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要有感情
有感情的朗读
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习惯的培养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
朱教仁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的大停顿与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
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长一点,即大停顿,而修饰语与中心语(即定语与主语中心语,定语与宾语中心语、状语与谓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与补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短一点,即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作示范,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地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干巴巴,毫无味道。
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
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
3.我们教学生一点方法,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宜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
2.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克服学生朗读弊病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加强朗读基本功的训练。
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确地指导和点拨,才会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的书声。
一、激发兴趣,端正朗读的态度。
1. 提出要求,端正朗读态度。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朗读在语文学习的重要地位,学会朗读的就是掌握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如何朗读有感情
【篇一】如何朗读有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朗读,却是需要老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呢?一、运用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在低年级进行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日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如,在教学第11课《我们成功了》时,我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
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欢呼出“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
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
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
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
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口马之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各学段关于朗读(三)故作深沉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课文所谓的深度,让学生故作深沉地朗读。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时,让学生读得低沉一些,学生读得很压抑,像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四)高喊有的学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为扯着嗓子高喊,读得很大声。
有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英勇跳崖”部分,让学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语句,顿时,教室里喊声震天,但是,五壮士对敌人仇恨、对党的热爱的感情却没有表现出来。
(五)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初读了课文,还没读通读顺时,就急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缺乏朗读的层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四篇课文,单元导读中要求学习这组课文时“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解读好“单元导读”,在课文中找出“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只有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和目的,才能有效地和编者对话,读书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体现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
阅读课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悟情。
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读书,其中,朗读是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因此,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包蕴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是体会文本的美。
大多数课文蕴含着美感,包括自然美、韵律美、人性美等等,而语文教学要表现出这种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还有这么几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几句话虽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朗读时只需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读得自然而朴实即可,只是语调稍高一些,读得坚定一些,读出希望的情感,才能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情。
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
朗读正确,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
要读得正确,必须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二、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
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
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看一句话读一句话。
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到下面一个词甚至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到下面一句话。
三、朗读速度要适中。
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停顿,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
正确的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除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再读课文,每个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
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
