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实现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也能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十年来,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效果。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还包括社交自我效能感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自我效能感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源自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在学术研究中,自我效能感被看作是个体动机、行为和成就的重要中介变量。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在教育、职业、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乃至整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和信心。
这些评价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选择和努力程度,也关系到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心理适应和应对策略。
深入研究和理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和结构,还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玩转大学PPT素材更多好素材请访问
2. 情绪与自我效能感:
研究发现 : (1)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降低社交焦虑。
——付梅,葛明贵,桑青松.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2005,19(7):477~478.
玩转大学PPT素材更多好素材请访问
3.学习行为:
研究表明 : (1)自我效能感与学生 的组织、评价、计划、目标设置、控制 等学习自我监控行为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
——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 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30~33.
(2)研究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对成瘾行为的 治疗效果。即抵抗型自我效能可增加对成瘾物质的抵抗能力;减少伤害
型自我效能可减少对已成瘾物质的依赖程度;行为型自我效能增加实现戒 断目标的信心; 应对型自我效能,提高克服旧病复发的信念;恢复型自我 效能,可提高(在旧病复发后)恢复应对能力的信念。 ——马晓冬,郭本禹.成瘾行为研究中自我效能的几种类型.心理科学 ,2001,24(6):744~745.
——王洪礼,胡寒春.贵州省高师本科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 康水平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28(3):675~677.
玩转大学PPT素材更多好素材请访问
3.成瘾行为与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 : (1)自我效能感对成瘾性为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顾佳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22(11):1791——1800
玩转大学PPT素材更多好素材请访问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作用、测量方法上进行梳理,并呈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以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测量;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哪些因素会危害人们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广大研究者们逐渐把关注点转移到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上,而自我效能感则是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1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1977年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实现特定的目标时,对自己完成该行为的能力所做出的判断或信念。
[1]国内外研究者们也各自对自我效能感概念进行了界定。
如,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一种基本的自信心(Schwarzer,1997);[2]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可以完成某项任务所具有的自信(董奇,1994)。
[3]班杜拉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1986),个体在某一特定的领域的高自我效能感可以泛化到其他的领域中去,这就是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大多数研究中涉及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一般自我效能感。
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需要做出决定,活动要不要进行以及怎样进行。
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而参与自己有把握胜任的活动。
人们正是依据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而做出选择的。
积极的效能感能够有效帮助个体发展胜任能力。
(2)影响个体努力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自我效能感越强,越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也能够坚持越长的时间。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遇到挫折时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放弃努力,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更喜欢接受挑战。
(3)影响人的思维过程当个体在行动过程中遇到挫折时,高自我效能的人会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采取相应的行为;而低自我效能的人则通常关注自身的不足,把困难扩大化,害怕失败,从而退缩。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
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一、引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
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
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127-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孙群博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摘要: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新的研究取向,本文在概括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和理念基础上,论述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范畴之一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其影响效用以及开发策略,以期丰富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理论,并为在组织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激励鼓舞员工等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组织行为学;自我效能感;影响效用;开放策略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当管理学界逐渐重视人本管理理念,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时,针对员工潜能开发的课题便成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
传统组织行为学领域却仍更多地聚焦于组织、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不良等方面。
在积极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共同影响下,学者们将目光从负性方面转移到使员工幸福、快乐、满意、士气等积极思想课题的研究,专注于人的积极心理优势,以期提高个体和组织效能,增强企业竞争力。
本研究借鉴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思潮,将对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以及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之一的自我效能感进行论述,从而丰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理论,并为在组织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激励鼓舞员工等方面提供参考。
一、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思潮,它把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侧重点从关注消极的方面转移到了关注人积极美好的一面,它致力于研究人的美德与发掘和实现人的潜能等。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已经渗透到了很多领域,如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等,从此开启了一扇新的研究大门。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条件下人类行为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的管理科学。
Wright 等人认为,对消极组织行为研究的盛行,是由于过去“忠于管理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这一观点持“费效分析”的价值取向,即在衡量个体或组织的行为和政策的效果和价值时,都要以其付出的成本和带给组织的收益为基础[1]。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近十年来,自我效能感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探讨。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目标的信念和预期,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理解和研究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内学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心理、管理、职业等,为我们全面理解自我效能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撑。
在教育领域,学者们关注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
在心理领域,研究者们则关注自我效能感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来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在管理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个人资源,对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还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推动了自我效能感研究的不断深入。
