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理论综述
![行为经济学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7f04a6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7.png)
行为经济学理论综述■韦婷婷摘要:行为经济学通过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增加了经济学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
文章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方法,并阐述了预期理论、启发式认知偏向和心理账户等研究内容。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心理;决策一、行为经济学溯源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复杂的、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投资、储蓄、价格变化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组合。
标准经济学理论假定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私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即认为所有非理性的行为皆不存在。
行为经济学却认为人的行为所追求的远不仅限于此,他们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行为经济学第一阶段的发展主要关注于指出传统经济学假设的不足。
而正在进行中的行为经济学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假设的挑战,还进一步运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将修正后的假设融入经济模型。
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主要是“行为决策” 领域的研究引入传统经济学分析框架,“行为决策”的研究对象一般分为“判断”和“选择”两大类。
“判断”在行为学研究中的含义是,人们在估计某一事物发生概率的时候整个决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行为学研究中“选择”的含义是,人们在面对多个可选事物的情况下,是如何做挑选的。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一般分为四步:识别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运用的假设、模型;识别反常规现象;改造原有模型,使之普适性更强;检验新的行为经济模型。
寻找该模型的新推论,并论证其对谬与否。
三、行为经济学基本内容第一,预期理论。
该理论对传统的风险决策理论做出了修正,证明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许多都系统地偏离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偏离期望效用理论。
“预期理论”有三个基本理论观点:面临“获得”,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面临“损失”,人们倾向于“追求风险”;获得和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
人们常常对结果偏离某一非固定偏好水平(如现状)的方式,而不是对用绝对项衡量的结果更加敏感。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f1186e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6.png)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进展本部分主要综述了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针对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周期,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和实证结果。
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从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和动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文献综述本部分探讨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并综述了政府干预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并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2. 行为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并综述了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行为、决策行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时,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部分总结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并综述了发展经济学在贫困陷阱、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该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就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
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环境影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结论通过本次文献综述,我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各自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文献讲解
![【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文献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65c6045f524ccbff0218422.png)
行为金融学文献讲解-卖方分析师的交易利益及声誉激励一、简介该文主要研究了卖方分析师面临的交易利益激励以及建立声誉的激励。
1、运用特别的数据本文验证了乐观的分析师、高声誉的分析师都能够为券商带来更多的经纪业务。
2、因此分析师就面临着一个利益冲突及选择,是选择实事求是以建立更高的声誉还是用有乐观偏向的盈利预测这种会误导投资者的方式来得到交易佣金的短期增加。
3、作者在本文中发现在均衡状态下预测的乐观倾向依然存在(控制了分析师和券商的附属关系后这种乐观倾向依然存在)4、在当时投行机构结构变革的时期本文的结果可能会有很重要的政策含义。
二、背景1、卖方分析师和投资银行的利益冲突当时成为主要媒体、监管机构以及学术圈关注的焦点,这也导致了美国的监管机构和美国10家最主要的投资银行之间达成了证券研究部门与投行以及经纪业务部门独立分开的协议。
这项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得分析师的研究和证券交易相分离,以避免分析师由于经纪业务的利益冲突而做出有偏的盈利预测。
2、然而作者认为监管机构把分析师和投行之间的利益冲突简单地认定为经纪业务的利益冲突是不恰当的;这种利益冲突在现实中已经出现很长时间了,但是由于数据的缺失,学术方面还未对这一现象进行细致的研究。
作者此篇文章的研究从实证上证明了乐观的分析师会为证券公司带来更多的经纪业务,使得分析师有上偏盈利预测和评价的激励。
3、但是分析师这部分的激励会受到声誉机制的限制。
因为分析师和投资者是一个不断重复的信息交互的关系,投机行为会给分析师的未来带来负面影响。
这种情况下分析师就必须在使用欺骗的手段获得更多佣金的短期利益和从建立声誉而带来的长期利益之间进行权衡。
