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四篇

合集下载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评课稿1:
课题:倍数和因数
授课内容:
本次课程主要介绍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教授了一些相关的求
解方法和技巧。

课堂上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倍
数和因数的理解。

评价:
一、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了学
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

通过讲解倍数和因数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
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它们的概念和意义。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举例、练习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有机会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指导与激励,教师在布置练习和解答问题时,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求解方法。

四、教学效果明显,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能够熟练解答与倍数和因数相关的问题。

改进建议:
一、教师在讲解中要注重启发式的提问和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在呈现例题和解题思路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和实用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一些难度适中的习题,以巩固学生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总结: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逻辑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指导与激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能够熟练解答与倍数和因数相关的问
题。

希望教师能够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因数和倍评课稿(合集5篇)

因数和倍评课稿(合集5篇)

因数和倍评课稿(合集5篇)第一篇:因数和倍评课稿《因数和倍数》评课稿《因数和倍数》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数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数学分支,它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小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但胡老师以其扎实的文化功底和教育智慧将这节课上得朴实、高效,教师的情与智无声地流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整个教学流程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胡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建立在深度把握教材体系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的,其流程如下:游戏激趣,理解意义→探索方法,有序思考→巩固练习,内化新知→回顾反思,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每个环节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思路清晰,学生学起来较轻松。

让人欣赏的是前后两个环节不是独立存在的,几乎所有的环节在解决一个问题后,总是能引导学生接着思考一个新的问题,而这个新的问题正好就是下一个环节所要解决的问题,两者之间的衔接天衣无缝。

例如:当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后,教师自然过渡:“从刚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知道18的因数有3,那18的因数是不是就是只有3呢?”随着问题的抛出,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探究找全18的因数的方法的欲望。

在学生探究出找全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后,教师提问:“我们已经会不遗漏地找全一个数的因数,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有序地找2的倍数呢?”同样,学生也会自然产生探究有序找2的倍数的方法的欲望。

胡老师通过对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衔接,让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同学们很轻松地学习到本课的知识点的同时又让人领路到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所带来的精巧的震撼。

二、整节课踏实、高效,彰显出教师朴实的教育智慧,厚重的教育情感。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理解因数和倍数含义时,教师通过站队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九个算式的分类标准:“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抓住概念的本质,为感知因数与倍数概念作铺垫。

同时教师将其中的一个算式12÷2=6改为18÷3=6,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由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过渡到找全一个数的因数,这一小小的改动让老师的教学更轻切、自然,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深刻。

评课稿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

评课稿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

评课稿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评课稿一、评教学设计通过听课,可以看出在备课时候,教师认真研究了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课堂环节比较紧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数知识,奇数、偶数的特征,因数倍数的关系,及质数合数的特征,教学重点突出,使学生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能熟练的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基本达到。

另外时间的安排比较恰当,内容的衔接方面也很严谨。

二、评教学技术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小黑板,数字图片辅助教学。

三、评教学方式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四、评学习环境教师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个小组上台展示的机会,学生很乐于参与,教师在小组展示后,做阶段性评价,给优秀组鼓励。

表现了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

五、评课堂调控1、根据教学设计,依托教材,并有所扩充,能做到活用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2、用课本整理与自评11-15题引出相应的知识点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适当补充练习,如说一说下面那个式子是分解质因数。

40=5×8 15=3×521=1×3×7 使学生了解,质因数与因数有什么区别?在做题是,养成让学生说想法,算法的习惯。

3、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很充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练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4、设计巩固练习时,联系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课堂虽动而不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融洽。

5、学生上台展示时,讲话声音略稍小了些,教师可适当鼓励其大胆发言。

六、过程评价七、教学效果。

《倍数与因数》的反思与点评

《倍数与因数》的反思与点评

《倍数与因数》的反思与点评第一篇:《倍数与因数》的反思与点评《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与点评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通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是自然数、整数、倍数和因数等知识的同时渗透比较、分类、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教师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可以找到哪些数,找到自然数、负数、小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数。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其次,教师利用“5×4=20”说明倍数与因数的含义,再举一些例子,让学生根据算式说说倍数与因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体会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体会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体会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范围限制为非零的自然数。

