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激励理论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_[全文]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_[全文]

第六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第一节强化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注重研究人的行为,研究如何巩固和发展人的积极行为,如何改造和转变人的消极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系统理论。

一、强化的基本类型1、正强化,也叫积极强化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优良行为能够重复出现,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负强化,也叫回避指预先告诉某种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并说明对这些行为所采取的奖惩措施,以便使这些行为减少或根本不发生,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强化理论3、自然消退指对员工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任其自然发展,既不给予正强化,也不给予负强化。

这时员工会感到自己的行为得不到承认,便会使这种行为慢慢的自然消失掉。

这也是减少不想要行为可用的方法。

4、惩罚指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技术,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与正强化不同的是,惩罚要维持其连续性,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应该及时予以处罚。

第一节强化理论二、强化理论对管理工作的启示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的原则是:—正确地使用强化方式—依照强化的对象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强化物—分阶段设立目标,不断强化行为—奖励要及时,方法要创新第二节归因理论一3></a>.归因理论的内容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 Hieider)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L. 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Andrews)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第二节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及其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及其案例分析

一、激励理论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要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这也就是说,激励在本质上就是激发、鼓励和努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有利于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二、案例案例一:A公司的一位高级技术员技术高超,工作认真,但最近总不爱说话,不与同事交流,基本不参加公司组织的活动,也不愿意在节假日加班。

经过人力资源部了解,他母亲患癌症已进入晚期,全靠他的照料。

案例评析:(1)A公司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管领导及时探望了他的母亲,并为他单独提前兑付了奖金。

这位技术人员深受感动,在征得同意后将一部分工作带回家中,通过公司内部网络积极出色的将工作完成,有力地支持了整个项目进展。

(2)这属于一种关怀性的激励,每个人在工作业绩不佳之时都会表现出某些行为,上级领导要通过某些途径及时了解到这种情况并给予解决,员工将会更加死心塌地呆在公司,保持了对公司的忠诚度。

从而有助于公司的长足发展,保证了高级人才“在其位,更谋其政”;与此同时,公司领导的行为也会在其他员工内心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公司团体的凝聚力提升。

案例二:B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了将近10年)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深受领导喜爱;但近段时间以来,该主管工作业绩不佳甚至出现了下滑迹象。

上级领导找他谈话,他说自己在这个工作岗位干了这么多年,感觉有些厌烦了,希望换一个工作环境。

上级领导听到这些给予了他肯定和理解并变换了他的工作环境,最终该员工干劲和业绩都提升了。

案例评析:(1)B公司领导阶层的做法我完全赞同并给予肯定,因为他们是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情的。

细想任何一个员工无论他如何热爱这个工作,时间长久之后难免都会产生厌倦心理,这是通过适当的调节员工工作内容和环境,也许会激励出员工更大的潜力。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要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管理者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明确做什么工作给什么奖酬; ②使员工认识到这种奖酬与工作绩效有关;
③使员工相信,只有努力工作,绩效才能提高。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三)理论的运用
弗鲁姆认为,依据期望模式,为了有效激 发职工的工作动机,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是个人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 二是工作成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 三是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二、公平理论
公 平 理 论 是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亚 当 斯 (J.S.Adams)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该 理论着重研究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对个 人所作的贡献与其所获得的回报之间如何 平衡,它强调公平、公正对于职工积极性 的激励作用。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一)理论概述
1、生存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类似于需 要层次理论中的生理、安全需要,这类需要只有 通过金钱的方式才能满足。
2、关系需要
关系需要相当于层次理论中的社交需要和一部分 尊重需要。
3、成长需要
成长需要是个体对于自尊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追 求和需要。包括个人在事业、前途等方面的创造、 发展与成长的努力。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成长需要(G) 关系需要 (R) 生存需要(E)
需要层次论与ERG理论对比图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概而言之,三类需要间的关系包括如下三 点:
①某种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则其越为人 所渴求,对人的激励作用越大;

各学派激励理论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各学派激励理论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

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

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

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

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

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二、认知派激励理论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

