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复习总结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复习总结

• • • • • •
砂粒大于50%; 通气透水, 养分少,不保水肥; 易耕, 温度变化快,暖性土; 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质土壤主要特性: • 粘高于30%, • 通气透水不良; • 保水保肥, • 养分含量高; • 升温慢,冷性土 • 耕性差,发老苗不发小苗,适合于禾谷类 作物。
壤质土壤主要特性: • 粉粒大于30%; •性质介于黏土与砂土之间; •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既通气透水,又保 水保肥; •耕性良好,适耕期长,适宜于大多数作物生 长。
土壤质地
粉粒 颗粒中次生矿物增加,石英减少。比面较砂粒 大,吸持性能增强,养分含量比砂粒高,具有一定的 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和涨缩性,通气透水能力比 砂粒差,雨后易板结,应注意松土。 粘粒 以次生矿物为主,粒径小,比面巨大。具有 很强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涨缩性和吸附能 力,矿质养分丰富。但粒间孔隙极小,通透性能极 差,常表现为湿时粘韧,干时坚硬。 总之,随着土壤单粒由大变小,各粒级土粒的粘结性、 粘着性、可塑性、涨缩性以及吸附能力由弱到强。
粘壤土类
粘土类
中国制土壤质地分类
不同粒级的颗粒组成(%) 质 地 类 别 质 地 名 称 粗砂土 细砂土 面砂土 砂粒(10.05mm) >70 ≥60-≤70 ≥50-60 粗粉粒(0.05细粘粒 0.01mm (<0.001mm) -
砂 土
砂粉土 粉土
壤 土 砂壤土 壤土
≥20 <20
≥20 <20
大块岩石及粗大风化物经机械崩解变为细小颗粒 的过程。
(二)生物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有机质转化等过程。
(三)化学过程
两个特征:一是土壤形成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 生变化;二是有新的化学组分形成。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 期末复习思路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 期末复习思路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期末复习思路武汉高校张明炷版《土壤学与农作学》考试复习思路绪论1.土壤: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具有一定肥力得疏松层。

2.马克思曾说过“土壤就是世代相传得人类所不能出让得生存条件与再生产条件。

3.农业生产得任务就是什么?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何重要作用?4.为什么要学习《土壤学》?5.土壤学:就是讨论土壤得形成,演化,组成性质……第一章1.土壤肥力就是什么?答:所谓肥力,就就是土壤同时得不断得满足与调整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得能力。

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得综合反映。

土壤肥力就是各种土壤所共有得,也就是区分于自然界其她物质得最本质得特征。

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地形、时光、生物。

3.土壤就是由固相、液相与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得疏松多孔体。

其中固相物质主要就是矿物质与有机质。

液相物质主要就是土壤水与溶于水中得物质。

气相包括氧、二氧化碳、氮及其她气体。

4.土壤质地地划分:沙土类、壤土类、粘土类。

5.不同质地类型得肥力特征综述如下:沙土类:物理性沙粒含量占8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少,不保水,渗透性强,通气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不保肥,不耐肥,昼夜温差大。

所以沙性土常展现有气、缺水、营养不足、土温不稳得冲突状态。

粘土类:物理性粘粒含量占6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小,毛管孔隙多,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昼夜温差小,土性偏冷,粘性塑性强,所以耕性不良,适耕期短。

壤土类:沙粒与粘粒得含量比例较合适,因此兼有砂土类与粘土类得优点。

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水、肥、气、热情况比较协调,耕性良好,适耕期长,相宜于大多数作件物生长,就是农业生产上比较抱负得土壤质地。

6.“蒙金土”:上沙下粘得“蒙金土”则托水托肥,有利于作物得生长。

7.土壤有机质得组成?简答题[1]各种形态得动、植物残体。

[2]腐殖质[3]土壤微生物。

8.土壤有机质得矿质化过程(了解//)9.土壤有机质得腐殖质过程(了解)10.土壤有机质得转化条件?简答题思量题第五题11.土壤空气与土壤溶液(具体瞧一瞧)12.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组成有何区分?灌排措施对土壤空气得组成有何影响?思量题第八题。