他们采用量化研究、质化研究等多种方法,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同时,他们还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应用。
尽管国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如何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们需要在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同时,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自我效能感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国内近十年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但仍需继续深入探索和完善。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我效能感,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在教育、心理、社会等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1——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姚凯副教授2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1],在《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里,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逐渐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比如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关系及相关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而且还呈现逐年增多、研究范围逐渐细化的趋势。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变革的频繁,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迫切地要求人们不断地提高工作或职业自我效能感。
本文将全面回顾和剖析国内外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对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学前沿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和展望。
一、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和内涵的认识从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以来,学术界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热潮,对自我效能感本质和概念体系的认识呈现出多样化和多角度的态势,通过有代表性的自我效能本质和内涵的综合认识,将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把握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和应用领域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
1、对自我效能感本质的认识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以及自己的活动水平施加控制的能力的信念”[2],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按指定水平来执行某个行动的信心”[13],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管理者能否利用自己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管理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14],因此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这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与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转而调节人们对行为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并且决定他们在特定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能力[3]。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新信息的获得而发生变化[4]。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水平。问卷同质信度 0.93。
争和傅宏[38]、马伟娜和林飞[40]的研究结果则呈现显著
6.职业自我效能量表。职业自我效能量表是由 差异。
姜飞月编制的[31]。该量表由教育要求和工作职责两
3.大学生所在学校与自我效能感。陈俐[35]的研
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中都包含 10 个传统男 究表明:大学生读研自我效能感、就业自我效能感
2.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人为了避免失败,往往选择易于取得成功的任务, 是参考 Pinrtihc 和 D ecort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潜能的开发[15]。
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11]。该量表把学业自我效能感
2.思维过程。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对个体 分为学能效感和学行效感两个维度。学能效感是指
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行为技能 间为 10-40 分,得分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
和人格发展[19]。许多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水平高 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 0.87,重测
的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也相应使其能 信度 0.83,折半信度 0.82,信度和效度良好。
力得到发展,获得更大的自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
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及个体在面临困难、障碍、挫折、 “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五个选项中选出符合自
失败时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耐挫力[19]。研究表明,自 己的一个。评分规则:“完全不符合”记 1 分到“完全
我效能感高的人,其努力程度和坚持性也越强,越 符合”记 5 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0.8678。
2斯塔科维奇森斯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需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tonwebb将自我效能感解释为是指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14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 3、广度 2020/7/23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一)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两个研究角度: 1、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 2、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2020/7/23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二)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 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决策和职业选择有直接的重大影 响, 而且对有关指标都有重要影响
• 高自我效能感的管理者比低自我效能感的管 理者更厉害
• 1)、更愿意进行风险投资, 常设置具有挑战 性的目标, 善于进行产品和市场运作方面的 创新更善于授权
• 2)、 能产生更多的管理革新设想, 能更好地 适应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 能采取积极有效
2020/7/23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三)自我效能感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邓姝婷
2020/7/23
主要内容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2020/7/23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1、背景
2、提出与发展
班杜拉:1977——提出 1980——更透彻的阐述 1986——更加系统全面,理论框架
斯塔科维奇、鲁森斯:1998——更广泛,实用性更强
• 罗伯特逊( Ro bert so n Sadri) 证明了管理 者管理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管理工作绩效的 重要变量
• 库曼( Koeman) 发现:管理自我效能感是影 响女性管理者职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变量之一
2020/7/23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三)自我效能感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引言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够有效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程度。
自我效能感本质上是一种自信心和自我安全感,它能够影响个体的态度、行为和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社会学家班德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来被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即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完成特定的任务。
2. 情感态度:自我效能感还包括个体对特定任务的情感态度,包括对任务的兴趣、喜好和兴奋等情感体验。
3. 勇于挑战: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个体更加勇于挑战自己,不畏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4. 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也能够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让个体更有信心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情境因素。
1. 个人因素:个体的个人特质、性格、天赋和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一个天生乐观、自信的人会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2. 社会因素:社会的认可、支持和鼓励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否则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 情境因素:任务的难易程度、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三、自我效能感的应用自我效能感在教育、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领域:教育者和学生都应该重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教育者可以通过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努力和成就,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而学生可以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组织行为学领域的深入研究,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于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与结果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对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学中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作为组织行为学发展新趋势的重要角色。
