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消息深度优势的实现途径探析——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分析及思考66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是评选出的在中国新闻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以下是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的点评:
1. 价值观引导: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它们可能深入报道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的真相,提供公众所需的信息。
2. 专业报道: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方面表现出色,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它们可能通过深度调查、独立报道等方式,呈现出对事件的全面把握和客观准确的描述。
3. 影响力和创新性:一等奖作品在报道中可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创新性。
它们可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报道方式或者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突破传统报道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4. 价值传递和社会效益: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并对社会产生较大的正面效益。
它们可能通过报道社会问题、倡导社会公正等方式,引起公众的关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准确性、影响力和创新性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平,是中国新闻界的优秀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深入调查、准确报道,影响公众舆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分配数额表
1.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作品各占50%。报纸通讯社作品6件,广播作品3件,电视作品3件。
2.报纸、广播、电视三类作品至少每类报送1件消息,系列(连续)报道最多每类报送1件。
3.消息名数额不限。
北京、上海、广东记协
1.报纸、广电各占50%。京、沪、粤报纸作品6件,广播作品3件,电视作品3件。其他省广播作品不得少于2件。
2.报纸、广播、电视三类每类至少各报送1件消息,最多各报送1件系列(连续)报道。报纸至少报送1件版面。
3.消息、版面名额不能挪报其他项目,如不报送消息、版面,则名额作废。
4.评论、通讯、专题报送数额不限。
10件
天津、重庆、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记协
分配
数额
推荐单位
分配数额说明
5件
人民日报、新华社
1.人民日报、新华社至少各报送1件消息、1件版面,消息、
版面名额不能挪报其他项目,如不报送消息、版面,则名额作废。
2.系列(连续)报道最多报送1件。评论、通讯不限。
4件
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解放军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新闻社、军队系统报纸(请总政宣传部宣传局推荐)
附件2
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分配数额表
分配数额
推荐单位
分配数额说明
18件
中国产业报协会
1.消息至少报送2件,版面至少报送1件。此3个名额不能挪报其他项目,如不报消息、版面,则名额作废。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作为中国新闻界的顶级奖项,每年都会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
这些作品在新闻传媒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那么,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有哪些特点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进行浅析。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独特的视角。
优秀的评论作品往往是基于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且能够从独特的视角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
这种独特的视角通常是基于作者对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能够对事件的本质和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观点和思考。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准确的事实依据和客观的立场。
一篇优秀的评论作品首先要有准确的事实依据,不能生搬硬套或者虚构事实,必须以真实的事件和数据为支撑。
评论作品要以客观的立场进行分析和评论,不能带有太多主观情绪和个人偏见,必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事件进行观察和解读。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精准的语言和生动的表达。
评论作品的语言要精准准确,表达要生动具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优秀的评论作品通常能够以简练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表达得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评论作品不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评论,更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引导舆论、塑造舆论,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分析和思考,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秀的评论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启发读者的智慧和情感。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社会认可。
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评论作品往往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这些作品往往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对社会舆论和公众思潮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独特的视角、准确的事实依据和客观的立场、精准的语言和生动的表达、社会责任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广泛的影响和社会认可等特点。
电视新闻作品赏析3篇
电视新闻作品赏析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电视新闻作品赏析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电视新闻作品赏析篇1电视新闻作品评析[摘要]:我国电视新闻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从最初的设备极其不完善到今天我们能够独立、及时、有效、广泛地播报全球新闻,其发展已经深深影响到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现在,网络化、平民化的电视新闻,正逐步与世界接轨,与时代进步相呼应。
[1]以下笔者将对两则电视新闻消息进行评价和分析,由于才疏学浅,还望包涵。
[关键字]:电视新闻;评析;比较“李克强探望残疾孤儿”评析首先,这是一则长短适中的告知性新闻,主要是围绕了国家总理李克强前往八一儿童医院探望医院内残疾孤儿的详细报道。
在新闻播放的开头,该视频使用的是非同期声的解说词,也就是说该视频是在拍摄结束后经过后期的录音加工处理才得以播放。
从一开始的解说词:“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天来到八一儿童医院,看望在这里就医的残疾孤儿,并向全国少年儿童祝贺节日。
”简单的几句解说词,清晰明了地交代了此次新闻的主角和原因,没有冗长的反复介绍,给人一种爽快的节奏。
将整个新闻重点瞬间呈现在观众眼前,容易理解。
在解说词过后,就开始进入新闻的重点,这时候画面中突然冒出一个条导语,写着“李克强在“六一”前夕看望残疾孤儿时强调把社会关爱和制度保障作为送给孩子的节日礼物”,个人认为这个导语的出现恰到好处,因为它正好把接下来要播放的新闻片段重点提前通过文字叙述呈现给观众,好让观众能够即时地明白片段接下来即将要讲什么,防止因为片段播放速度和播音员语速过快而忽略了主要内容到底讲的是什么。
而此时镜头的重点放在总理李克强身上,然后固定他跟医院医生的对话场景。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此刻播音员说到李克强跟医生们谈话的时候,镜头依旧停留在李克强身上,对于另一个重点人物——医生,却始终见不到身影他们的身影。
然后镜头一放就把重点投放在残疾孤儿身上,画面中的孩子手拿玩具枪,一脸微笑的样子,对于眼前众多人围在自己身边毫不在意,目光一直停留在手中的玩具枪,这时候的镜头画面是刚好正对着孩子,很自然地把孩子天真无邪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
精彩摘录
书中详细评价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包括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反映社会现象的 深度报道、触动人心的特写以及客观公正的评论等。每一篇作品都由专家进行深 入剖析,从独特的角度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精彩摘录
