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上课用

合集下载

涉江采芙蓉(上课适用课件)

涉江采芙蓉(上课适用课件)

• 如: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 无花。(元稹《菊花》)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 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 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 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 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 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本诗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白描手法。 以乐写哀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1、通过朗读,直接品味诗歌的 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 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3、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 达情感的语句。
拓展研究:
我们一起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 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 手法上有何异同?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 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 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 迢迢的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 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 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 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 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主题。两首 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 长。
• 西北有高楼 有层叠三重。楼上飘下了弦歌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 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子.。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 译: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 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 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 的深情呼唤。愿我们化作心心 云齐高。高楼镂著花纹的 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 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 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 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

涉江采芙蓉_上课

涉江采芙蓉_上课
(朱自清《荷塘月色》)
画面一
一位怅立船 头的女子,手拈 芙蓉、遥望远天, 身后是密密的荷 叶,红丽的荷花, 衬着她飘拂的衣 裙。
画面二
身在“远道” 的游子。他看到的 是迢迢征程和云烟 缥缈的远空,将他 与心爱的人儿遥隔 两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是 否有变化?
欢欣
“转”
黯然
以乐景写哀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的 人是?
男子
(对写法)
女子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虚写
“还顾”一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① “还顾”即回头看。
② 此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 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 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他 看到了什么?是他不敢仔细计算的迢 迢路程啊! ③ 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 于言表。
◎合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主 题?
思妇怀远 游子思乡
艺术特点:
① 意境高洁、清幽。 ② 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泰戈尔《飞鸟集》
• 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 清淡自然的笔触,写出 了一世的悲苦。 • 千年前,那个采莲的人 和被她思念的人早已消 失。但是,只要有人, 只要有诗,这世间就永 存一份思慕的情怀,足 以感动人心。
古 诗 十 九 首
同 心 而 离 居 , 忧 伤 以 终 老 。
还 顾 望 旧 乡 , 长 路 漫 浩 浩 。
采 之 欲 遗 谁 ? 所 思 在 远 道 。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了解关于《古诗⼗九⾸》的⽂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

【教学重、难点】 1、运⽤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导⼊ (板书“钟嵘《诗品》:‘惊⼼动魄,可谓⼏乎⼀字千⾦。

’”) ⼤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九⾸》的语⾔已经达到炉⽕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涉江采芙蓉》,体味⼀下这“⼀字千⾦”的语⾔魅⼒。

⼆、⽂学常识介绍 《古诗⼗九⾸》是梁代萧统《⽂选》“杂诗”类的⼀个标题,包括汉代⽆名⽒所作的19⾸五⾔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九⾸,不必⼀⼈之辞,⼀时之作。

⼤率逐⾂弃妻,朋友阔绝,游⼦他乡,死⽣新故之感。

或寓⾔,或显⾔,或反复⾔。

初⽆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公表达感情的⽅式是什么?其⽬的是什么? (提⽰:⽅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的是“遗”远⽅的“同⼼”者) 明确:中国⼈民很早对于⾃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然的爱与对⼈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起。

古代⼈送给最亲爱的⼈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银珠宝,⽽是⼀株花或是⼀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枝柳条送给远⾏的⼈,远⾏的⼈为了表⽰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枝梅花给他。

这种⽣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南国,春来发⼏枝。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3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3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涉江采芙蓉讲课稿 定稿

涉江采芙蓉讲课稿 定稿

《涉江采芙蓉》讲课稿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Ⅱ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它选自《古诗十九首》,学习本首诗歌,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上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背诵全诗,运用想象构建诗歌画面,掌握本诗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意象分析法点拨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4分钟)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文学常识介绍(3分钟)(《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朗读解析语句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

(2分钟)(欲遗.谁(wèi)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2、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涉江采芙蓉》上课用

