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

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前言为了更好地支持国家重点专项和科技项目的研究,促进科技创新,国家科技部发布了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本文将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介绍和解析。
重点专项项目申报重点专项是针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通过集中投入、集成创新、重点突破,推进关键技术、前沿领域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重点专项项目分为青年科学家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三部分。
青年科学家计划青年科学家计划是国家为鼓励青年学术和科技创新而设立的一项项目,旨在提高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2018年的青年科学家计划申报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建议书阶段。
截止时间为3月31日,申请人可以通过科技部门的官网在线提交建议书,重点内容包括项目简介、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
2.第二阶段:正式申报阶段。
根据建议书的评审结果,科技部门将筛选出获得批准的项目并通知申请人提交正式申请书。
申请人需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好正式申请书,提交相关材料。
正式申报的截止时间为6月30日。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新型继承,旨在促进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前沿学科等方面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
2018年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申报也同样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建议书阶段。
截止时间为5月15日,申请人需要提交建议书以及相关的申报材料。
2.第二阶段:正式申报阶段。
根据建议书的评审结果,科技部门会通知获得批准的项目负责人,要求提交正式申请。
正式申请的截止时间为10月15日。
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是为更好地支持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国家级科技计划。
重点研发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计划性地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
2018年的重点研发计划包括预先研究、面上项目和重点专项三种类型。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聚焦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 年、2017年及2018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共启动了109个三级指南方向。
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疑难高发恶性肿瘤治疗专项重点攻关”和在《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研究,推进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的任务要求,2019 年本专项将结合前期的部署情况,以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为研究对象,聚焦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早治研究和突破性诊疗新技术的研发,拟在液体活检技术研发、恶性肿瘤筛查方案优化与评价研究及恶性肿瘤新型免疫治疗技术研发三个方面,重点部署5个三级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8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2亿元,实施周期为2019年—2021 年。
1. 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技术开发与评价研究1.1 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1.1.1 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常见高发恶性肿瘤(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等)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现状,研发提高单个循环肿瘤细胞识别和捕获准确性的关键技术,优化微量核酸(外泌体核酸、ctDNA、miRNA等)的提取技术,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特定肿瘤的液体活检特异性检测靶点;研发特定标志物的靶向性PCR 扩增及测序、海量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技术,筛选出10~20个差异最为显著的液体活检靶点,并建立相应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模型;在全国具代表性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大样本(5万人以上)队列研究,与目前普遍应用的筛查技术对比,验证其有效性;针对经过验证的液体活检靶点,基于自主原创性研究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筛查/早期诊断试剂盒,为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1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节

附件:“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节选)本专项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大数据分析和临床应用技术,建立大规模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形成重大疾病的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疗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个主要任务。
年启动的项目主要部署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研发,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个主要任务,拟启动个重点方向,拟支持项目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亿元。
实施周期为—年。
. 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精准医学大数据的有效挖掘与关键信息技术研发精准医学大数据的有效挖掘与关键信息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及相对高频的罕见疾病的生命组学大数据,研发高灵敏度、高准确率、高精度、高分辨率、高通量发现重要疾病基因、关键简单类型和复杂类型变异位点和表观遗传信息的新技术、新方法;研发整合临床疾病表型信息与影像组学、遗传变异、基因表达与调控、表观遗传与微生物组信息等的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从大数据收集、处理、科研分析到临床诊疗应用的全链条技术方法体系。
研究新一代测序等高通量生物技术产出数据的高效并行计算技术、不同算法来源计算分析效果评估技术和大数据有效压缩和快速传输技术;研究生物医学大数据关联搜索方法和技术;研发生物医学大数据存储与分析的云计算和安全监管技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夏建川 李雯
慢阻肺康复体系和策略的建立及其
15
2018YFC1313600
临床应用性研究
复旦大学
李善群
慢阻肺早期筛查、防治及呼吸健康
16
2018YFC1313700
管理的物联网技术研究与推广
同济大学
李强
17
2018YFC1313800 肠道与下丘脑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的作用及干预新方案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序号
项目编号
2018 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项目名称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项目 负责人
中央财政经费 (万元)
项目实施周期(年)
1
2018YFC1312200
脑出血损伤机制与干预评价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胡波
1668
2018.8-2020.12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干预
2 型糖尿病智能优化综合管理体系 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中山大学
