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20分)1. 阅读教学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阅读文章等文字材料的所有行为方式。

2. 语文教学原则依据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 指导处理好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法则。

3. 目标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获得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 中学语文学科测试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标、要求、范围和方式, 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水平进行量化的考察和检测。

5. 语文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合为之称“语文”。

二、简答题(30分)1. 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应注意哪些问题?要点:1)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内容, 应是教学内容的要点、难点和教学的关键。

2)应是非电教媒体表达不清或难以表达的内容。

3)用语言能表达清楚, 但效率较低的内容。

4)适合发挥电教媒体优势的内容。

2. 作文批改的原则是什么?要点:1)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2)点拨、启发原则3)赏识原则4)因材施教的原则3. 新世纪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目标有哪些?要点:1)爱祖国的语言2)运用语言的能力3)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4)培养学生的个性5)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三、论述题(50分)1. 谈谈你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学生应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看电视、看报纸、上网、与他人交往等)去学习语文。

学生的回答应从各方面举例说明。

2.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理念和这次课程改革?要点: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名词解释(20分)1. 语文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合为之称“语文2. 文道统一文, 指文章形式, 道, 指文章内容。

文章内容通过文章形式体现出来。

3. 阅读能力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阅读文章等文字材料的所有行为方式4. 语文自学能力学生在课外自己学习语文的各种能力。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A.1999 B.2000 C.2001 D.2002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A.1999 B.2000 C.2001 D.2002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语文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语文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语文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语文教学论试卷(A卷)一、名词解释(20分)1.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书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指语文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于语文教育工作的精神追求。

3.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法则。

4.愉快教学法:就是在整个读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如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过程等,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

二、填空(10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1.本质;规律2.作业练习法;观摩评教法;教育实习法3.语文训练;智力发展;情思审美教育4.合理取舍;厚积薄发;熟读课文;作者情思;例;类三、简答(30分)错一处扣2分,扣完为止1.(1)教书育人,贯彻执行教育方针;(2)依据大纲,进行语文教学活动(3)不断创新,推进语文教学改革;(4)培养情操,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1)从实际出发,多就少改;(2)恰当表扬,慎重批评(3)顾及全面,突出重点3.(1)抓住线索,理清结构;(2)突出揭示作者的思路(3)突出意境教学;(4)语言分析和读写训练4.(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3)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4)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5.(1)确定目标,教学有旨;(2)熟悉学生,目中有人;(3)钻研教材,胸中有书;(4)制定策略,教学有方;(5)编写教案,教学有谱四、论述(20分)各10分,文面各1分,每点3分。

1.(1)品德素质;(2)才智素质;(3)身体素质2.(1)在备课过程中贯彻;(2)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贯彻(3)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五、评点王立志课堂教学实录《就是那一只蟋蟀》(20分)文面2分,每点3分(1)教态(2)语言(3)板书(4)知识(5)教法(6)效果语文教学论试卷(B卷)一、名词解释(20分)1.语文教师的职业品格: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所具有的个人的思想品质。

语文教学论考试重点

语文教学论考试重点

语文教学论(5个名词解释;5个简答务必从简;2个论述务必展开;1个材料分析)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

具体理解:其实质是解决语文教育的内容的;学校教育中涉及到经验;为特定目标服务的经验;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存在于不同实体中的经验;不同级别的经验。

语文教学: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

具体说明:其实质是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的;是语言学习而不是习得;是学习语言的运用而不是学习语言知识;师生双方,生在师的指导下的学习;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完成的(言语作品);目标导向性;是母语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对象:课程与教学的诸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

特点: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学习方法:学习理论;观摩他人教学;反思与实验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功能: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

语文的含义(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

(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是指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变化结果。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点:预期性;指向性;调控性;评价性依据:社会需要、实际条件、学科性质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

两条线:明线与暗线。

明线: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暗线: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语文的基本目标;过程和方法是必须关注的长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目标。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实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九年义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完整word版)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完整word版)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语文教育学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教育学科,它是以语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

