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评课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案

小学数学《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案

《因数与倍数》复习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单元的概念,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2、使学生能灵活用这部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3、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说理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复习重点:1、复习整理这一单元的概念,使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1、复习整理这一单元的概念,使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送礼物——老师的QQ号,老师和大家卖了一个小关子,想破解这个号码,需要用到我们学过的哪单元的知识?(生: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

(师板书课题)2.课前有复习的同学请举手(真好,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爱学习的小明星)现在展现同学们学习能力的时候到了,本单元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列举,如:学生说:质数的概念,老师把质数贴在黑板上。

依次贴出:合数、分解质因数、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因数、倍数等,没有任何顺序。

师:你看到这些概念感到怎么样呢?怎样让它更有条理呢?二、整理因数和倍数相关知识,使之形成知识网络1、小组合作,整理网络,并说明为什么?2、展示自己的知识网络图,并说明原因。

生重新调整卡片,形成网络。

三、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知识外延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咱们已经弄清了因数和倍数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建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知识网络,这也是我们复习课中经常用到的整理知识的方法。

让我们运用这些知识来破解老师的QQ号,有信心吗?(课件出示)师:相信同学们也都有自己的QQ号、游戏号,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编一编,让大家也来猜猜你的号码?让学生思考,指定一名学生交流,其余学生猜。

四、达标练习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订正,组长填好反馈表。

对于质疑的地方教师再做强调。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评课稿1:
课题:倍数和因数
授课内容:
本次课程主要介绍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教授了一些相关的求
解方法和技巧。

课堂上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倍
数和因数的理解。

评价:
一、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了学
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

通过讲解倍数和因数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
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它们的概念和意义。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举例、练习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有机会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指导与激励,教师在布置练习和解答问题时,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求解方法。

四、教学效果明显,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能够熟练解答与倍数和因数相关的问题。

改进建议:
一、教师在讲解中要注重启发式的提问和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在呈现例题和解题思路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和实用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一些难度适中的习题,以巩固学生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总结: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逻辑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指导与激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能够熟练解答与倍数和因数相关的问
题。

希望教师能够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因数和倍评课稿(合集5篇)

因数和倍评课稿(合集5篇)

因数和倍评课稿(合集5篇)第一篇:因数和倍评课稿《因数和倍数》评课稿《因数和倍数》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数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数学分支,它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小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但胡老师以其扎实的文化功底和教育智慧将这节课上得朴实、高效,教师的情与智无声地流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整个教学流程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胡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建立在深度把握教材体系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的,其流程如下:游戏激趣,理解意义→探索方法,有序思考→巩固练习,内化新知→回顾反思,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每个环节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思路清晰,学生学起来较轻松。

让人欣赏的是前后两个环节不是独立存在的,几乎所有的环节在解决一个问题后,总是能引导学生接着思考一个新的问题,而这个新的问题正好就是下一个环节所要解决的问题,两者之间的衔接天衣无缝。

例如:当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后,教师自然过渡:“从刚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知道18的因数有3,那18的因数是不是就是只有3呢?”随着问题的抛出,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探究找全18的因数的方法的欲望。

在学生探究出找全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后,教师提问:“我们已经会不遗漏地找全一个数的因数,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有序地找2的倍数呢?”同样,学生也会自然产生探究有序找2的倍数的方法的欲望。

胡老师通过对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衔接,让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同学们很轻松地学习到本课的知识点的同时又让人领路到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所带来的精巧的震撼。

二、整节课踏实、高效,彰显出教师朴实的教育智慧,厚重的教育情感。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理解因数和倍数含义时,教师通过站队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九个算式的分类标准:“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抓住概念的本质,为感知因数与倍数概念作铺垫。

同时教师将其中的一个算式12÷2=6改为18÷3=6,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由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过渡到找全一个数的因数,这一小小的改动让老师的教学更轻切、自然,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深刻。

评课稿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

评课稿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

评课稿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评课稿一、评教学设计通过听课,可以看出在备课时候,教师认真研究了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课堂环节比较紧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数知识,奇数、偶数的特征,因数倍数的关系,及质数合数的特征,教学重点突出,使学生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能熟练的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基本达到。