从中渗透了对应、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再次,通过“找一找”的教学,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先进行判断这些数是不是7的倍数的教学,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来判断。

再进行找7的倍数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乘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从教学方法上,主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获得知识,达到能力的提高。

第二篇:倍数与因数《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1--32页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并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从而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课题: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评述关于倍数和因数的教学案例。

倍数和因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篇评课稿将包含11个通用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将展示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巩固这一知识点。

案例1: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引入在这节课中,我将使用实物和图片等多种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通过对一组数的倍数和因数进行分类整理,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区别。

案例2:寻找倍数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买食材计算价格等,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倍数的计算方法。

随后,我设计一些趣味练习,在游戏中提高学生寻找倍数的能力,并将学生归纳总结出倍数的性质。

案例3:倍数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如公交车排班、课程表编排等,我引导学生将倍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案例4:寻找因数使用教学资源,如数字方块和切割纸,我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个数的因数规律。

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因数的概念。

案例5:最大公因数通过数学游戏、角色扮演和多种创设情境的方式,我引导学生巩固因数的概念,并教授最大公因数的计算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案例6:最小公倍数通过教学实验、小组合作和数学游戏等方式,我教授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探究问题的发生背景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7:因数分解通过教学示范、互动讨论和合作学习,我引导学生理解因数分解的概念和意义,并通过举例说明因数分解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8:公因数和公倍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我引导学生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含义,并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案例9:奇数和偶数的倍数通过探究奇数和偶数的性质和特点,我帮助学生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倍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游戏和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奇数和偶数倍数的计算能力。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与因数》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与因数》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与因数》评课稿1. 引言本文是对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与因数》课程的评课稿。

该课程是五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材分析2.1 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倍数和它的性质:通过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倍数的概念,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并让学生发现倍数的特点。

2.最小公倍数:引导学生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最小公倍数。

3.因数和它的性质:通过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因数的概念,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并让学生发现因数的特点。

4.最大公因数:引导学生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最大公因数。

2.2 教材特点本节课的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点明确:教材中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生活化实例:教材通过生活化的实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通过理论性的介绍和实例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技巧。

3.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能够求解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 教学重点和难点4.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1.掌握倍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掌握因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3.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求解方法。

4.掌握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包括:1.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思路和方法。

《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因数与倍数》评课稿《因数与倍数》评课稿《因数与倍数》这个单元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36的因数”时,应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36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36的除法算式)。

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要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36 ?”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要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应该是教学策略主要内容。

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

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用除法不是更简单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数学评课稿优秀4篇

数学评课稿优秀4篇

数学评课稿优秀4篇数学评课稿篇一《因数和倍数》整节课简明清晰,教师语言精练,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前交流渗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切,有效,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相互依存”这种印象。

为后面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埋下伏笔。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放手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给算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结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概念,进一步体会“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突破了重难点。

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进而用字母陈述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体会数学语言简单明了、高度概括的特点。

练习设计体现了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

既巩固了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又把“倍数”与“几倍”,“因数”与乘法各部分名称的区别进行了辨析,很好地理解和巩固了概念。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适时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小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情感态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整节课缺乏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调控和引导,特别是在学生回答出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用“被除数÷除数=商”和“a÷b=c”表示这一类除法算式时,教师如果能适时地点拨激励,对于学生深入思考、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将产生积极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学生取得新的进步又能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进入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

数学评课稿怎么写篇二听了林老师讲的《概率》这节课,我有下面一些体会:首先,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设计合理,(一)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等,接着引入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同的。

(二)进行抽扑克牌的游戏,说明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描述这种可能性?(三)实践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抛掷硬币,统计试验结果。