土壤学复习纲要

土壤学复习纲要
22?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阳离子价数,三价离子大于H+大于二价离子大于一价离子。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在等价离子中,原子序数越小的离子的半径越小,离子表面电荷密度越大,因而离子的水化程度越大,水膜厚,即水花后的有效半径大,离子交换能力越小。离子运动速度越大,交换能力越强。离子浓度越大,交换能力越大。
壤,土壤的肥力就会经久不衰。优点:人类可有意识地调节人与土壤之间物质交换;
化学方法应用于植物和土壤的组成研究。缺点:片面强调植物是土壤养料的消耗者,忽视了植物对土壤养分积累和提高肥力的作用。
16?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越细,阳离子交换量越高;溶液PH值;溶液PH增加,土壤负电荷量随之增加,交换量增大。胶体种类;粘粒矿物的交换量一般是,蒙脱石>水花云母>高岭土,含水氧化铁 铝的交换量极微。
20土壤胶体的性质:(1)巨大的比表面积(2)胶粒的带电性(3)土壤胶粒具有分散性和凝聚性。(4)土壤胶体对例子有吸附交换作用。
21土壤胶体带点的原因:(1)胶体解离或吸附离子;(2)同晶置换作用,一般同晶置换作用电荷多为负电荷,这种方式形成的负电荷量,以蒙脱石最多,水云母次之,高岭石最少。(3)晶格破碎边缘带点。在矿物分化破碎的过程中,晶体晶格边缘离子有一部分电荷未得到中和,而产生剩余价键,是晶层带点。因晶格破碎产生的负电荷一高岭石最多,水交换量:是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12?土壤孔隙度: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孔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13?凋萎系数:植物呈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10?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意义:1 团粒结构土壤大小孔隙皆备;2 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3 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4 团粒结构土壤有利于耕作;5 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

土壤与农作学知识要点

土壤与农作学知识要点

一.名词解释1.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同时而又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量的有效营养成分和水分的能力。

2.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3.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为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4.土壤有机质腐殖化作用:复制只是很好的胶结剂,能使土粒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通透疏松,减少粘着性,改善耕性;同时腐殖质色暗,有利于土壤吸热保温,减小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

5.土壤机械组成:指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即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

6.浅性酸:土壤浅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

7.土壤Eh:土壤氧化还原状况通常用氧化还原电位(Eh)表示,其单位是毫伏(mV)。

一般是用电极法直接测定。

8.土壤缓冲性: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叫做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

9.当量孔径:由于土壤中既有大孔隙,也有小孔隙,所以空隙直径大小难以计算,通常引入当量孔径的概念,来衡量一般孔隙的作用。

10.土壤导热率:土壤具有对所及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热性。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11.土壤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12.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13.吸湿系数:是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的百分率。

有时又称致死水量。

14.凋萎系数:又称有效水分的下限,当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此时土壤水主要是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经验公式凋萎系数=吸湿系数X(1.34-1.5)。

15.田间持水量:又称适宜水分上限。

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土壤所持的含水量。

此时水分类型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全部毛管悬着水。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绪论1、农业⽣产的实质:(1)第⼀性⽣产:种植业(第⼀性的⽣产资料是⼟壤);(2)第⼆性⽣产:养殖业;(3)第三性⽣产:加⼯业。

2、⼟壤的特点:它具有再⽣能⼒,是可以连续利⽤的⼀种资源。

3、农作学:研究建⽴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门综合应⽤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农作制。

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1)⼟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改良与合理利⽤;(3)作物与⽔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农作制,等。

5、⼟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物—⼟壤作为⼀个⽣态系统,这也是⼟壤在⽣态系统中的地位;(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灌溉中涉及“植物—⽓候—⼟壤”整个系统;(3)与农业⽣产密切相关:农业⽣产的基本特点是⽣产出具有⽣命的⽣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类赖以⽣存的绿⾊植物⽣产(农作物)。

第⼀章⼟壤形成与分类1、⼟壤的定义:(1)定义⼀:⼟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定义⼆:⼟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壤⽔分(溶液)、空⽓和⽣物等组成的能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壤的分类:(1)⾃然⼟壤:⾃然条件下,未经⼈类开垦耕作的⼟壤;(2)农业⼟壤(耕作⼟壤):经过⼈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了变化的⼟壤。

3、⼟壤肥⼒:⼟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长发育所需的⽔、肥、⽓、热⽣活因素的能⼒。

