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阐述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阐述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阐述德国作为世界教育领域的重要国家之一,其教师教育体系备受关注。
德国教师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面性和普及性德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十分完备,覆盖了不同层次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特殊学校、职业培训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
此外,德国的教师教育体系涵盖了不同的学科领域,可以说是全面的。
这种全面性和普及性,为德国培养了众多素质高、专业强、扎根基层的教师。
二、多元性和灵活性德国的教师教育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德国注重教师的多元化。
在教师教育中,有不同的主要途径和路径,包括大学教师教育、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训练和继续教育等方面。
这种多元性和灵活性,可以充分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三、高质量和专业化德国的教师教育机构教育教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教育工作者所需的各种专业化技能和知识。
德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涵盖学科、教育科学、教育管理、心理学等各种方面,是一种高质量的教师教育。
这种高质量和专业化教育,保证了德国教师的专业和品质。
四、实践导向和研究性德国的教育学研究水平领先世界,因此,德国教师教育体系注重研究和实践,并且高度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和实践论文的要求来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学生都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学生通过实践的过程深刻地了解到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五、终身学习和转型能力德国的教育体系是非常注重终身学习和转型能力的。
德国的教师教育体系注重学生在工作中的继续教育,并帮助他们适应教育工作中的各种变化和转型。
德国的教育体系还建立了完善的学习社区,例如国家教育续训协会。
这些机构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使他们不断保持学习和转型的能力。
综上所述,德国教师教育具有全面性、多元性、高质量、实践导向、研究性和终身学习等特点。
这些特点,保证了德国教师的专业性、创造力和转型能力,在国际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改革是近年来欧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思想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本次演示将介绍德国教育 改革的思想,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
一、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1、自治原则
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各州享有课程设置的自治权,受宪法保护。每个 州的文化事务部根据州内政治、经济和人文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这种自主权也反 映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各州的文化自治权受到重视,不同的州可以有不同的教育 项目。
二、德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重视自治权
德国教育改革的自治原则启示我们,自治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也 应该给予各地区和学校更多的自治权,允许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个性化的 教育。这样有助于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灵活性
德国教育改革的灵活性原则启示我们,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 应该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观看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 的启示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和特点。 特别是在近代,德国教育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展现了 德国教育的实力和活力,而且对于我们的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点就是“双元制” 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既在学校学习,也在企业实践。在企业实 践的时间大约占70%,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概占30%。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 习,
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 月16日颁发的《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了在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 的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一 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标题: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读完《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德国教育体系中严谨而全面的教师培养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此书以详实的数据、丰富的案例以及深度的理论剖析,生动地展现了德国在教师专业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我深感震撼的是德国对于教师职业的高度尊重和严格要求。
书中指出,德国教师的选拔过程极其严格,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素质测试、教育理念考核等环节,确保每位教师都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
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恰恰体现了德国社会对教师角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教育质量的极致追求。
其次,德国教师培养体系中的“双元制”模式让我印象深刻。
教师不仅要接受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理论学习,还需要在学校实地进行教学实习,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保障了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快速成长并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持续的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也贯穿于德国教师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倡导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导师,更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需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素养,这无疑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总结起来,《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育体系来支撑。
