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及代码中文名称:《儿科护理学》英文名称:《Pediatric Nursing》课程代码:G133106 (二)学时及适用对象课程总计 60 学时,其中理论课 45 学时,实验课 15 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三年制护理学助产专业。

(三)课程的地位及性质《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临床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门从整体护理概念出发,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疾病护理的护理课程。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儿科临床护理从单纯疾病护理发展为以患儿及其家庭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指导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儿科护理工作从仅仅护理病童发展为包括健康儿童的生长发育、健康的维护、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综合性护理。

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加强本学科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上的衔接,知识的交叉渗透,将知识的传授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尤其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3(四)课程的基本理念《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护理学课程。

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

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概述、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和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基本操作技术。

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童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缺陷病和结缔组织病患儿的护理、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生理学》课程标准 2 本课程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临床见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CAI、VCD),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学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时:___学时课程学分:___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培养学生对儿科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儿科医疗工作或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介绍儿科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范围,强调儿科学在保障儿童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和任务。

2、儿童年龄分期详细讲解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的特点和保健重点。

(二)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规律阐述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连续性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等。

2、体格生长(1)体格生长指标介绍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测量方法、正常范围和生长曲线的应用。

(2)体格生长评价讲解如何运用体格生长指标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包括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和匀称度的评估。

3、神经心理发育(1)神经系统发育简述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和特点,包括大脑皮质的发育、神经反射的形成和演变。

(2)心理行为发育介绍儿童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心理行为发育的里程碑和评估方法。

(三)儿童保健1、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分别阐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保健要点,包括营养、预防接种、疾病筛查等。

2、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讲解儿童营养指导、体格锻炼、早期教育、定期健康检查等保健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意义。

(四)营养与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营养基础(1)能量与营养素需求介绍儿童对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特点。

(2)食物的营养成分讲解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为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

2、婴儿喂养(1)母乳喂养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母乳的成分、哺乳技巧和常见问题的处理。

儿科课程标准

儿科课程标准

内蒙古医科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儿科学》课程标准1.前言《儿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专业课,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农村医学专业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门课,要求学生掌握儿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临床技能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临床理论对儿科病人进行全面的诊治。

1.1课程定位《儿科学》是培养农村医学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开设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

我校农村医学专业结合中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和学生来源情况进行定位:其在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儿科学是研究儿科病人从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其以疾病诊治为核心,实施整体临床诊治达到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

其前期课程为:《正常人体功能》、《正常人体结构》、《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

后续课程为:《社区急救》、《预防医学》以及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法,培养熟练掌握临床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危患儿进行全面救治。

1.2设计思路总的理念: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农村医学专业能力为导向,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结合教,学于一体,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1)以人为本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要以自己高尚品格去育人,培养学生热爱农医专业,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2)因材施教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个性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

儿科学课程标准

儿科学课程标准

儿科学课程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儿科学课程的标准,以指导教育机构和教师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工作。

目标儿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儿童健康的全面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儿科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能力。

内容儿科学课程标准涵盖以下内容:1. 儿童生长发育:学生应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包括身体生长、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2. 儿童疾病与常见病:学生应了解常见的儿童疾病和常见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

3. 儿科常规诊疗: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儿科常规诊疗技能,包括儿童体格检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4. 儿童营养与健康:学生应了解儿童营养需求和健康饮食的基本知识,推广儿童健康生活方式。

5. 儿童心理健康:学生应了解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和处理方法,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6. 儿科急救与安全: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儿科急救知识和应对意外事故的能力,确保儿童安全。

7. 儿科法律与伦理:学生应了解儿科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维护儿童权益和利益。

实施方式教育机构和教师可以根据儿科学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估与反馈教育机构和教师应定期评估学生对儿科学课程的研究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和内容。

结论儿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儿童健康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儿科医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儿科医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

3、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能够制定合理的儿童保健计划。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生长指标的测量和评估方法等。

2、儿童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3、儿童保健计划: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保健重点、疫苗接种和定期体检等。

4、儿科学前沿知识:包括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营养与饮食、环境与儿童健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加医院儿科实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70%。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诊断、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并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儿科课程标准

儿科课程标准

儿科课程标准内蒙古医科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儿科学》课程标准1.前言《儿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专业课,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农村医学专业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门课,要求学生掌握儿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临床技能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临床理论对儿科病人进行全面的诊治。

1.1课程定位《儿科学》是培养农村医学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开设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