⽔、肥、⽓、热是⽔分、养分、空⽓和温度的简称,是⼟壤肥⼒的四⼤因素。

其中,⽔、肥、⽓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壤之所以能⽣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

⼟壤肥⼒是⼟壤的本质属性。

4、⼟壤肥⼒的分类:(1)⾃然肥⼒:⼟壤在⾃然形成过程中所产⽣和发展起来的肥⼒;(2)⼈⼯肥⼒:在⾃然肥⼒的基础上,经过⼈为活动以后⽽形成的肥⼒。

注:在耕作⼟壤中,⼟壤肥⼒是⾃然肥⼒和⼈⼯肥⼒的综合表现。

5、⼟壤⽣产⼒: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壤⽣产特定的某种(或⼀系列)植物的能⼒。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土壤学复习题纲及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纲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①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重要基地②农业生产力与土地利用管理密切相关(2)土壤是地球表层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圈与大气圈。

土壤空气水圈。

土壤溶液岩石圈。

土壤矿物生物圈。

土壤生物人类智慧圈。

土壤肥力(3)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土壤是珍惜的自然资源①再生速度缓慢②数量有限,质量可变和空间固定③退化破坏严重2.土壤的概念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次,是土地的一部分3.土壤退化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4.土壤污染由于人类行为造成土壤污染物超过其自身净化能力,导致肥力下降的现象。

5.三图一书xx县土壤类型分布图xx县土壤利用现状图xx县土壤养分分布图xx县土壤6.土壤学概念研究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形成、发生,研究其发展变化规律,肥力特点,理化性质和改良利用的一门学科7.土壤学的学科任务(1)提高土地肥力,以获取高额农业产量①保持现有高产土壤的生产力,合理用地,用养结合,维持地力②改良中低产田(2)防止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3)合理开垦新耕地8.土壤学研究方法(1)调查法①研究区域地形、水分、气候、地质特征对程土的影响②目前遥感技术、数字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土壤信息技术、土壤数据库、精准农业中(2)实验法(田间试验、盆栽实验、化学分析)注重土壤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物质相界间的性质、结合方式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主要运用现代化仪器去研究。

9.土壤学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1)土壤是发展植物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2)土壤是发展动物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3)我国土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良①地形地貌构成比例不良②我国土地的利用类型比例失调③我国现有耕地中,坡地多,平坝地少,瘦地多,肥沃地少,望天地多,灌溉地少(4)土地的非生产性损耗严重①乱占滥用耕地②土壤退化③土壤污染第二章土壤行成过程1.土壤形成的三个阶段地表岩石(风化作用)土壤母质(成土作用)自然土壤(人类的耕种熟化作用)农业土壤2.岩石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地标裸露的巨大坚硬岩石,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培训讲学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培训讲学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1.土壤2.土壤肥力3.自然肥力4.人工肥力5.潜在肥力6.经济肥力(有效肥力)7.农业8.农业生产9.再生作用10.农业生态系统11.历史自然体12.大气圈13.生物圈14.岩石圈15.土壤圈16.水圈17.土被18.风化壳19.光合作用20.养分库21.矿质营养学说22.腐殖质学说23.归还学说24.土壤肥力递减肆25.发生学学说26.土地生产力27.土壤生产力28.土壤剖面29.土宜30.土壤基本物质组成。

(二)填空题1.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2.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3.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4.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5. 一般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五种物质构成。

6.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

7.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_____%,其中水分占_____%,土壤空气占_____%它们二者是同处于_____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_____。

8.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_____、_____和_____共同决定的。

9.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_____、_____和_____组成的。

10.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1.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_____或_____。

12. 地壳表面以上是_____圈,以下是_____圈,其中表面有_____圈_____圈和_____圈。

13. 土壤圈位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_____。

14. 农业土壤是_____、_____和_____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壤学复习重点要义绪论⼀、⼟壤及重要性⼟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具有肥⼒特征的、能够⽣长绿⾊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A、⼟壤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壤是农业⽣产的基本⽣产资料⼟壤为植物⽣长提供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壤是农业⽣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B、⼟壤在⽣态环境中的重要性C、⼟壤是最珍贵的⾃然资源资源数量的有限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质量的可变性⼆、⼟壤基本组成三、⼟壤肥⼒与⼟壤⽣产⼒⼟壤肥⼒:⼟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长发育所必需的⽔分、养分、空⽓和热量的能⼒。