新闻价值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在选择新闻素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时 效性、重要性和影响力。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让新闻作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精彩摘录
新闻报道要真实、客观、公正。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偏不倚地 报道事实,同时要注重平衡报道,避免出现偏见和歧视。
精彩摘录
新闻语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好的新闻作品既要具备丰富的信息量,又 要能够让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至关重要。
精彩摘录
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媒体人,必须时刻社会动态,了解人民群 众的需求和呼声,积极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 息作品赏析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新闻
其中
中国
进行
报道
获奖
发展
好新闻
味道
作品 资料
传播
新闻
方面
价值
这些
中国
消息
部分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这本书选取了五十一篇近二十多年来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 所选作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凸显新闻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可读性和权威性。其中既包括国内外 时政、民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新闻报道,也涵盖了重大突发事件、热点事件和典型人物等方面 的内容。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既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又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形式上既注重了传统 媒体的报道方式,又注重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本书在解析每篇作品时,都从“获奖作品”、“获奖理由”、“赏析”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其中, “获奖作品”部分简要介绍了作品的标题、发布时间和获奖情况;“获奖理由”部分对作品的价 值和意义进行了概括和提炼;“赏析”部分则结合具体事例,对作品的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语 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中国新闻奖赏析
中国新闻奖赏析一、中国新闻奖的背景与意义1.1 发展历程•初期阶段:中国新闻奖的起步与发展•历届评选:中国新闻奖的前沿成果与重要影响1.2 新闻奖在中国新闻发展中的作用•肯定优秀新闻作品的贡献与价值•促进新闻行业的持续创新与进步•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增强公众对新闻质量的认可与信任二、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与程序2.1 评选标准的设定与调整•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的制定背景•不同届次评选的标准调整与对比2.2 评选程序与专家评审•参评作品的报送与初步筛选•专家评审团的背景与组成•评审流程与方法的介绍2.3 评选结果的公示与奖项设置•评选结果的宣布与公示•不同奖项的设置与价值区分三、中国新闻奖的影响与启示3.1 对中国新闻发展的启示•对新闻从业者的指导与激励作用•对新闻机构的管理与建设的启发3.2 对中国新闻行业的影响•中国新闻奖对舆论环境的影响•中国新闻奖对新闻产品的影响3.3 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与国际新闻奖的对比分析•中国新闻奖在国际新闻领域中的地位与影响四、中国新闻奖的挑战与展望4.1 挑战:评选标准与结果公信力的平衡•如何确保评选标准的公正与客观•评选结果对于新闻行业和公众的认可与支持4.2 展望:中国新闻奖的未来发展方向•扩大奖项覆盖范围与涵盖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增加与创新评选方法与流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五、结语通过对中国新闻奖的赏析与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该奖项在中国新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评选标准、程序和影响力。
同时,我们也要正视中国新闻奖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信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中国新闻奖将持续助力中国新闻行业的发展,促进公众对新闻的理解和信任。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和评选标准,旨在表彰和推荐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优秀作品。
在新闻评论作品方面,中国新闻奖关注的是思想深度、观点独特、语言准确、文风优美等方面的特点。
以下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思想深度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首先关注的是思想深度。
新闻评论作品要求对社会、政治、人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
在表述问题时,要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规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辨和分析。
同时也要关注问题的前沿性和时效性,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价值感。
二、观点独特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还要求作品在观点独特方面有所突破。
不能一味的重复传统观点或者简单地引用他人的观点,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在对待问题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应盲从或道听途说。
观点独特是新闻评论作品的精髓之一,仅有独特的思想和观点才能让作品站得住脚、有说服力。
三、语言准确新闻评论作品的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存在语病或用词不当。
评论作品是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因此对于描述事物、分析问题时需要使用准确的文字和术语。
在用词上不仅要准确,还要丰富多样、富有艺术美感,在表现作者立场和态度的同时,还要将文章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文风优美新闻评论作品的文风必须要优美,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调抑扬顿挫、修辞手法等等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文风的优美是文章达到艺术高度的重要体现之一。
写作风格要流畅自然、感人肺腑,使人愉悦地领略到文字的魅力。
同时,文风也要与作品的主旨相适应,既不能过于文雅,也不能低俗庸俗。
总之,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关注的是思想深度、观点独特、语言准确、文风优美等方面。
评论作品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打磨,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才华和专业水准,真正成为优秀的作品。
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新媒体语境下地方媒体记者的创优路径思考
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新媒体语境下地方媒体记者的创优路径思考当前,媒体传播技术的更新,让媒体变革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在此背景下,地方媒体记者如何在“四力”提升中“炼”出大奖,在转型发展中保持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来适应当前新闻改革及媒体融合大势,增强生存发展的动力和荣誉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直面地方媒体现实处境。
全国地方媒体数量庞大、从业人员多、地位处于媒体排列的中下端、生存状况参差不齐。
与省级媒体、国家级媒体相比,地方媒体在资源、时空、人才、平台等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在新闻实践和冲奖中,处于“获奖艰难、获高奖次少”的弱势地位。
越是通道窄、平台少、难度大,越要强筋壮骨,寻找适合发展的路子。
直面现实,地方媒体记者怎样才能采写出既有现实效应又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精品?2012年11月19日《宿迁日报》刊发的消息《8100年前稻谷为考古成果增添新证据顺山集遗址将江苏文明史至少推前1600年》,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三等奖。
作品主要介绍了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发现的顺山集遗址,经专家鉴定,距今约8100—8300年,这比代表长江流域早期人类文明的河姆渡文化早1000年左右。