我校农村医学专业结合中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和学生来源情况进行定位:其在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儿科学是研究儿科病人从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其以疾病诊治为核心,实施整体临床诊治达到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

其前期课程为:《正常人体功能》、《正常人体结构》、《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

后续课程为:《社区急救》、《预防医学》以及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法,培养熟练掌握临床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危患儿进行全面救治。

1.2设计思路总的理念: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农村医学专业能力为导向,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结合教,学于一体,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1)以人为本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要以自己高尚品格去育人,培养学生热爱农医专业,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2)因材施教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个性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

《儿科学》教学大纲2024

《儿科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儿科学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学科,涉及到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探讨儿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

正文内容一、儿科学简介1.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儿科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二、儿科学教学目标1.培养对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认识和理解2.培养儿科学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方式三、儿科学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与发育评估a.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b.儿童发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2.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a.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b.儿童常见非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3.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a.儿童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4.儿科急诊与危重病管理a.儿科急诊常见疾病的救治策略b.儿科危重病的监测与治疗5.儿童精神发育和行为问题a.儿童精神发育的阶段和特点b.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四、儿科学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a.讲授基本儿科学知识与理论b.运用病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法加深学生理解2.实践教学a.儿科学临床实习b.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实践3.科研教学a.儿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学b.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五、儿科学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与工具a.考试评估b.实习报告和学术论文评审2.教学质量评估a.学生满意度调查b.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总结本文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儿科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通过完善的儿科学教学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备儿科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提高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水平。

《儿科学》课程标准

《儿科学》课程标准

《儿科学》课程教学标准开课学院:XXXX学院归属教研室:XXXX教研室编制人:***审核人:***2024年2月21日目录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定位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课程设计理念(二)课程设计思路四、课程目标五、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六、学时分配七、教学实施建议(一)组织实施建议(二)课程考核评价建议(三)教学团队建议(四)教学条件建议八、课程实施条件(一)教师基本要求(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三)教学资源基本要求九、成绩评价《儿科学》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定位《儿科学》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护理及预防的临床学学科,医学专业熟悉临床医学内容的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专科生,在教学中,要考虑儿科学的学科特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儿科学是一门理论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理论教学,通过教师示教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技能操作能力。

注意与其他临床专业学科的区别与联系,适当介绍学科新进展,以使学生提高儿科学理论知识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加强本学科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上的衔接,知识的交叉渗透,将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尤其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表现的课程。

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

总论包括概述、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童保健等,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童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缺陷等。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课程设计理念《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的课程。

《儿科学》课程标准

《儿科学》课程标准

《儿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104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72学时总学分数:4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儿科学的任务是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学习儿科学应掌握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解决小儿生长发育的有关问题,为从事临床儿科工作及儿童保健、提高下一代的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初级诊治的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一级处理和转诊的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和儿童保健指导的能力,针对小儿不同生理时期的特点实施小儿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4.课程作用《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人体解剖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教育部对于医学人才定位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求我们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我们进行了基层医院医生的需求调查,得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教学目标结合临床一线医生讨论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对接的教学理念,即:授课前学生了解未来岗位知识需求,授课中有目的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儿科学》见习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见习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见习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C0411023;C0411026课程名称:儿科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和年级:临床医学(区外) 四年级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四年级开课学期:秋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17学时)学分:3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平行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后续课程:新生儿医学、儿童保健医学、围生期医学等课程简介: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系的必修课。

推荐教材:儿科学第7版(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序号.主编.沈晓明王卫平教材名称.儿科学版次.第七版出版地: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2010年二、课程总目标使学生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儿童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培养强化类、外向型儿科学人才,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三、大纲内容一、生长发育【目的要求】一、正确掌握小儿一般体格检查的方法,对检查的结果,经过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小儿神经精神和心理发育一般规律。

【地点】儿科病房和门诊、示教室【时数】1.5学时(与婴儿喂养合计2学时)【教具】血压计、体重计、皮尺或测量床、听诊器、叩诊锤、压舌板、棉杆、手电筒、小儿玩具等。

【见习内容及方法】一、重点复习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测量、计算方法及正常值)。

1、体重:准确校正体重计,测量前先矫正零点,被测者脱去鞋、帽及衣服,仅穿内衣裤。

应注意保暖及室内温度。

前半年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十月龄X0.7kg 后半年体重(kg)=6(kg)+月龄X0.25(kg)1〜2岁体重(kg)=9+(月龄T2)X0.25(kg)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X2+7(或8)(kg)体重正常波动范围在±10%以内。