我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吸取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打造出适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教师培养新模式,以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德国劳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成、特征及其启示——以柏林工业大学为例共3篇
德国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体系构成、特征及其启示——以柏林工业高校为例共3篇德国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体系构成、特征及其启示——以柏林工业高校为例1德国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体系构成、特征及其启示——以柏林工业高校为例德国一直以来被誉为高水平的教育体系之一,其中德国的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也备受人们关注。
在德国,劳动教育是一项分外重要的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柏林工业高校作为德国著名高校之一,其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体系也备受人们关注和赞扬。
一、德国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体系构成德国的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实践和探究。
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了德国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三个阶段。
教学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劳动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进修,包括劳动教育理论、教育法规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
实践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同砚的实践能力进行训练和培育,包括实习和实践的过程。
这个阶段旨在使同砚有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
探究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培育同砚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包括探究方法、探究设计、探究效果等方面的课程。
二、德国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体系特征1.强调好用性德国的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好用性,同砚在进修过程中重视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育,旨在让同砚精通好用的技能和知识,能够从事实际的劳动教育工作。
2.重视培育综合能力德国的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培育同砚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实践阶段,同砚需要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这要求同砚务必具备综合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3.以同砚为中心德国的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体系以同砚为中心,重视同砚的个性进步和自主进修能力的培育。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同砚自主探究和进修。
德国的劳动老师教育课程体系接受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教室测试、学术论文、实践报告等。
这些评估方式不仅可以全面地评估同砚的综合能力,也可以鼓舞同砚的思辨和创新。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重视学前教育。
1840年,福禄贝尔将他自己在1837年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初等教育发展迅速。
在初等教育的发展上,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贝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初等教育内容逐渐扩展。
19世纪初,初等学校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这些学科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
重视师范教育。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师范教育在本世纪得到较大的发展。
由于19世纪以前,教师主要由不具备教师能力的手工业者和退伍军人担任,提高教师的素质遂成当务之急。
德国职教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德 国职教教师培养 的过程进行系统分
很容易发现法规保障体系是德国成就高 模扩大而非质量提高的“ 外延式 ” 发展路线 , 这就严 析与研究 , 重限制 了我 国职业 教育在促进建设人力资源强 国 素质职教教师队伍 的基本前提条件。通过立法的形 式, 将职教教师 的任职资格 、 考核标准 、 进修培训以 及所享受的待遇及地位等方方面面都做 了系统而 有鉴于此 ,纲要》 《 明确提出“ 把提高质量作为 这就使得职教教师教育的相关方面都 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其走注重质量的“ , 内涵 明确的规定 , 使得职教教师教 式” 发展道路 。教师在教育三要素中占主导地位 , 是 形成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法规条文 ,
具有鲜 明的特点 , 其培养职教教师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我国职教教师的培养 质量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和借鉴意义。
关键 词 :德国;职业教育; 职教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 : 79 G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7- 5 21 5 09 o 61 01 01 —0 一 3 7( )0 5
教 鑫 ,林 杰
( 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 沈 阳 10 3 ) 0 4 1
摘 要 :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职教教师的质量是提高职业
教 育质量 的关键 ,因此职教教师培养成 为 目前关注 的焦点问题 。德 国具有 世界 上最发达 的职教教师培养 系统 ,
第 1 3卷
德国职教教师培养体系较为灵活 , 这体现在培 化 、 统化 的各 种 激励 举措 以及 具体 的操 作 流程 和 系 训时 间、 培训形式和培训 内容等三个方面。从培训 教师进修 的具体内容要求。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后 时间来看, 国对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有明确 还可 以获得更 高一级 的执教资格或另外一级别 的 德 的规定 : 教师可按 4 %的工作时间接受继续教育。 从 执教资格 , 职业学校还 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鼓励在职 培训形式来看 , 德国职业课教师 的进修形式分为三 教师攻读相应的学位课程 , 并且学成后会成为学校 种: 全州集 中培训、 地区培训和学校 内部培训。从培 对教师加薪与晋级的一个参考依据。另外 , 职业学 训 的 内容来 看 , 培训 的课 程 内容 比较灵 活并 不 是严 校 的教 师 在从 教 3 0年 内 ,每两 年要 进行 一 次综 合 格 固定的 , 而是根据具体 的职业需求来设置具体的 的考核 , 考核合格者顺利晋升到上一级 , 于考核 对 培 训 内容 。 不合格者必须要参加相应的进修培训 , 培训合格后 德 国职业教育体制决定 了职业教育学校 归属 方可重返校园教学。德国法律形式确立 了职教教师 于各州 , 由联邦政府具体负责校外以及企业的职 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 并 并在实践 中切实执行 , 此造 如 业教育和培训。但是 , 职业教育学校与培训企业是 就 了德 国职教 教 师 的高素 质 , 也成 就 了德 国职 业教 相互配合 的关系 , 它们因共 同的培训 目标而相互交 育 的辉煌 。 织在一起。具体到职教教师培训也是这样 , 由联 是 ( ) 养“ 四 以培 双师型 ” 职教教 师 为核 心 目标
