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 第1单元 必修2 单元 整合1
岳 麓 版 历 史
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
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1)三个阶段 ①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 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
岳 麓 版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历 史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
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 C项;材料 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 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
(2)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多种形式并存。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3)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
间格局不断变化。 (4)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
历 史
A.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解析]
据材料 “ 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
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 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以北占到54.5%”,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宋代南方人口户数超过北方,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由陆上通道变为海上
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
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1)三个阶段 ①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 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
岳 麓 版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历 史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
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 C项;材料 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 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
(2)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多种形式并存。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3)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
间格局不断变化。 (4)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
历 史
A.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解析]
据材料 “ 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
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 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以北占到54.5%”,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宋代南方人口户数超过北方,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由陆上通道变为海上
2020版高中历史岳麓必修二课件:全册单元复习课
主题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因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 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 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 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 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主题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时期
工场 手工 业时 期
因素
新航路 的开辟 和殖民 扩张
资本 特点 途径 进程
商业 资本
暴力手 殖民扩 段、残 张和掠 酷掠夺 夺
雏形阶 段
时期
自由 资本 主义 时期
垄断 资本 主义
因素
第一次 工业革 命
第二次 工业革 命
资本
工业 资本
垄断 资本
特点
凭工业 优势输 出商品, 扩大市 场
——《墨子·非乐上》
史料二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 利”,渐成风尚。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 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 苏州“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久矣”。
——摘自《明清时期经济史研究》
【解读】史料一说明古代“妇人”从事的是家庭手工 业,与农夫从事的耕作相结合。史料二反映了私营手工 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出现了雇佣关系。
【解读】史料反映了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频繁;亚非拉国家沦为欧美 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商品 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
主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的主要构成及相互关系 1.主要构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由自然经济、外国资本 主义、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等组 成。
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共72张PPT)
意义: 延续了2000多年
君主私有
来源
侵占“公田”(贵族地主) 获得赏赐 (军功地主)
土地买卖 (商人地主)
②形式
自耕农私有
地主私有(主要)
表现
1.制度(根本)
2.政策
途径 土地兼并
3.观念 原因
危害
4.商品经济
男耕女织 —自耕农私有土地
战国(出现)
西汉(严重) 土地买卖成为扩大地产主要途径
宋初(激烈)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普遍) 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自耕农 破产
社会
动荡 解决措施
国家财政 减少
பைடு நூலகம்农业 破坏
战国(产生)
均田 北魏均田制
限田 西晋占田制
清查
北宋 方田均税法
③经营方式
自耕农 租佃土地 —地主私有土地
历程
汉代(普遍) 宋代(仅次于) 明清(普及全国)
生产自主性、选择雇主、 产品支配
佃农
影响
使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长期占主导地位成为
古代中国农耕社会发展缓慢和延续的重要原因。
5.土地制度的演变 公田 得到份田的农民积极集体义务耕种,收获全部缴给贵族
(2)商周时期 井田制 内容 私田 劳动者份田,上缴收获物,实物地租。
实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表现 ①大量“公田”被抛荒
补充
内容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精耕细作(铁器牛耕) 土地制度 奴隶国有 ——封建私有
因素 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2.手工业
部门 冶铸业、纺织业、制瓷业
3.商业
因素 交通、货币、市场、城市发展等等 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单元体系总结【第1单元】ppt课件
河北考源书业有限公司
第22页
第一单元
单元体系总结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岳麓版 ·历史 ·必修2
河北考源书业有限公司
第23页
第一单元
单元体系总结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岳麓版 ·历史 ·必修2
青 春 风 采
河北考源书业有限公司
4.文化思想方面:明清政府厉行文化专制;而西方资产阶级 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可见,明清时期的鼎盛,只是传统农耕经济的顶峰。尽管当 时中国的综合国力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但已经落后 于世界潮流。与同时期的欧洲相比,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 思想方面已经全面落后,导致中国迅速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陨 落。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体系总结
单元知识框图
专题归纳整合 一、古代中国经济领域里各种经济形态的表现及其相互关系 1.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一般表现:农业发展的表现 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 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 增殖等方面加以对照。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注意重要手工业 部门如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的发展情况, 每一部门的发展包括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产 品销路等方面。商业贸易发展的表现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 变迁、城市的发展、国内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河北考源书业有限公司
第19页
第一单元
单元体系总结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岳麓版 ·历史 ·必修2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河北考源书业有限公司
