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治理的温州模式

合集下载

深化“枫桥经验”实践,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深化“枫桥经验”实践,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深化“枫桥经验”实践,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枫桥经验”是指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枫桥镇的一种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经验,以“枫桥经验”为代表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和中国国情形成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它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是新时期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成功范例。

本文通过学习枫桥经验,深化实践,探讨如何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要深入了解“枫桥经验”是如何产生的。

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时,发现以“信用建设”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

他们发现通过建设信用体系,激发社会各方的自觉自治和自我调节能力,推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

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创新了教育、文化、卫生、环保、公共安全和信用建设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模式。

这种新的模式在枫桥镇蔚然成风,被人们称为“枫桥经验”。

要认真总结“枫桥经验”的内涵。

枫桥经验的核心是信用建设。

信用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资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信用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有着长远的意义。

枫桥镇用信用建设的理念引领全镇工作,积极推动“信用枫桥”建设。

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引导居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文明礼仪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通过建立信用档案,激励居民提高自身的社会信用,塑造了一个守信者有好处、失信者有代价的社会氛围。

与此枫桥镇推进环境整治、食品安全、社区治安和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工作,有效提升了公共安全水平和城市品位。

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的成功得益于枫桥镇的创新实践和不断深化。

在今后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我们也应该不断深化枫桥经验的实践,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模式。

要进一步强化信用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对社会信用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居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社会信用意识。

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引言温州模式是指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一种民间借贷活动模式,其中包含了一些独特的经济现象。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温州模式是一种有着丰富制度性特征的经济现象,由此可以启示我们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深入理解。

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传统的温州模式主要是民间借贷,以货币形式出借资金,利率相对较高,风险也较大。

但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支持,部分温州模式的参与者已经开始探索电商、跨境贸易等领域。

温州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依赖于银行,而是通过社会信用和互相认识的关系来建立信任关系。

借贷的双方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就会约定利率和还款期限,如果逾期还款,会被社会公众谴责,失去信用和声誉,甚至会有生意不好做的风险。

温州模式的制度性特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温州模式具有良好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地方政府的支持与监管温州市政府近年来对温州模式予以支持,并在当地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监管机制,监管温州模式的经营者是否合法,确保借贷双方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2.信用体系与自律机制温州模式仅仅依靠社会信用和互相认识的关系来建立信任关系,因此,其中的信用体系和自律机制非常重要。

双方建立借款合同之前,一方需要了解借贷对象的信用状况,这就需要借助于信用评估机构和征信机构来完成。

3.相互补偿与风险共担温州模式的参与者之间是相互补偿与风险共担的关系。

在温州模式的经营中,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此,温州模式的参与者常常会通过相互补偿来共担风险。

例如,借贷双方可以互相购买保险来分担风险,一旦其中一方无法按时归还借款,就可以通过保险来获得赔偿。

温州模式的经济效应温州模式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了贷款的供给由于银行贷款的获取途径和手续相对复杂,因此,需求较小的个体或微小型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温州模式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高了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融资便利度和准入门槛,为其提供了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2.降低了融资成本与传统银行贷款相比,温州模式的利率相对较高,但其贴近客户需求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小微型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了融资成本。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

b温州模式1.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温州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由费孝通提出,是以家庭式的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民间灵活的金融制度为支撑,以自发扩展之产业结构为依托的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古典市场经济特征。

温州模式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地理背景。

温州丘陵山地占土地面积的81.7%,又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多地少。

这种环境促使温州农村人口向二、三产转移,外出经商谋生或从事力所能及的个体生产。

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古城,有着悠久的工商业历史,温州人历来被誉为心灵手巧,富有创新,擅长工艺、善于经商。

而永嘉学派孕育的“不等不靠不要,务实创新,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温州精神又成为其人文基础。

改革开放赋予了温州经济发展的良机,温州模式得以产生。

从发展历史来看,温州前进与发展,都是创新的结果。

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十大专业市场,后来又最早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等等,这些都开了全国之先河使温州取得了先发性的优势,赢得了较快的发展。

2温州模式的特征与缺陷2.1温州模式的特征温州模式的首要特征便是社会资本发达,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社会资源并依靠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掌握丰裕的社会资本是温州商人驰骋天下的重要保证。

小商品大市场的是温州模式的又一特征。

温州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的产权与管理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

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温州企业家族化经营的优势,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了经营效率同时还使其创富精神常青,避免了“大企业病”的出现。

温州模式以民间投资为主。

在温州民间投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并非偶然。

首先,温州的产业构成以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同时外部资金可获得性差的轻工业为主,因此区域内部投资成为了温州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

