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哉、巍”等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3.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1.多读,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内容,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3.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言文的简练和深刻。
2.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1.借助语言文字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话和文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伯牙鼓琴》【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读准“汤”在文中的读音。
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
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达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这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二、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解题。
(1)“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
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课件: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
(2)读出感情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出示课件: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文必背注释与意思整理(全面)
精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文必背注释与意思(2019春期)一、宿建德江作者是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上,日暮/客/愁新。
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野旷/天低树,诗意: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清清的江水江清/月近人。
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人十分亲近。
思想感情:本诗刻画了秋江暮色,表达了诗人旅居在外思念家乡、孤独寂寞的心情。
注释:1、日暮:傍晚2、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3、野旷:空旷的原野。
4、近:靠近。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是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白雨/跳珠/乱/入船。
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卷地风来/忽吹散,诗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只见望湖楼下/水如天。
湖面水平映照,碧波如镜。
思想感情:本诗每一句仿佛都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注释:1、翻墨:打翻了的墨水。
2、白雨:白亮亮的雨点。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代辛弃疾。
西江月是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1、黄沙:黄沙岭。
2、别枝:横斜的树枝。
3、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4、社:社庙,土地庙。
5、社林:社庙从林。
6、见:同“现”。
出现。
词意:上片: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下片: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在座的山村风光,表达了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四、浪淘沙(其一)作者是唐代刘禹锡。
部编版小学语文《伯牙鼓琴》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伯牙鼓琴》课文原文及赏析
《伯牙鼓琴》课文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赏析:
《伯牙鼓琴》是出自《吕氏春秋·本味》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古代音乐家伯牙与知音锺子期的故事。
课文首先描述了伯牙鼓琴的场景,锺子期在一旁聆听。
伯牙弹奏的琴声中蕴含着对太山的向往和敬仰,锺子期立刻领悟并赞美道:“你的琴声雄壮有力,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一样。
”不久,伯牙的琴声又转为描绘流水的意境,锺子期再次准确地捕捉到并赞叹:“你的琴声流畅悠扬,就像那滔滔的流水一般。
”
然而,当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感到无比的悲痛和失落,他认为世界上再没有像锺子期这样能深刻理解他音乐的人了。
于是,他决定砸碎琴,剪断琴弦,从此不再弹琴。
这篇课文通过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传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伯牙的琴声只有在锺子期的理解和欣赏下,才能真正展现其艺术魅力。
同时,也揭示了艺术创作与欣赏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了理解和欣赏对于艺术价值的重要意义。
此外,课文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如“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琴声所表达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总的来说,《伯牙鼓琴》不仅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也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作品赏析:第一部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么意思?明确:“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现在一般用来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说说课文大意。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伯牙弹琴水平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
锺子期音乐鉴赏能力极高。
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
中考语文复习练习 古诗文阅读 《吕氏春秋》一则(伯牙鼓琴)
课标独有第24篇 《吕氏春秋》一则(伯牙鼓琴)梳文意·全析全解梳文旨·主题归纳文章记叙了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感情,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梳框架·结构分析伯牙鼓琴⎩⎪⎨⎪⎧⎭⎪⎬⎪⎫伯牙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 ↓锺子期善听: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知音难觅梳重点·归纳探究字词‖释义1.伯牙鼓.琴鼓:__弹__2.志.在太山..志:__心志,情志__太山__泛指大山、高山__3.善哉..乎鼓琴善哉:__好啊__4.巍巍..乎若.太山巍巍:__高大的样子__若:__像__5.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少选:__一会儿,不久__6.汤汤..乎若流水汤汤:__水流大而急的样子__句子‖翻译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__(伯牙)刚开始弹琴时,表现出巍巍高山的心志。
__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__琴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__3.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__一会儿,琴声弹出了流水激荡的境界。
__4.汤汤乎若流水。
__像流水一样浩荡。
__5.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__问题‖探究1.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读你对“知己”的理解。
__知己,意思是了解、理解、赏识自己的人,更常指懂自己的挚友或密友,是一生难求的朋友,友情的最高境界。
__2.你怎样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做法?__示例:因为只有锺子期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子期死,意味着其琴声再无人能理解,他寂寞、孤独、痛苦,所以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对锺子期的真挚情谊和怀念之情。
__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朋友之间的故事或者名言吗?请简要地写一写。
__示例:名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兄弟和睦,朋友笃信等。
__故事:管鲍之交等。
演练篇·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阅读《伯牙鼓琴》全文,此处略。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吕氏春秋寓言故事《伯牙破琴》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寓言故事《伯牙破琴》原文及翻译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
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方:正在。
③鼓:弹。
④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⑤曰:说。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巍巍:高。
⑧少选:不一会儿。
⑨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⑩破:摔破。
⑪以为:认为。
⑫足:值得。
⑬复:再次。
⑭者:……的人。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3)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即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帝号,年号,
人名,地名,官名等。
换,即替换。 删,即指有的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当
的词来表示,不能翻译的。
补,即补充。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调,即调整语序。
词语解释
拓展延伸
与音乐相关的典故
曲高和寡