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点: (1)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和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是 不同的。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2)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 满意(给予员工表扬,会满意;不给,不会不满意,只是没有 满意。工作有报酬,员工不会感到不满意;但是工作没有报酬, 员工就会不满意。)。
目标管理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将复杂的任务目标化,将总体任务目标数量化,将复杂的目 标最终分解到公司、部门、个人,层层进行过程管理,狠狠抓实, 这样有利于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 缺点:1、有些部门目标不是很清楚,或者分解比较困难;而有些 分解比较困难;而有的部门目标比较清楚,操作比较容易,这就给 目标制定造成困难。 2、有些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冲突,协调比较困难。 3、目标分解的具体化非常繁琐,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管 理运行成本较高。
满意——————传统观点——————不满意 满意——————激励因素——————没有满意 没有不满意———保健因素——————不满意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激 励效果和传统激励观的比较
传统观念里。如果把事物看成一个连续体,人们要么满意,要么不 满意,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产生满意和不满意感。但赫兹伯格否认了 这个观点,认为人们可以同时产生满意和不满意感,这是两个事物。 满意仅仅和工作本身所取得的成就和认可等相联系,而不满意多与 工作环境、公司正常等有关,这些不属于工作本身,但会间接影响 工作本身,但又不等于工作本身,称之为保健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赫 兹伯格于20世纪 50年代提出了双 因素理论。
来源: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赫兹伯格对11个工商业机构中的200 名工程师和和会计师进行了1884人次 的调查。结果发现,使员工满意的都 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 使员工不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 或工作关系方面的。根据调查结果, 由于导致员工感到满意和不满意的因 素是不同的,他于1959年将导致满意 和不满意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导致 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导致不满 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即双因素理 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项甚至多项工作。
二、工作设计
工作丰富化
纵向拓展员工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增加员工计划、组织、控制与评价
自己工作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工作分担
两个人或多个人承担一项工作,共同分享工作报酬。
二、工作设计
弹性工作时间
除了保证组织规定的共同工作时间以外,员工可以灵活地选择自己工
作时间的工作设计方法。

=


——自己对现在所获报酬的感觉; ——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
——自己对个体现在投入的感觉; ——自己对个体过去投入的感觉。
其中,P(present)代表“现在”,E(ego)代表“过去”。
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时,

远程办公
脱离固定的传统办公地点,如在家进行办公,信息的传递与业务往来
主要依靠信息技术。
第五节 激励的实践应用
一、激励原则
➢ 目标一致原则
➢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按需激励原则
二、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 奖励制度
➢ 工作绩效评估
建立友好的和
左右别人,
取成功的内驱
亲密的人际关
影响、控制

系的愿望
他人的需要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激励力(M)=效价(V)×期望(E)
V
E
效价:
期望:
达成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价值的高低,也就是目
标的价值有多大
个人对其行为达成预期目标可能性大小的判断,
其数值在0和1之间,也就是成功的可能性

激励理论(组织行为学)

激励理论(组织行为学)
1. 确定员工的核心需求 2. 选择合适的激励措施 3. 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4. 定期评估和调整方案
持续激励的长期策略
定期评估与调整
员工需求和目标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定期评估激励策略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确保激励措施仍然有效和相关。
培养员工的内在动机
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赋予员工权力、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激 励员工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培养内在动机。
两者关系
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于员工的动机和行为。
平衡
有效激励的关键在于寻找内在激 励和外在激励的平衡点,激发员 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金钱激励的局限性
短视效应
金钱激励往往侧重于短期目标 ,可能导致员工忽视长期目标 ,缺乏创造力和积极性。
内在动力的压制
过度依赖金钱激励可能会压抑 员工的内在动力,如成就感、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激励的重要性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团队合作、 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关键。激励能激发员工潜能,提升工作效率 ,增强团队凝聚力,最终为组织带来更大的收益。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 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 实现需求。
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定期评估
定期收集员工反馈,评估激励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方案。
多渠道反馈
建立多种反馈渠道,例如员工意见箱、定期访谈、问卷调查等,确 保员工能够方便地表达意见。
及时反馈
及时处理员工反馈,并给予相应的回应,避免反馈信息的滞留,提 高员工的参与度。
公开透明
建立透明的反馈机制,确保员工了解反馈流程,并能够看到反馈的 处理结果。

