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绍文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弄懂弄通此方,治发烧高热十愈八九
弄懂弄通此方,治发烧高热十愈八九有一位儿科医生,他善于治疗小儿高烧,我们问他,十个能不能治好六七个。
他说,以前是六七个,现在我懂得用柴葛解肌汤后,起码能治好八九个。
有这么厉害,这柴葛解肌汤,虽然药物有十余味,但关键的就那四味,柴胡、葛根、羌活、石膏,这四味药不可挪移,是一个“凳四药”,是一个药阵,就像凳子有四个角,缺一不可一样。
后来我也用这四味药退小儿受寒后高烧,发现效果真的很好。
柴胡葛根羌活,不就是疗肌解表吗?把肌肉放松汗孔打通,使热势透出来。
为什么柴葛解肌汤退热如神?原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并,肌表被风寒束缚,毛孔开发不畅,脏腑又堵塞,积热蒸腾,都可以用上去。
它是解表清里两大法的代表方。
表解一身轻,里清神自清,烧自退。
小孩子是因为受凉多一点,脉势浮紧,解表药柴胡、葛根、羌活就重用一点,如果小孩子热势亢盛,脉洪数,尿黄,里热重一点,石膏就重用一些。
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羌活各12g,白芷、白芍各10g,甘草9g,黄芩、桔梗各6g,生石膏12g,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服。
儿童减量。
本方为明代陶华所制。
原治“目疼,鼻干,不眠,头痛,眼眶痛,脉来微洪”,是为阳明经病而设。
陶氏的学术思想受朱肱《类证活人书》的影响较大,所提出的阳明经病见症,缘于朱氏之说。
《类证活人书》卷1载有:“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俱长。
答曰:此是阳明胃经受病也。
仲景云:'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伤寒二、三日阳明经受病,可发其汗,非正阳明也。
正阳明者,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故可下也。
今言一、二日传阳明经,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俱长者,是太阳阳明,可表而已。
若无汗尚恶寒,宜升麻汤;有汗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汤;无汗脉浮,其人喘者,与麻黄汤。
”朱肱将可下之阳明经病称为正阳明,而将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等症,称为太阳阳明,其治法可表,且以升麻汤、桂枝汤、麻黄汤分别治之。
于此可见,陶氏之阳明经病,实为太阳阳明合病。
冯世纶临证实录20篇
经方治愈反复发烧4年患儿--冯世纶临证实录(一)案例李某,男,4岁。
2010年3月6日初诊。
患儿自出生10月左右开始反复发热,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但一直未能控制高烧。
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由农村搬到北京居住。
每隔三五天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烧,而且一发病就是高烧,又特别难以控制。
经多家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检查,皆考虑呼吸道炎症性病变。
来诊时诉昨晚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发热,体温38.6℃,服“退热药”汗出热退,今晨体温又上升至39.6℃,遂慕名就诊于冯世纶老师门诊。
刻下症见:发热,鼻塞,流涕,四肢厥冷。
舌尖红,舌苔白,脉浮紧数。
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苡败酱石膏汤证。
处方:生麻黄18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1剂,水煎服。
嘱当晚先服四分之一量,温服后盖棉被。
见微汗,停后服;无汗,继服四分之一量。
停用其他药物。
2010年3月8日二诊:上方第1次服药后未见汗,但小便增多,体温有所下降(仍然39.4℃)。
继服第二次、第三次皆未见汗,待第4次给患儿服下最后的四分之一,即一剂药服尽,午夜汗出,体温恢复正常。
患儿安睡,次日白天玩耍如常。
至晚上体温又开始上升,达38.8℃,未服退热药。
刻下症见:发热,咽干,口干欲饮水,纳食减少,大便尚调,鼻流浊涕,精神欠佳。
舌质红,口唇红如妆,舌苔白,脉细滑数。
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证。
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1剂,水煎服。
服法同前。
2010年3月10日三诊:服药后仍有发热,但只用中药,不需用退热西药即能控制。
发热前有恶寒,精神明显好转,纳食尚可,鼻流浊涕。
舌苔转黄,脉浮弦数。
辨六经属三阳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汤合白虎汤证。
处方:柴胡24克,黄芩12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生石膏100克,知母12克,生山药10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
羚珠散
雷允上药业
4、羚珠散组方
君药:羚羊角粉、珍珠粉——平肝泻火、熄风止痉 臣药:僵蚕、牛黄、胆南星——清热化痰、祛风解痉 佐药:朱砂、琥珀——清热镇心、安神定惊 使药:冰片、石菖蒲——开窍醒神
解热、镇静、定惊
雷允上药业
5、药理学研究
羚珠散的退热作用
体 温 ( ℃ ) 给药时间(小时) 试验结果:通过对豚鼠发热模型给药后23小时的观察发现羚珠散对豚鼠体温 的异常升高有较明显的降低作用
85.22%
雷允上药业
羚珠散用于抗惊厥126例观察
实验结论:羚珠散具有退热、镇静、定惊之功效,临床用于高热惊厥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为94.15%,且有服用量少、安全性好等优点
