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第四章教案-1
地理 七年级 第四章 教学案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1课时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问题知识清单:知识点一世界人口的增长1、人口数量:2011年10月31日,达到70亿。
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年内出生人口—年内死亡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人口将不断增加。
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即人口负增长),人口将不断减小。
3、人口增长特点(1)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2)欧洲人口增长最慢,非洲人口增长最快。
4、一个地区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上一年的总人口数×自然增长率。
所以一个地区每年新增长的人口数,由该地的人口总数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决定。
我国现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每年新增的人口数很多,就是因为我国的人口总数多导致的。
知识点二人口问题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①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会带来很多问题,如: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交通拥堵、教育条件差、医疗条件落后等。
②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
2、人口目标: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人口政策:①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应实行生育控制政策;②人口停止增长或者人口不断减少的国家,则应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学习重点:通过读图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学法指导:【预习检测】自学检测一1看教材70页图4.1和文字分析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并写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公式2.回答: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哪两个因素决定的?自学检测二阅读课文73---74页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世界上的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其中哪个方面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最突出?3.说一说什么是科学的人口观?【合作探究】看教材72页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即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0年的60亿,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将答案填人右表中,然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教案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课时)
教 学
环 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使用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开幕歌曲《You and Me 》)
[教师发言]在这个盛大庆典上,奥运会歌曲以中英文的形式传唱,足以显示出英语和汉语的影响力,它们都是影响范围很广的语言。那么都有哪些语言在世界上影响范围比较广泛呢?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世界的语言的奥秘。
回答:不是。
1、世界人口分布的整体特点是什么?分布不均匀(不平衡)
2、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及原因
3、世界人口稀疏区
能够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人种。
阅读课本填表。
阅读课本材料。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总结
作业
4、指导学生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
指出同一人种在世界上的分布特点:
大范围集中,小范围零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2.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采用的教法有启发引导法、多媒体直观展示法、案例分析法。学法本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有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相似的地理知识,充分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1、认识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2、你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吗?(引导学生阅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地球概论教案
地球概论合集授课题目第一章地球和天球授课类型理论课首次授课时间2012年09月3日学时 2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使学生:1、掌握各种天球坐标及其联系重点与难点地理坐标,天球坐标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教学过程:(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二天球坐标(二)地平坐标系1、用途:表示天体在天空中的高度和方位;2、系统:地平圈,子午圈,卯酉圈;子午圈:通过南北两点的地平经圈。
分为:子圈和午圈。
卯酉圈:通过东西两点的地平经圈。
以天顶和天底为界分卯圈和酉圈;3、基本要点:基圈:地平圈;原点:南点;始圈:午圈;纬度:高度;经度:方位(方位0到360度,自南点向西沿地平圈度量)(三)第一赤道坐标系(也称时角坐标系)1、用途:用于时间度量;2、圆圈系统:天赤道,子午圈和六时圈;时圈:天球上一切通过天北极和天南极且垂直于天赤道的大圆。
也叫赤经圈。
六时圈:就是通过东点和西点的时圈。
以两极为界分东六时圈和西六时圈。
3、基本要点:基圈:天赤道;原点:上点;始圈:午圈;纬度:赤纬;经度:时角(经圈改称时圈)自上点沿天赤道向西度量。
卯酉圈;(为使天体的时角“与时俱增”)(四)、第二赤道坐标系1、用途:表示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2、圆圈系统:天赤道,二分圈和二至圈;3、基本要点:基圈:天赤道;原点:春分点;始圈:午圈;纬度:赤纬;经度:赤经,自天赤道向东度量(为使春分点沿天赤道向东度量,即当时的“恒星时”)(五)、黄道坐标系:1、用途:表示日月行星的位置及其运动;2、圆圈系统:黄道,无名圈(通过春分点的黄经圈)和二至圈;3、基本要点:基圈;黄道;原点:春分点;始圈:无名圈;纬度:黄纬;经度:黄经,自春分点沿黄道向东度量(为使太阳的黄经“与时具俱增”)三、各种天球座标的区别:1、地平坐标系和第一赤道坐标系:始圈相同(午圈)但基圈不同,因而高度不同于赤纬,方位不同于时角。