本文中作者实证了有更高声誉的分析师在未来能够为所在券商带来更多的交易量;作者还证1明了市场对分析师声誉的更新是一致的,分析师预测越准确获得的期末声誉就越高。
4、考虑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角度是对于投资者理性的不同认知。
新古典主义的观点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就像消费者会对商人卖给他们的东西会怀疑一样,专业的投资者也会对分析师给他们的预测进行怀疑从而抵消有偏的信息。
浙江大学-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浙江大学-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7eec182d4d8d15abe234eeb.png)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浙江大学(概要)摘要:有关行为金融理论的文献,在最近几年才大量出现,至今还没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本文对行为金融理论的各个方面加以评述,系统的总结了有关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行为金融行为偏差期望理论投资策略一、导言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是建立在米勒(Miller)和莫迪利安(Modigliani)套利定价理论、马柯维兹(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夏普——林特纳——布莱克(Shape, Linter and Black)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及布莱克——默顿(Black, Schoels and Merto)期权定价理论(OPT)的基础上。
现代标准金融理论之所以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似乎用这些工具解决了所有的金融问题。
这些经典理论的基石是有效市场假说(EMH),它的分析框架局限在理性分析范围内。
随着金融市场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不能用标准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标准金融理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行为金融理论在80年代正式兴起。
大多数重要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年内才出现,至今还没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Robert J.shiller(1997)从以下几个层次定义行为金融学:(1)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和决策理论与经典经济学和金融学相结合的学科1;(2)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金融市场中实际观察到的或是金融文献中论述的与标准金融理论相违背的反常现象;(3)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如何在决策时产生系统性偏差。
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理论争论核心是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包含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它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优估计。
它有三个弱化的假说组成:当投资者是理性时,投资者理性评估资产价值,市场是有效的;即使有些投资者有非理性行为,但由于是随机产生的,也不会导致价格的系统性偏离;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不是随机产生的,由于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也将使价格回归基本价值;最后,即使非理性投资者在非基本价值时交易,也会导致他们的财富的减少,以致不能在市场上生存。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论文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1bde9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2.png)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论文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决策和行为的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假设大相径庭。
行为经济学试图解释人们在面对选择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并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和生理机制。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比如心理账户理论、损失厌恶、选择极端化等。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将金钱和资源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在不同的账户中采取不同的决策。
损失厌恶指的是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超过对同等金额收益的敏感程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
选择极端化则是指在面临选择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极端的选项,而不是中间的选项。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行为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市场营销中,行为经济学原理被用来设计广告和销售策略,以更好地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在公共政策制定上,行为经济学也被用来设计各种激励措施和改革方案,以引导人们更符合社会利益的行为。
尽管行为经济学在解释和预测人们决策行为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在实证研究中,难以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并进行准确的观察和测量。
此外,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现和发展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未来,随着更多研究者的参与和努力,行为经济学必将为我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另外,行为经济学也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被行为经济学中非理性行为的研究结果所打破。
这也引发了对经济学范式的重新思考和修正,为经济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除此之外,行为经济学还对政策制定和组织管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策制定方面,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用来优化政策设计,更好地促进社会福祉和经济效益。