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

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

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并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元认识指人们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包括三个方面:1 元认识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2 元认识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3 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积极调控、相应调节以迅速达到的预定目标。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

三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育测量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育评价一般是运用科学方法搜集有关教育现象的数据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

认读能力:就是对文字符合的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语文教育学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教育学科,它是以语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
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元认识指人们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包括三个方面:1元认识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2元认识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3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积极调控、相应调节以迅速达到的预定目标。
注意力是对一定事物保持警觉、进行选择的指向与集中能力。它是智力活动的卫生。
概括:是在思想上将事物的共同特征或一般的、共同的属性归结在一起。思维的显著特性是概括,概括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也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
联想:是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能力,是侧向思维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克服两个事物概念、意义上的差距,把它们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设想和新的匹配关系。联想通常表现为:时空接近联想、特征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四种方式。
评价鉴赏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鉴赏,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是读者对文章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偏于理性的褒贬;鉴赏则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趣味,偏于形象的直觉,感情上也是爱憎分明的。
阅读技巧的运用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阅读也是一样,读多了,揣摩多了,便能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能。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A.1999 B.2000 C.2001 D.2002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A.1999 B.2000 C.2001 D.2002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小学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小学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小书名解1、课程:是一个含义广泛且在发展变化的概念,一般认为,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这里“教育内容的总和”,既包括学科课程,又包括活动课程的环境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又包括隐性课程。

2、教学大纲: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老实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它是师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针,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

4、素质教育: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目的,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着眼于他们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5、审定制:指编制教科书允许自由竞争,但必须经过审定组织的审查。

审定组织由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人员组成。

6、国定制:是由国民政府规定内容,组织编辑成书,由各学校使用。

7、语文基本功: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统一体,具体包括理解、表达、观察、思维等基本功。

8、自觉能动性:指人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

这种能动作用表现现:一是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能动地改造世界。

9、启发式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

能力是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11、智力:通常叫智慧,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通常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等方式表现出来。

1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

它反映事物的一般特征、内部联系和规律。

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基本过程。

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13、小学语文教学原则:是小学语文教师认识教学、从事教学的准则。

它反映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常见的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它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阐述如下:1.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2。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1)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2)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3)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4)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完整版)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版)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推荐文档

1.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哪些?
2.如
何设计语文教学目标?
3. 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4. 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有何意义? 五、论述题(每题 10 分,任选一题) 1.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结合实 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A、C、C、C、B、C、B、C、D、B、A、C、D、C
d. 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33. 人格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34.A.教来自内容要恰当;B.教学内容要充实;
C.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

35..A.说课与上课的要求不同; B.说课与上课的
对象不同;
C.说课与上课的目的,形式,内容,评价也不同。
具体说来,目的方面:说课是为了提高教师知
载着语文教育内容并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一切材料。
4. 合作学习方式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 成共同任务,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四、简答题:
1.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哪些? 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正确把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 如何实际语文教教学目标?
A.1999 B.2000 C.2001 D.2002 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
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
),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 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7~9 年级四个学段 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 认识常用汉字( )个。
(4)努
答: (1)掌握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2 明确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体系。 3 确定语文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容量。 4 确定目标描述的方式 3.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1)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初步能力。 2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4)陶冶学生的 性情,使他们获得审美的愉悦。 4.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有何意义 答:“阅读期待”是接受美学的概念。接受美学认 为,读者在阅读文学奏。学生翻开语文课本,一篇 课文的题目、作者、题材、体裁便引发他们种种猜 测。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能够适当地交 代背景、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就会更加激起学生 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完整版)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

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要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

肯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课程,还可以从它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习他的形式这一角度来理解。

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

实际上,语文课程是充满了人文性的课程。

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既有思想感情色彩,它包括伦理道德内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这也是证明语文课程也是人文课程的根本理由。

3: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5: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了实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名词解释题归纳复习doc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名词解释题归纳复习doc