83%
雷允上药业
7、临床应用
√ 小儿发热 热性惊厥
√
雷允上药业
低热:羚珠散单用
退热+抗菌、抗病毒
中高热:羚珠散和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联合用药
雷允上药业
2、小儿退热药物的选择
• • • • • • • • •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 乙酰苯胺类: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等 吡唑酮类:保泰松,安乃近等 芳基苯胺类:布洛芬等 邻氯基苯甲酸类:甲芬那酸等 芳基乙胺类:双氯芬酸等 昔康类:吡罗昔康等 COX-2抑制剂:塞利西卜等 金制剂:金硫苹果酸钠等
加强退热功效,退热不易反弹 预防性抗惊厥,保护脑细胞
雷允上药业
8、产品特点
有效对抗多种病原微生物
快速退热不反复
预防高热惊厥 保护脑神经
雷允上药业
9、简要说明书:
【成份】羚羊角粉、珍珠粉、人工牛黄、僵蚕、朱砂、琥珀、胆南星、 冰片、石菖蒲油
【功能主治】退热、镇静、定惊。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神态不安、咳嗽有 痰;对风热感冒、乳蛾(扁桃体炎)、风痧、水痘、痄腮等 病毒性感染疗效更佳。 【用法用量】以温开水调服,一岁以内,每次1/2支;一至三岁,每次1/2 支~1支;三岁以上,每次1支;一日三次,或遵医嘱。 【规 格】0.6g*2支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经验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经验⊙作者:赵淑景,王芳,周倩⊙编辑:杏林君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0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02内治法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 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娇嫩,外感之邪与内生之热交织可导致肺气郁闭,气机郁滞,肺失宣降,肠失传导,形成壮热、咽痛、咳嗽、大便秘结等症。
治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入手,宣肺透邪兼通腑泄热,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升降退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解表,治疗外感发热患者166例,结果全部患儿均退热。
2.2 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
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
发热的中西医解释及如何安全用药发热 (西医病名: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发热是指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
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脏瘅[热]病类疾病等均可导致发热。
中医学以往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
临床对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发热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1.体温升高到37.5℃以上,或患者自觉身体发热,均可称为发热。
2.定时检测体温,明确热势、热型。
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可作为普通检查。
并据具体病例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生化等实验室检查,以资诊断和鉴别。
3.辨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1)外感发热一般起病较急,初起常伴恶寒。
应注意起病季节,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有无接触史等。
(2)内伤发热一般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
其起病一般不伴恶寒,但觉发热,或虽感畏冷但得衣被可减。
发热多表现为低热,通常伴有自觉手足心热、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4.根据热势进行诊断,如:(1)不规则发热可见于感冒、三痹。
(2)1天内体温波动达3~4℃或以上,其低点可降至37℃以下者,常见于流注、肾瘅、痨病病情恶化、疟疾等。
(3)1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上,体温不降至正常者,常见于时行感冒、肺热病、心瘅、温毒发斑、疟疾重症。
(4)持续高热,1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内者,常见于湿温极期、暑温等。
(5)热退数日后再度发热(双峰热),伴肌肉疼痛、萎软者,常见于软脚瘟。
5.结合伴随症、病史等进行诊断,如:(1)伴头痛、昏迷、惊厥、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者,应考虑春温、暑温、脑痨、中暑、颅脑痈等。
(2)伴咳嗽、胸痛、咯痰者,多见于肺热病、暴咳、肺痈、悬饮等。
伴心悸者,可为心瘅。
(3)伴腹痛或并有腹部包块者,应考虑肝痈、肝热病、胆瘅、肠痈等。
(4)伴寒战者,见于肺痈、流注、胆瘅、肾瘅、春温、稻瘟病、疟疾等。
清气凉营法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的探讨_金妙文
