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_虽有嘉肴公开课

合集下载

虽有嘉肴 公开课

虽有嘉肴  公开课

当堂训练
• 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抄题写在 作业本上) •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4.教学相长也。
《虽有嘉肴》
《礼记》
学习目标
• 1背诵课文。 • 2疏通文意。 • 3落实谁读得声音洪亮,字音正
确,节奏恰当。(2分钟后展示)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检 测
1.虽有嘉肴,( ),不知其旨也; ( ),弗学,( 2.是故学然后 ( ),教然后( 3.知不足,然后( );知困,然后( 4.故曰: ( )。 5. 《兑命》曰:“学学半。” 6.其此之谓乎?
按照提示以下提示背诵, 3分钟后比谁背诵准确。
)。 )。 )。
自学指导二
默读全文,结合注释字字落实意 思,逐句翻译,同桌互译 。 (6分钟检测)
检 测
•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 好处。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 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自学指导三
思考以下问题,2分钟后口答,比谁阅读 理解水平高。
本文讲了 说明了 与 的关系问题, (用原文回答)的道理。

第20课.虽有佳肴 课件 公开课获奖课件

第20课.虽有佳肴 课件 公开课获奖课件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2、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翻译:
1、字词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重要句子译文 1、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 它的味道鲜美; 2、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 道它的益处。 3、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 就会知道困难。 4、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 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5、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6《尚书· 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 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检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一部 记述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与《 》《 ,记录 》的文章选集,是 》合称“三礼” 等的问答,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
。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解释翻译
虽(
至道( 困 ( 自强(

) ) )
旨(
善( 是故 ( 自反 (

) ) ) )
故曰:教学相长——(

小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虽有嘉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虽有嘉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虽有嘉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虽有嘉肴》优质课公开课
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做到准确、流畅朗读。

2、疏通文意,学习断句,做到有节奏的朗读。

3、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2学情分析
这些目标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孩子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法。

让孩子在自己的朗读、讨论中经过老师的点拨而学有所获。

3重点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学习断句,做到有节奏的朗读。

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做到准确、流畅朗读。

2、疏通文意,学习断句,做到有节奏的朗读。

3、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1.2学时重点
重点:疏通文意,学习断句,做到有节奏的朗读。

《虽有嘉肴》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

《虽有嘉肴》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
选取《诗经》中一些与饮食相关的诗篇,与课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观念和表达方式。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美食主题
选择一两篇现代文学作品,如汪曾祺的《五味》、唐鲁孙的《中国吃》等,与 课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现代文学中的美食主题和表达方式。
现代社会中“佳肴”的意义
01
佳肴与生活质量
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宴会场景
场景布置
教师提供古代宴会场景的 描述和道具,学生分组进 行场景布置。
角色分配
每组学生分别扮演主人、 宾客、厨师等角色,模拟 古代宴会的场景。
表演与互动
学生按照角色设定进行表 演,展示古代宴会的礼仪 、饮食文化等方面。
分享交流:各组展示讨论成果
小组报告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向全班 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包括对“ 佳肴”的理解、古代宴会场景的
阐述佳肴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们对佳肴 的追求和品味,引导学生思考佳肴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03
02
佳肴与文化传承
探讨佳肴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在现代社会 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 和传承意识。
佳肴与跨文化交流
分析佳肴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佳肴特色和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 流能力。
鼓励与期望
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期 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力和自信心。
谢谢聆听
《虽有嘉肴》公开课 优质课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回顾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虽有嘉肴》简介
01
《虽有嘉肴》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通过描述美食之 美,引申出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虽有嘉肴》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主要讲述了虽有美味的食物,但不知道其味道的人是不懂得享受的,类比到学习上,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滋味。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虽有嘉肴》的主旨,领会作者的意图。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虽有嘉肴》的主旨,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道美味的菜肴作为引入,让学生品尝,并引导学生思考,虽然美味,但不知道其味道的人是不懂得享受的。

a. 课文中的主要论点是什么?b. 课文是如何通过比喻来说明论点的?c. 你认为课文中的比喻对你有什么启示?3. 讲解与讨论: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比喻,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将课文中的比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虽有嘉肴》主要论点:学习的重要性比喻:嘉肴与味道启示:通过学习,体验知识的滋味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虽有嘉肴》,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

答案:略2. 请举例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的?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将课文中的比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在实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下节课进行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的设计引入环节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至关重要。

《虽有嘉肴》公开课

《虽有嘉肴》公开课

《虽有嘉肴》公开课虽有嘉肴公开课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观点。

2. 能够领会“教学相长”的道理,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简单的论证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观点。