“空巢村”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以温州农村社区为例

“空巢村”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以温州农村社区为例
Y0UNG 青年与社会
党团建设
“ 空巢村 ”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温州农村社 区为例
吴 雪 莲
( 温州 医学 院 人 文与 管理 学院 ,浙江 温州 3 2 5 0 3 5 )
摘 要 :在我 国经济与社会的上升发展逻辑 中,农村地区 日渐明显 的出现 “ 空巢村”现 象。就我 国的经济发展格局 而言 ,空 了农村的治理 困境。本文 以改革开放 以后经济发轫最早的温州为例 ,对空巢村的社会治 理模式转型与创新进行研 究,考察 “ 空巢村”的现 状与成因,分析空巢村现 象对传统农 村社会 治理模 式的挑战 ,探 索空巢村社
济总量与人均 G D P 都名列全省乃至全国前茅。然而, 在开放
的市场环境 下 ,受 到利益杠杆的驱 动,本土精英出现大量的 “ 外 向型”流动 , 他们 的主要活动已经转 向了城市 ,部分农村 甚 至出现了本地青壮年人 口 “ 空壳化”趋势 ,即所谓 的 “ 空 巢村”现象。 “ 空巢”意指大量的农村 青壮 年劳 动力永久性 或暂时 陛的向城市迁徙 ,许多村庄常住人 口数量 锐减 ,留在 农村 的大部分是老幼妇孺 。由于传统农村精英 的外流 以及缺 乏对农村公共事物的积极参与 ,以致农村公共服 务有效供给
地 出现 了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现象 ,致使许 多 农村 居住 的人 口数量锐减 ,而其中老幼妇孺 占据大多数。这 也是 “ 空 巢村 ”最 为突 出的表象之一 。纵观我 国社会发展的 历史 长河 ,我 国 “ 空巢村”的产生有其 客观 的必然性 ,它是 社会 转型 的必然结果 ,也是在社会变革 、经济发展 以及生计 所迫 等多种社 会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 第一 , 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城乡壁垒 , 加速 了劳动力流动。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属于典型的计划体制经 济国家 。由 于当时的政策导向 ,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 战略 , 在很 大程度上将经济资 源由农村向城市聚集 ,城 乡收入差距 逐渐形成 。而改革开放 以来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 化的不 断深 入 ,城 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对而言 ,农村社会的经济 状况表现得更加贫穷 、落后 。农村不仅人 E l 密度大 ,土地 资 源有 限,其劳动生产的收益率也相 当的低 。据中 国社会科学 院城 市发展 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N o . 4 聚 焦民生 》显示 ,2 0 1 0年我 国城乡收入差距 比已达到 3 . 2 3 :1 ,

温州危机的原因及其治理

温州危机的原因及其治理

温州危机的原因及其治理自今年年初,已有90多位温州老板负债出走。

无论是频发的老板路跑,抑或偶发的事主跳楼,都足以令人对温州高利贷乱象痛心疾首。

温州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治理?1. 并非高利贷之罪,也非企业家精神丧失和“温州模式”失败高利息不是高利贷者推上去的。

高利贷者想以年100%的利率借给你,你要吗?真正要追问的是:对于天价高利息,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借?一定是有某个领域有超高的回报率,吸引资金流入,形成资金黑洞。

那么,那个有超高回报率的领域是什么呢?那个有超高回报率的领域正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

自98年房改以来的十多年,尽管房价短线有所波动,但长线一直上涨,并且已经上涨了数倍,像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了五六倍。

试问:有哪一个行业有如此高的收益率?面对如此高的收益率,资金可能不涌入这个市场吗?相对于如此高的年收益率,那17.96%的利息成本又算得了什么?今天,高利贷问题已经暴露,可以调查清楚了,看看资金到底是不是流向了以房地产为主的资产市场,又是以怎样的成本流向了以房地产为主的资产市场。

能高价卖出自己,不可能低价卖,而不管这个要素是以什么方式、以怎样的代价获得的。

捡到一块天然钻石,你不会因为是捡来的就白送人;100%利率借来的钱,不可能说你就可以按100%的利息贷出去。

资金利息是要素价格。

要素需求是派生需求。

高利息不过是产品市场上强需求、高收益的反映。

当指责高利贷的时候,其实要想一想产品市场发生了什么。

或许你要说,没有高利揽储,民间的、全国各地的钱就不会流向温州,流向房地产,房地产泡沫也就不会做那么大了。

但是,天上下雨,地上不可能不涨河并形成旋涡;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钱怎么可能不汇聚以推动资产泡沫化,从而产生资金需求的漩涡?当太平洋上空卷起巨大的龙卷风,你怎么可能指望地平线上风平浪静呢?这就是市场行为。

你不管制利率,高利贷会产生。

你管制利率,高利贷还是要产生。

高利贷本身就是市场行为,或者不管制利率下的合法高利贷,或者管制利率下的不合法高利贷,无非是这么一点区别罢了。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回顾及价值思考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回顾及价值思考
想政治研究。
第 19 卷 第 3 期
杨效泉“:温州模式”发展历程回顾及价值思考
51
河——“温州模式”。所谓“温州模式”,是指改革 开放初期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 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 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 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 网络[1]。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模式”与 广东湛江的“吴川模式”齐名,“北有温州,南有 吴川”的美誉在当时便名震全国,引起社会和公众 的广泛关注。
第 19 卷第 3 期 2019 年 09 月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Doi:10.3969/j.issn.1672-0105.2019.03.012
Vol.19 No.3 Sep.2019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回顾及价值思考*
一、“温州模式”的历程回顾
温州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开创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先
收稿日期:2019-08-13 基金项目:2019 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基因视域下的温州模式研究”(19wsk036) 作者简介:杨效泉 (1989—),男,福建福清人,硕士,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性人文社科、大学生思
在经历长达十年的放任式管理后温州市委市政府也终于意识到必须通过加强市场调控规范市场行为等手段来引导温州模式健康发展于是在1994年召开质量立市万人大会启动二次创业并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由政府制订的质量立市法规温州质量立市实施办法不惜付出上亿元损失的代价重金重拳治理区域性行业性的产品质量问题可以说这是一场触及温州商人灵魂的改革从此温州迎来温州模式发展的第二春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适用研究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适用研究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适用研究“枫桥经验”起源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枫桥镇社会管理办公室的一次调研,该调研发现,在枫桥镇,社会矛盾和纠纷往往通过调解得到解决,很少进一步发展为诉讼或暴力冲突。

