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散文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东汉(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辉煌的汉文化在中国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政论散文。
它既抒发着作者的感情,也反映出当时时局及其所发生的变化。
政论散文是东汉文学史中重要的文学形式,其代表作品包括《经学纪要》、《淮南子》、《汉书》、《尚书》等等。
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滋养了政论散文的发展。
新政府提出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运用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思想。
因此,当时的政论散文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它既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也表达了对于社会和时局变革的看法。
汉代政论散文代表作《经学纪要》由马祖洛编纂,是当时最流行的政论散文之一,它把两汉时代的道学思想与现实社会环境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
《经学纪要》实际上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多角度的政治指导性文献,包括对正义、公正、民生保护等政治理念的讨论。
另一本政论散文作品《淮南子》由商鞅创作,是汉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它探讨了政治、道德、军事、教育等一系列政治问题。
《淮南子》提出了积极的政治观点,提倡国家以统一、调和、协调的方式处理政治事务,鼓励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社会形势。
《汉书》与《尚书》是古代官方档案的缩影,它们反映出当时的官方政策,是东汉时期官方政策思想的缩影。
《汉书》写到“民有信任,则君政稳定;民有庆贺,则君政祥和”,论述了当时政府应当如何争取民心,运用民众的智慧来促进社会和谐。
《尚书》则把“忠诚”作为官吏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并认为官员应当端正其言行,保持中立和公平,为实现政府的统治而努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品,既反映出道学思想,倡导政治秩序,也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和反映,对当时社会及时局变革的看法,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思考,从中感悟出作者智慧的精髓,以及历史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时期,散文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在西汉初期,散文主要是官方文书和史书,内容单调、形式呆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文逐渐发展出了多种形式,如叙事、议论、赞赏、描写等,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
到了东汉时期,散文迎来了全面发展。
刘向的《说苑》、班固的《汉书》、《后汉书》、《续汉书》以及陶渊明、刘禹锡等人的文章,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主题,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作,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散文在语言表达和艺术构思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此外,东汉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如市井文化、俚俗文学,这些都成为散文的厚实土壤。
总的来说,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散文不断创新,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两汉散文

王充《论衡》
宗旨:疾虚妄 特点:批判性 论辩性 汉代口语,准确精炼,朴实 无华
王符《潜夫论》
指斥时弊之作 文字准确简练 文风朴实无华 气势较《论衡》温和富雅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1、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2、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3篇)》 3、刘向《说苑》《新序》 *司马迁《史记》
一、西汉散文(二)西汉散
文
4、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本传 《淮南子》21篇 刘安群臣或宾客集撰 思想:“容该百家”,以阴阳、道家思想为主, 主张“至道无为”的黄老思想 目的:具文化总结性质,试图为汉制法 文学价值: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 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贾谊的成就与地位
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
出的文人
其政论散文兼具深刻政治思
想,高瞻远瞩的袁盎晁错列传》,
《汉书》本传 政治家 主张抑制诸侯 “诛晁错, 清君侧” 衣朝衣就斩于东市 主张务农贵粟 《论贵粟疏》
贾谊创作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5、董仲舒
6、刘向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时期。
在东汉时期,散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不仅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品,而且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东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东汉散文的特点1. 内容丰富多样:东汉散文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了政治、军事、文学、科技、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面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文风清丽:东汉散文的文风清丽,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于当时人们对文学的重视和对语言文字的精研。
3. 传统与创新并重:东汉散文既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传统,如《论衡》《吕氏春秋》等,又有所创新,如《汉书》《汉简》等。
4. 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东汉散文的表达方式非常灵活多样,有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抒情文等多种形式,为后来的散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东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汉书》:《汉书》是东汉时期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年代为体例的通史。
《汉书》的写作思想、艺术风格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简》:《汉简》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以其优美清新的文风和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东汉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3. 《论衡》:《论衡》是东汉文学家王充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见解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东汉文学家吕不韦的经典之作,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灵活的表达,成为东汉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5. 《山海经》:《山海经》是东汉文学家郑伦的代表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描写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东汉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东汉散文的发展历程1. 建国初期:在东汉建国初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散文创作相对较少,大多集中在政治文学和军事文学方面。