22儿科级课程表

22儿科级课程表

22儿科级课程表
摘要:
1.儿科级课程表的概述
2.课程表的具体内容
3.课程表的实用性分析
正文:
【儿科级课程表的概述】
儿科级课程表,是针对儿科专业学生所设计的课程安排表,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儿科医学知识,掌握儿科诊疗技能,以培养具备儿科医生基本素质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以一份22 儿科级课程表为例,详细介绍其具体内容及实用性。

【课程表的具体内容】
这份22 儿科级课程表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程和专题讲座。

1.必修课:包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学、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小儿传染病学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儿科理论基础。

2.选修课:包括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家庭与社区儿科学等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课程:包括临床实习、社区实习、急救技能培训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水平。

4.专题讲座:包括儿科前沿动态、儿科医学伦理、儿科疾病预防与控制等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儿科医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课程表的实用性分析】
这份22 儿科级课程表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其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儿科医学的专业特点,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实践操作的锻炼,还有前沿动态的了解。

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儿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儿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儿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第一章:儿科学概论1.1 人类儿童发展的基本特点1.2 儿科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3 儿科学的历史发展1.4 儿科学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第二章:儿童生理学2.1 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2.2 儿童器官系统的发育与功能2.3 儿童生理参数的测定与评估2.4 儿童生理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第三章:儿童心理学3.1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特点3.2 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评估3.3 儿童心理障碍的预防与干预3.4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第四章:儿童营养学4.1 儿童营养需求与摄入推荐4.2 儿童常见营养不良与疾病4.3 儿童饮食行为与习惯养成4.4 儿童营养支持与调理第五章:儿童免疫学5.1 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与功能5.2 儿童免疫应答与疫苗接种5.3 儿童免疫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5.4 儿童免疫调节与免疫治疗技术第六章:儿童常见疾病与护理6.1 儿童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6.2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处理6.3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与康复6.4 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与康复第七章:儿童心脏病学7.1 儿童心脏发育的异常与疾病7.2 儿童心脏病的诊断与评估7.3 儿童心脏病的治疗与护理7.4 儿童心脏病的康复与预后第八章:儿童神经发育与行为8.1 儿童神经发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8.2 儿童神经发育异常的识别与干预8.3 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与治疗8.4 儿童神经康复与社会融入第九章:儿童医学伦理与法律9.1 儿童医学伦理原则与价值观9.2 儿童医学伦理决策与权益保护9.3 儿童医学伦理与法律纠纷处理9.4 儿童医学伦理教育与职业道德建设第十章:儿科学研究方法与科研伦理10.1 儿科学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0.2 儿科学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0.3 儿科学研究结果的解读与应用10.4 儿科学研究的伦理要求与责任结语:儿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意义与展望通过以上的课程设置,将培养出具备扎实的儿科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和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引言:儿科学是医学领域中专注于婴幼儿和儿童的健康和疾病的学科。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因此,对儿科学的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份儿科学教学大纲,旨在提供给教育者和学生一个学习和教授儿科学的框架。

一、课程目标:1. 理解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正常儿童发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识别并了解常见的儿童疾病和疾病预防措施。

4. 学习并掌握儿童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5. 培养儿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的兴趣。

二、课程内容:1. 儿科学的基本知识a. 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儿科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c. 儿科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2. 儿童健康与发育a. 儿童生长和发育的生理机制b.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支持方法c. 常见的儿童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保健3. 儿童常见疾病与诊断a. 儿童传染性疾病(如感冒、麻疹等)b. 儿科学常见的慢性疾病(如哮喘、糖尿病等)c. 儿童过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4. 儿科学的临床实践a. 儿童体格检查的要点和步骤b. 儿科学常见仪器的使用和应用c. 儿科医疗服务的管理和组织5. 儿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a. 儿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设计b. 儿科学研究的伦理和法规要求c. 儿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三、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座和研讨会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2.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与儿科临床实践,进行实际的病例观察和操作。

3. 病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小组,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助学习。

四、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进行评估。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操作后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解析能力。

3. 期末考试: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病例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核。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权威的儿科学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儿科学教学大纲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儿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旨在提高医学生对儿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使其能够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