德国实践教学法(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其实践教学法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德国实践教学法的背景、特点、实施方法和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德国实践教学法的背景德国实践教学法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德国实践教学法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世界范围内借鉴的典范。
三、德国实践教学法的特点1. 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德国实践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 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德国实践教学法强调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团队合作等,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职业人才。
3. 强调企业参与德国实践教学法鼓励企业参与,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4. 重视终身教育德国实践教学法注重终身教育,鼓励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德国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方法1. 双元制教育体系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是德国实践教学法的重要体现。
学生既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德国实践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施,培养其实践能力。
3. 行业培训德国实践教学法强调行业培训,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为企业提供专业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4. 国际化合作德国实践教学法注重国际化合作,与国外高校、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视野。
五、德国实践教学法的启示1. 加强校企合作我国应借鉴德国实践教学法,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经验与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经验与启示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经验与启示引言:德国职业教育一直以其高质量的培训体系和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而闻名于世。
“双师型”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它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体验。
本文将探讨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经验与启示,并从中汲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有益启示。
一、德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渠道和背景1. 制度设立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是建立在稳定而完善的制度体系下的。
德国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规定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验,才能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2. 实践导向的专业学位德国的职业教育院校一般提供与各行业相关的实践导向的专业学位,比如工程技术、医疗护理、机械制造等。
这些专业学位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由行业专业人士担任教师,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进行实习,接受真实的职业培训。
3. 企业合作项目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课程内容。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还有机会到企业实习,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二、德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验和做法1. 教师选拔和培养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选拔非常严格,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关行业背景和职业经验,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知识水平。
2. 实习与实践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中非常重视实习和实践。
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实习,接受真实职业培训。
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 与企业的合作德国职业教育与各行业的企业合作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士开展合作项目,共同制定课程和培训计划,以提供最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三、德国“双师型”教师培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1. 加强实践导向的教学我国职业教育应提倡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职业教育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和职业教育的典范,其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本文将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优势和挑战出发,探讨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1. 学制长、质量高: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其学制一般为3-4年,内容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2. 联合培养、产教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是企业培养,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学历与技能并重:在德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重,从技能人才到高等教育学历,各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1. 适应劳动市场需求: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大大减少了失业率。