二者的具体差异与当地的纬度有关。
初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教案
初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等。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地球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1. 地球的运动。
2. 地球的气候特征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PPT或黑板。
3. 教学挂图或地图。
4.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形状?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自身在轴线上的旋转,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2. 利用PPT或黑板,展示地球的运动轨迹和周期。
3. 讲解地球的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的类型、气候的形成原因等。
4. 利用教学挂图或地图,展示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地理知识。
2. 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讨论。
2.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然地理特征的思维导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布置一道关于地球自然地理特征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气候特征,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地球仪、PPT、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说课稿: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一地理必修1 第四章说课稿: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1 第四章说课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四章第一节课文,本节内容以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主题展开。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2.内容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就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了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
(2).教材的第二部分,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变入手,图文结合,阐明了在内外力作用的参与下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全课教材的小结。
(二). 课程标准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三).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四).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二、说学生高一学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识,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比较少。
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地理必修课件第四章本章整合
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实 际教学中运用所选择的 教学方法,如讲授法、
讨论法、实验法等
教学方法的评价:对所 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评 价,总结经验教训,不
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采用多媒体教学,增 加课堂趣味性
采用探究式教学,培 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让学 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
添加章节标题
1
地理必修课件概述
2
地理必修课件的定位和作用
定位:为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提供教学支持和资源
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地理必修课件的结构和特点
地理必修课件第四 章本章整合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地 理 必 修 课 件 概 述
03 地 理 必 修 课 件 第 四 章 内 容 概 述
04 地 理 必 修 课 件 第 四 章 教 学 方 法
05 地 理 必 修 课 件 第 四 章 学 习 策 略
06
地理必修课件第四章教学案例分 析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知识点, 总结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的 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 验等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 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需求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 果,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和方案
教学展望的方向和目标
加强学生地理 思维能力的培
养
提高学生地理 实践能力的培
结构:分为多个 章节,每个章节 都有明确的主题 和知识点
2012《地球概论》教案-龙晓泳
《地球概论》课程教案主讲:龙晓泳适用班级:2012级地理师范3班2012级地理师范4班地理科学学院二〇一二年九月绪论[授课题目] 绪论[教学时数] 6[教学目标]:了解地理学和天文学的学习方法熟悉天文学的研究意义熟悉中外天文学发展史[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天文学史,近代天文学历史教学难点:近代天文学史,中国天文学史[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参观法,阅读法[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地理学概述一地理学研究对象1 对象: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特征、联系和分异规律的科学,2 方法:以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为特点,并拥有地图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3 目的:最终通过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持人地关系和谐、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地理学的学科层次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六大基础自然学科。