在组织管理方面,行为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员工激励、决策制定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为组织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Daniel+Kahneman行为经济学思想综述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Daniel+Kahneman行为经济学思想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aa2032808a1284ac9504360.png)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在学术研究领域中,与以往出现的“分工" 和“专业化”现象不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现象呈雨后春笋般 发展之势,层出不穷。其中,近年来最为抢眼的便是由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而 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行为经济学。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 曼(Daniel 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其中,Kahneman的贡献就在于将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前沿研 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特别是研究人的风险判断和风险决策过程。而就在之
论文作者签名: !翌盗丝
Et 期:堡!:!:1 2一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 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前的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最高奖——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评选中,来自伯克
里加州大学的Matthew Rabin教授2获此殊荣。Rabin教授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人的 心理行为因素,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模型。这两位学者,一位被誉为行为经济学的 开创者,另一位则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作出开创性贡献。在行为经济学的研 究方法尚未完全融入主流经济学的情况下,这两个重要奖项的颁布无疑在向世人 传递一个重要信号:经济学的未来可能因此大为改观。
然而,由于对理性研究范式的过度推崇和固守,致使传统经济学面临一系列 的挑战和困境。一些经济学家发现,期望效用理论存在严重缺陷,现实中特别金 融市场里人类的很多决策行为,无法用期望效用函数来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和实 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悖论’’,如“阿莱斯悖论”、“股权风险议价难题”、 “追风(羊群)效应”、“偏好逆转"等。此外,行为经济学家对传统经济学的挑 战还包括: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挑战、对经济行为人稳 定一致偏好假设的挑战、对行为人的抽象化理解的挑战。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托 纳(George Katona)等人认为,现代经济与古典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经济活动 的立足点发生了根本变化,“物的经济”被“人的经济”所替代,经济活动中的 任何一种现象性浮出都不外乎是社会经济个体或群体的经济行为或聚合或沉淀 的产物。即“正是这些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了经济”。行为经济学的崛起 表明,“人及其行为’’正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主题,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 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构筑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 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1
行为金融理论综述(一)-Sinoss
![行为金融理论综述(一)-Sinoss](https://img.taocdn.com/s3/m/63600a8afad6195f302ba628.png)
文献综述行为金融理论综述(一)(苟宇刘菲菲刘正王磊)(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610074)摘要:传统金融理论在以“理性人”和有效市场为其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系列经典理论,它承袭了经济学“理性范式”的研究思路,取得了重大成功。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它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行为经济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悖论,如“股权风险溢价难题”、“羊群效应”、“阿莱斯悖论”等。
传统的“理性人”假定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人的经济生活与行为,预期效用理论也遭到怀疑。
虽然部分经济学家开始修补经典理论,修改效用函数、技术和市场信息结构等,但迄今为止没有满意的答案。
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功。
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第一部分,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缺陷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从现代经典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入手,介绍有效市场假说的发展、理论基础和经验检验。
现代经典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和有效市场基础上的,本节主要从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了现代经典金融理论的缺陷。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部分,行为金融学心理学基础。
根据心理学分支的划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分析了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为后续理论与模型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核心—--期望理论。
行为金融学发展至今,其中最有影响为学术界所公认的理论就是期望理论了,期望理论研究的主要是金融理论的模块之一的“偏好与决策问题”,但是它是目前应用于经济研究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决策理论之一。
本节在回顾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关研究,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71de294b9d528ea81c77963.png)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
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不能被传统金融学所解释的现象,比如股权滋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封闭式基金之谜、股利之谜、小公司现象、一月份效应、价格反转、反应过度和羊群行为等等。