这一重大发现在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的同时,也证明了淮河中下游地区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样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
一篇专业性很强的考古成果报道,却用一篇消息言简精品创优是动真刀真枪,作品是硬道理。
以宿迁首个中国新闻奖为例,2012意赅的完整交待,并充分展现高度、深度,足见记者深厚功力。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练好内功,记者必须锻造“高看一眼、深看一层、先看一步”的素质和能力。
“高看一眼”,是从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党的路线方针的高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反映事物。
“深看一层”,是往深处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本质的内涵,看带规律性的东西。
“先看一步”,是领潮头之先,敏锐地捕捉新生事物,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与社会的发展。
影视精品赏析(下)——电视新闻赏析
影视精品赏析(下)——电视新闻赏析影视精品赏析(下)——电视新闻赏析电视新闻的定义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电视因其听觉、视觉形象直接传送的传播特点和深入家庭、自由接收的传播优势,已成为具有最广泛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当代信息社会,电视新闻成为人类信息沟通的最重要渠道,对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组织作用和推动作用。
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媒介生存环境的变革,电视新闻事业将进入一个更为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而数字化浪潮的涌起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必将进一步完善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功能——人类信息接受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传播必然朝着更完美地传播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网络媒体需要更多地整合电视传播视听综合的传播特点,电视新闻将通过网络进入更为广阔的传播领域;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电子媒介的电视始终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趋于完善,在网络媒体时代电视仍然可能成为网络媒体的最佳载体——因为电视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系统轻易实现双向互动、提供交互式信息服务,所以说网络传播时代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冲突,数字技术也将使电视新闻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关于电视新闻的界定曾有过种种论说。
上述定义的确立,是立足于概括其共性与个性:“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用以界分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新闻、电影新闻片的不同个性;“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则是对电视新闻作为新闻共性的界定了解电视新闻的概念,需要明确“正在”和“发现”这两个关键词。
正在——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使记者可以在新闻事件现场随着事态的发生、发展做同步的现场报道,卫星传送可以对远隔大洋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让观众看到与事态本身同步进展的新闻报道,电视新闻将新闻的时效由“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变成了“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
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评析范文
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评析范文咱们今天来唠唠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
就拿[具体获奖消息作品]来说吧。
一、标题——抓人眼球的招牌。
这个消息的标题那可真是绝了,就像一个大招牌,老远就把人的目光给拽过去了。
标题简洁明了,一下子就点明了核心事件。
比如说,标题里直接提到了关键人物或者关键的事儿,没有那些弯弯绕绕的。
不像有些标题,看了半天都不知道在说啥,就像走进了一团迷雾里。
这个标题呢,就像是一把钥匙,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这篇消息,去看看里面到底写了啥精彩内容。
二、导语——新闻的开胃菜。
导语就像是一道开胃菜,它得让人看了就有继续吃下去(读下去)的欲望。
这篇消息的导语做得特别好,它用了最简短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信息先端了出来。
就像把一盘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好菜直接摆在你面前。
比如说,它可能先告诉了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大概是个什么事儿。
这就像是给你一个框架,后面再慢慢填充细节。
而且导语的语言特别生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叙述,就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朋友,一开口就把你吸引住了。
三、正文——丰富的新闻大餐。
1. 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正文部分那可真是干货满满。
每一个事实都像是一块坚实的砖头,严丝合缝地搭建起了整个新闻大厦。
作者肯定是做了大量的调查和采访,因为这里面的信息非常准确。
没有那种模棱两可或者含糊不清的表述。
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到结果,都写得清清楚楚。
就好比你要做一道复杂的菜,各种食材的分量、烹饪的步骤都精确无误。
比如说,如果是报道一个社会事件,它会告诉你事件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涉及到哪些方面的人,各方有什么反应,就像把整个事件的全貌都展现在你眼前。
2. 结构安排。
这篇消息的结构也很有讲究。
它可能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或者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如果是倒金字塔结构,就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依次递减重要性。
这样的好处是,即使读者只看了前面一部分,也能大概了解整个事件的关键。
要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写呢,就像是带着读者沿着事件发生的轨迹走了一遍,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赏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赏析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每年评选出的优秀新闻报道和评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通过对获奖评论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新闻界的发展和变革。
首先,获奖评论通常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
获奖评论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还需要对其中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公众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获奖评论家往往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站在公众的角度,深入剖析事件的本质,提供独到的见解。
其次,获奖评论注重思辨与批评。
在传媒环境日益开放的今天,新闻评论具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
获奖评论家不仅能够提出客观中肯的观点,还能够挑战权威和体制,勇于发声、批评和质疑,从而促进新闻界的创新和进步。
再次,获奖评论常常弘扬社会正义和价值观。
在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样的背景下,获奖评论家往往能够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和不公平现象,给予他们声音和支持。
获奖评论不仅是对新闻事件的评价,更是对社会的反思和呼吁,引导公众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
最后,获奖评论在语言表达和创作技巧方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专业性。
获奖评论家往往能够运用生动的比喻、鲜明的视觉形象和感人的故事,使得复杂的新闻事件变得饱含情感和趣味。
同时,获奖评论也要求评论家具备犀利的分析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文学化的表达方式,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无论在思想深度、批判性、价值取向还是语言表达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亮点。
它们不仅是新闻界的精华和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见证和推动者。