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认知筛查和评估 系统的建立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分裂症早期个体化诊疗生物学 标记体系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
酒精、吗啡依赖关键诊疗技术的推 广应用研究
中山大学
阿尔茨海默病神经调控及智能康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研究
2
2018YFC1312300
研究
四川大学
雷鹏
适合国人的有效安全可负担的降压
3
2018YFC1312400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李静
调脂药物及治疗模式研究
4
2018YFC1312500 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方案及干预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2“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 年、2017 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共启动了75 个三级指南方向。
2018 年将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继续部署34 个三—1—级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36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4.5 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0 年。
1. 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1.1心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与策略研究1.1.1脑出血损伤机制与干预评价研究研究内容:系统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脑出血后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水肿等继发损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遗传危险因素(新的致病和易感基因)、环境危险因素(感染、压力等)和生物危险因素(炎症标记物、凝血功能指标等)对脑出血的交互作用;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继发损害及不良预后的预警模型(影像及生物标记物预警);研究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和止血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脑血管病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的脑出血血肿扩大干预研究队列,样本数不少于1500 人;建立国人脑出血继发血肿扩大的遗传易感基因谱及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周边水肿等继发损害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谱;建立包括影像学及生物标记物等多种预警指标在内的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周边水肿及不良预后的临床评价工具;完成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和止血治疗对脑出血不同特定人群的治疗效果评价。
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2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permeability associated with cleat pattern in a coal seam of the [18] 潘荣锟. 载荷煤体渗透率演化特性及在卸压瓦斯抽采中的应
Kushiro coalfield in Japan[ J] . Environmental Geologyꎬ 2004ꎬ 47
siumꎬ 1986.
experiment device loaded by high pressure water and negative pres ̄
[11] WANG Shugangꎬ ELSWORTH DEREKꎬ LIU Jishan. Permeability
sure[ J] . Rock and Soil Mechanicsꎬ 2014ꎬ 35(11) : 3338 ̄3343.
[9] 邓博知ꎬ 康向涛ꎬ 李星ꎬ 等. 不同层理方向对原煤变形及渗流
PAN Rongkunꎬ CHENG Yuanpingꎬ DONG Junꎬ et al. Research
特性的影响[ J] . 煤炭学报ꎬ 2015ꎬ 40(4) : 888 ̄894.
on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layered natural coal under differ ̄
bility evolution model for coal seam being drained by pressure relief
[13] LI Huoyinꎬ SHIMADA Soheiꎬ ZHANG Ming. Anisotropy of gas
[ J] .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ꎬ 2016ꎬ 26(2) : 127 ̄131.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姓名单位职称
1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2 孔灵芝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研究员
3 张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
4 赵文华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所教授
5 杨新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
6 杜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
7 孙保存天津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8 曾木圣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
9 房静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
10 曾正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11 姚婉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
12 王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
13 朱以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14 武力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主任医师
15 陆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
16 吕泽平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主任医师
17 宁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教授
18 王明荣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1—
19 王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20 赵一鸣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
21 周玉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2—。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科技部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科技部附件11“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健康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我国国民对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人们在希望“好看病、看好病”的同时,更加关注疾病的预防、个体功能的完善、健康状态的良好,以及健康寿命的延长。
本专项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要求,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社〔2017〕147号)、《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66号)、《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5号)及《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等战略部署,突出“战—1—略前移、关口前移”,聚焦健康风险因素控制、老龄健康服务等关键问题,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健康失衡状态的动态辨识,健康风险评估与健康自主管理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人体健康状态量化分层、健康信息的连续动态采集、健康大数据融合分析、个性化健身技术等难点和瓶颈问题,构建以主动健康科技为引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保障能力和自主性;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养老服务标准及评价体系,推进养老、康复、护理、医疗一体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连续性服务的生命全过程危险因素控制、行为干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的技术产品支撑体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科技支撑。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六大方向,启动了个三级指南方向。