药后 2 h 额上出微汗,体温逐渐下降。32 h 后体 温降至正常,随之神志转清,能进流汁。共用清气凉营 注射液静滴 5 d。5 d 后症状基本消失,颈软,四肢活 动自如,神经系检查( - ) ,复查血常规 WBC7. 6 × 109 / L,N 0. 70。以清暑益气汤调养 1 周后于 1988 年 8 月 18 日康复出院。
学士,研究方向: 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肝胆脾胃病、类 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疑难病症。
分阶段,热毒多已波及营分,出现重叠兼夹,两证并见, 极易内陷营血,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多表现气营两燔之候。
病毒感染性高热之所以传变迅速,难以在卫气分 阶段中止病情而传入营分,和感受的瘟邪疫毒深重有 密切的关系。从临床来看,多种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均可表现为 持 续 高 热,面 红 目 赤,心 烦,全 身 酸 痛,口 苦,口渴,舌质红赤,苔黄燥,脉滑数或洪大等症。由此 可见,热毒炽盛是其基本的病理特征。热毒不仅是指 从外感受的温热邪毒,更主要的是指邪毒作用于机体 后所化生的火热之毒,而热毒的存在又必然进一步伤 害人体脏腑组织,产生腑实、阴伤、血瘀等一系列病理 改变。热毒化 火 入 里,蕴 积 阳 明,与 肠 中 糟 粕 结 成 燥 屎,导致热结腑实,腑气不通,邪热无以外泄,而腑实愈 结,邪热愈炽,腑热上冲,热扰心神,可见神昏、谵妄等。 阴伤是温热病的共同特征,病毒性高热邪热鸱张,必然 灼伤阴津,阴液亏损,一方面使脏腑组织缺乏足够的濡 养,功能活动严重损害,机体抗病力明显下降。另一方 面,阴伤不胜阳火,使邪热之势更炽,进一步耗伤阴液,
神效验方“五根汤”——儿童发烧感冒之良方
神效验方“五根汤”——儿童发烧感冒之良方—1—往事2008年,姐姐自内蒙古来,在与我闲谈中,说起一件往事。
那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外甥6岁时,扁桃腺化脓,高烧39.1°C,姐姐心急如焚,带着孩子直奔内蒙古某大医院。
经诊断后决定让孩子住院,施行扁桃体切除术。
当时姐姐因为走得急,身上没带住院费,急忙回家去取钱。
没想到还未走出医院大口,迎面碰上该院中医科主任李凤林。
李大夫问明了情况说:“不用住院了,叫孩子喝'五根汤’吧!”于是他开了两包“五根汤”,花了不到1毛钱,外甥服了这两包药,旋即烧退,化脓性扁桃腺体亦愈。
姐姐提起此事仍是十分感谢李凤林大夫:“要不是碰上这样的好中医,孩子的扁桃体就被割掉了。
我是个中医大夫,虽未专攻儿科,但也时不时地会遇到小儿慢性扁桃腺炎的患者。
此病多发生在春夏季节,患儿往往发烧,咽喉双侧或单侧红肿疼痛,或表面见有脓性分泌物,因其红肿形状似飞蛾,尖似乳头,所以中医叫乳蛾。
又因其在咽喉部位,所以也叫喉蛾。
一侧肿胀为单蛾,两侧肿胀称为双蛾。
又因其肿塞导致患儿水浆不下,所以中医也称其为喉痹。
如不及时退烧消肿,亦可导致邪攻心腹而死,最为儿科急症。
此病由感冒引起,如风热外乘、表邪甚者,多有身热、微恶风寒、无汗稍咳,咽喉痛,乳蛾红焮、肿大,舌苔薄白,脉浮数。
若肺胃蕴热偏重者,则高热不恶寒,面色红赤,口渴,乳蛾赤肿高凸,或有黄白点,吞咽困难,大便秘结,舌苔黄,唇红等。
前者须清解风热,我常以银翘散(连翘、金银花、荆芥、竹叶、牛蒡子、薄荷、豆豉)、牛蒡甘桔汤(牛蒡子、甘草、桔梗、陈皮、黄连、天花粉、赤芍、川芎、苏木)斟酌用之。
后者多取普济消毒饮(牛蒡子、黄芩、黄连、桔梗、板蓝根、马勃、连翘、玄参、升麻、柴胡、薄荷、僵蚕)化裁。
若属痰热,得先用此法。
甚者针刺排除毒血,并服甘桔汤(甘草、桔梗、元参、连翘、防风、荆芥),若大便3~5日未解、舌苔黄腻而糙,加黄芩、黄连、大黄、芒硝等。
热重则重用生石膏等,如此治法,倒也无不愈者。
升降散是临床治小儿发热案
升降散是临床治小儿发热案
*导读:发热案刘某,女,3岁。
2013年3月29日初诊。
主诉发烧3天,间断扁桃体发炎、发烧一年余。
知饿,寐可,大便干。
舌红,苔中根黄……
发热案
刘某,女,3岁。
2013年3月29日初诊。
主诉发烧3天,间断扁桃体发炎、发烧一年余。
知饿,寐可,大便干。
舌红,苔中根黄腻,脉滑数。
处方:僵蚕3克,蝉蜕3克,姜黄2克,生大黄1克(后下)。
7服,水煎服,日一剂。
2013年4月5日二诊:服药后便下干粪球数次,未再发烧。
上方加量:僵蚕5克,蝉蜕5克,姜黄3克,大黄2克(后下)7服,水煎服,日一剂。
按升降散是临床中一首清透郁热、通腑泄热的有效方剂。
其主症是患儿大便干结不通或伴有发热或伴有脐上压痛。
临床中,常见小儿频频发烧,扁桃体发炎,经打针输液治疗病愈,但不久即复发。
其根源主要在于患儿内热未清,当遇到小儿喝水少、不吃青菜、着急生气、大便干等,一加重体内内热就会频繁发病。
所以治疗此类患儿的关键是在于清里热,调整体内内环境,以后即使是在相同的环境下,面对相同的病菌,也不会患病了,这就是中医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老中医治疗小儿发热医案大全
老中医治疗小儿发热医案大全发热为证名,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
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
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发热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
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皮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以致热原因分,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发热可见于多种小儿疾病,如麻疹、感冒等。
医案一李某,男,6岁。
1977年1月31日初诊:患儿已低热40多天,每晚体温为37.8~38℃,并有少量鼻衄,进食尚可,二便如常。
曾在外院作血沉、抗“O”、肝功能及血、尿、便常规检查,都在正常值之内。
