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秦汉印的摹刻指导

合集下载

怎样临摹印章

怎样临摹印章

怎样临摹印章“临”和“摹”是学习ZG书法绘画的传统学习方法。

临摹印章也是初学篆刻的重要手段。

对古今名作的大量临摹是达到创作目的的必由之路,下面介绍临摹的具体方法:在临刻之前,十分重要的是选定临摹对象,“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选择临摹对象,一般以秦汉印和明清以来的著名篆刻家的作品为主。

摹分意摹、精摹两种,在选定临摹对象后应先细读一遍。

所谓细读,指对原印的种种细微的特征详加研究。

如果能用毛笔在纸上按大意放大几倍,加以摹仿描画,或可称作“意摹”。

通过意摹,可以对全印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然后,可用透明描图纸复于原稿之上,用狼毫描笔蘸碳素墨水或绘图墨水精摹一遍,进一步研究该印之种种特点,为正式临刻该印作好准备。

精摹时,更要再现原印的细微变化,力求形神酷肖。

如能在精摹以后再用放大的方法意摹一遍,收效将更佳。

摹印时如手指上有汗腻油份,宜洗净双手,在不着墨的纸面部位衬一张白纸,以保证描图纸不沾油污。

冬天呵出热气会潮湿纸面,也应在鼻下纸面上衬几层废纸或干毛巾。

不论意摹或精摹的作品,可用本子收集起来,作为对照、研究的资料加以积累。

临刻所费功夫稍多。

先将原作以水印法翻印上石,印文线条的粗细务必与原印相一致。

然后对照镜中的原印反影,用狼毫毛笔蘸墨,小心补填遗漏或模糊的地方,就可以奏刀了。

奏刀时,也要时时对照镜子中的反写印文,笔笔临刻,直至满意为止。

如果能同时认真研究原作的章法、篆法、刀法,反复对比,则进步更大。

至少要舍得把全过程的一半时间用以研究、对比。

否则,囫囵吞枣,流于形式,不动脑筋地操刀“挖石”,即使千石万印也事倍功半。

愿你在临印时,不仅把头脑作为储存丰富的印章语言的仓库,更要把头脑变作开动机器的车间,只有这样,才能把前人的成就转化为个人的技能。

篆刻临摹初学治印,同学习书法一样,应以临摹入手。

临摹,是继承和借鉴优秀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段。

通过临摹,可以较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优秀篆刻艺术在字法、章法、刀法、款法上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

第十一课——白文印的临摹练习

第十一课——白文印的临摹练习

《第十一讲——白文印临摹练习》教学设计一、背景分析:《白文印的临摹练习》,是人教版美术教材选修《篆刻》课本中第十一课的内容。

教材不仅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结构为简述汉印的发展,特点和分步骤的完整临摹过程的分析指导。

除了工具材料的准备和范本介绍外,临摹练习由描摹印稿,铸刻印面,修补和钤盖印拓四个步骤组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印的历史、发展,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描摹印稿,铸刻印面,修补和钤盖印拓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研究、交流、展示、评价等自主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与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把握与体现范本的整体风格气息。

对汉印风格特点的理解与体现。

在临摹过程中,遵守技巧要领,通过临摹掌握白文印的临摹过程和提高刀法技巧的熟练程度。

四、教学难点:正确的执刀方法,运用冲刀和切刀两种刀法,尝试临摹。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汉印作品图片。

学具:石料、刻刀、宣纸、书画专用印泥。

七、评价设计: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活动。

学生在欣赏讨论与制作过程中提高自已的审美能力以及制作方法与技巧,也能在同学间作品相互交流中增强友谊,培养合作意识。

本课通过说一说、评一评的评价活动,让学生自评、互评,同时,在评价活动中,老师及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形成互动评价,一方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八、教学过程:第一阶段——简述汉印的历史,发展与特点(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叙:同学们,一提到三国时期的蜀国名将关羽,大家就会联想到忠义,在关羽的一生中能反映关羽忠义的事迹有很多,比如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之前封金挂印的故事。

印稿的“临”“摹”方法大全

印稿的“临”“摹”方法大全

印稿的“临”“摹”方法大全明清以来,篆刻家从亲身体验所得出的共识,学习篆刻应从汉印着手。

西汾陈鸿寿曰:“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心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

”临摹,是学习篆刻的入门步骤与基本方法。

汉印的临摹,是继承和借鉴优秀篆刻艺术传统的第一步。

通过临摹,可以较深入地认识与理解汉印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同时在不断的临与摹的实践中,逐步掌握其表现技巧。

在临幕熟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篆法、字法、章法等方面旁取博采,吸取其他艺术的有关因素,融会贯通,可自成新貌,在篆刻艺术天地中别树一帜。

摹写摹,是临印的准备手段。

摹印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幕达到观察仔细,认识汉印的基本结体、字法和笔法的特征与规律,从而逐步掌握这些基本特点和规律。

因为幕印比临刻要省时间,通过不断的大量的摹写,反复实践认识,才能达到认识与掌握的目的。

摹写,由于具体环节、方法与要求不一,又可分问摹描、摹写和临写。

1、摹描摹描,是用较透明的纸(一般用拷贝纸或较透明的薄宣纸等)覆于所摹临的印蜕上,以稍秃的细毛笔蘸浓墨依样子仔细描幕,印蜕上红色以墨代之,使红为黑色,白色则留空。

初步摹成后,移开拷贝纸,置于印蜕旁,两相对照,逐笔检查,如有不合原样之处,再进行仔细修改,以求达到与原印蜕一模一样为止。

根据印蜕的朱、白、粗、细和不同目的要求,也可详细分为以下几种摹描法。

(l)双勾细描:用细小毛笔,沿印文笔画外侧一边沿线勾描,线要细、匀、等粗。

印之印边亦用线双勾之.此法多用于粗白文一类汉印。

(2)双勾填廓:在双勾的基础上,将有红色处用墨填实。

但要注意,在勾描时白文不可侵占白色边线,否则填实后白文变得较细;相反,勾描朱文时,勾描线应靠朱文线两边沿之内,填实后方可与朱文相同,若在线沿之外,则填实后线变得较粗,均有失原印形神。

