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案-第五章

合集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3、理智地对待恋爱挫折
(一) 婚姻与 家庭的 概念及 其区别
二、婚姻与家庭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 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 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 社会生活单位。
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 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家 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遵纪守法, 保护环境
1、文明礼貌
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战国 ·荀况
礼即理也。
—宋 ·朱熹
下列现象说明什么?
2、助人为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春秋·孟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春秋·孟子
善人者,人亦善之。 —— 春秋·管仲
第四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二、婚姻与家庭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一、爱情与人生
人在年轻时候,并不一定了解自己追求的, 需要是什么,甚至别人的起哄也会促成一桩婚 姻。等你再长大一些,更成熟一些的时候,你 会明白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那时,你已经 干了许多悔恨得让你感到锥心的蠢事。
全面小康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宗旨,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经 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体现为人们精神生活 更加丰富,居住和工作环境日益改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生活舒适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等等。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链接案例: 1995年,江苏县级城市张家港成为全国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道德规范:“应当或不应当怎样”; 说服、教育、劝诫、示范;信念、舆论、习惯。 法律规范:“必须或不准许怎样”; 保护、确认、引导、维护;警戒、预防、制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四节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四节教案
4、小结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课程导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大学生要认同我国宪法确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依法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不断增强宪法意识。
授课题目
第五章
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授课时间
90分钟
授课地点
B区117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
全面展开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
框架形成阶段——邓小平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后
初步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五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
基本形成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10年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
1、课堂提问: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
2、讨论:对于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认识
3、提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部门的理解
4、分析:简述案例让同学们区分属于哪种法律性质
作业
思考:如何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宪法主要内容,我国的国家制度,明确我国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并加以区分,本次课程基础理论性较强,较难以理解,因此,辅之于案例,能够比较快速的让同学们消化吸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案-第五章

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的模范。

【教学重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公共生活的含义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都在不断地扩大,并且两者的边界也越来越明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五章

教学内容:1. 法律的词源2. 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3. 法律的一般含义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法律的词源和法的起源,领会法律的本质,理解法律的一般含义。

教学重点:1.对“灋”的理解2. 法律的一般含义教学难点: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教学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导入】(5分钟)介绍法的起源的主要学说,并提问“究竟哪一种起源说是正确的呢?”【导入法律的词源】一、法律的词源(30分钟)(一)“法”是什么?“法”古体“灋”。

《说文解字》释义:“灋,刑也。

平之如水,故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第一部分“灋,刑也。

”在古语中,“刑”的本义不仅是“刑罚、罚罪”,还“规范”、“法令制度”之意,又可引申为根据规范、法令、刑罚进行国家管理和治理。

第二部分:“平之如水,故从水”。

法从水部,法应该有三层意思:代表公平、公正,国家颁布并强制实施,具有普遍性。

第三部分:“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廌”追求公平和正义,同时它也一种标准和标准的执行,即法令、规范的执行需要由有威严的人进行公平裁判、明断是非。

而此处的“去”是一种判明事实之后的处罚甚至惩罚。

(二)“律”是什么?即天下应该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强调规范的统一性和必行性。

(三)法律是什么?法律是体现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社会中人人必须普遍遵守的一种规范。

在现代汉语中,“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四)在西方,法又是什么呢?正义女神像。

正义女神一手提着天平,用它衡量法,另一手握着剑,用它维护法。

剑如果不带着天平,就是赤裸裸的暴力;天平如果不带着剑,就意味着软弱无力。

二、法的起源(15分钟)我们再回到前面的问题,法的起源观点,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也就是说,法起源的一般规律是:随着私有制、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社会规范的特征彻底改变了,社会规范中有部分由国家这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公共权力系统认可、制定、实行和用强制力保证实现,其适用范围也延伸至国家权力所及的地域内的所有居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其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 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本质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这 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 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 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见义勇为。
第二节 继承和发展优秀道德成果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中华传统美德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必须 根据规范的要求,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二)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道德的发展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道德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方式所决定的。
人类道德的历史发展,就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展开的,随着生产方式 的不断进步,道德也不断进步。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存在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 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是劳动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劳动将人与动物区 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在创造人 的同时也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随着劳动的发展,劳动分工与协作不断增强,各种劳动关系 逐步明确,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日渐清晰,包含自由、责任等内容的道 德逐步得到确认。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5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5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阐明三大领域中道德与法律的具体要求及必要性、积极性;强化公德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教学重点: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影音播放、学生讨论⇔学时安排:3学时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什么是公共生活?一般来说,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是人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物对社会的客观要求的表达,它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容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封闭性、独立性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私人生活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也逐渐得到社会伦理的合法性支持。