组织行为学之激励

组织行为学之激励

3.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1)该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好;②具体、可操作、分 阶段性目标比空泛的号召性目标好;③有一定 难度的目标比随手可得的目标好;④能被人接 受的目标比不能接受的好。
(2)目标设置理论示意图
目标难度 目标具体性
员工的目标接受度
向目标努力
绩效
员工对目标的承诺
内在奖励 外在奖励
M=V×E
M( )代表个人所受激发的程度;
V()指个人对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动将会达到 某一成果或目标的偏爱程度,是个体对这一成 果或目标之有用性的主观估计;
E()指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预期成果(或 目标)的概率,即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自己 所采取行为将会导致某种预期成果之可能性的 主观估计。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2.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 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为和努力,并使员 工满意。一定要认识到, (1)对员工的激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2)任何一种激励模式都很难包容一切。 (3)必须根据现实问题的不断变化,灵活应 用各种激励理论,并高度重视激励理论的创新。
1.佛隆(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佛隆在1964年首次提出了期望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为有助于 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地激励起 来,产生内在的激发力量,从而产生真正的行 为。这种激发力量(M)的大小等于该目标对 人的效价(V)与人对能达到该目标的主观估计 ( E,即期望值)的乘积,即
③在组织中注重发现、培养、宣传有高成就需 要且获得成功的杰出员工并树为楷模。
④为避免员工想入非非,在激励他们成就需要 的时候,一定要引导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总结报告激励理论是研究的是关于如何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出最大成绩以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以及公司的效率。

激励,指激发和鼓励。

它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

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实现组织目标。

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

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也成为需要理论,主要从人的需求出发,研究激发个人动机的因素,探讨激励工作动机的规律性,主要的实践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佛的ERG理论、麦克丽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

前面两个是低层次需要后面三个是高层次需要,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

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管理者要掌握员工的需求层次,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实施最大限度的激励。

2.奥尔德佛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归结为三种:生存需要(E)、关系需要(R)、成长需要(G)。

他认为这三种需要之间存在着多样化关系,并不都是生来就有的,有些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而产生的。

3.麦克丽兰的激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是情感需要、权力需要与成就需要这三种,其中重要的是成就需要,因此,在激励工作中,要着眼于培养员工的高成就需要,帮助员工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付诸于实施,迎接挑战,获取成功。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同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等。

激励因素是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如:工作的成就感、受认可程度、责任感、晋升、个人成长等。

管理心理学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基本概念:自我 决定理论是管理 心理学中的一种 激励理论,强调 个体的内在动机
和自主性。
主要观点:自我 决定理论认为, 个体的内在动机 和自主性是影响 其行为和表现的
重要因素。
理论框架:自我 决定理论包括三 个核心要素:自 主性、能力感和
归属感。
应用:自我决定 理论在管理实践 中的应用包括: 提高员工的自主 性、增强员工的 能力感和归属感, 从而提高员工的 工作绩效和满意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创始人:B.F. Skinner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主要观点: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改变行为 应用领域:教育、企业管理等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 他人的行 为及其结 果,学习 新的行为
强化理论: 通过奖励 或惩罚来 改变行为
自我效能 理论:相 信自己有 能力完成 某项任务
对实践领域的指导意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应用于实际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 关注员工需求: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注重团队协作: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 持续改进和创新:不断优化激励机制,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员工需求
稻壳学院
THANK YOU
在个人发展中的应用
目标设定:明 确个人发展目 标,激发内在
动力
行为改变:通 过行为改变, 实现个人发展
目标
反馈与奖励: 及时反馈与奖 励,强化个人
发展行为
自我激励:培 养自我激励能 力,实现个人
发展目标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认知
来改变行为
心理动力学疗 法:通过分析 潜意识来改变
发展: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激励理论得到快速发展

组织行为学-激励的理论和实践

组织行为学-激励的理论和实践
5
3. 需要层次论
1) 每人内部都有五种需要 层次
6
3. 需要层次论
1) 一种需要基本满足,下一需要成为主导需要 2) 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也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3) 如果你要激励某人,知道他处于何种层次,然后去
满足它及以上层次需要 4) 较低的从外部满足,较高从内部满足
7
4. 社会交换论
1) 行为原因:为交换某种财富 2) 财富种类:物质、社会、精神 3) 基本假设: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
5) 分配公平:满意度 程序公平:组织承诺、信任上司、流动
19
12. 期望理论
1) 个人努力(a)→个人绩效(b)→组织奖励(c)→个人目 标 a:否?技术水平、非绩效因素、上司不喜欢 b:否?不奖励绩效(资历、行为、动机、尊重上司) c:否?得非所欲
2) M=VE M:激励力量、努力意愿 E:努力后获得结果的期望、概率估计 V:努力后所获得结果的价值
第三部分
激励的理论和实践
1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的定义: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 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 些需要为条件
激励的过程:未满足的需要→紧张→动机→ 目标行为→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
激励与动机:激发动机;端正动机方向;强 化动机;使动机持久
2
二、激励的理论
3
1. X理论(实利人)
16
11. 公平理论
1) 相对剥夺与绝对剥夺 绝对剥夺:甲 2000元→1500元 相对剥夺:甲 2000元→2200元 乙 1500元→2000元
17
11. 公平理论
2) O 产出:工资、职位、荣誉…… I 投入:时间、精力、教育程度…… a 比较者本人 b 被 参 照 者 (性别、任职期、地位、受教育程度 )

