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
提高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
例 的选择标准难 以确 定。国际上舍 弃 3级 分级而 采用 2级 分级标准 , 经过 2 0余 年 的讨 论 , 准确 的应用 2级分级 系统 , 必需熟悉和掌握其病理 形态标 准 , 避免 过诊断 和不足诊 断 , 同时 2级分级对于早期 胃癌 的检 出和治疗也具 有实 际应用 价值 。 随着 内镜技术的发 展 , 内镜下 治疗 在我国也逐 步开 展 ,
谨 , 给 临 床 处 理 带 来 了不 少 困难 , 别 是 对 内镜 下 治 疗 病 也 特
《 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 和遗传学 》 分册提 出 胃黏膜 癌前病 变
的诊断标准 , 应用 了“ 皮 内瘤 (n apt l l epai) 并 上 it ei ei ols ” r h an a 的术语 。上述 国际分类 和诊断标准一再修订 , 目的是希 其 望能制定一个适用的 、 重复性 高的 、 理医师 和临床 医师 都 病 接受的共识 标准 , 同时也说明虽然 胃黏膜活检是常规工作 中
临床与 实验病理 学杂志
JCi x ahl 0 0D c2 ( ) l E pP to n 2 1 e ;6 6
・4 ・ 67
提 高 胃黏 膜 活 检病 理 诊 断 共识
朱 明华
关键 词 : 胃黏 膜 ; 组 织 检 查 ; 理 诊 断 ; 皮 内瘤 ; 型 增 生 活 病 上 异 中 图分 类 号 : 7 R5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9 (0 0 0 04 0 10 — 3 9 2 1 )6— 67— 2 2 0 和 20 0 0年 0 6年 在 井 冈 山 和 上 海 召 开 了 二 届 全 国 慢 性 胃
作 者 简介 : 明 华 , , 授 。T l(2 ) 17 7 0 E m i: hh 2 0 朱 男 教 e:0 1 8 83 0 , - alm zu 00
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PPT课件
10
4.萎缩:萎缩指胃固有腺减少,分为两种类型:(1)化生性萎
缩:胃固有腺被肠上皮化生腺体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2) 非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被纤维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 胞浸润引起固有腺数量减少。萎缩程度以胃固有腺减少各1/3来计 算。 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
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的1/3~2/3之间;
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局限于胃小凹区域的肠上皮化生不能计入萎缩。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的区域不用于 评估萎缩程度,应观察其周围区域的腺体情况来决定。所有原因引起黏膜损伤的病 理过程都可造成腺体数量减少,如活检取自溃疡边缘,腺体减少不一定代表萎缩性 胃炎。标本过浅未达黏膜肌层者可参考黏膜层腺体大小和密度以及间质反应情况推 测是否萎缩,同时加上取材过浅的评注,提醒临床医师仅供参考。
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
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
内镜科
1
一、关于内窥镜下活检的建议
1.常规胃黏膜活检:建议取5块活检
2块取自距幽门2~3cm的胃窦处(1块取自胃小弯远端,另1 块取自胃大弯远端) 2块取自距贲门8cm处的胃体(1块取自胃小弯,1块取自胃 大弯) 1块取自胃角。取自不同部位的标本应该分开放置,并将部 位标记清楚。
11
5.肠上皮化生:
轻度: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以下;
中度: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2/3; 重度: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2/3以上。
AB-PAS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CD10、MUC2对不明显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很有帮助。 以AB-PAS黏液染色区分肠上皮化生亚型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的价值仍有争议。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2016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自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
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
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
全文如下。
一、流行病学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
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
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
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
2020年最新中国慢性胃炎专家共识意见
主讲人:xxx
背景
自2012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 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出台了 《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意见》
欧洲Mastricht-5共识和我国第五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 识意见
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以及根除Hp的作用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
8.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可将慢性胃炎分萎缩性和非萎缩 性两大类。胃黏膜萎缩可分成单纯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胃黏膜腺体
有肠化生者属于化生性萎缩。
9.基于胃炎分布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 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临床表现
1.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有无消化不良症状及其 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分类、内镜下表现、胃黏膜组织 病理学分级均无明显相关性。在前述的一项纳入8892例慢性胃炎
3.证实Hp阳性的慢性胃炎,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均应 行Hp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存在。抗衡因素包括患者伴存
某些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哮喘、炎症性肠病等)、社区再感染率高、卫 生资源优先度安排等。
4.Hp胃炎治疗采用我国第五次Hp感染处理共识推荐的铋 剂四联Hp根除方案。
治疗
5.Hp根除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应常规行Hp复查,评估根除 治疗的效果;最佳的非侵入性评估方法是尿素呼气试验 (13C/14C);评估应在治疗完成后不少于4周进行。
背景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
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 2017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7年7月1日在
上海召开 7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 共识意见共包含48项陈述(条款)
目录
评述2006年_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_
・专家论坛・评述2006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朱明华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433)[摘要] 慢性胃炎为一常见病,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是病理科常规工作之一,而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
2006年9月中华消化病学会在上海召开《第二届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参考新悉尼系统标准,对2000年制定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本文介绍该意见中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部分,并与新悉尼系统进行比较。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共识意见; 活检[中图分类号] R36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096(2008)01-0001-03 随着内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胃镜活检病理学检查已成为各级医院病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和统一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具有重要的病理和临床意义。
1990年在悉尼召开的世界胃肠病学大会提出了“慢性胃炎分类和分级指南”,称为悉尼系统[1,2],4年后在休斯顿对其进一步修订,称新悉尼系统[3]。
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江西井冈山会议上制订了《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4](简称2000年《共识意见》),但对其分类方法、内镜和病理诊断标准仍有一些不同意见。
2002年国际萎缩联谊会提出了慢性胃炎的萎缩诊断标准[5],联谊会多数人员是悉尼系统的执笔者,此意见可认为是对悉尼系统的补充和发展,有很高的权威性。
2006年9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56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病理学家以及来自美国和芬兰的国际著名学者Pelay o C orrea教授和Pentti Sipponen教授对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讨论和修改。
会议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Delphi阶层程序,应用投票机计算同意率来制定共识意见,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6](简称2006年《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慢性胃炎的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入探讨,形成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概述慢性胃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共识意见,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指南。
我们希望通过本共识的推广与实施,推动我国慢性胃炎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因素等。
其中,H. pylori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它能在胃黏膜上生存并引起慢性炎症。
长期食用过热、过咸、过于粗糙的食物,以及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失衡、免疫反应的参与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等。
H. pylori感染时,其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 pylori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致病因子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胃黏膜在长期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萎缩、肠化等病理变化。
免疫反应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胃炎就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典型例子。
神经内分泌因素如胃泌素、生长抑素等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萧树东
胃黏膜萎缩种类
胃黏膜萎缩
化生性萎缩,应用黏液染色 (AB/PAS\HID/AB)划分为
小肠型 大肠型
非化生性萎缩
相关概念 ➢ 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肠化或假幽门腺体替代 ➢ 非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组织替代 或炎性细胞浸润所致
➢ 小肠型化生:完全型肠化亚型,与胃癌无明显关系 ➢ 大肠型化生:肠化与胃癌发生有关,检出率与活检块数相
血清学检查在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
n
PG Ⅰ(μg/l)
PGR
正常组
77
123.99±32.25
10.09±1.89
胃溃疡组
58
78.88±17.99
5.38±1.98
球溃组
90
103.17±21.42
6.78±1.58
萎缩性胃炎组 92
58.63±25.35*
4.36±2.57*
胃癌组 PG Ⅰ、P1G41R在各组28的.7测4±定11值.5(5*Mean±S1D.6)6±1.01*
部位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萎缩性胃炎组PGⅠ和PGR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溃疡组(P<0.