(四)列举大量重复实验的结果比较异同,得出概率的意义。

因数和倍评课稿

因数和倍评课稿

因数和倍评课稿在数学中,因数和倍数是两个基本的概念。

学生学习这两个概念时,通常会有些困惑。

本篇课稿旨在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性质以及如何计算它们,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概念。

一、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 因数对于整数a,如果有一个整数b,使得a可以整除b,即a÷b的余数为0,则称b是a 的因数。

例如,6÷3=2,所以3是6的因数。

我们用a|b来表示a是b的因数。

2. 倍数对于一个正整数n,它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假设n的质因数分解式为:n=p1^a1*p2^a2*…*pk^ak其中,p1、p2、…、pk都是不同的质数,而a1、a2、…、ak都是不小于1的整数。

那么,n的因数个数就是:d(n)=(a1+1)*(a2+1)*…*(ak+1)例如,120的因数个数为:即120有16个因数。

2.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对于两个正整数a和b,它们的最大公因数(greatest common divisor,gcd)是它们的共同因数中最大的那个,最小公倍数(least common multiple,lcm)是它们的共同倍数中最小的那个。

例如,对于整数30和45,它们的因数分别为1、2、3、5、6、10、15、30和1、3、5、9、15、45。

它们的共同因数为1、3、5和15,其中15最大,所以gcd(30,45)=15。

而它们的共同倍数为30、45、90、135、180、225、270、315、360等无数个,其中30最小,所以lcm(30,45)=30。

在计算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利用辗转相除法和质因数分解法。

三、如何计算因数和倍数对于一个正整数n,如果我们要列举它的所有因数,通常的方法是从1到n逐个尝试,这样做的时间复杂度是O(n)。

而如果n非常大,则需要更高效的算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n的质因数分解式,先计算出n的所有质因子和它们的指数,然后再根据因子的组合情况计算因数个数和具体因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评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因数与倍数》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篇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数与代数中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通过生活实例和简单的数学题目展示了应用方法及计算技巧。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并运用。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习使用因数和倍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2 能力目标•能够灵活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乐观心态。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与概念讲解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游戏或生活实例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数,让学生找出它的所有因数和倍数。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规律,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4.2 因数与倍数的区分在导入环节之后,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数的例子,让学生区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通过解释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3 因数的求解方法在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后,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计算步骤,介绍因数的求解方法。

例如,通过列举数的所有因数、分解因数的方法等,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技巧和方法。

4.4 倍数的求解方法在学生掌握因数的求解方法后,教师进一步介绍倍数的求解方法。

通过实际的例子和计算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倍数的技巧和方法。

4.5 应用与拓展在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求解方法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实际生活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例如,某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实际问题的应用。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一、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及性质1.倍数的概念倍数是指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例如,6是3的倍数,因为6能够被3整除。

2.因数的概念因数是指能够整除一个数的数,包括1和这个数本身。

例如,6的因数有1、2、3和6。

3.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是这个数的因数的整数倍,而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是这个数的倍数的整数因子。

例如,6的倍数有6、12、18,而6的因数有1、2、3、6。

4.倍数和因数的性质(1)任何数的倍数一定包括它本身和1;(2)一个数的因数包括1和它本身,且因数总是成对出现,例如,6的因数为1、2、3、6;(3)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倍数的最小公倍数,而最大公因数是这两个数的因数的公共因数中的最大值。

二、倍数和因数的求解方法1.倍数的求解方法若要求一个数的倍数,只需要将这个数乘以任意整数即可得到该数的倍数。

例如,3的倍数有3、6、9、12、15等。

2.因数的求解方法若要求一个数的因数,可以通过上述性质进行分解,或者进行数的分解质因数,找出所有的因数。

例如,12的因数为1、2、3、4、6、12。

三、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及应用1.倍数的意义和应用倍数的概念在数学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例如在求最小公倍数、公约数等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地解决问题。

2.因数的意义和应用因数的概念在数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在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等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计算。

