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

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课程,伴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反思这种现象的成因,数学教学与生活脱节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其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概念往往记不住,甚至感到厌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那么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结合二十年来的教学体验, 我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师教育意识的转变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老师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

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老师赢。比赛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积极主动地实践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才能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并且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又如,在教学“认识重量单位‘吨’”时,为了让学生能亲自感受到一吨有多重,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全班起立,同桌互报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然后互相背一背,谁来回答你的同桌有多重,你感受到了你同桌的重量了吗?”(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30千克、25千克、23千克、21千克等等)老师这时便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平均体重是25千克,那么有几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约是一吨重?”(40个)也就是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自己要同时背起40个同学才是一吨重的概念。显然,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要引导学生善于捕促、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例如: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例如,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这样一道题:给每一小组一条2米长的绳子,一把米尺,一副教学用的三角板。请同学们测量校门口的一堆沙土的体积。学生学习完《目测与步测》一课时,我留给学生的作业是:请你运用步测的方法计算从学校到卫生院门口的距离是多少米?通过设计一些生

活化的练习,让学生把课内、课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

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的实践能力。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运用实例创设情境既简单又行之有效。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摸桌面的边线,描、画几种图形的边线,让学生感受到摸、描、画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通过测量其长度,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量身边物体的周长,用手比划腰围和头围并测量其长度。我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得来的,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例如教学“认识数学中的角”时,在认识实物中的角以后,用课件出示:几个实物图的角,几个图的角配音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总的来说,只有设计好各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

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让数学走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