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语段与段群的层次与关联

阅读二《春天的诗》训练

一、知识储备

1.段落内的层次语意梳理,要关注段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从抽象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此外还有表并列、转折、递进、因果、假设等词语。

2.句群中的层次语意梳理,要关注段落内容之间的关联,如总→分;分→总;叙述→议论、抒情。此外还要注意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如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铺垫、对比、总起、总结等关系。

二、课前热身

四调阅读二的第15题:

作者为什么说“不能抹杀个体”?请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分条作答。(8分)1.审题

答题区域:

答题对象:

答题角度:

答题方法:

题目分值:

2.结合段群进行分析,整合答案。

⑥其实,没有一个人不是一个奇迹。所有的人,包括最不起眼的笨家伙,都是人间奇迹。人类四百万年,中间一个链条不断才能有这么个家伙。要这么看人,充分地对每个生存个体予以尊重。

段意:

⑦对人性最好的理解是,他身上集中了四百万年人类的进化史,四百万年的履历就在他的身上,他就是个活化石,所有的人都是活化石。四百万年,他的先祖们经历的东西作为基因都在他的身上保存着。他的有些言行、举动、怪癖包括他的疯狂、恐惧、痛苦,都应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⑧尊重个性,就是尊重人类生命的历史。

段意:

⑨不能抹杀个体,把所有的人都看成一样的,那就是极大的错误。个性的解放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你不从这个概念和深度去向现代文明学习,你光去学技术和经济方式,解决不了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根本就是个人、个性的解放。每个人都是一个细胞,都是人类生命留存在这个时期的完整东西,每个细胞不健康了,整个社会怎么能好?

段意:

3.方法

删、并、取、分

春天的诗

李国文

①王安石有一首应景诗,很了不起。在数不过来的有关春天来临的诗篇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是脍炙人口的翘楚之作: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王安石距今近千年,千年之后,这首诗仍可在人们的口头咏诵,这大概是真正不朽了。这首《泊船瓜洲》所以被人牢记,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因为其中的一个“绿”字。这是诗人几经改动,斟酌,思量,最后才敲定的这个“绿”字,读过中国旧诗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个典故。

③应该说,王安石的这首诗的背景,在地理纬度上稍稍偏南,应该是长江流域一带的风光。但伟大的作品,令我们心存敬畏的作品,通常能用传神的文字,在读者

的想象空间里,构成个完美的文学世界。无论你身处塞外还是江南。当我们徜徉其中,经度的时差,纬度的温差,其实是不存在的。好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横跨千古,这就如同在新春季节里,那覆盖一切的“绿”,夺走你全部视线一样,你在尽情享受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其他。一个“绿”字,使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尽得风流。

④据考证,这首《泊船瓜洲》应写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的春二月,是王安石上年四月第一次罢相后回金陵,再度复相,前去汴梁途中的作品。此时的王安石心情比较复杂,知道政事不可为,而不得不勉强为之,知道上命不可违,而不得不捏着鼻子去。当时从金陵到汴梁应该是大运河北上,再沿黄河西去,第一步,自然要先渡过长江。诗中的京口即今之镇江,江对岸就是瓜州,想到过江后天色已晚,遂船泊过夜。船上的王安石,在此江水鸣咽,明月当头之际,一定身处瓜州,心在故土吧!

⑤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改革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以其诗文而留存在记忆中。政治这东西,休看显赫一时,生命其实短暂,无论在历史上划出过多深的刻痕,产生过多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有点像北方的寒冬,煞有介事,而且尾巴拖得很长很长,迟迟不肯离去,可最后的最后,冰消雪化,了无踪迹。可文学呢?更像南方的春天,那一派触目皆绿,满眼生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会一代一代永无止境地赓续下去。

⑥如今,关于他毁誉参半的变法,是非纷坛的改革,截然相反的评价,褒贬不一的说法,随着岁月的变迁,沧桑的转换,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也许只剩下几名研究者在书斋里高谈阔论,皓首穷经,或者一些书虫们在网络上斗嘴怄气,插科打浑而已。也许在当时王安石的心目中,这首应景诗,比之与他悉心投入的政治,不过小菜一碟罢了。可千年以后,这首关于春天的诗,却像历久弥香的陈酿一样,只要春天来,就会齿频生香地吟咏出来。

⑦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总是一切从感情出发,主调为热;后者总是一切归结于理智,主调为冷。文学家感情热度上升,便要沸腾,便要膨胀;政治家以理智权衡局势,势所必然地冷静待之,审慎行事。王安石的失败,或着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有许多内在的外在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他推行政令的“度”的把握上,受到大多他作为文学家性格的干扰。文学家的随性、率真与执拗、孤傲使他丢失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政治盟友。

⑧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始终是极自信的,据《邵氏闻见录》:“王荆公初参政事,下视庙堂若无人。一日,争新法,怒目诸公曰:‘君辈坐不读书耳’。”可是行次瓜州,泊船过夜,这个极自信的人,其实是相当不自信的,居然在诗的末尾一句,写出“明月何时我还”来。此时,面对政治前途,他全然没有了吟诗作赋时的风采,前路的艰险崎岖在政治家内心里化作了忐忑的回音。这个已无当年雄起之心的王安石,也难振作。果然,次年十月,第二次罢相,从此退居江宁。

⑨至此,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彻底地打败了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

(选自《李国文说宋》,文章有删改 ) 1、文章第3段说“一个‘绿’字,使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尽得风流”的理由是什么?

2、阅读第五段,说一说该段包含哪两层语意?

3、阅读5-8段,为什么说“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彻底地打败了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