萎缩性胃体炎患者由的固于有膜缺内乏有大内量淋因巴子细胞,、浆因细而胞浸影润,响而到胃体维发展生为素萎缩B时1,2固的有膜吸内收慢性,炎症发细展胞消下退,去黏便膜肌出更为肥厚
大多数患者(约70%)为无症状的慢性胃炎,固有膜的炎性细胞逐渐消退
下检测血清PGⅠ和P自GⅡ身免疫性胃炎是指慢性炎症和萎缩性病变限于胃体、胃底的泌 不立同即程 复度查萎胃缩镜性和胃病酸炎理的,黏随必访要膜时时以间手术及治疗血或清内镜中下局出部现治疗自身抗体 其特征是无酸、无内因子分泌 因此,胃黏膜不同部位的病变和严重程度可由PGⅠ、PGⅡ和PGR的变化反映出来,检测血清中PG的含量及PGR的变化对胃部病变及
胃镜活检病理报告
胃镜活检病理报告胃镜活检是一种常用的病理检查方法,通过取得胃黏膜组织的活检标本,进行显微镜下的细胞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胃部病变的病理类型和严重程度。
下面是一份关于胃镜活检的病理报告,字数为700字。
病理号:XXX-XXXX-XXX姓名:XXX 性别:XX 年龄: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病理诊断:1. 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见慢性炎细胞浸润、表面上皮增生。
2. 胃黏膜息肉(良性)。
3. 弥漫性胃黏膜混合瘤(恶性)。
病理描述:镜下可见胃黏膜上皮轻度增生,炎细胞浸润较明显。
病变主要位于胃窦和胃体部位,而胃角和胃底处的病变较轻。
炎细胞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间质内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
胃黏膜上皮轻度增生,表面粘液层较厚,胃腺密度较正常稍有增加。
胃窦部上皮下有一小型黏膜息肉,大小约为5mm。
深度组织切片显示整个胃黏膜被弥漫分布的小型癌灶。
癌灶由复杂成分组成,内含腺腔、囊腺、黏液和腺体细胞。
腺体内可见异型细胞,细胞核的大小和形态不均一。
癌灶周围的正常黏膜上皮呈现轻度增生和炎症状况。
癌灶侵犯黏膜基底膜,但未发现浸润到黏膜下层的情况。
结论:根据胃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该患者存在以下病变:1. 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表现,炎细胞浸润较明显,可见胃黏膜上皮轻度增生。
2. 胃黏膜息肉(良性):胃窦部上皮下有一小型黏膜息肉,大小约为5mm。
3. 弥漫性胃黏膜混合瘤(恶性):胃黏膜存在弥漫分布的小型癌灶,具有不均一的细胞核形态和异型性。
癌灶尚未发现侵犯到黏膜下层的情况。
此报告仅提供病理学检查结果,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需要结合临床数据进行综合判断。
医生应进一步向患者解释检查结果,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022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推荐意见1-2: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 增长而上升(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推荐)
英国胃肠病学会的胃癌管理指南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风险与年龄呈正相关, 且男性略高于女性。美国一项研究对6年期间接受胃镜检查的48万例受试者进行分析 ,其中慢性活动性胃炎患病率约由50岁的5%升至40岁的12%,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 率约由60岁的5%升至80岁的10% , 此后年龄每增长10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 约增高5%。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随访的意义与人工智 能的应用
推荐意见4-2:推荐内镜下初步评估胃炎的Hp感染状 态。(证据质量:中等;推荐强度:强推荐)
Hp未感染的胃黏膜平滑而有光泽,胃体部大弯的皱襞细长、笔直,有时可见胃底腺 息肉。胃角、胃体部小弯处观察到黏膜上皮下规律排列的集合小静脉( RAC )是无 Hp感染的重要特征,通过胃角、胃体部小弯RAC阳性作为排除Hp感染标准的灵敏度 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 Hp感染内镜下通常表现为弥漫性发红、黏膜肿胀和黏液白浊。 除此之外,内镜下还会出现萎缩、皱襞异常、黄色瘤和增生性息肉等表现。
推荐意见4-8:人工智能具有综合胃黏膜图像信息、辅 助识别Hp胃炎的价值,其真正的临床应用潜力需更多 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条件 推荐)
Hp胃炎准确的内镜诊断需要足够的技能培训,耗时、耗力且存在一定主观性。近年 来,利用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多个医学领域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医学成 像方面。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随访的意义与人工智 能的应用
推荐意见4-9:人工智能具有辅助识别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化、异型增生的潜在价值(证据质量:低;推荐强 度:条件推荐)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度增加,在临床上越来越引起重视。
中医药在本病的诊疗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曾于2009年组织制定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在诊治慢性胃炎方面取得诸多进展,有必要对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需要,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年8月在合肥牵头成立了《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慢性胃炎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
2015年9月在重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
2015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
2016年6月在厦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
2016年7月在哈尔滨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
并于201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终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
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
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概述1.病名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
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
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1-3]。
胃镜肠化病理诊断标准
胃镜肠化病理诊断标准
胃镜肠化病理诊断标准是指在胃镜检查中发现肠化现象时,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肠化。
肠化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类似于小肠或大肠上皮细胞的现象。
根据2019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胃镜肠化病理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胃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类似于小肠或大肠上皮细胞。
2. 胃黏膜上皮细胞核增大、深染,胞浆减少,呈细长型或矮胖型。
3. 胃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呈条索状或团块状。
4. 胃黏膜上皮细胞与间质之间的连接松弛,出现间隙。
5. 胃黏膜上皮细胞可出现杯状细胞和Paneth细胞。
需要注意的是,胃镜肠化病理诊断标准只是参考性建议,具体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xx年xx月xx日•慢性胃炎概述•慢性胃炎的病理生理•慢性胃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慢性胃炎的治疗目•慢性胃炎的预防与康复•慢性胃炎的共识意见解读录01慢性胃炎概述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定义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又分为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慢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自身免疫、年龄因素等。
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的胃黏膜损伤,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从而导致胃黏膜的萎缩和变性。
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诊断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诊断。
临床表现与诊断02慢性胃炎的病理生理炎症细胞浸润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其通过产生多种毒素和炎症因子导致胃黏膜炎症。