本大纲将详细介绍儿科学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 技能目标
3. 情感目标
三、课程设置
1. 基础知识类课程
1.1 儿科学概论
1.2 儿科学基础知识
1.3 儿童生长与发育
1.4 儿童营养与食品卫生
1.5 儿童心理与行为发育
2. 专业技能类课程
2.1 儿科体格检查与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2.2 儿童急诊抢救技术
2.3 婴幼儿生命早期发展评估与干预 2.4 儿童免疫规划与疫苗接种
2.5 儿童重症护理技术
3. 临床实践类课程
3.1 儿科实习
3.2 儿科临床轮转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讲授
1.1 投影仪课件
1.2 视频播放
2. 病例讨论
2.1 讲师引导
2.2 学生参与
3. 病例演示
3.1 模拟患儿
3.2 学生操作
五、评价体系
1. 学习笔记
2. 课堂参与度
3. 实习评价
4. 考试成绩
六、结语
通过本儿科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我们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儿科学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医学生,提高其对儿童疾病的认识与处理能力,为提高国家儿童医疗水平做出贡献。

祝愿所有学员在儿科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人员在儿科护理领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具备儿科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才,为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包括日常护理、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技能。

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儿童、尊重生命、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儿童生长发育:介绍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强调儿童各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关注儿童健康,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护理要点。

2. 营养与喂养:介绍儿童营养和喂养的基本知识,包括母乳、配方奶、辅食等,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喂养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3. 预防接种与疾病预防:介绍儿童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和程序,强调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培养学生掌握疾病预防的护理技能。

4. 常见疾病护理:介绍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强调疾病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掌握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

5. 意外伤害与急救:介绍儿童意外伤害的种类和急救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意外伤害的急救技能,提高儿童安全意识。

6. 心理行为问题:介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1.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实验实训: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实训项目包括儿童日常护理、疾病预防与治疗等。

3. 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际能力的考核。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学英文名称:Pediatrics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学时:32学时)学分:6.0学分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预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

建议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第8版,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特点。

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诊治、疾病预防与疾病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教育骨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

《儿科学》内容共分18章,其教学内容涵盖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康复儿科学;其中,第1、4章为总论,介绍儿科学特点及儿科疾病诊治的原则,第2、3章为发育儿科学及预防儿科学的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原则;第5〜18章研究各系统或年龄段疾病。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精简课程、保持特色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总体掌握,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适当介绍儿科学新进展,拓宽眼界,使医学生具有较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临床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疾病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组织和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Xi’an Medical College《儿科学》课程标准临床医学系二○一五年三月二十日前言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是进行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

高职高专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就要有一个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是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原则之一。

而一种标准反映的是一个大众能达到的水平,是个达标的基准,是每名学生在学习后都能达到的一种状态,但非是最佳状态,这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留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使课程标准成为一种指导性文件。

此外,课程标准既要反映职业标准,又要满足教学标准,是两者相互融合的催化剂。

也就是说通过实施课程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规律,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备能够满足职业需求的能力。

制定课程标准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制定初步的课程标准。

依据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和知识需求的不同等级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组织本系所有教师并邀请临床一线医生以及外聘教授根据教学目标讨论课程设计思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形成知识对接,斟酌选取合适的病例引入教学之中,研究贴切的教学方法。

形成知识、目标、临床对接、教学方法以及学时分配于一体的课程标准。

第二步是实际应用中完善课程标准。

将授课班级分为课程标准班和传统教学班,进行对比观察研究,观察指标选择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末考试成绩。

经过对比观察发现课程标准班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班。

这说明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

课程标准班的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体会,学生以及学校各级督导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对课程标准的各个环节进行修订完善,如此反复几个学期,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标准。

教育部对于医学人才定位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求我们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我们进行了基层医院医生的需求调查,得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教学目标结合临床一线医生讨论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对接的教学理念,即:授课前学生了解未来岗位知识需求,授课中有目的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及增强了学习兴趣,有提高了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系二O一五年三月二十日目录一、课程设置 (1)(一)设置依据 (1)(二)课程定位 (1)(三)设计思路 (1)二、课程目标 (1)(一)知识目标 (1)(二)技能目标 (2)(三)素质目标 (2)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2)四、实施建议 (4)(一)教学基本要求 (4)(二)教学建议 (4)(三)教材选用 (5)五、教学项目设计 (5)六、学生考核与评价 (10)《儿科学》课程标准建议学时数:64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诊断学》一、课程设置(一)设置依据《儿科学》课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明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具备的核心能力是对农村常见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及保健指导的能力,本课程为培养学生对基层儿科常见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及进行儿童保健指导的核心能力提供支撑。

课程设置参考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标准,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二)课程定位《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人体解剖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初级诊治的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一级处理和转诊的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和儿童保健指导的能力,针对小儿不同生理时期的特点实施小儿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前面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64学时。