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吗?为何士民众庶 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 ‘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 薤露’时, 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 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 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其 曲弥高,其和弥寡。”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 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品读课文
介绍人物背景:相传伯牙是当时 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 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 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 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 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 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品读课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 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拓展延伸
与伯牙、子期传说有关的古诗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锤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拓展延伸
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鼓琴》原文翻译
《伯牙鼓琴》原文翻译伯牙鼓琴①伯牙善②鼓③琴,钟子期善听④之。
方鼓琴而志在高山⑤,钟子期曰:“善哉⑥乎鼓琴,魏巍⑦乎⑧若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⑩兮若流水!”伯牙所念⑪,钟子期必⑫得之⑬。
子期死,伯牙谓⑭世再无知音⑮,乃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⑰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①《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②善:擅长,善于。
③鼓:弹奏。
④听:倾听。
⑤方:才。
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⑥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魏巍:高⑧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⑨若:像……一样。
⑩少选:一会儿。
洋洋:广大。
⑪念:心里所想的。
⑫必:一定,必定。
⑬之:他。
⑭谓:认为,以为。
⑮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⑯乃:就。
⑰复:再,又。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刚刚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过一会儿,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能理解他心意的人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练习:1.本文选自《》,相传为时期所著。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伯牙善鼓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乃援琴而鼓之()3.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文必背注释与意思整理(全面)
精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文必背注释与意思(2019春期)一、宿建德江作者是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上,日暮/客/愁新。
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野旷/天低树,诗意: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清清的江水江清/月近人。
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人十分亲近。
思想感情:本诗刻画了秋江暮色,表达了诗人旅居在外思念家乡、孤独寂寞的心情。
注释:1、日暮:傍晚2、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3、野旷:空旷的原野。
4、近:靠近。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是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白雨/跳珠/乱/入船。
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卷地风来/忽吹散,诗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只见望湖楼下/水如天。
湖面水平映照,碧波如镜。
思想感情:本诗每一句仿佛都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注释:1、翻墨:打翻了的墨水。
2、白雨:白亮亮的雨点。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代辛弃疾。
西江月是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1、黄沙:黄沙岭。
2、别枝:横斜的树枝。
3、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4、社:社庙,土地庙。
5、社林:社庙从林。
6、见:同“现”。
出现。
词意:上片: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下片: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在座的山村风光,表达了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四、浪淘沙(其一)作者是唐代刘禹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伯牙鼓琴》(教学课件)
少选:一会儿,不久。
足:值得。
复:再。
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 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 呀,就像大山一样高峻。”不一会儿, 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 就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死后,伯 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 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 期晋国的上大夫,春 秋时著名的琴师,技 艺高超,既是弹琴能 手,又是作曲家,被 人尊为“琴仙”。
子期
锺子期,名徽,字 子期。春秋楚国人。 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 斗笠、披蓑衣、拿板 斧的樵夫。。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正弹到描绘高山的乐曲,锺子期 就仿佛想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 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摔破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 鼓琴,锺子期 听之。方鼓琴 而 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 而 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以为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 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拓展延伸 :
在锺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 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 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 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 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鼓琴文言文注释翻译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鼓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在旁边听。
伯牙刚开始弹琴,心里想着泰山,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琴声如泰山一般雄伟。
”过了一会儿,伯牙又弹琴,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琴声如流水一般潺潺。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剪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鼓琴》注释:1. 伯牙:春秋时期鲁国人,擅长弹琴。
2.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擅长听琴。
3. 太山:泰山,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
4. 少选:不久,一会儿。
5. 汤汤:形容水流的声音。
6. 破琴绝弦:摔破琴,剪断琴弦。
7. 以为:认为。
《伯牙鼓琴》翻译:伯牙弹琴,钟子期在旁边聆听。
刚开始弹琴时,伯牙心中想象着泰山,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琴声如泰山一般雄伟。
”过了一会儿,伯牙又弹琴,心中想象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琴声如流水一般潺潺。
”可惜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得粉碎,剪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琴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难觅,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默契令人敬佩。
伯牙在弹琴时,心中所想皆能通过琴声传达给钟子期,而钟子期也能准确理解伯牙的意境。
这种心有灵犀的境界,使得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然而,钟子期的离世让伯牙深感悲痛,他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理解他琴声的人,于是终身不再弹琴。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珍惜身边的知己,用心去体会他们的感受,让友谊之花常开不败。
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别人珍惜的人。
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知音。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课件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 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 鼓琴者。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 “你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 期又说:“你弹的真好呀,就像那奔腾 不息的流水。”