2. 文学繁荣时期:东汉文学的繁荣时期大约是建武至永平年间,当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如《汉书》《汉简》《论衡》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主要包括汉武帝时期的散文和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两个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散文以历史记载和传记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的《战国策》。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详实的史料和精细的叙述,创作了《史记》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史学研究的奠基人。
《史记》不仅对汉代历史有详尽的记载,还涉及上古及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通史。
刘向则以《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成为研究战国时期史料的重要参考。
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以辞章赋体和乐府风格为主要形态,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汉书》和左思的《史记补》。
班固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了《汉书》这一东汉史书的巨著,继承了《史记》的撰写风格,是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
左思则以《史记补》对《史记》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填补了《史记》中一些内容的不足,同时在文学上也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汉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散文体裁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
从总的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第一节《汉书》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精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篇末的轶闻逸事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材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
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他们有的起于刍牧,有的擢于奴仆,但通过贤良文学对策等途径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中有许多轶闻逸事。
公孙弘年六十余才以贤良征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因奏事不合天子之意,不得不移书言病,免职归乡。
后再次征选贤良文学,菑川国又推荐他应召。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一、时代背景东汉散文产生于东汉时期,东汉王朝自25年建立,延续至220年结束。
祖氏宗族世卿世家的新兴士大夫,以及一些源远流长的旧族豪强,官宦世家、学士门第,新旧交替,社会阶层对比尖锐,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新增异变,文风也同步出现变迁。
二、文学特点1. 多样性东汉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样,包括散文、辞赋、文章等形式。
在内容上,东汉散文作品既包括了关于政治、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作品,也包括了描写风景、抒发感情、吟咏自然的作品。
形式上,东汉散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有志怀抒情、议论辩证、描写记载、赋诗文章等等。
2. 崇尚自然在东汉时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散文作家们崇尚自然,讴歌山水风物,提倡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3. 抒发感情东汉散文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如《阿房宫赋》、《出师表》等作品,均以真挚的情感,真实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深入人心。
4. 辞赋之美东汉散文中辞赋的运用十分广泛,形成了东汉散文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散文具有了浓厚的文学意义和艺术价值。
三、代表作品1. 《阿房宫赋》作者:司马相如内容:描写了秦始皇的阿房宫的奢华壮观,反衬了百姓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和不满。
2.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内容:表达了作者诸葛亮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刘备的忠诚,展现了作者高尚的政治理想和家国情怀。
3. 《沉香令》作者:刘植内容: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幽兰沉香的美丽画面,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四、影响和意义东汉散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当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文学成就,也为后代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创作素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对东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通过对东汉散文的内容、形式、代表作品以及影响和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汉散文的特点和价值。
对于喜爱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来说,深入了解东汉散文,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之:东汉辞赋、散文

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越绝书》的许多内容 和《吴越春秋》相同,区别在于,《越绝书》各 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 显得比 较松散。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 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 驳杂之感。
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 这两部历史散 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 复仇意识和崇武尚 勇的义侠形象,
新鲜内容:1、令人叹为观止的 民俗事象;2、充满诗情画意的景 物描写。
《两都赋》与《二京赋》的异同:
异:
1、 《两都赋》题旨比较复杂,《二京赋》相对 集中;2、 《两都赋》用回环往复的笔法写长安 景物(2次循环), 《二京赋》只外内,内 外。
同:
1、用理性态度描写京都,在民俗事象与朝廷礼仪 的处理上持相同的态度;都有审美判断和道德道 德相疏离和矛盾的倾向。2、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 式,主方象征尊重客观事实,客方则隐入虚妄, 故作者皆抑客扬主。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中,《汉书》和《吴越春秋》在 历史散文中有很高文学成就;政论散文以 《论衡》和《潜夫论》为代表。游记与碑 文等新形式也开始出现。
《汉书》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与《史记》并称。
《史记》最精彩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 物传记,而《汉书》的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 物的生动记叙。
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宗旨的是“九虚”、“三 增”、《论死》、《订鬼》诸篇。
《论衡》一书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 型散文。作者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 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