难点: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简单的论证写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道美食导入,引发学生对“嘉肴”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字词,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例句,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论证方法,进行简单的论证写作。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1. 课后复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论证方法,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作者的论证方法,体会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需加强,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论证写作。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二、自主学习环节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字词,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如指导他们如何快速找到关键信息,如何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等。

三、课堂讲解环节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秋语文七上第20课《虽有嘉肴》课件

秋语文七上第20课《虽有嘉肴》课件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67))我知其故勉困曰励此,:之然教谓后学乎能相说 “自长的此强也就…也促是…进这之反。个谓省道乎理”吧是?一种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实践出真知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之谓
所以说:教与学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 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吧。
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 理?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 “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 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 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 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 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 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类比论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合作探究
3、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 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 再引用古代名言,“学学半”的意思是“教 人是学习的一半”,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 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虽虽有有嘉佳肴肴
《礼 》《记礼记》

课件1:第20课 虽有嘉肴

课件1:第20课 虽有嘉肴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这话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字词归纳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自强(qiǎng)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
教学相长(zhǎng)
译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的甘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 也有理解不了的问题。
名句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 导、因材施教……
拓展提升
《礼记·学记》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 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③ 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 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4、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 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教与学的重要性,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 怎样的启示?

虽有嘉肴(公开课)

虽有嘉肴(公开课)

• 《练闯考》 P63 基础知识训练1、2
作业布置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例:虽有至道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5、文言句式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分钟
1分钟
《礼记》又名 《小戴礼记》 ,是 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 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 戴圣 编撰。 《诗经》 《尚书》、 《周易》 《礼记》与 、 、 《春秋》合称为“五经”。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1分钟
读得响亮 虽有嘉肴
《礼记》 yáo fú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qiǎng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zhǎng 故曰:教学相长也。 yuè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xiào
自由诵读
3分钟
议得热烈
6人合作学习(6分钟),准备小组竞赛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研讨重点,精设思考题 3、寻找规律,尝试背诵
答得精彩之一
小组竞赛第一轮:抢答
举手抢答老师的问题,答 问最多的小组胜出。
Go!
6分钟
即使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好,美 (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吃,品尝 (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最好的道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不通,理解 所以,因此 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不了。 (6)故曰:教学相长也 促进。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7)其 此之谓也 “其此之谓……也”是一
。 。 。”
4分钟

谈得欢畅

《虽有嘉肴》公开课

《虽有嘉肴》公开课

译文:《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品文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
三、品文
2. 作者既要阐述“教学相长”这个观点,什么开篇先
写“嘉肴”“至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
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 “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 了。这种推理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
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各抒己见。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积累了本课的重点词语,也
疏通了文意。本文在论述时先以“嘉肴”“至道”类 比,引入对“教”和“学”的关系的推理,最后得出” 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层次十分清晰严谨,句式整齐, 有韵律美。
一、读文
听范读,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虽有 / 佳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 / 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美味的菜 不
二、译文
甘美 最好的道理
虽有嘉肴
《礼记》
执教人:黄冈博才学校 贺红艳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 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
秋》,简称为“诗、书、 礼、易、春秋”,《四书五经》 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第20课_虽有嘉肴公开课PPT课件

第20课_虽有嘉肴公开课PPT课件

背景资料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 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 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 49篇。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 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 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 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 比推理”。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 “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 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 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 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 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 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 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 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 出真知的道理。
课堂反思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是没 掌握的?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 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 (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 层层递进。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2024年度公开课《虽有嘉肴》ppt课件

2024年度公开课《虽有嘉肴》ppt课件
文学背景
介绍当时的文学发展概况,包括 主要文学流派、代表作品等,分 析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4
相关历史事件或人物关系
历史事件
列举与作品相关的历史事件,如战争 、政变等,分析这些事件对作品创作 和传播的影响。
人物关系
介绍作品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及其相互 关系,探讨这些人物对作品情节和主 题的作用。
2024/2/2
2024/2/2
10
文学特色及价值
文学手法分析
分析文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 拟人、排比等,探讨其表达效果和艺 术价值。
文章价值评价
对《虽有嘉肴》的文学价值、思想价 值、文化价值等进行评价,引导读者 全面认识和理解这篇经典文本。
文化内涵解读
解读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儒家思 想、美食文化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和价值意义。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翻译、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 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习惯。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024/2/2
5
预期学习成果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虽有 嘉肴》,掌握其中的生字 、生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准确翻译《虽有 嘉肴》全文,理解文章内 容和思想。
23
描写技巧展示
细节描写
通过对人物、景物等细节的描绘 ,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环境描写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烘托出 人物的心情和故事的氛围。
心理描写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 情感和心理变化。
2024/2/2
24
情感表达途径
直接抒情
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引起读者 的共鸣。