査体见患儿面色黄白,咽部轻度充血,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率100次/分,心律整,心音有力,肺清,腹软,肝、脾未及,胸部透视检查未见异常,舌质淡,苔薄白。
西医诊断为低热待查。
辨证属阴虚内热,气血两亏。
治应养阴清热,气血双补。
处方:党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6克,当归6克,柴胡1.5克,升麻1.5克,青蒿6克,鳖甲12克,白芍10克,牡丹皮6克,白薇10克,地骨皮6克,炙甘草3克。
连服上方5剂,低热退下,每晚体温下降为36.8~36.9℃。
又自服上方药5剂巩固疗效。
2月15日二诊:代诉未再发热,有时仍有鼻衄少量,进食及精神欠佳,无其他不适。
查体同前。
里热未净,气血仍虚。
继用气血双补,清热凉血之法。
处方:党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6克,当归6克,陈皮6克,白头翁10克,白茅根10克,炙甘草3克。
服上方药3剂,鼻衄止,停药。
2个月后追访复查,未再发热,一般情况尚好。
金绍文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经验
金绍文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经验
符虹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05(033)003
【摘要】己故苏州儿科名老中医金绍文,原苏州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具有50余年儿科临床经验,笔者曾有幸随其抄方,侍诊左右,观其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用药平和,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总页数】1页(P71)
【作者】符虹
【作者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8
【相关文献】
1.王霞芳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经验 [J], 李华
2.俞景茂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经验 [J], 许先科;俞景茂
3.金绍文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J], 符虹
4.赵绍琴教授辨治外感咳嗽经验 [J], 郑建功
5.闫永彬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经验 [J], 窦亚飞;闫永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特色疗法,一学就会
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特色疗法,一学就会由于现在大多数年轻父母都忙于工作,或者初为父母,没有带孩子的经验,要么把孩子给家里的老人带,要么自己找保姆带,或者散养。
殊不知,老人年龄大了有时精力有限,保姆也不一定会尽心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散养更容易造成对孩子的疏忽。
这不,前不久在乡下带孩子的王奶奶由于夏天天气热,晚上开空调给自己一岁半的孙子吹感冒了。
但是自己却浑然不知,直到孩子昏迷不醒,热得像个火球一样,才赶紧送到医院,幸亏抢救及时,不然会造成孩子失聪,造成终身残疾。
其实,对于婴幼儿来讲经常遇到的病症就是发热,那么怎样才算发热呢?小儿发热是指他们的体表温度异常的高于正常温度,然而婴幼儿的体温也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腋温在36℃到37℃之间就是正常的。
一般来讲肛温大于等于38℃或者腋温大于等于37. 5℃就是发热。
那小儿发热了,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让我们学习一下常见的治疗方法,中医和西医的疗法。
中医对小儿发热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讲究标本兼治,小儿发热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是辨证使用中药汤药或者是中成药,外治法包括小儿的推拿按摩、足浴和穴位敷贴等。
1.针灸疗法人体的大椎穴、印堂穴、曲池穴是针灸降温的重要穴道,在这些穴位点刺放血或针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针灸印堂穴或点刺大椎穴放血可以实现快速降温。
1.推拿按摩从大多数患病者上来看,小孩发热一般都是外感,如果小孩是低温发烧不妨尝试一下推拿,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药物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方便易操作。
但是如果家长在采用推拿治疗后仍不能环节孩子的病情,就一定要去医院找医生查看了,病情不可耽搁。
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一样,病情也会有复杂多样的变化,因此采用推拿的方法给小儿降热,一定要结合节气和症状的差异性加以分析判断和处理。
3.外用法方案一:柴葛解肌汤该药方主要采用石膏、葛根、柴胡等,然后用姜汁调和一下放在大椎穴,每日一剂。
方案二:清热汤该药方主要采用大黄、僵蚕、细辛若干,用姜汁调和泉水调和,每天一次。
中医治疗幼儿发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治疗幼儿发烧
导语:幼儿发烧一般可能会有很多种原因造成的,一般来说大多数宝宝可能由于一些风寒感冒有的是由于其他的一些炎症,所以对于婴儿来说抵抗力会比我
幼儿发烧一般可能会有很多种原因造成的,一般来说大多数宝宝可能由于一些风寒感冒有的是由于其他的一些炎症,所以对于婴儿来说抵抗力会比我们成年人抵抗力差很多,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家长选用一些正确的治疗方法,传统的西药治疗都可能会伤害到幼儿身体,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中药治疗方法。