于是,枫桥镇将如何处理矛盾纠纷的经验总结为“七调、一双方、不上访、不请律师、不打官司、不堵街道、不寻衅滋事”,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社会治理模式。

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新时代“枫桥经验”是适用的。

社会矛盾与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和纠纷,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

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调解这一手段,能够化解矛盾,减少纠纷的发展空间。

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七调、一双方”的原则,能够促使各方充分沟通,减少误解和对立,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路径。

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社区自治和公众参与。

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和自治,能够使社会治理更加民主化和有力。

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依法治理和文明法治观念。

通过遵循法律的原则,能够让社会治理更加有序和规范。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的是个案的调解,对于一些系统性和结构性问题的解决还不够有效。

新时代“枫桥经验”主要以社区为单位,对于跨区域和跨社区的问题处理能力有限。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社区居民自治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公众参与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扩大参与的范围和方式。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和问题,灵活运用“枫桥经验”的原则和方法,创新社会治理的模式和机制,不断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目标。

“温州模式”的源起

“温州模式”的源起
正是这 份文件 ,郑元忠获 得 了人生 中第一 次 “大赦 ”。而这 次研读 ,也 为他 日后 的 “东 山再 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埋 下 了伏 笔 。
1 98 2年 4月,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发 出 关 于打 击 经 济领 域 中严 重犯 罪 活动 的 决 定 。 丈件措辞严 厉: “打 击经 济领 域的严 重犯 罪活 动关 系到我 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 的成 败 ,关 系到 我 们 党和 国家 的盛 衰 兴 亡 。” 作 为 “资 本主义 复辟 的温床” ,温 州那 时候 已经暴 得恶 名。市委 书记袁芳烈 上任 时,其使 命正是 “治
终 于 , 案 子 翻 了 过 来 , 《人 民 日报 》 称 其 为 “历 史 上 的 大玩 笑 ” 。 如 果没 有 这 个
“玩 笑 ” 过 后 的 反 转 ,现 在 的 温 州 , 或 许 会 是 另一 番景 象 。温 州, 一度 被视 为 中 国改革 开 放 时期 民营 经济 的 “代 名 词 ” , 亦被 称作
“民营 经 济的摇 篮 ” 。早 在 1 9 7 9年 11月 , 中 国第 一 张个 体 工 商户执 照 ,就诞 生在 温 州这 个 神 奇 的 地 方 。 从 那 个 时 候 开 始 , 不 知 不 觉 中 ,温 州人 仿佛 已经担 负起 了某种 厚 重 的历 史使命 。三 十 余年 来 ,温 州人 坚持 的市 场取 向 改 革被 学界誉 为 “温 州模 式 ” “白天 当 老 板 , 晚上 睡 地板 ” , “温 州模 式” 从 小摊 贩艰难 起步 。
阴 云 笼 罩 之 下 , 温 州 跌 落 到 了谷 底 一 一 1 980年 ,温 州的工业增速为31.5%,到 1 982#-却 下 滑 为一1.7%,其 后三 年里也 一 直徘徊 不前 。 正在 萌 芽中的民营经 济遭 受重创 ,温 州十 万个 体 户噤 若寒蝉 。市委 书记 袁芳烈 意识 到 , “八 大王 不翻 案 ,温 州经济振兴 无望”。 1 984年 中 央 “一号文件 ”甫 出,袁 芳烈便组 织联 合调 查 组 ,对 “八 大王 ”案件进 行复查 。结论 是 :除 轻微 的偷漏税 外 , “八 大王”所作所 为符合 中 央 精 神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以温州模式为例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以温州模式为例
关 键 词 :城 乡一 体 化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温 州模 式
管理体系中 , 城 乡居 民被贴上 了不 同的 “ 标 签” ,“ 在很多地方设 置了层层 障碍 和苛 刻
条款限制农 民的流动”( 陈世伟 ,2 0 1 2 o 近年来 ,我国在 多个地 区建立了社会 管理创新综合试点 ,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
去” ;其三 , 形成新型 的融资平台 ,社会管 理创新 在具体工作 中需要大 部分 的投 入 , 温州提 出拓展融资 渠道和加 大融资保 障 。 “ 以镇 ( 功能 区 ) 为单位……基金建立融资
城 乡 一 体 化 进 程 中
社 会管 理 创新 研究
以 温州 模式为 例
■ 董 政丰 ( 景德镇 陶瓷 学院思政部 江西景德镇
温 州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的 实 践
( 一 )社 会 管 理 平 台的 优 化
总的来说 ,温州地 区新型社会管理模
式基本成型 。首先 ,从方 向上 ,“ 一元化” 社会管理模式 的提 出并逐渐发挥作用 ,特 别是在户籍 、社保 、医疗 、教育等 涉及百
姓切 身利益 方面逐渐端平 ;其次 ,权 力运 行模式 的转 变,主要通过 集中市一级 的权 力向下级进 行下移 实现 ,更好地形成两 级 政府 、 三级 管理 、 四级 网络 的管理格局 。 赋 予镇一级更 多的权力扩大中心镇的作 用力 ,
乡一 体 化 对 社 会 管 理 体 系提 出 了 新 问
题 。我 国长 期 形 成 的城 乡二 元 结 构 衍 生了 “ 二 元化 ” 的社 会 管理 体 系, 阻碍
年 我 国城 乡 收 入 比 为 2 5 5: 1到 2 0 1 1 年
3 . 1 2: 1 ;其 二,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