男女生合作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 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 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在弹琴,锺子期在听他弹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弹
我会读
少 {
数量小,跟多相对 年轻,跟老相对
少选:一会儿,不久
{为
做,行,做事 表示行为的对象、目的、原因
以为世无足复为古琴者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 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引导学生读出伯牙对子期的思念 及痛失知己的伤心、绝望。 知音难觅,所以要珍视友谊。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根底,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假设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假设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似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似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作品赏析:第一局部: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么意思?明确:“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如今一般用来指“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说说课文大意。
第二局部: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伯牙弹琴程度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才能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
锺子期音乐鉴赏才能极高。
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假设太山”和“汤汤乎假设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绘,更说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部编版6-9年级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6-9年级必背古诗文(课内)部编版六年级(上)伯牙鼓琴《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书戴嵩画牛宋苏轼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律·长征毛泽东(现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唐杜牧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部编版六年级(下)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3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伯牙鼓琴体裁:文言文题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者:名字:佚名年代:先秦描述:翻译: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原文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原文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原文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赏析二:思想内容“伯牙绝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谊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也是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赏析三:艺术特色《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
志者,志向也。
“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通过品味作者语言感受艺术的魅力,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艺术之美,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二、设计思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所以结合单元主题及语文要素,设计“探索艺术之美”这一学习主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帮助他们从角度展开想象,丰富审美体验。
《伯牙鼓琴》是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且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教学时还应指导学生读熟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初步感受文中包含的感情。
基于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建立学习任务进阶:以语言为抓手,体会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整齐;再以知音为纽带,体会人物间的美好情感也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最后借想象这个翅膀去亲身品味艺术之美。
三、教学目标1、能根据注释和已有的学习古诗文的经验、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知音”的深刻内涵,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2、能够运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关键语句,说出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并有感情地朗读各部分内容,加深学生印象。
3、能联系上下文,设计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新课导入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我设计导入环节,以“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是中国古人的八大雅事,每一件雅事都能给人艺术的享受,都能成就一段动人的传说”为导入,很自然的引到“琴”的上面,带领学生们走进《伯牙鼓琴》。
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内探究教学中,我注重了古文朗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指出难读的句子,然后学生教,师引导读,师示范读,比读,情境创设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这个突破口,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鼓琴
公元前387-前299年,春 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 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 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 艺。
最早见于公元前i四世纪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 也做了类似的记载。
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锺期一见 ,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mò] ,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薛涛《寄张元夫》
伯牙鼓琴 足复破水鼓子间乎善在听伯 复鼓琴锺琴期而若哉太之牙 为琴绝子汤又志太乎山方鼓 鼓以弦期汤曰在山鼓锺鼓琴 琴为终死乎善流少琴子琴锺 者世身伯若哉水选巍期而子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心中,锺子期是一位__知__音_____ 。
我来挑战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 巍巍乎若太山
欣喜若狂 门庭若市 举重若轻 旁若无人 口若悬河 大智若愚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鼓琴
体裁:文言文
题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者:
名字:佚名
年代:先秦
描述:
翻译: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译文: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原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译文: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
原文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译文: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
原文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赏析二:思想内容
“伯牙绝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谊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也是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赏析三:艺术特色
《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
志者,志向也。
“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子期以巍巍太山、汤汤流水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
赏析四:语言赏析
全文虽然短小简洁,寥寥数言,但语言精炼准确,字字掷地有声。
赏析五:诗歌结构
“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该句逐步展开。
“知音”表现在“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抒发作者对知音的渴求与感慨,突出文章主旨。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解释:
关键词:志
心志,情志。
关键词:太山
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关键词:善哉
好啊。
关键词:巍巍乎若太山
像大山一样高峻。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关键词:少选
形容极短的时间。
关键词:汤汤乎若流水
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关键词: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认为世上在没有为他弹琴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