另外时间的安排比较恰当,内容的衔接方面也很严谨。

二、评教学技术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小黑板,数字图片辅助教学。

三、评教学方式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四、评学习环境教师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个小组上台展示的机会,学生很乐于参与,教师在小组展示后,做阶段性评价,给优秀组鼓励。

表现了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

五、评课堂调控1、根据教学设计,依托教材,并有所扩充,能做到活用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2、用课本整理与自评11-15题引出相应的知识点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适当补充练习,如说一说下面那个式子是分解质因数。

40=5×8 15=3×521=1×3×7 使学生了解,质因数与因数有什么区别?在做题是,养成让学生说想法,算法的习惯。

3、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很充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练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4、设计巩固练习时,联系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课堂虽动而不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融洽。

5、学生上台展示时,讲话声音略稍小了些,教师可适当鼓励其大胆发言。

六、过程评价七、教学效果。

《倍数与因数》教学点评及反思

《倍数与因数》教学点评及反思

《倍数与因数》教学课例点评及反思教学点评:本课教学设计合理,从本班学情出发,设计了“复习旧知→合作探究→练习巩固→课堂小结”的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本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正确理解倍数与因数概念提供感性材料,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取新知做好铺垫。

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

本课伊始通过“数形结合”复习旧知,引导学生想象:“36人可以怎样排队”?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将学生答案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个过程正好渗透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这样设计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使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同样为后面教学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三、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集体交流——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有顺序、有规律地找出100以内一个数的倍数,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找倍数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

但是在合作探究教学难点“找7的倍数”这一环节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还有小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没能很好的参与到该环节中,而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引导,这样可能会导致这小部分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存在一定问题。

四、合理有效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师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练习的设计上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合理有效地使用课件,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学生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课题: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评述关于倍数和因数的教学案例。

倍数和因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篇评课稿将包含11个通用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将展示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巩固这一知识点。

案例1: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引入在这节课中,我将使用实物和图片等多种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通过对一组数的倍数和因数进行分类整理,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区别。

案例2:寻找倍数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买食材计算价格等,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倍数的计算方法。

随后,我设计一些趣味练习,在游戏中提高学生寻找倍数的能力,并将学生归纳总结出倍数的性质。

案例3:倍数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如公交车排班、课程表编排等,我引导学生将倍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案例4:寻找因数使用教学资源,如数字方块和切割纸,我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个数的因数规律。

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因数的概念。

案例5:最大公因数通过数学游戏、角色扮演和多种创设情境的方式,我引导学生巩固因数的概念,并教授最大公因数的计算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案例6:最小公倍数通过教学实验、小组合作和数学游戏等方式,我教授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探究问题的发生背景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7:因数分解通过教学示范、互动讨论和合作学习,我引导学生理解因数分解的概念和意义,并通过举例说明因数分解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8:公因数和公倍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我引导学生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含义,并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案例9:奇数和偶数的倍数通过探究奇数和偶数的性质和特点,我帮助学生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倍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游戏和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奇数和偶数倍数的计算能力。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罗庄区第四实验小学尤梅指导:临沂市教科研中心于江美【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归纳整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 技能目标: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课前板书:因数与倍数师:同学们好,很高兴又见到你们了。

昨天见面时,老师请你们把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的课本都带到这里来,带来了吧?生:带来了。

师:很好!另外,老师还留给你们一个作业,请你们自己整理学习过的与因数、倍数有关的知识。

作业带来了吗?生:带来了。

师:小组的同学互相看一看,你们整理到什么?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展示一份)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整理到了……(师用红笔随机画线,指着因数和倍数的概念问学生:这些知识是在哪一册学到的?)这位同学对知识点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很好!谁再来展示一下?(展示第二份)我们一起看(顺一遍)这位同学也比较全面的罗列了知识点。

师:还有不同的整理方法吗?生:没有了。

师:你们都是这样详细地罗列了知识点吗?生:是的。

师:整理了这么多知识,很辛苦吧?(虽然辛苦,但同学们都能坚持完成作业),这证明你们都很爱学习。

好了,把作业收起来吧。

师:现在的心情紧张吗?对啊,我们都很熟悉了,所以不用紧张的。

来,和同学说说话或做做小游戏,放松一会,同时做好上课的准备。

【评析:学生的有效整理需要一个基础,而这个基础是因人而异的。

所以教师安排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进行自主整理是很有价值的,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对将要复习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回忆,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可以真实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整理的现有水平,从而找准学习的起点。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评课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评课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评课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复习课的容量大、密度高、时间紧、内容多。