地球科学: 大气学、地理学、地质学三地理学的学科分类1 理论分类2 应用分类四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数量革命:数理化2 系统革命:一专多能3 区域倾向:学科特点4 人本主义:终极目标第二节天文学概述一天文学研究对象和内容1 研究对象:天体(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大气圈顶(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界限)2 研究内容:研究天体的位置与运动研究它们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过程研究它们的结构和演化规律研究如何利用关于天体的知识造福人类二天文学的分支1 天体测量学2 天体力学3 天体物理学三天文学研究方法被动观测-理论-主动观测1 多度时空系统2 物理条件复杂3 观测技术制约4 理论依赖模型5 全球密切合作四天文学研究意义1 哲学层次2 科学层次3 应用层次:授时编历,年代考证,测量导航,太阳活动预报,近地小行星监测,人造卫星,空间探测第三节天文学简史一古代天文学的发展1 天文学的起源(1)生产生活的需要日月年的意识——编制历法(2)政治的需要占星术(炼金术)(3)自身求知欲的需要2 古代天文学(1)古埃及天狼星偕日升起-天狼星年-尼罗河泛滥公元前27世纪360天13世纪365.25,4年一闰(现代阳历的前身)金字塔的方位确定(2)巴比伦和亚述公元前17世纪阴历公元前13世纪黄道12宫公元前650年7天神轮流值日-现代星期制度(3)古印度公元前10世纪恒星月27天(27.32),朔望月29.5(29.53)季节划分(三季,六季)黄道天区划分成27月站(恒星月周期)-28宿宇宙观:大地中央是须弥山,日月星辰绕山旋转(4)古希腊1)宇宙理论和天体运动理论①泰勒斯(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主要贡献是把巴比伦和埃及的天文学知识介绍到希腊。
初中地理第4章教案
初中地理第4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布,掌握各大洲的位置、特点和主要国家。
2. 培养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通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教学内容:1. 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2. 七大洲的分布和特点3.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概况教学重点:1. 世界的地理分布2. 各大洲的位置和特点3.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教学难点:1. 世界的地理分布和各大洲的位置2.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教学准备:1. 教材《世界地理》2. 地图册3.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世界的地理分布。
2.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由哪些大洲组成?它们的位置和特点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如:经纬度、时区、地理分区等。
2. 分别介绍七大洲的位置、特点和主要国家。
1) 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主要国家有中国、日本、印度等。
2) 非洲:面积第二大,人口增长迅速,主要国家有埃及、南非、尼日利亚等。
3) 北美洲:经济发达,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
4) 南美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等。
5) 欧洲:经济发达,主要国家有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
6) 大洋洲:面积最小,主要国家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7) 南极洲:地理环境特殊,无定居人口。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利用地图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分析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概况。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国家,介绍其地理位置、特点和概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提问、互动。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的地理分布和各大洲的位置、特点。
2. 布置课后作业:绘制世界地图,标注各大洲的位置和主要国家。
《地球概论》第四讲
天体在各种天球坐标系中的度量
教授思路: 开始用 10 分钟的时间采用讲授、提问等方式对上一次课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巩
固,球面坐标的一般模式写在黑板上。学习天球坐标时先讲每一个坐标的圆圈系统, 根据球面坐标的一般模式讲解每一个坐标系的建立,以及天体在这些坐标系中的度量 方法。在讲解第二赤道坐标系时注意分析与第一赤道坐标系的区别与联系,黄道坐标 系与第二赤道坐标系的异同。 教学方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师生互动:
图 1-21 天体的黄道坐标系:黄纬和黄经
1、天球上哪一点的赤经和赤纬等于零?该点的黄经和黄纬是多少? 答:由于赤经和赤纬分别是第二赤道坐标系的经度和纬度,故,赤经和赤纬均等于零的点应 是第二赤道坐标系的原点,即春分点。同时春分点也是黄道坐标系的原点,故,该点的黄经 和黄纬也均等于零。 2、天顶的时角和方位各等于多少?东点和西点呢? 答:时角时第一赤道坐标系的经度坐标,它以上点为起点,午圈为始圈,向西度量。而天顶 一定是在午圈上,所以天顶的时角为零。西点和东点是地平圈和天赤道的交点,距上点的角 距离分别为 90°和 270°,故它们的时角分别为 6h和 18h。
第二节 天球和天球坐标 二、天球坐标
3、第二赤道坐标系 4、黄道坐标系
作业布置 绘制青岛的北极星在四种坐标系中的位置(具体数字)
主要 参考资料
备注
《天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慈盛 《天文学新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苏宜 《地球概论》刘南 高教出版社
青岛大学讲稿
备
讲授内容
注
4、第二赤道坐标系:赤纬和赤经 用途: 第二赤道坐标系表示天体在天球上相对不变的位置,用于编制星表。 圆圈系统: 天赤道、二分圈和二至圈。通过二分点的时圈,称为二分圈,必要时以南、北天极为界,
地球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什么是行星的会合运动?会合周期长短决定于什么?在会合运动中,地内行星与地外行星的表现,有何不同?(1)地球和行星都绕太阳公转。
它们的轨道大小和周期长短各不相同。
从运动着的地球上来看行星的运动,是一种复合运动,行星表现出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视动。