学者们将这些违背有效市场假说,传统金融学理论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现象称之为“异象”或“未解之谜”。
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大“异象”对传统金融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向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严峻挑战。
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完美的”传统金融学理论。
传统金融学理论把人看作是理性人,即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理性的,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人们的估计是无偏的,满足贝叶斯过程。
因为人的假设与现实中人的决策行为有一定差异,所以人们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及心理在决策中的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问题,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从而金融学的研究焦点开始从“市场”研究转向“人类行为”研究。
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936年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证券的价格取决于投资者共同的心理预期。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行为金融学是由美国奥瑞格大学教授Burrel和Bauman(1951年)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在对投资者的决策研究仅仅依赖于化的模型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投资者的某些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对决策的影响。
心理学Slovic(1972)教授从行为学角度研究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
随后,Tversky 和Kahneman在1974年和1979年分别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进行了行为金融学研究,分别讨论了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的问题,从而奠定了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中的大量“异象”被发现,推动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行为金融学及其应用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及其应用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3288b5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2.png)
(四)完善法律监管体系,提高客户风险意识。
银行应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调整自身的规章制度,规范互联网下第三方支付结算流程,增强对大额资金支付和对账的监控。
另外,对同第三方银行支付结算的违规问题早早着手,对该问题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规范工作人员操作,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减少内部人员渎职违法行为。
此外,银行应对加入第三方支付的客户提示和预警支付信息泄露、伪造支付界面等高发风险,并且利用营业网点媒体宣传、手机银行或短信推送、官网公告等多种方式宣传防诈骗知识、安全防范措施和支付知识,引导并提高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信息保护意识,预防欺诈,减少法律风险的产生。
(五)招募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大力招募具备金融相关知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备足够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在职老员工,例如对互联网技术员工定期开设金融知识课程培训,对精通金融知识的员工定期开设互联网技术课程培训,减少员工因专业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不当操作,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从员工自身层面上降低风险。
另外,为了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根据互联网环境和第三方业务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风险应对能力。
合理的银行人力资本结构将有利于银行有效地进行风险规避。
五、结论随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应正视其对支付结算风险造成的影响,寻求积极应对措施应对技术、信用、内控、法律和人才匮乏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加大技术投入、强化技术保障,贯彻“断直连”、优化账户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道德意识,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增强客户风险意识,招募和培养所需复合型人才,以降低支付结算风险,保障客户信息、账户资金安全,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1]严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影响[J].武汉金融,2019(1).[2]孙勇军,肖培连.互联网视角下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影响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6).[3]郭跃碧.互联网环境下的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8(35).[4]提云霞.互联网环境下的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7(12).[5]孙茹亭.互联网环境下的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及对策[J].会计师,2019(17).一、引言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518025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f.png)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相对于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并不很长。
从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开始形成了研究行为金融的热潮,大量的学者投身于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
行为金融定义的讨论行为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城,虽然己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
Thaler(1993)认为行为金融就是“思路开放式金融研究”(open-minded 'finance),只要是对现实世界关注,考虑经济系统中的人有可能不是完全理性的,就可以认为是研究行为金融。