(3)单线勾描:单线勾描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用笔直接按笔画粗细勾描,此法多用于朱文印。

因一笔而成一画,往往原印线条头尾或细或尖,故应在勾描后适当加工修改。

汉白文印特点及临摹要点

汉白文印特点及临摹要点

汉白文印特点及临摹要点汉白文印的特点1.就整体章法布局而言,朱白空间基本均匀,章法稳定平衡,没有特别突兀的视觉感。

比如四字印,四字各占地四分之一,每字所占空间相当,这种均衡的构图手法,是汉印最基本的章法构图样式。

2.就单个文字而言,以方形为基,方中寓圆,内圆外方;就单个笔画而言,平直是其篆本特点,但平直太多,则显重复单调,产生僵硬、板滞的副作用,所以汉印中常常用少量的弧笔、斜笔线条,来化解这种局面,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3.印文笔画与笔画间的空隙大致相等。

当然,这是基本的规律,在此前提下,笔画少的字,笔画空隙略大.笔画多的字,笔画空隙略小。

这样,自然而然地在印面上就产生了一定的疏密关系。

4.印文中笔画的转折处以方为主,但不是生硬的直角,而是或大或小,略共N意,自然顺和。

汉白文印临摹要点一、选印临草汉满白文要选其精品.尤其要选汉印中有古雅之气者。

汉印本为工匠所制,水平相差较大,个别汉印,古则古矣,雅则未必,故要用心甄别。

在选印的过程中,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1)起首临摹应选字数较少的汉印为范本,以两字或四字的印为宜,随着对印章整体把握能力的提高,可逐渐选多字印进行临攀。

(2)应选择章法方正、线条质感强,笔画粗细均匀、字形端庄的白文印章.这类印典雅端庄、布局平正.不尚奇、不取巧。

临习此类印章,既可帮助初学者识篆,很快掌握入印篆字的造型规律,又能在临习的过程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刀法的运用上。

(3)避免选择线条板滞、笔画模糊、残损过多、结构狂怪和字形乖张的印。

(4)印面大小适宜。

太大不易掌控全印,太小则不易运刀,以印面边长2.5CM左右的印章为宜。

(5)先选临中粗笔画的印,其次粗笔画(满白文》、细笔画的印,最后临线条综合变化的印。

篆刻┃满白文印刻印方法,既简单又实用!

篆刻┃满白文印刻印方法,既简单又实用!

篆刻┃满⽩⽂印刻印⽅法,既简单⼜实⽤!
⾸先要说⼀下朱⽩、阴阳⽂的问题。

古⼈印章⽤来封泥,泥上凸出的地⽅,叫做阳,⽽在印章
上却是凹陷的。

泥上凹陷的地⽅,叫做阴,⽽在印章上却是凸出的。

这就是说,古⼈论阴阳⽂是指所封的泥⽽⾔,⽽今⼈论阴阳⽂是指印章上所刻⽂字⽽⾔。

正好
是相反的。

所以我们现在不叫阴、阳⽂,⽽叫朱、⽩⽂,以免混淆不清。

满⽩式就是⽩⽂笔画刻粗,使红地仅留⼀线,猛然⼀看,⼏乎满⽩。

但要注意粗肥的笔画要遒
劲有⼒,转折⾃然,不能臃肿板滞。

下⾯是⼀⽅满⽩⽂印的刻印过程,拍⼏张照⽚给⼤家粗略的描述⼀下,要声明⼀点,这是个⼈
习惯,仅供⼤家参考!先画稿⼦,不⼀定很正式但是要做到⼼⾥有数。

把印⽯磨平,⽤红⾊油性笔涂⼀遍,⽤铅笔打上⽶字格。

⽤铅笔反写上稿
⽤⿊⾊记号笔描⼀遍
先在线条的中间冲⼀⼑(这样做的⽬的是怕万⼀⽯质不匀,刻⼑⽤⼒⼤的时候,线条崩的厉
害,会把对⾯的线条刻坏!在中间来⼀⼑,刻线条⼀边的时候,崩到中间就停⽌了)。

开始动⼯!冲切⽆所谓,只要能表现你想要的线条就⾏!
刻完之后,拿拓包拍打印⾯,使印⾯看起来更清晰,适当的修改。

先看看拓包:记得要⽤浓
墨,拍⼏下等稍⼲了,再拍。

下⾯是拍完墨的印⾯
打印蜕,看效果!
感觉海字的留红有点别扭,再刻⼀笔,刻完重复上⾯的步骤,再打墨。

先来个洗⼲净的印⾯看看!
最终定稿!
(注:图⽚均来⾃互联⽹,只供参考)。

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

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

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文人摹仿汉印风格治印,如果从宋代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年;通过临摹汉印学习篆刻的方法,盛行于明代,至今也已有五百年。

因此,以临摹汉印作为学习篆刻艺术的入门途径,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

怎样临摹汉印,也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近代印人学习篆刻,有人从汉印入手,也有人从流派印入手,只要方法得当,都能有所成就。

但是,由于篆刻艺术最基本的一些审美习惯、创作原则和创作技法都包含于汉印之中,而流派印又都植根于汉印,是在汉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汉印入手更接近本源,取法更高,发展的路子更宽,并且可以避免沾染某一流派的积习,不为门户所囿。