地球公转反映在天球上是太阳的周年运动。
因此,行星和地球的复合运动,就表现为它们对于太阳的会合运动。
太阳和行星都沿黄道(带)运动。
它们在天球上的位置,通常都用各自的黄经表示。
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就是它们的黄经差。
当行星和太阳的黄经相等时,二者都处于地球的同一侧,就是行星同太阳会合,叫做行星合日,或简称合。
这种情况是一切会合运动所共有的,故被称为“会合”运动。
兹就这种运动的周期1以及行星在运动中的表现。
(2)——会合周期:行星合日是一种周期性现象。
从这一次行星合日到下一次行星合日所经历的时间,叫行星的会合周期。
会合周期的长短,取决于行星公转周期和地球公转(或太阳周年运动)周期。
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则因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而不同。
(3)——行星同太阳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一个会合周期内,行星同太阳的黄经差不断变化,它们的相对位置要发生一系列变化。
这种变化又因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而不同;地内行星的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内,因此,它同太阳的黄经差,被限定在某个限度内(且<90°)。
这个限度叫做大距(即最大的距角),分东大距和西大距。
金星的大距为45°——48°。
在地球上看来,它以这个幅度在太阳的东西两侧徘徊,“附日而行”。
因此,金星总是以晨星或昏星的姿态出现在天空(图3-36)。
当金星位于太阳西侧时,它于黎明前升起在东方,叫启明星。
东方升起启明星,预示天将破晓。
当金星位于太阳东侧时,它便在黄昏时耀辉于西天,继日而入,叫长庚星。
我国最早的典籍《诗经》就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的记载。
水星的大距为18°—28°,因距角太小,被阳光掩没,肉眼很难观测到。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全章7节教案设计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球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游戏能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4、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课程资源开发地球仪、制作向标、画上太阳平行光线的白纸板彩笔、手电筒等。
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制作学习档案。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利用美丽的画面,地球和八大行星围绕太阳遨游太空巍峨的珠峰,炽热的熔岩,浩瀚的大海,美丽的草原,引出话题,地球是如何运动和变化的?(二)新课学习1、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运行,而我们观察到的为什么是太阳的东升西落,好像太阳绕地球运行呢?学生讨论、发言,动画演示运动的相对性。
平稳作驶的列车上,看见窗外景物不断后移。
得出结论:1、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
2、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引出: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3、你想知道地球的自转的哪些知识?4、摸拟探究实验提出问题:观察人物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如何变化?建立假设:若太阳太动、地球自转太阳光线位于观察者的不同方位模拟实验:(1)地球旋转到图中A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地球旋转到图中B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地球旋转到图中C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从南、北两极上方观察地球仪的旋转方向如何?得出结论:(1)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2)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作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继续探究:1、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与黑夜?讨论、实验、解释2、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3、为什么会出昼夜交替现象呢?4、地球自转一周,白天黑夜更替几次,时间大约是多少?5、摸拟探究实验2(1)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画出线(圈)——晨昏线(圈)。
七年级地理第四章一1节
第四章了解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与人口问题撰稿人窦春霞审验人席冠丽预习提示“人口爆炸”1.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此后,世界人口增长,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口的增长速度。
2.人口的自然增长用来表示。
3.人口自然增长率= -。
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等于0,表示人口;小于0,表示人口,也叫。
4.世界各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不同的。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要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5.读图 4.1回答: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最低的大洲是。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1.当前,世界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气候、降水的、地区。
而、地区和地区人烟稀少或无人定居。
2.人门常用来表示人口分布的稠密与稀疏程度。
3.人口密度=————世界人口的主要问题1.世界人口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
2.据统计,目前世界每年要增加人。
3.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和等一系列问题,如、、等。
4.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
人们大规模地、、,结果造成了许多地方、和,导致人类的恶化。
同时,发展缓慢的农村经济容纳不了更多的劳动力,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从流入。
5.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和等,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或状态,已经引起、、,老年人生活、等问题。
为此,有些国家采取措施生育。
6.总的来看,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要做到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的发展相,与、相。