四、倍数和因数的相关习题及解答1.习题(1)求12的倍数有哪些?(2)求20的因数有哪些?(3)求36和48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2.解答(1)12的倍数有12、24、36、48等。

(2)20的因数有1、2、4、5、10、20。

(3)36和48的最小公倍数为144,最大公因数为12。

通过对倍数和因数的学习和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倍数和因数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数学的学习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示例文章篇一:《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哇,今天听了这堂关于倍数和因数的课,我可真是有好多话想说呢!一进教室,就感觉氛围特别好。

老师站在讲台上,眼睛亮晶晶的,看起来特别有精神。

老师一开始就跟同学们说:“同学们呀,今天咱们要去探索一个超级有趣的数学世界,就像探险家要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呢!”这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兴趣给勾起来了。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数字,像6、9、15之类的。

然后问大家:“你们看这些数字呀,就像一个个小秘密,它们之间有着很奇妙的关系哦。

谁能猜猜看呢?”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像一片小树林。

有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觉得它们有的可以被别的数字整除。

”老师就笑了,眼睛弯弯的,像月牙儿一样,说:“你可真聪明呀,就像一下子摸到了宝藏的钥匙呢!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研究这个能被整除的关系,这就是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啦。

”接着老师就开始详细地讲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老师说:“如果说一个数字a能被另一个数字b整除,那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就好比一个家庭,爸爸和妈妈是孩子的‘因数’,有了爸爸妈妈才有孩子这个‘倍数’呢,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哦。

”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但是大家都把这个概念记得牢牢的。

老师还举了好多例子,像12÷3 = 4,那12就是3的倍数,3就是12的因数。

老师又问大家:“那同学们,你们能自己再找些倍数和因数的例子吗?”同学们就像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在本子上写着各种各样的数字组合。

这时候,有个同学写了个1÷0.5 = 2,然后举手说:“老师,那这个1是0.5的倍数,0.5是1的因数吗?”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着说:“哎呀,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小陷阱呢。

咱们今天说的倍数和因数呀,都是在整数的范围内哦,就像我们的游戏规则一样,可不能随便改变呢。

”这个同学听了,恍然大悟,点了点头。

在课堂练习的时候,老师出了好多有趣的题目。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找出18的所有因数。

《倍数与因数》评课稿

《倍数与因数》评课稿

《倍数与因数》评课稿
首席点评:崔欢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本节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但是马小雨老师能够紧紧围绕五步尝试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使得学生获得新知水到渠成。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知识的衔接。

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新知,为学生获取新知缓减了难度。

三、重视学法的渗透。

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试一试”、“小组里说一说”、“找一找”、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四、习题的精选。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习题的层次性。

两点关注:
一、教师可以多出示几个除法算式,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

然后再找一找因数和倍数。

二、还可以在小组里交流“找一个数因数和一个因数的倍数”的又对又好的方法。

进而优化数学学习方法。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1、新旧链接,揭示概念。

2、找准机会,渗透方法。

在新知教学中,支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

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

如“找36的因数”,应该说,找出36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36的所有因数。

36有9个因数,如何有序地一个不漏地找出36的因数,我觉得对于刚刚认识因数概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支老师并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某某某探究,在作业纸上某某某写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则及时巡视并请学生将各种情况反馈在投影上。

有用乘法找的,(有用除法找的,)有有序找的,也有无序找而有遗漏的。

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各种方法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这是本节课新知探究阶段的思维交流。

既是不断深化理解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

给学生某某某思考的空间,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见解,是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或从1开始,用除法一个个去试,是思维条理性的培养;既有迁移于摆方块的形象思维,又有直接运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或乘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样性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这里教师继续提问学生“找到什么时候停?”让学生自然得出:找到两个因数非常接近时就不用再找了。

这样一来对学生又是一个知识层面上的提高。

《因数和倍数》整节课简明清晰,教师语言精练,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前交流渗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切,有效,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相互依存”这种印象。