所以,大多数篆刻家都认为,从临摹汉印入手而后博涉各家各派,是学习篆刻艺术的最佳途径。

至于怎样临摹汉印,正如俗话所说的,“各师傅各传授”,方法灵活,可以因人而异,不必拘泥。

关键在于明确学习的目的,从临摹中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得到应该得到的训练。

张九私印一、临摹汉印的目的汉印垂范后世,对明清两代直至当代印人的典范意义,一是汉印总体风格的审美指导意义,二是它文字的规范和章法的程式。

这也是我们从汉印中应该学习的最主要的东西。

传世数以万计的官私汉印,是汉印风格的载体,每一方印都能传达当时印风的古老信息,都有其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但也应该看到,在汉印风格流行的八百年间,出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印人之手的作品自有风格差异。

毫无疑问,水平也会有高下之分。

其中会有相当多的作品属于平庸之作,甚至是有缺陷的作品。

为了获得最佳效益,临摹汉印时必须根据学习目的选择汉印中的精品作为临摹范本。

因此,明确学习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临摹汉印的过程中,主要应该学习些什么呢,第一,学习缪篆文字,养成入印文字规范的良好习惯。

汉代缪篆文字,是用于治印的专用字体。

后世文人治印师法汉印,缪篆也就成了用以入印的最主要的字体。

尽管元明时期元朱文印是取小篆入印,而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清代印人又“以书入印”、“印外求印”,甲骨、钟鼎、碑额和各类铭刻文字均采以入印,但缪篆仍是篆刻创作最基本的字体。

朱文秦汉印摹刻指导

朱文秦汉印摹刻指导

朱文秦汉印摹刻指导这里说的“朱文汉印”,并非专指汉代的朱文印,而是统指汉及魏晋的朱文印。

魏晋的朱文印沿续汉代朱文印的样式和风格,与汉代朱文印属同—个形式风格范畴和审美范畴,从这一点上,我将它们归属于“汉印”一类加以论述。

朱文汉印全出于铸造,所以具有沉凝坚实的线条质感。

印文字形一般都平方正直,笔画均匀分布。

由于有些字笔画数较为悬殊和偏旁构造繁简不同,为了总体布局的完满匀称,有的印将一些印文字形作长、方、扁不同的体形处理,或适当减其笔画,或盘曲其笔画,有的偏旁构造局部作隶形处理。

朱文印的边栏线条与印文之间的间隔一般也与笔画之间的间隔相等,如“张国印信”、“蔡种印信”等。

但也有些印因风化锈蚀等原因,笔画与笔画、边栏与笔画之间局部相连,如“李翕印信”;还有的因残破,有些笔画和边栏线条断断续续。

甚至其边栏线大部分断失,如“张翼印信”。

这种人工和自然的因素,造成了朱文汉印丰富的形式变化和耐人寻味的艺术情趣,这些正是我们在读印和摹刻时应用心琢磨和努力追求的。

下面讲解三方印例并作摹习指导。

一、蔡种印信“蔡种印信”可作为朱文汉印中平直均匀端庄风格的典型。

四个字组成四个大小均等的正方形,四字之间的间隔与笔画之间的间隔等匀形成“十”形界沟,边栏线条也十分匀称,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间距等匀。

而笔画的粗细也是基本上均匀的,因铸造原因造成了纵横笔画交错处和笔画的转折处略粗重而有近似于“焊接”的意味;又由于风化蚀损,边栏残断,有的笔画较虚,稍有残损,增添了印章的虚实感。

这方印作为基础练习是十分适宜的印例。

再看学生的习作:①、这方印的印稿摹写还比较准确,但摹刻草率,印面效果是尚未完成的状况。

刻朱文印的步骤,初刻到大体程度,线条粗些,留下余地。

复刻时再冲刻到适宜的粗细程度。

下刀要胆大心细,明快肯定。

不要犹豫、琐碎,这方习作的问题主要就出在这里。

②、这方印对线条的粗细大体把握得较好,但有的地方冲刻得过于虚细。

缺少力感,如“信”的左侧“亻”和“印”的倒数第二笔横画。

学篆刻要知秦汉!他把秦汉印的制作讲透了

学篆刻要知秦汉!他把秦汉印的制作讲透了

学篆刻要知秦汉!他把秦汉印的制作讲透了提到篆刻的学习,每一个新人学习的时候,都会听说一个词“印宗秦汉”,意思是说,想要学好篆刻,效法秦汉时期的印章,方可掌握一定的篆刻基础。

更有甚者,临刻500多方秦汉印才算得上入门。

既然学习秦汉印,那必然要知其特点,懂其道理。

文人走入篆刻时代起于元代赵孟頫及吾衍开创的文人篆刻先河,也是那个时期,吾衍等人整理秦汉印章的字法、篆法、章法等技法规范,才确定了文人创作篆刻作品的规范。

到清代,越来越多的文人创作篆刻作品时,从汉印汲取营养,并因此形成各家流派印的古拙、苍古、浑厚的坚实根基。

外加大量古代印玺的出土,也加速了这个文人篆刻的发展,并成就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与创作理念。

那么,秦汉时期的印章有一些什么特点呢?古时候的秦印多是凿印,印文都用白文,除秦初的小外,都是采用小篆这种统一的书体,灵动多姿,又规整肃然,道劲浑穆,给人以雍容大度,严谨持重的规范之感,充分表现出那个时代的风格特征。

春秋秦国玺印王戎兵器汉印是在秦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朝初期,用印制度和印章风格仍是承袭秦印,到了新莽时期,出现了一种专门用来制作印章的新书体---缪篡。

这种书体平直方正,方中带圆,屈曲环绕,端庄厚朴,很适宜于制作印章,当时不论官印私印都使用它。

缪篆的出现,是印章文字史上的最重大的变革。

它加速了印章艺术的发展,一直影响到现代。

秦官印字丞之印由于缪篆书体本身具有平直方正等特点,所以汉印在章法布局上便取消了边框、界格,依据缪篆书体的整体结构来作各种安排,因此汉印的风格就比较多样了。

今晚(12月24日)8点焦新帅老师将直播分享:以秦汉印为核心讲义,亲授多种印风篆刻技法扫码添加顾问,免费预约直播说了这么多,也都是理论知识,具体篆刻如何学,我们邀请到了全国当代鸟虫书篆刻展优秀奖得主,河南印社社委会委员【焦新帅】老师,以秦汉印为核心,开办了一堂《秦汉篆刻临创训练营》。