同时还要,使人们能够受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读图能力。
●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归纳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并描述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地理初中教材自然地理第四章教学方案
地理初中教材自然地理第四章教学方案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规律。
作为地理初中教材的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主要涵盖了地壳变动与构造、地貌与水文、气候与天气等知识点。
如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地壳变动的原因和地震的产生机制。
2. 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并能够正确识别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
3. 掌握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解释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1. 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地壳的变动和地震的产生机制。
2. 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 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地壳的组成和结构:通过课堂讲授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引导他们对地壳的组成进行思考,并理解地壳变动的原因和地震的产生机制。
2. 地貌与水文:采用实地考察、图片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带领学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通过观察实地地貌和图像对比,培养学生的地貌识别能力。
3. 气候与天气:结合实例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通过对气候和天气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学习地壳的组成和结构(2课时)- 通过讲授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变动原因。
-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震的产生机制,引发学生对地震的兴趣。
2. 了解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3课时)- 利用图片展示和实地考察,带领学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 引导学生观察实地地貌,培养他们的地貌识别能力。
3. 掌握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2课时)-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介绍,向学生介绍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
- 利用气候和天气数据,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4章第1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浙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1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4、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知识背景学生在小学了解了一些地球运动的常识,初步具备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知识,但其建立的运动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
学习需求对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天文现象的形成原因较感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特征。
难点:晨昏线(圈)的含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情景形式探索研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地球的自转”、地球仪、白纸板、橡皮泥和火柴。
学生准备:地球仪、硬纸板、橡皮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1、提问:在小学中我们已经学过太阳和地球间的运动规律,请一个同学说说: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2、抽生回答。
(结合一册《科学》中“太阳系”的知识,说明地球是绕着太阳转。
播放课件“地球的绕日运动”,加深印象)3、提问:我们坐在平稳行驶的汽车上,专心观看窗外的景物时,我们会有什么感觉?【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4、抽生回答(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但不觉得我们自己在向前移动。
)5、由此引出:地球虽然实际上是绕日运行的,但我们像坐在平稳行驶的汽车上专心观看窗外的景物时一样,会产生看上去像太阳在绕地球旋转这样一种错觉。
6、引入地球的自转:为什么每天太阳会东升西落呢?(出示地球仪)那是载着我们的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
我们今天就研究地球的自转。
二、新课展开(一)、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1、地球的自转【师】(1)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教参附带)第一部分“地球绕地轴自转”。
(2)定义:我们把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教案
课题: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授课时间:编制人:贺龙梅、刘平、黄玉芬课标要求:1、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学习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学习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教学过程: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环节学习评价新课导入:地球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这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我们先学习内力作用。