语文课的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可以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也可以在读完课文后自己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通过在读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五、会适当运用朗读技巧。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
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的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
所以,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1.语调。
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
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感: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
如《祖父的园子》的基调是欢快喜悦的,《慈母情深》的基调是深沉、辛酸的,《桥》的基调是激昂的。
怎么有感情朗读文章(技巧)
怎么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技巧)怎么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技巧)真正的朗读要以理解为前提,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假如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怎么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怎么有感情的朗读文章默读几遍文章在我们开头朗诵之前,可以先不发出声音的,悄悄的念几遍,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为了待会朗诵更加流畅,对文章熟识了,念起来会通顺许多,顺便看看有没有我们不熟悉,或者很难辨认的生字、词语。
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在我们正式开头朗读之前,先理解一下文章的思想,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个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打算了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朗诵这一篇文章,很重要。
站起来朗读假如不限制的话,我建议你最好站起来朗诵,一方面人站起来了,发声会好许多,声音听起来会比较的沉稳、有力气。
另外站着朗诵也比较的正式,比较的端正。
留意自己的说话速度在朗读文章的时候,有时候需要有特意的停顿,另外语速也不宜过快,不然人家都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特殊是在句号或者下一个段落,可以停顿一段时间,让别人知道文章的格式。
朗读文章技巧(1)线索清楚,也就是抓住作品的进展线索、层次。
记叙文的线索,有时表现在人、事、物、景的轴心上,有时则以的思想感情的贯穿作用为转移。
要特殊留意作品的内在联系。
(2)立意详细,作品的立意就是作品的主题。
(3)表达细腻,详细说:一是叙述要伸展,表达时不要结结巴巴。
二是描写要实在,朗读、朗诵时不宜过分夸张,不要给人极度的感觉。
三是人物要神似,不求形似。
肯定不要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
特殊是人物对话,不应单纯考虑用什么样的音色说话,人物对话要服务于立意。
(4)在声音的运用上应当轻柔而明朗,声音实而不硬,柔而不粘,节奏稳中有变,变换自如。
不要高音大噪、粗声粗气,也不能虚声虚气,松散懈怠,应如小溪流水般清亮明快。
朗读技巧和方法一、引发情感,培育语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有的人》朗诵技巧和注意事项
《有的人》朗诵技巧和注意事项
《有的人》是一首对比鲜明的诗歌,通过描绘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在朗诵这首诗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技巧和注意事项:
1. 把握情感:在朗诵之前,要认真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尤其是爱憎感情的转换。
这首诗情感对比强烈,通过情感引导声音,可以让声音更好地体现诗歌的爱憎情感。
2. 调整语气和力度:在替代式朗读中,可以重复某些重要的句子,或者加强诗歌中的重复结构,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同时,可以根据情绪的变化来调整语音力度,以增强诗歌的表达力。
3. 注重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朗诵的关键。
要把握好每一个句子的节奏,注意抑扬顿挫,让语言充满音乐感。
4. 形象塑造:在朗诵时,可以适当地运用表情、肢体语言等手段来增强朗诵效果,更好地塑造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5. 避免机械背诵:朗诵不是机械地背诵,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在朗诵之前,要充分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诗歌的意境。
总之,《有的人》是一首充满爱憎情感的诗歌,通过把握好情感、语气、节奏和形象塑造等技巧,可以让朗诵更加生动有力,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济源市教研室王海燕为什么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人读书有“因声求气”的说法。
“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是气势和感情。
“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有一句话始终未变,那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目标都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不断的变更,只有这一条始终存在。
这足以说明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用全国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
目前,我们小语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的主要问题: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2、没有示范的朗读。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
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
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
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
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关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关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程教材研究所郑宇翻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你会发现,在九年一贯的课程目标中,没有哪一个目标能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样被反复强调,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阅读”教学中的第一条都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具体叙述见下: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四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训练,因此课程标准予以相当重视,这是可以理解的。
当是否重要的目标就要这样反复强调呢,我觉得还可以商量。
目前,课程标准关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叙述,在实践中容易产生一下一、混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从上述目标的表述来看,朗读训练的层次是从第一学段的“学习用”到第二学段的“用”再到第三学段的“能用”,最后是第四学段,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有感情地朗读。
”这样的表述,一方面是不容易把握学段目标之间的区分度。