慢性胃炎的病理改变包括腺体萎缩、黏膜肌增厚、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减少等。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导致胃黏膜对各种刺激因素的反应性增强。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酸分泌增加,导致胃黏膜受到进一步损伤。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黏膜血管扩张和血流增加,导致胃黏膜充血和水肿。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黏膜细胞凋亡和坏死,导致胃黏膜结构和功能受损。
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表明,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和突变有关,例如与胃酸分泌相关的基因等。
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信号转导分子等在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激活炎症细胞和免疫细胞,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导致胃黏膜炎症和损伤。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
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07国际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LGA) 2012年1月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 2012年4月《中国第四次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共识》 2012年5月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HP与慢性胃炎和 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的作用 2012 年11 月在上海修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 见》,于2013年1 月正式发布。
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直观模拟评分法)
组织学对5项组织学变化和4个分级的细述: ① HP感染:
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 HP。 0:特殊染色片上未见HP; +: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有少数HP; ++:HP分布达到或超过标本全长1/3而未达2/3或连续性、 薄而稀疏地存在于上皮表面; +++ :HP成堆存在,基本分布于标本全长。 肠化黏膜表面通常无HP定植,宜在非肠化处寻找。 对炎性反应明显而HE 染色切片未发现HP的,要作特殊染 色仔细寻找,推荐用较简便的Giemsa染色,也可按各病理 科惯用的染色方法。
4.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
炎性反应;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 则。
一、流行病学
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
获得确切的患病率。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 当地人群中HP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 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 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3.慢性胃炎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在不 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与胃癌的发 病率呈正相关。
⑤
肠化。
0:无肠化;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2/3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2/3
胃粘膜活检病理
切忌止血钳或有齿镊重夹组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胃肠黏膜取材的注意事项
6、组织包埋方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胃肠黏膜活检病理诊断的注意点
❖ 取材是诊断正确的第一步,一般要尽量取 具有代表性的病灶。
❖ 当取材不够,或光镜下病变特点不足以给 出诊断时,病理医师会描述镜下病变的特 点,给予倾向性意见或建议再取材。
皮(溃疡愈复) ❖ ②③可作出胃溃疡病的诊断,而①仅作参考
2. 胃溃疡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胃息肉(polyp of the stomach)
定义:任何一种突出于胃黏膜的赘生物或肿块; 可有蒂或无蒂
按其病变性质: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息肉 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型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一、胃肠黏膜活检的一般原则 及注意事项
总原则:材料要有代表性、取 材要够深、取材部位 要准确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胃肠黏膜取材的注意事项
1、准确标明取材部位供诊断参考。 2、取材深度要达黏膜肌层,以显示黏膜全层,便
于正确诊断。 3、取材数目根据病变需要而定,一般要求多点取
材。常规:2块;溃疡:4个方位各取一块; 息肉:顶部及基底部多点取材;疑恶性者: 5~6块,弥漫浸润型胃癌取7~8块。
❖ 由于活检时可多点多次取材,不同部位的 病变可能不同,病理诊断前后可能出现不 一致的情况。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胃肠黏膜活检病理诊断的注意点
❖ 当活检的HE切片不足以明确诊断而患者 已有手术指征时,一般先行手术,再明 确诊断。
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
㊃专题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p42.3基因在从胃炎到胃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初探(81302084)通信作者:崔云,E m a i l :c u i yu n 20042004@126.c o m 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崔 云,陆诗媛,陈萦晅,陈晓宇,房静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上海200001) 摘 要: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参照了新悉尼系统的直观模拟评分法和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上海),包括对慢性胃炎的炎症㊁活动性㊁萎缩㊁肠化和幽门螺杆菌进行半定量评价,并给予总结性分类㊂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类型的慢性胃炎㊂病理评估时应尽可能提供病因学依据和线索㊂慢性胃炎的两个风险评估系统可操作的与肾癌风险联系的肾炎评估(O L G A )和可操作的与肾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 L G I M )可以有效对胃癌的发生风险进行分层,建议纳入病理评估㊂完善的慢性胃炎病理诊断系统不仅可以指导临床治疗,也有利于慢性胃炎患者的管理㊁随访策略的制定以及早癌的筛查㊂关键词:胃炎,萎缩性;病理学,临床;螺杆菌,幽门;诊断中图分类号:R 5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9)05-0399-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9.05.003P a t h o l o g i c d i a gn o s i s o f c h r o n i c g a s t r i t i s C u iY u n ,L uS h i y u a n ,C h e nY i n g x u a n ,C h e nX i a o y u ,F a n g J i n g yu a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R e n j iH o s p i t a l ,S h a n g h a i J i a o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h o o l o fM e d i c i n e ,S h a n g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D i g e s t i v eD i s e a s e ,S h a n gh a i 20000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C u iY u n ,E m a i l :c u i yu n 20042004@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d i a g n o s i so fc h r o n i c g a s t r i t i sr e f e r r e dt ot h eu p d a t e dS y d n e y s ys t e m a n d C h i n e s e c o n s e n s u so nc h r o n i c g a s t r i t i s (2017,S h a n g h a i )w h i c hi n c l u d e dt h es e m i qu a n t i t a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o fi n f l a mm a t i o n ,a c t i v i t y ,a t r o p h y ,i n t e s t i n a lm e t a p l a s i a ,H .p y 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a n d g a v et h er e l a t e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 H .p y 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 i st h e m o s tc o mm o nc a u s e ,o t h e rt y p e so fc h r o n i c g a s t r i t i ss h o u l d n o tb ei g n o r e d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s s e s s m e n t s h o u l d t r y t o p r o v i d e e v i d e n c e s o r c l u e s p o i n t i n g t o t h e e t i o l o g y.O L G Aa n dO L G I M w e r e t w o e f f e c t i v e s y s t e m s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r i s k t o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t h a tw e r e r e c o mm e n d e da s a p a r t i n t h e p a t h o l o gi c a s s e s s m e n t .C o m p l e t e p a t h o l o g i c d i a g n o s i s s y s t e mc o u l dn o t o n l y g u i d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b u t a l s o f a c i l i t a t e t h em a n a ge m e n t of t h e c h r o n i cg a s t r i t i s p a t i e n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h e f o l l o w -u p s t r a t e g y a n de a r l yg a s t ri c c a n c e r s c r e e n i n g .K E Y W O R D S :g a s t r i t i s a t r o p h i c ;p a t h o l o g y ,c l i n i c a l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d i a gn o s is 崔云,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㊂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健康系统V A 医院,访问学者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㊂第一作者发表S C I 论文2篇,共同第一作者1篇㊂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上海),以下简称共识意见,对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说明[1-2]㊂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㊂本文将对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做进一步阐述,以期为病理医生的诊断工作提供帮助;同时进行了一些临床和病理的联系,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病理诊断的含义㊂1 慢性胃炎的病因与急性胃炎主要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不同,慢性胃炎是指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胃黏膜的炎性病变,同时可以伴有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和肠上皮化生㊂这种炎性改变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㊂在诊断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应尽可能去寻找病因,从病理的角度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线索,以便尽早为患者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㊂常见病因:①幽门螺杆菌(H .p yl o r i )感染;②长期慢性刺激,如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 S A I D S 药物)㊁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㊁急性胃炎多次发作㊁长期饮酒㊁吸烟等;③自身免疫性疾病㊂较少见病因:①其他感染性因素,如细菌㊁病毒㊁寄生虫㊁霉菌等;②系统性疾病的胃部累及,如淀粉样变㊁克罗恩病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㊂2 慢性胃炎的分类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临床工作中各医院采用的具体分类和习惯用法并不完全一致㊂以下㊃993㊃‘临床荟萃“2019年5月20日第34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20,2019,V o l 34,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是常见的几种分类方法㊂2.1病因鉴于H.p y l o r i在慢性胃炎中的重要作用,共识意见基于此病因,将慢性胃炎分为H.p y l o r i 胃炎和非H.p y l o r i胃炎㊂这种病因学的分类,有助于临床进行对症治疗㊂2.2病理根据内镜和病理改变是否有萎缩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两大类㊂2.3部位根据胃炎的分布情况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㊁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3大类㊂2.4临床综合病变部位㊁引起的原因和形态学特征,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胃炎)㊁H.p y l o r i感染性胃炎(B型胃炎)和化学损伤性胃炎(C型胃炎)㊂2.5特殊特殊类型的胃炎,如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㊁淋巴细胞性胃炎㊁肉芽肿性胃炎㊁胶原性胃炎㊁放射性胃炎等㊂我们在病理诊断中综合了第2和第3种分类方法,比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㊁慢性萎缩性胃窦炎和慢性萎缩性全胃炎(胃窦为主)等㊂这种病理诊断有赖于内镜活检的部位㊂活检部位越多,对胃黏膜的整体判断越准确㊂特殊类型的胃炎往往需要结合临床综合考虑,在病理诊断中一般只做描述性诊断㊂3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体系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体系参照新悉尼系统的直观模拟评分法和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上海)㊂其内容包括胃黏膜的炎症㊁活动性㊁萎缩㊁肠化㊁异型增生㊁H.p y l o r i和其他病理组织学变化㊂采用的是表格法(详见共识意见)㊂目前上海地区多家医院也采用了这种方法㊂表格法的优点是可以同时呈现不同部位,每块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变化㊂表格信息全面㊁直观,有利于精确比较治疗前后胃黏膜的病理改变,评估治疗效果;也有利于病人的长期随访观察,评估病情变化㊂该体系主要对5种组织学变化(包括炎症程度㊁活动性㊁萎缩㊁肠化㊁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半定量分析㊂5个指标分别分成4个等级,即无㊁轻度㊁中度㊁重度㊂无此项病理变化的可不予标注,或以 - 表示; + , ++ , +++ 分别表示轻㊁中㊁重度㊂具体分级标准在共识意见中有详细的描述,在此不一一赘述㊂这里主要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㊂3.1炎症主要指胃黏膜慢性炎细胞数量增多,尤其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㊂炎症程度分级综合了炎细胞的密度和在黏膜内的分布㊂计算炎细胞密度时应避开淋巴滤泡㊂在内镜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情况下,如炎细胞数量略超过正常范围,且没有其他异常时,可以考虑为基本正常胃黏膜㊂避免慢性胃炎术语的滥用㊂在实际工作中,表格式报告中建议报告炎症程度为 ʃ ,请临床医生结合内镜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或描述为未见有明显病理学意义的改变㊂在活检胃黏膜显示炎症程度较轻的时候,要注意辨别多种可能的病因㊂杀菌后的胃黏膜,炎症程度会明显减轻,萎缩和肠化一般不易消退㊂背景黏膜的观察结合病史可以判断H.p y l o r i相关胃炎㊂长期胆汁反流可以造成炎症较轻的胃黏膜小凹上皮增生,药物可以造成伴轻度炎症的黏膜糜烂,局灶增强性胃炎可以是克罗恩病的一种表现㊂病理医生应和临床医生多沟通,使病理诊断获得更多的临床支持;临床医生也应加强和病理医生的联系,深入理解各种病理变化的意义㊂3.2活动性指慢性炎症背景上的中性粒细胞浸润㊂H.p