温州模式与青岛模式比较分析

温州模式与青岛模式比较分析

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研究摘要:青岛模式与温州模式是两种比较典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该两种经济模式形成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区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区域文化培育了不同的经济模式。

青岛模式与温州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各自的优劣势,极大地推动了本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者颇多。

本文将分析这两种经济模式的主要区别和各自的优劣势,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青岛模式; 温州模式。

1、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区别1.1青岛模式青岛模式是培育大企业、造就大品牌的区域性模式。

青岛是我国拥有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它拥有十个中国驰名商标,三十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也是最早拥有国际品牌的城市,其中海尔是中国本土唯一入选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个品牌之一;并于2004年跻身世界五百强;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品牌和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评比中,青岛入选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被公认为全国拥有名牌最多的城市。

同时青岛还有一个独特的“企业家扎堆”现象,在2004年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中,青岛同时有三位企业家入选。

一个沿海中等城市,短短十几年内,同时拥有如此众多的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家,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把这种大企业云集、名牌集聚、企业家荟萃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为“青岛模式”。

1.2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中国最具民营化特色的区域性模式,在温州“人人讲经商,家家有企业”,形成了“以户、村为基本生产单位,以民营企业为支撑,以小商品市场为交易中心,以农民能人为创业带头人”的经济发展格局,其显著特点是经济发展起步于家庭经济,民营经济是其主要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之初,促进了温州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并同时影响、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创造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神话,被经济学界称为“温州模式”。

1.3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区别1.3.1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看青岛的名牌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控股企业。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的前世今生——对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资源少;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国家投入少,发展长期任其自流;交通条件差,难以接受大城市的工业辐射。

因此,温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滞缓,仅具有传统手工业和家庭工业优势,它的工业化缓慢自发地向现代工业迈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温州出现创业小高潮,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繁荣发展。

温州由此产生了独特的“温州模式”,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温州模式又称为“小狗经济”,贴切形容了温州遍地的小企业,小作坊场景。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扮演了“无为”的角色,让许多不合主流的事情和现象发展和存在,使得温州的私营经济、家庭经济空前繁荣。

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资本主要流入家庭与自发经济,也使得资本自由的进行跨区域流动,企业发展国际化。

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并向小城镇相对集中,而由于温州交通不便,距离大城市较远,难以受到工业辐射,企业为了取得外部经济效益,都选取信息较多、交通运输便利、社会化服务较发达的地方设厂,从而使企业大都向小城镇及周边地区聚集,使得空间距离成本大大降低,这样不仅在社会化协作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形成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商品生产企业群体,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动小城镇相应地发展,最终又使发展乡镇企业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在这样的模式运营之下,推行了企业的自律,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

当然,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温州模式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一些温州人急功近利,大量制造伪劣产品,欺骗市场,结果失去了市场。

家族管理制度对现代企业表现出不适应性,使得弊端日益凸显同时。

温州模式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在当今社会逐渐丧失竞争力,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影响,温州作为著名的水乡,许多河道都受到了致命性大污染。

陈德荣三生融合,幸福温州

陈德荣三生融合,幸福温州

陈德荣: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2011年07月15日18:40 温州网核心提示:温州初步编制“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评价考核体系温州拟制“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课题报告【温州网.原创报道】用“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战略目标来凝聚全社会,目标变成指标,指标汇聚力量。

7月15日,在“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专家咨询会上,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强调说,众人划桨行大船,小指标会聚大目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平台,以实现温州模式再创新。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国旗、市委常委、秘书长葛益平等领导出席。

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建设“三生融合”,将其确定为温州市“十二五”发展目标。

2011年5月12日,根据陈德荣书记重要批示,“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课题组采取理论讨论、考察调研、舆情采析、问计于民、智库建言等多种形式,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充分对接温州发展实际,形成了“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初步理论和应用框架体系。

过去,温州资源比较贫乏,人均资源拥有量少,温州人进取心强,温州人往往抱团在外谋生,对法律、规划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经济高度管制下,温州政府相对无为,老百姓冲破不合理规则的意识较强,形成温州模式文化根源。