第20页
第一单元
单元体系总结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岳麓版 ·历史 ·必修2
《岳麓版必修二历史》课件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古代货币与金融业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
详细描述
货币和金融业的发展不仅方便了商业交易和资金流通,还为当时的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来源。同时,金融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时的资本积累和投资活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民族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总结词
民族工业企业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和保护,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应对策略
民族工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政治地位和法律保护不足。
政治问题
外国资本的竞争和倾销,导致民族工业在市场上面临巨大压力。
经济问题
概述民族工业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总结词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产生背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民族工业经历了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
发展历程
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地区,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主要特点
货币与金融体系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商帮和会馆,它们在促进商业交流、维护商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帮与会馆
专卖制度
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对盐、铁等重要物资实行垄断经营,控制了这些物资的生产、流通和销售。
重农抑商政策
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
通讯工具的变革
电报、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它们不仅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也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总结词
古代货币与金融业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
详细描述
货币和金融业的发展不仅方便了商业交易和资金流通,还为当时的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来源。同时,金融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时的资本积累和投资活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民族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总结词
民族工业企业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和保护,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应对策略
民族工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政治地位和法律保护不足。
政治问题
外国资本的竞争和倾销,导致民族工业在市场上面临巨大压力。
经济问题
概述民族工业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总结词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产生背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民族工业经历了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
发展历程
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地区,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主要特点
货币与金融体系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商帮和会馆,它们在促进商业交流、维护商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帮与会馆
专卖制度
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对盐、铁等重要物资实行垄断经营,控制了这些物资的生产、流通和销售。
重农抑商政策
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
通讯工具的变革
电报、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它们不仅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也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商业教学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 一单元 中国古 代商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 一单元 中国古 代商业
二、整理教材内容,掌握必备知识
系统地、结构化地掌握主干、必备知识,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这是一 轮复习必须打好的基础。
就本课而言,可以把第二、第三目的内容融入第一目中,并将第三课和第五课 的有关内容融合进来,依通史模式整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可以采用板书结构的 形式,也可以采用列表的形式,还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请同学们各显神通。
·用错史料如(1)史料C或(2)史料B和史料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 一单元 中国古 代商业
三、创设情境问题,提升学科素养
水平1:能根据具体问题,判断不同类型史料的真实性、 权威性(4分)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史料,作为直接实物史料的沉船是
3、提升学科综合素养——以“丝绸之路”最的有探效的究证为据例。因为古沉船的踪迹能说明从出发到终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 一单元 中国古 代商业
一轮复习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岳麓版必修Ⅱ第5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 一单元 中国古 代商业
一、阅读下列材料,明确复习要求
材料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本课的学习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水平2:具有时序感,并且能判断不同史料的权
威性(2分)
·史料B和D,因为时间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且
两者皆为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水平3:具有时序感,但证据意识较差(1分)
·只用史料A或史料B或史料D中一条史料说明
其他答案:时序感混乱(0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 一单元 中国古 代商业
二、整理教材内容,掌握必备知识
系统地、结构化地掌握主干、必备知识,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这是一 轮复习必须打好的基础。
就本课而言,可以把第二、第三目的内容融入第一目中,并将第三课和第五课 的有关内容融合进来,依通史模式整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可以采用板书结构的 形式,也可以采用列表的形式,还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请同学们各显神通。
·用错史料如(1)史料C或(2)史料B和史料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 一单元 中国古 代商业
三、创设情境问题,提升学科素养
水平1:能根据具体问题,判断不同类型史料的真实性、 权威性(4分)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史料,作为直接实物史料的沉船是
3、提升学科综合素养——以“丝绸之路”最的有探效的究证为据例。因为古沉船的踪迹能说明从出发到终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 一单元 中国古 代商业
一轮复习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岳麓版必修Ⅱ第5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 一单元 中国古 代商业
一、阅读下列材料,明确复习要求
材料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本课的学习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水平2:具有时序感,并且能判断不同史料的权
威性(2分)
·史料B和D,因为时间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且
两者皆为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水平3:具有时序感,但证据意识较差(1分)
·只用史料A或史料B或史料D中一条史料说明
其他答案:时序感混乱(0分)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单元一.ppt
2、享誉世界的纺织业
上古 西周
开始养蚕缫丝(嫘祖)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
汉代
唐代
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 号 出现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发展:黄道婆推广、革 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 三锭纺车,使松江成为全国棉纺 织业中心。
鼎盛时期: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明朝中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 料
宋元
明清