y l o r i现症感染时胃黏膜有较明显的活动性,然而活动性和H.p y l o r i并非总是对应的,尤其是炎症程度较轻时㊂杀菌不彻底或H.p y l o r i变形仍可见轻度活动性,但常规切片上较难找到H. p y l o r i[3]㊂克罗恩病相关局灶增强性胃炎,可有部分活动性[4]㊂海尔曼螺旋杆菌感染少见,可以表现为轻度炎症和活动性㊂对活动性的深入理解能够拓宽诊断思路,结合病史和治疗史能更有效的判断病因㊂3.3萎缩指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㊂在胃底/体部,表现为壁细胞和主细胞数量减少;在胃窦部,表现为黏液腺减少㊂胃底/体部的泌酸腺是直管状腺体,排列紧密㊂该部位发生的萎缩相对容易识别㊂胃窦部的黏液腺是分支管状腺,呈小叶状结构,排列较疏松㊂识别该部位的萎缩相对困难,不同医生的判断会有差异,尤其是萎缩比较轻微时㊂胃黏膜的固有腺体可以被炎细胞㊁纤维组织㊁化生腺体或者三者的交错结构所替代㊂前者导致的固有腺体减少是否是真正的萎缩,存在一定争议㊂笔者认为可以在病理报告中客观描述,结合周围腺体的排列情况对比观察㊂萎缩有单纯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㊂常见的化生有两种㊂胃底/体部有假幽门腺化生和肠上皮化生㊂在胃窦部,常见的是肠上皮化生㊂胃底/体发生假幽门腺化生时,与正常胃窦部的幽门腺在病理组织学形态上,几乎不能区分㊂因此在胃黏膜活检时,标注清楚取材部位很重要,并且不同部位的活检黏膜要分瓶送检㊂多数情况下肠化即意味着萎缩㊂在胃黏膜活检时偶可见到只局限于小凹水平的肠化㊂这时胃黏膜固有腺体没有减少,不伴有萎缩㊂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取材太浅,仅观察到㊃004㊃‘临床荟萃“2019年5月20日第34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20,2019,V o l34,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面上皮的肠化,不能判断萎缩情况㊂病理医生可以就具体情况给予说明㊂当临床医生看到这种改变时,也要了解不同的可能㊂另外,病理组织学上的萎缩与内镜下描述的情况不完全相同㊂内镜的观察范围是全胃,在此基础上对萎缩范围进行判断,是对全胃宏观的评估㊂而病理上,萎缩是指活检黏膜固有腺体减少的情况,是基于有限黏膜组织的判断㊂由于胃黏膜的炎症和萎缩可以呈斑片状分布,因此二者并不完全一致㊂内镜和病理的紧密结合才是对慢性胃炎的客观评价㊂3.4肠化肠化是肠型胃癌发生途径中的重要一环,但肠化分型预测胃癌发生风险的意义仍有争议㊂相对于分型,肠化范围的评估可能更有意义㊂详见后文的评估系统㊂3.5异型增生异型增生也称上皮内瘤变,是一种肿瘤性病变㊂它本质上有异于炎症反应时的修复性改变㊂但病理组织学上准确鉴别二者,有时候并不容易㊂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有维也纳分类和日本分类,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㊂在报告活检黏膜上皮内瘤变时,要特别注意 大体所见 ,即内镜表现㊂防止诊断不足也避免过度诊断㊂病理医生和内镜医生共同学习并加强沟通与磨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一致性㊂对病理检查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胃癌的病例,不建议使用表格式报告法,描述性诊断更为妥当㊂3.6H.p y l o r i共识意见建议在胃镜检查时报告快速尿素酶检查结果㊂病理切片上找H.p y l o r i可根据各医院常规和不同的检测目的进行㊂3.7其他组织学变化共识意见未涵盖的一些其他表现可以在其他组织学变化中指出㊂了解其意义可以更好地进行临床病理联系㊂比如淋巴滤泡可以是H.p y l o r i感染后留下的组织学所见,胃体部腺体囊状扩张可以是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 P I)所致,上皮下多量的泡沫样细胞可以是内镜所见的黄色瘤,黏膜表面的色素物质沉着可以是药物所致,炎症较轻的糜烂可以是化学性损伤㊂3.8慢性胃炎的评估系统目前慢性胃炎有两个重要的评估系统,即可操作的与肾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 L G A)和可操作的与肾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 L G I M)㊂该两系统根据萎缩和肠化情况对慢性胃炎进行分期㊂不同分期对应不同的胃癌发生风险[5-6],其中高风险分期是胃癌的重要预测因子㊂这一理论也得到了不少研究的证实[7-8]㊂完善此分期要求多点㊁多部位活检㊂这两项评估尚未纳入病理诊断体系,建议试点应用㊂4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前述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体系已经涵盖了H. p y l o r i相关胃炎的特点㊂H.p y l o r i感染史是判断H.p y l o r i相关胃炎的关键㊂随着胃镜活检量的增加,其他类型的胃炎在日常工作中并不少见㊂病理医生应对其基本病理变化有所了解㊂临床和病理密切结合是明确这类疾病的关键㊂病理医生可以客观描述病理现象并给出建议,临床医生也应了解其病理含义,在进一步检查中做到有的放矢㊂4.1自身免疫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又称A型胃炎,约占慢性胃炎的10%,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通常阳性,可有恶性贫血㊂内镜和病理检查对确诊起重要作用㊂自身免疫性胃炎病变主要累及胃底/体,而胃窦部病变轻微㊂因此,对于怀疑A型胃炎者多点活检很重要㊂需要胃底/体和胃窦分别取材㊁分瓶送检㊂胃底/体黏膜可有不同程度的炎症㊁萎缩㊁假幽门腺化生或肠化生;在萎缩严重时甚至完全不见泌酸腺,如不注明活检部位,会误认为胃窦黏膜㊂A型胃炎的胃窦部炎症轻微,可见G细胞增生㊂关于G细胞的具体数量没有明确的说法,胃窦和胃体黏膜对比起来观察更有意义㊂自身免疫性胃炎时,胃底/体发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风险增加,但后者的原因可能有多种[9-10]㊂胃底/体黏膜活检有时可见神经内分泌细胞呈线样或小团样的增生㊂此时应警惕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可能㊂有时内镜下治疗的息肉,会意外的发现是神经内分泌肿瘤,此时要考虑是否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基础上发生的肿瘤㊂通过多点活检,结合内镜所见和血清学检查等可以帮助明确诊断㊂4.2特殊类型的胃炎4.2.1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该疾病可能和过敏有关,患者多为30~50岁,往往有食物或皮肤过敏史㊂它可以是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胃部表现㊂在病理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时,需进一步检查肠镜㊁外周血㊁必要时骨髓穿刺等,以排除系统性疾病㊂病理组织学上,在看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应首先寻找可能的病因,比如寄生虫感染等㊂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时,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遍布胃壁全层㊂在活检黏膜上,嗜酸性粒细胞弥漫分布于黏膜固有层,常可累及黏膜下层,有时可以形成嗜酸性小脓肿㊂密集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比较容易识别㊂临床工作中我们一般不需要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的个数,往往是满视野可见,并常伴有明显的脱颗粒现象㊂有文献建议嗜酸性粒细胞数量ȡ30个/高倍视野(H P F)㊁ȡ5个H P F[11]㊂机械的套用标准有时会㊃104㊃‘临床荟萃“2019年5月20日第34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20,2019,V o l34,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引起误导,给临床医生造成困扰㊂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时也会发生胃和十二指肠的嗜酸性粒细胞性溃疡㊂这时要与H.p y l o r i感染导致的溃疡相鉴别㊂嗜酸性粒细胞性溃疡的显著特征是胃黏膜内㊁溃疡边缘㊁溃疡处见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成分相对单一,较少有其他慢性炎细胞成分;而H.p y l o r i感染性溃疡,胃黏膜内或溃疡面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并见多量淋巴㊁浆细胞浸润㊂病理上区分两种溃疡并不困难,病理医生需提高警惕,尽量给予病因学提示和建议㊂否则治疗方法不当,可导致溃疡迁延不愈㊂4.2.2淋巴细胞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的主要特征为胃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㊂这种细胞绝大多数为C D3+和C D8+的T淋巴细胞[12]㊂诊断标准一般为ȡ25个淋巴细胞/100个上皮细胞㊂这是一种描述性诊断,可能与H.p y l o r i㊁药物㊁乳糜泻等有一定关系[13-15]㊂在看到胃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明显增多时,要积极寻找原因㊂以胃窦部为主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十二指肠活检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乳糜泻的诊断㊂另外要注意与淋巴瘤鉴别㊂后者在活检黏膜上可仅表现为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但淋巴细胞数量更明显㊁有异型性㊁破坏腺体和上皮㊁易看到挤压现象等,这些都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㊂对难以确定病变性质的病例可以结合内镜㊁病史等综合判断,必要时行深挖活检㊁免疫组织化学㊁基因重排等检查㊂4.2.3肉芽肿性胃炎胃黏膜内见到肉芽肿,可以呈孤立性也可多发㊂多种原因可以导致胃肉芽肿的形成,包括系统性疾病的胃部累及(比如结节病㊁克罗恩病㊁血管炎等)㊁感染性因素(结核和组织胞浆菌等)和异物等㊂肉芽肿合并局灶增强性胃炎改变时,要警惕克罗恩病的可能[16]㊂合并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时要注意查找寄生虫㊂典型的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并不多见㊂抗酸染色的结果往往并不理想㊂肺部C T㊁T-S P O T㊁分枝杆菌P C R等可以帮助诊断㊂另外,仍有部分肉芽肿不能明确病因㊂对这种患者改善症状及长期随访观察可能是较为妥当的处理措施㊂另外,胶原性胃炎㊁胃淀粉样变性㊁R u s s e l l小体胃炎等都有特征性表现㊂在遇到相应病变时注意排除系统性疾病的胃部累及㊂综上所述,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除了对各种病理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外,还应尽可能给予病因学提示㊂对中年以上患者,尤其是H.p y l o r i相关胃炎,建议进行胃癌风险评估㊂这也是慢性胃炎备受关注的重要意义所在㊂这些措施不仅可指导临床治疗,也有利于慢性胃炎患者的管理㊁随访策略的制定以及早癌的筛查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上海)[J].