Lintner(1998)把行为金融学研究定义为“研先人类如何解释以及根据信息、做出决策”。
Olsen(1998)声称“行为金融学并不是试图去定义‘理性’的行为或者把决策打上偏差或错误的标记;行为金融学是寻求理解并预测进行市场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含义”。
Statman(1999)则认为金融学从来就未离开过心理学,一切行为均是基于心理考虑的结果,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不同在于对心理、行为的观点有所不同。
Sheinn(2000)认为,行为金融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
Russell (2000)对行为金融是这样定义的:(1)行为金融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
(2)行为金融理论试图解释实证研究发现的与传统金融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
(3)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投资者是如何在判断中发生系统性的错误的。
从上述行为金融学家定义的行为金融概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行为金融研究考虑到了人的不完全理性的本性,其研究需要运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其研究对象是金融领域的相关现象及其本质。
行为金融的发展历史通常把行为金融的研究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行为金融研究。
行为经济学学科综述
![行为经济学学科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7121ef8fad6195f302ba6cc.png)
行为经济学学科综述摘要:本文首先引见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木概念、基木内容、研讨纲领和研讨方法;然后重点论述了决策模型—希冀实际的剖析前提、实际逻辑、主要观念以及相关拓展;最后普遍剖析了行为经济学的主要政策运用。
关键字:行为经济学基本概念希冀实际政策运用1.行为经济学的开展概述1.1行为经济学的构成进程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思学的经济学〞或〝心思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思学的基础上研讨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中心观念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讨必需树立在理想的心思特征基础上,而不能树立在笼统的行为假定基础上;从心思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托心思账户、启示式代表性顺序停止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经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进程中,不只能够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分歧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形式和行为特征经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求重新思索。
从这些基木观念看,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叛变。
但大少数行为经济学家供认其研讨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良或修正,而不是革命。
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理想,更具解释力。
不过,行为经济学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新颖事务,特别是近十年才被经济学界普遍关注。
但和其它经济学流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在思想上并非新颖事务,早在亚当·斯密的«品德情操论»中,就曾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团体心思,并留意到这些团体心思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
在斯密之后,经济学不时号称是研讨经济行为的迷信,但经过杰文斯、帕雷托等人的努力,心思要素逐渐和行为剖析相分别,特别是波谱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被经济学普遍接受后,行为研讨所依赖的心思学基础己经消逝,主流经济学仅仅树立在笼统的不理想的偏好公理基础上。
科斯曾把西方二十世纪初构成的主流经济学称之为〝黑板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只注重笼统的演算,无视理想的经济现象,就似乎闭门造车。
行为经济学学科综述
![行为经济学学科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28406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b.png)
行为经济学学科综述引言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对人们的决策和行为进行研究。
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使得经济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并且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研究领域进行综述。
起源和发展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经济学家们开始思考传统经济理论对人们行为的理性假设是否合理。
他们发现人们的决策往往远非理性,并且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一观点在对决策科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支持下逐渐形成,并成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
自从行为经济学的理念提出以来,它经历了快速发展。
很多领域的学科、研究机构和大学都加入了这个新兴学科的研究中。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研究领域行为经济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决策行为:行为经济学关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和决策结果。
它研究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行为,包括风险决策、时间折现等。
2.选择行为: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在不同选择环境下的行为,探究选择的动机和策略。
这包括例如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企业的投资决策等。
3.合作行为: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在合作行为中的行为特征和合作结果。
它研究人们在面对团队合作、公共物品的消费等情境下的行为,以及社会规范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4.行为扭曲: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在决策中存在的直觉偏差和错误认知。
它探究人们对于风险和概率的错误判断,以及个体对信息的处理方式等。