当孩子感冒发烧,家长可以尝试中医治疗。
感冒早期,家长可选用抗病毒药,如病毒灵、病毒唑、板蓝根冲剂、小儿速效感冒冲剂等。
还可选用中西药物制剂,如桑菊感冒片、维C银翘片等。
若采用以上措施后仍不能退热,说明细菌乘虚而入,此时方可加用抗生素来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而起到抗感染作用。
中医将感冒主要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强调辨证治疗,儿童感冒多数为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的特点: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显,或仅见咽痒,舌不红,舌苔薄白而润。
治疗用辛温解表法。
属于辛温解表以治疗风寒感冒的非处方药有风寒感冒冲剂、感冒清热颗粒、荆防冲剂、参苏丸、午时茶颗粒等。
中药治疗一般效果会比西药慢,对于宝宝发烧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注意,对于风寒所引起的发烧,我们可以让宝宝多喝一点水,在一些药店可能也会卖有一些中成药的药剂,所以中药治疗宝宝发烧可以有效的减少对身体的一些刺激。
金绍文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儿科证治)
金绍文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儿科证治)苏州市中医医院(215003)原载于《江苏中医》2000年第3期发热是儿科常见的主症之一。
本症与小儿素质、病邪性质、季节变化、病变部位、病程长短等密切相关。
已故江苏省名老中医、儿科主任医师金绍文行医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金老治疗本症重在辨证,抓住主症,大胆投药,屡奏奇效,现简介如下:1 疏风解表清灵透达风邪初感,有风寒、风热之别。
风寒表证,见发热、畏寒、清涕、肢楚,金老善以荆防风、柴胡、羌独活温散寒邪;喷嚏、鼻塞、清涕甚,常以生姜3片、葱白3个;小婴儿以葱白炖奶点鼻,宣通鼻窍;寒象甚,闭汗,则以麻桂相合以发表散寒。
然中病即止,投以1~2剂,汗出热解,即以停服,不以一再取汗而伤其阴。
风热表证,见发热、微汗、咽痛、浊涕,金老多用荆防风、薄荷、白蒺藜、淡豆豉以疏散风热。
白蒺藜乃金老善用之品,认为白蒺藜入肝经,不仅可以解表散热,还有疏散肝经风热之功,对于小儿发热易动肝风之证,尤为适宜,有未病先防之意。
麻疹初起,发热出疹不畅者以浮萍、蝉衣、西河柳、芫荽等疏风透疹;疹出密集、高热,以紫草、赤芍、银花等清热凉血。
金老认为紫草不但有清热凉血之效,还可以作为麻疹的预防之品。
风热而热象甚,咽喉肿痛,加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等,金老认为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力大,而苦味较之芩、连少,故小儿易于接受。
见乳蛾脓点,投以牛蒡、马勃、桔梗、生草,尤擅用蝉衣、僵蚕以清热散结。
例1.王某,男,5月。
1985年2月12日就诊。
发热1天,体温39℃左右,鼻塞、喷嚏、流涕、咳嗽,二便调,咽红。
舌边尖红、苔薄,脉浮数。
证属风热上扰,肺卫失宣。
拟疏风清热。
药用:荆防风(各)10g,豆豉10g,薄荷3g(后下),牛蒡10g,野菊10g,银花10g,双钩钩10g。
服药2剂后体温退净,稍咳,以原方去豆豉、双钩钩,加杏仁10g、桔梗3g、甘草3g。
更进2剂后痊愈。
按:此为感冒初起、邪郁肺卫之证。
清·叶天士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大青龙加附子汤治疗小儿高热–经方派
大青龙加附子汤治疗小儿高热–经方派案1:陈某,男,4岁,2019年10月11日就诊(当天上午,家长比较急,提前给看的):发热一天,昨夜三点左右诉自己热,未盖好衣被,晨起高热惊厥,手脚温度偏凉,昨天大便一次,尚可,就诊之前找针灸大夫点刺放血一次,神志已清,就诊时体温39.9°,身热甚,孩子烦躁不安,哭闹声音洪亮,脉像沉伏不出,重按沉细而深伏,虽高热,但遍身无汗,皮肤干而无汗,看舌不配合,虽高热,精神尚可。
处方:大青龙加附子汤。
方药:生麻黄7克,桂枝9克,炒杏仁15克,炙甘草9克,生石膏30克,黑顺片7克,炒神曲10克,生姜三片,大枣三个为引。
三付,少量多次频服。
若退热,就慢慢停药。
家长较急,配合着买了点美林喝了。
师弟刚好有家长的微信,我让孩子家长把服药后的情况,及时给师弟联系。
一天左右,慢慢退烧了。
这个医案,有启发意义的在于以下两点:第一:这个医案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里面所说的“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意义,遇到高热,务必要分析是否表已解,切不可上来就是清热解毒,否则,后患无穷。
第二:当时,孩子高热惊厥,脉搏沉伏不出(其实是沉细而深伏),是否当时可以用上羚羊角、钩藤、紫雪、安宫、琥珀抱龙丸、珍珠母、全蝎、蜈蚣、鲜竹沥等药物呢?不能!这个惊厥,是由于感受风寒之后所出现的,其实类似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所说的“刚痉”。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刚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那么,什么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刚痉”呢?有的解释“刚痉”为:刚痉为外感痉证,属寒邪偏盛,项背强直,恶寒较重,发热无汗。
那小儿高热惊厥什么表现呢?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孩子高烧不退的确可指尖放血退热
小儿高烧的另一个原因,谁说中医是慢郎中?
小儿高烧的另一个原因,谁说中医是慢郎中?这天晚上二宝忽然发烧了,不过只有37.9度,不算太高。
作为俩娃的妈,这种阵仗见太多了。
