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41张PPT)2024-2025学年语文九年级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41张PPT)2024-2025学年语文九年级

“巴特勒上尉”是何许人也?《雨果和圆明园》 这本书的作者程曾厚教授查阅了雨果所有的书信往 来,都没有发现这个人。他询问多名从事雨果研究 的法国同行,他们无不面面相觑。最后他大胆推测: 巴特勒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假如这个推测成立,你 如何评价雨果的这种写法?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 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知识链接
类比
类比,指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 似的结论。进行类比的事物本质属性必须相同,否则就不能构成类比。
4.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世界奇迹
东方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 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亚洲文明的剪影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破坏与被破坏,其性质本 来是很清楚的。但是,一般的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蒙蔽,容易被狭隘的 爱国狂热支配。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难能可贵的。
(2)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人类良 知的立场上。
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指出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 这个强盗的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 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砥砺 1
思想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 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
02
达效果。(难点) 体味作者义正词严的态度,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22张ppt)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22张ppt)
210 01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赞誉( yù) 琉璃( liúlí)
剪 yǐng(影 ) 制 cái(裁 )
恍若( huǎng ) 惊骇( hài )
绸缎(chóu) 瞥见( piē )
jié lüè( 劫 掠 )
zāng 物( 赃 )
dàng 然无存(荡 ) 富丽堂 huáng(皇 )
210 01
210 01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 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 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 修辞手法,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210 01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小组交流
雨果作为法国人,不但没有赞美这场“胜利”,而是批判这场胜利,他 “爱国”么?请小组讨论。
爱国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 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第一,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
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210 01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小组交流
如何理解“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 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和人类精神的一部分
,没有国界之分。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 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 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210 01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书信的方式来阐明观点 的议论文。作者通过介绍圆明园的辉煌和 历史地位,从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 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般毁坏 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表达了雨果先生正 直、公正的人道主义思想。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4张PPT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4张PPT
公正、人道,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怀, 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胸怀博大的人道 主义者
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普遍被认为是高尚和伟大的 道德信仰,他主张的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关爱 弱势群体,帮助有困难的人。
本课小结
就英 法联 军远 征中 国给 巴特 勒上 尉的 信
交代写作缘由:征求远征中国的意见


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赃物
zhì cái
制裁
dàng rán wú cún
荡然无存
fù lì táng huáng
富丽堂皇
fēng gōng wěi jì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荡然:完全消失。形容原来有的东西全部消失, 完全不复存在了。也作“荡然无余”。 制裁:强制管束、处分违法乱纪的人。 瞥见:一眼就看见了。 惊骇:惊慌害怕。 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形容、描绘或说出。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 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 浪漫主义的宣言。其代表作品 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九三年》。
圆明园历史资料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 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 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 “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 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 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 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 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 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 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 园林的典范”。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3)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4)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 文明杰作。
2.雨果怎样评价 圆明园?
合作探究
3.文中的“两个 强盗”指谁?这样说 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 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 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 陋面目。
合作探究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 个强盗洗劫财物,一个强盗放 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 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 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 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 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 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写法探究
1.运用反语。
为了有力地谴责英法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作者多 次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辛辣的讽 刺意味。例如:“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 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 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这一句中的“更彻 底,更漂亮”就是反语。接着又称之为“丰功伟 绩”“收获巨大”,这就更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文章的最后,作者又将所有的谴责说成是“全部 赞誉”,再次对侵略者进行了尖锐而辛辣的讽刺。
6.雨果通过什么 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 的强盗行为?请从文 中找出,并说说作用。
合作探究
7.中国被掠夺,中 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 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 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 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 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 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 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语言赏析
1.“我们欧洲人是 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 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 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作者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
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 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 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 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 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 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 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 一目了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35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35页)

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流失的文物仅就绘画而 言;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 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 500幅;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在瓷器 方面;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 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 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 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 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 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 本有近13000片……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 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 发动的侵华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 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 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 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
圆明园的毁灭
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 北京;经大肆掳掠之后; 又火烧圆明园;10月17日 英军从南;法军从北纵火; 一连三日;火光烛天;烟 灰俱灭&1900年;八国联 军又对圆明园第二次洗 劫;于是;圆明园变成了 一片废墟&
讨论
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提示:可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 济、科技落后;国力衰微等来谈 “原因”;对“进步”应与清末 情况作比较&
链接阅读下面的文章《圆明园 的哭泣》;说说我们应该怎样 对待历史&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蹫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 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 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 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 是那种切肤的痛&

就英法联军ppt课件

就英法联军ppt课件
焚毁后圆明园的断垣残柱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zhuì 缀
hài 骇
liúlí 琉璃 xī 曦
fà láng