《涉江采芙蓉》上课用
古 诗 十 九 首
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贵族垄断仕途,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首句为题。 文学地位: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 “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 情,“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 人生无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 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 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 思念家人,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的 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2004年浙江高考试卷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 为是“思妇盼归人”, 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 简要说明理由。 答: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 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 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 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 游人归途艰难, 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 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 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三、视角转换,探究写法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请你对诗歌抒情主人公进行假 设(这是一个多重视角的问题。)请你合理想象,创设情景, 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痛苦的表达。

(2)理解友情和爱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讲解材料。

(3)准备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涉江采芙蓉》。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

(2)提问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2. 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分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

4. 应用:(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

(2)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学生的合作和发言情况。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和发言情况的评价。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将《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唐代诗人创作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分析不同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

2. 创作练习:(1)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离别诗,要求运用《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课件(实用完美版)(精)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课件(实用完美版)(精)

反映社会现实
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 苦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涉江采芙蓉的文学价值
语言优美
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 生动的比喻,语言优美, 富有感染力。
情感真挚
诗歌情感真挚,表达了游 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 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艺术手法独特
诗歌采用了象征、比喻等 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2
分析《涉江采芙蓉》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和影响,阐述其对于后世 诗歌创作的启示。
课程目标
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一诗的主 题思想和情感内涵,掌握诗歌的意境 和艺术特色。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和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热爱。
课程大纲
01
介绍《涉江采芙蓉》的 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 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 想。
诗歌的意象与象征
意象与象征概述
涉江采芙蓉中的莲、芙蓉等意象具有 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与象征分析
莲象征着纯洁、高雅,芙蓉则象征着 富贵、荣华,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 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丰 富了诗歌的内涵。
04
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作者介 绍
创作背景
政治动荡
手法,同时针对学员可能存在的疑惑进行了难点解析,帮助学员更好地
掌握相关知识点。
03
案例分析
通过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案例分析,使学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
诗歌的内涵,同时培养学员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学习建议与展望
学习建议
建议学员在课后多加练习,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诗歌作品, 加深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理解,同时提高自己的诗歌 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验诗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文本解读:《涉江采芙蓉》是唐代诗人杨炯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歌描绘了江边女子采芙蓉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2.2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2 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辅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简要介绍杨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4.3 文本解析:(1)讲解诗文内容,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读后感。

(2)选择一首杨炯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和解析。

5.2 评价:(1)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1)推荐学生阅读杨炯的其他诗作,如《从军行》、《临洮逢李使君》等,以比较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2)引导学生探讨《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唐代诗人如杜甫、王之涣的作品的异同。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

(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真挚情感。

(3)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式分析。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3)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深入解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生哲理。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五、教学反思2. 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的情况,考察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诗歌中生僻词语的解释,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社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涉江采芙蓉 上课优秀课件

涉江采芙蓉  上课优秀课件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思妇之情。
6
三、具体赏析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思乡思妇 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想赠送芙蓉,却无法送出
2、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 式,目的是表达对亲人及朋友的思念和祝 福。
导入
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 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 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 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 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 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 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 蓉”的有情人。
体会情感变化 再次诵读诗歌
请找出诗歌中体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词语。
采芙蓉、 在远道、 望旧乡 、忧伤
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欢欣 失望
思念
忧伤
四、小结
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 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 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 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 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 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 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 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 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6.最后一句抒情主人公“忧伤”的原因?
在诗歌中找出原句,然后简要分析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同心而离居
诗歌告诉我们: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 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 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 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 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 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 鸣!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意境界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学生学习资料。

3.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涉江采芙蓉》,提问学生对题目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等方面欣赏诗歌。

(2)教师举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诗中情感的深入体会。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3)调查了解家乡的相关文化,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家乡、亲情的古诗词,与《涉江采芙蓉》进行对比分析,谈谈各自的特色和表达方式。

2.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一首表现家乡、亲情的古体诗,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 创作展示:挑选几篇优秀的仿写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点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涉江采芙蓉 上课用

涉江采芙蓉  上课用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产生的背景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理解“悬想”——“诗歌从对面飞来”的造境艺术。