谁能说清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间的区分?另一方面,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为一个整体目标提出,混淆了不同水平的能力目标发展的层次性。
朗读训练是分层次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朗读训练的三个层次。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应该是“正确”,只有在正确读的基础上,语感的大厦才可建立起来。
所谓“正确”地读,包括字音正确、断词正确,句尾句间停顿正确等基本要求,做到没有破词破句、添字丢字、重复、唱读的现象。
不要小看了这个任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方言地区广大的国家来说,在低年段能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就很不容易。
拿成年人来说,受方言口语的影响,读不正确的人在我们周围不也比比皆是吗?在正确读的基础是,再做到“流利”。
声情并茂——一年级语文的有感情朗读指导
声情并茂——一年级语文的有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朗读不仅仅是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他们感受文字魅力、培养语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
因此,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感情朗读的意义有感情地朗读,意味着在朗读过程中要注入恰当的语气、语调、速度和情感。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要想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首先要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才能在朗读时准确地把握语气和语调。
例如,在教授《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在静夜中独自思念家乡的情景。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就能更加自然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2.模仿与示范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
在一年级有感情朗读指导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和速度所带来的朗读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播放优秀的朗读录音或视频,供学生模仿和学习。
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情等细节,力求做到声情并茂,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示范,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3.逐句指导与练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朗读能力有限,往往需要教师的逐句指导和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文分成若干个句子或段落,然后逐一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音、停顿、重音和语调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和反馈。
朗读,怎样有感情
朗读,怎样有感情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告诉我们,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唐代诗人白居易论诗,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之说。
同理,朗读也必须融入感情,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方能激动人心。
那么,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情动于中。
朗读,既不同于朗诵,也有别于“念读”。
朗读者不能只是把文字搬到口头,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而是需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自己的体验,自己的理解,进而有自己的感情。
情动为中,发而为声,这样的朗读才能动人心弦,赢得学生。
从这个认识出发,我在朗读一篇课文时,心中会问自己:我心中是否有了要读的文字?我自己是否被它感动了?如果我们自己心中茫然,自己感情上漠然,就不能急于读给学生听。
硬要读,学生不能被感染,是起不到范读作用。
二、因文制宜。
朗读,要读出感情,须要因文制宜,掌握各类文体的特点。
朗读诗歌要把握情感的波澜,讲究节奏;朗读散文要探究行文的脉络,感悟意境;朗读小说要琢磨情节的变化,研究人物;朗读剧本要分析戏剧的结构,进入角色;朗读故事要注意前后的呼应,扣紧悬念;朗读寓言要推敲寓意的导出,品味哲理;朗读议论文要研究文章的逻辑性,体会作者的憎爱,等等。
朗读,要读出感情,必须因文制宜,掌握具体作品的感情基调。
无论什么作品,总要表现出作者一定的倾向性和感情色彩:或爱怜或憎恶,或肯定或否定,或批判或歌颂,或亲切或严肃,或坚决或犹疑,或直露或含蓄------朗读时,应把握好原作的感情色彩,才能有所依托,有所导引,融入朗读者自己的感情,艺术地创造出口中有声的“原作”。
例如《小露珠》,朗读时应体现童话色彩;《二泉映月》朗读时应凄凉而悲愤;《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朗读时应读出谈迁坚定不移的信念------朗读,要读出感情,还必须因文制宜,深入作品的局部进行研究。
“有感情地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探索篇•课改论坛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学生将自身的情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效表达,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真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锻炼朗读能力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的发展。
我们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题材的不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能够更加娴熟地掌握“有感情地朗读”能力,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集体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集体朗读是指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后,组织全班进行朗读。
集体朗读具有朗读整齐统一、节奏感鲜明、朗读气势恢宏等特点。
一些思想色彩鲜明、文章气势宏伟的课文就很适合利用集体朗读的形式,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我们在《为人民服务》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我为学生进行了示范性朗读,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了对课文的总体感情印象。
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课文,重点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色彩。
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过后,我向他们提出问题,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接着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纷纷表示,共产党因“为人民服务”获得了人民的拥戴,“为人民服务”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等等。
最后,我组织班级全体学生,以集体朗读的形式,展开对《为人民服务》“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课文中的内容,利用庄重的语气,富有节奏地朗读了出来,体会到了文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学生通过这次集体的“有感情地朗读”,不仅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更加扎实了,而且还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课文中庄重缅怀的思想色彩,让学生在互相配合中,发展了“有感情地朗读”能力。