胃肠病学,2017,22(11):670-87.[2] F a n g J Y,D u Y Q,L i u W Z,e ta l.C h i n e s ec o n s e n s u s o nc h r o n i c g a s t r i t i s(2017,S h a n g h a i)[J].JD i g D i s,2018,19(4):182-203.[3] T a j a l l i R,N o b a k h tM,M o h a mm a d i-B a r z e l i g h iH,e t a l.T h ei m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s t r y a n d t o l u i d i n e b l u e r o l e s f o r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d e t e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g a s t r i t i s[J].I r a nB i o m e d J,2013,17(1):36-41.[4] P e t r o l l a A A,K a t zJ A,X i n W.T h ec l i n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f o c a l e n h a n c e dg a s t r i t i si na d u l t s w i t hi s o l a t e di l e i t i so fth et e r m i n a l i l e u m[J].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08,43(7):524-530.[5] R u g g eM,M e g g i o A,P e n n e l l iG,e ta l.G a s t r i t i ss t a g i n g i n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t h eO L G As t a g i n g s y s t e m[J].G u t,2007,56(5):631-636.[6] R u g g e M,F a s s a n M,P i z z i M,e ta l.O p e r a t i v el i n k f o rg a s t r i t i s a s s e s s m e n tv so p e r a t i v e l i n ko n i n t e s t i n a lm e t a p l a s i aa s s e s s m e n t[J].W o r l d 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1,17(41):4596-4601.[7] Y u nC Y,K i m N,L e eJ,e ta l.U s e f u l n e s so f O L G A a n dO L G I Ms y s t e mn o t o n l y f o r i n t e s t i n a l t y p e b u t a l s o f o r d i f f u s e t y p eo f g a s t r i cc a n c e r,a n dn oi n t e r a c t i o na m o n g t h e g a s t r i cc a n c e r r i s k f a c t o r s[J].H e l i c o b a c t e r,2018,23(6):e12542.[8] Y u e H,S h a n L,B i n L.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O L G A a n dO L G I M s t a g i n g s y s t e m si n t h er i s k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g a s t r i cc a n c e r: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d me t a-a n a l y s i s[J].G a s t r i cC a n c e r,2018;21(4):579-587.[9] C a m p a n aD,R a v i z z aD,F e r o l l aP,e t a l.R i s k f a c t o r s o f t y p e1g a s t r i c n e u r o e n d o c r i n e n e o p l a s i a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h r o n i ca t r o p h i c g a s t r i t i s.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m u l t i c e n t r es t u d y[J].E n d o c r i n e,2017,56(3):633-638.[10] C o r e y B,C h e nH.N e u r o e n d o c r i n e t u m o r s o f t h e s t o m a c h[J].S u r g C l i nN o r t hA m,2017,97(2):333-343.[11] K o u t r i E,P a p a d o p o u l o u A.E o s i n o p h i l i c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d i se a s e s i n c h i l d h o o d[J].A n n N u t r M e t a b,2018,73(S u p p l4):18-28.[12] B r o i d e E,S a n d b a n k J,S c a p a E,e t a l.T h ei m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s t r yp r o f i l e o f l y m p h o c y t i c g a s t r i t i s i n c e l i a cd i se a s ea n d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i nf e c t i o n:i n t e r p l a y b e t w e e ni n f e c t i o na n di n f l a mm a t i o n[J].M e d i a t o r sI n f l a mm,2007,2007:81838.[13]J o oM.R a r e g a s t r i c l e s i o n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i n f e c t i o n:a 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r e v i e w[J].J P a t h o l T r a n s lM e d,2017,51(4):341-351.[14] Y i p R H L,L e e L H,S c h a e f f e r D F,e t a l.L y m p h o c y t i cg a s t r i t i s i n d u c e d b y p e m b r o l i z u m a b i n a p a t i e n t w i t hm e t a s t a t i cm e l a n o m a[J].M e l a n o m aR e s,2018,28(6):645-627.[15] G a b r i e l iD,C i c c o n e F,C a p a n n o l o A,e ta l.S u b t y p e s o fc h r o n i c g a s t r i t i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c e l i a cd i se a s e b ef o r e a n d a f t e rg l u t e n-f r e e d i e t[J].U n i t e dE u r o p e a n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J,2017,5(6):805-810.[16] P i m e n t e lAM,R o c h a R,S a n t a n a G O.C r o h n'sd i s e a s eo fe s o p h a g u s,s t o m a c ha n dd u o d e n u m[J].W o r l dJG a s t r o i n t e s tP h a r m a c o lT h e r,2019,10(2):35-49.收稿日期:2019-04-03编辑:武峪峰㊃204㊃‘临床荟萃“2019年5月20日第34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20,2019,V o l34,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除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外,还有其他一些诊断方法,如血清学检查、X线钡餐等。 这些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辅助诊断,但准确性和可靠性相对较低,一般不作为首选。