为后面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埋下伏笔。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放手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给算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结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概念,进一步体会“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突破了重难点。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篇)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篇)倍数和因数评课稿1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总体感觉本节课的教学中规中矩,目标基本达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法灵活、学法指导较到位、小组活动有效,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策略,遗憾的是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1、意义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在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

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课中,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分三个层次:①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想像及大屏幕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时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②通过除法算式找因倍关系。

③渗透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2、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生成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推向发现与探索的前台,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方法不是惟一的。

教师在肯定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联系,进而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遴选最优方法,提升思维效率。

3、合理组织教材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寻找,而忽视寻找过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采用列表的方法找2、3、5的倍数,让学生概括一个数倍数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这样的改变,既达到预定目的,又为学习找因数做了铺垫,引发了学生寻找36的因数的浓厚兴趣。

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这样安排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

倍数与因数的评课稿

倍数与因数的评课稿

倍数与因数的评课稿听了一节数学课——《倍数与因数》,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

现就这次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收获1、出去听课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来得更直接。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在观摩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雕琢,事先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我自己的体会就比较深刻,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不备课一点准备都没有,而是不应该把每一句话每一个答案都要事先给学生灌输,害怕再作课中出现纰漏,我以前确实就有过这样的顾虑,因此当一节课在我不停的灌输给学生,然后在作课时,就觉得我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准备好预设好的,而不是适时生成的,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

听了这位教师的课后,我觉得在教学中他们做到了真实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这节课中没有一种固定的答案,而是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让人找不到雕琢的痕迹,很真实。

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

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

4、三维目标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更高要求教育理念的转变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本节课中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这三个目标的整合,而且是“品之有味,寻之无迹”,如在这节数学课的教学中,她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评定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和答案,那么做人就是这样我们不应该以一种标准去看待我们周边的人、事,我们要从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所以这节课就是在这样的看似在作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四篇篇一:倍数和因数评课稿今天听了唐老师上的《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让我感受了在新课堂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仅仅只是一位组织者,一个帮手,而学生才是主人。

课堂上,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交流、展示,让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来。

这节课的设计从整体上安排了五个环节:1.课前5分钟,由小主持人组织复习题,体现了学生自主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2.导入激趣,通过学生组织的摆卡片组数游戏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同时让学生摆出是3的倍数的数。

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独立圈数,小组合作讨论找规律,来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给学生提供了生生交流,合作交流的平台,有了表达和倾听的机会。

4.展示交流中,学生表现得活跃,组织语言能力强,思维敏捷。

这说明唐老师平时充分地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5.达标测评练习,使得课堂学习知识得到了升华,学会了判断和写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有了反馈。

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找到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大家一起探讨:1.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中,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充分,只是看到优等完成了,没有考虑到弱势生他们的情况;2.在展示环节中,展示的机会只给了几名活跃的优生,而让弱势生成为了看客;如果能先开展小组内的展示,再进行小组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就不会有沉默者了;3.在展示中,几个小组的结论和表现方式都相同就可以不重复展示,重点要放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的展示上;4在几个互动环节中,形式单一化,如:“请一个同学来验证一下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避免有的学生“没戏演”就“退场”了。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们在探究新课堂模式,寻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启发。

《倍数与因数》评课稿

《倍数与因数》评课稿

《倍数与因数》评课稿本次课我所参与的《倍数与因数》课程是一堂由名师主讲的数学课,此次课程是针对小学数学的重点难点进行的讲解,并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关键点与难点。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评课笔记。

首先,课前老师通过一段温暖的引入和讲解来吸引和引导学生对于本次数学学习的关注。

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应用连续数码的方法,生动的讲诉了倍数与因数的概念,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讲解,营造出轻松愉悦、有趣、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知识的氛围,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而且老师在上课中秉持着相互讨论、激发思维、共同交流的培育思想,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参与,针对学生谈论中提出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和解答,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了知识点和难点。