5.政策影响:行为经济学研究政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它考察不同政策措施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以此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建议。
方法和工具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借鉴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和工具:•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设计实验来模拟人们的决策情境,并观察和分析人们的行为和决策结果。
•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行为经济学的常用工具之一。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3634cef172ded630b1cb6ac.png)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题目: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学院金融学院专业金融学班级 2008级金融学 3班学号 20080314321姓名赵沛指导教师黄磊山东财政学院教务处制二O一一年四月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赵沛行为金融学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起源于于19世纪50年代。
行为金融理论是将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分析人的行为、心理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 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早在1951年, 美国商务学教授O. K. Burren发表了《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 成为最早提出将心理学和金融学结合研究的学者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 一批心理学发展成果成功引进金融学领域, 行为金融学才渐渐受到经济学家的瞩目。
2002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行为经济学家Dan ie l Kahneman 和实验经济学家Vernon L.Smith, 从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行为金融理论的极大关注, 并在近年来得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现代标准金融学虽然不乏理论上的精美至善,然而对于金融市场上不断涌现的种种异象,诸如股票溢价之谜和股利之谜等等,它却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而其中的大部分争议都直指“理性经纪人”这一核心假设,从而撼动了标准金融学这一理论大厦的基础。
便在此时,行为金融学担起“人本位经济学”的大旗,异军突起,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虽然行为金融学还未构筑起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未成为金融理论的主流,但它将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其它领域的研究成果融入到金融学研究之中,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全面的视角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使“上帝人”复归于“动物人”、“理性的经济人”复归于“有限理性的社会人”。
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学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致使行为研究成为当代金融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
一、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观点。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a4cae777fd5360cba1adbf6.png)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
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
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
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
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
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
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应用◆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应用◆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8d6196fb84ae45c3b358cc7.png)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应用摘要:近期的实证金融文献常常涉及潜在的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行为原则――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围绕一系列对理性投资者在有效市场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挑战展开研究。
认知心理学和套利限制构成了行为金融的两大根基。
对行为金融研究的迅速升温源于传统理论框架在众多实证中的解释力匮乏。
本文含四部分,一是标准金融理论面临的挑战与行为金融的兴起;二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架构;三是行为金融学的现有缺陷及发展前景;四是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应用进展及前景。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非理性;心理学;市场效率一、标准金融理论面临的挑战与行为金融的兴起Haugen(1999)将金融理论的发展划为三阶段:旧金融学(old finance)、现代金融学(modern finance)以及新金融学(new finance)。
标准金融理论系由1960年兴起的现代金融学为主要依托。
而自1980年以来发展起来的新金融学则以行为金融学为代表,并对标准金融理论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
(一)首遭冲击的是有效市场假说(EMH)Shleifer(2000)指出,有效市场假说基于三个假说:①投资者是理性的,能理性的评估证券价格。
②即使投资者不理性,但由于交易的随机性,故而能抵消各自对价格的影响。
③市场的“套利”机制可以使价格回归理性。
Kahneman and Riepe(1998)提出参考点(reference point)的概念,认为投资者面对决策时受参考点不同的影响。
Kahneman and Tversky(1973)提出“框定”(frame)的概念,认为框架方式影响决策。
以上两个概念共同质疑了假设①。
Shiller(1984)基于投资者非理性的社会化驳斥了假设②提到的随机性。
不久,Mullainathan and Thaler(2000)提出学习效应,对交易的随机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批判。
对于假设③,Thaler(1999)等提出了套利的限制,Shleifer and Vishny (1997)进一步将其定义为套利的极限(limits of arbitrage)。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a0410223169a4517723a361.png)