珐琅

jié
qiè


荡然无存--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不留下。 独一无二-- 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谴责-- 责备;严正申斥。 制裁-- 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瞥见-- 一眼看见。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充满赞 美之情
讲授新课
2.找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试加以分析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理想艺术的地
美 位。”(p30的第二句)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这就是
句 圆明园。”(p30的第6-7行)
……
讽 刺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以至于荡然无
盛赞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 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
当堂检测
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 的感想。 要求:格式正确,观点鲜明,内容丰富, 不少于400字。
讲授新课
希腊巴特农神庙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举世闻名 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这座神庙历经二千多年的沧桑之变, 战火已经使得庙顶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腐蚀严重, 但从巍峨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
讲授新课
圆 明 园
总评 : “世界奇迹” 与巴特勒农神庙比较
分说
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学练优八年级语文上(RJ) 教学课件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导入新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 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整体感知
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
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
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 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 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于 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 尉的信》,表达了自己的愤慨。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 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由于政治和文学方面的贡 献突出,在法国有很高的威望。代表作品有《巴 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 等。
恍如(huǎng) 琉璃(liú) 惊骇(hài) 瞥见(piē) 晨曦(xī) 缀满(zhuì) 规模(mó) 给予( jǐ)
当堂检测
3、反语,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下面各项中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是D(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 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 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深入探究
1、文中第一自然段,作者把远征行为形容为“体面” 的,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语,表现了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深入探究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该句运用了什么 手法?表达了什么效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给巴特勒尉的信 》( 张PPT )PPT学习课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给巴特勒尉的信 》( 张PPT )PPT学习课件
①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
②自立、自强,跻身强国之林。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 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 样的品质?)
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 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 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 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小结
1、雨果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 的立场这 ,是难能可贵的。
1、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惊骇hài
晨曦xī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雨果以人民的立场区别法国人民 制裁cái
给予jǐ
【1】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批判和讽刺,谴责了他们的强盗行径。
3、文章的后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赃zāng物 制裁cái 恍若huǎng 珐琅fà láng 瞥piē见 缀 zhuì满 惊骇hài
正音
箱箧qiè 给予jǐ 琉璃liú lí 眼花缭liáo乱 劫jié掠 绸chóu缎 晨曦xī
学习词语
赞誉zàn yù称赞;称誉。 恍若huǎng ruò茫然。好像,仿佛。 绸缎chóu duàn绸子和缎子的合称,泛指 丝织物。 琉璃liú li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 釉料。 惊骇jīng hài恐慌恐惧。 瞥见piē jiàn瞧见;偶然看到。
剪影jiǎn yǐng 比喻对事物作轮廓的描写;亦指 比喻描写出的轮廓。 劫掠jié lüè 抢劫掠夺。 赃物zāng wù 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制裁zhì cái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 为。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形容原有的 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就英法联军ppt课件

就英法联军ppt课件
1.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 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 有什么特殊含义?
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 结晶,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 全世界、全人类。作者的这种见 解是非常深刻的,它表现了自己 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 文明创造者的尊重,更表现了自 己博大的胸怀。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 治于人者的过错;政 府有时会是强盗,而 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 盗。如何理解这句话 的含义?
“干干净净”是友好、热 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的, 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 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盛民 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 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五.练习
1.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 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 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 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 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 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雨果从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 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 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 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 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 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3.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 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 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 夺的中国。“干干净净” 是什么意思?作者的夙愿 能够实现吗?
一.总评:世界的奇迹。 二.分说:1.比较
2.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3.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三.总述:亚洲文明的杰作。 —这一段采用的手法?以美衬丑
2.作者是如何讽刺谴责 侵略者的行为的?找 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 作用。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 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 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 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 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 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 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政府有时会是 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 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 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 的破烂拿来展出。 ……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 偷窃,有两名窃贼。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5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5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对 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 对塞两满个了强腰盗包的,所另作一所个为装,满作了者箱持箧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和谴责, 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展营康 现,雍 在一乾十 我座等八 们辉数世 的煌代纪 面的帝的 前“王中 。万的国
园苦历 之心经 园经了 ”
屈仅浩 辱留劫 的下却但 历几使随 史根这之 。石座而
柱名来 来园的 见化一 证为场 这灰巨 段烬大

的今了这 愤 一 这天正一 怒 位 封就义暴 谴 伟 这 《让的行 责 大 时 给我呼, 这 的 候 巴们声义 两 文 , 特一,正 个 豪 欧 勒起举词 国 站 洲 的来世严 家 出 有 信读震, 制 来 》雨惊发 造 。果。出 的
从本文内容来看,属于一封回信。也就是对来信的问 题或要求做出回应。
写信的缘由——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写信的对象—— 巴特勒上尉 写信的目的—— 雨果借写信的机会,要表明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根据书信的格式,给文章划分层次
开头(1):交代写作背景。 正文(2—9):对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的愤怒谴责。 结束(10):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主要内容:
写一封给雨果的信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
是怎样看待的?
2、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
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3、雨果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做了高度评价,今天
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时期,正在成长的你,打
算怎么做呢?
“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 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 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第9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6张PPT)

第9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6张PPT)