(三)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参照医疗行业准入标准即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纲所要求的知识要点进行整合,简化课程之间重复的部分,增加相关的体现儿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专业特点,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课程讲授以基层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小儿各期保健及生长发育评估及其指导为重点,优化分配教学时间,做到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接轨,又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循序渐进,从基本理论知识入手,延伸到相关的疾病,同时参照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构建从生理到病理递进式的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采取项目引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校内模拟工作环境中边教边做,在临床实际工作岗位中边做边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学生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建立并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采用病例导入、模型示教、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床旁教学等方法。

课程考核以考试大纲为依据,采取理论与实践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儿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熟悉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二)技能目标1.学会常见疾病病人的病例分析方法和步骤。

2.能够对儿科危重病例进行抢救。

3.学会儿科常用的操作技术。

(三)素质目标1.学生应具备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病人,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得以体现。

3.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基本要求1.师资要求按照临床医学专业平均400人/年的招生规模,本课程组需配置教师40人,其中主讲教师25人,要求中级以上职称,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行业工作经历。

助教10人,要求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实验教师5人,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兼职教师。

2.实训基地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应满足本课程教学需要,与临床实际工作实现高度统一。

需要妇产科实训室2间,面积约300m2。

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和学生可在校内的妇产科实训室完成妇产科基本技能示教、练习及考核,并可配合课程要求于课余时间开放,供学生练习各种操作使用。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应满足本课程临床教学、教学实习及毕业实习的需要。

校外实习基地应包括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应有50张以上妇产科病床,具备能够满足临床教学需要的相关诊疗设备,具备能够满足400名学生上课的多媒体教室及理论实践教学师资。

区县三级乙等医院,应有30张以上妇产科病床,具备能够满足临床教学需要的相关诊疗设备,具备能够满足300名学生上课的多媒体教室及理论实践教学师资。

乡镇卫生院,应具备满足学生进行常用临床基本诊疗操作的相关设备,具备能够满足200名学生实习的带教教师。

村卫生室,具备开展诊疗科目相应的设备,至少有2名以上乡村医生,能够承担5名以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县防疫站,具备疾病控制、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和卫生监测的相关科室及设备,具备能够满足50名学生实习的带教教师。

3.仪器设备本课程教学配备多媒体设备,儿童磅称、测量床、软尺、血压计、听诊器、儿童床(包括被褥枕等床上用品)、超声雾化吸入器、灌肠袋、灌肠用肥皂液、头皮静脉补液模拟头、输液架、小氧气瓶、氧气表(附带湿化瓶)、电动吸引器,以满足技能操作训练需求,提高相应技能操作的能力。

4.课程资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进度表、教案、多媒体课件、统编教材、实验实训指导、技能考核指导、试题库、典型病例库、课程教学录像、影像图库等。

(二)教学建议1.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项目引领、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1)项目引领:以实际工作项目为中心,组织、实施课程教学。

依据专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确定本课程教学项目,小儿生长发育、儿科疾病诊疗、儿童保健指导,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任务驱动,设置学习情境,并将任务进行分解设置学习子情境,使学生体会和感受真实的工作过程。

(2)教学做一体化:将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做同时进行,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做,课堂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教学方法采用病例导入,启发式教学方法;模拟诊疗的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模型示教、模拟操作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床旁教学方法等。

(1)病例导入,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前由教师选择临床典型病例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病例设置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准备,查找相关医学文献。

课堂上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采取讨论式教学,每组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儿科常见病及具有“急”、“危”、“重”特点的疾病是教学中的重点,如小儿惊厥、小儿肺炎合并心衰、高血压脑病等,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显着加深同学们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2)模拟诊疗的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在模拟的情境中,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实践采集病史并记录,体格检查,选择辅助检查方法,做出初步诊断并制定处理方案的工作过程。

如婴儿腹泻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3)模型示教、模拟操作的教学方法:如小儿检查、体重身高的测量、头皮静脉输液等都可在模型上示教及实训,显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出提纲,学生按提高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上课时教师根据提纲内容简单评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内容,教师组间巡回指导,最后由小组间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3.教学手段(1)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尤为重要。

随着患儿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不点增强,临床上很难说服患儿家属同意患儿接受示教,这样的矛盾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中呈现大量临床图片加以弥补。

儿科教学包含大量检查和操作,由于时间、病例和无菌原则的限制,许多内容无法演示,直观认识的缺乏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多媒体教学可再现许多以往积累的典型病例、诊治方法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大量直观信息,便于对疾病的全面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