本次焦新帅老师,将以秦汉印为核心讲义,为各位书友带来一次充分了解和学习秦印、封泥、汉玉印、鸟虫书印、黄士陵等印风综合学习。

人教版篆刻《白文印创作练习》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篆刻《白文印创作练习》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篆刻《白文印创作练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法繁多、变幻莫测,因此也格外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文印创作练习》教案应运而生,它旨在通过学生对篆刻技法、字体特点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篆刻的魅力,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

本教案的实施对象为初中艺术课,教材为人教版。

面向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篆刻中的基本知识、技法,了解篆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练习创作白文印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懂得篆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法;•能够分析篆刻字体的特点;•能够制作出符合规律的白文印章,传达字体所要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教学内容2.1 知识点篆刻知识:篆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篆刻技法、篆刻字体特点;白文印制作知识:白文印的制作要求、制作步骤、整体效果。

2.2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实践操作法、讨论法。

2.3 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课前通过课件或是讲解篆刻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2. 理论知识讲解老师针对篆刻技法、字体特点,进行清晰、精准的讲解,让学生得出有具体实例支持的认识。

3. 实践演示老师现场演示篆刻技法、制作白文印章的过程,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实践操作,自行制作出白文印章,并进行反复修正,确保质量的有效提升。

5. 评价通过对学生自制作品的定期评价,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吸取精华。

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包括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具体评价标准如下:•学生自评标准:熟练掌握篆刻基本知识、基本制作技法和特点,能够一自己的审美素养创作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白文印章;•相互评价标准:互相观摩交流,建立有效模仿习惯,相互帮助和扶持共同成长;•教师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创作成果和创新情况,定期打分,以能和学生保持更多的互动关系。

教程白文秦汉印的摹刻指导

教程白文秦汉印的摹刻指导

教程白文秦汉印的摹刻指导01学篆刻宜先摹刻白文秦汉印,并且最好先摹刻工整端庄、线条均匀的汉印。

通过摹刻学习双刀法,并掌握字形适应性变化和总体布局的匀称、平正规律,然后再进一步摹刻风格随意有趣的印章,这里选出几方汉印作范例,加以分析和摹刻指导。

02在作摹刻练习之前,我们应对范本进行一番认真的琢磨分析,这叫作“读印”。

这个过程十分重要。

重视读印,“读”得认真,心领神会了,对印上的线条特征、字形和总体布局以及印边的微妙之处心中有数,在摹刻时就能下刀准确、肯定,较好地表现出来。

如匆匆忙忙拷贝了原印,即覆上印石动手就刻,“依样画葫芦”,不明所以,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03我们选择几方汉印佳作进行摹刻练习,目的不在摹刻汉印本身,目的在于通过摹刻实践,体验和掌握篆刻的各种技巧,感受汉印的形式美及艺术情趣,为我们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所以我主张加强摹刻前的读印、在摹刻中边刻边揣摩,摹刻后与原印的分析比较。

04在这三个程序中,尤其要注重摹刻前的读印功夫。

经过一番读印之后,以质紧而薄的连史纸或拷贝纸蒙在所要摹刻的古印上,以浓墨摹写印文和印边。

白文印不必描成黑底白字,可直接用墨写印文,但要注意力求准确地保持它的形状、长度和粗细,再用墨勾出印的边线,这样形成白底黑字的印稿,然后覆稿上石。

覆在石上的墨线如有不清晰之处,再用笔稍加勾描。

摹写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读印的过程。

应认真思索和注意体会,切忌不动脑筋地简单摹写。

其次,在摹刻时用刀要肯定、明快,不要琐碎,篆刻主要靠的是“刻”,而不能依靠反复多次的琐碎的修补“描”出笔画来。

我们在学篆刻的时候,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养成良好的用刀习惯。

下面,选择几方印进行讲解和摹刻指导。

05一、“淮阳王玺”。

“淮阳王玺”是一方极为规整的汉印。

笔画粗细均匀,每一笔画的两端均作方切状,笔画间的间隔也十分均等。

尽管如此,其中具有弧转的偏旁及笔画在平正匀称的总体要求下处理得十分从容,不觉得呆板。

这方印的边廓稍有残破,印文笔画皆完好清晰,很适宜初学者摹习。

篆刻入门:如何刻白文印

篆刻入门:如何刻白文印

篆刻入门:如何刻白文印这是我系列文章中的一篇,相对接近于教程,但因为我实在不敢称为老师,因此,算做一些自己的探索和整理,当做自己的资料,有兴趣的朋友拿去参考,因更多内容是对入门期的篆刻爱好者的,高手、大师可以忽略。

今天我们说说怎样刻白文印(文中所列例图尽可能找到大图,清晰图,便于临刻)。

其实在篆刻的临刻和创作过程中,一般都是从白文印入手的,我们学习篆刻也大都从秦汉印入手,而秦汉印也大都是白文印,比如我们前面系列文章提到的秦印“中司马印”、“邦侯”、“留浦”印:比如西汉早期的印“皇后之玺”、“文帝行玺”:再比如西汉中期的印“邓弄”:再到西汉晚期的印“校尉之印”:这些印章都工整、平正,特别适合入门者临刻,因此,我们说篆刻入门,首先就是学会刻白文,并慢慢学会临刻白文印,那么,具体怎么刻白文呢?在写完印稿,水印上石后(扩展阅读:如何水印上石?),就是动手刻,刻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注意刀法了。