我们将从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出发,分析其在组织行为学中的理论背景和应用现状,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发现,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关自我效能感的新视角和启示,以促进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和实践应用的提升。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这种期望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还影响着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持久性和努力程度。
因此,自我效能感被视为影响个体动机、行为和成就的重要因素。
在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过去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二是替代性经验,即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看到他人成功或失败,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三是言语劝说,他人的鼓励或贬低,也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四是情绪和生理状态,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方面,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和影响。
例如,有的研究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更多地受到他人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影响;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则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成功经验和自我反思。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也开始探索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变革、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方面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一、最新组织行为学论文选题参考1、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转制的组织行为学研究2、中国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过程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的视角3、学校改革的机制与模式:组织行为学的观点4、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5、治理中的集体行动——一个组织行为学议题及其解释6、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组织行为学分析7、进化: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视角8、新编组织行为学教程9、“投桃报李”——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10、从组织行为学视角论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途径和方法11、公共组织行为学12、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实践13、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14、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思考15、组织行为学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的研制与应用16、组织行为学中的信任违背和修复研究17、选择中国管理研究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以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例18、基于著者同引分析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知识地图绘制19、组织行为学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20、人本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解读二、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大全1、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研究2、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探析3、案例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4、我国运动队教练员领导模式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现状及探讨5、组织行为学中"积极性"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6、领地行为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的新兴领域7、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职能的联想8、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9、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10、基于STPR模式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11、医院组织行为学12、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实践——以“组织行为学”本科教学为例13、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建立医院药剂科管理中的激励机制14、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15、学生管理工作中组织行为学原理的应用16、高等学校管理中几个问题的组织行为学分析17、高校教学团队工作模式的组织行为学分析18、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19、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初探20、问题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三、热门组织行为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组织行为学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2、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初探3、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4、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5、《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6、提高心理素质加强自治能力——“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与实践7、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以《组织行为学》的五年教学探索与实践为例8、关系:一个本土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式的构建9、组织行为学中的个人价值观研究述评10、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高校班级集体主义培养和学风建设11、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探讨12、科研组织行为学13、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作用14、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15、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研究16、组织行为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析17、麦克沙恩组织行为学18、调动大学生干部积极性的组织行为学思考19、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行为学研究20、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四、关于组织行为学毕业论文题目1、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思考2、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3、优势分析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公平与工作倦怠关系的实证研究4、组织行为学教程5、组织行为学在中国之发展与领导行为研究6、论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政治知觉7、MBA组织行为学的教书育人启示8、积极心理学运动对组织行为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9、教育组织行为学: 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第8版10、教育组织行为学11、从组织行为学视角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12、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13、西方组织行为学14、组织行为学视野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5、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16、国外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述评——以组织行为学为视角17、自我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18、幸福管理——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理念19、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充分激发员工活力20、情景模拟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五、比较好写的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1、组织行为与组织行为学2、"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游戏训练研究3、《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会计舞弊动因与治理5、组织行为学在职业培训教育管理中的应用6、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组织行为学分析7、《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实施的思考8、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9、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以《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为例10、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11、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会计舞弊动因与治理12、浅谈组织行为学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13、组织行为学: 以人为本的管理14、组织行为学教程15、控制点在工业与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16、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探析17、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以组织行为学的视角18、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五得19、《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教改模式探讨20、"组织行为学"教学与大学生网络交际教育。