通过赏析这些获奖评论,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新闻界的发展脉络,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方式。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通讯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形象
通讯的语言既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文中人物 语言应具有实录性,不可妄加虚拟。在中国新闻奖通讯作 品中,几乎无一不传承这样的优秀传统:真实、弘扬正确 的社会价值观。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过去的一些作品中, 附加了记者本身很强烈的感情色彩在里面,这体现在作品 的表达方式上。以《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 楷模任长霞》为例。这篇作品的真实性是无可置疑的,从 记者对相关人士的层层现场采访中就可以得知这一点,唯 一遗憾的是,情感色彩过于浓烈,单单一句这样抒情的话 ——“嵩岳无言,颍水低徊。雨像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 般倾诉。面对每一位受访者的泪眼,记者视线模糊,无法 拍照,无法笔记”——就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是 文学创作上的一种写作手法,但运用到新闻通讯写作上来 似乎有些不妥。
趋势
通讯作品标题拟写的形式还有明显的一个趋势:虽然前后 对仗的通讯标题拟写形式,至今仍然会被采用,但是数量 上有了明显的下降,而且对仗也并不十分标准了。这种形 式对记者和编辑的国学功底要求较高,也比较能吸引知识 水平较高的人的喜爱,但对于阅读日益快速的人民群众来 说,或许这种标题形式并不十分符合现在的生活节奏。简 单对比:
从一到十五届:
从第一届到第十五届,以对仗形式来拟写标题的有:
《身著故乡衣 情暖故乡人》、《假冒商品为何屡禁不止? 不拆保护伞,难除造假窝 》、《眼瞎耳聪心里明 孜孜不 倦播真理》、《跨国婚恋10余年 潮涨波平,异域情侣17万 连理同舟》、《一花开两处 荣衰何其殊》、《前事不 忘 后事之师》、《战士义勇非凡 人民恩重如山》、《 数九寒天有青菜,谁来为农民说话》、《红果满山 无心 采摘》、《菜价追踪 爱心无价》、《“龙头”在山西, “龙身”为何舞四川》、《遥望茫崖 怎能不垂泪》等, 据不完全统计,保守估计有十五篇这样的作品,但呈现下 降的趋势;
新闻奖作品评析
新闻奖作品评析新闻奖作品评析是对优秀新闻作品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旨在总结成功经验,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本文将对近年来获得新闻奖的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为新闻工作者和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评析标准新闻奖作品评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主题选择:新闻作品的主题是否符合时代背景,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2.采访调查:新闻作品的采访调查是否深入、全面,能否为读者提供详实的信息。
3.写作手法:新闻作品的写作手法是否新颖、独特,能否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社会效果:新闻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舆论引导、问题解决等方面。
5.艺术表现:新闻作品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面的艺术表现。
二、获奖作品案例评析1.案例:《大国重器》评析:《大国重器》是一部反映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纪录片。
作品主题鲜明,展示了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
采访深入,涉及众多科研领域和一线科研人员,为观众呈现了真实的科研场景。
作品采用航拍、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该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激发了国人的科技创新热情。
2.案例:《疫苗之王》评析:《疫苗之王》是一篇揭露疫苗行业黑幕的调查报道。
作品选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揭示了疫苗行业存在的问题。
报道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公众提供了权威的信息。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作品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推动了疫苗行业监管的加强。
3.案例:《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评析:《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是一组关注乡村教师群体的图片报道。
作品通过图片展示了乡村教师的坚守与奉献,传递了正能量。
摄影记者深入基层,用镜头记录下乡村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该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提高了人们对乡村教师的关注。
三、总结新闻奖作品评析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优秀新闻作品的共性与特点。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深入采访调查,创新写作手法,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为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是表彰优秀新闻报道和新闻普及工作成就的重要奖项。
其中,评论作品作为新闻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工作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是通过分析、评价、批判、引导等手段对某一事件或现象进行阐述和说明的文章。
在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具体如下:一、新闻价值观的突出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之一就是“信息价值和新闻价值”,因此,在评论作品中,新闻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评论作品不仅关注事件本身,更注重对事件的分析和评价,从中挖掘出新闻的深层价值,进而传递社会正能量。
例如,一些评论作品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点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突出了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二、言之有物、亲切感强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写作风格上,倾向于言简意赅、言之有物,并且在表述上注重新闻与普通读者的连结。
评论作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读者传达深入浅出的信息,凸显新闻的实用价值。
同时,在语言上,也注重体现亲切感,语言幽默、情感真挚,给人以亲近感和信任感。
三、思辨性强、见解独特作为新闻奖评审的重要组成部分,评论作品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批判性。
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将自己的洞察力和见解用于解析新闻事件,思考其背后的内涵和启示。
评论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和解读,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这些见解独特、观点鲜明的评论作品,在新闻行业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能够为读者提供思路指引。
四、注重社会效益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注重传递正能量和社会效益,以引导和推动社会进步为目标。
作者在评论新闻事件时,注重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并针对当前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促使社会问题的尽快解决。
此外,对于一些负面新闻事件,评委们在评论过程中,也会借助评论的力量,推动社会道德的提升和进步。
总之,作为新闻奖评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传递信息、塑造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通讯标题的拟写形式多样化,还体现在问句的使用、破折 号的使用、成语的引用等方面上,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通讯作品主题的广化和深化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数量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不可 否认的,虽然这样,实际上,对于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 质疑也同时存在着。这些质疑,集中在这几点: (一),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专业化程度不高,奖项 设置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强,奖项设置粗放,评选办法僵 硬、机械、新闻学术界对实务界的影响甚微; (二),对创作内容的非议。典型报道“千人一面”、 对弱势群体生存困境报道不足; (三),政策宣传报道比率大,舆论监督力度小。
等。
表现在......