通常刻白文印,用冲刀(切刀先不提),有两种刀法:一种是单刀法。

一刀是一个笔画(特别记得有个例子是齐白石的印),这种单刀刻法,一刀直冲而下,一刀刻完之后,还可以把石头反过来,顺着刀痕正中(中锋)带一刀,略微刻掉一些笔画中的一部分锯齿裂痕,可以使笔划不太单薄,尽管这样看似遒劲,但初学者实在不宜掌握,因此,我们不提倡大家从单刀入手,本文也不再讨论。

另一种是双刀法。

双刀法刻白文印的基本刻法大致是这样的:起刀入石: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与印面呈30-35度角状。

角度太小,刀身会碰擦到印面,手指也易接触到印框,无法行刀;角度太大,刀刃与印面垂直,也难以着石,运行不易(扩展阅读:篆刻的刀法),那基本类似切刀的刻法,前面说了,切刀今天暂不提;行刀控制:要控制好刀角入石的深度(不同的石头与刀的感觉可能不一样,需要长期练习,找到不同石头与刀的锋利程度之间的关系,才会得心应手。

),保持用力平稳,既不要太浅,太浅则刻出来的刀迹浮滑,纤弱无力;也不要刻得太深,太深会使刀角陷入石中,难以运行。

印宗秦汉为印人之金科玉律,黄牧甫学古玺秦汉印,汲取神髓

印宗秦汉为印人之金科玉律,黄牧甫学古玺秦汉印,汲取神髓

印宗秦汉为印人之金科玉律,黄牧甫学古玺秦汉印,汲取神髓明季文人印大兴之后,“印宗秦汉”已成为印人之金科玉律。

清代吴云说:“尝谓印章之有秦、汉,犹文章有六经也。

为文者必本六经,作印者必宗秦、汉,其旨一也” (《钱胡印谱·序》)。

大约在一八八七年前后,以进入广雅书局校书堂为契机,黄牧甫学印由师法清人而上溯秦、汉,无论古玺、秦、汉印,还是魏、晋六朝之印,黄牧甫皆悉心追摹,汲取神髓。

这是他印艺历程的一个分水岭,可以这么说,若无此阶段的磨炼,黄牧甫的篆刻艺术的价值与意义要逊色得多,当然也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后世印人仰慕的一派宗师。

1.学古玺战国古玺是我国古代玺印艺术的辉煌典范,在印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它风格瑰丽奇异、变化多姿,并且形式也颇为多样,如方形、长方形、扁方形、连珠形、三连珠形、圆形、心形、三角形、双环形等等,可谓缤纷多彩。

对后世印章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丁亥以后所作”、“中和”两印的章法一茂密穿插、一疏朗简明,各异其趣。

但用刀大致相类,皆冲切相辅、运刀生涩。

局部地方如并笔处,用刀含蓄不全部刻净,而是故意模糊处理,令印章苍劲古朴,穆气森然。

“俞旦”一印为连珠形式,文字上繁下简,安排妥贴。

用刀全为冲法,挺拔秀劲, 运刀过程中,轻重变化微妙,令线条有粗有细,光洁而不流滑,细劲而不单薄。

“器甫”、“安定”两印风格一方劲、一浑圆,一欹险、一工稳。

用刀皆为冲法,且方圆并用,婉转自然,只是在线条质感上器甫”一印刀法劲挺一些安定”一印刀法浑朴一些。

“遯斋”、“和平”两印已渐露黄牧甫自家手段。

章法上疏密、揖让、错落、正欹的对比非常生动,篆法自然流动,不拘成法。

用刀沉劲挺健、使转如意,且方圆并用,如信手为之,神情飘逸之极。

“谭崇徽”、“崇徽”两印神似古玺白文,章法奇特瑰异、活泼生动,篆法因形而定、妥贴自然。

用刀犀利爽洁,且辅以单刀为之,令线条苍朴之中时见险劲。

“胡宪”、“绍宪释文”两印属典型白文古玺样式。

章法工稳大方、疏密因字而异。

篆刻艺术白文印教程

篆刻艺术白文印教程

篆刻艺术白文印教程1. 篆刻艺术简介篆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用刀在印章上刻划字形,然后在纸面用墨印刷字形的技艺。

它历史悠久,能追溯到商代末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曾在文化交流的拓印中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封建社会,篆刻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文化艺术,被亲朋好友传送聊表深意,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文化交往的重要桥梁。

2. 篆刻艺术的特点篆刻艺术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1. 雕刻难度高:篆刻艺术需要刻划出细微的线条和汉字字形,所以需要极高的雕刻技巧和经验。

2. 线条来自汉字:篆刻中的线条和汉字的线条一致,代表汉字的精髓和文化传承。

3. 刻印相结合:篆刻艺术并不是单纯的雕刻,而是将印刷与雕刻结合起来,需要考虑到印章的材质、形状和印刷墨色等多个方面。

4. 拟意用墨:篆刻作品的意境是应该与墨色相统一的,通过不同的墨色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3. 篆刻艺术白文印的介绍篆刻艺术有两种主要形式:有阴文印和白文印。

阴文印是印章上雕刻的呈阴凹的文字或图案印记,印刷时线条为白色,背景为黑色,称为白底黑字。

白文印是印章上雕刻的呈凸出的文字或图案印记,印刷时线条为黑色,背景为白色,称为黑底白字。

在白文印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小篆印章。

小篆字通常由10-13笔笔画构成,用于印制印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篆刻字体。

它表达的意境严谨、古朴、优美,因此一度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

4. 篆刻艺术白文印的制作过程白文印的制作过程包括设计、刻划和刻印三个步骤。

首先,设计者需要明确制作篆刻的用途和印章的样式,考虑到印章的形状、样式和内容。

然后,雕刻家根据设计者的设计和要求进行雕刻,雕刻时需要掌握不同笔触和字形的特点,比如字形的边缘、字体的笔画、结构、宽度等。

最后,篆刻家通过墨水将篆刻印刷到纸上,制成篆刻作品。

印刷时需要考虑到墨水的粘度、温度、湿度、印章的墨量等多个因素。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经验和耐心。