等非理性消费行为作 出解读 。“ 人都不 理性 。我们 冲动、 绪化 , 情 常依赖 习惯做事 。在面对众多选择时 , 人们通常会感 到踌躇 , 法 无 作 出决定 。丹艾瑞里用实验 的方法 彻底颠覆 了主流 经济学 的“ ” 经
二 、 内 研 究 现 状 国
马修 ・ 拉宾 ( t e ai) 2 0 年 获得 美 国经 济学会 的 Ma hw R b 在 0 1 t n 最高奖克拉克奖章 , 他的主要 贡献在于将人 的心理行为因素 , 引入 经济学分析模型 。他最为关 注 的领 域是受 自我约束 的局 限 , 们 人 会 出现 拖延和偏好 反转等非理 性行为 , 当将这些 因素纳入传统 经 济学分析模型 ,ai 出了一些有趣 的研究结 果 , Rb n得 和对储 蓄 、 业 就 等经济领域有益 的启示 。
在 认 知 机 制 有别 于估 计 价 格 或 者其 他 定 量数 字 。
行 为经济学大师丹尼尔 ・卡尼曼 ( a i anma ) 17 ) D ne K h e n (99 提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出著名 的前 景理论 , 该理论对传统 的风 险决策理论做 出了修正 , 证
明不确定条 件下 的判 断和决策 , 许多都 系统地偏离 了传统 的经 济
视。
李 俊求 (0 0在 3 .C行为经济学 中指 出人 类心 中有 一种像 2 1) 65  ̄ 心气 的东西 , 如果 很好 地利 用它 , 以更 大限 度 的提高政 策 的效 可
果 。利用人们具有既定偏 好 的事实 , 可以使人 体器官捐 赠者人 数
剧增 。把没有表现 出不 同意愿看 做有捐赠 器官 的意愿 , 样一 个 这 简单 的政策变化带来 了挽救无数生命 的希望 。
对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论文
![对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88d79fb050876323112126a.png)
对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论文[摘要]行为经济学由于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提出了挑战,在兴起之后就一直受到关注,频频被用于解释相关的现实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就从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出发,进而论述行为经济学的相关延伸理论,并展示了行为经济学被借鉴来解释现实中一些传统经济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理论延伸行为金融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及相关原理与现实的偏离,催生了行为经济学这一新兴分支学科,有力地推动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
行为经济学对理性人效用最大化和均衡产出等标准经济理论内容构成了挑战,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在市场竞争行为、劳动经济和金融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有利于解释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
一、行为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其主要观点综述 行为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即假设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提出了挑战。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类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清澈了,但是把人、人的行为、人的精神等非理性方面则舍弃了,并把其简化为一个个的点或一条条的线。
人也成为了“扁平的人”。
但是,不少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以完全理性人假定搭起的优美的理论大厦无法通过检验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也无法观察到现实中人的经济行为,因此更无法来解释许多人的经济行为之谜。
这种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转变。
莱布森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名为“行为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新流派思想,向主流经济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
行为经济学尝试对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经济人概念。
行为论者并没有抛弃主流理论,而是赞同其注重理性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
但是,他们坚持对这一理论加以修正。
他们认为,经济人也对具有偏见的推理,自我沉溺、自我毁灭的行为和种种其它人类缺陷和长处做出反应。
行为经济学理论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因此,行为经济学试图对传统假定进行修正。
《经济分析基础》文献综述
![《经济分析基础》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5b5153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4.png)
《经济分析基础》文献综述莱斯特大学教授桑吉特·达米耗费十年之功写成的《行为经济分析基础》,201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问世之后,这部著作迅速得到学界认可,被公认为目前最前沿、最权威、最全面的行为经济学工具书和里程碑式教材。
《助推》作者桑斯坦称,“至少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行为经济学将由这部书定义”;塞勒、阿克洛夫和班纳吉三位诺奖得主,也先后给出了重量级推荐。
《行为经济分析基础》的中译,由著名经济学家和行为经济学教育家汪丁丁教授主持。
原书篇幅巨大,近1800页。
十人翻译团队耗时近三年,经过多轮审校打磨,方才完成这部巨著的翻译,力求译文专业和精准。
考虑到《行为经济分析基础》的巨大体量,中译本以译丛形式,分八个卷册呈现。
我们将《行为经济分析基础》中译本的“译者序”和原书的“前言及致谢”(略有删节)呈现如下,与学界同仁分享这个译本和这部巨著诞生的故事。
读者见到的这套“行为经济分析基础译丛”,英文原版出版于2016年11月,单卷约1800页。
作者桑吉特·达米(Sanjit Dhami),2017年在伦敦经济学院为这部著作主持了一次研讨会。
我看了研讨会的视频,请东北财经大学跨学科中心图书室向牛津大学出版社采购这部书,并推荐给“行为金融学实验班”的老师们研讨。
这部书英文原版的装帧设计,以我略显苛刻的标准衡量,只算“下品”。
尤其是那篇近80页的导论,字号太小,排版极不适合老人阅读。
我用六天时间,读完作者雄心勃勃地导论,决定推荐给格致出版社。
我的《行为经济学讲义》出版于2011年,是我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授课多年的初步总结。
我那时深感“行为经济学”领域支离破碎,缺乏整体理解框架。
跨学科教育与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就是注重整体理解。
提供这样的理解框架,是我写作那本讲义的初衷。
对任一研究领域的整体理解,关键在提出“基本问题”(fundamental issue)——注意,英文“issue”不同于“problem”或“question”,如果沿袭汉语惯例,则可译为“议题”,故而,整体理解的关键在于提出“基本议题”。
行为会计的文献综述
![行为会计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5a5db5633687e21af45a9fe.png)
