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卡贝拉”为载体丰富高中音乐选修课程的实践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阿卡贝拉”为载体丰富高中音乐选修课程的实践研究

鄞州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内涵的丰富性是高中音乐选修课程的本质生命力。

2012年秋季,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改革方案中提出,要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开发开设各类选修课程,到2015年,在普通高中学校全面建成具有自身特色、基本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学习的课程体系。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音乐课堂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课题组成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及提升自身音乐选修课程开发能力的积极诉求,选择“阿卡贝拉”这种丰富多彩的运用人声创造的无伴奏合唱音乐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以此丰富高中音乐选修课程,并将有利于高中音乐选修课程改革。

2.特色的鲜明性是高中音乐选修课程的生本吸引力。

现代“阿卡贝拉”有别于传统合唱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人声敲击、非实义音节及器乐化的旋律和节奏等三项。现代“阿卡贝拉”运用“乐器编奏法”,解放了人声音乐创作的自由,将人声作为音乐创作的素材,充分挖掘人声功能,实现器乐化的音效。由于“阿卡贝拉”在节奏、和声、风格上具有的一些特殊形态及其极强的音乐层次感、颇具难度的音色塑造和音色模仿能力等演唱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3.演唱的灵动性是高中音乐选修课程的持续展示力。

现有普遍使用的人音版高中音乐选修课程《歌唱》,其教材突出以合唱为主,强调对合唱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现代“阿卡贝拉”的表演形式除了传统的合唱队形式外,还可以是2、3人的重唱形式,结合舞蹈或表演的3--8人小组合演唱形式,也可以是现代化的、根据声部需要而配置人数的“人声乐队”演唱形式。因此,这种多样灵活的组合方式,不像传统合唱那么严肃庄重,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更受高中学生的欢迎。

同时,通过我们对音乐教师教学课堂的观察和学生歌唱能力的抽测,发现高中学生的音准、节奏问题普遍存在,表现力方面也有明显的欠缺,用歌声表达歌曲情感的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合唱教学更是步履艰难,很多教师缺少歌唱方法与技能的渗透与教学,基本没有在教学班内实施歌唱教学。我们就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闪烁的小星星》,在鄞州中学、鄞州XX中学、鄞州XX中学、宁波XX中学等四所高中对学生进行了无伴奏下单选律及二部、三部、四部卡农歌唱情况的抽

从这个数据看,除了鄞州中学阿卡贝拉选修课学生,大多数学生的多声部演唱难尽如人意,学生没有多声部演唱的概念和习惯。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缺少系统有效的多声部歌唱教学的经验和习惯,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音、视唱及曲调的训练与演唱,导致学生音准、节奏等能力欠缺,学生多声音乐思维的习惯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培养。

作为以教堂方式歌唱的“阿卡贝拉”,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音准和节奏能力、敏锐的听觉、较强的音色塑造能力和音色融合能力,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通过这种兴趣与挑战并存的“阿卡贝拉”演唱形式,将为高中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歌唱打下基础。

(二)研究意义

将一种丰富多彩的运用人声创造的合唱音乐开展于高中音乐选修课将有利于深化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同时对高中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像美国教育家弗雷塔科说过的一样:“只有教师拥有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以“阿卡贝拉”为载体开设高中音乐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多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人声功能实现器乐化的音效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本课题的提出,是根据学生自身爱好,拟从教师、学生、教材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音乐选修课的形式,提出“阿卡贝拉”演唱训练的策略,找寻一条阿卡贝拉的独特演唱形式,为高中音乐选修课的开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操作性强的解决对策。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而言,接触阿卡贝拉,既是一种音乐兴趣和音乐视野的拓展,更是一种音乐学习能力的挑战,同时通过不同音色的塑造和驾驭,达到同学间合作的高度融合。

二、概念界定

A cappella源自意大利语,中译“阿卡贝拉”,是一种无伴奏,纯人声的合唱形式,始于15世纪的教堂音乐。在器乐于16世纪流行以前,各式各样的“阿卡贝拉”一直都是西方音乐中最重要的形式。

20世纪以前,“阿卡贝拉”的演唱还局限于意大利美声发声,所唱内容也局限于传统无伴奏合唱的领域;20世纪初,一部分流行音乐人逐渐关注这种形式,于是“阿卡贝拉”的发展出现了近现代的时代特征,开始出现了流行音乐的曲风。

现代“阿卡贝拉”最独特之处有下列三项,它们也是与传统合唱的不同之处:

1.人声敲击(Vocal mimicry)。

在专业音响技术的协助下,演唱者利用声线模仿乐器的声音,其中以模仿敲击乐器最为常见,除为乐曲奏出节奏外,人声敲击也能为乐曲增加音色上的变化,有些作品也有模仿吹管乐器、电吉他甚至其他乐器的音色。

2.非实义音节。

歌词中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如“fa-la-la”。传统合唱有时也会包含非实义音节,但几乎每首现代阿拉贝拉曲目都会应用到这种另类歌词。一般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声和伴奏声部,都以非实义音节唱出;也有一些所有声部都唱非实义音节的纯音乐。

3.器乐化的旋律和节奏。

由于歌者需要以人声唱出原本应以乐器奏出的声部,故歌者常要唱出较为器乐化的旋法和节奏;各声部的音域也常挑战歌者的极限。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

通过了解国外主要的音乐教育体系发现,国外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多声部训练。比如,奥尔夫教育体系通过多声部的节奏练习、“卡农”形式的歌唱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多声思维;日本的音乐教育已形成了从小学至高中的以多声部歌曲的演唱和训练为主、器乐合奏训练为辅的音乐教育体系;在音乐教育相对发达的欧洲、美国、日韩乃至港澳台地区,都有着比较科学、规范的多声教学体系,因此,他们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和合唱意识,为优秀“阿卡贝拉”合唱团的不断涌现提供了基础。

2.国内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阿卡贝拉”音乐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与国外“阿卡贝拉”团队交流的日益频繁,促进了“阿卡贝拉”社团的出现和增加,如厦门大学的“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北京大学的“阿卡贝拉”清唱社B-one、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流行演唱学院“阿卡贝拉”特色教学的开设等。这些高校“阿拉贝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