篆刻白文印稿

篆刻白文印稿

篆刻白文印稿摘要:一、篆刻白文印稿的简介二、篆刻白文印稿的起源与发展三、篆刻白文印稿的分类与特点四、篆刻白文印稿的制作步骤与技巧五、篆刻白文印稿在艺术与文化中的价值六、结论正文:篆刻白文印稿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一、篆刻白文印稿的简介篆刻白文印稿,是指在印章上用反刻的方法,将文字或图案刻成白色的印稿。

它与朱文印稿相对应,后者是将文字或图案刻成红色。

白文印稿因其制作工艺的特殊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二、篆刻白文印稿的起源与发展篆刻白文印稿起源于先秦时期,最初主要用于官方文件和私人信函的封缄。

随着历史的发展,篆刻艺术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唐代以后,白文印稿开始广泛应用于书画作品,成为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篆刻白文印稿的分类与特点篆刻白文印稿根据文字内容和风格,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古文、篆书、隶书等。

其中,古文印稿最具特色,以其古朴、厚重的韵味受到人们的喜爱。

白文印稿的特点在于,文字或图案呈现出一种白色的反差效果,与朱文印稿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

四、篆刻白文印稿的制作步骤与技巧篆刻白文印稿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经过选材、设计、雕刻、修整等多个环节。

其中,雕刻是最关键的步骤,需要熟练掌握刀法和力度,确保文字或图案的清晰度和美感。

此外,修整也是一项重要的技巧,通过打磨和修饰,使印稿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

五、篆刻白文印稿在艺术与文化中的价值篆刻白文印稿在我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既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承载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智慧,传承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如今,篆刻白文印稿已成为国内外艺术爱好者收藏的热门对象,其价值日益凸显。

总之,篆刻白文印稿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篆刻五十讲第六讲:白文刻法

篆刻五十讲第六讲:白文刻法

篆刻五十讲第六讲:白文刻法每一期篆刻史识:战国古玺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

看起书体和秦权量、秦石刻等文字极为相近,所以较战国古文字容易认识。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

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思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秦印文字略取方势,遒劲安详,与秦代权量、诏版及一些刻石文字类似。

秦印因秦王朝历史短而传世极少。

篆刻五十讲之第四讲:白文刻法刻白文就是把写在印面上的墨迹刻去,有粗白文、细白文之分。

刻印时,无论印文是横笔或是直笔,可一概视作直笔来处理。

每一笔分两次刻成,名曰“双刀法”。

刻粗白文的第一步,先把一方印中所有横笔的右边刻到尽头为止,切勿过头。

“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

盖不足更可补,有余不可救也”,然后将石转动180°,笔画中未经刻过的一边又全转到了右边,仍以原法全部刻完。

这样,一方印中的横画全部完成,即已完成二分之一。

第二步即按原法转动印石,先把所有直笔的右边刻完,转动180°,将直笔的另一边转到右边,以原法全部刻完。

这样,旋转印石以就刀势,等于流水作业法,比每刻一笔转两次印石来得省时见效。

这里要指出,必须重视笔画转折处与每一笔的头、尾(起笔、收笔)的刻法。

转折有圆有方,头、尾也有圆、方、尖之不同,必须刻出笔意。

那么,笔画两端怎么刻呢?一般在刻到一笔终止时,轻轻旋转-一下刀角,其效果比较自然,除非刻满白文巨印,可切刻两端外,一般不要用刀切刻两端。

刻细白文多数指刻急就章一类的印。

每一笔画不用双刀、仅用单刀以冲刀法刻成,刻时刀微侧,所以刀痕呈一边平齐一边爆裂的锯齿状。

齐白石用的就是这种单刀刻法,不加修饰,自然成趣。

但如果对线条的爆裂控制失度,必然单薄纤弱。

为充分显示线条的轻重粗细,又不致单薄,每一笔可逆向在该笔的刀痕中心顺势复冲一刀、以便刻去部分锯齿裂痕,可免锋芒毕露、单薄疲软的弊病。

篆刻白文印稿

篆刻白文印稿

篆刻白文印稿
(最新版)
目录
1.篆刻白文印稿的概述
2.篆刻白文印稿的特点
3.篆刻白文印稿的历史与传承
4.篆刻白文印稿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5.篆刻白文印稿的发展前景
正文
篆刻白文印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艺术形式,它是指在印章上刻制出白文,也就是反写的文字。

这种艺术形式在古代主要用于印章的制作,而在现代,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篆刻白文印稿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要求艺术家具有高超的书法技巧,因为印章上的文字需要反写,而且需要保证在印章上刻制的文字能够清晰可辨。

其次,篆刻白文印稿还需要艺术家具有精湛的雕刻技巧,因为印章上的文字是需要刻制出来的。

篆刻白文印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篆刻白文印稿不断地被传承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篆刻白文印稿达到了它的巅峰,许多著名的篆刻家如文彭、何震等,都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

篆刻白文印稿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书法和雕刻技巧的结合。

艺术家需要先在印章上写好文字,然后按照文字的形状和笔画,用刻刀精心地刻制出来。

此外,艺术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构图技巧,以便使印章上的文字布局合理,视觉效果良好。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篆刻白文印稿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实用艺术,
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许多现代艺术家开始尝试将篆刻白文印稿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形式。

