。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人民生活的 改善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 工业化取得成就
>>
第一个五年计点划时击期添中国加工标业化题取得成就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第一个五年计点划时击期添中国加工标业化题取得成就
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
1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在武汉开始修建, 大批量电子管生产工厂在北京正式投产,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建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建
在"一五"期间,中国集中力量建 设了156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这些 项目包括煤炭、钢铁、有色金属 、电力、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 工业领域。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 ,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极 大的提升

武汉发展史上的两起两落

武汉发展史上的两起两落
“武汉的商业不存在复兴与否的问题,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对滞后的确存 在。”回想武汉崛起时张之洞打造天下闻名“汉阳造”,再对比毛泽东时代“武汉 造”成为年轻共和国的经济支柱,武汉现今的工业地位实在算是非常尴尬:“国 有企业蹒跚、民营企业不多而外资企业不大。”
沌口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阳逻钢,被认为是寄托武汉工业二次复 兴希冀的所在。2011 年起,武汉开始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和城建跨越战略,努力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GDP 进入国内前十,开始了二次复兴的遥远征程。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打造了“武钢”、“武船”、“武重”、“武锅”等一 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品牌,而 1965 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对国民经济布 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强了武汉的工业地位。
按照当时主管全国计划工作的李富春的思路,“大三线”大致是以甘肃省乌 鞘岭以东、山西省雁门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和广东省韶关以北的区域。显然, 30 多年后以广东、上海、北京为中心的三大经济圈,都被圈在了“三线”之外, 而武汉却在这场包括第二汽车厂、葛洲坝工程、武汉青山火电厂等项目的“工厂 再造”运动中受益匪浅。
武汉“天元”位置的丧失是其第二次衰落的另一个主因:“十几座长江大桥 的修建,长江黄金水道的退化,京九铁路的贯通,公铁运输网的加密,武汉的区 位优势及其腹地资源优势被大大摊匀。”
武汉的特别,首先在于它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且优势与分工都相 对明确——武昌以科教文卫立镇,汉口以金融商贸立镇,汉阳则以制造立镇。
城市和国家的跃进总是发端于个人,武汉在近代的崛起也是如此。1889 年 —1907 年间,张之洞以他的睿智、胆识和人格魅力集聚出了武汉崛起的人和, 启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列车。
张之洞督鄂期间,武汉兴建了亚洲第一家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第 一家枪炮厂和第一家棉纱厂,并修筑了贯穿中国南北的第一条以汉口为起点的京 汉铁路,再加上后来修建的粤汉铁路,武汉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天元”之位于 是确立。

武汉工业的恢复与国家工业基地的确立(五)

武汉工业的恢复与国家工业基地的确立(五)

武汉工业的恢复与国家工业基地的确立(五)◊吴翔杜宏英国家工业基地的建设1953 ~ 1957年,国家进入国民经济发 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这一期间,武汉奠 定了全国工业基地的重要地位。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以后,中国全面接受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 业化战略作为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为确保 这一方针全面贯彻与实施,中央组织了中国 和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专家反复考察、论证,决定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新中国 的钢铁、机械、交通运输、轻化工业,初步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工业体系。

一场以重工业 为龙头的声势浩大的新中国工业建设拉开了序幕。

武汉是这场工业建设的主力军,国家 7个重点工程项目、10个大中型项目落户武 汉,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 锅炉厂、武昌造船厂、青山热电厂、武汉肉 类联合加工厂、武汉长江大桥、武汉船用机 械厂、武汉重工锻造厂、汉阳造纸厂、武汉 国棉一厂、武汉印染厂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 的大中型工厂在武汉建成。

在短短的5年内,武汉成为以重工业为基础,以冶金、机械、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南方工业基地,“武汉制 造”更是享誉中华大地。

美国学者费正清曾 这样评价:“从经济增长的数字来看,‘一五’计划相当成功……与20世纪前半叶中国经 济的增长格局相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具有 决定性的加速作用,就是同50年代大多数武汉文史资料2018年第5期 43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观看武汉钢铁厂一号高炉出第一炉铁水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2.5%左右发展中 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

”一、“一五”时期武汉工业经济计划制订“一五”时期,国家为改变中国以往 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薄弱和国民经济发 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将武汉建设成为华中 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依据中央和政务院的发展要求,武汉 市制定了 1953 ~ 1957年国民经济发展第一 个五年经济计划。