根据项目规划,年指南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六大方向继续部署个三级指南方向。
专项实施期年,年。
1.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1.1心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与策略研究1.1.1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阻断的关键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研究其可逆的关键干预靶点,并评价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其重要基础脂代谢异常,研究调控机制,深入研究临床表现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
针对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心力衰竭,明确心力衰竭发展各阶段的病理特征,转录特征以及蛋白表达特征。
深入研究临床表现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获得完善的中国人脂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的临床表型,在脂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明确脂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干预靶点;申请获得不少于项发明专利;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于篇。
支持年限:年拟支持项目数:项1.1.2基于急性脑缺血损伤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神经损伤与保护研究研究内容:利用急性脑缺血损伤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急性脑缺血损伤后神经保护性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远期疗效研究,筛选出能改善动物模型神经结构和功能、临床患者有潜在获益可能的神经保护性药物;开展所筛选药物的临床转化研究。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开放、分享、协同、融合”为发展理念,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为主题,以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现代服务科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打造现代服务支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和联盟建设,重塑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的贡献度,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新生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现代服务科学理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等5个方向,共部署35项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8年,拟在上述5个方向,按基础理论类、共性关键技术类、应用示范类,启动不少于23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3.75亿元。
应用示范类项目须有经费配套,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鼓励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与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2018年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8年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一、工业领域(一)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1.柔性传感材料与传感器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柔性/可拉伸器件和导电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设计和研发柔性/可拉伸器件、导线、电极。
设计和研发适于可穿戴设备使用的新型柔性/可拉伸传感器件。
研究适合于柔性传感器应用于医疗和健康监测的算法,实现可穿戴复杂环境下的精准健康数据获取和分析。
2.柔性混合集成电路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柔性和刚性器件混合集成、柔性互联、柔性混合封装工艺,研究超薄硅集成电路及传感器的加工工艺。
研究柔性混合集成电路性能测试技术,开发柔性混合集成电路在疲劳载荷下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的测试工具。
研究柔性混合集成电路的失效机制及相应的结构优化方案。
3.柔性显示器件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柔性显示的薄膜封装技术,揭示材料特性和器件性能之间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突破功能层薄膜本身在卷曲、折叠等力学作用下的稳定性关键技术。
4.柔性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非富勒烯类受体材料,高效界面调控材料,柔性薄膜的微观形态调控技术,基于40 μm以下厚度柔性超薄晶硅的非掺杂异质结技术,构建新型高效材料体系。
5.柔性照明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柔性耐高温透明聚合物基板、柔性金属基薄膜透明电极、高效柔性发光材料、可穿戴柔性液晶显示材料和印刷电子辅助材料等相关材料制备研究,阐明光学特性、电荷输运和耐久性调控规律,研究对上述材料老化特性的实验室加速测试与评估的相关方法,突破高耐久性多功能柔性封装关键技术。
6.柔性储能器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针对柔性储能的高性能正负极活性材料新体系,以及电解质和集流体等匹配性材料,重点探索基于石墨烯等二维纳米材料的新型储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储能机制及其在柔性储能器件中的应用技术。
发展创新的柔性电极结构设计方案与材料集成技术,研发柔性储能器件全流程制作工艺,评测柔性储能器件在反复受力与形变时的充放电性能、电极中各组成部分的界面结构和正负极材料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器件的失效机制及相应的材料与器件结构优化方案。
2018年度市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doc

附件32018年度市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一、生物医药优先主题1:创新药物研发针对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疾病,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创新、重大产业化前景和重大市场效应的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优先主题2:仿制药物研发依据技术进步和政策法规要求,开展临床急需或短缺的仿制药物的研发;进行已上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相关技术研究,提高药品的质量与标准;开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出口潜力大及有利于提升药品质量和疗效的关键医药中间体和新型药用辅料的研发。
优先主题3:中药材品质提升围绕亳州道地、特色、大宗中药材,开展良种选育繁育研究和基地建设,开展中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种植研究,建立符合规范化标准种植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炮制、提取、仓储、运输等关键技术和商品规格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
优先主题4:中药新品种和新剂型研发围绕名老中医验方,研究开发中药新品种和新剂型;对确有疗效的中药传统制剂和中药大品种进行再次研究开发;利用我市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开展符合保健食品管理要求的技术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