随着市场经济逐步规范、成熟,城市发展需要转型升级,这种升级既需要规模效应,也需要产业链集聚,需要平台、环境引导。

在市场经济高级阶段,温州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缺位是最大问题。

陈德荣说,从传统指标评价体系来说,温州人均GDP在2010年列全省第10位。

当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各个地市的评价考核全面,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还是社会发展、民生发展水平指数,温州基本排在第10、11位。

当前温州发展关键是横向比,比的是发展进程指数,而考核评价体系则是一把尺子衡量。

当前温州发展落后直接表现是投入不足,投入不足的关键是因为温州高端要素在流失,没有转换成现实生产竞争力;高端人群走向全国各地,低段劳动力进入温州,是逆淘汰机制,是人为选择性分布,这种结构持续下去,不但是当代危机,也是温州长远危机。

温州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温州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温州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温州市作为浙江省的重要城市之一,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市容市貌不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给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温州市制定了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一、市容市貌整治。

针对市容市貌问题,温州市将加大城市清洁力度,增加环卫设施投入,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提升城市整体卫生水平。

同时,加强对乱搭乱建、违规广告、乱堆乱放等行为的整治力度,提升城市整体美观度和宜居性。

二、交通拥堵治理。

针对交通拥堵问题,温州市将加强交通管理,优化交通组织,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推动公共交通发展,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同时,加强对违规停车、乱穿马路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提升城市交通秩序和安全性。

三、环境污染治理。

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温州市将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加强对工业废气、废水排放的监管,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加强对露天烧烤、垃圾焚烧等不良行为的整治力度,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水平。

四、城市绿化提升。

针对城市绿化问题,温州市将加大绿化投入,完善绿地体系,推动城市森林覆盖率提升,打造更多的城市绿心和休闲公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休闲度。

五、城市管理水平提升。

针对城市管理问题,温州市将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总之,温州市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出台,将有力推动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形象的提升,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希望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营造美好的城市环境,让温州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温州“城市大脑”:以数治城 整体智治

温州“城市大脑”:以数治城 整体智治

OBSERVATION温州“城市大脑”:以数治城 整体智治文、摄/谢思思“城市大脑”现场展厅信息化浪潮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数字化应用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温州直面城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以数治城,利用大数据技术集成政府数字化转型成果和城市服务管理应用,建设基于全省统一架构、体现温州特色的温州“城市大脑”1.0版本。

温州“城市大脑”成功搭建了“1158+X”基本架构,推出个人数据宝、消防管控秒响应等多项惠民举措,以整体智治实现城市让群众生活更美好的愿景,以数字化变革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新时代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温州样板。

温州如何“以数治城 ”?近日,记者走进温州“城市大脑”一探究竟。

走进温州“城市大脑”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杭州“城市大脑”时指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这让温州“城市大脑”建设更加有底气。

2020年10月,温州“城市大脑”1.0版本正式上线,成功搭建了包括一个运营指挥中心、一个数据中心、五大支撑体系、“8+X”板块在内的“1158+X”基本架构。

简单地说,即强化一个运营指挥中心,建设大屏展示和领导驾驶舱;扩展一个大数据中心,构建“城市大脑”的核心基础;优化集一个云平台、一张物联网、一个中枢系统、一个工具箱和一套安全体系于一体的5大支撑体系;构建经济运行、社会治理、智慧公安、城市智管、交通畅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市民生活等8大重点板块应用,逐步迭代拓展到智慧党建、智慧教育、智慧商贸、智慧电网、智慧海洋、智慧农业、智慧气象等X领域的创新应用,最终实现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全覆盖。

走进温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的“城市大脑”现场展厅,大屏幕上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全市数据全面汇聚共享,以一屏掌控全城,非常震撼。

据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初代版本的温州“城市大脑”,目前最重要的作用是完成海量数据的集成,各个部门想要调取各类数据,都可以在“城市大脑”中找到,同时我市也已经对外开放了1003项公共数据。

再造温州模式: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实践——八大社会组织创新工程助推“三生融合·幸福温州”

再造温州模式: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实践——八大社会组织创新工程助推“三生融合·幸福温州”

倍的标准 自主确 定 ( 特别优 质 见》 ( 温委 [ 0 ] 号 附件3 2 1 ]7 )。按照 行捐 赠 的 ,捐 赠人 可 以按照 享 受税 收减 育事 业费3
非禁 即 人的 原则 ,进 一步 放 宽社会 组 织 免优 惠 ;鼓励 、 引导 民办社 会工 作服 务 的 学校 ,经教 育行 政部 门批 准可按 不 高
倍的标准 进 入社会 管 理和 服务 各领域 的限制 ,在 机 构 与高校 社 会工 作院 系开 展 产学研 合 于 当地 上年度生均教育事业 费5 用地 、项 目、税 收等 方 面为社 会组 织 的 作 ,鼓励 和发 动慈 善 公益等 社会 组 织加 自主确定 ) ,报价 格主 管部 门备案 并 向