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评估
01
02
03
轻度
炎症浸润深度较浅,局限 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腺 体变化轻微,无或仅有少 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中度
慢性胃炎的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认识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 高公众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了解其危害及预防措施 。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治 疗,避免滥用药物,同时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调整用药方案。
提供心理支持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存在焦 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 供心理支持有助于缓解患 者的不良情绪。
炎症浸润深度较深,可累 及黏膜下层或肌层,腺体 变化明显,中性粒细胞浸 润较多。
重度
炎症浸润深度深达肌层或 更深,中性粒细胞大量浸 润,腺体破坏或消失。
04
慢性胃炎的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策略
抑酸药物
抑酸药物是慢性胃炎的常用治疗药物 ,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 拮抗剂,可以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 ,促进胃黏膜修复。
可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慢性胃炎诊疗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6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的意义与影响
对临床医生的指导意义
提供了明确的慢性胃炎诊断标 准,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和制 定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因提出了具体的治 疗建议,为医生提供了更为详 细的治疗指导。
强调了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根除 治疗的重要性,指导医生更好 地管理慢性胃炎。
2024慢性胃炎病理共识
慢性胃炎患者常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饱胀、嗳气 、反酸等症状。
胃镜检查
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病变,包括充血、水肿、糜烂、 出血等。
组织学检查
通过活检取得胃黏膜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和评估。
病理诊断标准及分型
病理诊断标准
根据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结合临床表现 和胃镜检查,可作出慢性胃炎的诊断。
VS
分型
生活方式改善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适 当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心理治疗
针对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进行心理干 预和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5
措施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胃溃疡
慢性胃炎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进而引发胃溃疡 ,出现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行业合作与政策支持
加强行业合作
促进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制药 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慢性 胃炎的研究和治疗进步。
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慢性胃炎研究和治 疗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 和支持行业发展。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慢性胃炎的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促进早诊早治。
THANKS.
误区提示
慢性胃炎并非所有胃部不适的“万能诊断”,需结合患者具体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避免误诊误治。同时,慢性胃炎的治疗需根据具体分型及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可一概而论。
治疗策略与药物选
04
择
治疗原则和目标设定
缓解症状
01
通过药物治疗等方式,减轻或消除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
吐等症状。
慢性胃炎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医疗条件的差异,慢 性胃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导读随着内窥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胃黏膜活检已成为病理诊断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并在各级医院开展。
临床进行胃黏膜活检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病变并明确病变性质,而准确的病理诊断可以指导临床医师做出精确的治疗。
为了使得病理诊断能达到更好的一致性,能够准确、科学地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的参考,特制定本共识。
本共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胃炎的分类和分级:悉尼系统修正版》[1]、《日本胃癌分类》[2]和《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2010版)》[3]基础上,补充相关领域的新内容,旨在进一步提高胃黏膜活检标本病理诊断的重复性和准确性,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可靠、合理的病理依据。
一、关于内窥镜下活检的建议1.常规胃黏膜活检:建议取5块活检,2块取自距幽门2~3 cm的胃窦处(1块取自胃小弯远端,另1块取自胃大弯远端),2块取自距贲门8 cm处的胃体(1块取自胃小弯,1块取自胃大弯),1块取自胃角。
取自不同部位的标本应该分开放置,并将部位标记清楚。
2.怀疑早期肿瘤性病变的胃黏膜活检:由于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肿瘤目前可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反复/多点活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粘连会给后续内镜治疗带来困难,内镜切除后标本也会因多点活检造成病理诊断困难。
一般建议直径2 cm以下病变取1~2块活检,直径每增加1 cm可增加1块活检,最好取正常和病变交界部的黏膜,以便于病理医师对病变的诊断。
当病变的边界不好确定时,可在病变中央部位活检,如必要可适当增加活检数量。
3.倾向进展期癌的胃黏膜活检:建议在内镜下明确肿瘤区域,避开坏死部分,取材6~8块活检,以增加活检阳性率,并备HER2检测。
4.早期肿瘤性病变需确定病变范围和进展期癌需确定手术范围的活检,建议根据临床的实际需要进行多点活检。
5.内窥镜医师应注意到标本取材后的定向问题,用小镊子从黏膜钳子中取出标本后,应先仔细认清标本的方向,然后将标本的基底面贴到固定用的小纸片上。
否则,做出的病理切片有看不到黏膜纵切面的可能。
粘在小纸片上的标本应立即投入充足(大于10倍标本体积)的3.7%中性缓冲甲醛液中,固定时间不应少于6 h。
6.患者的临床病史、内镜所见、活检部位等信息应当完整地提供给病理医师。
二、关于病理取材、切片和染色的建议1.要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即核对患者姓名、取材部位、取材块数、编号是否有误,检查器械、台面、捞片水面有无污染物。
防止张冠李戴、组织遗漏、标本交叉污染而造成的漏诊、误诊。
2.病理医师在取材时应滴加伊红或其他染料于胃黏膜标本上,以便观察,每个包埋盒内不宜超过3块标本。
标本固定时间为6~48 h。
3.包埋时,烧烫的镊子不能直接接触标本,先在蜡面减热后再夹取组织,防止灼伤组织。
4.包埋时要注意包埋面,争取立埋。
5.每个蜡块要切6~8片组织。
6.注意辅助染色的应用,在有炎性改变的标本中,应适当进行针对幽门螺杆菌(H. pylori,HP)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或特殊染色。
需要识别肠上皮化生时,可进行阿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CD10、MUC2染色等。