因此,篆刻白文印稿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文秦汉印的摹刻指导
03 我们选择几方汉印佳作进行摹刻练习,目的不在摹刻汉 印本身,目的在于通过摹刻实践,体验和掌握篆刻的各种 技巧,感受汉印的形式美及艺术情趣,为我们日后的创作 打下基础,所以我主张加强摹刻前的读印、在摹刻中边刻 边揣摩,摹刻后与原印的分析比较。
学篆刻宜先摹刻白文秦汉印,并且最好先摹刻工整端庄、 线条均匀的汉印。通过摹刻学习双刀法,并掌握字形适应 性变化和总体布局的匀称、平正规律,然后再进一步摹刻 风格随意有趣的印章,这里选出几方汉印作范例,加以分 析和摹刻指导。
第一方四字间的间距太 开,应紧密均匀分布。笔 画过细,而且笔笔清晰, 刀痕显露,缺乏浑厚含蓄。 第二方,四字布局较为得 些倾斜,“私”字结构转折处圆软,线条不 挺,“充”字下部横画太弱。第三方,对字形把握得较准, 靠边栏的几个残破处也处理得颇为得体,只是两行字之间 的间隔还不挺直,笔画还可粗厚些,尤其是“私”字左部、 “印”字上部的残破并笔还应加重。经过这三方汉印的摹 刻练习,我们就可以同样的方法对其它秦汉印进行分析研 究,通过读印、摹刻实践加以体验和掌握各个印的形式技 巧、特点和意趣。
1
字中有些地方本不应相连,因残破而连成一笔了,但还可 看出它原本不应相连的迹象。这些地方造成了印面的偶然 妙趣,但我们如加以利用、发挥,它就可以变成我们创作 时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对于这些,我们在读印时应敏锐 地注意到,并在摹刻时细心体会。再看学生习作:
第一方,笔画粗细不均匀,“玺”字的中部笔画交错复杂 处乱成一团,使这里看上去一片残破,尤其突出,打破了 整体的协调。” 第二方,笔画间的间隔没有控制好,不均等,尤其是“淮” 的三横画、“阳”的“阝”和右上方的“曰”,造成了粗 率感。 第三方,摹刻较好,笔画用刀挺拔、干净,粗细均匀,笔 画间的间隔也比较等匀,只是小有不适。笔画的两端方切 也比较明快,但线条的厚度和力度尚不及原印。
篆刻经典:
沈野《印
谈》都跟我
们说了些
什么
原创 谈艺录 2017-09-16 10:54:40
学篆刻,必然要接触和
学习前人的印学理念,以前我曾将吾丘衍《三十五举》全 里把这两种字体混在一起称摹印篆了,其实这两种字体也
文逐字逐句做过介绍,那是第一本印学专著,今天,我们 略有区别,但总体特征是后面沈野说的“方平正真,繁则
三、“马充私印”。“马充私印”字形大小不一,基本成 对角式,“私”与“充”为正方形稍偏长,“马”为正方, “印”字正方略扁。四个字笔画均匀满布印面。且笔画粗 重,所以笔画以外的空处(红色)很少。再加上有些笔画间 因残破而相并,更造成这方白文印的“白”比重增大,给 人以浑厚朴实的美感。
它的妙处在于含蓄,而左上角和左下角破角破笔画以及 “充”字底部大面积的残破,更加重了这种含蓄趣味,这 是我们在摹刻时应自觉追求的。下面看学生习作存在的问 题:
(赵之谦语汉铜印妙处的“何传洙印”及边款)
释读,这是讲汉印的收敛处,与赵之谦所说的“汉铜印妙 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章法贵相顾;字法贵相别。
4
释读,篆刻创作之中,章法上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方印中的 照顾呼应,或者说使整个一方印像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 一方印像一家子人,或者说一方印像一所房子,门户俱在。 而字法贵相别,同样的字出现在同一方印中时,应当有所 区别,我们看王羲之的《兰亭 序》,一件作品中用到了 28 个“之”字,但,全不一样。 这在篆刻中也可以用到。
02 在作摹刻练习之前,我们应对范本进行一番认真的琢磨 分析,这叫作“读印”。这个过程十分重要。重视读印, “读”得认真,心领神会了,对印上的线条特征、字形 和 总体布局以及印边的微妙之处心中有数,在摹刻时就能下 刀准确、肯定,较好地表现出来。如匆匆忙忙拷贝了原印, 即覆上印石动手就刻,“依样画葫芦”,不明 所以,就不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原文:印章文字,非篆非隶,非不篆隶,别为一种,谓之 摹印篆。其法方平正真,繁则损,少则增,与隶相通,然 一笔之增损皆有法度,后世不晓,以许氏《说文》等篆拘 拘胶柱而鼓瑟。 释读:印章所用的文字,既不是篆书也不是隶书,并不是 不是篆隶,而是另外一种别体,名字叫做摹印篆。这一句 话里有这样的概念,在沈野眼里,印章文字用的是摹印篆, 关于什么是摹印篆,我有详细的文章,这里只简单说一下, 是秦代规定的专门用于印章的篆书的另一种字体,到了汉 代新朝,又规定一种专门入印的篆书,就是缪篆,沈野这
(汉印的印面)
原文:今坊中所卖《印薮》,皆出木板,章法、字法虽在, 而刀法杳然能。必得真古印玩阅,方知古人刀法之妙。 释读:这里所说的《印薮》,当是《集古印谱》的木刻版, 这部书早期出过原拓版,但仅 20 部,不能满足需要时, 又重刻,不过二刻以后都以木刻充需,故沈野说,章法、 字法虽在,刀法看不到了,因为木料跟石料的材质差异还 是非常明显的,这里强调对原拓的阅读和获取、阅读。学 篆刻一定要重视对原拓的观察和理解。 原文:藏锋敛锷,其不可及处全在精神,此汉印之妙也。