机制 ,对 在 参与 社会 治理 和提 供 公共服 发 展 能够 参与 社 区协 同管理 、提 供社 区 的抵 押担 保范 围 ,提高授 信 组 织 ,政 府给 公共 服务 、发 展社 区慈善事 业 的社 会组 信贷 审批效率 。其他 的8
建 立市 社会 组织 发展 资金 ,重点用 于扶 组 织、经 济型 社 区社会 组 织和 管理 型社 具 体的规 定 ,使各 项政 策措施 更 具指 导 持一 批 具有 示范 导 向作 用的 公益服 务性 会组 织和 具有 枢纽 型社 会组 织功 能 的社 性和可操作性 。 社会 组 织 ;定期 开展 社会 组 织带头 人培 区社 会组 织服 务站 ( 务 中心 )等 社 区 服
四 、 鼓 励 引 导 社 会 组 织 参 与 社 会 作 服务 机构 ,所在 县 ( 、区 )、街 道 费优惠政策 ,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 市 于促 进社 会组 织 参与社 会 治理 的实 施意 要 的 支持 ;向民办 社会 工作 服务 机构 进 由民办 学校按 不高 于 当地 上年 度生 均教

“温州模式”分析

“温州模式”分析
才 是导致 、 严 的 无 三 ( 亲 乡
缘 ) 家 族制 是 这 个 内部 问题 中最 直 接 的 , 主要 的 因 子 。 和 最 家 族 制 是 指 以血 缘 、 缘 、 亲 乡缘 为 基 本 纽 带 , 以追 求 家 族 利
及其经济结构 中, 温州 企业 大 部 分 属 于 典 型 的家 族 制 企 业 模 式 。 然 而 温 州 企 业 一 直 有 个 比较 独 特 的 现 象 , 以 用 三 个 ” ” 来 可 火 字
家族成 员之间 由于长期 共同生活所形成 了情感和默 契 , 有
助 于 化 解 企 业 经 营 中各 职 能 部 门 间 的 利益 矛 盾 ,可 协 调 性 远 远 大 于 一 般 企 业 , 决 策 能 够 迅 速 做 出并 加 以 贯 彻 。 另 外 , 两 权 使 在 分 离 的现 代 企业 制 度 里 会 发 生 一旦 监 督 不 力 ,或 所 有 者 疏 于监
义下 , 可以要求承诺 , 甚至是 自我牺牲 。这是家族制 企业 比之一 般企业 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 是家族 制为什么有助 于提高决策 效
率 和 降低 决 策 成 本 的 原 因 。
( 家 族 制 治 理 机 制 有 助 于 降低 企 业协 调 成 本 和 代 理 成 本 二)
益为首要 目标 、 以实际控制权为基本手段 、 以亲情第一 为首要原 则、 以企业为组织形式 的经济组织制度 。 从温州模式 的发展历程

家 族制对 温 州经 济高 速发展 的积极 影 响分 析
17 年温 州 G P 1 亿元 , 0 年为 15 亿 ,增长 8 98 D 为 3 2 2 0 05 1
策 执 行 有 力 , 置 资 源 有 效 。最 重 要 的 是 , 整 个 家 庭 利 益 的 名 配 在

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

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

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指以枫桥经验为原型,结合新时代要求和实践经验,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实践路径。

枫桥经验是指中国浙江省温州市枫桥镇在基层治理中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借鉴和推广。

在新时代下,枫桥经验的实践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首先,可以从政府角度来看,枫桥经验强调政府职能转变,注重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引导、服务、监督等作用,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枫桥经验强调社会自治,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的作用。

在实践中,可以积极引导和支持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的格局。

再者,从法治角度来看,枫桥经验强调依法治理,注重法治意识的培育和法治观念的普及。

在实践中,可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法治建设,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
素养。

此外,从经济角度来看,枫桥经验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注重培育和壮大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实践中,可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需要政府、社会、法治和经济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建设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建设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是指中国浙江省温州市枫桥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成功实践经验。

枫桥经验的核心是“枫桥模式”,它包括了“六个一批”,一批改革创新的试点、一批引领全市的示范、一批全国知名的品牌、一批全市领先的企业、一批全镇领先的村、一批全市领先的工作。

枫桥经验的成功得益于枫桥镇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经济发展方面,枫桥经验注重培育和支持民营经济,鼓励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了以鞋业、服装、电子商务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枫桥镇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民营经济发达的代表地之一。

在社会治理方面,枫桥经验强调依法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倡导社会自治和自治组织建设,形成了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提高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在文化建设方面,枫桥经验注重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倡导文明乡风,提倡文明行为,注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共识。

枫桥经验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它的成功得益于枫桥镇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全面探索和创新,也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以及全体枫桥人的共同努力。

希望更多地方能够借鉴枫桥经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全国枫桥式工作法

全国枫桥式工作法

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全国枫桥式工作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

全国枫桥式工作法源自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枫桥镇,它是一种注重基层自治、民主参与和问题协商解决的工作模式,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制度化,形成了一种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起初,由于国家改革开放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区域与地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导致了一些基层治理结构的弊端,诸如官僚主义、权力寻租等问题。

枫桥式工作法的出现正是要解决这一系列基层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基层自治、民主参与和社会协商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