营养条件:养分,⽔分环境条件:热,⽓,⽔四⼤肥⼒因素:⽔、肥、⽓、热。

⾃然肥⼒:指⼟壤在⾃然(因素⽓候、⽣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下所发展起来的肥⼒。

⼈⼯肥⼒:指⼈类在⾃然⼟壤的基础上,通过耕作,熟化过程⽽发展起来的肥⼒。

有效肥⼒:在当季⽣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经济效益的肥⼒部分。

潜在肥⼒:在当季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部分。

⼟壤⽣产⼒:即⼟壤能⽣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

⼟壤⽣产⼒与⼟壤肥⼒的区别是:⼟壤⽣产⼒是由⼟壤本⾝的肥⼒属性和发挥肥⼒作⽤的外部条件(包括⾃然环境条件、⼈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所共同决定的。

第⼀章⼟壤矿物质⼟粒形成⼟壤母质的矿物和岩⽯矿物岩⽯的风化作⽤与⼟壤母质⼟壤矿物质⼟粒的组成与特性⼀、主要的成⼟矿物和岩⽯原⽣矿物:来⾃⽕成岩或变质岩次⽣矿物:原⽣矿物、⽕⼭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物作⽤转变主要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的风化作⽤与⼟壤母质风化作⽤:指地壳最表层的岩⽯在空⽓、⽔、温度和⽣物活动的影响下,发⽣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多属于热⼒学风化)风化作⽤化学风化(溶解、⽔化、⽔解、氧化)⽣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物化学作⽤)⼟壤母质:裸露的岩⽯经风化作⽤⽽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壤的母体。

残积物(⼭地丘陵顶部较⾼部位)坡积物(重⼒⾬⽔冲刷,坡脚、⾕地)洪积物(洪⽔引发,沿⼭麓成带状分布)河流冲积物(成层性,成带性,成分复杂)湖积物(湖⽔泛滥,湖周围)我国主要成⼟母质海积物(海边海相积物,海岸上升、江流⼊海)风积物(风搬运;沙质、黄⼟)黄⼟状沉积物(第四世纪时期黄⼟经冰⽔、洪⽔搬运)冰渍物(冰川夹杂物质搬运沉积)⼟粒按成分可分为:矿质⼟粒、有机质⼟粒⼟粒按粒级可分为:⽯粒、砂粒、粉粒、粘粒机械组成:⼟壤中各粒级矿物质⼟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粒的机械组成。

土壤学复习提纲

土壤学复习提纲

一、土壤1、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那一疏松表层。

以能否生产植物作为土壤的重要标志两个基本特征: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它通常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组成并被生物居住,对植物根系起着支撑作用,并提供水分、养分等物质。

根据是否受到耕作影响它可分为自然土壤、耕作土壤。

根据不同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可分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等。

也有根据不同经济部门分为林业土壤、农业土壤。

2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在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营养条件:土壤水分和养分环境条件:土壤温度、空气、水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是指土壤肥沃或不肥沃通常是相对于某种植物而言。

因为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土壤肥沃或不肥沃是相对的。

在园艺生产中,就应当根据园艺植物对土壤的生态要求,把他们种在适宜的土壤上,即林业上的“适地适树”。

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作物产量、质量,木材蓄积量、平均树高,生物量,经济价值。

3 土壤的特征•一、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二、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三、土壤是一个多分散系的系统•四、土壤具有巨大表面积•五、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六、土壤的空间位置•七、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八、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二、矿物1 地壳:地球外表极薄的一个壳层。

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称为地壳。

2矿物的概念:是处于地壳中或地面以上的各种化学元素经地质作用而生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矿物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组成和比较均匀的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性质。

矿物的分类:按形成矿物的成因(地质作用)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变质矿物。

按化学成分分为:自然元素、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含氧盐。

按经济利用价值分为:有用矿物、造岩矿物。

矿物的特征:1矿物的内部结构和晶体形态2矿物的化学成分3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

力学性质:解理、断口、硬度。

土壤与农作学重要知识点(自我总结)

土壤与农作学重要知识点(自我总结)

土壤与农作学重要知识点(自我总结)一、基本概念1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

2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3矿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4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5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

6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 NaAc溶液)浸提, 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