名词解释题1、语文素养:答案: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或答案: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答案: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校本课程:答案: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课程资源、学校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而研制开发的课程。

4、课程资源:答案: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5、语文课程资源:答案: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

它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和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6、物本语文课程资源:答案: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包括语文教材、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各类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以及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活场景等。

7、人本语文课程资源:答案:人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8、动态语文课程资源:答案: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那些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9、自主学习:答案: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形成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A.1999 B.2000 C.2001 D.2002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其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整体地促进学生成长。

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学科。

教学问题:从问题性质与成果性质区分入手,把教学问题归纳为三大类型: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样的问题。

这三类问题,就是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策略和方法)问题。

古代教学:古代教学是与古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教学形态,是人类对正规学校教学的早期探索和不断改进。

现代教学:现代教学就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完善的教学形态,是以理论为指导,具有多样综合教学结构、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

学习:学习是在各类学校的特定环境中,按照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一种自我建构和生成的经验习得活动。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

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和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育学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教育学科,它是以语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

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

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

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并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元认识指人们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它包括三个方面:1 元认识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2 元认识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3 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积极调控、相应调节以迅速达到的预定目标。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

三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育测量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育评价一般是运用科学方法搜集有关教育现象的数据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

认读能力:就是对文字符合的感知能力。

也就是辨认文字符号的能力,正确、流利地把语句、语段读出来的能力。

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阅读就无法进行。

理解能力:是在认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准确把握的能力,只有理解了才算真正把文章读懂了。

如果只能认读而不能理解,等于白读。

评价鉴赏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鉴赏,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评价,是读者对文章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偏于理性的褒贬;鉴赏则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趣味,偏于形象的直觉,感情上也是爱憎分明的。

阅读技巧的运用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

”阅读也是一样,读多了,揣摩多了,便能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能。

朗读,就是出声的读。

默读,是不出声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同样重要,因为默读在实际生活中用的机会最多,也是最实用的。

精读是逐字逐句深入钻研,咬文嚼字的一种阅读。

略读,是从文字当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又称“浏览法”或“速读法”。

标准化考试,是指考试的编制、实施、记分、分数的解释等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规定进行的,使所有被试者考试条件一致。

课文系统: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规定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所选取的课文系列。

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等等。

作业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而有计划提供的各种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知识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本知识系统,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听说读写知识、文学史知识、文学鉴赏知识、文化知识、逻辑知识等。

讨论课型:组织学生通过共同讨论来探索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课型。

参观课型:这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参观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获得实际知识或作文素材的一种课型。

文道统一的原则:一篇文章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语文老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知行”结合是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过程应该把学生的认知、理解、练习、运用紧密结合起来。

比较分析法:对不同项目的知识进行对比或者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识语文知识间的异同点的方法。

纵横勾连法:通过瞻前顾后和迁移渗透来认识同类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异类知识相互作用的方法。

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

它是智力的基础。

记忆力:是人们对事物进行识记、保持、再认与再现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仓库。

思维力:凭借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它是智力的核心。

想象力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成事物新形象的能力。

它是智力活动的羽翼,是全部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注意力是对一定事物保持警觉、进行选择的指向与集中能力。

它是智力活动的卫生。

概括:是在思想上将事物的共同特征或一般的、共同的属性归结在一起。

思维的显著特性是概括,概括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也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

联想:是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能力,是侧向思维的一种形式。

它可以克服两个事物概念、意义上的差距,把它们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设想和新的匹配关系。

联想通常表现为:时空接近联想、特征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四种方式。

求异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思考、探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迅速识别、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部分。

灵感思维:是大脑经过紧张思考和专心探索之后产生的思维质变,表现为紧张思考着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突然获得解决的一种心理过程,产生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和设想。