如何设计学案和教案显得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复习中去,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复习课那种沉闷的气氛和面面俱到的“炒冷饭”般的复习方式。

例如在复习伊始,设计游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了如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些数的倍数,是不是质数或合数等,同时掌握了倍数和因数这两个概念是相互依存的,让学生在闯关游戏中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区别。

2、建构知识网络,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复习不是简单的记忆和重复,复习固然要做一定量的习题,但也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重要的是通过复习过程的训练,从本质上认识知识体系,发现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契领地整理出一系列知识框架,使得知识点横成片、竖成线,形成网络。

在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关键是抓住倍数和因数这两个概念。

以倍数和因数这两个概念引出其他的概念。

我分成两部分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了一些复习题目,学生在说一说中理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就这样,学生在归类、梳理等过程中形成知识网络。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篇)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篇)倍数和因数评课稿1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总体感觉本节课的教学中规中矩,目标基本达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法灵活、学法指导较到位、小组活动有效,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策略,遗憾的是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1、意义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在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

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课中,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分三个层次:①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想像及大屏幕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时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②通过除法算式找因倍关系。

③渗透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2、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生成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推向发现与探索的前台,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方法不是惟一的。

教师在肯定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联系,进而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遴选最优方法,提升思维效率。

3、合理组织教材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寻找,而忽视寻找过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采用列表的方法找2、3、5的倍数,让学生概括一个数倍数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这样的改变,既达到预定目的,又为学习找因数做了铺垫,引发了学生寻找36的因数的浓厚兴趣。

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这样安排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评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因数与倍数》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篇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数与代数中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通过生活实例和简单的数学题目展示了应用方法及计算技巧。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并运用。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习使用因数和倍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2 能力目标•能够灵活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乐观心态。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与概念讲解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游戏或生活实例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数,让学生找出它的所有因数和倍数。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规律,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4.2 因数与倍数的区分在导入环节之后,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数的例子,让学生区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通过解释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3 因数的求解方法在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后,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计算步骤,介绍因数的求解方法。

例如,通过列举数的所有因数、分解因数的方法等,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技巧和方法。

4.4 倍数的求解方法在学生掌握因数的求解方法后,教师进一步介绍倍数的求解方法。

通过实际的例子和计算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倍数的技巧和方法。

4.5 应用与拓展在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求解方法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实际生活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例如,某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实际问题的应用。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一、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及性质1.倍数的概念倍数是指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例如,6是3的倍数,因为6能够被3整除。

2.因数的概念因数是指能够整除一个数的数,包括1和这个数本身。

例如,6的因数有1、2、3和6。

3.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是这个数的因数的整数倍,而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是这个数的倍数的整数因子。

例如,6的倍数有6、12、18,而6的因数有1、2、3、6。

4.倍数和因数的性质(1)任何数的倍数一定包括它本身和1;(2)一个数的因数包括1和它本身,且因数总是成对出现,例如,6的因数为1、2、3、6;(3)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倍数的最小公倍数,而最大公因数是这两个数的因数的公共因数中的最大值。

二、倍数和因数的求解方法1.倍数的求解方法若要求一个数的倍数,只需要将这个数乘以任意整数即可得到该数的倍数。

例如,3的倍数有3、6、9、12、15等。

2.因数的求解方法若要求一个数的因数,可以通过上述性质进行分解,或者进行数的分解质因数,找出所有的因数。

例如,12的因数为1、2、3、4、6、12。

三、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及应用1.倍数的意义和应用倍数的概念在数学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例如在求最小公倍数、公约数等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地解决问题。

2.因数的意义和应用因数的概念在数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在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等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计算。

四、倍数和因数的相关习题及解答1.习题(1)求12的倍数有哪些?(2)求20的因数有哪些?(3)求36和48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2.解答(1)12的倍数有12、24、36、48等。

(2)20的因数有1、2、4、5、10、20。

(3)36和48的最小公倍数为144,最大公因数为12。

通过对倍数和因数的学习和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倍数和因数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数学的学习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示例文章篇一:《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哇,今天听了这堂关于倍数和因数的课,我可真是有好多话想说呢!一进教室,就感觉氛围特别好。