7交换酸:中性盐溶液如KCl溶液(pH=7)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铝离子与氢离子的大部分均被浸提剂的阳离子交换而进入溶液,浸出液中的氢离子及由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离子,显示出的酸度。

8土壤缓冲性: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

9土粒密度:单位体积固体的质量(风干)。

10 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的风干土的质量。

以g/cm3表示。

11 土壤孔隙度: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 团粒结构:土粒的结持体外观形态近似圆球形:在水中能稳定存在的,为团粒结构。

13 土壤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14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15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是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的百分率。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绪论一、土壤及重要性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A、土壤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B、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C、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资源数量的有限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质量的可变性二、土壤基本组成三、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营养条件: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热,气,水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

人工肥力:指人类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作,熟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肥力部分。

潜在肥力:在当季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部分。

土壤生产力:即土壤能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区别是: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条件、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所共同决定的。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土粒⏹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和岩石⏹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土壤矿物质土粒的组成与特性一、主要的成土矿物和岩石原生矿物: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转变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二、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大多属于热力学风化)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氧化)生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生物化学作用)土壤母质: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残积物(山地丘陵顶部较高部位)坡积物(重力雨水冲刷,坡脚、谷地)洪积物(洪水引发,沿山麓成带状分布)河流冲积物(成层性,成带性,成分复杂)湖积物(湖水泛滥,湖周围)我国主要成土母质海积物(海边海相积物,海岸上升、江流入海)风积物(风搬运;沙质、黄土)黄土状沉积物(第四世纪时期黄土经冰水、洪水搬运)冰渍物(冰川夹杂物质搬运沉积)土粒按成分可分为:矿质土粒、有机质土粒土粒按粒级可分为:石粒、砂粒、粉粒、粘粒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

农综一土壤学复习资料提纲

农综一土壤学复习资料提纲

南农专硕农综一考研土壤学复习资料部分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1)高岭组:1: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2)蒙蛭组:2:1型的晶层结构、张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3)水化云母组:2: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胶体特性一般4)绿泥石组:2:1:1型的晶层结构、同晶替代较普遍、颗粒较小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1)氧化铁:针铁矿、赤铁矿2)氧化铝:三水铝石3)氧化硅4)水铝英石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1)水云母区:包括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大部2)水云母—蒙脱石区:包括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东北平原大部3)水云母—蛭石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水云母—蛭石—高岭区:包括秦岭山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一狭长的过渡地带5)蛭石—高岭区:包括四川平原、云贵高原、喜马拉雅山东南端6)高岭—水云母区:包括浙、闽、湘、赣大部和粤、桂北部7)高岭区:包括贵州南部,闽、粤东南沿海,南海诸岛及台湾第二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高等植物的根系、残茬、根系分泌物2)动植物残体3)土壤中的微生物4)工业和生活废水,废渣,微生物制品,施用的有机肥农药等有机物2、有机质的三种形态1)新鲜有机质(未分解有机质)2)半分解有机质3)腐殖质3、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4、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1)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2)秸秆还田,轮作倒茬3)调节土壤水热状况5、腐殖质分解和转化过程1)腐殖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使其方向结构核心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物分离,或是整个复合体解体。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是指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由岩石、矿物、有机物质、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性质、成分、形成、演化、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以下是土壤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物质、空气和水四部分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有砂、粉砂、粘土三种,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尸体、粪便、腐烂物等。

二、土壤的分类:土壤一般分为石灰性土壤、酸性土壤和盐碱土壤三种。

按成因划分有沉积土壤、风积土壤、岩石土壤、植被土壤和人工土壤等。

三、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有质地、结构、孔隙度、密度等;化学性质有酸碱、有机质含量、微量元素等;生物性质有微生物、根系、土壤生态系统等。

四、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地形、植被、水文等因素有关。

土壤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物质分解、淋溶作用、风化作用、水的侵蚀和生物作用等。

五、土壤质量评价:土壤质量评价主要从土壤理化性质、生态系统功能和土壤污染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土壤进行分类和管理。

六、土壤利用和保护:土壤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资源,必须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

合理利用土壤应根据土壤性质、用途和传统农耕习惯等进行,保护土壤主要包括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土壤污染、增加有机质、合理施肥等。

以上是土壤学的主要知识点,复习时要注意重点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对于日后的土壤利用和保护能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新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最新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1.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种植业)和动物生产(饲养业)两大部分。