行为科学之激励理论

行为科学之激励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之激励理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期,我对行为科学理论中的激励理论体会最深。

心理学家揭示,人们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的产生则取决于人们的需要。

人们感到某种需要之后,立即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状态,紧张的程度与需要的迫切性成正比例关系。

这种紧张状态是内在的一种驱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动机,动机又继而成为人们寻求目标的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某种行为。

一个人动机被激发,积极性就提高,就会自觉地去努力工作,实现预定的目标。

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很多人都能把国家利益当作个人的期望与动机,国家需要与个人需要已经可以完全等同起来了。

因此,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上出现了许多问题。

后来,又强调了个人的物质利益问题,实行奖惩制度。

在一段时间里取得了一些效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金钱毕竟不是万能的。

有些团体花了大量的钱,换来的却是无穷尽的矛盾。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激发的,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侧面、丰富而复杂的。

物质需要虽很重要,但毕竟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仅仅依靠物质刺激是很不够的。

要控制和导引人们的行为,必须要创造一些环境或条件作为刺激源。

所以,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学会科学地设置目标。

这个目标如果设置的太高或太低,都会使我们失去内在的激励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

在每一个阶段中,我们都会取得一定的成果,因而我们会保持自信,积极性就会高涨。

即使这个目标比较高,有一定困难,我们也能实现。

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到奖励的重要性。

人的需要时多方面的。

在低级需要获得适当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能成为优势。

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物质奖励是非常有效的。

除了物质奖励外,还要注意精神上的支持。

因此,在他人去的一定成就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支持,例如授予荣誉称号,满足他们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们也会因此更加积极,更加努力。

行为激励理论

行为激励理论

行为激励理论
行为激励理论是一种在企业中指导员工行为的理论,它是通过分析人们情绪、
思维和行为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提出利用外部刺激来激发员工动机,从而让其提高工作绩效的一种效率改进方法。

行为激励理论的目的是在职场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敬业度,推动企业的发展
与持久稳固。

在行为激励理论中,激励因素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励志激励,当一个企业的领导发挥正面的作用,可以给员工带来和他成功有关的激励;另一方面则是实际激励,就是通过官方规定和奖励制度旨在让企业可以做到以有效的方式来激励员工。

不同的企业还会有不同的激励策略,如实物奖励、荣誉认可、年度分红、晋升、培训机会以及鼓励员工参与到新项目发展等。

这些激励因素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创造一种有助于员工表现发挥的环境,也能增加管理者对员工的影响力。

此外,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因素。

良好的工作环境能让
员工积极参与工作、自私劳动,从而让企业取得更大的成功;而薪酬福利方面的主动改善,也会让员工感到受到司法公正,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团队精神。

总之,企业发展离不开职场文化以及职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行为激励理论
则是企业提升员工性能和影响力的灵活有效方法,它也可以帮助企业培养一支忠诚而合作的团队,从而让企业的持久建立保持更加牢固。

行为激励理论不仅可以让企业彰显出自身的实力,也可以让员工在职场中能够
有所收获;正是因为这种实用性,行为激励理论才受到了光荣的应用,并正在不断被管理者广泛采用,来打造完美的企业文化以及健康的职场环境。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一种以行为改变来实现激励的理论。

它将激励分为三个领域:外在激励、内在激励和调节激励。

外在激励指的是外界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如奖励、惩罚等。

内在激励是指个体自身对特定行为的需求或愿望,是内心的动力,如兴趣、目标等。

调节激励是指个体对行为的调节、自我调整能力的开发,如社会技能、抗压能力等。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调,要想有效激励个体,就要从外部到内部,从短期到长期,从行为外到行为内,进行行为改变,以此来促进个体持续性的激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激励理论
通过安全文化手段,对人的行为进行干涉、指导、控制等,即对人的行为的激励,这是安全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引发人的行为。