《论衡》的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文不摹 拟前人,完全根据 内容的需要组织文辞,富有创 新精神。
《论衡》一书以疾虚妄为宗旨,但是,由于历 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原因,其中 也有许多局限。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词赋

在《游侠》中,对于游侠,司马迁倾
注感情,由衷赞叹。班固则拘泥于封 建道德,对游侠很少同情。
《史记》与《汉书》的不同风格
1、感情色彩 二者虽然都遵守史家之‚实录‛原则,
但《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而《汉 书》常常是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班固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
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 书· 司马迁传》)。 《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司马迁的 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
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
淫‛的看法。
看到了诗赋‚丽‛的特点,但反对‚极
丽靡之辞,闳侈巨衍‛,要求辞赋合于 讽谕的正道,即所谓‚则‛。
六、桓谭《新论》
共二十九篇,早亡佚。
清代严可均辑本较完备。
第二节
《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一、班固《汉书》 班固(32 - 92),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人。
陵言。”武曰:“自分(料定)已死久
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 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 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陵恶自赐武,
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ōutuō
边地)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
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
年,单于弟於靬(wūqián)王弋射海
上。武能(结)网纺缴(zhuó系在箭上 的生丝绳),檠(qí ng矫正弓弩的器具) 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 王病,赐武马畜、服匿(如甖yīng,小
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
、穹庐。王 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 武复穷厄。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
700字的古文名篇

700字的古文名篇世界上有许多经典的古文名篇,它们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几篇700字的古文名篇。
希望通过对这些古文的介绍,可以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一、《陋室铭》《陋室铭》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刘禹锡的一篇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流传广泛。
文中描绘了作者自己的贫困居住环境,但又以一种豁达的心态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追求精神境界的追求。
全文虽然篇幅不多,但却展现出了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论语》中的《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第一篇,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篇。
全文通过介绍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述了人们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思想深刻,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三、《陶渊明集》中的《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是南朝的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散文。
全文以陶渊明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田园生活和自由自在的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和舒适之感。
四、《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全书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五、《通鉴纪事本末》中的《卫青破匈奴》《通鉴纪事本末》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重要史书。
其中的《卫青破匈奴》记录了汉武帝时期卫青成功平定匈奴的战斗过程。
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悬疑的情节,展现了卫青的英勇形象和匈奴人的凶残。
全文紧凑有力,篇幅适中,给人以很强的史诗感。
以上是我为您介绍的几篇700字的古文名篇,这些古文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到了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这些古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感受其中的文学魅力。
东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东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东汉时期,散文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技巧。
以下是对东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文体特点1. 简洁明快:东汉散文以言简意赅、文字简练为主要特点,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
2. 想象丰富:东汉散文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夸张等修辞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
3. 人民观点:东汉散文关注社会现实,以普通人的视角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和情感。
二、代表作品1. 《赤壁赋》:东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等手法,以描绘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为主线。
2. 《七发》:由宦官曹茂撰写,主要以议论人生、思考时事等为主题,对人生、伦理等进行反思。
3. 《太平广记》:东汉末年刘知几所编写的文集,涵盖了各种奇闻轶事、著名历史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一。
三、修辞手法1. 比喻:在表达中使用比喻手法,通过类似的形象或事物来加深读者对某个主题或情感的理解。
2. 夸张:通过夸大事实或情感的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对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其中的差异和特点,以加强表达效果。
4. 描写:通过生动而精细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景象或情感。
四、主题内容1. 思考人生:东汉散文多以人生哲理、命运探究为主题,让人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 关注社会:东汉散文经常关注社会矛盾与问题,以批判与讽刺的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的观点和思考。
3. 爱国情怀:东汉散文中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家国情怀。
总结:东汉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真实的内容深受文人的喜爱。
其简洁明快、想象丰富的特点,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瑰宝。
通过对东汉散文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以及国家的关注和思考。