另一方面,通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涵盖了社会的方方 面面,上至国家的国际外交、政治经济改革、科学技术创 新发展、生态自然环境破坏与保护,下至人民群众的衣食 住行;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农村孩童,在通讯作品中都有所 反映。 总的来说,通讯作品中,人物通讯的对象更多的转向了 “民间”的小百姓,以小人物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来弘扬 社会价值观,对于党和国家政府领导干部直接的正面描写 的比例是减少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了。事件通讯的主 题,也更多的是揭露社会事件的真相,提出人民群众的质 疑,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单纯颂扬性的事件通讯所占 比例也是有明显下降了。
结果。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利的,所以即使后来通
讯标题的拟写较少再采用这种方式,这种形式的标题也仍
然偶尔出现在读者视线之内。
另外
同时,这样的标题,被新兴的形式的标题所替代了,但大 多采用“某人+动宾结构”或者“形容词+某人”或者“某 人+限定修饰语”等的形式来作为人物通讯标题的拟写形 式,如第二届的《任志庆双手接落童》、第四届的《深山 里,有一对教师夫妻》、《王廷江,好样的 !》、第五届 的《马永顺:无愧于大森林》、第六届的《领导干部的楷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一、怎样才能成为“优秀广播电视节目”既然是《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评析》,我们的整个课程都是分析什么才是围绕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怎样才能作出优秀的节目。
导学是课程的提纲挈领的部分,我想在此简单总结一下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般具备的条件,使大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1.舆论导向正确,符合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富有时代特色;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传播迅速及时,深受群众欢迎,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新闻媒介能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真理之声、正义之声,能不能正确传达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舆论,化解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是不要舆论监督,而是要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和质量。
正确的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介审时度势,采用恰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将某些社会矛盾、问题、现象揭示出来。
2.题材重要,主题鲜明,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在新闻价值中,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人们天生就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感兴趣。
抓好一个重大选题,要从多侧面、多角度选材,要多工种、多环节配合,使其具有相应的表现手段,具有深刻的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
3.内容真实,细节准确,现象与本质相统一;这是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同学们从学习新闻课程开始就知道真实对于新闻的重要性,但我还是想再强调一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中的事实不仅要准确,而且要全面客观,要符合事物的总体面貌。
4.信息含量丰富,内涵深刻,能给人以较多的思考和启迪。
新闻作品应当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这是受众的普遍要求。
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有才能的记者往往能比其他记者采集到有关这个事件的多种信息。
例如,报道国际贸易谈判,有的记者只报道当事双方何时何地举行了有关某项争端的谈判的信息,而有的记者却不限于此,还提供了争议焦点,哪些问题取得进展或达成协议,哪些问题还在讨价还价的信息等。
5.作品应有较强的时效性,并且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
时效性是指从事件发生到新闻发布之间的时间差。
优秀新闻消息作品评析
优秀新闻消息作品评析摘要:一、引言1.新闻消息的重要性2.优秀新闻消息的特点二、优秀新闻消息的评判标准1.真实性2.时效性3.客观性4.可读性5.实用性三、优秀新闻消息案例分析1.案例一:XXX事件报道2.案例二:XXX政策解读3.案例三:XXX社会现象剖析四、如何提高新闻消息的品质1.深入一线采访2.严谨的文字功底3.独特的视角和分析能力4.关注受众需求5.融合多种传播手段五、结论1.优秀新闻消息的价值2.我国新闻事业的展望正文: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有幸参与了许多新闻消息的撰写和编辑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新闻消息的重要性,它不仅传递着世界各地的最新资讯,更承载着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责任。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优秀新闻消息的一些见解,以期提高我们对新闻传播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优秀新闻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消息的基本要求,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应在准确、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同时,兼顾客观性和可读性。
此外,新闻消息的实用性也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从中受益。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优秀新闻消息的评判标准。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新闻工作者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报道事实;时效性则要求新闻消息能在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客观性要求新闻作品避免带有个人主观看法,呈现事物的多面性;可读性则关乎新闻作品的文字表达和结构布局,要让读者愿意阅读、易于理解;实用性则要求新闻消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对读者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有所帮助。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分析三个具体案例,来进一步了解优秀新闻消息的特点。
案例一是一篇关于XXX事件的报道,记者在一线采访,为读者提供了详实的现场资料,通过生动的文字和图片,让读者仿佛置身现场。
案例二是对XXX政策的解读,记者以客观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政策的背景、意义和影响,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参考。