老师站在讲台上,眼睛亮晶晶的,看起来特别有精神。

老师一开始就跟同学们说:“同学们呀,今天咱们要去探索一个超级有趣的数学世界,就像探险家要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呢!”这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兴趣给勾起来了。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数字,像6、9、15之类的。

然后问大家:“你们看这些数字呀,就像一个个小秘密,它们之间有着很奇妙的关系哦。

谁能猜猜看呢?”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像一片小树林。

有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觉得它们有的可以被别的数字整除。

”老师就笑了,眼睛弯弯的,像月牙儿一样,说:“你可真聪明呀,就像一下子摸到了宝藏的钥匙呢!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研究这个能被整除的关系,这就是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啦。

”接着老师就开始详细地讲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老师说:“如果说一个数字a能被另一个数字b整除,那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就好比一个家庭,爸爸和妈妈是孩子的‘因数’,有了爸爸妈妈才有孩子这个‘倍数’呢,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哦。

”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但是大家都把这个概念记得牢牢的。

老师还举了好多例子,像12÷3 = 4,那12就是3的倍数,3就是12的因数。

老师又问大家:“那同学们,你们能自己再找些倍数和因数的例子吗?”同学们就像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在本子上写着各种各样的数字组合。

这时候,有个同学写了个1÷0.5 = 2,然后举手说:“老师,那这个1是0.5的倍数,0.5是1的因数吗?”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着说:“哎呀,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小陷阱呢。

咱们今天说的倍数和因数呀,都是在整数的范围内哦,就像我们的游戏规则一样,可不能随便改变呢。

”这个同学听了,恍然大悟,点了点头。

在课堂练习的时候,老师出了好多有趣的题目。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找出18的所有因数。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因数与倍数》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

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

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二)教材分析《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是学生进一步对第二单元知识及应用的加深巩固,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本单元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复习的。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认识了亿以内及一些整亿数,掌握了非零自然数的乘法关系、除法关系,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继续教学非零自然数的一些特点以及相互关系,进一步充实有关自然数的知识,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分析由于学生对辨析、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整除的两种读法等易混淆的概念,使学生明确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

(四)教学目标: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结构。

2、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能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4、教学重点、难点:把概念形成知识网络,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策略自主教学法对比法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创设情境提问: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让学生回答各种摆法。

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案设计

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案设计

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因数与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及性质。

2. 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 因数与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及性质,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因数与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验因数与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因数与倍数的基本知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数与倍数的性质,总结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因数与倍数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问。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因数与倍数的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因数与倍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沟通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正式教材,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支持材料。

2. 案例题库:收集和整理一些与因数与倍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上的案例分析。

3. 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动画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概念。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复习因数与倍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案)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案)人教新课标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于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示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疑问。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课后及时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给予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完全掌握所学知识。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的设置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但在案例分析时,有些学生显得不够积极。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有趣的例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掌握求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4)运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
-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如:理解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如:找出36的所有因数和前几个倍数;
-求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如:求解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解决实际问题,如: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解决物品分配问题。
2.教学难点
(1)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复习因数与倍数的基本概念。因数是能够整除一个数的数,而倍数则是一个数的整数倍。它们在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中具有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计算36的所有因数和它的前几个倍数,展示如何利用因数与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因数和倍数复习课教案

因数和倍数复习课教案

因数和倍数复习课教案第一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1 复习因数和倍数的定义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强调它们是整数的关系。

举例说明,如12的因数有1、2、3、4、6、12,而12的倍数有12、24、36等。

1.2 探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数的因数是其倍数的一部分。

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而其倍数是无限的。

第二章:求一个数的因数2.1 复习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讲解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即列举该数的所有正整数因子。

强调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该数本身。

2.2 练习求一个数的因数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他们求出给定数的因数。

引导学生通过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

第三章:求一个数的倍数3.1 复习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讲解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即用该数乘以任意正整数。

强调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该数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2 练习求一个数的倍数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他们求出给定数的倍数。

引导学生通过乘法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倍数。

第四章:因数和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复习因数和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讲解因数和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例子,如分配任务、计算时间等。

强调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2 练习因数和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他们运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找到合适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来解决问题。