东汉散文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并为我们今天的文章创作提供灵感和借鉴。
汉代散文与《史记》

(六)学界对《史记》的评价
杨雄:在《法言》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柳宗元:《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练、简洁利落,无枝蔓 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 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梁启超:《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 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之叙事,能剖析条理, 缜密而清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界:将《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 双璧”,将《史记》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第六讲—汉代散文与《史记》
一.汉代散文形式与代表作
(一)政论散文 西汉: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 东汉: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崔寔《政论》 上书:邹阳《上吴王书》、枚乘《建吴王书》
(二)叙事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三)哲理散文:王充《论衡》、桓谭《新论》
2、批判精神 最高统治者、统治阶级内部、酷吏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
1、人物刻画 1)写出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 2)运用“互见法”刻画人物 3)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 4)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叙事手法 1)“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春秋笔法 2)互见法 3)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手法
谢 谢 大 家
(四)抒情散文: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史记》
10本汉代史传散文

• “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镇之,诸 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 三城。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谓 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 因拊其背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 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 濞顿首曰:“不敢。”《吴王濞列传》。 • 参看《史记》之《历书》、《天官书》、 《封禅书》,以及《日者列传》、《龟 策列传》
《史记》创作条件
• 20岁南游江淮,北至齐鲁,复转而南游, 过梁、楚以归;任太史令后数从武帝出 游,参加国家盛典,奉命出使西南夷。 他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 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 解。 • 50岁时,遇大赦出狱,做中书令。感到 万分耻辱。更加发愤著书,大约在53岁 的时候,基本完成了《史记》。
叙事成就
• 3,多样的叙事手法。叙述复杂事 件亦条理分明。大场面 • 4,精妙的剪裁,情节化,故事化 • 5,叙述详略得当(以人物形象为 核心) • 6,独特的互见法
二、《史记》写人艺术
• 1,共计各色人物4000多个,拓展了正 史记载人物的范围。 • 2,丰富多彩,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 得力于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准确把 握 • 选取人物一生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 事。蔺相如,李广
• “史记”本是史书的泛称。司马迁著史, 自名《太史公书》,又有称《太史公 记》、《太史公百三十篇》者。《汉 书》称《太史公书》。至汉灵帝建宁 年间(168—171)《汉故执金吾丞武 荣碑》、《熹平元年》(172)《东海 庙碑》有《史记》之称,是知汉末已 习称《史记》。
《史记》的体例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 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 的历史。全书共130篇,由12本纪、10表、 8书、30世家、70列传5个部分组成,共 526500字。本纪是全书的纲领;世家列传 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表,是各个历 史时期的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 补充。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史。还开创了史书 的论赞和序论的体例。
第4讲 东汉散文

《汉书》的手法 《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首先,《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 得非常准确。 其次,《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 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再次,《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 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比如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 很少有部历史散文《越绝书》的许多内容和《吴越春秋》相同。 《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 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 感。 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 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吴越之民重剑轻 死,信巫淫祀,这两部历史散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 强烈的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无不和吴越文化的历史传统密 切相关,这两部作品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
《论衡》一书的文字比较接近汉代口语,既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论衡》的用词朴 实无华,不重雕琢,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一帜。 《论衡》一书以疾虚妄为宗旨,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原因,其中也有许多局 限。王充对神学目的论持否定态度,不承认有意志上帝的存在,但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 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数的支配;他不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却相信观察骨相气色 的相面术;他不承认有雷公龙神存在,但对民间的求雨术却表示认同。 《潜夫论》 王符的《潜夫论》和王充的《论衡》都成书于东汉中期,也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对当 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切中时弊。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 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王符批判靡丽浮华的文风,《潜夫论》一书的文字皆朴实无华,准确简练。书中虽不时 显露批判的锋芒,但以温雅弘博见长,不为卓绝诡激之论,和王充的《论衡》稍有不同。 王充、王符以及后来的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而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淮南子为两汉时期史传散文代表作