针对中药大品种,选择常用剂型,开展中药剂型改进、设计和适应性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以改善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提高缓控释制剂的载药量、片剂的可压性和注射剂的增溶性等辅料筛选与评价技术研究。
优先主题5:中医“治未病”辨识方法与干预技术研究开展以“养生保健”为主的“治未病”相关的人体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研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研究“治未病”的自我调理与干预的有效方法和中医技术,建立干预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治未病”的服务模式。
优先主题6:中药饮片标准化炮制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炮制技术研究基于“亳法”饮片炮制经验,研究常用中药饮片的炮制机理,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炮制工艺,统一亳州市饮片炮制规范,并联合省内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建立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承诺书

2018年度重点研发计划申报资格承诺书为严格做好2018年度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申报的形式审查工作,请项目/课题负责人(或参与人)仔细核对申报资格,并作出承诺。
1.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设课题,项目负责人及参与人员均应为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须同时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
2.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3.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也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4.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2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18年6月30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6.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2“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年、2017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共启动了75个三级指南方向。
2018年将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糖尿病、神—1—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继续部署34个三级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36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4.5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0年。
1. 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1.1心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与策略研究1.1.1脑出血损伤机制与干预评价研究研究内容:系统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脑出血后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水肿等继发损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遗传危险因素(新的致病和易感基因)、环境危险因素(感染、压力等)和生物危险因素(炎症标记物、凝血功能指标等)对脑出血的交互作用;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继发损害及不良预后的预警模型(影像及生物标记物预警);研究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和止血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脑血管病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的脑出血血肿扩大干预研究队列,样本数不少于1500人;建立国人—2—脑出血继发血肿扩大的遗传易感基因谱及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周边水肿等继发损害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谱;建立包括影像学及生物标记物等多种预警指标在内的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周边水肿及不良预后的临床评价工具;完成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和止血治疗对脑出血不同特定人群的治疗效果评价。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1.2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研究内容:利用队列研究,探索认知障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结局的影响;研究血管认知障碍的环境影响因素,阐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机制,建立脑血管病后血管认知障碍的预测模型;利用最新微量组学等技术研究轻型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灌注障碍对AD(阿尔茨海默症)病理学分子影像和外周标志物的影响,探索并比较血管病和AD之间的关联;从临床和动物实验上探索神经保护类药物对于血管认知障碍的干预效果和机制。
考核指标: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微量组学技术建立血管认知障碍的预测模型,明确—3—通过干预血管危险因素对AD的防治可能性,发现通过早期神经保护防治血管认知障碍的手段。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重大心脑血管病急救体系、临床诊疗技术、策略及评价研究1.2.1国产降压调脂药大规模长期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建立评价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科学体系;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关键的降压调脂治疗药物,开展以临床结局事件为评价指标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国产药物长期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适合国人的有效、安全、可负担的降压调脂药物及治疗模式;改善心脑血管病的预防。
考核指标:建成评价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科学体系,获得2~3种国产降压调脂等药物对于预防国人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完成对降压调脂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安全有效经济治疗提供依据。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1.2.2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方案及干预策略的优化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心房颤动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现状,开展队列研究及比较效果研究,针对血栓栓塞事件、出血风险和心力衰竭,进一步筛选适于我国人群更为特异的预告指标,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心房颤动风险精准预测模型;评估不同口服抗凝药物及使用方法、监测方法对于房颤人群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结合卫生经济学研究数据,建立宜于推广的规范化抗凝策略;开展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以降低导管消融技术操作难度,降低围手术期相关风险,提出针对我国现有条件下操作性较强的适于在地市级医院推广的房颤治疗策略;针对房颤消融建立规范化手术流程,严格消融终点的评估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建成我国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出血风险和心力衰竭的可操作性强的精准预测模型;开发出不少于2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新技术和不少于2个心房颤动治疗新靶标;形成1套心房颤动预防、早期干预与规范化抗凝治疗策略,在全—5—国不少于100家医院(地市级及以下医院不少于50家)试点推广普及