1、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利用案例1,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利用探究活动,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学生阅读教材69页、70页,概括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请学生阅读案例1,学生阅读教材69-70页地壳运动学生探究分析地壳运动学生看图探究分析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了解感知1、学生思考完成深入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了解感知2学生合作完成深入学习2学生合作完成深入学习3学生完成迁移应用1图文自主学习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利用图文,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请学生阅读课本70-71页,了解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了解感知1学生完成迁移应用23、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利用图文资料,探究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地球概论第四章教案-4
地球概论第四章教案-4青岛大学教案(理论教学用)2 学时章节讲授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二节历法四、阴阳历五、中国传统历法重点:阴阳历排历原则;中国传统历法排历方法。
难点:中国传统历法排历方法。
1、掌握阴历和阳历的排历原则。
2、新旧阳历的转换。
1、本次教学的重点是阴阳历排历原则;中国传统历法排历方法。
地球的运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地理意义,根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人们制定了地球上的历日制度,即历法。
因此本节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有关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使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物质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多利用教具和挂图,使学生从观察入手,步步深入地理解有关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行灵活多样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法、谈话法兼讨论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
展示图片,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板书设计第四章地球的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节历法四、阴阳历五、中国传统历法教授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作业布置1、历法的概念。
2、阳历的排历原则及排历方法。
《天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慈盛《天文学新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苏宜《基础天文学》刘学富高教出版社2022年主要参考资料备注青岛大学讲稿讲授内容备注第二节:历法四、阴阳历阴阳历是阴历向阳历发展的一种过度性历法,是三类历法中最复杂的一类。
它试图同时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回归年和历年两方面的关系。
既要维持一个月中月相变化,又要照顾到每年春、夏、秋、冬不能倒置。
同时兼顾阴、阳两历,故名阴阳历。
阴阳历的阴历成分表现在它的历月体现月相循环。
以朔望月为标准安排大小月。
它的阳历成分表现为以回归年所相当的朔望月(1回归年=12.3683个朔望月)为标准,安排平年和闰年,使其平均历年接近回归年。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四章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掌握地球的相关概念。
2. 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地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一、地球的形状:1. 地球的实际形状:椭球体2. 地球的视觉形状:圆形二、地球的结构:1. 地壳:地球最外层,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2. 地幔:地球的中间层,由岩石组成3. 地核: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第二节地图的基本知识一、地图的种类:1. 自然地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2. 社会经济地图: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二、地图的符号和比例尺:1. 地图符号: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如山脉、河流、城市等2.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第三节地图的制作方法一、地图的绘制:1. 地图的投影:将地球表面投影到平面上的方法,如墨卡托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2. 地图的编绘:根据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绘制地图的过程二、地图的阅读和理解:1. 阅读地图:了解地图的基本信息,如地图名称、比例尺、图例等2. 理解地图:分析地图上的信息,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教学难点:1. 地球的实际形状和结构2. 地图的投影方法和阅读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节:1. 引入: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讲解: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解释地球的实际形状是椭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二节:1. 引入: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地图的种类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地图的符号和比例尺,解释地图符号的意义和比例尺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地图的符号和比例尺,尝试解读地图上的信息。
第三节:1. 引入:展示地图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图的制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大学教案(理论教学用)
2 学 时
章节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节四季和五带
讲授主要内容一、 太阳的回归运动
二、 昼夜长短
三、正午太阳高度
重点难点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1.掌握太阳回归运动的概念及其与太阳周年运动的区别。