2. 技能优势明显: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行业都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为德国的制造业、服务业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3. 教育与产业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1. 学历歧视:尽管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发达,但是在社会认可度上仍然存在学历歧视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是成功的保障,而忽视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2. 教师短缺: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增加,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面临着教师短缺的问题,急需更多的优秀教师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 技能更新不及时: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职业教育系统存在技能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使得一些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结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应该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和产业的紧密合作、学历与技能并重等方面入手,使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德国的教师教育 自2 世纪 7 年代开始基本都 学 )非完全 中学 的毕业生不能报考教师教育 的任 O 0 , 由综合性大学承担, 其招生条件十分严格 , 不是所有 何专业。第二、 在大学教育阶段, 学生的理论学习时 的中学毕业生都有资格报考师范专业。德国各州文 问较长 , 从事初等教育 ( l- 既 _4年级 ) 和第一 阶段 化教育部规定 , 只有完全 中学的毕业生才能报考 . 这 中等教 育( 一l 级 ) 5 O年 的修业年限一般 为 6个学 是源于德 国中学教育 的双轨制, 德国学生接受基础 期 , 的甚至达到 8个学期 ( 3 _ 有 即 _4年 ) 从事第二 , 学校 ( 相当于我 国的小学 , 学制四年 ) 教育后 , 开始 阶段中等教育 ( 即完全 中学的 5 3年级 ) 一l 的修业 对 中学实施双轨教学 , 一部分学生进入学制为 6 年 年限一般为 8个学期 ( 四年) 长者甚 至达 l— l , O 2 的主体 中学和实科中学 , 一部分学生进入完全中学。 学期。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 学生的主要学 习任 完全中学十分注重学术性 教育, 学制为 9年 ( 中 其 务为学科学习、 教育理论学习两部分 内容, 其学时分 前两年为促进阶段学习 , 考核合格才能升入下 一阶 配分别 占7 —8 %和 2 —2 %。第三 、 5 O O 5 学生在大学 段接受 7 年教育 , 否则将被淘汰) 其毕业生毕业后 教育阶段一般从事两个 以上学科 的学习 , , 对准备担 主要渠道是升入综合性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由此可 任初等教育教师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修完-I学 ' - J 见, 完全 中学不仅重视学生的学术性教育 , 而且其学 科 ( 即一 门主要学科和两 门相近学科 )对准备担任 , 习时间也比其它中学多三年的时间。2 世纪末期 , 中等教育教师的学 生则须修完两门学科 ( O 这两 门学 德 国还要求完全中学毕业生在报考师范专业前须体 科虽然也有主次之名 , 但在学分和考试要求上是基 本一致 的) 。德 国教 师教育的师范性 主要表 现在 : 验教师工作 , 以确定教师教育的志向。 2 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 第一 、 重视教育理论课程的学 习, 大学学术教育阶段 O 5 教师资格证书是 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 , 鉴别从 的教育理论课程的学分一般 占总学分 的 2 —2 % , 学 / 教资质 的重要凭证。获取德 国的教师资格证书 , 首 在教育实习阶段 , 生还要花 13以上的时 间在实 习学校学习、 研讨教育理论 , 如巴伐利亚州规定实习 先必须在德国综合性大学 中的师范教育专 业进行 3 - 年的学习, _4 参加各州举 办的国家统一考试 , 取 教师在实习的第一年每周需要有两天时间接受理论 实 得合格证。国家统一考试 的 内容繁多 , 要求 严格。 培训。需要指出的是 , 习阶段的理论 培训 和大学 以德国萨克森州为例 , 第一次国家统一考试 的内容 教育阶段的理论学习不同 , 后者的学 习主要是教学 大学开设 的教育理 为: 四个月内完成一篇 书面论文 ; 在 参加教育科学、 方法和技能技巧 的研修 。第二 、 基本上涵盖了教育学 和心理学 的 基础学校教学论 和学科科学笔试 ; 参加 50余分钟 论课程非常完备 , 0 学科体系。以德 国洪堡大学为例 , 其教师教育专业 的教育科学、 基础学校教学论和学科科 学的笔试。 的教育理论课程有 : 教育行 动、 教育理论 、 教育科学 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后 , 学生进入为期两 年的 作为社会机构 的学校 、 社会化与教育 、 课程与 见 习期 。学 �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作者:列笑君来源:《速读·上旬》2020年第02期◆摘要:从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出发,研究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从德国职业教育培训质量高、师资队伍优秀、社会承认感强等特点进行探究,突出德国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再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得出正确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措施。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职业教育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低、师资力量较低、社会认同感较弱等问题,与德国的职业教育仍有较大的差距,仍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关键词:德国;中国;职业教育本次研究力图从另外的角度探讨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展示德国职业教育更加具体完整的发展形态,同时结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德国职业教育简述(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德国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时期,最初在工业中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
之后缓慢发展,十八世纪到了十九世纪前半期,德国其实还是个农业国。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德国一跃成为一个机械输出国,成为经济实力强大的工业国,其中技术人才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二战,德国惨败,导致德国分裂成东、西两德,但是两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仍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其中,文章中提到的“德国”专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国为何能吸引越来愈多的德国人接受职业教育,概括而言,主要有四方面发展的条件: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政府政策的驱使;③职业教育所带来的良好的发展前途;④企业的支持和配合。
在四方面的配合下,使德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1.技术人才含金量特别高德国职业教育的培训证书是全世界认可的,德国的技术人才也是得到全世界肯定的。
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这包括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学生的实际操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而社会能力是指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
德国教育的特点与实践
德国教育的特点与实践德国教育体系作为欧洲的典范之一,一直备受国际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德国教育的特点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德国教育的特点和实践,希望能够帮助对德国教育感兴趣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德国教育。
一、德国教育的特点1. 强调高质量教育德国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德国的学生教育涵盖了对自我负责、社会责任和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发展全面的素质,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2. 德国教育强调实践针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德国教育增加了实践环节:包括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去工作、开设工作坊等等。
