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鼓琴

体裁:文言文

题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者:

名字:佚名

年代:先秦

描述:

翻译: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译文: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原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原文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原文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赏析二:思想内容

“伯牙绝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谊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也是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赏析三:艺术特色

《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志者,志向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子期以巍巍太山、汤汤流水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

赏析四:语言赏析

全文虽然短小简洁,寥寥数言,但语言精炼准确,字字掷地有声。

赏析五:诗歌结构

“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该句逐步展开。“知音”表现在“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抒发作者对知音的渴求与感慨,突出文章主旨。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解释:

关键词:志

心志,情志。

关键词:太山

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关键词:善哉

好啊。

关键词:巍巍乎若太山

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关键词:少选

形容极短的时间。

关键词:汤汤乎若流水

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关键词: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认为世上在没有为他弹琴的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