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 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 无存。
②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 功伟绩!收获巨大!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④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 意,形成讽刺辛辣的表达效果。
品 质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 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雨果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 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1.分析文章阐述观点的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 思路。 2.理解本文在写作方法和语言上的特点,体会 其表达效果。
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 作者的立场:赞美圆明园,批判英法联军远征中 国焚烧圆明园的行为。
• 作者的观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 园,是一次野蛮的偷窃和洗劫,是强盗行为, 必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作家雨果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观点和立场。
①找一找,文中哪一个词可以概括作者对圆明 园总的印象。
效果:面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雨果巧用反语, 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表达了自己的愤 怒与批判。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 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机具嘲讽和批判意味。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 “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 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主场上揭露和批判 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 “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雨果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雨果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 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 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雨果爱国的表现。 其二,雨果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 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雨果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 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 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23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23页)

1850—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侵略战争,1858年5月攻陷大沽炮 台,同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8月攻陷 大沽,进占天津,直攻北京,10月 英法联军控制北京,焚掠圆明园, 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字词积累
一、读一读
zānɡ 赃物
qiè 箱箧
hu恍ǎn若ɡ
liú lí 琉璃
二、揣摩写法 鉴赏语言
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 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1.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 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 地回到了欧洲。(反语)
此句运用反语把英法联军刻画成两个强盗的形象,深刻 而尖锐地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丰功伟绩!收获 巨大!”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作为一名法国人,雨果没有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他 的这种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多么可贵!
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 者、被掠夺者的同情。这不仅震撼了我 小小的心灵,更震撼了所有阅读过这封 信的人的心灵!在此,向您致以崇高的 敬意!
1.巴特勒给雨果写信的目的是什么?雨果 通过此信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巴特勒借雨果声望让他为联军的“胜利”歌功颂德。 雨果愤怒谴责和批判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2.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述的? 作者主要是从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两个方面进行 论述。
就英 法联 军远
(1)交代写作缘由:征求远征中国的意见 博 大
征中 国给
hài 惊骇
xī 晨曦
cái 制裁
jǐ 给予
f珐à 琅lánɡ
chóu 绸缎
piē 瞥见
jié 劫掠
二、记一记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2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2张PPT)

2. 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
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的世界地位和无 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 罪恶行径。
3.作者把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 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有何作用?
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相提并论,突出 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 奇迹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 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
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5.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 效果?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 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 出了历史上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 蕴含着无比愤慨的情感。
反语表达效果分析法。
反语的作用是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或更加强烈 地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这里运用反语是为了达到一种讽刺效 果。
巴黎圣母院 埃及金字塔
罗马斗兽场
4.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独句段作用分析法解答。
这句话独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内容上和 前一段 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 构上起到过渡作用。这样一座神奇秀丽的园林建筑为什么 消失了呢?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过渡到对奇迹消失 的原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叙述上来。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 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B.他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C.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绝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D.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4.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 D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 于荡然无存。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 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 满了箱箧。D.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 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 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 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 一目了然。
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 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 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 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整体感知 3、 作者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丽,给予圆明园 高度评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而英法联军却因贪婪无知将其破坏得荡然无存,更能揭露英法联军的罪恶,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
建党100周年 缅怀丰功伟绩增强使命担当
词语解释
①段:交代写信的缘由。② —⑥段: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调, 盛赞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并叙述圆明 园被毁坏的经过。⑦ —⑩段:作者以明确的态度表明自 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这是一次“偷 窃”,法兰西政府是强盗。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分析结构
整体感知这封信主要表达 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是从 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 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 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作者先交代了写作缘由,然后从描摹、 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 个方面进行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 (清代著名皇家园林)
•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
• 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 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 “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 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 珐琅 (fàláng)
脂粉 (zhī)
惊骇 (hài)
• 箱箧 (qiè)
野蛮 (mán)
瞥见 (piē)
• 晨曦 (xī)
眼花缭乱 (liáo)
朱鹭 (lù)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 不可名状: 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 荡然无存: 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 眼花缭乱: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 富丽堂皇: 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
细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 【交流点拨】总评:“世界奇迹”;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 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中之物;③耗 费了巨大劳动;④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 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 明的剪影”。
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 建筑”,“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 杰作”却被毁于一旦。雨果又是 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请找出文 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齐读,并
思考、探究下面的问题: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 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 义?)
• 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类的,雨 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 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 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义正词严,批判力强。
圆明园 (清代著名皇家园林)
•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 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被 法 国 作 家 维 克 多 ·雨 果 称 誉 为 “ 理 想 与 艺 术 的 典 范 ” 。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 勒上尉称:1860年远征中国是体面 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 那么雨果先生对这个事情持怎样的 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雨果先生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
•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为 之题匾“圆眀园”,“圆眀”为雍正法号。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 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 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 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 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 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 的改建和装饰。
• 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 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 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 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 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写作背景
•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 凡是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 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 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后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与法国签订《天津条 约》,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 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拓展延伸:请你给雨果先生写一 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 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
•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 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 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都被强盗毁 灭,强盗的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涉及文学所有 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至哀,被安葬在聚集法 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 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 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 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人道主义、反对暴力、 以爱制“恶”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 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 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 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 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 调的诗歌。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 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 语句并说说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 【交流点拨】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慨之下,用反语 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 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抨击强盗的口吻,有辛辣 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 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
• 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 箧。
•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 【交流点拨】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 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 4.“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 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含义?)
• 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 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 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 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上任院议员,1848年二月 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 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 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 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