2.基本条件:水、肥、气、热、光。

3.农田水利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调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5.肥力是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

6.土壤形成条件: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主导)。

7.土壤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区域性。

8.土壤矿物质的种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无机化合物。

9.土壤中养分的种类与含量与矿物的化学组成、风化程度及气候条件有关。

10.粒级(土粒大小的不同级别):物理性沙粒(0.01~3.0)、物理性粘粒(0.0001~0.01)、石砾和沙粒、粘粒、沙粒。

11.土壤机械组成:不同粒级组合的相对比例;土壤质地是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而划分的土类。

12.土壤质地:沙土类、粘土类、壤土类。

13.改良:掺粘、掺沙、客土调剂、施用有机肥。

14.蒙金土:上啥下粘,托水托肥,有利于作物生长。

15.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土壤微生物。

16.土壤有机质的转化:矿质化和腐殖质化过程。

17.转化条件: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水热状况);酸碱反应、气候条件、耕作灌排等措施。

18.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能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腐殖质在植物营养中有明显的间接作用。

19.土壤空气的特点:不连续,空隙中;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季节性;水汽含量高;组成和数量不均。

20.土壤溶液组成:难溶性(迟效性)养分;有效性(速效性)养分。

21.土壤中有效养分的迁移转化途径:形成难溶性化合物,重新迟效化;随水分从土体中淋失;转化成气体散失;被土壤胶体所吸附;被植物所吸收。

22.吸收方式:向根液流;离子扩散作用;根系的拦截作用。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土壤学》第一章绪论1、掌握土壤、土壤圈、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等概念;2、明确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及主要学术观点.第二章土壤矿物质1、掌握粘土矿物、原生矿物、同晶替代等概念;2、明确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3、掌握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类型与性质;4、了解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1、掌握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腐殖化系数、C/N、土壤有机质矿化率、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HA/FA等概念;2、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3、理解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矿质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明确腐殖物质的组分及特点、;4、明确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调控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第四章土壤的物理性质1、掌握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物理性砂粒(物理性粘粒)、土壤孔性、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团粒结构、土壤结构性、土壤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物理机械性等概念;2、掌握土壤粒级的矿物组成和理化特性、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以及不良土壤质地改良的基本措施;3、掌握土壤孔隙类型,明确孔性的影响因素,了解其调节途径;4、明确土壤结构的类型,了解土壤结构形成的机制,比较不同结构体与肥力的关系;5、了解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1、掌握土水势、土壤水吸力、毛管水、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呼吸、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等概念;2、熟悉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有效含水范围及影响因素;3、明确水分含量表示方法,了解水分含量测定方法;4、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掌握其运动的方式;5、了解土壤的热性质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第六章土壤的化学性质1、掌握土壤胶体、离子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CEC、盐基饱和度、潜性酸度、活性酸度、总碱度、碱化度、土壤Eh、土壤缓冲性等概念;2、了解土壤胶体表面类型及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3、掌握阳离子交换过程的特点、影响因素,明确离子交换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4、了解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概念以及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5、明确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6、明确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土壤酸碱性的改良;7、了解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植物生长、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纲要第一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一、土壤及土壤组成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溶液)、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包括作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

它是土壤能生长植物的原因,也是土壤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物质的最本质的特征。

2.土壤的形成(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五大成土因素、土壤的分布规律地质大循环:周期长,范围特别广生物小循环:时间短,速度快,范围小土壤的形成的实质是大、小循环对立统一发展的结果,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五大成土因素:(1)母质: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

(2)气候:特别是气温和雨量,对土壤的形成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3)地形:地形不同,可以引起气候条件的明显差异,如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产生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过程。

(4)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

(5)生物:最重要的因素(主导)。

特别是绿色植物的作用。

五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物起主导作用。

土壤的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土壤大致与纬度平行随生物气候带演替的分布规律性,主要受水、热控制。

垂直地带性:沿垂直方向随地势的增高而产生的土壤演替分布规律,是山地生物气候条件随地势改变而造成的。

区域性分布:由于中小地形,地区水、热条件和人为改造地形、耕作活动等影响,使土壤分布也出现一定的规律性。

二、土壤的组成1.土壤矿物质:粒级、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沙土、粘土、壤土的特点)粒级:土粒大小的不同级别。