别慌,稳住,问题不大!马上祭出应对高烧的第一招:物理降温大法!这时候体现了家有俩娃的好处,手边各种降温装备应有尽有,统统用起来。
当晚全家上演了今夜无人入眠,娃头顶冰宝贴,身披酒精棉,还时不时被弄起来擦个身洗个澡,顺便测测温度。
折腾一宿大人孩子都累趴下了,一早量体温,唉,真不给面子,温度还在那里,不升不降。
第一招,失败。
肯定是我们这些家长太不专业,没关系,还有第二招。
这年头,没个熟悉的医生护士简直都不好意思生二胎。
第二天一大早,抱着娃去了最熟悉的医院,看到最熟悉的医生,瞬间心里踏实不少。
我们是这里的常客,大宝也常来这里看病,医生看到我们很亲切,一顿问诊排队抽血化验下来,结论是:食积了。
食积?不就是吃多了么?听起来似乎问题不大。
不过二宝自打出生后胃口就一直不太好,每天吃那么几口饭菜还算多?说好的长个呢?说好的营养呢?哎,算了,医生说多那就多吧,都发烧了,听医生的,要么以后再少点,先退烧再说。
医生非常贴心,知道娃的胃口不好,不喜欢吃药,只开了泡脚的药让回家坚持泡脚。
千恩万谢的离开医院,严格遵照医嘱只喝粥泡脚,别的啥也不干,耐心等到傍晚,满心欢喜地去量了个体温:40度……什么情况,不降反升?快打电话!别说,医生就是医生,见多识广临危不惧,听到我们火急火燎的叙述,非常淡定地安慰了几句,随即给了一个药名,美林,据说是现在市面上小儿退烧最好的药,没有之一。
赶快连夜买来让娃喝了1.5ml,很快出汗了,再量体温,下降,大功告成!谢天谢地,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第三天一早,娃精神不错,体温正常,幸福来得好突然,快解放了呢。
等等,不能嘚瑟,要老老实实遵医嘱,泡脚喝粥休养生息,巩固胜利果实,千万不能功亏一篑。
然鹅,到了下午,娃的精神开始慢慢萎靡,赶紧量体温,果不其然温度又上来了,当晚又烧了一整夜。
大医传承之孩子发烧怎么办(二)
大医传承之孩子发烧怎么办(二)《伤寒论》上说喘不说咳,只要说喘,一定有咳嗽。
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芍药、厚朴各30克、甘草13克、生姜15克、大枣12个(切)、杏仁20克研。
水煮两次汤合一碗;成人分早晚各一次服;儿童:12~15岁服二分之一;7~11岁服三分之一;6~3岁服四分之一;其余酌量。
服药后喝热稀粥一杯。
感冒热退神清身和,留有咳、喘、稀痰可以服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平素有咳、喘的人感冒后,发热恶寒有汗出的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如前法。
桂枝汤治感冒重要的是掌握发热恶寒时而有汗的。
如身上干燥无汗的不能服桂枝汤。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吃了以后,还是要出一点儿汗的,这是在第一次发汗排异不彻底留下的,还有没排出去的,所以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一个病人在感冒以前就有喘,感冒了,带着喘,感冒来了,本来是桂枝汤,再加两味治喘的,就成了桂枝加厚朴杏仁了。
吃了就好了,那么感冒以后,热退了,身和了,身和是什么?不凉不热了,不发冷了也不发热了,叫身和,平和了,神清,神清就是头也不疼了,也不昏,也不头眩,神智很清醒,很清亮。
就是说是好了病了,就剩下了点咳嗽,有点喘,是感冒以前带来的,还是感冒以后新有的。
不管它是以前来的,还是现有的,只要是喘和咳,再给一个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就好了。
为什么还给一个桂枝汤?光吃厚朴、杏仁不行吗?从来也没有人说不行,也没人说好。
因为这个厚朴、杏仁治喘,好像是要给一个出路,加桂枝、芍药,给一个出路,再出一点儿汗,就这意思,它是从汗往外排的。
2.麻杏石甘汤的咳喘麻黄10杏仁20石膏60甘草15身无大热,汗出而喘,不恶寒,口渴,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这张方子是治肺炎的,是发热、汗出、渴。
就是热不甚高,身上有汗,发渴,要喝水,这是麻杏石甘汤证。
这里头当然有咳嗽有喘,要没咳嗽,没有喘,那就不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了,那就是白虎汤了。
因为有喘,有咳嗽,热不甚高,有汗出,但是一定没有恶寒,麻杏石甘汤一定没有恶寒。
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的体会
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的体会
谢立群;金妙文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09(041)010
【摘要】@@ 近年来病毒性疾病如SARS、甲型H1N1流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引起世界的关注,并得到了WHO专家的肯定.多年来.我们以卫气营血辨证,用清气凉营法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深入探索病毒感染性高热的证治规律,兹述体会如下,以冀对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有所启迪.【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谢立群;金妙文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1.05
【相关文献】
1.神威(R)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的临床疗效观察 [J], 程鹤香
2.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临床研究 [J], 周仲瑛;徐德先
3.退热合剂治疗小儿病毒感染性高热132例 [J], 王秋;徐卫义
4.清宣透解法治疗肺系病毒感染性高热症体会 [J], 陈静;黄日廉
5.周仲瑛教授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撷菁 [J], 王志英;周学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施门祝氏传承中心:幼儿春温高热多发,看施今墨老先生的真实医案