三、关于胃炎病理诊断的建议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炎性病变称为胃炎。
临床发病迅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伴充血、糜烂等表现时称为急性胃炎,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时称为慢性胃炎。
当胃黏膜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的同时见到中性粒细胞浸润时,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或慢性胃炎伴活动。
慢性胃炎根据固有腺体有无减少,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类;按照病变部位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
另有少部分特殊类型的胃炎或胃病,如化学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嗜酸细胞性胃炎、胶原性胃炎、放射性胃炎、感染性(细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虫)胃炎和巨大肥厚性胃炎(Menetrier病)等,强调病理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病史、病因和内窥镜所见。
对于最常见的慢性胃炎,需评估5种组织学变化(HP、慢性炎性病变、活动性、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每种组织学改变评估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0、+、++、+++)。
分级方法用下述标准,与新悉尼系统的直观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并用,病理诊断要报告每个部位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
1.HP: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 (图1A)。
无:特殊染色片上未见HP;轻度: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有少数HP;中度:HP分布超过标本全长1/3而未达2/3或连续性、薄而稀疏地存在于上皮表面;重度:HP成堆存在,基本分布于标本全长。
肠上皮化生黏膜表面通常无HP定植,宜在非肠上皮化生处寻找。
对炎性病变明显而HE染色切片未见HP的,要作辅助染色仔细寻找,可以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Giemsa染色,也可按各病理室惯用的染色方法进行检测(图1B)。
图1A幽门螺杆菌定植于胃表面黏液中,高倍镜可见细小灰色的小杆菌 HE 高倍放大;图1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幽门螺杆菌阳性 EnVision法高倍放大;图2慢性活动性胃炎,固有膜内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判为中度活动性炎HE 中倍放大;图3慢性胃炎,固有膜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炎细胞量较少,位于表层,判为轻度慢性炎 HE 低倍放大;图4慢性萎缩性胃炎,活检胃黏膜大部分肠上皮化生,固有腺体减少,判为重度肠上皮化生、重度萎缩,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HE 低倍放大;图5不确定的上皮内肿瘤,黏膜固有膜内及上皮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拥挤,细胞核大,核质比升高,核深染HE 中倍放大;图6低级别上皮内肿瘤,腺管密集,但无复杂结构,细胞核瘦长,拥挤,深染,靠近腺管基底部 HE 中倍放大;图7高级别上皮内肿瘤,腺管大小不等,不规则分支,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排列紊乱,可见明显核仁 HE 高倍放大;图8癌,腺管结构复杂,大小不等,互相吻合,并见多灶小团细胞在间质浸润,细胞核异型性明显,呈高级别特征,可见腺腔内坏死HE 中倍放大。
2.活动性:慢性炎性病变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轻度:黏膜固有层有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中度:中性粒细胞较多存在于黏膜层,可见于表面上皮细胞、小凹上皮细胞或腺管上皮内;重度:中性粒细胞较密集,或除中度所见外还可见小凹脓肿(图2)。
3.慢性炎性病变:根据黏膜层慢性炎性细胞的密集程度和浸润深度分级,二者不一致时以前者为主。
正常: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每高倍视野不超过5个,如数量略超过正常而内窥镜下无明显异常,病理可诊断为基本正常;轻度: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中度:慢性炎性细胞较密集,不超过黏膜层的2/3;重度:慢性炎性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
计算密度程度时要避开淋巴滤泡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区(图3)。
4.萎缩:萎缩指胃固有腺减少,分为两种类型:(1)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被肠上皮化生腺体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2)非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被纤维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数量减少。
萎缩程度以胃固有腺减少各1/3来计算。
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的1/3~2/3之间;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图4)。
局限于胃小凹区域的肠上皮化生不能计入萎缩。
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的区域不用于评估萎缩程度,应观察其周围区域的腺体情况来决定。
所有原因引起黏膜损伤的病理过程都可造成腺体数量减少,如活检取自溃疡边缘,腺体减少不一定代表萎缩性胃炎。
标本过浅未达黏膜肌层者可参考黏膜层腺体大小和密度以及间质反应情况推测是否萎缩,同时加上取材过浅的评注,提醒临床医师仅供参考。
5.肠上皮化生:轻度: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以下;中度: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2/3;重度: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2/3以上(图4)。
AB-PAS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CD10、MUC2对不明显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很有帮助。
以AB-PAS黏液染色区分肠上皮化生亚型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的价值仍有争议。
6.其他组织学特征:出现不需要分级的组织学变化时需注明,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
前者包括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后者包括肉芽肿、密集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
假幽门腺化生是泌酸腺萎缩的指标,判断时要核实取材部位,胃角部活检见到黏液分泌腺不宜诊断为假幽门腺化生。
病理诊断应包括部位分布特征和组织学变化程度,有病因可循的要报告病因。
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只要慢性胃炎的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不需考虑活检标本出现萎缩的标本块数和萎缩程度。
临床医师可根据病理结果并结合内窥镜所见,最后做出萎缩范围和程度的判断。
四、关于胃上皮性肿瘤及其前驱病变的分类和诊断建议(一)名词及含义1.异型增生(dysplasia):上皮有明显的细胞和/或结构异常,呈现肿瘤生长性质,无固有膜浸润。
2.不典型性(atypia):因炎性病变等原因导致上皮呈现反应性的增生,组织学可出现细胞和结构异常,但无肿瘤性质。
可应用“不典型增生”来表达,但因易造成混淆,实际工作中并不建议使用“不典型增生”的词语,而应用描述性词语,如“不典型性改变”、“反应性不典型性”等。
3.上皮内肿瘤(intraepithelial neoplasm):细胞学和组织学存在改变,这些改变可反映出能够引发浸润性癌的潜在分子学异常[3]。
胃黏膜上皮内肿瘤具有细胞和结构的异常,具有明确肿瘤性增生特征,但尚无侵袭性生长的证据。
胃黏膜的上皮内肿瘤与异型增生含义相近,推荐使用“上皮内肿瘤”的诊断用语。
(二)胃黏膜活检病理报告推荐采用5级分类系统胃黏膜活检病理报告推荐采用5级分类系统,在镜下描述之后进行进一步分类,便于临床医师处理。
基于维也纳/WHO 2010分类系统,方法简单易行,可重复性强,综合了东西方国家的诊断经验,使得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能够很好地沟通,尤其是有利于癌前病变的诊断和处理。
下列情况不能用于诊断:(1)无法分类:活检标本不能满足活检组织诊断。
(2)活检标本中没有上皮成分(即临床没有活检到组织或因脱水等造成的组织丢失)。
即使活检到了上皮成分,但因为热凝固和组织明显挤压等,标本不能进行活检诊断。
具体分类如下。
1.无上皮内肿瘤,即正常组织及非肿瘤性病变。
包括正常组织、化生性黏膜、炎性黏膜、增生性黏膜等情况。
当出现糜烂、溃疡、增生性息肉等再生性改变/反应性改变时,若能判断为非肿瘤性改变,也包括在该组中。
2.不确定的上皮内肿瘤,即诊断肿瘤(腺瘤或癌)性病变还是非肿瘤性病变困难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