淮南子为两汉时期史传散文代表作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bai,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工辞赋,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8东汉散文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姓名:李培志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东汉散文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东汉散文的类别和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东汉散文类别
教学难点东汉散文概况
教具和媒体使用板书,ppt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
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时间分配
(90分钟) 引入新课
讲授内容
政论散文
说理散文
历史散文
叙事散文
小结
思考题和参考书目
5
5
10
10
15
35
5
5
板书设计
东汉散文
一、政论散文
二、说理散文
三、历史散文
四、叙事散文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东汉时期,散文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并得到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散文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感受、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东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散文的定义与特点散文是一种以准确、简练、自然的语言,通过修辞手法和文体特色展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思的文体。
东汉散文充满了真情实感,追求抒发个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东汉散文的流派与代表作品1. 赋:东汉时期,赋作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是以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感慨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散文体裁。
代表作品有张衡的《广陵赋》和班彪的《烈女赋》。
2. 论议:论议是东汉散文的主要流派之一,以议论时事、社会现象、人性道德为主题。
代表作品有班固的《光武中兴论》和刘向的《列女传》。
3. 游记:东汉时期的文学成就中,游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游记以作者自己亲身游历的经历为基础,以记叙和描写来展现旅途中的见闻和思考。
代表作品有班固的《翰苑》和班彪的《二京记》。
4. 诗文杂录: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一种以杂录形式收集和整理诗文的散文形式。
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楚辞赋》和王逸的《文选序》。
三、东汉散文的艺术特色1. 笔触质朴:东汉散文追求写实,注重情感真挚,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注重准确细腻,力求通过质朴的笔触展现生活的真实。
2. 用典考证:东汉散文中常常运用典故和引用,展现作者的博学多才,对历代文学作品有所借鉴,同时也通过典故的使用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3. 情感真挚:东汉散文注重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对人生的痛苦、迷茫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向往进行感情的展示,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脆弱生命的认同。
4. 辞章工巧:东汉散文在修辞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技巧,如运用对偶、排比和象征等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四、东汉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东汉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宋代以后的散文创作影响巨大。
东汉后期散文发展的特点

东汉后期散文发展的特点东汉后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散文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下面将讨论东汉后期散文发展的几个特点。
首先,东汉后期散文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与前期散文以议论性质为主的特点相比,后期散文更加注重观察、描写、写景。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描写性散文,如谢灵运的《描写池塘荷花》和《描写早春》,韩愈的《描写鹊桥》和《描写临安城》等。
这些作品的成功表明,东汉后期散文已经不再局限于议论,而是开始尝试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
其次,东汉后期散文的形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前期散文中,作者通常使用长篇、繁琐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是,在东汉后期,作者开始尝试使用简短、简洁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简短、简洁的文字使散文更加易于理解,也使散文更加生动、感人。
著名的散文家韩愈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的散文风格也对后来的散文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通常写景、写物,但他的写法并不像其他作家那样单调乏味,而是能够真实地描绘出所写之物的状态、气质,并能从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他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篇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但是他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社会的批判和建议。
另外,东汉后期散文还表现出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化正处于鼎盛时期,散文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的丰富多彩。
例如,谢灵运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首以古原草为题材的散文,但通过对古原草的描写,他也表达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所承袭的传统文化的尊重。
总的来说,东汉后期散文的发展表现出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简短精悍、文化气息浓厚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东汉后期散文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为后来的散文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东汉后期散文还表现出了较强的自然情感。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者们经常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例如,韩愈的《描写鹊桥》就是一篇描写鹊桥的散文,但是他并不仅仅是单纯地描写鹊桥的外观,而是通过对鹊桥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鹊桥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散文达旨赏析【东汉】崔骃

• 往者扬雄设言,客有难玄之尚白,应以战国之士,若范、蔡、邹衍, 乘衅相倾,诳曜诸侯,以干浊世之宠。或人亦有睹我之澹泊,故比方 昔问以难余。余略依前训以报焉。(《艺文类聚》二十五) • 或说己曰:“《易》称‘备物致用’,‘可观而有所合’,故能扶阳 而出,顺阴而入。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爰登其质。今子 韫椟《六经》,服膺道术,历世而游,高谈有日,俯钩深于重渊,仰 探远乎九乾,穷至赜于幽微,测潜隐之无源。然下不步卿相之廷,上 不登王公之门,进不党以赞己,退不黩于庸人。独师友道德,合符曩 直,抱景特立,与士不群。盖高树靡阴,独木不林,随时之宜,道贵 从凡。于时太上运天德以君世,宪王僚而布官;临雍泮以恢儒,疏轩 冕以崇贤;率忄享德以厉忠孝,扬茂化以砥仁义;选利器于良材,求 镆铘以明智。不以此时攀台阶,窥紫闼,据高轩,望朱阙,夫欲千里 而咫尺未发,犹逸禽之赴深林,虻蚋之趣大沛,胡为嘿嘿而久沈带 也?”答曰:“有是言乎?