而所谓“公共生活”,实际就是不同背景、利益、兴趣的人们彼此在一起的生活。

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的丰富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它强调对话、交流、共同参与、彼此分担和共享。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则随着国家调控规范化、理性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工作之间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在迅速拓展。

(二)公共生活的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扩展,社会公共生活的场所也在不断地扩大,从传统的医院、体育场、商店、公路、公共交通工具、车站、学校、影剧院、图书馆、码头、公园等扩展到人才市场、证券交易所等等,及至现在的网络世界。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传统公共生活领域主要局限于“熟人社会”,而现代公共生活则更像是“陌生人世界。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如购物、歌厅娱乐、上网、健身等等。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涵养良好品德第一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2.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3.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4.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5.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节遵守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四个特点公共生活是与私人生活相对而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相关性的特点。

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4、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二、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1、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2、道德与法律互为补充、互为条件。

五、社会公德的含义和三个特点(一)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1、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2、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教案课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教案课件

一、法律的词源
• 汉语中“法”的古体是“灋 ”。“灋,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廌(zhi),所以触 不直者去之,从去。” • 法既有刑戮、罚罪之意,也 有规范之意。 • 法不仅象征公平,而且含有 “裁判”的功能,又有驱逐 之意, • 法有“明断曲直”之意或“ 神明裁判”之威严。
中国古代的法
廌(獬豸xiè zhì)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 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 的象征,它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 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 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处死的 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自古以来,廌被认为是驱 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 系等,是承袭古罗马法律的传统,仿照《法国民法 典》和《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法 律制度的总称。 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 葡萄牙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 于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和判例法 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各 国法律制度的总称。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法律制 度均属于英美法系。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规范性)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的(国家意志性)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强制性) 制定 认可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性 )
马克思主义对法的本质的揭示和概括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是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现代汉语中“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 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 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 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狭义的法律仅指法律:我国法律由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精华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第五章

【精华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明确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即道德和法律;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学重点和难点: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演示,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这一章讲的核心内容就是了解、理解公共秩序的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用法律和道德的手段来维护公共秩序。

本章内容如果定位请看,社会生活分三个部分:公共生活、私人生活、职业生活,每一部分有不同的道德来规范。

这种从宏观上的定位,就可以明白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处在社会生活的什么位置。

它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地位日益变得重要,因此,公德建设的任务也日益突出。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第一节是全章的基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公共生活的特点是什么?比较一下和私人生活的差别。

这两者是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

私人生活的领域主要是家庭和个人活动,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隐秘性,是家庭内部的事,是个人活动,隐私方面的活动,和社会生活没有关联的活动都是,封闭性和隐秘性是其特点,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不对别人产生直接影响和关系,是小范围的私事。

它和公共场所不同。

私人生活中的是非判断讲究个人私德,现在主要是家庭方面,称为家庭美德。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的界限,具有社会性、公开性和透明性的特点,这方面的道德建设叫社会公德,是在社会公共场所起作用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影响他人的关联性。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成为普通的事情。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导言:道德与道德建设。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言:通过讲解道德的定义、功能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关注。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1)讲解集体主义的含义:集体主义是一种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

(2)阐述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调整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本准则。

(3)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1)社会公德:讲解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2)职业道德:讲解职业道德的含义、要求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3)家庭美德:讲解家庭美德的含义、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1)讲解道德评价的含义、方式和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道德评价。