二、单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单人朗读作为最基本的朗读形式,能够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突出个人情感色彩。
单人朗读的形式,适用于节奏欢快、内容活泼、篇幅较短的课文,可以有效发展个体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能力,促进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色彩。
如我们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就组织学生以单人模式进行了“有感情地朗读”。
首先课程的开始,我为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写作层次,为学生总结这篇课文主要是以介绍松鼠习性为主的说明文。
有感情朗读文章的方法
有感情朗读文章的方法一、“入情入境”。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
”“入境”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二、用自己的方式朗读。
要注重个体差异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去套,要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朗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如朗读、诵读、表演读等。
三、可适当的根据文章加入一些动作,其实只要你进入文章加动作就很自然了四、不要通篇一个声调,要有适当的扬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
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
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
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如何有感情的朗读 内容
如何有感情的朗读内容有感情地朗读需要掌握多个方面的技巧,以下将从理解文本情感、语音语调、停顿与连读、情绪投入和态势语言等方面进行介绍。
1.理解文本情感在朗读之前,首先要理解文本情感。
这可以通过细致的阅读和思考来实现。
在阅读时,要关注作者表达的情感,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理解文本中的情感。
例如,如果文本表达的是悲伤或痛苦的情感,那么朗读时就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调整为与之相呼应的状态。
2.语音语调语音语调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
要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可以听录音、看视频等途径进行学习和模仿。
在朗读时,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快慢节奏等,这些都是语音语调的要素。
例如,如果要表达兴奋、激动的情感,那么语音语调可以稍微高亢、明快,声音可以稍微提高。
3.停顿与连读停顿和连读也是朗读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适当的停顿可以让朗读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突出文本中的重要内容。
例如,如果要表达一个句子的重点,可以在重点词语后面进行停顿。
而连读则可以让句子更加流畅、连贯。
通过反复阅读、听录音等方式可以练习掌握停顿和连读的方法。
4.情绪投入情绪投入是让朗读更加感人、动人的关键。
在朗读时,要把握好文本情感和语音语调,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
例如,如果文本表达的是爱国情感,那么朗读时就需要将自己的爱国情感融入到朗读中,让听众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氛围。
同时,在情绪投入时,要注意适度,不要过于夸张或者过于平淡,要把握好尺度。
5.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是指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式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增强朗读的表现力,让听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本情感和语音语调的魅力。
例如,如果要表达感谢、感激等情感,可以使用微笑、点头等态势语言来配合朗读,让听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这种情感的表达。
综上所述,有感情地朗读需要多方面的技巧和投入。
只有在充分理解文本情感、掌握语音语调、正确运用停顿与连读、适度地投入情绪并配合态势语言的情况下,才能让朗读更加感人、动人,让听众享受到高质量的朗读体验。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
他重视学习,更注重应用;他注重点滴积累,领会感悟,更注重习惯养成,潜移默化;它强调读写,也重视听说;它讲究方法,又似乎没有定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有感情朗读呢?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工夫,为有感情朗读打基础每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
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工夫,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抓重点词句读讲,侧重感受揣摩,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
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
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有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
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
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
如我教《秋天的雨》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
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要有感情
晨曦
小时候,邻居见我上学,总爱明知故问:“你去干啥?”我也爽快:“读书!”现在扪心自问:到校后,我们真的读书了吗?没有,一到教室,我们就读生字,边念边用手在石桌上比画,为的是下午听写不挨棍子,至于读书没有,读懂没有都不用管,因为老师自然会用满堂满堂的时间来讲。
现在回想起来,老师讲了些什么呢?我的记忆好象一片空白,而清楚记得的只有自己似曾读懂几首古诗。
小时的老师讲的可谓头头是道,为什么现在没啥印象呢?现在想想,便有了如下认识:书不是“讲懂”的,而是“读懂”的,这正印证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所以现在我们应该读百遍书——多读书,更何况现在我国教育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作为体现文化素质之一的读书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才能的重要方面。
在跟踪调查中:不难发现在小学能有感情朗读的学生到了初中及至社会。
口才往往也独领风骚。
而“口才、美元、电脑”是西方人士确认的三大战略武器。
纪晓岚——铁齿铜牙——烟袋才子,可谓童叟皆知。
他虽然没有金戈铁马,角逐沙场,但仍为大清帝国的吏治,整顿《四库全书》,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总理——周铁嘴的外交深厚,可说家喻户晓。
他尽管不像诸葛亮“前知三百年,后知五百年”,但也曾在万隆会议上“舌战群儒”,为中国乃至世界和平迎来了希望与转机。
因此本人认为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口才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现阶段,农村学生留守现在严重,隔代教育导致中高年级学生与祖辈没啥共同语言,作业完成后就把兴趣爱好转移到看电视上或围观别人打麻将;城市一部分学生爱上网、爱听CD、爱看VCD、欣赏MP3,同样地忽略了有感情的朗读,所以培养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势在必行。
那怎样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呢?