《虽有嘉肴》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虽有嘉肴》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将中华美食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培养青少 年对中华美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传承 和发扬中华美食文化奠定基础。
05
CATALOGUE
课堂活动与成果展示
学生作品展示:优秀创意写作作品欣赏
创意写作作品一
01
《佳肴中的文化韵味》
创意写作作品二
02
《品味佳肴,感悟生活》
创意写作作品三
03
《佳肴与情感的交融》
小组报告:各组就讨论成果进行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 实践的精神,树立正确的 学习观。
教材分析与选用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作为一篇经典的儒家文献,语言简练,意蕴深厚,适合作为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内容 。
教材选用
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中的《虽有嘉肴》一文作为教学材料。该版本教材在学术 界和教育界具有广泛认可,内容编排合理,注释详尽,适合学生学习。同时,结合其他辅助材料如课 件、教案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性明显,不同地区 的饮食习俗和口味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饮食观念不同
中方重视饮食的养生和保健功能 ,西方则更注重饮食的口感和营
养价值。
餐具使用不同
中方使用筷子和勺子作为主要餐具 ,西方则使用刀叉和盘子。
餐桌礼仪不同
中方餐桌礼仪繁琐而讲究,西方则 相对简单自由。
现代人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美食文化
展望未来,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可以在未来的课程设计中,更加 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从学生的角 度出发,设计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课 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最终,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水平。

《虽有嘉肴》公开课课件

《虽有嘉肴》公开课课件

《虽有嘉肴》公开课课件一、课程简介《虽有嘉肴》是一篇描绘古人饮食文化的经典文章,出自《礼记·礼运》篇。

文章通过对美食的描述,展示了古人对于食物的热爱和追求,以及饮食礼仪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将深入解读《虽有嘉肴》这篇文章,分析其中的饮食文化内涵,探讨古代饮食礼仪的演变,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饮食文化。

二、课程目标1.理解《虽有嘉肴》的文化背景和内涵;2.掌握古代饮食礼仪的基本知识;3.分析古代饮食文化对现代饮食的影响;4.培养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内容1.《虽有嘉肴》的文化背景解读;2.古代饮食礼仪的演变;3.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现代饮食文化的创新与挑战。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虽有嘉肴》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饮食文化;2.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饮食礼仪的演变,让学生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现代饮食文化的创新与挑战,培养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4.视频辅助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五、课程安排1.导入:介绍《虽有嘉肴》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古代饮食礼仪的演变:讲解古代饮食礼仪的发展过程,分析其对现代饮食的影响;3.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饮食文化;4.现代饮食文化的创新与挑战:分析现代饮食文化的特点,讨论如何应对其中的挑战;5.总结与展望:回顾课程内容,强调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传承和发扬的热情。

六、课程评价1.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2.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陈述、逻辑分析等;3.期末论文: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华饮食文化的论文,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学术素养。

七、教学资源1.文本资源:《礼记·礼运》、《虽有嘉肴》原文及注释;2.视频资源:介绍中华饮食文化的纪录片、美食节目等;3.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新闻报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兑命( yuè ) 自强( qiǎng ) 学学半( xiào )
教学相长(zhǎng)
注意以下词语
即使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好,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吃,品尝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最好的道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不通,理解 所以,因此 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不了。 (6)故曰:教学相长也 促进。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7)其 此之谓也 “其此之谓……也”是一
3、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 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 步强调教与学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 “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 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 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 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 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 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 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 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用鱼肉做的菜。 (味道)甘美 好处
种固定倒装句式,通常翻 译为“大概说的就是……
译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的甘 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 才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问题。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这话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2、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其
学习 表推测。大概,恐怕 它的 音xiào,教
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 证思路)
(“教学相长”—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与“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作比,引入教与学的关系论述,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最后
名句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 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 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拓展提升
《礼记· 学记》 ①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 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 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 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 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 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 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 的这个意思吧。
《学记》

《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战国至秦汉年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又叫《 小戴礼记 》,相传是西汉 戴圣编撰。
西汉:戴圣
是 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 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自由诵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引用《兌命》中的话进一步印证这个道理。)
2、主题归纳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 “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 “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 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 浅显易懂了C、教然后知困 D、教学相长也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 时的贤相傅说。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