尤其老师注重启发式教育,让学生自己摸索并给出答案。

当学生在讨论后给出错误答案时,老师也不马上指出错误之处,而是反复引导学生寻找错误点,从中寻找正确答案。

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再次,老师在讲解中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既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此外,老师还在黑板上绘制了相应的图示,更加直观地阐述了倍数与因数的含义和应用,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最后,老师在课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定期的强化练习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

在解题过程中,老师采用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抽象的方法,让学生有一定选择余地,通过多种途径来指导学生,提出各种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总结归纳,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这是一堂颇具思想性、互动性、实际性的好课。

老师不仅是一名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教师,更是一位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教学专家。

本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进行运用和巩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尊敬的评课专家:我是这场评课的评委之一,今天我要评价的课题是“因数和倍数”这一数学课程。

本课堂由一位高水平的老师授课,他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参与进来,课堂氛围良好,效果出色。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优点。

老师在课前设置了良好的预热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对闻到的数学方程进行分析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让学生们在开课前已经充分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而且老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课的速度和方式,这一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运用了丰富的教学手段,比如以《穆斯林的发明》作为启发性材料来介绍因数、介绍因式分解时用色彩鲜艳的图片,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而且老师的课堂中也多次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让学生们上台汇报答案等活动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而且也会促使学生们彼此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讨论。

另外,这节课的习题设计也非常值得肯定。

课堂上不仅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而且课后提供了多种不同的习题练习,让学生们在课后有机会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而且老师在提高结论推理能力方面也非常出彩,他引导学生们重视结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并将这种能力贯穿整个课堂,最终达到了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但是,以我的角度来看,这节课仍然有些不足之处。

首先老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这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毕竟现在学生们在课外都有大量的作业和辅导班,老师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知识内容,很可能在他们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且从学生的思路中找到有价值的观点。

其次,老师在加强细节描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重视。

比如在解题思路中,老师的描述方式还可以更具体化、言简意赅。

以此来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细节,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总之,这节课的优点非常明显,老师的专业水平非常高。

他合理而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四篇今天听了唐老师上的《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让我感受了在新课堂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仅仅只是一位组织者,一个帮手,而学生才是主人。

课堂上,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交流、展示,让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来。

这节课的设计从整体上安排了五个环节:1.课前5分钟,由小主持人组织复习题,体现了学生自主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2.导入激趣,通过学生组织的摆卡片组数游戏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同时让学生摆出是3的倍数的数。

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独立圈数,小组合作讨论找规律,来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给学生提供了生生交流,合作交流的平台,有了表达和倾听的机会。

4.展示交流中,学生表现得活跃,组织语言能力强,思维敏捷。

这说明唐老师平时充分地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5.达标测评练习,使得课堂学习知识得到了升华,学会了判断和写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有了反馈。

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找到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大家一起探讨:1.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中,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充分,只是看到优等完成了,没有考虑到弱势生他们的情况;2.在展示环节中,展示的机会只给了几名活跃的优生,而让弱势生成为了看客;如果能先开展小组内的展示,再进行小组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就不会有沉默者了;3.在展示中,几个小组的结论和表现方式都相同就可以不重复展示,重点要放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的展示上;4在几个互动环节中,形式单一化,如:“请一个同学来验证一下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避免有的学生“没戏演”就“退场”了。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们在探究新课堂模式,寻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启发。

本学期的“三人行”活动中,我们组选取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起始课《倍数和因数》。

“倍数和因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

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

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于人性化。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 实现了课的有效性。

在这次“三人行”中,耿老师制定了教学目标,只有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总揽课堂,从而实现课的有效性。

本课教学目标较明确。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

3、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容量大,高效踏实。

在这次“三人行”中由李老师进行授课。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我觉得这是一节扎实、有一定深度的课堂教学,在与许多依靠华丽的课件而出彩的课相比,比较难得。