首先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朗读训练中。
至于怎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要因人而异,各师各教。
但大致如下:
1、激发学生自信心,使之认识到自己并不笨。
2、播放与朗读有关的磁带,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50篇朗读作品,学生可以从听中认识到:别人的语调语气,能把作品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传给听众,多么美好啊。
3、观赏朗颂比赛方面的影碟。
朗诵是朗读的发展,朗诵比赛是朗诵的精华。
观看经典性朗诵比赛使学生从中悟道:原来朗诵会有如此震撼人心的魅力。
4、师生互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水平,层次不一,教师有意识先选朗读一般的学生朗读,再抽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最后老师范读。
这样学生自会有所比较:读得好的效果就是不一样,更能吸引人,打动人。
其次,教给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常识。
1、让学生坚持通读并读通。
学生只有通读,才能形成整体感知,形成整体印象,也才能把握全文总的基调。
学生通读全文,是为了扫除文字的障碍,为有感情朗读打造康庄大道。
2、教会学生节奏与停顿。
节奏与停顿好象与字音字意无关,但掌握的不好,直接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小语九册第11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当初我抽张玉松来读,他就读成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又如“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罗伟同学把它读成了“外
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同一句子,节奏断错,句意无法理解。
可见节奏与停顿直接关系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我们必须把握好节奏与停顿。
另外,标点的停顿,假如顿号半拍,那么逗号一拍,句号、叹号、问号、破折号以及省略号两拍,段与段之间三拍。
3、教会学生读出相应的语速。
所谓语速,就是读得快与慢,一篇文章总不能用一种语速读吧:一个劲儿的速读,读的人换不过气来,听的人换不过耳;一个味儿的慢条斯理,听者又容易打瞌睡。
所以都市要讲究恰当的语速,语速把握得好,有利于把握句意。
如“这山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小语十一册第2课《林海》)。
“横”与“顺”意思相反,其间应读快点儿,“高”与“矮”以及“长”与“短”也应当如此。
假如“横着的”与“顺着的”间隔一拍,那么“||”的位置就间隔两拍。
又如“多少中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深”与“浅”、“明”与“暗”读快些,而“深浅”与“明暗”之间则读慢些。
这样当快则快,当慢则慢的读,让读者不累,听者不忙,读者及听者才有机会在读听之时理解句意。
4、教会学生读出高音。
就汉字的声调而言,阴平为高音,就音量而言,分贝高就是高音,而有感情的朗读是两种高音的统一。
因为激情澎湃时,高音会情不自禁的涌出。
具体场合大致如下:如“毛主席万岁!”“人民万岁!”这是高喊口号,一呼百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是全国人民渴望了几十年、奋斗了几十年的成果,如今实现了,在宣布时岂有不响彻云霄的道理;再如朗声大笑、开怀大笑:“哈哈哈哈!”还有号召:“让地球更好的造福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还有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太容易破碎了!”另外表达志愿:“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5、教会学生读出重音。
本人认为:重音沉重,有强调与突出的作用,加上社会俗成因素,决定了重音多用于生气与愤怒、责问与命令、否定与不满、讥讽与嘲笑……如果读出了这些重音,自然就读出了感情。
如“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又如“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
”再如命令:“出去!”还有责问与不满:“岂有此理!”
6、在学生学会以上五点常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读出语感。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因此,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情感、情趣与态度。
例如,读《开国大典》,就要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正在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
这样,当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便情不自禁的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又如读《林海》时,就要想象自己与作者同游林海,当看到落叶松的海洋、白桦的银裙、又美又多的野花时,我们简直着迷了,禁不住赞叹:“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为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样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自然情溢于表。
综上所述,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所以,教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读书能力,对今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口才及有帮助,对学生而言,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