这些课程使得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实践让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国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靠工程师实践和工业应用,教育出了德国工业科技、机械制造等行业的高水平人才。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德国工业界的发展事半功倍,更加具有竞争力。
4. 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德国教育注重发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生在德国的学习生活中是自主的,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科,也可以参加社团或项目,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德国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从而养成独立自主的品质和创新精神。
二、德国教育的实践1. 德国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德国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职业教育系统包括双重教育系统,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
学生在学校学习基本理论和技能,并通过在企业中实习来锻炼自己的技能。
这种双重教育系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更好地适应了现代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2. 德国大学教育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世界范围内最出色的之一。
大学中,除了标准的硕士、博士学位,还可以获得某些奇异的学位,如美国所没有的“博士前期研究生”学位(类似于硕士)、“德意志发明神童”(象征性称号,如“奇妙博士”、“指导者的魔术师”),等等。
与此同时,德国大学致力于提供很好的基本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独立精神。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是一个原料缺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
在德国,不论担任那一种工作,完成那一种任务,“资格”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德国人把职业教育比喻为“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
而德国职业教育中最具特色并成为其核心部分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是指学校――企业、理论――实践、思维――动手。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优点是:一方面既保持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技能方法的直接性、有效性,同时又克服了传统的学习技能方法的随意性强和理论知识的缺乏。
另一方面使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克服了学校闭门办学所造成的与企业要求脱节的情况,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工作。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1.形成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的教学理念。
德国人重实务,也重思辩;既有强烈的国民性,又有浓厚的公民性。
黑格尔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为“双元制”中角色的演绎铺垫了深厚的哲学根基。
同时“双元制”在其历史进程中也充分体现着日耳曼民族重视技能的文化传统,其中,既有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3H”(手、脑、心)思想和斯普朗格“陶冶”理念的渗透,又有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论和公民教育思想的灌注,以及洪堡以重视个性、培养多能而造就优秀人才振兴民族国家的民主教育思想的熏陶。
因此,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
在德国,全社会有一种共识: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
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人不能进入工作岗位。
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为年轻人开设一条成功的职业道路;二是保证年轻人掌握一种胜任经济发展和工作需要的技能。
有人说,“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
当大多数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的时候,不要忘了,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是它的树根和树干决定的。
教师德国培训心得体会
在2019年,我有幸参加了我国教育部组织的德国教师培训项目。
此次培训为期一个月,我深入了解了德国的教育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
以下是我对此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 注重基础教育德国教育体系以基础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小学到高中,教育内容涵盖了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这种全面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2. 强调实践能力德国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制作模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此外,德国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重视教师素养德国教育体系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
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沟通能力。
在德国,教师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职业,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
二、德国教学方法的优势1. 小班教学德国课堂通常采用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案例教学德国教师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合作学习德国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德国教师的专业素养1. 严谨的教学态度德国教师对待教学工作非常严谨,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
2. 高度的责任心德国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他们关心学生的成长,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德国,教师被视为学生的引路人,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3. 良好的沟通能力德国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他们能够与学生、家长、同事进行有效沟通。
德国教师教育研究