无意注意是由注意对象本身所起和维持的。

有意注意是由人的意识严格控制的,是人的意志的表现,是一种高级的注意。

综合型语文教材:将语文科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编排在一起的教材。

综合型教材的优点是可以兼顾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听说读写的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分编型教材:指的是按语文内容的不同种类而分编成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教材,供教学配套使用。

非智力因素:指接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智力以外的各种因素,它与智力因素一起发挥着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

效度:通常地说就是有效性。

它指的是考试是否能够真正检测所要测量的内容,以及实现其预定目标成功程度的指标。

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能力,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审美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

直接命题:是教师给定题目,要求学生按题作文。

有全命题、半命题、隐命题等。

间接命题:是教师只提供题意,不直接命题,而由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代的题意自行拟题。

有情境命题、即景命题等。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言编码:就是把扩展了的语义转换成相应的语词符号和句子结构,按照语法规律编排成即将说出的话语。

教师自编试题考试:指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各个阶段的需要,自行设计和编制试题的考试。

诊断性考试:主要用来测试被试者是否具有某种知识或某种技能,在教育上多用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以此作为采用补救措施和改进教学的依据。

审题能力:就是正确分析理解题目的含义,根据题目明确作文的要求、主题、选材范围,体裁以及人称等。

立意能力:立意,即审题之后给文章确立主题。

立意能力,也就是确定和提炼主题的能力。

谋篇布局能力:就是按照主题的需要,把所选的材料加以恰当的组织、安排,使之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国家管理的课程:全国各地中学生共同必修和语文课程,其课程门类、教育内容、授课时数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编订课程标准,作出有关的指令性规定。

地方管理的课程:一些地方(主要指省级)教育行政领导机关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因地制宜,制订较高或较低的课程标准,或参照国家教委关于选修课程的指导性方案确定本地区选修的课程,特别是职业类、乡土类的技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并且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报国家教委备案。

学校管理的课程:指办学历史长或办学条件好的实验学校和重点学校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要求的前提下,自行决定某些课程的设置和标准的设定。

语文学科课程:是为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由学校安排设定的语文教育课业及其进程。

包括各级各类语文学科课程设置和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

听话教学:实际上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提高听话能力的过程。

这一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检验阶段。

听话能力的培养。

一听话心理素质的培养 P 2241.听话正确态度的培养。

谦虚和积极2.听话良好习惯的培养。

专心和耐心。

二听话专门能力的培养。

1.辨音识义能力的培养,听话能力的基础,学生根据音波、音节和音序等初步感知话语的表层意义,大概意思是什么。

首先要都会学生400个基本章节,加上声调,共1200多个音节。

第二,根据音高和音强辨识含义。

2.记忆整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听得完全,理解话语的保障。

首先要培训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

其次,需要训练学生听话时紧紧跟踪对方话语的思路。

3.理解语义能力的培养,要准备把握话语的含义,听话能力的核心。

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较多的修辞知识,一方面要多进行分析训练。

4.评判话语能力的培养,评判话语要判别评析,听话能力的升华。

要引导学生鉴别内容的正误。

其次,要教会学生评价形式的优劣。

听话教学过程的指导工作。

一、听话教学准备阶段的指导工作。

1.组织准备工作。

要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分项落实。

2.思想准备工作。

要做好动员、明确意义、激发兴趣、自觉历练。

3.材料准备工作。

根据训练计划的要求,挑选或编写合适的资料。

4.对学生听话能力的摸底工作。

老师应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现有的听话能力属于哪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做好摸底工作。

二、听话教学实施阶段的指导工作。

1、示范指导 2.控制指导 3.排除干扰。

三、听话教学检验阶段的指导工作。

1.听者复述检验。

同组的学分别选用不同的听话交叉检验,可以是详细复述、概要复核、也可以先述后评。

2.听话作业检验。

可以统一内容全班同步进行,由教师主持。

先公布检验要求,同学交换检验,同桌交换,小组交换,大轮回交换等。

3.听话训练讲评。

每次或每阶段训练活动的总结。

先由学生自我小结回顾,再由教师作全面分析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