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一、概念解析

通过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节课的知识内容,明晰了概念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概念图的方式对学生已有的概念体系和即将学习的概念梳理如下:

二、教材分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有10个一级主题,《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节虽然编排在第6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下,但是本节内容与第3个主题“生物与环境”和第8个主题“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本章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在整套教材中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节的学习离不开第一单元生态系统相关概念的铺垫,同时也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中重要意义。这一节容课程标准未作明确的知识目标要求,安排此节内容,旨在通过学生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认识,达到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目标,进而能利用生态学观点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分析

从学生知识结构来看,经过七年级上、下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有关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对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本期又了解了动物方面的内容,再加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知,对于完成本节以概括性总结为主的内容来讲,无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但经过不断的训练,也已初步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图片让他们感知,再引导其理性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佳的效果。至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四、设计理念

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三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我在本节教学设计中也有体现:(1)本节要求通过调查和事实材料分析概括总结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所以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主动探究概念的内涵,总结知识,生成重要概念:(2)面向全体学生:资料分析,问题讨论等活动给以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中体会乐趣;(3)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人类对动物的认识过程也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过程,选用的素材中有很多人类对狼、麻雀、害虫态度转变的例子,启发学生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在学习中有效地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STS)的教育,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具体的教学思路如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资料分析、质疑研讨、合作探究→

(概念的生成)

系统总结、绘制知识树→联系实际、学生达标、教师提升

(概念图的构建)(概念的应用)

六、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深刻理解“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等概念的内涵。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2能力目标: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自己逐步树立生态学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建立: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重点,对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两个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情感是重点。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是难点。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部图、文、声并茂的“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到这些“血淋林”的画面,引发学生们对动物的爱怜之心,最后由影片得出的“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结论,再问同学们:“动物,对于我们真的有这么重要吗?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看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吧!”

这样导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了学生遐想的空间,引发对问题的思考,顺理成章的进入到教学的第二大环节。

(二)资料分析、质疑研讨、合作探究

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给学生讲述“凯巴伯森林”的故事,在学生用心倾听的基础上设置问题:(1)凯巴伯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请写出故事中隐含的一条食物链?

学生写出:植物→鹿→狼

(2)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态跷跷板,让学生思考:①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当鹿的数量过多时,狼的数量会有什么变化?②狼的数量增多以后,鹿的数量会有怎样的变化?③当鹿的数量过少了,又会对狼的数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呢?④最终,狼和鹿的数量通过相互制约会处在一个怎样的状态呢?

“生态平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将内容形象化,更容易理解,有便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从中培养学生处理科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有层次的四个提问,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态跷跷板,让学生一步步的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自己推出生态平衡的概念,即: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第二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提出问题:(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因为它具有什么能力?(自动调节能力)

(2)既然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那为什么凯巴伯森林为什么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人类消灭了狼,鹿失去了天敌,生态系统失衡)

(3)为了拯救凯巴伯森林,政府实施了“引狼入室”计划,使森林中又焕发勃勃生机。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总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如果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将难以维持。最后得出结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教材中的那段枯燥的文字学生是没有兴趣去发现问题的。考虑到初二学生喜欢从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我首先将教材中的文字转换成一段有关“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录像,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从影片中找出物质循环的依据。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想想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的有机物又是怎样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的?”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这样安排的目的:对于初中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

第三步:为了将问题简单化,突破难点,接下来,我将动态画面转化为两幅静态图片(有动物和无动物参与的物质循环见下图),形象地进行对比,让学生不难看出:动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的作用只是加速了物质的循环,即对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只是缩短了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