德国教师教育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德国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德国作为欧洲教育领域的领军者,其教师教育研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德国教师教育研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对德国教师教育的历史沿革进行简要回顾,梳理其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德国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第二部分将着重分析德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从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等角度出发,探讨德国教师教育研究如何适应时代变革,以及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研究质量。
第三部分将关注德国教师教育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揭示德国教师教育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德国教师教育研究进行总结,提炼其成功经验和启示意义,以期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将对未来德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全球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共同进步。
二、德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德国的教师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脉络深深地植根于德国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演进之中。
回溯其历史,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19世纪之前,德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即新教师通过在经验丰富的教师身边学习,逐渐积累教学经验和技能。
这种模式下,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往往与具体的学校和教堂紧密相连,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系统性。
19世纪初,随着德国的统一和教育制度的逐步建立,教师教育开始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
1810年,德国第一所教师教育机构——普鲁士皇家教师学院在柏林成立,标志着德国教师教育正式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此后,各州纷纷效仿,建立起自己的教师教育机构,并开始制定统一的教师教育标准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德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
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与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
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向教师教育全面转轨的关键时期。
因此,探讨与解读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具有启示作用与现实意义。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与职后培训阶段。
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修业阶段修业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
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与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
卡塞尔大学规定,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且两者须为相近学科。
该校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还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等。
(2)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
教育见习主要就是听老师讲课,瞧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管理学生等,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不上讲台讲课(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后才能上课)。
师范生达到相应条件后,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
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转入第二阶段学习,同时取得国家见习公务员资格。
2、实习阶段教育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
第一次考试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者,方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这类机构统称为研修班。
1990年以前,教育实习时间各州不尽相同。
最短16个月,最长2、5年,一般为1、5年。
从1990年开始,联邦政府根据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规定各州教师实习阶段期限统一为2年。
第一年为引导与试教阶段。
从实习开始4周以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试教。
通常上午见习或试教,下午在研修班学习讨论。
到第二学期甚至第二年,才开始独立承担一个班的教学。
第二年的后半年,则专心准备第二次国家考试。
每年的2-5月就是德国各州进行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时期。
考试内容包括:①面对评委与考试委员会,上两节公开课;②在4小时内,当场撰写一篇有关教育理论的文章;③参加包括主修专业、辅修专业以及政治法则的3次口头考试。
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只有80%的实习教师能够通过第二次考试。
第二次考试合格者,就成为正式教师,同时成为国家正式公务员,享受良好的待遇。
德国教师的报酬比雇员的平均工资高1、5-2倍。
3、职后培训阶段职后培训的目的就是使教师拥有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能力,负担起教育改革与革新的任务。
当前,德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自主学习。
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教师了解教育科学与专业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扩充教师有关教育工作的心理、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重新认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承担的任务与角色。
在德国,政府与各种教育团体经常举办这种在职教育。
教师在周末、下午或晚上均可自主参加培训。
(2)派出培训。
经校方许可,教师到师资培训机构学习培训,获取另一种或更高级的资格。
它主要包括另一种学科任教资格,另一种学校类型的任教资格,在实习教师研修班的任教资格,校长、督学任用资格等。
二、德国教师教育的主要特点1、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德国教师教育十分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教师职业就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就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因此,师范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知识传输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为此,德国大部分州要求申请入学者必须参加职业性向测试,或者在入学前到中小学见习一段时间,测试申请者具不具备当老师的潜质,有没有可塑性,这就是“全程育师”的首要环节。
第二,德国教师教育的“修业阶段”与“实习阶段”就是“全程育师”的中间环节,目的就是把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培育成合格的教师,包括从理论到实践、从智力到品性、从知识到能力的全方位培育塑造。