(石砾、沙粒、粉粒、粘粒)物理性沙粒>0.01mm>物理性粘粒土壤机械组成:不同粒级组合的相对比例。

土壤质地: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而划分的土类。

(沙土、壤土、粘土)沙土类:物理性沙粒含量>80%,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少。

特点——有气、缺水、养分不足、土温不稳的矛盾状态。

粘土类:物理性粘粒含量>60%,粒间孔隙小,毛管孔隙多。

特点——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昼夜温差小,土性偏冷,粘性塑性强。

所以耕性不良,适耕期短。

壤土类:特点——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

耕性良好,适耕期长。

2.土壤有机质:(1)有机质的分类与来源:动植物残体1)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土壤有机质的最重要来源,包括各种分解程度不同的动、植物残体、有机肥料及动物排泄物等。

2)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特殊的有机质,占有机质含量的85%-90%。

结构复杂,分子量高,呈黑褐色胶体(吸附力强,不溶于水)。

对土壤肥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土壤微生物:土壤中活的有机体。

分布广泛数量多。

(好气、嫌气、兼气)对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及土壤肥力的高低有重要影响。

(2)有机质的构成:腐殖质、普通有机化合物普通有机化合物:与有机残体的有机组分相似的普通有机物,如糖、蛋白质、木质素。

(30%-40%)腐殖质:同时释放矿物养料和能量,如胡敏酸、富啡酸。

(3)有机质的转化:1)矿质化过程-----不含氮:有氧含氮无氧2)腐殖质化过程:分解:合成: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不含氮(放出二氧化碳和一定能量,提供了碳素和能量来源)有氧:好气微生物将土壤有机质迅速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无氧:嫌气微生物将葡萄糖分解为各种有机酸、氢、甲烷及二氧化碳。

含氮(成为无机态氮,如NH4、NH3)微生物通过酶分解转化:蛋白质→氨基酸→氨含磷→磷酸,含硫→硫酸矿质化——好气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矿质养分分解快而彻底,大量放热不产生有毒物质。

嫌气条件下,分解慢,不彻底,释放能量少,且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如H2S、H2、CH4。

腐殖质化: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微生物作用下,一部分转化为矿质化的最终产物;另一部分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缩合成新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

腐殖质:呈胶体悬浮液,不溶于纯水,能溶于稀碱,某些成分能溶于酸。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质化过程相互对立又联系,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

(4)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C/N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及含水量)C/N比:一般要求为25/1,小于这个值则有多余氮素供作物吸收。

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含水量——湿度和温度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还有土壤的酸碱反应、气候条件、耕作、灌排等措施也为影响因素(5)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5点)1.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养分;2.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降低粘土的粘结力,提高沙土的粘结力,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3.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4.增加了土壤的保肥、保水性能,提高了土壤缓冲能力;5.腐殖质对植物生长具有刺激作用,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活性;能消除土壤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第二章土壤的基本性状一、土壤的孔隙性与结构性1.土粒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土粒密度:单位体积的固体干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重量。

土壤比重:土粒密度/水(4°C)的密度均值:2.65土壤容重:单位体积的自然状态土壤(包括孔隙)的干重(105-110°C条件下的烘干重)2.土壤孔隙度及其计算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粒容重)*100%孔隙比=孔隙度/(1-孔隙度)当量孔径d=3/土壤水吸力S3.土壤孔隙的分级及计算(1)无效孔隙:作物无法吸收利用。

无效孔隙度(%)=凋萎系数*土壤容重(2)毛管孔隙:对作物最有效的水分。

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容重(3)通气孔隙:通气透水。

通气孔隙度(%)=总孔隙度-无效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二、土壤胶体与离子交换作用1.土壤胶体的概念与种类(上层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下层无机胶体)土壤胶体:土壤中1-100mm之间的微细土粒(即胶粒)分散在微粒间溶液(土壤溶液)所组成的体系。

(1)无机胶体:主要是土壤中极微小的粘粒部分;(2)有机胶体:主要是土壤腐殖质;(3)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二者机械混合,非极性吸附和极性吸附。

2.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特别是双电层构造)胶核、决定电位离子层、补偿离子层双电层构造:决定电位离子层(一般带负电)、补偿离子层(非活性补偿离子层和扩散层)3.土壤胶体的基本性质:重点为胶体的带电性(带点原因、为什么常带负电)1)同晶置换作用(永久电荷):矿物晶格中的离子可以被半径相近而原子价不同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不破坏结构,亦称同型异质代替作用。