2.掌握地球上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
教授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1、本次教学的的核心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一系列的地理意义,决定了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和时间变化,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和四季。
因此本章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有关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使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物质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多利用教具和挂图,使学生从观察入手,步步深入地理解有关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行灵活多样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法、谈话法兼讨论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展示图片,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板书设计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一节四季和五带
一、太阳的回归运动
二、昼夜长短
三、正午太阳高度
作业布置 1、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特点。
2、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特点。
主 要 参考资料 《天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慈盛 《天文学新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苏宜 《基础天文学》刘学富 高教出版社2004年
备注
青岛大学讲稿
讲 授 内 容 备
注
第一节:四季和五带
一、太阳的回归运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在周年运动的同时,还表现为相对于天赤道的往返运动。
天球上的太阳,半年在天赤道以北,半年在天赤道以南,称为太阳的回归运动。
太阳在天赤道上所达到的南北界线,称为南北回归线。
太阳回归运动在地球上的表现,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地球上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
圈。
为地球大圆。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
动,晨昏圈便在南北两极间摆动。
摆动幅度
为23°26′在这个范围内,有极昼、极夜现
象,南北纬66°34′被称为南北极圈。
太阳赤纬,随太阳黄经周年变化。
赤纬
的变化意味着它的周日圈的改变。
不同赤纬
的天体有不同的出没时刻和中天高度。
(太阳黄经的赤纬)
PK=23°26′ ∠PKS=90°-λ
KS=90° PS=90°-δ
由球面三角形边的余弦定理可得:
cosa=cosbcosc+sinbsinccosA
cos(90°-δ)=cos εcos90°+sin εsin90°cos(90°-δ)
sin δ=sin23°26′sin λ
sin δ=0.4sin λ
或sin δ/ sin23°26′= sin λ/sin90°
sin δ=0.4sin λ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由太阳黄经λ,求得太阳赤纬δ
二、昼夜长短
1、半昼弧公式
ΔPSZ 中,PZ = 90°-ψ,PS = 90°-δ,ZS = 90°
CosZS = cos PZ cos PS +sin PZ sin PS cost
Cos 90°=cos(90°-ψ)cos(90°-δ)+sin(90°-ψ)sin (90°-δ)cost
0 = sinψsinδ+cosψcosδcost
cost = - sinψsinδ/cosψcosδ =-tgψtgδ
(ψ、δ,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
)
(半昼弧)
2、讨论:cost = -tgψtgδ
(1)、昼夜等长
t=90°(2t=180°,12小时),cost=0
tgψtgδ=0,ψ、δ其中之一必为0
ψ=0,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δ=0,春秋分日,世界各地昼夜等长。
(2)、昼长夜短
t>90° (2t>180°,>12小时),cost<0
tgψtgδ>0,ψ、δ同号,太阳直射半球昼长夜短(3)、昼短夜长
t<90°(2t<180°,<12小时),cost>0
tgψtgδ<0,ψ、δ异号,太阳直射半球昼长夜短(4)、极昼
t=180°(2t=360°,24小时),cost=-1
tgψtgδ=1,ψ、δ互余同号。
(5)、极夜
t=0°(2t=0°,0小时),cost=1
tgψtgδ=-1,ψ、δ互余异号。
3、影响昼夜长短的其他因素。
(1)、太阳视半径:16′。
(2)、大气折光:34′。
共计50′
(大气折光)
晨昏蒙影
事实上,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没之后(黄昏)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亮状态。
这段时间既不是真正的白昼,也不是真正的黑夜。
是昼夜交替的过度时期。
晨昏蒙影是晨光和昏影的合称。
晨光以日出为终,存在一个始的问题。
昏影以日没为始,存在一个终的问题。
晨光始、昏影终,都以一定的太阳“低度”为标准。
按照不同需要,人们把晨昏蒙影分为三级:
(1)民用晨昏蒙影:太阳位于地平以下0°—6°的时间。
户外活动不受影响,室内无须照明。
(2)航海晨昏蒙影:太阳位于地平以下6°—12°的时间。
户外活动嫌暗,室内照明。
地平清晰,航海测量最佳。
(3)天文晨昏蒙影:太阳位于地平以下12°—18°的时间。
天空由亮到黑,最暗的星出现,黑夜降临。
(晨昏蒙影)
三、太阳高度
1、任意时刻太阳高度
Cos(90°-h)=cos(90°-ψ)cos(90°-δ)+sin(90°-ψ)sin(90°-δ)cost
sinh = sinψsinδ + cosψcosδcost
h=arcsin(sinψsinδ + cosψcosδcost)
(太阳高度推算)
2、正午太阳高度
一日内,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t=0,cost=1。
sinH = sinψsinδ + cosψcosδcost
sinH = sinψsinδ + cosψcosδ
= cos(ψ-δ)
= sin [ 90O-(ψ-δ)]
所以:H = 90O-(ψ-δ)。
ψ,不分±。
δ,直射半球为正、非直射半球为负。
(正午太阳高度)
(1)、δ=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H = 90O,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当顶。
(2)、δ>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H > 90°,正午太阳越顶。
太阳直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H = 90°。
由此向南、向北递减。
两地纬度差,就是它们的正午太阳高度差。
对于同一地点,H = (90°-ψ)+δ,ψ为常量。
(90°-ψ)可以视为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
δ视为对其的修正,夏半年取+、冬半年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