计划核心是:积极支援国 家在武汉的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建设, 在充分发挥现有工业优势的前提下,扩建 和新建一部分地方工业,根据“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的方针,基本上实现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手工业和郊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积极扩大商品流转,相应地发展运输 业。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作者:王新婷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01期摘要:近代中国第二个历史任务的核心是现代化、工业化。

如何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

由于建国初期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导致中国没有选择比较优势的战略,而是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这种选择既有重大的历史作用,又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探索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1-0283-03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处于停滞的封建农业社会,落后于世界上新兴的工业国家,所以不可避免地陷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

为改变这种屈辱的状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仁人志士励精图治,争取早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斗,于1949年10月建立新中国,这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个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完成,而下一个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即将提升议事日程。

近代中国第二个历史任务的核心是现代化、工业化。

为何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思考过的问题。

还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

”“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

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又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

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1] 1953年,当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中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后,如何实行工业化的问题便凸显出来。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国际视角来看,之前工业化较成功的国家大体有三种发展道路:第一种是英、法、美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由发展轻工业开始,逐步积累资本,当资金等要素提升后,再发展重工业,同时,进行海外殖民掠夺和投资;第二种是德、日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干预,对内增加税收,快速积累资金,对外进行争夺殖民地及半殖民地的战争,优先发展重工业及军事工业;第三种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通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内实行高积累低消费,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_一五_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_一五_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关键词] “一五”时期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武汉工业建设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7 年), 国家确立了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根据交通便利、 生产地接近原材料地 和销售地展开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充分利用长江沿岸铁矿、 铜矿资源和江汉平原农业优势, 以及长江、 京广铁路交通之 便, 设想把武汉建设成为以冶金、 机械、 纺织工业为主体的 南方工业基地, 把苏联援建的 156 项工业重点工程项目中的 3 项即武汉钢铁公司一期工程、 武汉重型机床厂和青山热电厂 一期工程, 安排在武汉。 随后, 国家又安排了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 武昌造船厂、 武汉锅炉厂、 汉阳造纸 厂、 武汉热电厂、 武汉热水瓶厂等一批重点项目。 国家优先 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的工业建设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探讨, 目的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为 今天武汉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专题研究
“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施亚利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3)
[摘 要] “一五”时期,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把许多重点项目安排在武汉,大大促进了武汉工业建设。 武汉工业 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三: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有较好的基础、政府重视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建设、工业管理 体制同多种经济成分和工业生产水平基本适应。 武汉发挥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但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适度发展,农业发展滞后。
(三)工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清 末 ,武 汉 从 国 外 引 进 新 式 设 备 ,并 聘 用 “洋 师 ”、“洋 匠 ”, 在全国就很有影响。 嗣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也曾引 进过一些外国的机器设备,如汉阳兵工厂、各大纱厂、针织厂、 面粉厂、肥皂厂购置的进口机床设备,制枪炮机、发电机、纺织 机械、制粉机和香皂机等。 “一五”期间,武重、武锅建厂时购置 的关键设备均从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引进,对推动武汉市工 业技术进步起过积极作用。 到 1957 年,武汉已能设计制造一些 大型的、技术复杂的工程。 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中,工程技术人员 由 1952 年的 1300 人增至 1957 年的 5800 人,在职工中所占比 例由 2.5℅上升到 4.6℅。 [1]P66 (四)工业门类、产业结构逐步合理 建国前,武汉市工业门类残缺不全,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 畸形性、落后性。 “一五”计划期间,武汉调整了产业结构,逐步 形成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三大支柱,造纸、食品、化工、轻工等 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 先看冶金工业, 武汉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建设最早的城 市。 1893 年 建成 的 汉阳 铁厂 是 当时 远东 第 一个 大 型钢 铁联 合 企业。 建国后,党和国家把发展冶金工业摆在优先位置,在武汉 建设全国第二个钢铁中心— ——武汉钢铁公司。 武钢于 1955 年 10 月破土施工,1958 年 9 月一号高炉建成出铁。 武钢的兴建使 武汉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武汉地方冶金工 业从 1954 年 5 月 1 日起步,逐步发展成能进行黑色金属、有色 金属的冶炼及压延加工的生产体系。 武汉地区拥有中央和地方 两支冶金工业队伍。 其次是机械工业,“一五”计划期间,武汉地区机械工业基 本建设总投 资 1.8 亿元 ,主要 项 目有 武汉 重 型机 床 厂等 限额 以 上项目 4 项,武汉机床厂等限额以下项目 30 余项。 武汉重型机 床厂 于 1953 年 筹 建 ,1955 年 9 月 破 土 动 工 ,1956 年 4 月 开 始 兴建厂房,1958 年 6 月底全部竣工。 该厂是国内最大的重型机 床厂之一, 生产能力和潜力在机床制造行业中均占领先地位。 武汉锅炉厂第一期工程始于 1956 年元月, 投资总额为 4355.1 万元,该厂已成为国内生产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的五大骨干企 业之一。 三是纺织工业,武汉是继上海之后国内早期建立的我国现 代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1892 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武汉地区第 一座近代机器纺织工业,称官布局。 接着又建成官纱局、缫丝局 和制麻局,武汉纺织业从此进入近代机器纺织时代。 建国前,纺 织机械设备主要从国外引进。 1949 年后,武汉纺织工业技术设