案例三是剖析XXX社会现象的报道,记者独具匠心地从多个角度对该现象进行了剖析,引发读者思考。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字消息类作品
我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字消息类作品1.简介我国新闻奖是由我国新闻界自己设立的,是我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根据新闻界的社会责任和良好传统评选的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
2.文字消息类作品获奖标准文字消息类作品获奖标准包括:权威性、时效性、全面性、独家性、深度和广度等。
3.获奖作品背景介绍《XX事件调查报道》是一篇由一线记者在国内外多个城市进行调查取证,深度分析的新闻报道。
该报道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和各方当事人,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4.获奖作品价值分析该报道在报道过程中遵循事实、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有力挖掘事件的根源和深层次原因,对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对舆论引导、决策交流、社会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获奖作品的创新之处在采访调查过程中,记者们勇于担当,勇于揭露,敢于探寻真相,不畏强权,不怕风险,是一批党报的耀眼明星,是新闻舆论里的担当者、表率和引路者。
6.影响该报道的获奖对新闻行业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可以带动更多的媒体和记者参与到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对于提高新闻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7.总结文字消息类作品的获奖,不仅是对记者的肯定和激励,更是对新闻行业社会责任和良好传统的认可。
获奖作品的优秀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勇于担当,也为新闻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典范。
希望通过我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投身到新闻事业中,为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8. 推动新闻行业发展获得我国新闻奖的作品,不仅在道德层面上赢得了肯定,更在业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了力量。
这些获奖作品以其深度的调查与报道,提供了关于时政、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深入分析,为公众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全面的世界。
这种作品不仅是新闻报道的典范,也是新闻行业内部优秀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9. 社会责任和信任建设我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凸显了新闻行业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践行,这些作品不仅仅具有较高的信息价值,更在道德与责任上有着较高的追求。
电视消息深度优势的实现途径探析——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分析及思考
电视消息深度优势的实现途径探析——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分析及思考【摘要】电视消息报道如何才能编排得有深度,一直是电视新闻界思索的方向。
本文在对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特色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品的成功之处对于打造短而活且有深度的电视消息报道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分析及思考【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41-02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共14件,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8件。
这些作品综合运用电视新闻的多种表现形式,精选材料,巧设角度,将复杂的新闻事实做轮廓式的概括,详略得当,而不空讲道理,明白晓畅地传达意味深长的主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传播效果。
无论是题材选择、主题挖掘,还是形式表现,都表现了消息这一新闻文体“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优势。
一作品特色分析1.巧选角度,折射重大主题获奖作品均是从具体的新闻故事出发,小角度切入,通过对新闻素材的巧妙组织,呈现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
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真实感的同时,以小见大,体现出鲜明、重大的主题思想。
一等奖作品《我们要什么样的世界第一》以2007年12月29日上海轨道交通6、8、9号线同时开通为由头,首先肯定了这一工程的成绩。
项目经理的“一丝无奈”自然过渡,转而通过专家论述和一些原有工程的现实尴尬,引出为争世界第一所付出的代价,进而指出:城市规划要有宏观管理的理念,管理者要有冲破各种框架限制的勇气和智慧,“与其设法破解自己制造的难题,不如想办法避免这些难题的产生”,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世界第一。
这就突破了常规成就报道的模式,事实选择典型生动,起承转合流畅自然,详略有致,说服力强,强化了新闻主题效果。
二等奖作品《赵希海:18年“还债”18万棵树》讲述了伐木能手赵希海退休后,毅然决定为荒芜的大山增添绿色,“偿还”曾经伐木欠下大山的绿色债,风雨18载种树18万棵。
电视新闻评论的变与不变——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探索EXPL ORE电视新闻评论的变与不变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文_陈建飞姜鸣红陈建飞姜鸣红▼金华广播电视总台"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传播的是观点,提升评论质量,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28届中国新闻奖共评出电视新闻评论作品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2件;第27届中国新闻奖则评出电视新闻评论作品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
综观近两年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发现,作为最传统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的新闻评论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既守正又创新,向探索融媒体传播转型迈出了坚定的步伐,笔者概括为以下"变与不变”。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不变”1.主流高度。
全媒体时代,思想观点依然是评论的核心竞争力。
承担着举旗定向使命任务的评论要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在关键节点、重要工作中及时权威有效发声,必须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用高质量的"主流思想观点”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第二十七届和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一等奖均被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夺得。