一般为相邻的半径小于自己的离子代替,故产生过剩的负电荷。

2)胶体表面分子的解离(可变电荷):胶粒表面分子因与介质(如土壤溶液)之间发生化学作用而解离。

解离后其中一种离子牢固地吸附在胶粒表面,而另一种离子则扩散到介质中去。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酸胶体(解离出氢离子)多于碱胶体,故土壤胶体经常带有负电荷。

3)晶格断裂(可变电荷):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由于晶格的晶格破裂,使晶体边角上的断键增加而产生游离电荷。

胶体表面分子解离和晶格断裂等方式产生的电荷,一般以带负电为主。

4.土壤离子交换作用(1)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1)是一种可逆反应2)等当量交换(等离子量交换)3)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交换能力弱的离子提高浓度后,可以交换出交换能力强但浓度较小的离子。

阳离子交换能力顺序:铁、铝、氢、钙、镁、钾、氨、钠(2)阳离子交换量与盐基饱和度阳离子:致酸离子氢和铝;盐基离子,如钙镁钾钠氨等。

只有盐基离子才对土壤肥力有效。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mmol/100g土)/阳离子交换总量(mmol/100g土)*100%三、土壤的酸碱反应1.土壤的酸度:(1)活性酸度(2)潜性酸度(1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活性酸度:由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原因——主要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中所放出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再解离的结果,其次是由于有机质嫌气分解所产生的有机酸(腐殖质酸、氨基酸等),好气分解所产生的无机酸及无机肥料中残留的酸根等。

潜性酸度:由土壤胶体上吸收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

交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水解性酸度:用弱酸强碱盐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二者的区别:测定潜性酸度使用的盐类的不同。

水解性酸度一般都大于交换性酸度,交换性酸度只是水解性酸度的一部分。

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

潜性酸度比活性酸度大得多2.土壤碱度:碱度的液相指标(CO3+HCO3离子)和固相指标(碱化度)液相指标:用中和滴定法测定,以每百克土壤中碳酸盐与重碳酸盐的毫摩尔表示碱化度:钠离子饱和度(交换性钠离子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四、土壤的通气性与氧化还原状况1.土壤的通气性:机制(主要为扩散运动):整体交换、扩散运动通气性产生的原因:1)空气流动引起的整体空气交换:由大气和土壤间的总压力差造成的。

2)通过扩散运动进行的个别气体成分的交换:由组成空气的各个气体成分本身的分压而引起的。

2.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1)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有机质、Fe、Mn、S等)某些无机质的电子得失过程。

(2)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旱地、水田一般氧化还原状况(旱地300-600mv、水田100-200mv)旱地:大于700时,完全氧化,有机质分解迅速,养分趋于缺乏,铁、锰离子因氧化而析出,失去有效性小于200时,剧烈还原,破坏氮素营养,并累积许多还原性物质如有机酸、硫化氢、低价铁锰及甲烷等。

氧气缺乏,根系呼吸受阻,根毛减少,甚至发黑腐烂。

(3)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因素:1)土壤通气性及与含水量关系(最主要):含氧量2)易分解有机质(主要):愈多耗氧愈多,Eh值降低3)易氧化、还原无机物质4)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参与反应五、土壤的热状况1.土壤的热特性:(1)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土壤温度升高1°C所需的热量(2)土壤导热率:厚度为1cm的土层温度相差1°C时,每秒钟通过面积为1cm断面的热量。

(3)土壤导温率:单位面积(1cm)上,单位距离(1cm)的土壤温度相差1°C时,单位时间(1s)内传导的热量所产生的温度变化值。

(自行画下图2-8、2-9、2-10)六、土壤养分状况1.土壤养分形态及其转化:1)氨基化过程2)氨化过程3)硝化过程4)反硝化作用1)氨基化过程:蛋白质及其类似的含氮有机质在水解酶等作用下,逐步分解成各种含氨基的简单化合物。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酰胺、胺2)氨化过程(水田):氨基酸及其它含有氨基的有机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而释放出氨,并溶解于土壤溶液形成铵盐。

(水解、氧化、还原)3)硝化过程(旱地):氨或铵盐经微生物作用,氧化为硝酸或硝酸盐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