关于武汉的“一五计划”

关于武汉的“一五计划”
精品PPT
计划内容
•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 个五年计 划。
• 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 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 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谢谢观赏
精品PPT
——李家咸
精品PPT
中国人吃苦 耐劳的精神
和苏联 的援助
帮助中国克服 了技术上的难题
完结政 策安排
精品PPT
1957年 10月15日,武汉长 江大桥顺利通车。 大桥建成后,故事没有 束……
精品PPT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使领 导层过高的估计了中国当 时的经济状况经济上,政 策选择的失误 政治上,整风运动和反右 派运动使集体决策的传统 受到挫败
大桥建成后故事没有束??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使领导层过高的估计了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经济上政策选择的失误政治上整风运动和反右派运动使集体决策的传统受到挫败谢谢观赏
“一五”计划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立
精品PPT
摘要
精品PPT
前提工作规划
1 • 历史背景: 2 • 计划内容: 3 • 执行结果:
精品PPT
历史背景
•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 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 时期,国家 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 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 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 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 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 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 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若干问题

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若干问题

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若干问题“十五”计划是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时期也是我市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客观评价和总结“十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认真分析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没有根本转变“十五”期间,我市贯彻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发展为主题,经济呈现快速平稳增长态势,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13.7%,“十五”前四年,经济年均增速为12.6%。

从2003年开始,摆脱了前几年持续通货紧缩、物价长时间低位运行的状况,价格总水平伴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而出现恢复性上涨,全市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特征。

快速的经济增长使我市经济增长迅速扩张,人均GDP迅速提高。

2004年我市GDP达到1956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为3083.8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达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根据国际经验,我市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通道,这标志着我市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高投资、高能耗,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况比较明显。

1.从产出的能耗情况来看,“十五”以来,我市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用水量集中反映城市地区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工艺水平、资源丰度等密切相关。

2004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1.57吨/万元,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0.17吨;单位GDP用水量85.14吨,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29.24吨。

江西省吉安市敦厚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吉安市敦厚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吉安市敦厚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晚清某官员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侵华战争参考答案:C由材料“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可知输给东洋岛国,赔款,割地,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与其他战争无关,故选C。

2. “诗言志,歌咏言。

”下列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B.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C.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参考答案:B略3. 第二次世界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寻找经济发展的平衡点。

下列国家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是A.美国 B.英国 C.联邦德国 D.参考答案:D4.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美国经济的崛起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工业革命欧洲扩散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英国”“华工……美”“法国……俄国”可知,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经济交往,这可以得出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的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所以答案选A;材料没有提到美国经济的崛起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的信息,排除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2期“一五”期间武汉重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与反思周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因素,武汉依靠国家政策资金的投入,在“一五”期间形成了重工业化结构,建国初期的经济落后面貌得以大幅度改善。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国家大力实行“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反思武汉“一五”期间重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对武汉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而言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一五”计划;重工业化结构;工业布局湖北武汉地处我国中部,其工业化过程中重工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这与建国初期武汉工业化的起步不无关系。