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身完成特定任务或达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待,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理解并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过去十年,随着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我国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四个方面,对十年来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研究背景方面,本文将探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结合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将重点关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维度、发展特点以及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揭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在机制和外部表现。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评述过去十年中采用的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混合研究等方法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同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在研究趋势方面,本文将展望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跨文化比较以及动态追踪研究等方面。
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措施和实践应用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本文旨在对过去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框架自我效能感,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1. 引言1.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深入了解自我效能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和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展望的内容,可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自我效能感提供指导。
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在特定领域内的信心和信念。
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更有信心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而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相反,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可能会更容易陷入沮丧和消极情绪中。
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更能克服困难、保持动力和专注力,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研究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工作和学习中的表现和成就。
自我效能感还与个体的决策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决策,更有可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更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工作学习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还有助于指导个体实现自身潜力、提高生活质量。
深入研究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自我效能感定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和信心的程度。
这种信念涉及对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的评估,包括对困难和挑战的应对能力的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的概念,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在某一领域的行为和表现。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任务中能够成功完成所需行动的信心和能力。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达拉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并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自我效能感不仅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状态产生影响,也与个体的学习、职业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结构和形成过程。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成功的经验、社会比较和社会支持等因素来培养和提高。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的成功经验,当个体在特定任务上获得成功时,其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
此外,社会比较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倾向于以他人的表现来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情境因素,它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鼓励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并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和情绪。
他们更有可能设定高目标并努力实现它们。
此外,自我效能感还与个体的创造力、领导力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相关。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学业成就上表现更好,并更有可能选择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在职业发展方面,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决策和职业成就有一定的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选择有挑战性和发展机会的职业,并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趋势和未来发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将自我效能感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情绪、动机和压力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和情绪上的作用机理。
其次,可以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扩展到不同的文化和群体中,以探索不同文化和群体背景下自我效能感的异同。
此外,可以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应用于实践中,例如教育、职业咨询和员工培训等领域,以帮助个体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并实现更好的发展。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摘要】本文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概念和理论意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随后详细介绍了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和工作场所的应用情况。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表现具有积极影响。
本文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启示,为教育和职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应用、教育、工作场所、影响因素、测量方法、总结、展望、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质,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内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变得愈发深入和广泛。
研究背景方面,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提出,并在1986年被正式提出。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个体情绪和自我调节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视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在管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则被看作是影响员工工作表现和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在不同领域内的信心和能力感,促进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发展和成长。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中的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个体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应对方式,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来提升自身能力和实现更高水平的表现。
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也可以为教育和工作领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趋势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趋势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曾晖,赵黎明摘要: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21世纪才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