企业领导和职工能在工作和生产操作中重视安全生产,有赖于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行为激励。

激励是目的,创造条件是激励的手段。

行为学家把激励分为“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外予激励是通过外部推动力来引发人的行为,最常见的是用金钱作诱因,此外还有提高福利待遇、职务升迁、表扬、信任等手段。

内滋的奖励是通过人的内部力量来激发人的行为,如学习新知识,获得自由,自我尊重,发挥智力潜能,解决疑难问题,实现自己的抱负等等。

这些激励不是由外部给予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激励。

“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虽然都能激励人的行为,但后者具有更持久的推动力。

前者虽然能激发人的行为,但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之上的;后者对人的行为的激发则完全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它能使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一、行为激励理论
1.X—Y理论
这一理论建立在对人的基本看法的基础上,从而提出激励人行为的方法。

如果对人从“恶”的方面认识,其对行为的控制,就严厉、强制;如果从“善”的方面认识人,其行为的控制方法则采取温和、诱导的方式。

“X理论”对人的看法是:天性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漠不关心;缺乏进取心、怕负责任;趋向保守,反对革新。

为此,主张采取“强硬的”管理办法,包括强迫、威胁或严密的监督,或者采取“松弛的”管理办法,包括顺应职工,一团和气。

事实证明这种理论有明显的不足。

“Y理论”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能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外部惩罚和威胁不能促使人努力;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接受责任和主动承担责任。

因此,主张采取激励的办法是:分权和授权;扩大工作自主范围;采取参与制;鼓励自我评价。

以上两种极端的理论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应该综合两种理论特长,具体对象具体对待。

这种综合“X理论”和“Y 理论’’的方法也称为“权变理论”。

目前现实中很多管理的的实践中,都采用‘‘权变理论”的方法。

在管理中,采取强硬与温和相结合;分权与调控相结合;自主与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也称“保健因素一激励因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管理中有些措施因素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调动其积极的工作行为,这些因素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体的作用,有预防效果而不会导致身体健康,所以称为保健因素,如改善环境条件、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监督、检查、安全奖等。

而能起激励作用。

调动领导和职工自觉的安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是激励安全需要、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得到家人和社会支持与承认、采取安全文化的手段等。

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
人的需要的目标或诱因提出来的,在实用中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某种条件下也并非如此。

在一定条件下,保健因素也有激励作用。

3.强化理论
强化指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使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的过程。

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人的行为受到正强化趋向于重复发生,受到负强化会趋向于减少发生。

例如,当一个人做了好事受到表扬,会促使他再做好事;当一个做了错事受到批评,就会使他减少做类似的错事;②欲激励人按一定要求和方式去工作,奖励(给予报酬)比惩罚更有效;③反馈是强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反馈就是使工作者知道结果;④为了使某种行为得到加强,奖赏(报酬)应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提供,考虑强化的时效性,延缓提供奖赏会降低强化作用的效果;⑤对所希望发生的行为应该明确规定和表述。

只有行为的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对行为效果进行衡量和及时予以奖励。

强化理论在安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安全奖励、事故罚款、安全单票否决、企业升级安全指标等。

4.期望理论
这一理论用如下公式表述:激励力=目标效价×期望概率。

激励力是指调动积极性发挥内部潜力;目标效价指个人对某一行为成果价值的主观评价;期望概率指行为导致成果的可能性大小。

这一理论说明,应从提高目标效价和增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两个方面去激励人的安全行为。

人对目标价值的评价受个人知识、经验、态度、信仰、价值观等
因素影响,而期望概率受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

提高人们对安全目标价值认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增强实现安全生产的可能性,是安全管理和工作人员应去努力的。

5.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所得到的绝对收益影响,而且受相对收益影响,即一个人仅看到自己的实际收益,还把其与别人的收益作比较。

当二者相等或合理,则认为是正常和公平的,因而心情舒畅地积极工作,否则会产生不公平感,于是影响行为积极性。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应重视“比较存在”的意义及作用,不仅要实行按劳付酬的原则,还要考虑同类活动及周围环境的状况,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否则会挫伤人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