(2)讲解道德选择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建设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道德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道德选择。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一、二节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一、二节教案
授课题目
第五章
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授课时间
90分钟
授课地点
B117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在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一般原理的角度了解法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只有透过各种法律现象,把握其本质,才能深刻揭示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性)
一、法律的词源
中国“法”字的古字体为“灋”,《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zhi),所以触不直去之,从去”。与“法”经常连在一起使用的“律”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均布也”。“均布”是古代调音的一种工具,引申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现代汉语中,“法律”一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的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环节。
法律制定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立法程序大体包括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方面进行自我提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什么是法律基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1. 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解释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

- 阐述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 分析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如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品质等。

2. 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解释法律基础的定义。

- 阐述法律基础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分析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比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异同。

- 分析两者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相互作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2.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五章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法规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2.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3.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权益的保障;4.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教学重点:1.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2.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法律知识和法律权益的保障;2.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教学内容:一、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以保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为宗旨,由国家制定的,强制性的规范行为的准则。

法律在社会中起着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权益的作用。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的源头。

2.法律:是国家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行为的准则。

3.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进行行政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相关机关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5.司法解释:是最高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对法律问题进行解释的一种司法行为。

6.国际法:是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交往和互动的一种法律规范体系。

三、法律的具体规定和保障1.民事法律:(1)财产权的保护;(2)人身权利的保护;(3)合同自由和契约精神的保护;(4)知识产权的保护。

2.刑事法律:(1)禁止和惩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2)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行政法律:(1)规范行政机关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2)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四、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1.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观念,使其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

2.学习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权益的保障。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法律案例,引起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和认识。

2.呈现:通过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4.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并展开小组活动,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5.总结:由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本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法律的理解和掌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2第五章教案5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2第五章教案5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2第五章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第五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第五章教案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技创新给生产、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2、体会教育创新的必要性,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差距,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科技创新。

2、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

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4、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感受教育创新一、导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重视教育是一个历史传统,也涌现了许多享有盛誉的教育家。

孔子被誉为世界教青家,其教育思想一直到现在对我们仍然有借鉴意义。

四大书院更让我们感受到文明古国教育的生机。

今天,我们正踏着教育创新的脚步,奏响科教兴国的凯歌。

(展示:教育法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

为发展教育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活动一: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教育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的模范。

【教学重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公共生活的含义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都在不断地扩大,并且两者的边界也越来越明晰。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含和承载者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隐秘性和独立性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私人生活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也逐渐得到社会伦理的合法性支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人们的私人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

这种私人意识具体地表现为对私人生活的私密性、独特性和自我主宰性的强烈维护。

应该肯定,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种私人意识的发展有助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它是人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物对社会的客观要求的表达。

人类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则随着国家调控规范化、理性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工作之余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在迅速拓展。

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的丰富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积极拓展公共生活的空间,也就成为人们的强烈意识。

这表明人们的公共生活规范意识也在迅速地发展。

这种意识则是以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序、合法、公开、公正为目标,它强调人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共同参与、彼此分担和共享。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②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

③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

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丰富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人类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

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社会生活无法保持稳定与和谐。

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理顺的。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

列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化的要求就越高。

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不但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而且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不仅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要受到影响,社会的生产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

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扩大的今天,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重合现象。

例如,商场对于生产者、经营者来说,是销售商品、实现利润的场所;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购买商品、满足生活需要的地方。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使网络不仅成为人们通讯娱乐休闲的工具,也成为现代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场所。

生产场所与生活领域交叉重合的情况,使公共秩序的状况对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在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社会成员必将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迫切的需求,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心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不断改善社会公共秩序作为保障。

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

但也应当看到,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一些传统陋习的惯性仍然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时有所见。

例如,在公共生活中依然可以见到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不爱护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主要以图腾、禁忌、风俗等形式作为共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一些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规范以民间风俗、礼仪和宗教教规、戒律的形式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秩序及其规范开始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以强制的方式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作出限制和规定,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即“一体两翼”。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良好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容。

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

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为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

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道德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外部条件;道德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内部条件。

总之,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中,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今天,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大学生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1.社会公德的含义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事关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由国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在人们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维护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