原文:日事柔翰,一遇费力事,辄厌畏成疾,余近来日作 一二印,觉腰背间痛,数日稍缓,一月后,即日作数印不 觉自苦矣。夫子游艺之旨有以哉。内养家谓人身如户枢, 不稍劳之辄生蠧,觉此技有益于文人。 释读:刻印对于文人的身体健康的好处,甚至可以当作锻 炼身体的方法,同时,刻印也应当讲求自家的节奏。 原文:大印难于小印,大印之细文者尤难,字多者难,太 少者尤难,全在力量。 释读:大印不好刻,大印细文更加难,多字印难于四字印, 而字少者更不好刻,全在“力量”这里的力量并不是现在 的力量一词,而是“用力”的“量”,其实就是对力度、 刀锋的控制,就是各种复杂的印式,控制刀法及力量的大 小。 原文:细文劲易,满白劲难。 释读:直言满白印刻成挺劲的难度要高于细文印,实际操
05 一、“淮阳王玺”。“淮阳王玺”是一方极为规整的汉 印。笔画粗细均匀,每一笔画的两端均作方切状,笔画间 的间隔也十分均等。尽管如此,其中具有弧转的偏旁及笔 画在平正匀称的总体要求下处理 得十分从容,不觉得呆 板。这方印的边廓稍有残破,印文笔画皆完好清晰,很适 宜初学者摹习。这里附三方学生的习作。三个人摹写的印 稿都较为认真,但摹刻的效 果优劣互见。
编》之后极为重要的一部印学理论著作,学习篆刻,这是 完善,这是时代局限性。
一部不可错过的理论著作,只可惜,全文以文言写就,且
篇幅较长,很多初学者不能读,也不愿读,终觉枯燥无味, 其实,《印谈》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是值得我们挑出来, 认真研读思考的,今天就做这件事:
(摹印篆、缪篆、小篆体势上的差别)
原文: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 读书而能入室者。或曰,古人印章,皆工人为之,焉知其 必静坐读书者耶?曰:譬之时文,古文虽田叟稚子,随意
(《兰亭序》)
原文:有五要:苍、拙、圆、劲、脱。有四病:嫩、巧、 滞、弱。全要骨格高古,全要恣态飞动。 释读:篆刻中,沈野认为应当追求的和反对的。虽只五要 四病,但最后的“骨格高古、姿态飞动”却很关键。 原文:印有两阳两阳文,有三阴一阳文,有四边总空文, 有中分“十”字文,此非孟浪,各有来历。 释读:讲印章的形式,为什么我们说临秦汉印,是因为这 些印章形式,在汉印中应有尽有,各有来历,所谓,胸中 有颗汉印在,自然刻不差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不仅汉印, 古玺印的阅读理解临摹,明清流派印的阅读理解,是一个 道理,多见识多学识,眼界宽了,自然就会有好作品。
再来谈第二本较为重要的印学著作,即明代沈野的《印谈》。 损,少则增,与隶相通,然一笔之增损皆有法度”,现在
沈野是江苏苏州人,而中国的印学在晚明时期,苏州是地 我们对于入印文字当然是有概念的,但当时,沈野提出这
理上的中心。而沈野又有印癖,且在治印方面,态度严谨, 种理论时,元朱文还没有盛行,因此《说文》中的小篆的
04 在这三个程序中,尤其要注重摹刻前的读印功夫。经过 一番读印之后,以质紧而薄的连史纸或拷贝纸蒙 在所要摹 刻的古印上,以浓墨摹写印文和印边。白文印不必描成黑 底白字,可直接用墨写印文,但要注意力求准确地保持它 的形状、长度和粗细,再用墨勾出印的边 线,这样形成白 底黑字的印稿,然后覆稿上石。覆在石上的墨线如有不清 晰之处,再用笔稍加勾描。摹写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读印 的过程。应认真思索和注意体会, 切忌不动脑筋地简单摹 写。其次,在摹刻时用刀要肯定、明快,不要琐碎,篆刻 主要靠的是“刻”,而不能依靠反复多次的琐碎的修补“描” 出笔画来。我们在学篆 刻的时候,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养成良好的用刀习惯。下面,选择几方印进行讲解和摹刻 指导。
第一方,刻得太草率,有些线条太尖细,一刀刻过没有复 刀,即粗线条也末做到挺劲平直,所以感到十分浮弱。 第二方,字形把握不准,出入较大,对“司和“马”的左 侧残断直画不知其所以然,以至刻得位置不对。 第三方,对原印的字形、布局、线条的质感以及几个残破 微妙处把握得较好。
二、“殿中司马”。“殿中司马”是汉代凿印,刻得十分 贯气、随意,把握了“横平竖直”的基本规则,在一气刻 就的连贯气势中,造成各种微妙的变化。它的线条粗细也 大体匀称,基本上均为双刀冲刻而成。有些地方如“司” 内“口”的两横画右端、“中”字的横画右端等处冲刻过 头,也一任自然。此外,由于历史的自然风化或其它原因 造成了一些局部的残破或铜锈堵塞,产生了一些别致的印 面效果。 如“司”字的“口”,其左侧直画本应完整,现在看上去 中段断开,但尚存一个小白点暗示了它的完整性;“马” 字左下侧的直画(“一只腿”)也被塞断,但在左下角尚存 一段脚头,也正暗示了这笔直画原本是完好的。再如“殿”
一丝不苟,是文人篆刻的代表人物,在这样的环境里,又 正确应用,没有被沈野认识到。而且,他认为困于《说文》
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他的《印谈》由此成了继吾衍《学 是不妥的。他所在的那个时候,小篆入印的问题还没有被
古编》(《三十五举》是它的上卷)以及何震的《续学古 大神们解决。元朱文还只是隐约有了点影子,还没有臻于
作,一试便知难易,满白肥满极易达成,但满白做到挺劲 是不容易的。 原文:“眼前光景口头语,便是诗人绝妙词”此最知诗者。 即如“青青河畔草”一句,试问耕夫牧稚,谁不能言。乃 自汉、魏以后,文章之士钩玄致远,尽生平之力,毕竟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