行为会计的文献综述[摘要]:在我国,行为会计研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行为会计在经济信息中的影响越加显著。
行为会计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基于此,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对行为会计在起源和发展、理论基础和前提假设、目标、研究对象及内容、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社会实践价值等方面的文献综述,希望有利于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
[关键词]:行为会计理论基础目标内容运用社会实践价值1、引言行为会计是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由美国提出的一个概念,认为行为会计是融合了行为学、心理学、会计学等的一门新兴的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
[1]行为会计学至发展以来,广泛受到西方各国的重视,并积极开展研究和运用,使得行为会计不断深化和拓展,已经被纳入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流,成为西方会计中最有希望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
[2]我国从80年代开始引入和介绍行为会计,虽然到目前为止已有一定规模的研究,但是在我国仍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属于会计研究的新领域。
近年来,随着行为经济学的重大发展,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对行为会计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大对行为会计的研究,使其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行为会计的起源和发展行为科学起源于以Mayo为首开展的霍桑实验,最早可以追溯到Argyris的预算研究。
当以行为科学和会计学的有机相结合为前提展开研究便产生了行为会计这一会计新领域。
[3]60年代,行为会计主要以管理会计为研究中心,关注会计活动对行为影响的研究;1981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成立了“会计、行为与组织分部(ABO)”。
此后该分部于1989年创办了《行为会计研究》(BRIA)刊物。
这些举措无疑为行为会计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交流平台和空间,促进了行为会计的发展;80年代,受到契约理论指导地位的影响,财务会计领域的行为研究发展逐渐削弱,然而,对于会计信息与人类行为的相互影响的深入研究一直得以深化和推进;自90年代以来,对行为会计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明显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
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理学获得启示。
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
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
莱布森(DavidLaibson),从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
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
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
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
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
除此之外,阿莫斯
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
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
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第一文库网德
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
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
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长期贴现率。
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
的在一生中对开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藏着复杂性。
迪勃特(De Bondl)和理查德
泰勒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
4.风险厌恶和期望效用理论
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马修
拉宾(Malthew Rabin)认为,人们的偏好具有风险厌恶的基本特性。
在期望效用的理论框架中,对风险厌恶的唯一解释就是财富的效用函数曲线是凹型的:对于额外财富的需求,人们在富裕时比贫穷时有较低的边际效用。
风险厌恶和收人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在效用上是一样的,这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直觉:这有助于解释在大规模的风险下,人们倾向于降低消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话动。
该理论也包含了赌金很小时,人们所表现的风险中性,即他们只根据期望货币价值来来选择做赌注。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期望效用函数刻画了个体对待风险的不同偏好。
然而拉宾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期望效用函数理论并不能对赌金很小情况下,人们的风险厌恶行为作出合理解释。
在期望效用理论中,对于任何的凹型效用函数陆线,很小赌金情况下的风险厌恶,同样暗示着对大赌金的风险厌恶。
而实际上在期望效用理论中,在赌金很小情况下根本不存在风险中性意味着,在
大规模的赌金下存在着不切实际的风险厌恶。
四、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突破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要把人的每一种选择分析清楚,似乎是在研究一张比例与原图一样的地图,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经济理论应该研究人类行为的共性而非个性。
行为经济学主要是为了分析人的实际经济行为及其结果一经济现象另辟蹊径,为建立一个逻辑严密的理沦经济学体系提供支撑点。
其研究目的,既不是表明它们与传统经济学如何对立,也不是想证明传统经济学某理论如何错误。
迄今为止,经济学各学派理论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行为经济学能对一定时期内存在的经济现象作出其独立的解释,并能很好地解释传统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行为经济学在金融市场和储蓄方面的应用,但行为经济学本身并不局限于这两个领域,在其它方面的应用领域,行为经济学同样发挥了神奇的效应。
研究仍在继续,莱布森正在努力了解作为一种经济学现象的暗示。
暗示有助于解释广告为什么会产生作用,它是指引起潜在需求的刺激或是使得已解除毒瘾的瘾君子重操旧业的刺激物。
在莱布森描述具体现象的同时,穆拉伊特丹则寻求人类行为中所形成的格局,侧如投资者如何作出决策。
根据其研究成果,他断定,就像人们把人归类一样,他们也把股票分类,武断地把通用电气公司的
股票归类为技术股,而把思科系统公司的股票归类为热门股票。
人们根据这种分类进行股票交易,直到事情发生变化,然后重新将其分类。
有朝一日,这种广泛的理解可能会带来更加有效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