在“一五”期间,大量工业项目落户武汉,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但不可否认,由于建设项目大多为重工业,也造成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型化存量结构调整难度大,重工业内部自殖机制差,工业发展粗放型趋势明显等负面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武汉的经济发展。

武汉地区重工业化结构的形成既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

探讨该地区因何优先选择重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我们在建设武汉“两型”社会过程中寻找切入点,为武汉工业化提供借鉴。

一、20世纪初期以来武汉重工业的奠基20世纪初期以来,湖北武汉优先选择了重工业化道路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的。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历来就是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武汉的经济功能的体现凭借其地理位置、交通,广大的农业腹地及辐射市场的优势。

明末清初即成为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近代以后,湖北省官僚资本先后开办的一些近代工业,也主要是集中在武汉的钢铁、军火、和轻纺工业。

特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了“师夷人之长”,利用来自大冶的铁矿,先后采用武昌马鞍山煤碳、江西萍乡煤矿,选择水运便利,有利于控制的汉阳龟山北麓而建的汉阳钢铁厂,以及同时兴建的汉阳兵工厂;开办不久改官办为商办,总名汉冶萍公司,[1](P47)为我国当时规模最大、发展最早的钢铁企业。

到20世纪30年代,为抵抗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迁居湖北武汉,武汉成为当时中国事实上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随之而来的大量工业企业也选择落户武汉,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汉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的发展。

这些长期历史的积淀和自身的优势为武汉的重工业化道路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计划经济模式下重工业化认知在武汉的实现(一)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共识的形成早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P1081)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明确指出,新中国建立后的工业化建设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并且只能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作者简介:周瑾(1985—),男,湖北仙桃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共党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就明确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3](P24)周恩来指出:“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之所以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即冶金工业、燃料工业、动力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和化学工业,是因为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并且归根结底,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4](P133)具体主管经济的领导人陈云也明确指出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的原因。

“发展重工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环节,因此重工业应该是我们经济建设的重点,我们必须有国防上的考虑,大家知道,我们还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正在积极准备新的世界大战。

为了加强我们的国防,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包含各个技术兵种的人民解放军,以便收复台湾,保卫我国领土,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我们不能不优先发展重工业”。

[5](P591-593)经历了抗美援朝,建立和发展壮大新中国的军事工业及其相关的重工业显得更为急迫。

1954年6月,毛泽东在谈到发挥重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非常形象地叹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6](P130)这些讲话和现实情况都明确地表明了,在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包围和封锁的情况下,要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举全国之力,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和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都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必然选择。

为此,在1955年7月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以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的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项目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其中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武汉地区投资15.01亿元,其中工业5.33亿元,占35.51%。

新建企业32个,投产29个,重点工程有武汉钢铁公司、青山热电站、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肉类加工厂、长江大桥、中苏友好宫(今武汉展览馆)、国棉一长和五一印染厂(迁建,今武汉印染厂)。

这些项目的确定和落实,也进一步加强了武汉重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东北老工业区经验的示范效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帮助作用在毛泽东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的三个月,高岗在莫斯科签订了东北人民政府和苏联之间的贸易协定。

苏联在这个地区的作用早在1949年至1950年时期就加强了。

这里有许多高度熟练的工人、有经验的工业管理人员和多种规模的经济等等。

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处于内陆地区与沿海相距较远,减少投资的外流。

这些与武汉这座老工业城市较为相似。

并且当时苏联专家开始来到鞍山和本溪等主要钢铁企业,帮助东北制定了相关发展计划。

在东北使用的制订计划的技术也很快在全国范围内被采用,并确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战略:是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原则的信条为坚实的基础,即确定生产资料的工业为增长的主要源泉,这些原则和计划的确定都为国家将“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项目布局武汉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当然苏联在其中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苏联人民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给了我们巨大的援助。

在这期间苏联提供了我国优惠的贷款,供应了大部分设备,派来了大批的优秀专家,并且给了其他方面的许多技术援助;各人民民主国家在设备、材料和科技力量等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援助。

在我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专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国防指导下的武汉重工业化从整个国家情况及周边环境来看,1950年冬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到1953年7月底才实现了停战。