2、享誉世界的纺织业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公田制(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特点: 2)性质: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 3)确立:商周 4)瓦解:春秋 5)井田制的正式废除:战国时期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公田制(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1)确立:战国 2)形式:土地私有(国王私有、地主私有、自 耕农私有)
(一)农业的起源
• 黄河流域——粟麦为主 • 长江流域——水稻为主
区域性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生产工具及农业技术的演进)
• 1、耕作工具与技术 • 西周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耕作方 法是刀耕火种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牛 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 汉代:犁壁的使用,牛耕技术广泛运用 • 唐代————出现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 型;中国犁耕成熟的标志
出现私商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商朝
周朝 春秋 战国
(三)、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
1、古代商业的成就
时间 发 展 情 况 隋唐时期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宋代 明清时期 出现最早的纸币;坊市制打破夜市 兴盛,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商业发展新特点: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3岳麓版必修2
【对点演练】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
“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是(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 C 项。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 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 3.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 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工程 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特点,故 B 项正确;A 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
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 A、C、D 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 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高转筒车的发明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解析:选 A。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高转筒车出现于宋 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①画线信息指政府对国家的约束不下到县级以下的行政单 位,县级以下行政单位由宗族治理,宗族全都是自治,宗族 自治依据伦理。 ②画线信息说明了小农经济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要性。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 最重要的变量”。 提示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的主 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岳麓版必修2
(3)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 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 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 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 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 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例1] (2011·山东高考)右图描
3.在自耕农出现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 中国农村、农业的起源 1.来源 原始农业经历了从 采集 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产生 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 黄河 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地域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 粟麦 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 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4.结构特点 以 种植业 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的重要特点。猪、马、牛、羊、鸡、狗等“ 六畜 ”常与 “五谷”相提并论。
[例2] “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勤勉)乎耕稼
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
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从
本质上反映了
()
A.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有勤劳的美德
B.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C.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
D.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透过现象认识本 质的能力。史料中“强必饱,不强必饥”等反映了小农经济 下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抓紧劳作。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 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 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观刈麦》
上述材料反映了传统农业的什么特点?结合教材,从 哪些方面看出传统农业的这一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总复习ppt 岳麓版
二、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重要推动力)
条件:科技进步
标志:P42
1、发生 时间:19世纪下半叶 2、主要部门 1883 戴姆勒 汽油内燃机 ⑴ 交通领域 1897 狄塞尔 柴油内燃机
汽车、飞机 李比希 使用有机化肥 ⑵ 化学领域 柏琴 人工合成染料 雷佩 合成橡胶、油漆、塑料
二、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⑵ 达·伽马开创东西方最短海上 2、西班牙
⑴ 哥伦布首航美洲 1492
二 、 活 动 概 况
⑵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519
1521 成功
1、对欧洲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导致商贸中心西移,西欧 崛起 扩大欧洲原始资本积累
2、对亚、非、美
三 、 历 史 影 响
⑴ 贫穷、落后、灾难
⑵ 旧的传统社会瓦解,商品经济发展 3、对人类的影响 ⑴ 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⑵ 人类各民族联系加强
1、原因
条件
⑴ 国际贸易 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行 的发展 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⑵ 人口和资本 国际移民的影响 的流通 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 ⑶ 武力威逼
2、最终形成:19CN末20CN初
四 、 世 形界 市 成场 的 最 终
第4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 会经济
课标: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 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 背景
2、主要部门 1856 英 贝塞麦 酸性转炉 ⑶ 钢铁 1864 德 西门-马丁 酸性平炉 1875 英 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 碱性转炉 3、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⑴ 电的发明及广泛应用 电气时代 ⑵ 电讯业的发展
1876 美 贝尔 电话 1895 意 马可尼 无线电报
⑶ 新兴工业部门产生
岳麓版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一单元复习
二、古代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商周)
土地公有制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
(战国以来) 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 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井田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制度的演变:
评价: 积极——比较稳定;积极性较高、赋税徭役主要承担者 地位: 消极——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脆弱,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 济基础。
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
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②农民自身因素(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生存:提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4.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 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 了:
A、远古时期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的落后
5.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以家庭为生
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4.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
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 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 (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
3、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件
听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思考:
1、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有哪些变化? 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时期 方式 原因
商周时期 春秋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自耕农经济出现
生产工具和耕 作技术的进步 以及私有土地 的出现
2、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春秋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 (2)私有土地的出现. (3)宗法制的破坏和个体家庭逐渐成为社会基本单位等, 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பைடு நூலகம் •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主 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 相提并论的“六畜”。
陶猪 (出土于上海崧泽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 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 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 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 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 司雨的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 时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改进)
出现时间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曹魏时期(三国) 唐代
主要工具
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耒、耜 铁农具、牛耕 翻车 曲辕犁和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2.重要的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 生产。(原因:生产力低下)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古代何种生活方式? 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个体农民经济。 “戏中”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征? 1.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征:提示:规模-结构-目的 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目 的为自给自足和交纳赋税。
(共30套)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PPT精品课件汇总
-8-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 二 三 四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合作学习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著名水利工程 (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兴修水利的艰难历程。 (2)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兴修了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4)西域地区兴建的坎儿井,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灌溉工程。 2.水利经验的积累 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5-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 二 三 四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合作学习
自主思考右图反映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名为“五谷丰登,六 畜兴旺”。“五谷”和“六畜”一起出现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什 么?
提示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4-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 二 三 四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合作学习
一、农业的起源 1.来源 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产生 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地域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 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 播中相互交融。 4.结构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 点。猪、马、牛、羊、鸡、狗即“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
-9-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 二 三 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经营方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旳
小农经济
地域水平: 各地域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
1.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
是三耒共耕旳意思,由此反应了商代耕作 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体耕作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感人民生活旳
B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③
可用排除法,材料只表白经济作物获利远远不小于粮 食作物,并不能阐明农业经济衰退,故排除① ,同步, 材料中并未提及农产品加工业兴起旳问题,故可排除 ④
3.(2023广东文综,12.4分)有学者以为早在商代可能
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旳证据是 A 商代遗址中出现了牛骨
真实写照它所反应旳当初社会最基本旳
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3.右图为山西出土旳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 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 便于拖曳沉重旳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 旳老式,注重生活化
评价: 主动——比较稳定;主动性较高、赋税徭役主要承担者 地位: 悲观——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脆弱,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旳基本模式,是两千数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旳经 济基础。
小农经济为何能够长久存在和发展?
有利原因:
①生产工具旳改善和使用; ②农民本身原因(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主动性。为生存:提
封建 部制(屯田和 地旳农民依 社会 均主全田部制制)封、、建农地经济附封皇发建帝于展政还他和府直们和接。
小农经济
地域水平: 各地域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
1.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
是三耒共耕旳意思,由此反应了商代耕作 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体耕作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感人民生活旳
B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③
可用排除法,材料只表白经济作物获利远远不小于粮 食作物,并不能阐明农业经济衰退,故排除① ,同步, 材料中并未提及农产品加工业兴起旳问题,故可排除 ④
3.(2023广东文综,12.4分)有学者以为早在商代可能
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旳证据是 A 商代遗址中出现了牛骨
真实写照它所反应旳当初社会最基本旳
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3.右图为山西出土旳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 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 便于拖曳沉重旳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 旳老式,注重生活化
评价: 主动——比较稳定;主动性较高、赋税徭役主要承担者 地位: 悲观——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脆弱,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旳基本模式,是两千数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旳经 济基础。
小农经济为何能够长久存在和发展?