2017年黑龙江结束了连续13年的粮食增产,但出现减产却增收的奇特现象。
该台创作的《减产为何却增收评论,通过记者抽丝剥茧的分析,得出减少的是产量、增加的是价值的结论。
评论揭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重大变化,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正确论断。
作品以思辨的高度,提出了更注重质量、更注重需求、更注重效益的观点,为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中国农业提供了方向。
这一评论作品说的事实虽是地方新闻,观点却有全国意义,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属情理之中。
同样由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创作的电视评论《民企也是国家队》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消息深度优势的实现途径探析——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分析及思考【摘要】电视消息报道如何才能编排得有深度,一直是电视新闻界思索的方向。
本文在对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特色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品的成功之处对于打造短而活且有深度的电视消息报道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分析及思考【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41-02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作品共14件,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8件。
这些作品综合运用电视新闻的多种表现形式,精选材料,巧设角度,将复杂的新闻事实做轮廓式的概括,详略得当,而不空讲道理,明白晓畅地传达意味深长的主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传播效果。
无论是题材选择、主题挖掘,还是形式表现,都表现了消息这一新闻文体“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优势。
一作品特色分析1.巧选角度,折射重大主题获奖作品均是从具体的新闻故事出发,小角度切入,通过对新闻素材的巧妙组织,呈现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
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真实感的同时,以小见大,体现出鲜明、重大的主题思想。
一等奖作品《我们要什么样的世界第一》以2007年12月29日上海轨道交通6、8、9号线同时开通为由头,首先肯定了这一工程的成绩。
项目经理的“一丝无奈”自然过渡,转而通过专家论述和一些原有工程的现实尴尬,引出为争世界第一所付出的代价,进而指出:城市规划要有宏观管理的理念,管理者要有冲破各种框架限制的勇气和智慧,“与其设法破解自己制造的难题,不如想办法避免这些难题的产生”,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世界第一。
这就突破了常规成就报道的模式,事实选择典型生动,起承转合流畅自然,详略有致,说服力强,强化了新闻主题效果。
二等奖作品《赵希海:18年“还债”18万棵树》讲述了伐木能手赵希海退休后,毅然决定为荒芜的大山增添绿色,“偿还”曾经伐木欠下大山的绿色债,风雨18载种树18万棵。
消息的最后,记者引用老人“中国年度绿色人物”的获奖词巧妙发出呼吁:希望年轻一代能从老人朴素、自觉的环保使命中找到更多改善环境的原动力。
三等奖作品《农民何金荣和他的三代车》则以一户普通农家交通工具从马车到机动车到如今的面包车的变迁为线索,讲述了瑶山瑶族乡何金荣南下打工回乡后,借助自己的厨艺和聪明才智,充分利用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发展农家乐、农村超市。
报道把何金荣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脱贫致富的故事推及同村人,并将这一事例放到近年来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大环境加以审视,反映出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真可谓“小家大事”。
这些报道记录、再现平凡生活中的人和事,选取独特的角度,展现有新闻价值、有意义的事实、现象,使得作品既有思想内涵,又紧扣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
2.善报实情,发挥舆论监督效力新闻记者是社会大船的“瞭望者”,舆论监督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新闻媒体如何解疑释惑,通过有效的疏导、引导,促使事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获得一等奖的两件作品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黑龙江电视台制作的《交警来开会高速路堵车》的采写背景是:报道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交警联手开展打击高速公路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的启动仪式时,发现本来益于社会的活动竟然开在高速路口,造成交通堵塞40多分钟的重大不良影响。
消息截取对比性画面:大会上公安干警代表决心恪尽职守、司机代表感谢公安干警的无私付出,被堵司机的“怨言”和从大连赶来哈尔滨看病的路人的着急。
如此,编辑、记者对此事的批评态度引而不发却自显,新闻并没有止于此,而以苦等到大会结束依然不能尽快发动车子的现场结尾,“必须要让警车先走完”的解说词使新闻的批评力度进一步加大。
整个报道展现现场事实报实情,增强了报道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据作品推荐表“社会效果”一栏的交代,新闻播出后,黑龙江交警开展了为期100天的工作作风整改和百姓评议活动,事实的力量可见一斑。
上文《我们要什么样的世界第一》由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提出为了争“世界第一”不惜付出长远的代价的现象,报道的实际意义和说服力大增。
SMG电视新闻中心的报道不但及时地告知观众变动中事物好的方面,同样不回避问题,陈述有理有据,显示了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两件作品见微知著,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舆论监督自然有力,其中彰显的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媒体发挥公共服务功能的应有之义。
3.忠于现场,传递领导人的为民情怀本次评出的14件作品有两件是领导人活动的报道,而且是有关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
二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使得难以出彩的领导人活动报道重要且好看、严肃又不失活泼。
《胡锦涛在北京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用特写镜头显示国家主席主动和艾滋病感染者握手,观看艾滋病家庭新生儿照片时的欣喜,亲切询问艾滋病患者的家庭生活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结尾定格在胡锦涛主席一行和群众共同高歌《红丝带之歌》,含义隽永。
《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标题源自总理调研时对群众让总理操心国家大事的回应:“天下最大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