在课中,李老师张弛有度的教学风格,让人称赞。

把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

这一堂课的容量很大,效果踏实。

首先,课堂的组织到位,学生能够投入到课堂中来。

在学生练习、探索的过程中,教者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从中发现学生典型的思考过程和典型的错误,然后再组织集体讨论,这样的操作是高效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

例如,在讨论如何全部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时,就挑选了一个思路较清晰,并漏写一个因数的学生作业与另一个“有序”思考特别明显的学生的作业,通过比较,学生自然发现了思考问题的一个良好品质——“有序思考”,并对它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体验。

三、教师努力体现一定的新基础教育元素。

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识。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李老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如:课的开始,李老师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

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这里老师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过渡自然。

2、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善于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悟思想。

找因数环节,李老师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寻找的方法:第一个孩子采用的“逐一法”,第二个孩子采用的是“配对法”;接着李老师让大家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当孩子们说“配对法”好,不易丢失答案时,李老师立即反问:“难道第一种方法没有值得肯定的吗?”最后,她追问那个采用“逐一法”的孩子:“如果再让你找因数,你打算采用哪一种方法?”在这个教学细节中,“比较”的方法被李老师运用的非常自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这次活动在全校进行了公开授课,全体数学老师各抒己见,对本节课的印象如下:感受之一: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以直观形象自然引入今天的教学,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先动一动,后说一说,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

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感受之二: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

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

如“找24的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

应该说,找出24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24的所有因数。

教学中,许老师先让学生在脑中用24个小正方形想象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写出乘法算式,这里,有些学生是有序写的,有些学生没序并且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里李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但是对有序有些过于细化,以至于在有序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时间这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李老师的教学理念很清楚,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

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

如在教学找36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虽然是新理念但却沿用了旧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数学老师基于经常和数字打交道,语言有些随意,数学是严谨的,随意性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和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了语言在某些时候的不够严谨。

整堂课的教学教师比较开放,让学生想一个除法算式,然后把这些出发算式归类,分类出除不尽和除尽,在除尽里再分出整除。

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素材学生自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对除尽的区分中,教师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除尽,我觉得对学生来说只要会辨别就行了,不需要要准确的语言去定义概念。

教师给出的整除的概念不够严密,既然没有向学生说明整除所说的数都不包括0,那么在定义给出时,应向学生说明除0以外的自然数。

“因数与倍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时老教材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概念的得出比较抽象,无需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

而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老教材比较严谨,而新教材降低了要求。

庄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朴实,而朴实中彰显着很多的亮点。

亮点一:在课开始部分情景的创设就别具一格,让学生猜猜照片上得小男孩是谁?当学生猜出这个孩子与庄老师是父子关系时,老师说:我是庄子开的爸爸,能不能说你是庄子开的爸爸?得出“关系是相互的”;老师进一步提问:你可以是庄子开的什么?再得出“要符合某种条件”。

为后续的学习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相互的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庄子开近段时间迷上了拼图,非常自然地引出了课本的例题。

庄老师应用自己和儿子的关系,利用儿子的拼图爱好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是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亮点二:课的最后一道练习题:134A9B1766CA是2的最小倍数B它是3的倍数,有两个因数。

C它是7的倍数。

这道习题的设计,不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一个考察,更是符合五年级孩子年龄的特点,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庄老师的手机号码,平时可以和仅一节课之缘的老师保持联系。

但要知道这个号码,必须应用所学知识解出ABC的密码,可以说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今天学习了沈老师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总体感觉沈老师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显示了教者的教学智慧。

具体感受之一: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课一开始,教者联系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喜羊羊、美羊羊,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讨论羊的只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入倍数关系,然后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讨论体会倍数、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由“接受”到“领会”到“理解”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展示自我。

感受之二:沈老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举一反三,积极有效地探究出了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只是在找的过程中,要是能再开放一些,让学生先自己去找,这样学生在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找法,这些找法有些是有序的,有些是无序的,甚至出现有重复或遗漏现象。

这时,老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法作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