能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想象,将本诗扩展为一小段散文。

理解本诗采用的“示现格”修辞——“从对方曲揣彼意”,将抒情主人公的“心灵视野”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3.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品味采芳草赠所思这种朴素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文学常识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理解“悬想”——“诗歌从对面飞来”的造境艺术。

难点: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理解“悬想”——“诗歌从对面飞来”的造境艺术。

教学设想本课的教学着力点将放在分析和学习“悬想”——“诗歌从对面飞来”这种艺术手法。

教学中将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到的“造境说”。

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朗读法、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每一个学生开口读、动笔写、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诗歌的朗诵又是本课另外一个着力点,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个人尝试朗诵,整体朗诵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争取大部分学生当堂成诵。

教学过程中安排将五言诗句拆分成两句四言,以此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同时锻炼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

教学步骤导入(观看东巴25字小动漫)导入语:《毛诗序》里讲到“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是说在心里的情志,付诸语言文字就成为了诗歌。

可见写诗就是为情遣词的过程。

而遣词用字贵在自然,就像我们刚刚观看的小动画,每个字都为情而动,字流动而成画,流水鸟鸣,虎奔箭窜。

说到作诗用字,不得不提到“古诗十九首”,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说“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何以得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欣赏。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涉江采芙蓉》。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古代文化。

(2)教师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5. 小结与作业(2)学生完成作业,包括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组织学生将《涉江采芙蓉》与其他涉江题材的诗作进行比较,如《江南逢李龟年》、《渔家傲·秋思》等,分析各自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涉江采芙蓉》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故事,可以是对原诗的续写、改写,或是以同样的题材创作。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涉江采芙蓉》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每组挑选代表进行分享。

2.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歌的内容、背景、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互动。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涉江采芙蓉》。

这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诗,诗中通过描写江水、荷花等景物,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和宁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能够运用诗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以及运用诗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展示《涉江采芙蓉》的诗句和翻译。

2. 白板和马克笔,用于板书设计。

3. 练习本和笔,用于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向学生简单介绍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他们想象自己身处其中的感受。

2.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翻译: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4. 解析: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诗的美。

5. 实践: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物,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6. 创作: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诗,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7.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的《涉江采芙蓉》和诗的主要景物描写,如江水、荷花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涉江采芙蓉》。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物。

3. 请学生根据诗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欣赏诗的美。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水乡的其他美景和文化,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文的解读、分析和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诗句的意象描绘和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种美景和情感。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思考
4.诗歌一二句还写了“多芳草”和“兰泽”,有 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高 洁高雅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04
《涉江采芙蓉》 合作探讨
1.三、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从“远道”一词 你品出了什么?三四句在结构方面具有怎样的 作用?
设问(一问一答)。人在远方, 心愿难遂——惆怅 诗歌讲究 “起、承、转、合”,这两句在 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 公的情绪由欢欣转变为下面的黯 然销魂作铺垫。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wèi)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侯课要求 1、请同学们将课本、学案准备好放在课桌上。 2、请各位同学准备黑、红颜色的笔各一支。 3、请同学们端正坐姿、以饱满的激情准备上课。



芙 蓉
《 文

》佚 名
新课导入
钟嵘在《诗品》中曾评《古诗十九首》说: “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它指的是《古 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 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2.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营 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古人 以花草赠给亲朋的行为 ?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 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 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上课实用)