枫桥式工作法以民主决策为核心,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使基层群众能够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群组织方式。

这种工作法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凝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自治文化。

在推动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发展的过程中,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化群众自治、推动依法治理、加强社会协商等为着力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枫桥式工作法的核心理念是发展至上、以人为本、全民共治。

它的出现,使得基层治理更加注重民主决策,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并提高了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质性程度。

枫桥式工作法的发展既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民主和法治的基因,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的范本和经验。

在全国范围内,枫桥式工作法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各级政府在实践中积极倡导枫桥式工作法,并通过对外交流与学习,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和进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枫桥式工作法得以不断健全和完善。

枫桥式工作法的推广和应用,对于改善社会治理、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总结枫桥式工作法的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实践路径,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社会治理的温州模式不久前,笔者受邀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厅局级干部社会治理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分享了温州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及思考。

笔者的分享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温州的现代社会治理是什么;第二部分,温州的现代社会治理这两年做了些什么;第三部分,温州的现代社会治理为什么会脱颖而出。

第一部分:温州的现代社会治理是什么让我们从央视对“毒明胶”、“毒水龙头”的新闻报道谈起。

央视“3•15”晚会和《经济半小时》栏目,分别在3月15日和21日,曝光了温州“毒明胶”和“毒水龙头”。

央视报道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但笔者的一位记者朋友了解到,央视报道是有瑕疵的:因为我国关于水嘴中铅析出要求的标准主要有1个国家标准和3个行业标准,关于水嘴重金属含量新标准今年9月才开始实施。

温州是国内水暖卫浴基地,面对温州水暖卫浴的“生死抉择”,政府及职能部门当然要有所行动。

但这个时候,最应该站出来的是温州市五金卫浴行业协会。

笔者之前参加过五金卫浴行业协会会议,也听到水暖卫浴产品存在的问题,行业协会也多次呼吁,但问题未能解决。

大家可能还抱有侥幸心理,或者还有抵触情绪:水暖卫浴质量和标准问题是全国性的问题,央视为什么选择曝光温州?但我认为,这并没有冤枉温州,温州这座城市在质量问题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深知质量对于一个企业、产业、城市的意义。

而在2013年底,陈金彪市长和温州市分别荣获中国质量30年十大人物和城市,温州更有责任在质量方面为全国做出表率。

历史上,温州企业因产品质量有过很多这样不同寻常的经历。

但温州鞋革协会、温州服装协会、温州打火机协会、温州电器行业协会等,在温州产业的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及舞台。

温州打火机企业老板黄发静联合温州打火机协会会员企业到欧盟打官司,他本人获得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温州打火机大佬周大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温州行业协会文化其实就是温州企业家文化、温州人文化:抱团、争取、突破、义利并重。

温州民营企业奥康联合温州鞋革协会以及其他温州鞋企,在“武林门火烧温州鞋”12年后,策划了火烧仿冒温州鞋的假冒鞋。

效果颇为轰动,在中国或者温州质量史上,“杭州武林门两次烧鞋事件”绝对是标志性的事件。

相信温州五金卫浴行业协会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在重振温州水暖卫浴产业中找回行业的话语权。

“毒水龙头”事件后,温州政府及职能部门在产业引导扶持、监管打击等方面要做很多工作;企业是主体,要做有责任心、良心的企业;行业协会除了要做好行业自律、危机预警外,还要承接政府行业标准制定、执行、技术壁垒、产业人才培训等部分职能,统筹解决。

这就是温州现代社会治理的一部分。

其实,温州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正是温州现代社会治理的两个重要主体。

温州的现代社会治理是什么?就是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社会治理路径的构建。

在温州,政府的代表就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市场的代表主要是民营企业,社会的代表就是社会组织。

以前,很多人对温州有过误读,认为温州政府是“无为政府”。

其实不然,温州政府是最接近现代治理理念的地方政府,温州政府把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渡给市场和社会,也就是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

民营经济、社会组织是永不褪色的温州模式,是温州的金字招牌,更是温州现代社会治理的精髓。

清华大学王名教授评价说:“温州的社会组织与市场经济同步,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市场自发、民间公益、社区协同、跨域共治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领域广泛、门类齐全、大小各异、上下结合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组织发展方面彰显了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温州精神。

温州社会组织的改革发展具有民主选举、良性生态、见贤思齐等温州特色,有腾出空间、提供支持、顶层设计、改革创新的制度优势。

”浙江大学郁建兴教授为温州公益创投项目点评:“温州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协会,与文体类、公益类、城乡基层类的社会组织构成了温州现代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在参与中成长,并推动温州市民社会进程。

”第二部分:现代社会治理,温州做了些什么在这里分享一下温州做得比较漂亮的几件事。

1.《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等“1+7”文件的出台。

最近几年温州出台大型政策都采取“1+N”模式,进行政策配套,统筹解决问题。

当时,温州参考了国内广东、上海、北京以及浙江宁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社会组织改革的文件,吸收其精华。

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温州正在进行的民办教育改革、金融改革等热点,结合温州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形成了“1+7”文件。