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3脑出血急性期外科微创干预及评价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淀粉样血管病、血管炎、凝血因子缺乏和抗凝药物相关、脑血管畸形、烟雾病、脑动脉狭窄等)早期血肿特点(包括CT、MR特殊序列等影像学分析和组织学分析)与再出血风险预测;研究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适应症;研究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和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对于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预后的影响;开展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研究队列,样本数不少于800例;覆盖自发性脑出血类型不少于3种;建立不少于2套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早期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价系统;建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术前评估指标体系;—6—确定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手术适应症以及手术时机;建立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优化临床治疗策略和技术组合;完成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重大心脑血管病康复和长期管理研究1.3.1高血压肾病的干预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基于大样本人群队列,开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明确肾性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和干预策略,筛选早期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提出降低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生活方式干预策略、优化治疗方案和适宜肾脏替代治疗模式和综合管理方案;研究高血压肾病肾损伤发生机制与病理生理过程;利用生命科学新技术手段,研究因慢性肾病内环境紊乱以及老年器官功能减退、防御机制下降等系统性变化对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影响;明确免疫、炎症、氧化应激与器官重塑交互作用的内在联系;解析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失代偿至终末期器官衰竭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7—明确生活方式干预、药物、调控内环境、生物治疗、不同肾脏替代治疗模式等对降低老年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研究高血压肾损伤一级和二级预防治疗策略。
考核指标:建立稳定随访的全国多中心大样本肾性高血压队列;明确不少于2种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提出肾性高血压优化治疗方案并推广应用;制定指南规范2项。
高血压肾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确切致病作用的复合危险因素,明确不少于2种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建成高血压肾损伤及慢性肾损伤进展的风险预测体系,形成不少于3种早期防控的可行措施;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5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2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研究内容:系统评价现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管理模式,开发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患病阶段的心脑血管病健康管理模式;评估不同疾病管理模式的效果、成本—效益及适用条件;研究基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监测、新型干预技术的健—8—康管理模式,基于医疗联合体的心脑血管疾病管理模式。
考核指标:产出不少于3套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阶段的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管理人群脑卒中、冠心病的规范管理率相对提高至少20%,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对降低至少1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3脑血管病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及决策平台建立及应用研究研究内容:研究脑血管病神经功能损伤智能诊断评价技术,建立脑血管病交互式智能辅助诊断、治疗及疾病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基于脑电生理监测的早期神经功能障碍的智能评估技术及干预策略;研究基于芯片的脑血管病超早期检测技术;开发脑血管病智能辅助诊疗决策平台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考核指标:建立1套多维度交互式智能评估脑血管病神经功能障碍的计算机软件;建立临床医学与信息科学、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平台,研发计算机辅助决策工具不少于2项,智能辅助诊断卒中人群5万例;完成辅助决策系统可行—9—性及医疗均等化效果评价。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 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2.1恶性肿瘤发生及复发、转移的分子基础研究2.1.1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发生及复发、转移的分子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恶性实体肿瘤(如儿童特有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成人儿童共患肿瘤:甲状腺癌和横纹肌肉瘤),以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含RNA可变剪接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大数据)为基础,采用基础—临床多种方法研究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发生、复发、转移不同阶段关键分子改变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因组DNA突变及转录异常(含表达和可变剪接变化)、蛋白修饰异常在儿童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及复发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考核指标:在儿童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或复发过程中重要驱动因子(基因畸变、关键非编码RNA、RNA可变剪接变化、蛋白表达及修饰变化等)作用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性发现不少于—10—5个,为儿童恶性肿瘤早期发现、转移或复发的预后诊疗提供新线索和理论依据,为研发可用于儿童恶性肿瘤早期发现、转移或复发诊断和预后分子标记物以及干预肿瘤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新技术或新产品提供重要基础;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2.2.1上消化道肿瘤筛查和干预技术开发及评价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高发的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和贲门癌),开展基于影像学、内镜和分子标志物等的筛查和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有全国代表性和较好工作基础的地区(至少5个以上,应包括农村、城市、高发区和非高发区,及环境暴露高危地区),覆盖一定规模(10万人以上)的人群队列,以目前普遍应用的筛查和干预技术为标准,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更有效率的筛查新技术和新方法。
考核指标:开发出3~5项基于分子标志物(谱)/模型等技—11—术的、可用于上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的新技术;建立2~3项适合于中国人群、符合卫生经济学效益原则的可推广的上消化道肿瘤筛查干预技术和方案,完成覆盖地区人群队列筛查;筛查灵敏度和特异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项目覆盖地区上消化道癌检出率提高50%,早诊率达到85%,为降低不同地区人群上消化道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提供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