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失调、冲突、工作压力等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员工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上。
其研究范畴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具备积极性、独立性、可测量性、可开发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等基本特征。
2.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研究早在霍桑实验时代就认识到员工的积极感受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多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人员发现积极的帮助、正面的影响、员工积极的态度、幽默感均对绩效有显著影响。
但尽管如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重点仍然放在对员工的负面障碍的问题解决上,如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冲突、压力和工作倦怠;改进不良的态度和对组织变革的抵制;如何激励那些处于边缘状态的、缺乏工作动力的员工等。
鲁森斯将积极组织行为学定义为:为提高工作绩效,对心智能力测量、开发及有效的管理,并以员工的积极活力为导向的应用学科。
这个定义包括来自态度、人格、激励和领导能力。
这一定义既为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研究的框架,也将其与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划清了界限。
第十五章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2010(付维宁浅析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面临空前的挑战。
外部环境系统出现了变化性的增加、稳定性减弱和复杂性增加,确定性减弱的趋势,要求组织确定新的效益观和生态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也必将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历史变革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挑战;新组织;人性;激励;一、问题的提出根据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A.J.Dubrin)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的一门学科,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即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是评估个体在特定领域内的信心和自信程度的一种量表或问卷工具。
本文将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首先,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一般性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用于评估个体对自己在各个领域的总体信心和自信程度;二是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用于评估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的信心和自信程度。
常用的一般性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包括“自我效能感问卷”(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自我效能感量表”(Self-Efficacy Scale,SES)等。
而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根据研究的领域不同而变化,比如在教育领域中,常用的测量工具为“学术自我效能感量表”或“教育自我效能感问卷”。
其次,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量表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方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需求的变化,人们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要求也日益提高。
传统的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主要关注个体对自己能力的整体评价,而现在的研究倾向于将自我效能感分解为更具体的维度,以更全面地了解个体的自信情况。
例如,在职场领域中,自我效能感可以分为工作技能、人际交往、决策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测量。
此外,考虑到个体的特殊需求和背景,个性化定制的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也逐渐受到关注。
比如,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背景等个体群体,可以开发相应的个性化测量工具来更准确地评估其自我效能感。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被开发和使用。
在线测量工具不仅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和准确度,还可以方便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在线测量工具多为基于互联网或移动应用的问卷调查形式,例如,通过网上问卷、手机APP等方式进行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可以尝试开发智能化的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通过语音识别、情感分析等技术更全面地了解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在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绩效、动机、目标设定以及组织氛 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开始自我效能感在组织管理中的应 用,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首先,一些学者研究了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个体 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工作绩效也越好。这可能是因为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面 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积极应对并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特点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特点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种目标所持有的信心 和自我评价。这个概念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 个体在特定领域中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评估,而非仅仅是对自身整体能力的评价。 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特点: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 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目录
01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 义及特点
02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 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03 三、自我效能感在组 织管理中的应用
四、自我效能感对于
04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启 示
05 五、结论
内容摘要
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个体在组织中的心理和行为, 其中自我效能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 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种目标所持有的信心和自我评价。在组织行为学中,自我 效能感对于个体的绩效、动机、目标设定以及组织氛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演示将对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在组织行为学发展中的新 趋势。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其次,另一些学者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目标设定和动机的影响。他们发现,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设定的目标也越高,同时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达成 这些目标。此外,自我效能感还对个体的动机产生影响,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 倾向于追求挑战性目标,而不是选择容易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姚凯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里提出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逐渐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比如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及相关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研究还呈现出逐年增多、研究范围逐渐细化的趋势。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变革的频繁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都迫切要求人民不断提高工作或职业的自我效能。
1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和内涵的认识从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以来,学术界对自我效能感本质和概念体系的认识呈现出多样化和多角度的态势。
1.1 对自我效能感本质的认识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以及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施加控制力的信念",也即"个体对自己能够按指定水平来执行某个行动的信心"。
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是指"管理者对能否利用自己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管理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因此,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这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与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转而调节人们对行为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并且决定其在特定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即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随新信息的获得而发生变化。
一种行为的启动和行为过程的维持,主要取决于行为者对自己相关行为技能的预期和信念。