涉江采芙蓉(上课实用)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 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 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 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 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 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 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 老”之“忧伤”。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 1、通过朗读,直接品味诗歌的思想感 情。 •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 握思想感情。 • 3、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 的语句。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 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 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 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 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 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 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 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 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 宁静的意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游子思念爱人 、家 乡的思想感情。
本诗采取了什么表达 手法?
1.借景抒情(以乐 景衬哀情) 2.虚实结合 3.对写
抒情主人公是谁?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 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 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 的男子。你怎么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鱼戏莲叶北。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 南朝乐府《西洲曲》 南朝乐府
〖之十·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理解 还顾望旧乡,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长路漫浩浩。”
杜甫《月夜》的前四句: 杜甫《月夜》的前四句: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闺中只独看。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未解忆长安。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 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 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 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 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 从对方落墨, 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 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 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 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 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请大家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请大家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朴实的语言,白描的手法。 朴实的语言,白描的手法。 奇妙的构思,反衬的手法。 奇妙的构思,反衬的手法。 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单纯而婉曲,曲尽其妙;朴实而醇厚, 单纯而婉曲,曲尽其妙;朴实而醇厚,愈品 愈香。 愈香。 有声、有色、有香、有情,形象丰满, 有声、有色、有香、有情,形象丰满,画面 感强,诗意盎然。 诵读之, 感强,诗意盎然。雅、洁、真、纯,诵读之, 使人动情;吟咏之,令人忘俗! 使人动情;吟咏之,令人忘俗! 语言纯朴直率而意境高洁清幽。 语言纯朴直率而意境高洁清幽。
忧 伤 以 老 。 终
请诵读全诗—— 请诵读全诗——
同 心 而 离
长 路 漫 浩
还 谁 ? 遗
兰 泽 多 草 。 芳
涉 江 采 芙 蓉 ,
涉 江 采 芙 蓉
居 ,
浩 。
乡 ,
道 。
观察诗题和诗句,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诗题和诗句,你有什么发现?
品读全诗,揣摩: 品读全诗,揣摩: 1、是谁在“涉江采芙蓉”? 、是谁在“涉江采芙蓉” 为什么采芙蓉? 为什么采芙蓉? 2、“所思”的、“在远道” 、 所思” 在远道” 的那个人又是谁? 的那个人又是谁? 3、“还顾望旧乡”的是谁? 、 还顾望旧乡”的是谁?
同心而离居, 同心而离居, 天地之间一 。 忧伤以终老。 忧伤以终老 声幽叹
离居终老之苦
天地之间一 声幽叹—— 声幽叹——
这首诗的作者是 采莲的女子, 采莲的女子,还 是另有其人? 是另有其人?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 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 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 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 文人诗与民歌不同, 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 的虚拟。 因此, 涉江采芙蓉》 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 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 忧伤时, 表现游子的苦闷、 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 思妇调” 虚拟”方式: “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 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 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 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 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 〉》)。从这一点看, 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 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 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 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 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 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 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 简直是奇想了! 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刘勰说它是“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刘勰说它是“五言诗之 冠冕” 钟嵘称它“一字千金” 冠冕”。钟嵘称它“一字千金”。 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梁代萧统收在《昭明文选》 因共有十九首, 梁代萧统收在《昭明文选》中,因共有十九首, 故题为《古诗十九首》 故题为《古诗十九首》。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 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 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 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 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 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 下。”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首徐回, 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 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之一·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高适的《除夜》 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 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 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 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 兄弟想念自己。 兄弟想念自己。
诗中“涉江采芙蓉”的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 诗中“涉江采芙蓉”的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 的少女吗? 的少女吗? 不是少女, 不是少女,但可能是杂在热闹的众采莲女子中的 一个少妇。 芙蓉” 夫容”的谐音。 一个少妇。“芙蓉”即“夫容”的谐音。 少女们采莲,想把最好的花儿送给心上人, 少女们采莲,想把最好的花儿送给心上人,她们 彼此探问、嬉笑。 彼此探问、嬉笑。而我们的女主人公手拿采到的 芙蓉花, 芙蓉花,却—— 以欢乐的采莲场面,衬托女主人公的忧伤。 以欢乐的采莲场面,衬托女主人公的忧伤。正是 清人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清人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 倍增其哀乐”的反衬手法。 倍增其哀乐”的反衬手法。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冬至之夜, 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 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 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像家人于 冬至节的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 冬至节的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
采莲的是 少年的女 子,她们 是荡着小 船,唱着 艳歌去的。 艳歌去的。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 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 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 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 采莲赋》里说得好: 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