身着白色衬衣的总理和群众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关心猪肉市场行情,深谙养猪者和消费者双方对猪肉价格的心理期待,也积极表达自己对猪肉价格高低的看法。
再配以解说词的恰当交代,整篇消息着重展示具体情节细节,用总理视察工作时实实在在的话语和行动,很好地避免了领导人活动报道的空泛,有效展现了此类新闻对重大信息的承载能力和传达功效。
一连串的特写镜头、丰富的同期声突出了现场感,真实传递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基层百姓相处时的随和、体贴。
纪实性手法配以巧妙传递更多信息、深化报道的解说词,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并非高高在上的国家领导人、神秘的政治家,他们有一颗平常心,有普通人的行为动作,更有百姓的情怀。
这样的新闻生动且富有感染力,正是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的真实注解。
4.妙用表现手法,服务主题综观本次获奖作品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均是依据内容的需要,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大风刮翻列车记者亲历抢险》和《好运北京演兵奥运:北京已经准备好了》两件作品没有解说词,用现场的同期声、背景音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
而《我们要什么样的世界第一》在介绍工程时,为了使观众更直观、更容易地理解较为专业的技术性问题,对各项复杂的工程环节都配以详细的动画图片进行讲解。
《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和《胡锦涛在北京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两篇作品中特写镜头表现出文字所不能表达出的亲民内涵,传达新闻精髓。
《天地对话——中国学生首次对话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尽管只有2分38秒,却调动了包括现场采访、同期声、背景介绍、新闻链接等多种电视表现手段,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学生首次对话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这一事件,有效地发掘了事件的新闻价值。
声音铺排、拍摄手法、结构组合等表现手法的实际运用是为了事实信息的有效显现,并实现由事实信息到内涵信息的递进。
二借鉴意义1.积极发挥电视消息“个头小”、“力量大”的优势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角。
但是,近些年来,消息这种短而活的新闻体裁多少受到了媒体的冷落,有的新闻从业者觉得消息过于短小,难以反映重大主题,而青睐大块头的报道。
从这次获奖的众多作品见微知著的性质不难看出,消息不但能做到一事一报,第一时间告知变动的信息,对于复杂的新闻事件,精选典型材料,将基本事实做轮廓式的介绍,而非空讲道理,反而能迅速提出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的问题、现象,明白晓畅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言简意赅。
如今的新闻竞争,快速反应应该是赢得竞争的最基本要求,更增加了消息这种短小精悍报道形式的用武之地。
文体本身的特色和媒体竞争的激烈成为消息争取优势地位的有力砝码。
2.提高记者新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判别的能力。
较高的新闻敏感度让记者具备敏锐的现场观察能力,从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记者从小事件中看出大道理,《李百祥搬家》中李百祥老人从棚户区搬到家具设备齐全的楼房,老人搬迁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映射的是辽宁省棚户改造工程的影响之深、广、大。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能给予记者暴露社会不良现象和阴暗面的勇气、胆量。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世界第一》报道模式的创新是基于记者长期以来对地下工程规划建设不同步,各部门缺乏协调这一普遍现象的思索。
于是,2007年12月29日,当世纪大道的项目经理表达这方面的无奈时,记者很自然实现了报道主题的深化。
凭借高度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记者、编辑不但传达变动的信息,而且从中迅速捕捉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善于发现问题,打造适宜性、新鲜性和思想性融合的新闻佳作。
3.练就扎实的业务功底消息的“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发挥,字数少而信息量大优势的显现,有赖于深入实际,仔细观察,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以备在制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角度,通过具体的人物动作、话语、场景等情节、细节来再现新闻事实,提供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使新闻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以平民化叙述方式展现的报道《李百祥搬家》、《赵希海:18年“还债”18万棵树》、《安徽农民“喜耕田”》等都需要大量的素材,尽管历时较长,记者和编辑仍从中提炼出重大主题,其深厚的业务功底功不可没。
《大风刮翻列车记者亲历抢险》真实再现2007年2月28日凌晨2时左右,某列车遭遇13级大风,11节车厢被大风刮翻,4人死亡、30多人受伤。
而当时乘坐此趟列车外出采访的新疆电视台的2名记者在自身受伤、设备受损的情况下,一边组织车厢乘客自救,一边迅速采访拍摄,掌握了事故发生和救援的第一手新闻素材,不但在第一时间播发了这条消息,而且为国内外其他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提供了关键性素材。
4.彰显地方台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地域优势12件获奖作品的制作单位9件是地方电视台选送的、2件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1件是地方台和中央台联合摄制的。
在关乎全局意义的重大题材、能够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报道方面,尽管中央电视台在许多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地方电视台很难同其“分庭抗礼”,但从众多地方台作品赢得全国性大奖可以看出,对一些平凡事实的巧妙把握,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有效的表现方式,同样能揭示重大的主题,发挥不可取代的地域优势。
地方台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在一些普通的新闻事件中捕捉重大的新闻价值并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展现重大主题。
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关注和报道那些群众关注度高、反映民生的热点问题,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高度,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抓住热点问题,及时发出媒体的声音,努力提高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水平,给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思考任何评选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一方面,对14件获奖消息的内容反映问题的性质加以分类可知,其中12件作品是正面题材的报道,一等奖的2篇作品是舆论监督性的,只占获奖作品总数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