第五章:总结和复习5.1 总结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关系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求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强调因数和倍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5.2 复习练习题给学生发放复习练习题,要求他们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第六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6.1 引入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讲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定义,解释它们在两个或多个整数关系中的重要性。

因数和倍数听课记录及评课

因数和倍数听课记录及评课

因数和倍数听课记录及评课1. 听课记录在上周的数学课上,我们跟随老师一起探索了因数和倍数这两个重要概念。

真的是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呀!老师用的教学方式也特别贴近生活,帮我们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

1.1 因数的理解老师一开始就从我们熟悉的数字入手,比如说,老师问了我们:“什么数可以整除10?”哎,大家纷纷举手,显得格外热情。

老师进一步解释道,10的因数就是那些能整除10的数字。

比如,1、2、5、10都是因数。

这里,大家一脸恍若明了的表情,看得出来,大家对因数有了初步的了解。

老师还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像是把因数比作是“10这个数字的好朋友”,这些“朋友”都能把10整得很整齐,这样一说,大家立马就觉得这个概念很亲切。

哎,这个比喻真是太贴心了!1.2 倍数的讲解接着,老师转向了倍数的概念。

倍数其实就是某个数乘以其他数得到的结果,比如2的倍数有4、6、8等等。

老师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比如说“每个篮子里装6个苹果,5个篮子总共有多少苹果?”大家迅速就把问题算出来了。

老师这招真是高明,通过实际问题让我们理解倍数的运用。

老师还用了一些小游戏,比如说用“倍数卡片”来进行配对比赛,大家一边玩一边学习,气氛特别轻松。

说实话,这种方式让人真心觉得数学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

2. 评课听完这节课,我觉得老师的教学真的非常到位。

整个课程的安排紧凑而不拖沓,让我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1 教学方法的优点首先,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我们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这一点真的是非常棒的,因为有时候那些枯燥的数学公式,如果没有生动的例子,大家可能就很难记住。

老师用的比喻和实际问题,真的让人觉得特别亲切。

其次,老师通过互动的方式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比如那次“倍数卡片”配对比赛,大家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无疑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评测教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评测教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评测教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引言:因数和倍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的数学启蒙和提高数学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我根据课程标准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份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评测教案,旨在通过这份教案的实施,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1、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能够识别数的因数和倍数3、熟练运用因数和倍数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运用三、教学过程1、前置知识激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图片、演示、示范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详细讲解因数和倍数概念。

并在讲解的过程中,祭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原理和应用。

3、知识运用在讲解完概念后,教师应通过书面习题、口算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因数和倍数的运用。

4、评价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掌握情况。

并结合课堂练习、笔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五、教学方法本教学使用讲授、演示、示范、练习、评价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涵。

六、教学策略1、精细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把握每个环节的时间和重点,防止浪费和偏差。

2、批判式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重点,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3、因材施教在评价学生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七、实施效果通过在教学中的实施,学生的因数和倍数的掌握情况得到了有效提升。

学生在课堂表现和课后练习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掌握情况。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对于学生的不同表现,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教师也借此机会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入的反思和进一步提升。

八、总结因数和倍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学生的数学启蒙和提高数学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数与倍数》评课
《因数和倍数》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特点,难点是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孙老师的这节课所设计的每个课堂教学环节都是建立在深度把握教材体系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思路清晰,把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彰显着深刻。

下面我从本节重难点的把握上谈谈自己的收获:
1、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识。

12个人表演,可以怎样排列?先让学生进行排一排、画一画,并提出要求:用乘法算式表示你出你的排法,为后面的“说一说”做好铺垫,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

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并且表达的是非零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因数的意义。

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

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12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能不能合在一起说:12是因数,12是倍数?”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最后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a×b=c,以及除法算式:12÷4=3,c÷a=b,让学生从内涵上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是有梯度的,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在找3的倍数时,老师明确提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找3的倍数,并在练习时又提出按有序思考的办法找4的倍数。

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环节,老师提出要求:怎样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并且在后面的交流展示中,先展示有遗漏情况的,让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

另外,教师适时的追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最后点拨出学生思维中的共同点: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

通过继续追问:因数越来越接近,为什么不接着找下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3、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4、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因数和倍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将完美数的介绍纳入本节课的教学,使得本节课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