施门祝氏传承中心:幼儿春温高热多发,看施今墨老先生的真实医案新晋父母最开心的莫过于看着自己的宝贝一点点地快乐长大。
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时常伴随的各类突发幼儿疾病,却总是最为纠结的时刻。
惶恐、不知所措,治与不治,应该怎样治,每当疾病突发,总是考验着每一位未经“沙场”的年轻父母——这是一则春温高热案,乳儿感受春温时邪,高热不退,经中西医治疗之后,病势不减,反转凶险,经四大名医施老精确辩证、灵活用药、进退有据方才见效。
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本案非常精彩,今天特意翻出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姜姓小孩男,7个半月,发高热长达一周(T40°C-41°C),经儿童医院检查,未发现特殊所见。
经注射链霉素并服退热剂,高热一直未退。
除高热外并无其他异常,惟精神欠佳,有时烦恼,无咳嗽及呕吐等症状。
经服中医退热通便之剂,大便日泻数次,检验亦非肠道传染之象。
来诊的前一日起,病儿进入昏迷状态,不食亦不烦恼,无抽搐发生,热势依旧不退。
望、闻、切:病儿半昏睡,面呈红色,唇赤不干,呼吸较粗而快,咽有痰鸣,指纹深红达气关之上,无汗。
辨证立法:春温高热,热入心包,神识昏迷。
表邪未解,连服泻药,引邪深入,然尚无抽搐之象,仍从表解并清里热,七月乳儿,脏腑薄弱,不宜重剂。
一诊处方:白苇根5g、赤茯苓5g、炒香豉5g、白茅根5g、赤芍药3g、山栀衣1.5g、蝉蜕1.5g、酒黄芩3g、薄荷梗1.5g、甘草梢1.5g 、荷叶梗半尺。
二诊:服药一剂热即逐渐下降,连服三剂体温已趋正常,惟出汗甚多,大便仍泻,嗜睡,有时咳嗽,喉间痰鸣。
病邪乍退,正气未复,应保胃气以免伤津。
处方:西洋参1.5g、云茯苓5g、炙白前3g、五味子1.2g、云茯神5g、炙前胡3g、漂白术3g、苦桔梗3g、浮小麦12g、焙内金5g、光杏仁3g、白蒺藜3g、粉甘草1.5g。
三诊:服药三剂,诸症大减,已思食乳,大便微溏,未再来诊。
昨晨抱出室外,过午又发高热,嗜睡不醒,并现呕吐,手足肢冷,大便腥臭,似不消化。
施今墨验方
施今墨验方国医大师施今墨治小儿感冒验方医案分享板秋灵百家号17-06-01 15:42关注施今墨(1881~1969)对外感热病,重视内因。
认为内有蓄热则易感外邪,据此而提出辨证立法如七清三解、六清四解法等。
临证灵活善变,不拘成方,擅治糖尿病、胃肠病及妇科疾患,曾拟治脾胃病十法。
组方时,计算各类功效药(如扶正与祛邪药)之间比例,常以双药合用,世称“施氏药对”。
早年即用西医检查手段,并以西医病名诊断疾病。
其研制成药,如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等,疗效较著。
【验方效方】:疏表退热抗菌方[组成]淡豆豉4g,连皮山栀子2g,打碎薄荷2g,桑叶2g,苍耳子2g,苦桔1.5g,青蒿1.5g,花粉3g炒芥1.5g,白僵蚕1.5g,菊2.0g,炒杏2g,鲜苇、茅根4g,大力子2g水煎温分2次服。
流感后若已无伤风现象,惟烧热多日不退,可服紫雪0.8~1.0g,温水送下。
[主治]细菌性流感,普通感冒偏热者,亦可适用。
【精选验案】案1 外感风热内蓄食积案郑某某,女,7个月。
发热2日,体温38℃左右,手足心甚热,时有汗出,啼哭烦躁,大便泻绿色沫日行6~7次,食乳如常。
舌苔白,指纹色紫达于风关之上。
脉滑数。
辨证立法:大便泻绿沫为内蓄郁热,发热有汗为外感风邪,手足心热是属消化不良,啼哭烦躁腹痛不适之故。
拟清热解表兼助消化为治。
处方:干苇根5g,酒黄芩3g,赤芍药3g,干茅根5g,酒黄连1.5g,赤茯苓5g,煨葛根3g,蝉蜕3g,苍术炭3g,川I厚朴1.5g,炒建曲3g,炒香豉5g,白通1.5g,赤小豆6g,炙草1.5g[按]小儿胃肠力弱,喂乳不当即现停滞。
食积化热,易感风寒,俗谓“停食著凉”即此类病。
热泻用葛根黄连黄芩汤最宜。
本方服2剂,其父来云:热退泻止,是否尚需服药。
施师嘱云:病已痊愈可不必服药,今后注意饮食调养为要。
案2 外感兼阳明腑实案(流行性感冒)张某某,女,4岁。
发热6日不退,经北京协和医院及第二医院均诊断为流行性感冒,服药打针,烧热未退,体温仍在3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经验
金绍文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苏州市中医医院(215003) 符 虹
提 要 从疏风解表、清灵透达,清气透热、通腑泄热,芳香宣化、分消利湿,清热平肝、镇惊熄风等方面,总结了金老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并强调在治疗的同时需结合消食导滞、平肝熄风法以防小儿厥变。
关键词 小儿 发热 疏风解表 清气通腑 芳化分消 平肝熄风 金绍文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主症之一。
本症与小儿素质、病邪性质、季节变化、病变部位、病程长短等密切相关。
已故江苏省名老中医、儿科主任医师金绍文行医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金老治疗本症重在辨证,抓住主症,大胆投药,屡奏奇效,现简介如下:
1 疏风解表 清灵透达
风邪初感,有风寒、风热之别。
风寒表证,见发热、畏寒、清涕、肢楚,金老善以荆防风、柴胡、羌独活温散寒邪;喷嚏、鼻塞、清涕甚,常以生姜3片、葱白3个;小婴儿以葱白炖奶点鼻,宣通鼻窍;寒象甚,闭汗,则以麻桂相合以发表散寒。
然中病即止,投以1~2剂,汗出热解,即以停服,不以一再取汗而伤其阴。
风热表证,见发热、微汗、咽痛、浊涕,金老多用荆防风、薄荷、白蒺藜、淡豆豉以疏散风热。
白蒺藜乃金老善用之品,认为白蒺藜入肝经,不仅可以解表散热,还有疏散肝经风热之功,对于小儿发热易动肝风之证,尤为适宜,有未病先防之意。
麻疹初起,发热出疹不畅者以浮萍、蝉衣、西河柳、芫荽等疏风透疹;疹出密集、高热,以紫草、赤芍、银花等清热凉血。
金老认为紫草不但有清热凉血之效,还可以作为麻疹的预防之品。
风热而热象甚,咽喉肿痛,加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等,金老认为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力大,而苦味较之芩、连少,故小儿易于接受。