此时的蒋介石集团还在反攻大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包围、封锁,采取敌视的态度。

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迫使我们不得不将一些工业项目,特别是国防工业企业摆在敌人飞机轰炸不到的内陆地区。

当时,国家建委负责审批大项目的计划任务书和初步设计,审查厂址时,要把厂址标在地图上,并用直线标出它与台湾、南朝鲜、日本等美军基地的距离,说明什么型号的飞机可以攻击到它。

可见,从国防考虑,从安全考虑是当时确定厂址的主要因素之一。

[7](P210)这样也使得武汉的经济发展朝重工业倾斜。

三、武汉“一五”期间重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的思考经过50年的经济建设,武汉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一个工业重镇。

特别是2007年国家批准武汉“1+8”城市圈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方案后,武汉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增长方式的更为合理,不仅对武汉本身,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这将为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带来新的模式和亮点。

20世纪50年代,武汉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通过模仿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模式的方法,跳跃式进入现代工业化的,是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状况下,在多个工业部门建立起一批专业化水平很高的工业企业,跳过了社会化分工以及工业组织结构试验的逐渐演进过程,用很短的时间推进并实现了重工业化。

而这种跳跃式发展的缺陷在于缺乏综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的比例适宜的工业结构。

[8]因此,如不进行武汉工业结构的适当调整,武汉的“两型”社会建设则只能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这就要求武汉在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上更加注意如下几点:(一)经济建设发展,两型社会建设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建设两型社会,其根本立足点应该是逐步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五”计划根据我国经济极端落后的状况,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重工业。

但重工业也不能脱离农业和轻工业孤立的发展,所以要正确处理农、轻、重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同样,处于新世纪新阶段下的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也要做到让老百姓得实惠,受群众的真心拥护,得到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切实改善民生,使“两型”社会建设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市民。

(二)坚持科学发展,严格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且囿于当时苏联经验和整个国内、国际环境与压力,党和政府在编制“一五”计划时期,也无暇顾及到环境保护与建设。

特别是“一五”计划时期,为奠定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绝大部分为重工业项目。

今天我们在建设“两型”社会的历史时刻,更应该大力倡导和强调环境保护,将“两型”社会的规划落到实处,还历史旧账,不欠新账,为子孙后代和国家长远发展谋福利。

(三)构建合理工业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比“一五”期间,全国和武汉大力发展重工业、轻工业等发展相对缓慢滞后的情况,在新的历史时期,在遵循“两型”社会构建规划的同时,我们更应加强事关群众日常生活起居的相关轻工业的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加强“两型”产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建设,推进武汉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坚持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总之,在总结和吸取国家“一五”时期在武汉工业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1]周兆锐.湖北省经济地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陈云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8]岳珑.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北地区重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与反思[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3).(下转第56页)Fairness Loss of Chinese Housing Accumulation Fund and Improvement──Based on Balance Model of Income and ExpenditureGuo Xiaoxia(Xinhua School of Banking and Insurance,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430074,China)Abstract:As Housing Accumulation Fund runs in non-profit,balance model of income and expenditure can be estab-lished.After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ables,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is drawn:there is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for mainten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values,outstanding of deposits,outstanding of loan,deposit rate and loan rate.But the current control of interest rate make the appreciation revenue of Housing Accumulation Fund can not be returned to customers.At the same time,the management fees and risk reserve are unfairly extracted.Improvement should be made from the three aspects:the liberalization of interest rate,management fees related to performance and loan loss pro-vision reflecting the true Risks.Key words:Housing Accumulation Fund;Control of Interest Rate;Management Fees;Loan Loss Provision(责任编辑:金鹏飞)(上接第28页)The Selection and Reflection about Wuhan heavy Industrialization Path in“First Five-Year"Plan PeriodZhou Jin(School of Marxism,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As a result of historical,geographic and economical factor and depeding upon the national policy fund the in-vestment,the heavy industry stucture in Wuhan has been formed in First Five-Y ear palnning periods and the initial founding of Wuhan’s economic backwardness has been greatly change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ur nation constucting“two-type”society actively,it will influence the long-term healthy development of Wuhan’s economy to reflect the choice of heavy in-dustrialization path during the period of“First Five-Year”.Key words:First-Five Y ears;Structure of Heavy Industrialization;Industrial Layout(责任编辑:吴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