2012年11月1日,笔者等侯在市委、市政府印刷厂,把热乎乎的文件第一时间快递给民政部部长李立国。

李立国说,温州“1+7”文件是“迄今为止,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上、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上和促进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上,全国最先进、最完善、最有意义的一套文件”。

2.民政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

党的十八大前夕,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到全国各地调研地方社会组织创新工作,调研组对温州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工作予以高度认可。

2012年11月20日,李立国部长赴温州考察。

2013年1月16日,李立国部长和李强省长分别代表民政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部省共建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

部省协议实施一年来,存在的问题是这一年没有借助协议,让民政部和浙江省政府为温州民政工作解决一些战略性或当下棘手的问题,或者至少吸引政府在财力、人力等资源方面的投入,为全国提供一个样本。

3.温州入围首批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在温州调研时提出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的概念。

当时,正值“1+7”文件出台前,在政策制定方面我们经常会遭遇法律方面的困境,创新精神和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矛盾或冲突。

当温州市民政局局长李爱燕把这一困境向部里反映时,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提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的概念,既解决了温州当下问题,也可以推进地方社会创新和现代社会组织建设。

2013年4月,民政部以文件形式确立开展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创建活动。

今年2月,温州获评第一批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

温州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率先启动了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工作;减免开办资金,对“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四类实行“零资金门槛”;通过增加字号等形式突破“一业一会、一地一会”的限制,允许适度竞争,为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拓宽了空间。

截至2013年底,温州市社会组织登记总数,跃居全省各地级市首位,达6731家,较2012年底增长了43.2%。

经省民政厅授权,温州作为省内首个地级市开展了非公募基金会的登记管理工作。

非公募基金会登记管理权限向下级延伸是一个积极的政策导向,一方面可以为举办者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必将大力激活民间慈善力量。

温州市之前近10年时间非公募基金会只成立了20余家,而试点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已有13家基金会在市本级登记成立,政策推进效果立竿见影。

——民办非企业单位产权及回报制度改革成效明显。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

为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热情,对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民办学校、民办医疗机构、民办养老机构,明确出资财产属于出资人所有,一定条件下可以转让、继承、赠与,并允许出资人取得一定的合理回报。

这一项改革使民间资金办学、办医、办养老的热情得到激发,社会参与教育、卫生、养老呈现快速扩张趋势。

据统计,目前全市民办教育固定资产总投入近2700亿元,实行改革后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累计引进民资达145亿元。

实践证明,民办非企业单位产权及回报制度改革是激发社会活力的有益探索,减轻了国家负担,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从体制机制上改进了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深化平台建设,健全社会组织服务体系。

1.搭建服务平台。

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专业运行、项目合作”的模式,搭建全市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体系,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场地、项目和技术支持,加快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孵化。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986家,其中市、县两级平台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场所面积近3200平方米,实现了市、县、镇、社区四级全覆盖,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探索开展了分类培育孵化试点,打造共青团、老年等专业化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2.开展公益创投,推动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公益服务资助和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生产实现有效对接。

2013年,市民政局与新闻媒体合作开展了“寻找温州最美公益创投项目”活动;乐清、瑞安等地依托社会组织服务平台进行公益创投;苍南专门出台了公益创投的项目管理办法;瓯海区建立了公益项目库。

2013年全市依托服务平台共征集公益项目150余个,获资助项目110余个,资助金额累计260余万元。

3.建立发展基金。

以公共财政为引导,以福彩公益金资助、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的方式,组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

目前,全市累计到位原始资金3500万元,继乐清市成立全省首家县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后,各地也已陆续登记成立,实现市、县两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全覆盖。

同时,温州市瓯海区潘桥街道探索成立了全省首个镇(街)级的社会组织发展基金。

4.温州创新赢得政府和学术界关注。

2013年以来,全国研究社会组织的知名学者来到温州,为温州传经送宝。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接待全国政协、国务院法制办、民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及民政系统等调研组20次,专家学者50多位。

第三部分:现代社会治理,温州为什么脱颖而出不得不承认,温州社会组织工作与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江苏省南京市,还有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是整体性的,尤其是政府资源投入、人才瓶颈、职能部门思维方式等,不是一两年能赶得上的。

其实,2012年之前的温州,引以为豪的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培育,也全面走入低谷,只有协会自己自强不息。

但温州优势是由这个城市的民营经济基础决定的,决定了温州人的民间基因,这也是温州现代社会组织脱颖而出的根本性原因。

首先,民政部门自身转型升级需要社会治理创新。

以温州的“1+7”文件为代表的地方和基层社会创新,正好和民政部的当家人思考相吻合。

温州民办教育“1+9”文件(现在升级为“1+14”文件)启动早、力度大、创新多、系统性强,但效果不如社会组织“1+7”文件。

其次,温州民政为什么要革自己的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应该是民政部门比较好的业务,有点“权力”的业务。

以前政府、公众对社会组织审批意见很大,但这与相关条例滞后有关。

个别市民写信给市委书记或通过网络反映登记难问题,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授意下,温州市民政局痛下决心,抓住社会治理创新的历史机遇,要革自己的命。

第三,我们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

在部省共建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大背景下,温州创新实践出台政策文件就是技术层面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