•
子苟欲勉我以世路,不知其跌而失吾之度也。古者阴阳始分,天地初制,皇纲云绪, 帝纪乃设,传序历数,三代兴灭。昔大庭尚矣,赫胥罔识。淳朴散离,人物错乖。高 辛攸降,厥趣各违。道无常稽,与时张弛。失仁为非,得义为是。君子通变,各审所 履,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或草耕而仅饱,或木茹而长饥;或重聘而不 来,或屡黜而不去;或冒诟以干进,或望色而斯举;或以役夫发梦于王公,或以渔父 见兆于元龟。若夫纷纟农塞路,凶虐播流,人有昏垫之厄,主有畴咨之忧,条垂ぱ蔓, 上下相求。于是乎贤人授手,援世之灾,跋涉赴俗,急斯时也。昔尧含而皋陶谟, 高祖叹而子房虑;祸不散而曹、绛奋,结不解而陈平权。及其策合道从,克乱弭冲, 乃将镂玄圭,册显功,铭昆吾之治,勒景、襄之钟。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挂不 顾。人溺不拯,而非仁也。当其无事,则躐缨整襟,规矩其步。德让不修,则非忠也。 是以险则救俗,平则守礼,举以公心,不私其体。今圣上之育斯民也,朴以皇质,雕 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为仁。壹天下之众异,齐品类之万殊。参差同量,坏冶一陶。 群生得理,庶绩其凝。家家有以和乐,人人有以自优。戚械藏而俎豆布,六布陈而九 刑厝。济慈兆庶,出于平易之路。虽有力牧之略,尚父之厉,伊、皋不论,奚事范、 蔡?夫广厦成而茂木畅,远求存而良马絷,阴事终而水宿藏,场功毕而大火入。方斯 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流,衣裳被宇,冠盖云浮。譬犹衡阳之林,岱阴之麓,伐寻 抱不为之稀,艺拱把不为之数。攸攸罔极,亦各有得。彼采其华,我收其实。舍之则 藏,己所学也。故进动以道,则不辞执圭而秉柱国;复静以礼,则甘糟糠而安藜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思想:与《史记》比较,《汉书》的思想正统化,缺乏
批判精神,也不像《史记》那样富于兼容性和独特的个性。 (1)极力维护正统的统治秩序和价值观: 《古今人表》裁量一切真假历史人物,完全依照东汉统治集团 确立的道德名分作为尺度。 宣扬帝王天命说,认为汉王朝得自“天授” ,增写《五行 志》。 写刺客、写游侠,称他们“弃国背君”、“不入于道德”、 “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 《司马迁传赞》:"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 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此其所蔽也。" (2)以严肃的学术态度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一代的历史。 歌颂褒扬了那些忠于国家和民族、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够体恤 人民疾苦、个人品德高尚的历史人物。批判和暴露了那些专横 暴虐、鱼肉百姓、残忍狠毒、谄媚卑鄙的历史人物。 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也表现出惺惺相惜的同情。
2、不同之处在于—— (1)《史记》以是非善恶、才能高下来评判人物。 《汉书》则重视辨别人物之忠、奸。 (2)《史记》写人“笔端常含感情”,《汉书》 写人,大多沉着冷静,中正持平,“不大声色”。 (3)《史记》爱奇,《汉书》重实。 (4)《史记》的结构常常翻新出奇,善于变化, 《汉书》则注重结构的严谨,组织的绵密,不免拘 谨呆板。 (5)《史记》受先秦散文影响,散句单行,长短 自如,错综成文,熔书面语、口语、雅语、俗语于 一炉,生动活泼。 《汉书》简洁规范、整饬富赡, 受汉赋影响,崇尚藻饰。
第四章 东汉散文
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生平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县东北) 人。其先祖素有边疆豪强慷慨任侠的传统。及其祖父班穉 [zhì ] 父班彪,皆务为儒术,又渐次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 永平元年(58年)开始编撰《汉书》。永平五年,因被告私 修国史下狱。弟班超赶赴洛阳上书,言其书非妄作。同时地 方官吏将书稿呈送明帝,明帝赞赏其才华,不罪,并提拔为 兰台令史。次年,迁为郎,校典秘书。不久,命续写《汉 书》,到章帝建初七年(82年),基本完成。和帝永元元年 (89)秋,班固随窦宪出击匈奴,大破之。永元四年,和帝 惧窦宪“陵肆滋甚”,逼令自杀,班固亦因此免官。同年又 因教诸子、家奴不严被逮,死于狱中。班固卒时,《汉书》 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和帝命其妹班昭续作八表,马融 补作天文志。
三、《汉书》的艺术特色
1、《汉书》的艺术成就也和《史记》一样主
要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的艺术手法仍 继承于《史记》。 《汉书》在选材结构上同《史记》一样都是 以人物主要事迹、主要特点为中心,在叙事 上也以人物行为和人物语言为主,人物描写 也具有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也注重细 节的描写。
二、《汉书》的体例及思想特征
1、体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由纪(12篇)、传(70篇)、表(8篇)、志(10 篇)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主要记载高帝元年 (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 。 特色: 创设《艺文志》,讲述学术源流;多载诗赋、学术 与经世文章。把文学与学术、文献纳入史的视野, 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资料,是《汉书》的 一大贡献; 创立了《地理志》,保存了古代地理沿革、经济文 化、风俗习惯等重要资料。
东汉其他散文作家和作品
子书、政论散文——王充《论衡》、王符
பைடு நூலகம்
《潜夫论》、仲长统《昌言》、崔寔《政论》 《论衡》:独立思考、自抒机杼 ,代表了思 想领域理性精神的复苏。语言通俗浅近,提 出文章“为世用”的观点 。 杂史——《吴越春秋》 、《越绝书》:小说 色彩、吴越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