有利原因:
①生产工具旳改善和使用; ②农民本身原因(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主动性。为生存:提
封建 部制(屯田和 地旳农民依 社会 均主全田部制制)封、、建农地经济附封皇发建帝于展政还他和府直们和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积极:延缓了西方殖民势力侵占、瓜分中国的进程,具有一 定的民族自卫性。 消极: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 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 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 契机。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 —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 (根本):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 发展 (直接):春秋时期各国税制改革 齐国:“相地而衰征”;
• 发展概况: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汉代继续 执行——中唐以来有所松动——明清强化 • 评价: 原因:社会生产 根本原因:为了 力的提高和商品 维护封建王朝的 (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 经济的发展 统治 固了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下,阻 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复习)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三要素:①劳动者②生产工具③劳动对象。其中劳动 者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 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 济关系。 三要素: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归谁所有;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 互关系;③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 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 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六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概况
周秦—唐代:严格控制阶段
• 受官府的严格控制,坊市分开 •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
宋代:放松管理
• 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 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街市、草市;时间界限也被打破,出现了夜市、 晓市 •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 出现娱乐场所 • 沿海港口城市繁荣
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个体农耕经济)
形成条件: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 评价:(优点):①可以使农民勉强能够自给自足; ②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弊端):①狭小的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 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以 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②抗风险能力差, 遇到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榨和自然灾害容易破产。
• 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 工的发展 • 商朝:出现最早的货币和职业商人,商业由官府控制
• 西周:“工商食官”政策
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 都归官府管理,他们必须 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 事生产和贸易。
• 春秋战国: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 币;形成著名的大都会 • 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盛 • 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分工越来越细 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 形态并存 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 欧、非许多国家。
五 、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城市的 发展
古代的对 外贸易
重农抑 商Leabharlann 策商业和城市本单元十个重点问题
一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原始农业采 用“刀耕火 种”方式
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 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五谷六畜”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土地经营方式——租佃经营是小农经济的一种重要 补充。
三、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 奴隶社会(商周时期): 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 封建社会(战国至明清): 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
四 、 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 主要成就
金属冶炼业 • 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 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明清: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七 、 明清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 • • • • • 商业市镇兴起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 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八、
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 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 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重农抑商”政策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东汉生产的是青瓷 南北朝时期又烧制出白瓷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至迟从唐代 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朝:青花、釉里红;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朝:斗彩、五彩瓷 清代:粉彩、珐琅彩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官府沉重剥削导致人民购买力低下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 的打压 思想: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 价值观的影响;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
十 、 “海禁”政策
原因: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居于社会的主体地位 其他原因:统治者的愚自大;防范“外夷”入侵;镇压东南 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按土地的优劣分 等次征税
鲁国:初税亩
不论公田私田都 按田亩实数收税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私有制
• 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 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 有土地 • 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 • 影响: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 不安;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 春秋时期的钢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 冶铁燃料的变化:木炭——煤(汉代开始,北宋 普遍)——焦炭(南宋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业
• 丝织业 • 棉纺织业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 • 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迅速传入 缫丝的国家 内地,棉纺织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部门 • 上古时代:养蚕缫丝 • 西周以来,技艺突飞猛 • 元代:黄道婆推广“捍、弹、纺 、织之具”,全面革新棉纺织技 进 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 汉代:中国获得“丝国 • 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 ”的称号 织中心 • 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 主要衣料。
九、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 • • 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私营手工业) 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出现(雇佣关系) • 特征: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 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农耕经济 精耕细作农业生 产体系的形成 土地制度的 发展与演变 手工业 冶金、纺织陶 瓷等手工业的 发展历程 官私手工业 的消长 明清资本主义 萌芽的产生及 缓慢发展 明清时期农耕经 济的高度发展
中 国 古 代 的 农 耕 经 济
农 耕 经 济 的 重 要 补 充
各历史时期的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