在此期间,师范生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反复锻造、磨炼,才能成为正式教师。
第三,职后培训就是“全程育师”的最后一个环节,事关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在职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停地从时代中吸取营养,学习最新知识。
2、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就是德国教师教育的显著特点。
第一,教育见习,培养师范生的感性认识。
教育见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听课、评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接触课堂现场的能力。
带教老师从中小学选拔,她们具有双重身份,既就是中小学的教师,又就是大学的讲师。
第二,教育实习时间长、内容具体,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执教能力。
德国各州统一规定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为2年。
花2年时间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为全世界教师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可见德国政府培养教师执教能力的坚定决心。
3、坚持四年一次的教师评价制度德国政府规定,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四年一次的综合评价。
完全中学、实科中学教师的评价者主要就是学校校长,四年一次为每个教师作出翔实的考核报告。
国民小学、主体中学教师的评价以督学为主、校长参与配合。
对教师的评价客观、公正,必须与教师本人见面并签字存档备查。
督学的任务就是到校听课,为每个教师建立一份“教师工作报告表”。
内容分为两部分:一就是教师分管的班级及学生情况,所承担的工作量等;二就是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工作态度等。
教师的评定结果分为7个等级,1级最好。
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一般为4-5级,能评上1级的教师较少,必须就是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突出者。
三、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鉴于德国教师培养的特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①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时机(观念、财力、物力)成熟的时候,把各级各类教师的管理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真正使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理想职业。
②引入“全程育师”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
国家应尽快制定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法规,明确教师职后培训的权利与义务。
一方面,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并把职后培训与其聘任、提薪与晋级等方面挂钩;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申请培训,正确处理好教学与培训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的在职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
③凡报考师范类的学生,考前应该进行面试与职业性向测试,把那些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与热血的优秀学生选入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学习。
我国师范生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与德国相比相差甚远。
首先,对教育见习整体重视不够。
有的仅仅将教育见习纳入了教学计划,但没有作出具体的检查落实;有的学校内部没有统一要求,有的专业见习,有的专业不见习,存在着可有可无的思想。
其次,教育实习的水份很大。
虽然对教育实习都作了相应安排,但时间一般只有6-8周(仅仅相当于德国教育见习的时间)。
有的学校派了带队老师专门蹲点实习中学;有的学校实行教育实习巡视制,选派相关人员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中学巡视一圈。
可见,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检查指导不力,教育实习的水分很大。
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实习中学迫于考试或升学排名的压力,不愿意让实习生多上课。
另一方面,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实习期间往往就是找工作的黄金时间,部分学生不安心教育实习。
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制定《教师教育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作出明确的时间、内容规定及其目的要求,做到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与实习中学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实习中学中遴选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既就是中学教师,又就是高校讲师,高等院校支付相应的报酬给实习中学与带教老师。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实习中学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带教老师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师范院校应划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项经费,以保证教育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方法较多,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操作起来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如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等,评价的主要尺度就是所教(管)班级年度考试排名或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升学率。
为此,我国应建立健全教育评估机构,由评估机构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
并委托教育评估机构每个学年度,对教师进行一次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评比。
将每位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入个人档案,并与其晋职、晋级挂钩。
引入激励机制,树立典型,树立正确的导向,奖励表彰先进,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另外,我国的督学体系健全,但其主要职责就是宏观指导与例行视察,没有像德国督学那样真正地深入课堂,走访家长,对教师作出客观翔实的综合评价。
两相对比,差距显而易见。
我国注重教育过程的宏观遥控,德国注重教育过程的细微环节。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对教师的培养各有侧重。
修业阶段着力培养教师的基本能力;实习阶段着力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职后培训阶段着力培养教师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能力。
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凸显出三个主要特点: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坚持四年一次的教师评价。
她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应积极学习德国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引入“全程育师”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建立健全教育评估机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