见乳蛾脓点,投以牛蒡、马勃、桔梗、生草,尤擅用蝉衣、僵蚕以清热散结。
例11王某,男,5月。
1985年2月12日就诊。
发热1天,体温39℃左右,鼻塞、喷嚏、流涕、咳嗽,二便调,咽红。
舌边尖红、苔薄,脉浮数。
证属风热上扰,肺卫失宣。
拟疏风清热。
药用:
荆防风(各)10g,豆豉10g,薄荷3g(后下),牛蒡10g,野菊10g,银花10g,双钩钩10g。
服药2剂后体温退净,稍咳,以原方去豆豉、双钩钩,加杏仁10g、桔梗3g、甘草3g。
更进2剂后痊愈。
按:此为感冒初起、邪郁肺卫之证。
清・叶天士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肺为清虚之脏,位居上焦,小儿脏器清灵,易虚易实。
治疗肺卫之证,药应以清轻之品,亦吴鞠通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理。
风热之邪袭表,肺卫失于开合,阳气内郁而发热,金老以牛蒡、荆防风、豆豉等轻清疏散之品治疗,用药清灵透达,使风邪从上而散,郁热从表而发,邪去热退,实为轻可去实之意。
2 清气透热 通腑泄热
小儿阳气旺盛,感受邪热,易入阳明,出现胃家实热之证。
金老在患儿出现高热烦躁、口渴溲赤、舌红脉大之际,即从阳明经证论治,投以白虎汤,酌加银花、芦根、野菊花等;渴甚加天花粉、葛根;高热、面赤、牙龈红肿、口腔糜烂,用玉泉散以清胃泄热;丹皮、赤芍、生地以清血分之热;蒲公英、板蓝根以清热解毒;发热伴见腹痛、泄泻、肛周灼热红赤、口渴、溲赤,以葛根芩连汤治之;若壮热、有汗、腹胀、大便干结不通、矢气频频,或见咽喉肿痛,金老擅用凉膈散以清热解毒、通腑泄热,或以生军10g(后下)、玄明粉10g(冲服)。
往往大便得通,身热即降。
例21姜某,男,2岁。
1986年4月14日就诊。
发热1周,午后热甚,体温最高达3918℃,咽痛,烦躁,腹胀,大便4日未解。
苔薄黄,脉数。
体检: T39℃,咽红,扁桃体不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发现。
胸片正常,血肥达氏阴性。
证属热郁气分,肠腑燥结。
治以清气泄热通腑。
药用:
淡豆豉10g,山栀10g,银花10g,连翘10g,杏仁10g,枳壳实(各)10g,生军10g(后下),玄明粉10g (冲服),板蓝根15g。
服1剂后,大便得通。
上方去生军、玄明粉。
再服2剂后热降身和。
按:此证为病毒感染,曾用退热剂、抗生素均无效。
张仲景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患儿邪热内郁气分,结于阳明,故见高热、烦躁、大便不通。
阳明腑实,当以下之,重用清肠通腑的生军、玄明粉,使大便得通,郁热从肠道而解,乃釜底抽薪之意。
因此,金老认为治疗小儿发热当仔细辨明症状,当攻则攻,当下则下,不必拘泥。
3 芳香宣化 分消利湿
温病之邪,属湿热者,在湿温、暑病、伏暑等中常见。
亦有非时之气与饮食不调相兼而见湿热为病的。
患儿风邪挟湿或挟滞,症见发热,初起有汗热不解、腹胀、便溏、舌腻,金老喜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苏藿梗、大豆卷、佩兰叶、陈皮、茯苓、大腹皮、鸡苏散以芳香宣化;腹胀,食滞甚,加鸡金、槟榔、保和丸;湿甚,苔腻,加蔻仁、川朴、二陈;热甚,用川连、淡芩等。
甘露消毒丹尤为金老推崇,无论湿温伤寒、乳蛾肿大、水痘、脓疱疮,凡热毒挟湿,均可选用;对于湿热相合,胶结难解,日久不愈,金老以菖蒲、郁金、越鞠丸以开郁理气化湿,往往奏效。
例31杨某,10岁。
1993年6月3日就诊。
发热5天,高热,体温39℃,体重乏力,食欲欠佳,恶心,大便溏粘,日2次。
苔腻,脉濡数。
湿温为病,湿热内蕴,阳气被遏,气机不利。
拟芳化疏利。
药用:
藿佩兰(各)10g,陈香薷3g,川朴3g,银花10g,山栀10g,蔻仁3g(后下),陈皮6g,焦米仁30g,鸡苏散30g(包)。
药服3剂后热退。
按:此乃湿温为病,湿热之邪外袭,郁闭阳气,阻遏气机,湿热互蕴,胶结难解,故发热久而不退。
治疗当以芳香疏化,正如清 叶天士所云:“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金老以藿佩兰、陈香薷芳香解表,使湿从表解;砂仁、川朴燥湿理气,湿从中化;砂仁、鸡苏散淡渗利湿,湿从小便而解。
上、中、下三焦分利,湿去则热无所附,药到热退。
4 清热平肝 镇惊熄风
小儿高热、烦躁,恐其惊变,金老退热方中常用白蒺藜、双钩钩、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等疏风平肝之品,无论表证、里证,金老均善选用以上诸药。
“羚珠散”为金老自创,方中以羚羊角、珍珠粉为主药,具有清热解毒、熄风镇惊之功用。
羚羊角性凉而有发表之功,既可清肺退热,又可平肝熄风。
例41柳某,男,6月。
1990年7月12日就诊。
晨起高热,体温40℃,无汗,烦躁,半小时前四肢抽搐,约1分钟自停,小便失禁。
舌苔薄黄,脉弦数。
证属风热外感,风火上扰,扰动肝风。
治以散风清热、平肝镇惊。
药用:
荆防风(各)10g,石决明30g,珍珠母30g,炙地龙10g,白蒺藜10g,淡豆豉10g,双钩钩10g,银花10g,柴胡10g。
羚珠散1 2支,半小时1次,共服用4次。
药后第2天热退,抽搐未再发生。
按:小儿为纯阳之体,肝常有余,风热外感,易于引动肝风,内外之风,同气相招,而致肝风内动,出现高热、惊厥。
金老治疗小儿发热,在强调散风、清热的同时,注意清肝、平肝,以防厥变。
同时清肝平肝之品如白蒺藜、羚羊角、双钩钩等均有良好的退热之效。
金老常教诲,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治疗本病发汗辛散之品不宜太过,无论冬日之麻黄、夏月之香薷,均不能用之太过,恐伤其阳气,耗其阴液。
对于在表在上之证,用药宜轻灵松动,不宜大辛大温或大苦大寒,否则易于耗伤正气,冰伏邪气。
发热病后期,金老常针对病情,酌予补气养阴之品,气虚者以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升发脾气;阴液耗伤者,以沙参、麦冬、石斛养阴以清热,以青蒿、白薇、银柴胡以清退虚热。
同时,治疗小儿发热,金老强调消食导滞、平肝熄风这两个环节。
双钩钩、白蒺藜、石决明、鸡内金、槟榔均为金老所习用。
(收稿日期:199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