高自我效能感将产生出足以争取成功的努力,成功的结果将会进一步强化自我成功的期望;反之,低自我效能感可能造成提前停止努力,导致失败的结果,并由此消弱对自己胜任力的期望。
也就是说,对于先天素质基础相近的人,那些对自己不行的人则往往与成功无缘。
1.2 对自我效能感内涵和分类的主要观点目前,对自我效能感一般区分为特定的自我效能感和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反映的是个体在从事特定水平的特定任务时的能力信念,所以,其有时又被称作是特定的自我效能感。
特定的自我效能是一种暂时的期待,意味着在个体投入努力之前对于成功的可能性的判断,与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量研究证明特定的自我效能感是员工绩效的可靠预测指标,可以解释与工作行为相关的28%的员工问题,并且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组织情境中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会显著地促进任务绩效。
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还可以被视作是一种特质,Gist提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特有的、稳定的认知,反映了个体在不同的成就情境中,对自己是否具有成功完成工作要求能力的期望,具有高概括化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更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成功。
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以特定的自我效能感为基础,通过在不同领域中的成就行为而得到。
近年来,由于群体在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于是又衍生出了群体效能感的概念,一些研究探讨了群体效能感与工作行为及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群体效能感显著的中介作用。
2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中的前沿地位和热点研究领域2.1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理论研究和工具开发面临挑战自我效能感的测量需要直接针对所研究领域的工作活动和行为,它不是一个人直接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评估,而是对某些特定活动和行为能够做得怎么样的自我评估,故要测量自我效能感,首先要确定所研究的具体任务领域;其次,要确定这种任务领域所包括的系列活动,且这些活动必须能够涵盖所研究任务领域的所有方面,以及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是自我效能感测量所必须遵循的2项原则,即"领域特殊性"和"领域完整性"。
传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主要包括2个部分:水平和强度。
这2种测量形式要求被试者首先判断自己能否完成该项工作活动(水平),然后,再判断自己完成这项活动信心有多大(强度)。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研究者发现,用单一、多等级的Likert量表测量自我效能感也同样有效。
Bandura对此也表示认同。
所以,现在的研究者在测量自我效能感时,一般采用单一的Likert 量表形式。
由于自我效能感处于情景依赖的条件下,在水平、强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不断动态变化的特点,因此,谈探索适应动态变化的量化测试量表和工具具有较大难度,并日益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前沿课题。
2.2员工自我效能感和绩效的相关性研究(1)自我效能感是目标与工作绩效的中介机制近年来,工作动机理论出现了融合的现象,产生了很多综合性的激励理论。
同时,在实证研究中也表现出跨理论的趋势。
Lock等认为这是由于理论本身存在结合点,才使其逐渐地在目标---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这条逻辑主线上达成一致。
实证研究也表明,目标设置通过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能对员工的绩效产生影响。
目标设置是现代工作动机研究领域里的中心滑梯,其通过影响行动的方向、紧张与持续的时间来影响行动。
在组织情景中存在2种类型的目标: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
具有挑战性且同时又是可以达到的组织目标才能发展成为个体目标,如再加上高自我效能感的配合就会形成非常强的动机力量,从而产生高绩效。
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既是根据外部标准(即组织目标)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又是个体目标建立及调整的主要依据。
(2)工作复杂性是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Ozer等曾经反复地指出工作的复杂性是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重要变量。
Gist指出,不同水平(低、中、高)的任务都反映出自我绩效感与工作绩效的显著相关,但任务复杂性越高,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越弱。
自我效能感作用的前提是行为者必须获得关于其所从事任务的信息,而不同的任务在复杂性水平上的差异很大,高复杂性的工作要求具备更多的知识、进行认知加工、坚持与个体的投入,所以,不同的任务复杂性可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判断。
以上研究结论认为,任务复杂性对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可通过以下潜在机制发挥作用:①任务策略。
个体在不同复杂性水平的任务中所形成的应对策略的性质与快慢存在差异,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比低自我效能的个体形成的策略更快、更加有效。
②关注的倾向。
复杂性不同的任务所要求的认知活动的适应水平也不同。
在复杂任务中,有自我倾向的个体更会停留在其个体缺陷方面,并将环境的要求看得比实际情况更悲观,结果会令其更多地去关注个体的缺陷及可能出现的不利结果,而没有将注意力置于任务所要求的有效策略方面。
③能力概念。
持发展观的个体更倾向于在复杂任务中,具有高的自我效能感并发展有效的应对策略。
④学习阶段。
在复杂任务中,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关系是不一样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的早期阶段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而在学习的晚期阶段,个体对任务已很熟悉,工作变成了一种常规性的过程,这时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便下降。
2.3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方式研究目前,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的方法主要有3种:①给个体提供有关任务特征、任务复杂程度和任务环境等信息,并指导其如何更好地控制这些因素;②提供培训以直接提高个体工作能力,或指导个体如何恰当地运用能力去完成工作;③帮助个体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行为、分析策略和心理策略。
前2种方法主要包括一些常规的方法,如在职培训、工作模拟和示范、运用评价技术和设置评价中心,以及实施导师制、开展咨询、进行工作轮换和实习等。
但由于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完成任务或工作的自信程度的评价,因此,个体因素对其自我效能感的改善至关重要。
上述第3种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可塑的和内在的因素,且这些因素是个体可控的,并对自我效能感有最为直接和明显的影响。
该种方法主要包括:运用咨询和指导等劝阻形式,帮助个体理解行为策略(如观看示范)、分析策略(如参与决策程序)以及心理策略(如放松心理)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适时加以综合运用。
同时,通过培训改变个体错误的归因,提高其动机水平;设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以获取成功的经验;运用积极的反馈方式,使个体感觉到组织的积极支持等。
3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尽管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测评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已有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逐渐完善。
(1)应用领域逐渐从教育领域转向组织管理领域目前,自我效能感理论主要在教育领域中得到重视和应用,且有关应用集中在自我效能感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付出的努力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上。
这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研究,即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此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组织管理领域,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逐渐跃入学术界的视野。
Robertson等进行的现场研究、Koeman等对荷兰女性管理者的研究,以及Boyatzis对在12个国家的不同组织中的41个不同职位上工作的2000名管理者进行的研究,都证明了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管理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但对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还亟待研究,这也恰恰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具体来看,管理组织效能与胜任力素质之间的关联、自我效能感与员工职业发展、管理自我效能感与员工招聘和培训,以及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组织绩效等将成为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未来研究新的重要前沿性问题和难点问题。
(2)对如何测量管理自我效能感还没有达成共识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并不是测量个体拥有多少技能,而是测量个体运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特定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所以要开展有关测量首先要确定所研究的具体任务领域。
这是因为不同的任务领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统一的、普适性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其次,由于中西方存在着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管理者的核心任务可能有所不同,这也会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带来偏差。
如中国社会相对来说是一个人情与关系趋向的社会,因此,处理人际关系协调可能对中国管理者就显得更为重要。
要研究测量中国企业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首先必须确定其需要完成哪些核心任务。
(3)偏重模拟研究,现场研究少西方国家的有关学者多采用实验室模拟的研究方法,但实验对象多为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故其研究缺乏普遍性。
尽管模拟研究可以揭示因素之间的关系,但模拟研究毕竟不同于现场研究(尤其在组织行为研究领域),因此,如果缺乏现场研究的成果,就可能削弱自我效能感理论对组织管理的实际指导意义。
(4)自我效能感的实证干预研究比较少如果干预研究的问题解决不了,将会限制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工业和组织行为研究领域中的效用。
(5)复杂任务领域自我效能感研究和现场研究较少目前,如何准确地测量个体在复杂任务领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